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味蕖

當代畫家

徠郭味蕖(1908.2--1971.12),當代畫家。男,漢族,山東濰坊人。原名忻,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別號汾陽王孫、浮翁,晚號散翁;堂號知魚堂、二湘堂、疏園等。出身於書香世家,自幼隨家鄉畫家丁東齋、劉秩東習畫。

人物生平


郭味蕖
郭味蕖
1929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習西畫,畢業后曾任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教師。
1937年入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研習中國畫。得黃賓虹指導。擅花鳥兼及山水,所作融會諸家,以工帶寫,畫風清麗活潑,生動自然,風範別具。對金石、考古、鑒賞、書法和文學皆深有研究。
1951年受徐悲鴻之聘任職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后相繼在民族美術研究所、徐悲鴻紀念館從事理論研究。
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國畫講師。
1962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科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70年,以“戰備疏散”為由被遷返濰坊。
1971年12月19日在家鄉濰坊逝世。
1980年文化部及中央美術學院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郭味蕖同志追悼會”,對其給予高度評價。

代表畫作


代表作有《鸚鵡圖》《被澤之陂》《大好春光》《驚雷》《銀漢欲曙》、《河山似錦》、《東風朱霞》等。曾在濟南、青島、北京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為人民大會堂中央廳、北京廳、廣西廳、山東廳等處作大幅花鳥畫。
著有《宋元明清畫家年表》《中國版畫史略》《寫意花鳥創作技法十六講》,另有《郭味蕖畫集》《郭味蕖畫選》均已出版;還有見於報刊的論述中國畫藝術的文章80餘篇,為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藝術特色


他在藝術上大膽實踐,勇於創新,主張花鳥和山水相結合、白描和點染相結合、工筆和寫意相結合、重彩和潑墨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他的作品立意清新,色彩秀麗,構圖新穎,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郭味蕖是位學者型的畫家。他的學術研究,包括中國美術史、金石考古、書畫鑒賞、歷代書畫家研究、中國版畫史、民間年畫、中國古代建築與雕刻、花鳥畫史、花鳥畫創作技法理論,以及文學、詩詞、書法等諸多方面。劉曦林評說:“中西繪畫兩層根基,史論與實踐雙軌同步,是中國近、現代諸如陳師曾、黃賓虹、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許多大藝術家的共同道路。郭味蕖也是這條造就大師的道路上的後來者。這條畫家兼學者的廣采博取的道路,充實了他的學養,並使他得以從縱的歷史演變及橫向的對比聯繫中得以把握了藝術變革的規律,為其更新花鳥畫藝術的觀念,攀登花鳥畫新高峰奠定了基石。”

人物評價


古人讀書皆有記錄,等身著作,無非日積月累而成。王伯厚《困學紀聞》,顧寧人日知錄》,莫不朝斯夕斯,丹黃塗乙,取精用宏,卓然成家。知人論世,尤為讀書之要。味蕖學兄,博覽群書,旁搜藝事,出其平生所輯《朱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見視,綱舉目張,皆能有條不紊。足徵劬學嗜古,鉅細不遺。荀卿有言:‘其為人也多暇,其出人也不遠。’抗心賢哲,度越尋常,余於是編有厚望焉。
——黃賓虹為郭味蕖著《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所撰序言
郭君對於中國遺產問題已有著作多種,所涉頗廣泛,倘給予機會集中精力為之,當有成就。
——徐悲鴻院長為郭味蕖《中央美術學院聘任核定表》所寫推薦意見
味蕖畫筆工矣,予九十二歲得獲觀三複。
——齊白石題郭味蕖畫《三友圖》
開圖草里驚蛇亂,下筆階前掃葉忙。
——齊白石為郭味蕖寫的對聯
郭味蕖君,精研六法,山水花卉,力追明清各家,極有神似處。君狀貌奇偉,美須髯,精於篆刻,復工書法。論畫精確,頗中時習。
——于非闇《郭味蕖北平畫展評價》
味蕖君,早年負笈申江,從事於西洋畫,名噪一時,曾從名畫家黃賓虹先生游,有青出於藍之譽。又足遍大江南北,搜集名川為畫材,因其輪廓之準確,筆墨之老練,更能體貼宋元人之維妙寫生。
其筆墨之挺拔,落筆之嚴謹毫不失古意,重巒疊障,清溪飛瀑,一筆一劃,一草一木,均不虛著,於渲染更見工夫。
——陶一清《郭味蕖北平畫展評價》
郭味蕖以畢生精力從事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歷史研究和創作實踐,對花鳥畫的推陳出新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花鳥畫的創新,能在內容與形式上有所突破,關鍵在於我們這一代人受到社會主義思想的熏陶,用新的立場觀點去認識和發現自然界的生活情趣。郭味蕖在新中國誕生以後,向傳統學習,向生活學習,經過艱苦實踐,為花鳥畫的推陳出新,作出了富有成果的探索。在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都有所突破。
郭味蕖用了二十多年時間編寫的《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以及《中國版畫史略》等著作,在整理中國畫遺產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寫意花鳥畫技法十六講》是他藝術實踐經驗的總結。他的這些貢獻無愧於人民對他的期望。
——葉淺予《郭味蕖遺作展前言》
人才難得。造就一個藝術家,要有許多條件:個人的稟賦、家庭的熏陶,環境的習染、師友的啟導、傳統的影響、深厚的學養、非凡的勤奮等等。對中國畫家來說,歲月的積累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十年動亂中味蕖身心受到摧殘,他在重病中還奮力寫書作畫,並整理了《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藝話》、《疏園集》、《散翁散記》等著作。這種忠誠於藝術、為藝術奮戰到最後一息的精神是多麼可貴!我撫今追昔,不禁老淚縱橫,感慨系之。味蕖的藝術成就,有目共睹、不待辭費;而他的為人,只有深交,才得盡知。我重其畫,更重其人。
正當他年富力強,藝術已臻成熟,正獨闢蹊徑開宗創派大有作為的時候,正當人們以期待的目光注視畫家在藝術創造特別是花鳥畫的推陳出新上有更大的突破和成就的時候,卻過早地離開了我們。他畫格超俗,才識過人,又正屆藝術的秋熟季節,可是他沒有來得及收穫,就離開了他一生辛勤耕作,心血澆灌的土地,這怎能不使我們哀嘆惋惜呢!
