劉喜海
劉喜海
劉喜徠海,清代金石學家、古泉學家、藏書家,字燕庭、燕亭、硯庭、吉甫,山東諸城人,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今山東省高密市柴溝鎮逄戈庄,別號三巴子。
善鑒賞金石,著有《海東金石苑補遺》、《古泉匯考》、《三巴金石苑》。
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官汀州太守。善鑒賞金石,著海東金石苑補遺,光緒七年(一八八一)成書。《藝林年鑒、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清代金石學家。字燕庭。山東諸城人。生於清乾隆五十八年,卒於咸豐二年。
劉氏曾在陝西、四川等地作官,獲得關中所出的周代銅器、秦詔版、漢封泥、新莽十布、唐善業泥等物;在四川則收集到宋代的多種銅錢和保存於巴蜀的歷代碑刻拓本。其中有些為前人所未見。他所得的古器物和拓本之多,在清代後期是不多見的。他曾打算利用自己藏品中的5000餘種金石拓片來編集一部幾百卷的金石苑,但因卷帙太多,未能編成,只將其中一小部分編為未分卷的《金石苑》。該書著錄了保存於四川的漢至唐、宋的碑刻等物,書中的碑刻、器物,多繪出縮小的圖形,刻文按原來的款式、書體摹寫。這種著錄古代石刻文字的方法,是比較科學的。他又用自己藏品中的4000多種錢幣拓片,編集一部一百零一卷的《古泉苑》,但僅將拓本分類排出而止。他在世時刊行的著述還有《蒼玉洞宋人題名》一卷,《清愛堂家藏鐘鼎器款識法帖》一卷,《嘉蔭論泉截句》一卷到清末民初,後人把他的《長安獲古編》、《海東金石苑》兩稿刻印成書。其中《海東金石苑》專著錄朝鮮古代的碑刻資料。今北京圖書館還藏有他的一些稿本,其中有《洛陽存古錄》三十二卷、《古彙編》七十卷、《昭陵復古錄》十卷、《鼓山題名》六卷。
字吉甫,號燕庭(又作燕亭、硯庭),別號三巴子。祖籍山東諸城。室名嘉蔭簃、味經書屋、十七樹梅花山館、來鳳堂等。
劉喜海乃清道、咸間著名金石學家、古泉學家、藏書家。其所補編《古泉匯考》為當時古泉學集大成之巨著,嘉惠後世泉學研究;《三巴金石苑》為巴蜀地區歷代金石圖文並蓄之第一部著錄。劉氏手錄多部古籍善本,今皆藏於國家圖書館。劉氏亦是四川宋代鐵錢研究的拓荒人。清代古泉學,即自道、咸始。
劉喜海祖上乃世代名宦,其叔祖即乾隆朝名臣、著名學者、書法家劉墉。劉喜海曾官四川按察使,在成都曾鎮壓白蓮教起義。遷浙江布政使,終因“嗜古”而丟官。其在世時著作付梓不多,卒后陸續問世。
劉喜海高祖棨,字弢子,康熙乙丑(1685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康熙帝為之御書室名“清愛堂”,棨子統勛(1699-1773年),字延清,號爾純,雍正間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卒謚文正;統勛子墉(1720-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乾隆辛未(1751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謚文清;墉弟堪,早卒;堪子鐶之(?-1821年),由墉撫教成人,字佩循,號信芳,乾隆己酉(1789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富收藏,精鑒賞,卒謚文恭。喜海乃鐶之之子,娶金錫鬯之女,“(金錫鬯)女子子一,字甘肅鞏秦階道劉君喜海”(《碑傳集·金錫鬯傳》)。金氏生子四,曰虞采、寧采、南采、矞采,“第四子矞采,乃喜海君門人,(喜海)著《金石苑》百卷,咸資於君”。(同前)
清著名藏書家、刻書家、金石學家。字燕庭,一作燕亭。山東諸城人(今山東省高密市柴溝鎮逄戈庄)。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道光十三年(1833)官至福建汀州太守、陝西延榆綏道。道光二十五年(1845)官至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署巡撫職。以治金石學最有名,鑒賞金石,過眼即辯。收藏甚富,所居無其他物品,唯有手輯金石文字5000通。任官職20餘年,不慕榮利,篋中金石、古書,以車輛裝載,有“博古君子”之稱。在浙江任職時,因以好古而為某中丞所嫉,遂被罷官。收藏古書較多,善本達1400餘種,潘祖蔭曾見其藏宋槧本唐人集書有十家,皆為精本。喜好收藏各藏書家書目。嗜好藏書印,有“菉竹堂”、“澹生堂”、“紅雨樓”、“汲古閣”、“傳是樓”、“千頃堂”、“裘杼樓”、“養素堂”等家,印其手模,鈐於其書目中。葉昌熾在《藏書紀事詩》中稱“卅載搜奇書滿家,藏來寶刻遍天涯。斜陽古市無人跡,為讀殘碑剔蘚花”。藏書樓有“嘉蔭簃”、“味經書屋”、“清愛堂”等處,藏書極富一時。大力抄錄罕見古籍,其抄本今可考者達125種;在版心刻“東武劉氏味經書屋”、“燕庭抄校”、“嘉蔭簃寫書”、“東武劉氏嘉蔭簃宋本抄校”等字樣。刊刻宋元明古籍達170種近萬卷,特別是對古籍書目、方誌的刊刻比較多,近60種,使眾多私人藏書書目、佛經目錄、官修目錄等得以保存和傳播,如明張萱《內閣藏書目錄》、清彭元瑞等編的《天祿琳琅書目》、《懋勤殿書目》、《御書樓書目》、《國子監典籍廳存貯書目》、王士禎《池林書目》、馮溥《佳山堂書目》、周永年《借書園書目》等,均賴劉氏抄本以傳。中年以後,和朝鮮金石學者往來頻繁,道光十年(1830)開始編纂《朝鮮書目》,後來和《日本所刊書目》合訂為《書目彙編》。去世后,子孫將其部分善本書出售,餘1 120餘種,編為《劉燕庭書目》。藏書印有“東武劉氏味經書屋藏書印”、“劉印喜海”、“東武劉燕庭審定”、“文正曾孫文清從孫文恭冢子”、“曾經燕庭堪讀”、“吉父”、“燕庭藏書”、“東武劉氏御賜清愛堂”、“嘉蔭簃”、“東武劉氏嘉蔭簃所藏”、“嘉蔭簃藏書印”、“東武劉喜海燕庭氏審定金石文字之記”等30餘枚。編纂《天一閣見存書目》12卷,著《海東金石苑補遺》、《長安獲古編》、《古泉苑》、《三巴耆古志》等。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年)一歲。
