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雅樂
興盛於平安時代的傳統音樂
雅樂(ががく)意指中文"雅正之樂",是日本興盛於平安時代的一種傳統音樂,也是以大規模合奏型態演奏的音樂。
樂曲以器樂曲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宮廷音樂,是現存於世界最古老的音樂形式。樂曲依序分為“序”、“破”、“急”三個樂章。
雅樂最初在奈良時代自中國及朝鮮傳入日本,隨後經模仿及融合而產生日本雅樂。
不伴隨舞蹈的樂器合奏稱為管弦;伴隨舞蹈的是舞樂;在神樂、東遊、久米、催馬等曲式中,還包含漢詩(中國詩)的吟誦,稱為朗詠。雅樂大約是從1500多年前傳入日本。它不單是外來的元素,而且是一種混合多種文化的音樂藝術,因為它是由中國的唐樂、朝鮮的高麗樂(獨樂)、百濟樂、亞洲其他古代音樂以及日本傳統的本土音樂結合而成,並以之為基礎,逐漸融入日本的文化中去。
我國也有一種叫雅樂的傳統音樂,雖同名,但內容卻區別於日本的雅樂。
根據史書的記載,早在公元453年,允恭天皇葬禮的時候,新羅國王派出了80多名的樂人前往日本,為之演奏哀樂;554年欽明天皇在位時,朝鮮的百濟又派出另一隊的音樂家到日本;聖德太子攝政期間,先後十九次派遣遣唐使,學習中國的唐樂,並帶回日本本土;遣唐使藤原真敏於835年入長安,學習琵琶,後來攜帶琵琶和樂譜回國……
公元701年,日本治部省內設置專門機構,掌管外來的音樂,而雅樂最初就是外來音樂的總稱。大寶二年(703年),根據《大寶律令》,日本設置雅樂寮,用來培訓專業的樂師、音樂家,並只為宮廷服務,使得雅樂走向了專業化,高雅化的道路,影響逐漸壯大。
所以說日本雅樂是自中國、朝鮮半島、南亞的儀式音樂演變而來,這些音樂約在中世以前傳入日本。雅樂在中國屬於儀式音樂,但是日本雅樂中自中國傳入的唐樂曲目,卻被認為是自唐朝的宴會音樂燕樂演變而來。由於同樣都吸取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養分,日本雅樂與越南雅樂、韓國國樂之間可說是相當於兄弟的關係。雖然樂曲分類中留存了唐樂、高麗樂和林邑樂(越南音樂)這些異國風情濃厚的名稱,但日本雅樂也包含了大陸音樂傳入之前古代音樂的成分。再加上雅樂與民謠、聲明(以韻文為詞的佛教贊曲,分為梵贊、漢贊與和贊)之間相互的影響,雅樂在日本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形式。現在日本內閣府宮內廳的式部職樂部繼承了約百首的樂曲。
中國早在周代就已有雅樂的存在。當時主要是在祭祀祖先與宮廷典禮中使用。到了隋、唐時代,這種雅樂逐漸僵化,與生機勃勃的俗樂的對立已很明顯。這裡所說的俗樂,主要是指當時在中國宮廷演出的經過加工的中國各地、各民族的歌舞音樂,乃至周邊的外國音樂,也即燕樂。從日本史書與樂書記載的情況來看,他們導入的不是當時業已衰落的雅樂,而是正在興盛的唐代俗樂,即燕樂。
日本是根據文武天皇的大寶令(701年)開始設立雅樂寮的,但當時它只是宮廷歌舞管理機構的名稱,又稱作“歌舞所”。而使用“雅樂”這個稱謂來稱呼日本古代樂舞還是明治時代以後的事情。日本雅樂是日本古代歌舞音樂的總稱,它不僅指唐樂,而且還指高麗樂,以及日本古代的傳統歌舞,例如東遊、人長舞、久米舞、五節舞等。