味蕖和人民在一起,他投身於沸騰的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的激流中,思想感情變了,筆墨技法也變了,時代特徵和個人風格也更鮮明了。味蕖不愧是當代花鳥畫承前啟後、推陳出新的重要畫家之一。
——潘絜茲《學如耕稼到秋成》
“語帶煙霞從古少,學如耕稼到秋成。”(郭味蕖聯語)這一楹聯的內涵寫出了一種人生的事業觀,既表現己身,也示於人。人各有志,有志者只有在畢生辛勤的躬身耕耘中去覓取秋成。只有情操高尚,虛懷若谷又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人,才能取得和嘗到秋成的真諦和甘苦。味蕖畢生以畫道為樂,雖在收穫之時不幸遭受暴風雨的摧折,但卻取得秋成。他雖然過早辭世,但其品格和業跡已為專家和廣大群眾所稱道。
味蕖的“天賦”很高,在青年時代就名滿故里。他在社會生活中養成一種靜觀、養心不事交際,外靜內秀的品格。三十年代初他在上海學習西畫,從山東來講,是最早接受和傳播西畫知識的人。我們曾一起組織抗日劇團,味蕖擔任著導演和舞台監督,公演時曾鬨動全城。濰城淪於日寇鐵蹄之下,他憤然留起了長須閉門不出,以示反抗。他專心於中國繪畫理論與技法的研究,並致力于山水,繼而花鳥,直至詩、書、畫、印齊攻並收。解放后,味蕖積極接受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教育和社會主義的熏陶,對待中國畫,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他大膽突破了花鳥畫的陳規戒律,在表現方法上開拓出一條三結合的嶄新途徑。由於他的天賦,和堅實的西畫基礎及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使他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藝術潛能,在花鳥畫創新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於希寧《懷念味蕖硯長》
百花齊放繪百花,如今花卉數郭家;
勝似徐黃創新體,東海故里人人誇。
郭味蕖故居陳列館開幕敬賀
——李樺
說劍增慷慨,琢玉思堅貞。
——董壽平
當代名家孰與儔,毫端百卉腕底收;
十年浩劫成灰燼,仍是丹青一巨頭。
——婁師白
生當盛世正逢時,死於憂患豈其宜。
兩深入與三結合,先生百代儀範垂。
筆底江山開生面,畫里花鳥發新姿。
無限深情無限愛,留與後人長相思。
——潘絜茲
高山安可仰,志此揖清芬。
——錢紹武
對郭味蕖先生的回憶對我來說是極親切又帶著苦澀的。之所以親切是因為郭味蕖先生曾經在五十年代有好長時間在徐悲鴻紀念館工作,我們曾經有很長時間共事,他來紀念館工作的時候,當時就有很多著作,如《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很重要的著作都在這以前就完成了。
後來中央美術學院要調他去擔任花鳥畫科的主任,當然,紀念館很捨不得他走,但是為了發展他的才華,也為了培養更多的學生,我們忍痛割愛,他調到中央美院培養了很多學生,而他的藝術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爆發,我最後一次見到他是在王府井大街上,彼此點頭,在那個時候,連話都不敢說。他沒對我說任何話,但我跟他說了一句。我說:“郭味蕖先生,人民會公正地對待你。”這是我最後與他說的一句話,他點了點頭。後來聽說他不得已離開美術學院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患病得不到很好的醫治的情況下,鬱郁以終。
——廖靜文《郭味蕖藝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郭味蕖先生是位非常有成就的藝術家。他是謙虛而不自妥,自信而不自負。今天看郭味蕖先生這些成就,我就感到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多麼重要。郭味蕖先生就是繼承傳統又有創新,又具個性方面的一個典範。
名不是封出來的,是自然形成的,在60年代初期,真正懂藝術的人都能感覺到,郭味蕖先生在當時所起的作用和達到的成就。
——靳尚誼《郭味蕖故居陳列館開館座談會發言》
郭味蕖先生是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花鳥畫大家,同時又是著名的美術史論家,他所著的《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中國版畫史略》《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是現代美術的重要文獻。郭味蕖先生是中央美院中國畫系花鳥畫科的創建人,對花鳥畫教學體系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在花鳥畫的教學及藝術創作中,始終致力於在傳承基礎上的演變和創新,其寫意花鳥畫既有豐厚的傳統筆墨內涵,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集中體現了一代國畫家立志變革中國畫的信念和探索印記。
——潘公凱《百年足跡》講話
我認為郭先生在中國繪畫史上獨樹一幟,是從傳統中創新的傑出典範,是從生活到創作的傑出典範,也是繪畫與書法結合的優秀典範。先生以雄厚的傳統功力,廣泛修養作為畫外功、字外功,特別是史、論、文學方面的修養,西畫方面的修養變為營養,保留著民族的大風格。
——劉炳森《紀念郭味蕖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研討會發言》
中西繪畫兩層根基,理論與實踐雙軌同步,是中國近、現代許多大藝術家的共同道路。
——劉曦林《郭味蕖評傳》
在廿世紀中國美術史上郭先生是轉換文人畫的一個代表性人物,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重要的影響,郭先生是非常有成就的學者型畫家,他是畫家兼學者,兼美術史家,又是美術教育家。他藝術修養的深度和廣度,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駕馭能力和生髮能力都對我們深有啟發。
我們研討了郭先生與大自然之間進行精神往來的天人合一、物我之間的關係,他對美的意境的發現與表現;他清朗、剛健、淡雅、含蓄、雋永的風格,既有鄉土情,又似田園詩,又具書卷氣;我們看到他的作品感到如新畫的一樣,這不同於那個時代標語口號式的作品;他遵從了藝術規律,他史論研究與創作雙軌同步的思路,他完善處理書法與筆墨之間的關係,他消化西洋畫又不留痕迹,他對山水畫的研究;總之對郭先生藝術的研究對提高花鳥畫藝術格調、對提高所有美術作品的藝術格調都具有現實意義。