行四。兄弟輩中有嘉海、如海等。
嘉慶二年(丁巳,1797年)五歲。
是年,劉墉擢體仁閣大學士。
嘉慶四年(己未,1799年)七歲。
是年,何紹基生,羅聘卒。
嘉慶六年(辛酉,1801年)九歲。
是年,戴熙生,黃易卒。
嘉慶七年(壬戌,1802年)十歲。
“余束髮受書,即嗜古泉。 ”(《嘉蔭簃論泉絕句》自注)是年,金錫鬯識翁樹培於京師。
是年,費丹旭生。
嘉慶九年(甲子,1804年)十二歲。
是年,叔祖劉墉卒。是年,董誥授內閣學士。
嘉慶十二年(丁卯,1807年)十五歲。
是年,王昶卒。
嘉慶十四年(己巳,1809年)十七歲。
是年,董誥加太子太師,翁樹培卒。
嘉慶十五年(庚午,1810年)十八歲。在京師。
“嘉慶庚午,曾(於)京師掘得千餘(永安五銖),其中四齣者,亦罕有也。”(《古泉匯考》喜海按)
是年,鮑康生。
嘉慶十七年(壬申,1812年)二十歲。
在京師。“此錢(延祐通寶)……嘉慶壬申夏日得於京都市中張姓。”
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年)二十一歲。
是年,陳介祺生。
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年)二十二歲。
“喜海於嘉慶甲戌春日曾拓得(序布三百)墨本。”“嘉慶甲戌夏日,長白偉采臣(亮)得一範文,與此范(建武十六年五銖錢範)悉合,甚寶貴,余曾留於案頭月余,手拓墨本數紙,歸之。”
是年,瞿中溶登進士。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二十四歲。在京師。
順天府鄉試成舉人。“嘉慶丙子夏日,喜海得此范(貨泉錢範)於富陽董蔗林(誥)相國家。”“丙子秋日,晤方履篯。”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二十六歲。
“喜海藏有此布(次布九百),嘉慶戊寅秋日毗陵方彥聞(履篯)所贈。”
是年,翁方綱(樹培父)卒,董誥卒。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1819年)二十七歲。
“此泉(永通泉貨)余藏有二枚,皆得於嘉慶己卯春日。”“己卯夏日,朱虹舫以宋當二泉六千餘枚見餉。”(同前)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1820年)二十八歲。
是年,“嘉蔭簃”抄成《絳雲樓書目》五卷(二冊,抄本今藏於國家圖書館)。
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二十九歲。在京師。
“道光初元,從葉東卿處借得大興翁宜泉《古泉匯考》稿本八冊,手自編孴成書,後有所聞見輒書於簡端,積有年所未曾收拾。”(《嘉蔭簃隨筆》,見1926年古泉學社編印《古泉雜誌目》)“庚辰、辛巳間,得(差布五百)於都門。”(《古泉匯考》喜海按)是年,岳父金錫鬯至京師,“於劉吉甫案頭見翁宜泉所著《古泉匯考》稿本”(《晴韻館收藏古泉述記》自序)。
是年,父鐶之卒。
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三十歲。在京師、諸城。
“道光壬午春二月,余奉諱旋里,過益都(在山東中部──健按)。”(《古泉匯考》喜海按)“道光壬午二月三日,陳南叔偶得古泉百數十枚於齊化門小市,……詢系近畿新出土者。”
是年,金錫鬯權澳門同知。
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三十一歲。
是年,成親王(永瑆)卒。
道光四年(甲申,1824年)三十二歲。
是年,“味經書屋”抄成《樂靜先生李公文集》三卷(宋李昭玘撰),《長春真人西遊記》二卷(元李志常撰)、《附錄》一卷,《圭塘欸乃》一卷(元許有壬等撰),《乾坤清氣》十四卷(明偶桓輯),皆為之作跋,抄本今皆藏於國家圖書館。
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三十三歲。在京師。
聞西域兵馬司署門外大雨時有衝出古幣。是年,“味經書屋”劉雯將《錢錄》十二卷(清張端木撰)抄成,喜海為之校注,抄本今藏國家圖書館。是年,獲《華山廟碑》舊拓本。
是年,金錫鬯《晴韻館收藏古泉述記》稿成。
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三十四歲。在京師。
二月朔日,請黃鉞(時年七十七歲)跋《華山廟碑》拓本。“道光丙戌夏日,臨海洪小筠以二枚(乾亨重寶)見餉。”“道光丙戌秋九月望日,喜海得幼泉二十二枚於燕市。”