通過遣唐使導入日本的燕樂,在唐代中日音樂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日本宮廷宴會及重要儀式活動中時有唐代燕樂上演。唐燕樂傳入日本之後,在飛鳥時代後期、奈良時代以及平安時代前期都常以唐樂之名在日本宮廷及寺院的重大儀式活動中演出,並在各種音樂歌舞中佔有突出地位。
在唐燕樂傳入的前後,新羅樂、百濟樂、高麗樂,即三韓樂,以及伎樂、渤海樂等也相繼傳入日木,並在日本宮廷分別上演。然而,從仁明天皇開始到平安時代中期的樂制改革,日本對這些傳入的外來音樂進行了重新整合與改造:以唐樂為中心,加上林邑樂和散樂的一部分,統稱為唐樂;以三韓樂為中心,加上渤海樂,統稱為高麗樂。後來,又把它們的稱謂加以改變,唐樂稱為左方樂(舞則稱為左方舞或左舞),高麗樂稱為右方樂(舞則稱為右方舞或右舞)。把傳入的外來音樂歌舞加以改造,從形式上劃分為管弦與舞樂兩類。只演奏音樂的稱作管弦,以舞蹈為主,同時配以伴奏的則稱為舞樂。使用的樂器也有所區分。管弦綜合使用管樂器(又稱管或吹物)、弦樂器〔又稱弦或彈物〕與打樂器(又稱鼓或打物)。舞樂只使用管樂器與打樂器,不使用弦樂器。管弦與舞樂所使用的樂器與樂隊編製也有所改變。
日本的管弦與舞樂大體上在平安朝前期完成,在10~11世紀迎來了它的最盛期,在以天皇為中心的貴族社會中極為盛行,經常在宮廷宴會、貴族聚會以及新年祝儀、年中的曲水宴、櫻花宴、菊花宴等活動中演出,同時還在各地的神社裡經常上演。
應仁之亂之後,日本宮廷雅樂急邃衰落,直至后陽成天皇文祿年間三方樂所成立,雅樂才逐漸走上復興的道路,但規模已大不如前。三方樂所(即天王寺樂所、奈良興福寺樂所、京都大內樂所)的傳承各不相同,樂曲也有所差異。到了明治時代,宮內廳樂部決定從各樂所傳承的樂曲中選定若干樂曲作為欽定雅樂,這就是能看到的日本宮廷雅樂。
篳篥樂譜中以片假名記下的唱譜文字在哼唱時,ハ行是以“ファ、フィ、フ、フェ、フォ”的方式發音,與現代的“ハ、ヒ、フ、ヘ、ホ”大不相同;推測可能忠實地再現了16世紀以前日語的發音特徵。另外像樂琵琶的樂譜,其中用漢字書寫的記號,與在中國敦煌發現的琵琶譜相當類似,並且大量地承傳了從大陸傳入的形式。
京都的樂所在應仁之亂時受到毀滅性的破壞,雅樂面臨了傳承的危機。豐原統秋(1450年-1524年)為了留下給後人的紀錄,撰寫了“體源抄”一書;以笙演奏家的身份,紀錄了雅樂與舞樂的相關資料與心得。“體源抄”的書名來自於“體”、“源”的偏旁“豐”、“原”,即作者之姓;此書是古代雅樂的珍貴記錄,現存的六種雅樂曲調便是依據書中的記錄而來,可說是雅樂最重要的史料。作於室町時代的“體源抄”,與鎌倉時代的“教訓抄”、江戸時代的“樂家錄”並稱為三大樂書。
樂曲依序分為“序”、“破”、“急”三個樂章。序的主旋律最從容,演奏的快慢自由,沒有節拍的限制。破的旋律也是從容不迫地流動著,而拍子固定是一小節八拍。急則是輕快的旋律,一小節四拍;但是依演出曲目的不同,“急”的節奏不一定快,因此也是一組樂曲中第三首的意思。
雅樂一般可以分為三部分:
日本雅樂