——劉曦林《郭味蕖先生學術研討會發言》
郭味蕖是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學者型藝術家,他研究的廣泛與深入,在畫家中是極少見的。當我們研究他的繪畫成就時,這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因為他從學者的角度出發,把繪畫史論與創作當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來研究,從歷史演變、民族精神、藝術規律、生活實踐、技法創造等多方面,做全方位整體研究和創作實踐,這正是他的治學道路和過人之處。
——郭怡孮《取諸懷抱》
我對敬愛的郭味蕖先生的藝術永遠取仰視的角度,讀他的文,深文隱蔚,睿智雋永,然而語言質實、不假華藻;讀他的畫,以大觀小,天籟爽發,看似平易近人的書畫,卻使人"仰之彌高,鑽之彌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那是一個不容易達到的至高至深的境界。而總言之,可引用杜甫贊太白的兩句詩:"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比附,這就是郭味蕖先生所有創作(包括文章與繪畫)的鮮明特色。作文之大病,莫過於以艱深而文淺陋,上尾疊足,不勝重複贅繁,這種故弄玄虛,是郭味蕖先生深以為垢病的。這在他年輕時的著述《鄭板橋評傳》和壯歲時的《花鳥畫溯源》、《明遺民畫家八大山人》、《知魚堂書畫錄》諸名著中都可看到郭先生立論清新,語言簡樸的特質。而其《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更為稽考翔實之傑構,黃賓虹贊其"抗心賢哲,度越尋常"非虛譽也。他的畫,無疑是當代小寫意花鳥畫的峰顛之代表。
——范曾《永托曠懷——記恩師郭味蕖》
郭味蕖是一位學者型畫家。他治學與繪畫並進,以根究承變的實踐精神和嚴肅務實的進取意識,開拓了美術史的研究領域,並且在以學養真知推動中國花鳥畫的古今轉型上,為傳統的花鳥畫注入了生機活力,刷新了小寫意花鳥畫的面貌。
郭味蕖治學領域涵蓋了書畫史、書畫鑒賞、金石學和建築雕刻史。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即有《知魚堂書畫錄》、《知魚堂鑒古錄》、《鄭板橋評傳》、《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殷周青銅器釋名考略》、《魏齊周隋造像殘石冊》、《說鏡》、《鏡文考釋》、《中國版畫史略》、《中國古代建築與雕刻》和《明清四畫人傳》多種著作。遍觀郭味蕖的著作和文章,可以看到三大特色。其一是從基礎研究入手,既不忽視文獻資料,又看重經過鑒別的作品,善於把美術史研究與美術文物的鑒別考證研究結合起來,並以史學的方法和超越前人的眼光進行梳理。其二是突破了傳統美術史著作重文人而輕工匠的偏見,把古代民間工匠藝術家的偉大創造視為研究的重要內容。其三是從推動中國畫順應時代的變革需要出發,評究民族美術的發展規律,從畫史的演變中有分析有批判地總結歷史經驗,把融會貫通的系統知識上升為用以指導創作的理論認識,密切了和當前美術創作的關係。正是這種研究,使他不僅不忽視文人畫,而且比前人更看重行家畫和民間年畫、版畫,還使他能夠看到工筆寫生與率筆寫意間的相輔相成,洞悉師造化與師古人的辯證關係,最終從整體上從發展中把握了傳統的精髓、變革的要義和既不斷發展又一以貫之的民族繪畫特點。
——薛永年《郭味蕖的治學精神與繪畫成就》
像郭味蕖這樣以中國傳統為本的中西融合具有特別意義。吸收外來營養而又充分保持自己的傳統特色,是獨立的民族藝術所應有的品質,也是多元文化存在的基本前提。
郭味蕖早年一直學習、研究西畫,並探討中西合璧。他晚年回顧這段經歷時說:“那時教一種中西合璧的畫,後來感到很無聊,對藝術提高不大,便考取了故宮博物館研究班,開始了踏實專心地臨古畫學傳統時期。”
郭味蕖要拒絕的,是膚淺的“中西合璧”,與其兩方面都不深入,不如立足並深入一方。我以為這是20世紀藝術最重要的歷史經驗之一,其價值,怎麼估計也不過分。
因為郭味蕖“對傳統有很深的理解”,所以能在“創作上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不像“有些人一搞創新就不要傳統了”。而且,正因為“傳統很有根底,他的創新作品才很有內涵,很有學養”。可惜的是,許多缺乏傳統素養與認識的人,無法領悟這一道理的深刻意義。
同是在“深入生活”的口號下寫生創作,有的人守著老面目,舊瓶裝新酒;有的人變新了,卻很“夾生”。這種不同,與畫家對“深入生活”的不同理解不同實踐有關,與畫家的藝術素養、技巧有關。郭味蕖成功的條件,除了修養好之外,還因為他有新鮮的感受,有真誠的表達,有創造性的藝術處理。
——郎紹君《以傳統為本-論郭味蕖》
從郭味蕖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與寫實派的明顯不同。他強調造型的似與變,形似是必要的,但是低級的,以形寫神才是高級的。這並不是新觀點,而完全是傳統造型的基本觀點。入門要形似,但這是第一階段,只有以形寫神才是高級的。我想郭先生講的造型的似與變,不是從西方來的,完全是中國傳統。他遵從的是傳統法則,他實踐中也和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寫實派是有距離的,而更接近傳統繪畫。
雅正清逸。雅正是他有儒家入世的東西,有君子之風,關心世界,關心世事,很正,不斜、不狂、不怪。清逸是老莊的思想,很瀟灑,很疏淡,有超然氣。這說到底與他的修養有關,既有儒家的入世又有道家的超脫。即便是表現現實生活靠近政治的一些題材也有一種超淡的氣息,這非常難,靠他文化的修養,做人的修養。所以我覺得他的畫雖然風格不是十分強烈,但格調很高。而格調我認為甚至是比風格更重要的東西,在傳統畫論里,格調是一個藝術家藝術作品的生命線。
——郎紹君《郭味蕖藝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由於有治史的觀點,他一定不會較一時之短長,不會急功近利的。他在藝術創作的時候,一定是從歷史的長遠的眼光考慮的。雖然郭先生在其創作旺期就去世了,但已經創作出豐富的具有歷史價值的作品來。這是我從郭先生的作品和著述中想到的第一個問題。郭先生的藝術是一座寶庫,遠沒有開發完。
——顧申《郭味蕖藝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郭先生是考慮怎麼樣把傳統的變成人們喜聞樂見的東西。把傳統的梅蘭竹菊進行改造和發展,有很大的突破。我覺得郭先生不是從西畫來,他根本的成就還是來自傳統,來自對中國傳統的深厚了解,來自對中國筆墨的駕馭能力,形成了他的了不起的成就。人的成就常常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產生的。