是年,《劉文清公遺集》十七卷、《應制集》三卷梓成,劉墉撰,封面鐫“道光六年歲次丙戌,東武劉氏味經書屋開刊”,四冊一函,今藏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是年,“味經書屋”抄成《閱清樓書目》不分卷,《借書園書目》五卷(清周永年藏並撰),《天祿琳琅書目》十卷、后編二十卷(清彭元瑞等撰),《千頃堂書目》不分卷(清黃虞稷撰),《遂初堂書目》一卷(宋尤袤藏並撰),《綠竹堂書目》不分卷(明葉盛藏並撰),《曹氏楝亭書目》不分卷(清曹寅藏),《養素堂藏書目錄》一卷、《續目》一卷(清黃叔琳藏),《傳是樓宋元板書目》一卷(清徐乾學藏),《曝書亭書目》不分卷(清朱彝尊藏),《三魚堂書目》一卷(清陸隴其藏並撰),《也是園藏書目》十卷(清錢曾藏並撰),《萬卷堂藝文目錄》二卷,《聚樂堂藝文目錄》十七卷,等等,或為之跋,抄本今皆藏國家圖書館。
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三十五歲。在廣州。
“道光丁亥春正,余手拓(周元通寶等)五羊城旅舍。”“道光丁亥春日,臨海洪容甫(瞻墉)出示天感元寶一枚……”(同前)
是年,“味經書屋”抄成《傳是樓書目》四卷(清徐乾學藏),《徐氏家藏書目》七卷(明徐 藏並撰),《武英殿頒發通行書籍目錄》一卷(“味經書屋”劉雯抄本),《石刻目錄》一卷(劉雯抄本),《御書樓書目》一卷(劉雯抄本),《懋勤殿書目》二卷,《國子監典籍廳存貯書目》一卷,《七錄》一卷(梁阮孝緒撰),等等,或為之跋,抄本今皆藏國家圖書館。
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三十六歲。
是年,“味經書屋”抄成《傳是樓書目》六卷(清徐乾學藏),為之跋,抄本今藏國家圖書館。
是年,李佐賢成舉人。
道光九年(己丑,1829年)三十七歲。
約在是年,“味經書屋”抄成《穆參軍集》三卷(宋穆修撰)及《遺事》一卷,《巴西鄧先生文集》一卷(元鄧文原撰),《貞白先生陶隱居文集》一卷(梁陶弘景撰),《韓集點勘》四卷(清陳景雲撰),《追惜游詩》三卷(唐李紳撰),《游志續編》一卷(明陶宗儀輯),《眾經目錄》五卷,《眾經目錄》七卷(隋釋法經等撰),《書畫題跋記》十二卷(明郁逢慶輯),《吳郡黃氏所藏宋槧本書目》一卷(清黃丕烈藏並撰),《靜惕堂宋元人集目》一卷(清曹溶藏),《籀史》二卷(宋翟耆年撰),《吳中金石新編》八卷(明陳煒輯),《四庫闕書》一卷(清徐松輯注),《元西湖書院重整書目》一卷,《內閣藏書錄》八卷(明張萱撰),《違礙書目》一卷,《應禁書目》一卷,《慎貽堂書目》一卷(清畢忠吉藏),《商邱宋氏西陂藏書目》一卷(清宋犖藏),《說學齋稿》不分卷,又二卷(明危素撰),等等,或跋之,或校之,抄本今皆藏國家圖書館。
道光十年(庚寅,1830年)三十八歲。
是年,輯成《書目類編》不分卷,由“味經書屋”劉如海抄成。
是年,“味經書屋”抄成《裘抒樓藏書目》四卷(清汪森藏,劉如海抄),《葆醇堂藏書目》不分卷(清朱文藻藏並撰),《謙牧堂藏總書目》二卷(清揆敘藏),等等,或為之跋,抄本今皆藏於國家圖書館。
是年,潘祖蔭生。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年)三十九歲。
是年徠,“味經書屋”抄成《武周刊定眾經目錄》十四卷、《偽經目錄》一卷(唐釋明佺等撰),《大清重刻龍藏匯記》一卷、《續藏目錄》一卷,《竹崦庵傳抄書目》不分卷(清趙魏藏並撰),《書目彙編》二卷,《春暉堂書目》一卷(清陳奕禧藏),以上皆為劉如海抄本。“味經書屋”又抄成《河東先生集》十五卷、《行狀》一卷(宋張景撰),《王黃州小畜外集》二十卷(宋王禹稱撰),《默庵安先生文集》五卷(元安熙撰)及《附錄》一卷,等等,或為之跋,抄本今皆藏國家圖書館。
是年,方履篯卒,胡義贊生,莫友芝成舉人。
是年以前,喜海曾任某縣知縣、“鞏秦階兵備道”(駐甘肅岷州,今岷縣),到離任時間待考。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四十歲。在京師、蘇州、杭州。
二月十一日,在京師,張廷濟(時年六十五歲)向劉喜海借觀《泉苑菁華》。此後,戴熙、金錫鬯等亦曾借觀。“道光壬辰春日,閻帖軒以一半兩錢求售。”(《古泉匯考》喜海按)“壬辰夏,以一(中布)贈桐鄉金倩谷師。”
夏,贈幼泉數枚與戴熙。“道光壬辰秋九月九日,得之(小布一百)於燕市。”“逸庵所藏此布(壯布七百),壬辰秋九月十五日為余所得,不知何時何人攜售於都門吳雲海處。”(同前)“道光壬辰九月,始見此帖(《華山廟碑》拓本)於燕庭世丈齋中。……何紹基。”(《北京圖書館藏善拓題跋輯錄》。當時,何氏在京師應試。)“道光壬辰,見(五男二女布壓勝錢)於都門,手拓數本,著錄於編。”(《古泉匯考》喜海按)“燕庭將之官汀州,借錢數十萬,購輦而南,邀余(戴熙)同觀(泉市“漢興”等錢)。”(戴熙《古泉叢話》)“小松此范歸於余,道光壬辰冬日過任城(今山東濟寧)時所得。”(《古泉匯考》喜海按)“壬辰仲冬望日,道出金閶。”“壬辰十一月,道出金閶,顧君湘舟(沅)以此錢(得一元寶)相贈。”十一月二十日,得觀夏松如所藏幺布二百。“壬辰冬月,路出武林,訪六舟上人(達受)於僧舍。”“道光壬辰冬日,曾手拓(開泰元寶)其文於西泠寓齋。”“吳逸庵所藏此泉(寶慶元寶),道光壬辰歸喜海處。”是年,寄所藏鈔版各拓本並古泉各品與瞿中溶。是年,“味經書屋”抄成《池北書目》一卷、《碑目》一卷(清王士禛藏),《佳山堂書目》一卷(清馮溥藏),皆為劉如海抄本,喜海各為之跋,抄本今皆藏國家圖書館。