二、外來樂舞(國外輸入的節目)。主要有唐樂和高麗樂。唐樂有管弦合奏曲和舞樂伴奏曲。高麗樂的所有節目,都是作為舞樂的伴奏曲而存在,沒有單獨演奏的曲目。
三、歌舞(日本平安時代的歌曲)。專為貴族演奏的聲樂曲。形式多樣,既有在歌詞中吸收了古日本的民歌的“催馬樂”,也有以漢詩為歌詞進行歌唱的“朗詠”等。這些音樂才是在宮中“御游”時和貴族宴會時演奏的音樂。
國風歌舞
*神樂歌:庭火,榊
*久米歌
*東遊歌:一歌,二歌,駿河歌
*大和歌:大歌,倭歌
*大歌
*誄歌
*悠紀、主基
外來音樂
管弦
*唐樂
*高麗樂
舞樂
*依音樂類型分類
*依舞蹈類型分類
o平舞:著優雅服飾、由4至6人擔任演出
o走舞:著絢爛服飾、由1至2人擔任演出
o童舞:由兒童擔任演出
歌物
*朗詠:紅葉,春過
*催馬樂:更衣,山城
現存曲調
*壱越調,以D為基準音,相當於D大調
*雙調,以G為基準音,相當於G大調
*黃鐘調,以A為基準音,相當於A小調
*盤沙調,以B為基準音,相當於B小調
*太食調,以E為基準音,相當於E大調
有名曲
*越天樂
*還城樂
*五常樂
*千秋樂
音色:雅樂的音色來到日本后,根據日本人的喜好,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在《源氏物語》的《若菜》中提到:“大規模的高麗樂和唐樂,倒不及聽慣的東遊樂來得親切可愛”,說明當時人們覺得雅樂的聲音太炫耀,太誇張了。於是,雅樂中的一些低音部分和其樂器被刪減。使得樂音細,音調高。
*管樂器:笙、篳篥、龍笛、高麗笛、神樂笛
*弦樂器:琵琶(樂琵琶)、箏(樂箏)、和琴(倭琴)
各類樂曲所使用的樂器
*管弦:笙、篳篥、龍笛、琵琶、箏、羯鼓、太鼓、鉦鼓
*左舞(唐樂):笙、篳篥、龍笛、羯鼓、大太鼓、大鉦鼓
*右舞(高麗樂):篳篥、高麗笛、大太鼓、大鉦鼓、三之鼓
*催馬樂:笙、篳篥、龍笛、琵琶、箏、笏拍子
*朗詠:笙、篳篥、龍笛
*神樂歌:篳篥、神樂笛、和琴、笏拍子
*久米歌:篳篥、龍笛、和琴、笏拍子
*東遊:篳篥、高麗笛、和琴、笏拍子
*大歌:篳篥、龍笛、和琴、笏拍子
*大和歌:篳篥、龍笛、和琴、笏拍子
*誄歌:和琴
新作雅樂:日本國立劇場委託國內外的作曲家以雅樂的編製創作現代新作品,並且實際演奏。民間團體也在做類似的創新嘗試;尤其是武滿徹所作的“秋庭歌一具”(1973年-1979年),已成為現代雅樂不可或缺的著名曲目。
*以雅樂為創作概念的現代音樂:以西洋樂器的編製方式,以雅樂的音樂結構為概念所創作的作品。
雅樂的管弦樂奏被認為是保留著世界上最早的交響樂隊形式,由舞蹈和音樂構成,完全保持著其傳統形式流傳至今,被稱為是世界上罕見的傳統演藝。日本的雅樂雖然是輸入的外來音樂,但中國的雅樂早已絕跡,朝鮮的雅樂經過長久年代也已變形,與此相反,唯獨日本在宮廷及神宮中,保存下了當時整理成為日本式的雅樂,而且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它之所以歷久不衰,與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以及日本民族的傳統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