——李樹聲《郭味蕖藝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我覺得對郭先生的評價“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我們應該充分肯定郭先生作品的時代意義與他的創作道路。他的作品是花鳥畫創新的一個典範,而且是劃時代的,所以人們紀念郭先生,給與很高的評價,我覺得是當之無愧的,他的畫風曾經影響了一代人,影響了一代風範,
——裘緝木《郭味蕖藝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郭味蕖老師發掘了花鳥世界中所蘊藏著的、符合於現代人審美觀念的自然美,并力圖在花鳥畫中加以充分體現。他的推陳出新正是融合了古今優秀技法為表現他所感受到的自然美服務。
——庄壽紅《正不必作前人墨奴—懷念郭味蕖老師》
郭先生的作品是把典型突出出來。比較平民意識的、大眾能夠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清新明快的風格,這和當時的社會心態和社會氣氛有關。郭先生常看常新的藝術和當時社會有關,他是當時畫家中的佼佼者。郭先生是真誠地表達時代感情,不是勉強的,雖然時代對他是不公正的。
——王仲《郭味蕖藝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我確實感到郭先生是一位沒有被充分認識的大師,他的花鳥畫創作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杭間《郭味蕖藝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中國畫追求的含蓄、中正、平和,一種真正的養心養目,這些方面是西畫所不及的。耐心看郭先生的畫越看越有味,內在的東西值得細品,對當代人來說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他的作品都不是舊程式的,但中國畫意極濃。作為學者型畫家他對畫的思考縝密,落筆有據,在工寫之間取得均衡,在寫生和筆墨之間取得一種高層次的均衡。他是平和的,集幾十年的修鍊達到的一種境界,要品郭先生的畫需要深入細品,要有修養、有品位才能共鳴,才品得進去。
郭先生的畫明朗、樂觀向上,這是藝術家最寶貴的發自內心的真誠,這與文革以來虛假的浪漫主義是有很大的質的差異。郭先生的作品所給予我們的是能跨越時代的、持續給後人的真誠的藝術境界。如果談到中國畫現代性問題,我認為從這個角度應該有一個新的理解。
——殷雙喜《郭味蕖藝術研討會發言》
郭先生的理論和創作不僅在當時豐富了花鳥畫傳統,而且觸及到很多中國畫發展中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仍是熱點的問題。比如: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寫生和臨摹、筆墨與色彩、學養與技法等等的關係,這些問題郭先生都有獨到的回答。
——王鏞《郭味蕖藝術研討會發言》
歷史上每一個時期都會產生具有時代風範的藝術大師,所謂時代風範是具有一定前導性,並對繪畫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典型藝術風格與代表。郭味蕖先生則是20世紀中後葉我國當之無愧的具有時代風範的花鳥畫藝術大師。
先生真實、生動、優美的寫實筆墨造型,不但樹立了花鳥畫筆墨造型的一種十分正統的樣式,同時也確立了花鳥畫一種十分嚴謹而講究的筆墨造型典範。
郭家樣式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藝術觀的一個積極的成功產物,它以自己的表現特色和技法為現代花鳥畫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它已經成為花鳥畫一個時代有代表性的典型樣式。郭家樣式必將在中國繪畫史和中國畫壇永遠閃爍著它燦爛的光彩。
——李魁正《論郭味蕖的花鳥畫藝術》
二十世紀美術是在走向現代。只有少部分優秀的大家,完成了這個課題,從而樹立了各個典範。郭味蕖先生盛期的藝術與他學習西畫、研究歷史、研究中國文化和周邊藝術的逐漸積累這個大背景是分不開的。當他轉到用中國畫語言作為著力點的時候,他的全部修養都在這裡體現出來。我們面對他的畫,仍然可以感到有一種非常牢靠的現代感,他很好地完成了歷史給予的課題,留下來的是典範作品。
郭先生的作品是極耐品味的,通幅作品的高度和諧是極難得的,這是學者型畫家的特質。今天在高度快捷的信息時代,對待傳統出現了較嚴重的斷章取義,把傳統當字典,而不是一本深厚的大書來讀,出現了作品雖多而氣象不足的弊端。研究郭味蕖先生的作品,很有現實意義。
——范迪安《郭味蕖藝術研討會發言》
郭先生是繼往開來的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大畫家,他的影響很大,學生千千萬萬,很多學生都成為當前美術界的中堅力量。
——劉勃舒《郭味蕖銅像落成典禮上的講話》
在花鳥畫中郭味蕖尤其是十分重要的。他不是表面上的創新,而是本質上的創新,然後是全新的對象,全新的構圖。使我感到最重要的是郭先生理論、技法上的研究,他很早就搞起繪畫理論和繪畫教學研究,這是非常寶貴的藝術財富。
——錢紹武《郭味蕖故居陳列館開幕紀念會發言》
郭味蕖先生豐富的學識和他勤奮的創造,集中地在他的花鳥畫中體現出來。他的花鳥畫題材來自平凡樸素的勞動生活,他所創造的花鳥畫境界明朗大方,充滿著清新的氣息和鮮活的內涵。有著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反映了文人氣質和風采。在花鳥畫中開闢新風,獨樹一枝,為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繪畫的現代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如許多美術史論家所指出的,他是我國二十世紀畫壇學者型畫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丁士中《郭味蕖藝術研討會發言》

藝術年表


1908年戊申1歲
有“雄戊申”文印章。是年為光緒三十四年戊申。於農歷正月十四日申時生。
祖輩在明末清初,與濰縣縣令周亮工、鄭板橋過從甚密。有郭家園,為板橋談文遊憩之所。板橋有句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園館長精神。”“七載春風在濰縣,愛看修竹郭家園。”鑒於這種原因,故一生受板橋影響。