是年,戴熙登進士。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年)四十一歲。在汀州。
“道光癸巳仲冬朔日,金倩谷師以此泉(靖康通寶)寄贈,……燕庭志於臨汀郡署十七樹梅花山館。”“臨海洪小筠(瞻墉)藏有此泉(隆平永寶),甚精美,癸巳冬日拓本見寄。”(同前)
是年,陸增祥生。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四十二歲。在汀州。
閱金錫鬯《晴韻館收藏古泉述記》稿本,題記云:“道光十四年歲次甲午七月七日,東武劉喜海謹讀於金沙郡齋之十七樹梅花山館。”“甲午秋,(顧)湘舟以(大蜀通寶)墨本見寄,其泉文字色澤與廣政頗相似,蜀之有大蜀通寶,亦猶南唐之有大唐通寶,而史失載耳。”(《古泉匯考》喜海按)“道光甲午嘉平,(顧)湘舟以(大夏真興)墨本見寄。”
是年,“味經書屋”自刻本《臨汀蒼玉洞宋人題名》(有圖)一卷、《附錄》一卷梓成(蒼玉洞在汀州府東南)。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四十三歲。在汀州。
“道光乙未春日,胡秋堂以(延祐三年)墨本寄來。”“此錢(大宋通寶)真絕無僅有之品,與余所得翁宜泉舊藏之淳 幕有慶當二十文者,皆賞鑒家所艷羨,因作札致萇生(瞿中溶),丐一墨本,復函雲,已於辛卯冬日為他人所得,異日向其索拓寄來,惜哉。燕庭志於金沙郡齋十七樹梅花山館,時道光乙未中秋日。”(同前)
是年,李佐賢登進士。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四十四歲。在汀州、蘇州。
“按宋泉太平無元寶;淳化、咸平、景德三種無通寶,且無篆書;祥符無篆書;天禧、天聖、明道、景祐四種無通寶;皇宋無元寶;慶曆止當二錢,重字或在右或在下兩種,無元寶、通寶,無篆書,且無小平錢;熙寧、紹聖、聖宋三種無通寶;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四種無元寶;宣和有元寶而甚罕見;建炎無元寶;紹興小平亦甚少;隆興無通寶,無小平錢;乾道無通寶,無小平錢;淳熙、紹熙無通寶;嘉泰、開禧、嘉定三種無元寶;大宋無通寶;端平大者無元寶、小平錢,無通寶;嘉熙無元寶;淳祐、皇宋無通寶;開慶無元寶;景定、咸淳無通寶。茲就余所藏及所見,撮其大略如此,錄之以俟博雅好古者備參考焉。東武劉喜海燕庭氏志於臨汀郡齋,時道光丙申四月二十有八日,雨窗。”(同前)“道光丙申九月,燕庭太守護送琉球貢使,假館三山胡氏園中。”(《泉苑菁華·古泉叢話合刻》柯培元題記)“道光丙申十一月望日,伴送琉球貢使,道出金閶。”(《古泉匯考》喜海按)“燕庭守汀州時,曾伴送琉球使臣赴闕。”(鮑康《觀古閣泉說》)
“是歲,朝鮮、琉球、暹羅、越南來貢。”(《清史稿》)
是年,寄刀布古泉各拓本百十紙與瞿中溶。“約於冬日過蘇,(與瞿氏)把袂一談。”(《古錢大辭典拾遺·瞿木夫》)
是年,何紹基登進士。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年)四十五歲。在蘇州、杭州、汀州、廈門。
“丁酉三月初七日,燕庭先生攜此帖(《華山廟碑》拓本)過吳,出以相賞。楮墨之舊,勝於天一閣本遠矣,詢為稀世之珍。老□。”(《北京圖書館藏善拓題跋輯錄》)“丁酉春,余道出金閶(吳縣,今蘇州),挑燈煮茗,相與(瞿中溶)論古者數日。”(《嘉蔭簃論泉絕句》自注)“過吳門,晤萇生(瞿中溶)先生於都亭橋程氏齋,以舊存拓本見貽,並雲,伊所藏古泉,雖售於他氏,尚可為余購求,惜(喜海)遠在嶺南,音向乏便,當作書詢之。”(《古泉匯考》喜海按)“出觀所得成親王舊藏《華山廟碑》、黃小松《王稚子》二闕兩冊(與瞿中溶觀)。”“喜海於道光丁酉三月十五日,路過武林。”“丁酉季春,余奉使伴護琉球貢使旋閩,武林舊雨招飲湖上舟中,暢遊竟日,(夏)松如即出此布(幺布二百)見贈,如獲拱璧,十布余已得其七,止差序布第三品,唯第布尤為難得耳。”“道光丁酉三月,喜海得此種(端平重寶鐵錢)於武林,友人陳松喬所贈。”“喜海於道光丁酉三月得此布(幼布三百)於武林。”“丁酉春得(布泉)於杭州。”“丁酉春三月,戴醇士以一枚(漢興錢)見示,與余所藏者正同。”“夏仲歸臨汀。”(同前)“道光十七年小除夕,觀(《華山廟碑》拓本)於燕庭觀察廈門官齋。仁和華袞、海鹽陳畯、張開福並記。”(《北京圖書館藏善拓題跋輯錄》)
是年,金錫鬯以所藏“永通萬國”泉之別種寄劉喜海。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四十六歲。在廈門、汀州、蘇州。
正月丙子,岳父金錫鬯卒,遺言將所藏古泉八百九十二品悉贈喜海,囑其將《晴韻館收藏古泉述記》定本付梓。“戊戌花朝燕庭志於鷺江(廈門)道署涵山洞。”(《古泉匯考》大宋通寶錢喜海按)春,跋《景君銘》拓本:“《景君碑》是漢隸中□出□枝,雖不若《夏承》之奇崛,然足矯平實之弊。此是明季拓手,較時下高出倍蓰。儀國同年得此可寶也。道光戊戌春日,東武年愚弟劉喜海。”(《北京圖書館藏善拓題跋輯錄》)
春,獲“開泰元寶”錢。“歲戊戌,權興泉永,觀察公餘清暇,檢所藏古泉,按時分詠,得絕句二百首。逮返臨汀,長夏消暑,復加排次。”(《嘉蔭簃論泉絕句》張開福跋)
是年,張開福題籤本《嘉蔭簃論泉絕句》梓成,該書“仿論詩絕句之例,於古泉典故,捃摭略備,誤者辨之,近人說亦兼有採取,與戴(熙)醇士之《古泉叢話》皆論泉之創格也。”(李佐賢《古泉匯》)《絕句》卷下有自注云:“余癖金石,曾積五千通,錄為《金石苑》。”十一月,寄即墨刀二枚與瞿中溶。“戊戌冬日,余於吳門顧湘舟處見此泉(保大元寶)。”(《古泉匯考》喜海按)“戊戌冬日,又得一品(永通泉貨)於金閶。”
是年,十七樹梅花山館臨汀郡齋校刻本宋佚名《寶刻類編》八卷梓成,今國家圖書館有藏。是年,《晴韻館收藏古泉述記》開雕。
是年,曾國藩登進士。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四十七歲。在洛陽、長安。
“道光己亥正月九日,余於洛陽市上得五銖泉范五枚。”(同前)“己亥春二月,燕庭觀察攜是本(《華山廟碑》拓本)見示,即宋氏本也,……時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九日,宛平楊振麟。”(《北京圖書館藏善拓題跋輯錄》)是年夏,母卒,“己亥夏,觀察奉諱,道經長安。”(鮑康《劉氏〈古泉苑目錄〉書後》)“余以己亥夏謁先生於長安,請觀《泉苑菁華》,記小詩於卷尾。”(鮑康《劉氏〈古泉苑〉序》)酷暑,游長安慈恩寺,於雁塔下拾得唐善業泥造像數軀,其全者有文字曰:“大唐善業泥壓得,真如妙色身。”有跋記此事,又作長詩記之(清王培荀《聽雨樓隨筆》五二六條引有該詩全文)。“己亥八月十四日,得此布(差布五百)於長安市上。”(《古泉匯考》喜海按)“道光己亥八月二十八日,喜海得是布(第布八百)於長安永和齋。”“道光己亥嘉平又得(幼布三百)一品於長安蘇姓。”“喜海於己亥秋日得一鎏金開元錢,甚精。”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四十八歲。在長安、杭州、京師。
“庚子春日,得序布三百於長安。十布全備,記以誌喜。”(同前)“庚子(鮑康)試禮闈,不第,旋秦,……適劉燕庭觀察亦流滯秦中,……是時,秦中出土古泉甚多。……未幾,燕庭觀察兵備延榆,青園(劉師陸)丈出守保寧。二公時時道出長安,必淹留累月而後去,大力搜括,聞風興起者又從而附之,泉值日以昂十倍。”(鮑康《觀古閣泉選序》)
“觀察舉以相授(《古泉匯考》)八巨帙,……時酷暑逼人,余復為俗事所羈,讀未卒,而觀察北行(赴延榆綏道)有期。”(鮑康《翁氏〈古泉匯考〉書後》)“道光庚子夏,於劉丈燕庭嘉蔭簃中獲讀所著《海東金石苑》八卷。”(鮑康《觀古閣叢稿》)海東金石,即朝鮮(高麗)金石。“庚子夏日,得一塗金‘永通萬國 ’泉一枚於青門旅舍。”(《古泉匯考》喜海按)“庚子夏,旋秦,(燕庭)觀察仍羈留未歸。”(鮑康《劉氏〈古泉苑目錄〉書後》)
秋,在武林(今杭州),與費丹旭參四明戍幕(見費丹旭繪《劉喜海小象》圖卷費氏跋,此卷今藏上海博物館)。
冬,在京師,“今冬,燕庭觀察歸自秦中,出示所藏(《華山廟碑》拓本)天下第一本,狂喜不成寐,因得假觀旬日,屬飫眼福,墨緣非淺矣。行將歸趙,妄綴數字,以志獲見是碑為幸耳。道光二十年冬十二月廿又八日,靈石楊尚文識於京邸之澹靜齋。”(《北京圖書館藏善拓題跋輯錄》)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年)四十九歲。在長安、榆林。
得“新莽貨布范”,題記云:“右范關中友人蘇兆年購寄,制櫝藏之,並錄童二樹(鈺)銘。道光辛丑花朝(二月十五),燕庭志。”(《新莽貨布范》羅更越序)“辛丑中秋前五日,燕庭世大兄觀察囑題(《華山廟碑》拓本)。益州卓秉恬。”(《北京圖書館藏善拓題跋輯錄》)卓秉恬,華陽人,時卓氏典陝西鄉試。
是年,喜海兵備延榆綏道(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
“辛丑秋,先生觀察延榆,車騎復蒞陝,相見即索是編(《長安獲古編》)”。“先生宦轍所經,若有宿緣,再至三至,詢風問俗之暇,輒偕二三同志,披荊剪楛,搜斷碣,訪遺宮,然來往,見者不知真為大僚。”(鮑康《劉氏〈長安獲古編〉序》)是編付梓及半,未果。在長安,得魚符、秦詔版各三枚,購得唐人墓誌廿余石。“秦中古帝王州銅器,時時出土,無款識者居其半,當日只以花紋色澤及完好者是真也。自燕庭宦秦,曉以文字多者為貴,雖殘缺亦無傷。從此古器幾無完膚,雖寸許銅造像,亦必於背上補鐫年月。有蘇氏兆年兄弟,最善搜抉,重趼百舍,求之荒郊古冢,所得尤多。又有張氏,精於鐫刻,雖尊彝腹中深處,亦能以長削隨方就圓刻之。磨以沙石,埋置土中,復使鏽蝕,經年取出,巨眼亦不易辨矣,時人呼為‘張二銘’。余謂燕庭曰:‘蘇、張之害,流毒至今,丈實啟之。’燕庭亦大笑。古泉復有薛刻一種亂真,見余所作《泉辨》,時人呼為‘薛重泉’。蓋鑄泉易識,刻泉難識,以余之深知情偽,亦曾得一泉,與燕庭反覆審視,不能下斷語,況流傳千百年後乎?他日譜家,必有矜為創穫,謂吾輩當日並未見及者,大抵皆薛刻也。”(鮑康《觀古閣泉說》)
是年,黃鉞卒。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年)五十歲。在杭州。
“壬寅冬日,晤燕庭四兄於武林(杭州),茶座未溫,談藝彌樂”,並為喜海畫像(見《劉喜海小像》費丹旭題記)。
是年,瞿中溶卒(《歷代名人年譜》)。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年)五十一歲。在長安。
“道光癸卯春日,鮑子年孝廉以此品(建炎重寶)持贈於青門旅舍。”“道光癸卯秋日,余得錢於青門,大如‘永通萬國’,……”(《古泉匯考》喜海按)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年)五十二歲。