曾祖父郭恩觀,字藕汀,清咸豐乙卯舉人,官浙江秀水縣知縣,喜歡書畫。因所宦為畫家趙之謙家鄉,故與趙交誼深厚。在地方上,與陳簠齋為朋友,經常一同談文談藝。這些條件,為味蕖先生以後從事繪畫打下基礎。
父郭乃鈺,1886年光緒十二年丙戌生,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農曆七月二十一日卒,年二十一歲。聰穎勤學,未及弱冠,詩文即為同輩稱道。延師平度學者白澄泉夫子。拜師日呈以舊作,被譽為“清而雋,詩才之佳者”。有詩集《垂髫集》,是廢科舉后擬棄舊詩文而從事新學的少年總結之作。旋赴天津入南開大學讀書,又以第一名考取法政大學。因赴京染時疫,未及入學而卒。
母陳士柏,1883年光緒九年癸未十月初九日生,1956年丙申八月十八日卒,年七十三歲。
1914年甲寅7歲
上私塾,后入小學、中學。開始學習中國畫。學校中圖畫教師有丁東齋、劉秩東諸先生。
“地方上著名書畫家劉嘉穎(石芙),曾把大收藏家陳簠齋所藏金石書畫都臨摹過,深得其培養。而劉氏又有很多學生,我在小學時代的丁東齋先生,中學時代的劉秩東先生,都是他的學生。”(《關於花鳥畫的學習和創作》)
1924年甲子17歲
是年與陳綺結褵。
陳綺,字君綺,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農曆九月二十三日生。為陳簠齋玄孫女。陳介祺,字壽卿,號簠齋,為咸豐、道光時著名金石學家。家有萬印樓、十鐘山房、晉唐書畫館之設,收藏豐富。味蕖先生能親接這些文化遺產,為以後從事繪畫、金石、文物、考古以極大益處。
“君名綺,字君綺。吾鄉陳簠齋太史之元孫女也。生而穎慧溫婉,知書強記,年二十來歸。”(題《臥遊冊》)
1926年丙寅19歲
考取上海藝專函授部函授油畫、水彩畫、肖像畫等,從此決定一生從事美術。
“讀中學的時候便參加了上海藝專函授班學習,三期畢業。開始學擦炭畫,繼而西洋水彩,往返地函寄畫本、範本,這使我以後很順利地考取了上海藝專。”(《關於花鳥畫的學習和創作》)
1929年已巳22歲
考入上海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科學西畫,校長為王道源。由同學多次代為說情,母親才允許愛子負笈上海學畫。
在藝專學習期間與濰縣革命家張鶴眺關係密切。
1931年辛未24歲
上海藝術專科學校第三屆畢業。在校期間,由倪貽德教授油畫,陳之佛教授圖案。與徐渭、楊可揚同學。
1932年壬申25歲
此頃在上海參加抗日宣傳活動。
“一二八”前夕由上海返濰。夏間在濟南舉辦個人畢業彙報展覽。展后受校長錢振東聘任山東省立濟南鄉村第一師範任美術教師。
1935年乙亥28歲
秋,家鄉卧病。
與陳春甫等同為濰縣“同志畫社”社員。
此頃,作油畫、粉畫、中國畫。
寫話劇《畫家之死》等四劇本。
1936年丙子29歲
春,考取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室學習傳統國畫,與陸鴻年、田世光俞致貞同學。這時踏實地專心臨古,學習傳統。研究班設在當時西華門內武英殿寶蘊樓,開設三個房間。分為山水、人物、花卉。初臨花鳥,后又轉為山水。此時從師黃賓虹學習美術史論、書畫、金石、文字。
1937年丁丑30歲
在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室學習。“七七事變”后,八月返回故鄉。
家鄉淪陷前,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演出抗敵戲劇,參加抗敵畫展。與陳秉忱、於希寧一起組織抗日劇團,並編寫了《血吼》抗日話劇,擔任導演和舞台監督,在街頭、集市、鄉鎮巡迴演出。在劇院義演,民眾群情激奮、同仇敵愾,紛紛捐款支援抗戰,收入上交抗敵委員會,演出轟動全城。家鄉淪陷后,憤然留起長須,閉門深居簡出,以示反抗。隱跡書畫,將精力完全投入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究。讀書、習字、作畫、刻印、鑒賞古書畫、研究金石。此時著手著作《知魚堂書畫錄》、《鄭板橋評傳》、《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這時作畫極少用顏色,只用墨筆畫山水、花卉,所畫以梅、蘭、竹、菊四君子居多。署畫室為“寒柯堂”,別署為“浮煙山中人”、“耕煙散人”、“別畫湖漁者”。
1938徠年戊寅31歲
為避免敵人注意,在濰縣縣立中學任教員。當時除潛心書畫外,又於是年學治印。曾受到族叔祖書法家郭谷石的稱讚:“味蕖侄孫,精繢事,工力涵養,藝林稱之。其治印蓋自今春始,一入手便不屑蹈小家氣,相見落墨之際,煞費經營,奏刀剨然,意興灑脫,泛乎天機,清妙者迥異恆蹊也。頃為予刻“寶墨精舍”印,氣均古疋,欣賞之餘,為題數語。”
此傾同時切磋印章者有陳君藻、於希寧、陳春甫、王端(清代著名治印家王西泉之孫)等。
評論內兄君藻治印:“君藻二兄精大篆,於古印寢饋尤深,捉刀列篆,直窺漢秦模徑。年來息機燕薊,久不為人作印,固強之,輒曰:‘治印亦同書畫,非精神清盈時不能趣逸塵外也。’余唯唯。丁丑夏歸里,得朝夕過從,復請之,欣然諾。越年四月始成,計時經歲。其勁挺處,鐵畫銀鉤,直如公孫大娘之舞劍器。使西泉尚在,亦當掀髯首肯衣缽有繼也。蘧廬得此,真厚幸己!戊寅四月既望燈下展玩題記。”
1939年己卯32歲
認真進行書畫教學,為家鄉培育藝術人才。
“對中國畫教學有很大的改革……創造性地提出教學生用六開生宣紙作畫,按年級的高低分別以白描、勾勒填色、工寫結合教學,並輔以詩文題跋,結合理論。這樣一改,教學效果立竿見影,學生大多做到行筆開闊,筆法生動,題跋書畫自然。”(《憶郭味蕖》陳春甫)
暑假開青島個人畫展。
1940年庚辰33歲
是歲重訂書畫治印潤例。署“別畫湖漁者郭味蕖畫例。庚辰九月重訂於燕京寄舍”。
開濟南個人畫展。
1941年辛巳34歲
開北平個人畫展。(在中山公園董事會南廳)。
1942年壬午35歲
任省立濰縣師範學校教員。此頃自印《蘧廬畫集》。
1945年乙酉38歲
光復后,任省立濰縣中學教員,復任勵新小學校長。在勵新小學期間,獨辟一室研究書畫。陳春甫、郭蘭村、郭志先、馬潔泉等為畫友。此頃自印《知魚堂畫范》。此時多方設法,拒絕加入國民黨。作《消寒圖》。題“……歲次乙酉南至后二日浮煙山中人味蕖識。”
1947年丁亥40歲
長子基孮,化名陳至,由輔仁大學政經系學生赴解放區參加革命,時家鄉風聲緊張,極易牽連。
《殷周青銅器釋名考略》成書,《魏、齊、周、隋造像殘石冊》成書。
為孫冠卿《軍樂曲譜》畫封面並撰序,刊出為學校樂隊用。
作《古木竹石圖》,題“柯丹邱大意,丁亥五月味蕖”。
1948年戊子41歲
此頃收集銅鏡及拓片進行研究。《鏡文考釋》成書,編《簠齋藏古封泥等五十紙集》並序。