“甲辰,萇生作古,此泉(大宋通寶)近歸於毗陵呂堯仙太史。”(同前。瞿中溶卒年,與前說異,存此備考──健按。)
是年,繆荃孫生,李佐賢授編修。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五十三歲。在榆林、長安、成都。
四月,由延榆綏道遷四川按察使(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按察司署在華陽(今成都)。“道光乙巳秋日,過陝州,蔣觀察(明光)之嗣君,出古泉數百品見示。”(《古泉匯考》喜海按)
是年,陳介祺登進士。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五十四歲。在成都。
“丙午春日,吳我鷗觀察借《(古泉)匯考》付鈔,因將余所綴之說都為一冊,名曰《隨筆》,余亦錄此本以備增益改削也。燕庭志於西川臬廨來鳳堂。”(《嘉蔭簃隨筆》,見於1926年古泉學社編《古泉雜誌目》內)“丙午春日,長安蘇兆年以中泉三十一枚見寄,甚精好。燕庭志於錦江臬署之來鳳堂。”(《古泉匯考》喜海按)“喜海於丙午春日,得景德大鐵錢三枚,即張乖崖鑄於嘉、邛二州者也。”“(端平元寶鐵錢)十二種皆丙午春日得於西蜀。”
夏,刊刻《金石苑三巴漢石紀存》不分卷,封面鐫“道光丙午夏日燕庭題於來鳳堂”,今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有此書善本六冊二函,國家圖書館藏有此書善本兩部,各十二冊。“(寶慶元寶三品)皆得於華陽,道光丙午夏日,志於西川臬署之來鳳堂。”
秋,寄宋代鐵錢等至長安與鮑康。“道光丙午,余秉臬三巴,得宋時鐵錢數千,詳加遴選,奇異之品,更仆難終。如嘉定之洪寶、真寶、全寶、新寶、至寶、崇寶、永寶、安寶、萬寶、正寶、興寶、珍寶;端平之惠伍東、定伍北;嘉泰、慶元之幕文,皆從來選錢家所未聞未見,即《永樂大典》中亦止載聖宋重寶、嘉定重寶二種。洵獲古之快事,若使當日(翁)宜泉比部見之,必為我狂呼叫絕也。冬至日,偶志於錦城臬署之來鳳堂。燕庭。”“丙午,得紹熙元寶三種於蜀中。”(同前)“南宋鐵錢,舊譜所載皆無幾,青園(劉師陸)丈得嘉定全寶,雲‘從來未見’。自燕庭丈宦蜀,始一泄其奇。”(鮑康《觀古閣叢稿》)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年)五十五歲。在成都、京師、杭州。
六月,遷浙江布政使(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劉燕庭先生由蜀臬擢兩浙布政,吾東諸同鄉約送至新都,往游桂湖,約五、六畝,荷花猶有存者。”(王培荀《聽雨樓隨筆·升庵故宅》)
“道光丁未秋日,得錢直百五銖一枚於錦城,洵絕無僅有之品也。”(《古泉匯考》喜海按)“丁未秋,余將赴浙,(吳)我鷗持(大觀通寶)以贈別。”“丁未十月入都,(呂)堯仙出示(瞿中溶舊藏之大宋通寶),因手拓數紙,追思故友,不禁惘然。”“道光丁未冬日,四兒矞採得此品(五男二女布壓勝錢)於洛下。”“丙午、丁未,余在蜀中,又得康定泉四、五枚,以一分贈鮑子年(康)。”(同前)
是年冬,抵浙。在浙,寄鐵錢拓本全套至長安與鮑康。“蜀幗匪數百人為隊,居山峒,劫人於途,勒贖逾期即淫殺,凶慘萬狀,官無如何也。劉燕庭先生陳臬川中,逾數月,匪之有案者數十處,已訊定大辟,其餘尚多,復廉得為首者若干人,確跡縶以待。謁制軍寶巘山相國,先將有案諸人,請王命正法,復陳一紙曰:‘此數十人,皆匪首,已訪明確,不盡剪除,民不聊生,請一併正法。’相國云:‘人死王法,罪無可辭,既無控者,憑我等意見,致人於死,來生冤債我弗結也。’(燕庭)廉訪云:‘此等事,中堂既不作主,本司尚能肩任。’出乘肩輿,輿夫請進止,曰:赴城隍廟。並傳皂隸,持大杖,往至廟所。有匪徒立斃杖下,合城歡呼如雷。市肆居民,人炷瓣香,各奉茜帛一疋,擲輿頂。擲既多,輿夫足下縈繞,牽曳不得行。又,人持火鞭迎輿然之,由廟至署,儼如火龍一尾雲。”(咸豐甲寅刊《正續蝶階外史》,見《清人稗錄》,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是年十一月初八日,張集馨到蜀,補授四川按察使,其所著《道咸宦海見聞錄》記云:“前此辦理(幗)匪案,誅戮極多。”“前任劉燕庭廉訪,凡各屬解到幗匪,不問真偽,先責小板四百,然後訊供,其中供情不得,而罪名莫定,即於大堂杖斃。后因大堂黑夜鬼嘯,差役每被迷惑,因將犯人押至東門大街城隍廟,於神前揲筊,若陽筊則免死,若陰筊則立斃。官踞於上,犯詈於下,嚴刑慘酷,腦裂骨折者不知凡幾,烏乎慘矣!委員希奉臬台意,每問案無不刑求。川省刑法極重,各委員更以意為高下,真所謂三木之下,何求不得也。厥後委員如史璜等皆為鬼捉去,無不大叫一聲而絕,想亦如《左傳》所云:‘吾得請於帝矣。’人命至重,草菅如是,天道何能容乎?余每誡委員曰:‘汝等問官,總要為爐鳴漏盡、一燈熒然時地也。余固不敢以劉(喜海)為法,諸君子亦當以史令諸員為戒’”(參見該錄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條)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年)五十六歲。在杭州。