元日作水墨山水《雲壑飛泉》。春三月,濰縣解放。濰縣解放前夕,與親友相約,決定不出走青島,留濰迎接解放。
濰坊市新華中學教員。任濰坊市美術研究會主任,籌辦濰坊市美展並創作鋼筆連環畫《前進中的濰坊市》參加展出。為白浪河岸市場繪工人舉鐵鎚巨幅宣傳畫,下書“勞動創造世界”宋體大字。
午日作《梅石圖》。
1949年己丑42歲
任濰坊市新青中學教員。出席濰坊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
除夕作《漢壺梅竹圖》,元月二日作《梅石水仙圖》,元月十四日壽日作《松竹梅三清圖》。
1950年庚寅43歲
攜著作及畫幅赴京訪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院長,擬謀職美院。徐先生願為介紹。說:“你是我最後用的一個人了,我現不宜直接用人,我給你說說。”並雲可先回去,隨後以書信告之。
出席山東省文學藝術代表大會。會上得機會訪問楊家埠年畫藝人,了解楊家埠年畫情況。
山東師範學院藝術系教師張鶴云為作國畫淡彩肖像。《說鏡》成書。
1951年辛卯44歲
族兄郭亮(既白)一次見悲鴻先生,徐先生說:“我已復書汝堂弟,他未何仍未來京?”事成旋即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任職。
赴京后居地安門米糧庫姜宅西院。
1953年癸巳46歲
調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負責收集古代美術原作、圖書資料和分類編目工作。於工作中進行研究,進一步掌握了美術方面的資料。此頃開始花卉寫生,多作彩墨畫,並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勾勒填彩及花鳥與山石背景相結合。
作《泰山山丹圖》漸有新意。是年徐悲鴻卒。
1954年甲午47歲
民族美術研究所成立,黃賓虹任所長,王朝聞任副所長。調民族美術研究所為助理研究員。同事有史怡公、劉凌滄等。在研究所整理研究古代美術理論。
是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和北京中國畫研究會。
《中國版畫史略》成書。
《中國古代建築與雕刻》成書。
1955年乙未48歲
作《石圖》,題“朴友圖”,又作《松竹梅圖》。此二幅,自京華知畫堂檢出,去西城跨車衚衕延請齊白石老人題字。時白石老人已92歲高齡。白石老人題《朴友圖》:“介壽(篆書)。味蕖同趣,予看后甚喜,記之,92歲白石。”題《松竹梅圖》:“三友圖(篆書)。味蕖畫筆工矣,予九十二歲時得獲觀三複,白石。”
兼美院留學生輔導教師。波蘭文化部派研究生蘇貝慈來美術學院研究中國民族藝術,任指導教師。作講課外,又在故宮及歷史博物館學習,三月初,又去大同雲岡考察石窟寺藝術,歷時一個月。
《佛都雲岡》成書,《漢畫研究》成書。
是年黃賓虹卒。
1956年丙申49歲
調徐悲鴻紀念館工作,負責徐氏作品、圖書、收藏等整理研究工作。
出品美協全國國畫展。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成書。
《版畫》一期發表《明萬曆年間的版畫藝術》。
《版畫》二期發表《清代初期的版畫》。
母陳士柏於農歷八月卒於濰縣西城舊家,終前味蕖匆匆回家探視,留三日。
1957年丁酉50歲
與朝花美術出版社約,忙於撰寫《中國版畫史略》稿。
清明作《萱草圖》。
是年齊白石卒。
1958年戊戌51歲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由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出版。“前蒙徐悲鴻先生題耑,黃賓虹先生撰序,今已相繼謝世。緬懷舊誼,不勝愴感。”(《年表》序)
九月為紀念徐悲鴻先生逝世五周年,在《美術》發表《學習徐悲鴻先生在中國畫創作方面的革新精神》。
此頃負責徐悲鴻故居擴建工程,至年末工程結束,共擴建展室廿一間,朱檐碧瓦,與原故居部分十分調和。
1959年己亥52歲
五月,為北京國畫展在南京開幕,與趙楓川、吳鏡汀周懷民、徐北汀等六、七人去南京。在南京與美協、畫院進行座談,在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做技法示範表演。後轉去無錫、太湖遊覽,旅途作風景寫生。
十月,應美院中國畫系約,回美院國畫系講座並作技法示範。
初識鄧拓。
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廿三周年作《竹石芭蕉》,題“風蕭蕭兮易水寒”。
《人民日報》發表《談花鳥畫創作》。《文匯報》發表《繼承花鳥畫的現實主義傳統》。《光明日報》發表《悼於非廠畫師》。《中國畫》發表《花鳥畫技法的繼承和革新》。《版畫》四期發表《幾種明刻版畫畫譜》。
出品北京美協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畫展。
1960年庚子53歲
三月,在北海畫舫齋舉行郭味蕖、陶一清、李方白等五人國畫聯展,出品三十餘幅。由中國畫研究會主辦。
為裝飾人民大會堂山東廳,與於希寧、徐培基、顏地、郭傳璋等赴濟南、青島、煙台、蓬萊、秦安、曲阜等地體驗生活,歸京集體創作《泰岱旭日》、《蓬萊閣》、《微山水庫》、《大明湖》等四幅大畫。主畫《泰岱旭日》。
任北京中國畫院兼任畫士。
秋,調中央美術學院任中國畫系講師,除擔任花鳥、山水課外,併兼任留學生山水課教師。
忙於《中國版畫史略》定稿,全書15萬字,選攝並放印插圖。
北京圖書館學者張鐵弦(魯白)賦詩書贈:“腕底飛花意興濃,勾稽繪史辨殊同;畫師晚近饒奇趣,吳齊徐黃一代風。”
寄濰坊友人篆刻家王端《梅》、《蘭竹》並題句:“千里芳思憑誰說,寄於濰上疏狂人。”“元日畫蘭竹,遠寄王泉蓀,萬水千山外,知余老更親。”王端為刻“半生苦辛”、“驪黃之外”、“揭我鬚眉”、“從大自然中來”、“不泥前人”等章。
作《山丹花圖》。題:“壬寅六月既望,寫於青丘寓樓。”
作《河山似錦》,出品北京市美展,並於《美術》發表。
作《日日東風處處花》,出品全國美展。
1961年辛丑54歲
夏,與美院中國畫系部分師生赴敦煌實習,游華山,沿途作山水寫生。在敦煌臨摹魏、隋、唐、宋、元壁畫及研究塑像、圖案及佛經故事和各代色彩。此次實踐,突破了畫風景畫的道路,在表現技法上,取得了一套經驗,作風景寫生50張,跨進了風景畫創作的廣闊大道。
自敦煌回京后,整理寫生稿,根據寫生稿進行創作,又畫出山水作品十餘張。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40周年,創作《春雷》送北京市委。
為丹麥伊利莎白皇后訪華作畫。
故宮博物院舉辦“紀念十大畫家”展覽,在美協“紀念十大畫家”座談會上,作“明代畫家徐渭”的發言。
出品北京中國畫研究會迎春畫展。在中國畫研究會講花鳥畫創作經驗。在北京藝術學院作花鳥畫講座。為解放軍繪畫愛好者作講座及技法示範。為鐵路系統繪畫愛好者作講座及技法示範。
《美術》三期發表《花鳥畫溯源》。
《美術》六期發表《芥子園畫傳》。
《文物》發表《揚州畫派的鄭板橋》《明遺民畫家八大山人》。《文藝報》發表《大好春光》。《解放軍畫報》發表《蜀葵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發表《春雷》。《光明日報》發表《王紱的山水畫和墨竹》、《中國文學》(英文版)發表《關於扇展》。
1962年壬寅55歲
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科主任。
一月二日至十一日,在北海公園畫舫齋舉行個人畫展,出品花鳥及山水寫生一百餘件。《大好春光》、《玉蘭》、《潺潺》、《月上》等創作一併參加展出。其中《月上》一幅重訂至十餘次。《大好春光》、《玉蘭》、《月上》、《南島晨光》等七幅由中國美術館收藏。傅鍾、陳育丞、蔡若虹江豐、陳沛、吳作人、丁井文、董壽平、盧光照汪慎生、田世光、錢瘦鐵老舍胡絜青、廖靜文、俞致貞等百餘人參觀了畫展。
《大好春光》受到社會好評,被評為能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文藝報》刊出並發表評論。
夏五月,率花鳥科學生赴黃山實習。除花卉寫生外又兼畫山水。又赴南京植物園實習,師生作品在江蘇省畫院展出觀摩。並在會上做“關於花鳥畫的學習與創作”發言。此行前後40餘日,並撰寫寫生日記《黃山行》。
夏六月,應邀至山東避暑及開聯合畫展。同時至青島的有北京的吳鏡汀、王雪濤李苦禪、田世光、郭傳璋、崔子范,南京的俞劍華、張文俊、錢松岩、陳大羽、亞明,上海的王個簃、孫雪泥、江寒汀,杭州的潘天壽、吳弗之,濟南的關友聲、黑伯龍,青島的於希寧、赫保真,濰坊的徐培基等。為青島市教育界作講座及技法示範兩次。
此頃,為國際友人日本中島健藏作《竹石杜鵑花圖》,由郭沫若同志題四言絕句《中流砥柱》一首,日本報紙發表后,被稱為“二郭墨寶”。
作《漢銅器瑞花屏四幅》,又作《陶器瑞花屏四幅》。《陶器瑞花屏》畫水仙、梅花、山茶等等。
作《葉子花圖》,題:“翩翩風袂輕,馥馥春正酣。壬寅七月既望,再過玄武湖上,雨中寫此。”
作《芭蕉竹石》,題:“綠天。寫於黃山硃砂峰下。”作《學書》。
在北京教師進修學院講《齊白石生平及作品》。為榮寶齋工人作美術講座。在北京少年宮為少年兒童講《人民藝術家齊白石》。在北京電視台作花鳥畫創作示範廣播。又在北京電視台作少年兒童花鳥畫比賽廣播,少年兒童書法比賽廣播。
《中國版畫史略》由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
自62至65年,在《前線》雜誌發表《竹石杞菊》、《葉子花》、《驚雷》、《晚風》、《銀漢欲曙》五幅作品。
1963年癸卯56歲
元旦,應濰坊市約參加濰坊市國畫聯展。有青島的赫保真、濟南的於希寧、濰坊的徐培基等。在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作示範表演。為昌濰專區美術工作者、濰坊市工人俱樂部和電機工人美術組作示範講座。去楊家埠訪問年畫青年畫家。
二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七日入川。由成都轉去灌縣、青城山,轉重慶,坐船經武漢回北京。在青城山住五日,作畫十餘幅。在青城山作《山茶花圖》,題:“東風用力先吹噓,春歸正值花盛時。小住川西青城山常道觀率寫”。歸成都游杜工部草堂、浣花溪、青羊宮、武侯祠、薛濤井諸名勝。轉重慶,買舟出三峽,抵武漢。在湖北藝術學院(武昌)作示範講座。此行,沿途作寫生百餘幅,水墨廿幅。回來后,仍每日作畫,在四川旅途作《巫峽江聲》,題“1963年3月4日江行舟中”。
春節,至懷來下花園村為農民送畫。同去的有王角,秦岺雲,黃苗子,郁風等七、八人,並在《美術》發表《送畫下鄉》一文。在懷來縣文化館作技法示範。
夏,帶花鳥科三年級學生去房山縣陳家台村實習二周,後轉香山植物園。在陳家台作《掃葉圖》,題:“父掃柿葉兒砍柴,阿母盈筐收霜菌。寫於京西山村。”此幅真實地寫出當時山村人民的艱辛生活。回來后又作《麥捆農具》,題:“麥忙時節歸來晚,山燈花放滿背香,寫於陳家台山村。”
為人民大會堂中央廳畫杜鵑等花鳥畫四幅。為主席休息廳畫白山茶一幅。為北京廳畫《勝似春光》等四大幅。為廣西廳畫《紅山茶》一幅。
主持制定《花鳥科教學大綱》。
暑假作大畫廿幅。入冬,又作數十幅。
在北京電視台作“徐悲鴻逝世十周年”講座。為中國畫研究會會員講座。為北京中國畫院進修生講座。在北京教師進修學院為各區、縣教育局、進修學校及各校美術教師作“畫花卉的基本技法”講座,為文物店工人講座(第一講:隋至元的花鳥畫,第二講:明清至現代的花鳥畫)。
賦詩贈63年美院畢業生。“五年相聚日,八月惜別時,藝術戒矜躁,願君慎自恃。贈別1963年畢業同學。”
《中國婦女》第四期發表《春雷》。
《中國婦女》第十二期發表《勝似春光》,題:“勝似春光。清明時節登翠微山看遍山紅葉歸來寫此。”
《人民中國》(英文版)十一月號發表《白山茶》,題“早春。似共東風解相識,一枝先已破春寒。”
1964年甲辰57歲
三月,完成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水調歌頭?游泳》等詞意山水畫十幅。並刊出《西江月?婁山關》一幅。
在王府井榮寶齋分店開小型個人花鳥畫展。
年初去天津,在河北省美術創作會上作花鳥畫創作講座及示範。出品北京美協主辦新中國成立十五周年畫展。
參觀解放軍美展並參加座談,讚譽全軍美展國畫作品。認為題材廣泛,無陳規束縛,從部隊生活出發,服務對象明確。變傳統國畫的清清靜靜、荒荒涼涼而為轟轟烈烈、蓬蓬勃勃,並認為在技法上也有新東西值得學習。(見《北京晚報》“首都國畫家贊全軍美展國畫作品”一文。)參加座談的還有葉淺予、陶一清、張安治、吳一柯、李斛等。
下鄉四清兩個月。
作《紅梅》巨幅。題:“一九六四年七月一日宿雨新晴,味蕖寫。”
與人美商定寫《花鳥畫技法講座》。(以後改名為《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為此,收集材料並整理材料。
人美決定出版《郭味蕖花鳥畫選集》(自己選畫,自己題籤,並請潘潔茲撰序),六六年後,製版未發行。“畫冊尚未選出,我意只在新構圖中選畫,不必太全面,只用廿幅。形式同一,內容大小成組畫形式,還好看些。”(見家書)
1965年乙巳58歲
為人大會堂山東廳作《紅梅》屏風長幅。
此頃,為北京科學會堂、軍事博物館、北京飯店、華僑大廈、民族文化宮、井岡山革命紀念館、遵義革命紀念館、杜甫草堂、辛棄疾紀念館、自然博物館等畫大幅創作。
1966年丙午59歲
作《梅竹石圖》。題:“梅花歡喜漫天雪,寫毛主席《冬雲》詩意。”