“追思故友(瞿中溶),不禁惘然。戊申上元,燕庭志於浙江蕃署蓬巒軒。(《古泉匯考》喜海按)是年,在浙藩繼續刊刻《三巴金石苑》(又名《三巴孴古志》、《三巴漢石紀存》)由來鳳堂精刻,序云:“……不特碑目(指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健按)所未詳,抑亦隸圖(指洪适《隸續》──健按)所不載。……一篇跳出,新調蜀國之弦;萬遍披吟,聊附巴人之唱。道光戊申長至日,嘉定周其愨謹序。”該書“前有周其愨序。按蜀碑流傳極鮮,自燕庭先生命工搜拓,始顯於世”,“是志先圖畫,后釋文,間加考跋。縮豐碑於尺幅,大小真行,各極其態,鉤摹之精,鐫刻之細,得未曾有。”(《石廬金石書志》)今四川省圖書館藏有戊申年刻之善本。在浙,“戊申初夏,諸城劉燕庭方伯言於廟市購彙集宋本。”(指百衲本《史記》──健按。見錢泰吉《校史記雜識》)“道光戊申五月六日,嘉定周其愨觀(劉喜海藏《華山廟碑》拓本)於兩浙藩廨。”(《北京圖書館藏善拓題跋輯錄》)“戊申夏日得此品(銖銖)於浙杭。”(《古泉匯考》喜海按)“木翁(瞿中溶)所得‘乾封(泉寶)’各品,道光戊申盡歸於余。”“道光戊申夏日,金蘭坡以一枚(天策府寶)見售,因購得之。”“道光戊申秋九月,鮑子年自青門郵寄(至和元寶等)。”“余於戊申秋日得一枚(招納信寶),姑存之以備品而已。”“道光戊申得(大蜀通寶)一品於武林。”(同前)“戊申秋末,劉燕庭方伯自浙見寄孝建四銖一品。”(鮑康《觀古閣叢稿·記孝建四銖泉》)十二月十五日,召休(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燕庭)布政浙江時,方思盡付棗梨(指《長安獲古編》──健按),因論事輒與中丞不合,遽以好古密劾去,遂諸願莫償。……然緣嗜古罷官,尚不失雅人深致耳。”(鮑康《觀古閣泉說》)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劉喜海》云:“百衲絲桐藏篋衍,一床金薤整簽題。風流罪過登彈事(指被彈劾事──健按),空有蓮台善業泥。”
是年,“嘉蔭簃”抄成《則堂集》六卷(宋家鉉翁撰),《新編古今姓氏遙華韻甲集》十卷,乙集十卷,丁集十卷,戊集十一卷,巳集八卷,庚集十卷,辛集十卷,壬集八卷,癸集十卷(元洪景修輯);《錢幣考》不分卷(清華玉淳撰);《百川書志》二十卷(明高儒藏並撰),皆為之跋,抄本今皆藏國家圖書館。
是年,張廷濟卒,潘祖蔭成舉人。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五十七歲。在諸城。
“己酉夏日,撫觀當年(嘉慶甲戌)所見建武錢範,如見故人”(見《古泉匯考》建武十六年五銖錢範按語)。
約在是年,“嘉蔭簃”抄成《益都金石略》二卷(清傅洪撰);《嘉蔭簃古泉隨筆》八卷;《嘉蔭簃雜著》一卷;《述古堂書目》二卷(清錢曾藏並撰);《石墨聯吟》一卷(張開福撰);《九華集》二十五卷(宋員興宗撰)、《附錄》一卷;《朝鮮志》二卷;《箕田考》一卷(朝鮮韓百謙撰);《歷代諱名考》一卷(清劉錫信撰);《百石圖跋》不分卷(清賈鉉輯);《歲時廣記》四十卷、《卷首》一卷、末一卷(宋陳元靚撰);《后村先生長短句》五卷(劉克莊撰);等等,或為之校跋,抄本今皆藏國家圖書館。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年)五十八歲。在諸城。
是年,費丹旭卒,林則徐卒,陸增祥登進士。
咸豐元年(辛亥,1851年)五十九歲。在諸城。
咸豐二年(壬子,1852年)六十歲。在京師。
“多廉訪智友得一鐵五銖,甚精好,……咸豐壬子小春月二十四日,出以見示,拓墨本數紙。喜海志。”(《古泉匯考》喜海按)“壬子春,計偕來都,卜居法華寺,與先生相去咫尺,晨夕侍坐,作竟日談。”(鮑康《劉氏〈古泉苑〉序》)“壬子之秋,余為(燕庭)方伯編《金石苑》目次,得十種,方伯謂余曰:‘余尚有六種,葺而未成,其體例、標目已定矣。’”(胡琨《嘉蔭簃搜古彙編目》序)“靈石何鏡海得一當二錢熙寧重寶,幕文衛字甚清晰,此錢壬子冬日自大名寄贈。”(《古泉匯考》喜海按)“咸豐二年壬子(由鮑康處)借來(慶元通寶)拓數紙,歸之。”(同前)“比咸豐壬子計偕入都,先生已猝歸道山,余哭之於夕照寺。”(鮑康《重刻嘉蔭簃論泉絕句序》)“念先生等身著作,而解官獨早,復未享大年,致諸願莫償,談者咸以為憾。”(鮑康《劉氏〈海東金石苑〉序》)
是年,陳介祺輯印集梓成,十二巨帙,所錄官、私印及封泥,“假之劉氏嘉蔭簃者百紐。”(鮑康《為石查跋簠齋印集》,見《叢稿三編》上)
是年,潘祖蔭登進士。
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六十一歲,卒於京師
鮑康有詩《癸丑暮春自濱州入都,聞燕庭世丈遽歸道山,哲嗣載卿通判虞采傳述遺命,以即墨刀貽余,愴然有作》:“果從生死見交情,病榻猶聞說賤名。最是不堪回首處,紫藤花底拓泉聲。”(《觀古閣詩鈔》)“考(燕庭)方伯之卒,在咸豐癸丑春日。”(王國維跋《金石苑》稿本,今藏國家圖書館,見《文獻》第九輯,1981年。健按:劉喜海卒年,鮑康說自相矛盾,今並錄於此,其後說與王國維考證相符,當以癸丑年卒為是。)
是年,張謇生,任預生,湯貽汾卒。
1、“近代收藏家,無過百年者,如儀征阮氏、大興翁氏、漢陽葉氏、洪洞劉氏、諸城劉(喜海)氏,沒僅數年,諸物已星散人間,不勝感慨系之。”(鮑康《觀古閣泉說》)
2、咸豐五年乙卯(1855年),古滇趙鈁校刻本《嘉蔭簃論泉絕句》梓成,內有周其愨“道光著雍閹茂”(戊戌,1838年)序。
3、“先生等身著作,身後都散佚。《古泉苑》一百一卷,尤為巨觀,陳壽卿(介祺)前輩得其原本,曾囑余梓行,顧有圖無說,仍未成之書。……壬申(1872年)解組旋都下,見已刊之。”(鮑康《劉氏〈長安獲古編〉序》)