作《竹石水仙圖》,題:“一九六六年元月,大風之夜,一揮。此百年前舊楮,發墨殊不惡。”
文化大革命開始。
六月初,在西郊社會主義學院集訓時,血壓高至二百多度,小腿腫疼,不能走路。因無降壓藥,日益嚴重。八月,回美院,首當其衝受到批判。此後抄家,批鬥、關牛棚、住學習班,歷時三年。身心受到極大摧殘。
秋,在通縣農村勞動,因勞動過累,腿疾繼續發作。
利用回家取物機會,將一舊紙未畫長卷匆匆畫率筆《梅竹圖》。
1969年己酉62歲
年底返山東濰坊舊居。顏家園為“疏園”,自號“散翁”。
除夕作《梅竹卷》,題:“己酉冬月,自都門歸濰上度歲,除夕遠近爆竹聲中寫此。”
1970年庚戌63歲
回故鄉后,整理荒廢已久的家園。“屋前後雜花滿樹,兩年已把荒涼之家園改變面貌。”(家書)
在舊居前院西側蓋草屋一間以為畫室,打水和泥,勉力為之。頂用麥楷,十二檐。
家中無書,寄書給孩子索要“詩集、年表、版畫史、字典、印色”等。
又學習裱畫,能托能裱,能裱對聯條山,能染紙染絹,能自制棍桿。又能褐裱舊對聯。
由京帶濰之宣紙用盡,故不作書畫。
又開始書畫及著述:“近中在濰購得單宣五尺二刀,寫書作畫可不愁矣。”“近中始稍稍涉及筆墨,荒廢數年,剛剛拾筆,頗感退意,當熟悉三、五十日後,或可少進。”“過節后決意寫出學習日課表,以學習主席著作為主,間及筆墨書畫。”“想開始做點業務方面工作。整理過去之寫生畫稿,繼續前已整理了一半的《百花畫譜》完成之。近也想寫些散記。惜《知魚堂書畫錄》已失,現依據小照片,費盡眼力,亦不能識出照片上的題記,無可奈何,只好作罷。”
列寧百年誕辰,作《竹石圖卷》,題:“紀念列寧誕生一百周年,一九七O年四月廿二日。”又作《梅竹圖》,題:“一九七O年四月廿二日,紀念偉大的無產階級導師列寧誕生一百周年。”
作《梅竹圖》,題:“一九七O年十二月廿六日,敬祝偉大的領袖毛主席七十七歲壽辰。”
作《梅竹卷》,題:“庚戌歲始,自京華歸濰上舊居,乘興潑墨。”
作五幅《通景梅花圖》,題:“庚戌元月十四日,寫於濰上居室。”
作《蘭石圖》,題:“庚戌歲始,寫於濰上新屋。”
作《竹子芭蕉》,題:“一聲復一聲,茅椽聽風雨。”
書聯:“千里寸心長炯炯,念年雙髩漫蒼蒼。予居京華二十年,庚戌歲始歸濰上,一旦離去,衷心怊怊。”
書聯:“壯志不隨華髮改,豪情時從斑管生。借林文忠句。”
書聯:“門前學種先生柳,深巷明朝賣杏花”。
七月上旬,返京,十七日至東北長春送孫女蘋蘋就學。“擬於七月上旬回京看病,探親,並至東北旅行……並可由北京多帶點東西回家,如花木等。前走的匆匆,好多東西未帶,殊覺不便也。我這一決定,是為了償宿願,我想我這時不出門,將來身體、健康、步履即將不便。我現在尚好,就去北京看看一路風光。”(《家書》)
病仍時好時犯。“予近中尚好,雖腫脹仍有起伏,但已能每日一早起床,進行日常工作,至晚始眠。至晚上則腿部漸轉粗腫,感覺稍有不得動處。”(《家書》)
1971年辛亥64歲
春,病時發時好。“今春二月五日,大雪三日,近尺余,屋木一望皆白,引起畫興。每日強起作字作畫,雖下肢腫脹亦不顧也。現仍在服藥中,唯期早日痊可也”(《家書》)。集毛主席詩詞多聯。
作《梅竹圖》,題:“辛亥元月十四日生辰自壽。”
作《梅菊竹圖》,題:“萬里東風。”
作《靈芝蘭竹圖》,題:“辛亥長夏聽蟬疏園乘興一揮。”
作《墨梅竹》,題:“竹外一枝梅。辛亥二月寫於疏園。”
作《梅竹長卷》。有長題:“一八七一年三月十八日巴黎無產階級……”後綴“一九七一年三月十八日寫祝巴黎公社一百周年,並識於濰水故里。”
作《蘭竹卷》,題:“請看筆墨淋漓處,不數青藤與白陽。辛亥二月廿日狂興。”
作《竹梅石腳圖》,題:“使文與可、蘇子瞻、李息齋、吳仲圭見之,亦當掀髯相許,把袂入林也。味蕖狂發,后之覽者勿罪。”
作《梅竹卷》,題:“非巢林子、粥飯僧町徑也,知者鑒之。辛亥三月。”作《墨竹梅花圖》。題:“玉宇澄清萬里埃。庚戌冬小雪三兩次,僅沒腳踝,越歲辛亥二月五日,一夜北風搴幃,起視茅椽雪深半尺矣。恍如收田鼓,又是大有年也。斗室瑩暖,寫此紀興。”
作《數筆橫塘秋意》,題:“辛亥花朝後一日。”
作《梅花山茶圖》,題:“紀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五十周年。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寫頌。”
作《松樹卷》,題:“老龍睡起才伸爪,抓破青天一片雲,正不必作前人墨奴也。”
農曆七夕作《臥遊冊》。題:“予自春間腿疾複發,至殘暑將近始能稍事步履,計杜門養痾者六十餘日,偶憶舊日遊蹤,成此十二幀,即奉君綺卧以游之。雙星渡河之夕,手記於濰上故里。”
撰聯並書:
“壯心千里馬,歸夢五湖波。”
“嚙冰飲冰清瘦骨,疏林寒山淡遠姿。”
“靜若止水,穆如清風。”
“且喜胸中有殘錦,問天乞與放翁年。”
“形骸已隨流年改,畫筆猶爭造物工。”
“金石長不朽,書畫自延年。”
“長揖謝時望,高歌掩蔽廬。”
“穀日舊相得,濠梁同見招。”
“芒鞵竹杖尋天女,雨笠煙蓑問牽牛。”
“半生筆墨常自苦,何必要人粗見知。”
“識字僅鼎彝瓴甓,讀書坐風雨晦明。”
“身歷華岳千尋秀,手種垂楊十丈絲。”
“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頭白依然不識字,病起懶拾種花鋤。”
“種柳移竹晨抱瓮,推甲塗乙夜校書。”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歸歟風雨兩間屋,老矣江湖四十年。予自庚午負笈滬上讀書至乙酉冬始自京華東歸。辛亥二月既望,養痾里門。”
“三危月黑虎狼來,鳴沙風動鬼神怒。辛亥濰州寒食於疏園。”
“道士三林茅栗酒,先生一杖苦竹溪。”
手書《漁父詞十二首》(白鷺群飛葉聯空),但因疾病已重,字跡歪斜。為友人作《墨竹》畫稿四紙。扶病整理《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初稿。並於卷首書:“該書在吾歸濰上后,以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親手抄成初稿。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晨。”
卧病,病情加重,寫書延醫求治。“每欲赴院就醫,又苦難於步履,深望先生公休之睱,挪忙蒞舍一診,幸甚感甚。”“前承過舍問病,深為感謝……極望賜知,以便遵辦。望即寄我數言為盼。如能惠書方單,尤所欣禱。”(《書信》)
自結集:《藝話》、《疏園集》、《散翁散記》。
五月後,病情轉重。七月後,連續卧床,不能步履。
擬於冬日去京一行。“我和你母親近中又起意去京一行,擬排在十二月十日左右,或可住到三月十五日左右,聽聽學校情況,就近看看病,看看親人們。”(《書信》)
十二月,病轉危,二十一日卒於濰坊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