4、“同治壬申(1872年),余自夔府解組旋京師,陳壽卿以《長安獲古編》寄余,潘伯寅以《海東金石苑》贈余,方次第為先生梓行。”(同治癸酉十二月鮑康序《嘉蔭簃論泉絕句》,是年,該書由鮑氏觀古閣重鐫梓行。)
5、“當年,余曾假觀(《海東金石苑》),手錄其目,原帙旋毀於火,……賴(潘)伯寅鈔有各碑跋語,出以授余,讀之如見全豹,爰亟付手民,並假胡石查(義贊)農部所藏先生論泉絕句原刻,一併授梓,公之同好。”(鮑康《劉氏〈海東金石苑〉序》)
6、“劉燕庭著《海東金石苑》八卷,……惜咸豐庚申(1860年)毀於火。潘伯寅錄有諸碑跋。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余為刻之。”(鮑康《為董雲舫跋高麗鍾拓》)
7、莫友芝輯成《嘉蔭簃金石目摘錄》不分卷,稿本一冊,今藏國家圖書館。
8、《嘉蔭簃論泉絕句》鮑康跋:“……惟原作刊於道光中葉,尚偶沿洪志之誤,比先生輯《古泉苑》時,則悉汰其說矣,間有一、二偽字,亦正之。甲戌(1874年)夏五, 鮑康再識。”
9、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鮑康重刻道光十八年(1838年)嘉蔭簃刻本《嘉蔭簃論泉絕句》。又刻《海東金石苑》一卷(只錄題跋而無原文),收入《觀古閣叢刻》中,今國家圖書館有藏。
10、鮑康欲為劉喜海刻《長安獲古編》、《嘉蔭簃藏泉目》,梓入《觀古閣叢稿》,已預作兩序,然二書至光緒二年(1876年)尚未梓成。
11、姚覲元為《三巴孴古志》編目,成《金石苑目》,手抄本一冊,今藏國家圖書館。
12、光緒二年(1876年)三月,鮑康作《題嘉蔭簃鐵泉拓冊》,見於《觀古閣叢稿》。
13、光緒七年(1881年),《海東金石苑》前四卷、卷首一卷,張德容二銘草堂刻本梓成。
14、光緒七年(1881年),《海東金石苑補遺》梓成(《藝林年鑒》)。
17、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章鈺“算鶴量鯨室”手抄劉喜海校抄本明人朱珪編《名跡錄》七卷。
18、光緒中,《嘉蔭簃藏器目》一卷收入《靈鶼閣叢書》第五集;《海東金石存考》一卷、《待訪目》一卷收入《木樨軒叢書》。
19、民國二年(1913年),章鈺“算鶴量鯨室”傳抄清葉志詵編《劉燕庭所得金石》一冊,今藏國家圖書館。
20、民國三年(1914年),王國維編《國朝金文著錄表》,收有《長安獲古編》。
21、民國八年(1919年),《東武劉氏款識》(劉喜海撰,陳介祺書),上海商務印書館石印本出版。
22、民國九年(1920年),王國維為《金石苑》一百二十一卷稿本作長跋,稿本及王氏跋今藏國家圖書館。
23、民國十年(1921年),《金石苑》收入鮑鼎編《國朝金文著錄表補遺》內。《臨汀蒼玉洞宋人題名》一卷、《附錄》一卷收入《百一廬金石叢書》內,陳乃乾影印本。《海東金石苑存考》一卷收入《遯庵金石叢書》。
24、民國十一年(1922年),《海東金石苑》八卷、《補遺》六卷、《附錄》二卷,劉喜海輯,劉承干補,收入《嘉業堂金石叢書》內。該叢書,1964年上海古籍書店重印,1982年文物出版社重印。
25、民國間,《長安獲古編》一卷、附編目一卷,劉喜海撰,胡琨編,收入陳准輯刻《湫漻齋叢書》內。
26、民國十八年(1929年),《新莽貨布范》(劉喜海輯)在上海神州國光社影印出版。
27、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海東金石存考》一卷、《待訪目》一卷,收入《信古閣小叢書》內。
28、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泉苑菁華·古泉叢話合刻》(即《劉戴合刻》)出版,丁福保序。是年,丁福保編成《古錢大辭典》,“將翁宜泉之《古泉匯考》、劉燕庭之《泉苑精華》、鮑子年之《觀古閣泉拓》、日本平尾聚泉君之各種泉譜,盡量輯入。”(《古錢大辭典·疇隱居士自述》)
29、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藝文雜誌》1卷2期刊出劉喜海編《四川訪碑錄》一小部分。
30、《嘉蔭簃藏器目》一卷,收入《叢書集成初編·藝術類》,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印本。
31、《燕庭遺稿》一卷,清潘志詒編,收入潘承弼輯《陟岡樓叢書》內,民國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間石印本。
32、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嘉蔭簃集》二卷收入《咫園叢書》內。
3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有《燕庭金石叢稿》,實乃四川歷代石刻文字目錄,按地域分類,有“待訪”目,乃劉喜海稿本,當是劉氏在成都時所輯。“史語所”去台後,在台灣出版《石刻史料新編》叢書,該稿收入叢書第三輯第三十二冊內,有編者按云:“本稿據嘉業堂藏劉氏手稿藍格抄本,珍貴異常,本應置於四川省內,今特列入補遺篇內,。”前述《四川訪碑錄》,實即《燕庭金石叢稿》之“成都府”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