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令

中國古代官名

尚書令,是中國古代的官名,始於秦,西漢沿置。本為少府的屬官,負責管理少府文書和傳達命令,漢沿置,職輕,而權重。

漢武帝時,為了削弱相權、鞏固皇權,從而設內朝官,任用少府尚書處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國家政治中樞。朝廷重臣秉其它職權者,可以“領尚書事”(即錄尚書事)為名掌實權,例如西漢司馬遷受腐刑后,擔任”中書謁者令“,兼職尚書事。東漢尚書令則權職重大,為“三獨坐”之一。

西漢成帝時,隨著朝廷的政務越來越繁瑣,尚書的權力日益龐大,開始實行分曹治事,始置五曹尚書;各曹以尚書令為首,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執行一切政令的首腦。但由於是內朝職務,尚未完全脫離少府序列,品級不高。並且,東漢常以大將軍、三公錄尚書事,這樣尚書令不得不受其制約。

隋唐時期,尚書令為尚書省長官,宰相職。傳統說法認為由於唐太宗武德年間曾任尚書令,因此唐朝此後不設尚書令。郭子儀曾以設置尚書令違背了開元令式兩次上表辭尚書令。然而唐長孺卻指出不設置尚書令早在隋朝就已成為慣例,僅有楊素曾任一年的尚書令。五代后,尚書令為虛職,成為名義上的最高尚的官職。元代,尚書令時置時廢,為相職。

有關信息


尚書令
尚書令
尚書權力很大,但由於是內廷職務,尚未完全脫離少府序列,品級不高。朝廷重臣秉權者,以錄尚書事為名。武帝用宦者,改置中書謁者令,西漢時的張安世、五鹿充宗等都擔任過尚書令。
漢武帝置四尚書,而尚書令當時還沒有成為尚書台的長官,《漢官名秩》記載的皇帝賞賜中,尚書郎、尚書丞賞賜錢比尚書令多,“大將軍、三公,臘賜錢各三十萬,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侯十五萬。卿十萬。校尉五萬。尚書丞、郎各 萬五千。千石、六百石各七千。侍御史、謁者、議郎、尚書令各五千。”許可權應該還是漢武帝時期中書謁者範圍,只是中書令的謁者,負責宣讀詔書。成帝仍用士人。所掌為章奏文書,以為天子近臣,在西漢後期,職權漸重。東漢政務均歸尚書台,其主官尚書令在制度上屬於少府,秩僅千石,實際直接對皇帝負責,總攬事權。魏晉南北朝時,尚書台改稱尚書省,尚書令日益尊貴。事無大小,皆歸尚書令。
隋、唐以三省(中書、門下、尚書)長官為宰相,尚書令與中書令、侍中並為宰相。唐朝加強中書門下省地位后尚書令不常置,改以尚書僕射為尚書省長官。宋尚書令班次在太師之上,為親王、使相兼官,無實職。元曾設尚書省,而未設尚書令。

尚書的地位


丞相與內閣

秦漢定製,以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與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軍,御史大夫掌監察,又兼為丞相之副,起到相互制約的作用。漢代初期,有時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
魏文帝置中書監、令,自是事歸台閣,歷南北兩朝,皆以中書監、侍中、尚書令、僕射諸官掌機密,這就是中書監、令成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為優禮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權。
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後,才又採用左右丞相名稱,遼金元亦同。明初亦設左右丞相,不久即廢。至成祖時置內閣,只以內閣諸臣參與機務,至此以後不再有丞相之名。
後梁開平三年三月,詔升尚書令為正一品。按《唐六典》,尚書令正二品,是時以將授趙州王鎔此官,故升之。
到清時,大學士贊理機務,表率百僚,但兼殿內及六部尚書銜。到雍正以後,軍機處成立,為全國政務中樞。至清末,又成立內閣。

六部

清代六部的執掌如下:
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記,資格的審查,成績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轉調、俸給、獎恤等事的審查。人員編製:尚書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設文選司,管理文員的選用;考功司,考功過;稽勛司,掌更名改籍終養服制;驗封司,掌封贈襲蔭。各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各部同)。
戶部:主管戶口、賦稅、薪餉、鑄幣。其編製為尚書二,侍郎二,下設十四清史司。屬於戶部的有下列二機構:戶部三庫(銀庫、段匹庫、顏料庫)、戶部倉場衙門。
禮部:主管國家典禮和教育、貢舉。編製:尚書、侍郎,下設儀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鑄印局。
兵部:主管練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編製:尚書、侍郎,下設武選司、車駕司、職方司、武庫司。
刑部:主管國家的法律刑罰。編製:尚書、侍郎,下設十八司(按省分)和贓罰庫司庫(收贓銀送戶部)、律例館(修法令條文)。
工部:主管土木興建和水利等。編製:尚書、侍郎,下設營繕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節慎庫、製造庫、料作所、琉璃窖監督、皇木廠監督、管理街道廳。

九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於清皆因之。
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兼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歷代因之。
太僕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僕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併入陸軍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改為大理院。
衛尉寺:掌門衛屯兵,北齊改為衛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
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末廢。
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后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歷代因之,明始廢。
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穀金帛諸貨幣。

有關記載


通典》:
殷湯制官有冢宰,伊尹制官,以三公攝冢宰。君薨,則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周之冢宰為天官,掌邦之理,六卿之職總屬焉,於百官無所不主。至秦,置尚書令。尚,主也。漢因之,銅印青綬。武帝用宦者,更為中書謁者令。成帝去中書謁者令官,更以士人為尚書令。時弘恭、石顯相繼為中書令,專權邪僻。前將軍蕭望之領尚書事,建言以為「尚書百官之本,國家樞機,宜以通明公正處之。武帝游宴後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罷中書宦官。」後漢眾務,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事而已。
尚書令主贊奏事,總領紀綱,無所不統。與司隸校尉、御史中丞朝會皆專席而坐,京師號曰「三獨坐」。故公為令、僕射者,朝會不陛奏事。天子封禪,則尚書令奉玉牒檢兼藏封之禮。後漢光武以侯霸為尚書令,每春常下寬大之詔,奉四時之命,皆霸所建也。郭伋遷尚書令,處職機密,數納忠諫。陳忠為尚書令,前後所奏,悉條於南宮閣上,以為故事。鄭弘為尚書令,亦著於南宮,以為故事。郭賀字喬卿,為尚書令,百姓歌之曰:「厥德仁明郭喬卿,忠正朝廷上下平。」又,左雄字伯豪,為尚書令。自雄在尚書,天下不敢謬選,十餘年間,稱為得人。自雄掌納言,多所正肅。沈勛字異征,詣南宮,賜酒,拜尚書令,持節臨辟雍,名冠百僚。荀彧字文若,為尚書令,居中持重,焚毀故案,奇策密謀,不得盡聞。又舉荀攸可以代己。后攸為尚書令,亦推賢進士。魏武帝曰:「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沒世不忘。」魏晉印綬與漢同,冠進賢兩梁,納言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受拜則策命之,以在端右故也。薨,於朝堂發哀。陳矯字季弼,為尚書令。魏明帝卒至尚書門,矯跪問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書耳。」矯曰:「此臣職分,非陛下所宜臨也。若臣不稱職,則請就黜。」帝慚,回車。晉樂廣為尚書令,無當時稱,為後人所思。
又太熙元年,詔曰:「夫總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開塞者,端右之職也。是以自漢代以來,慎選其人。議郎王戎可為尚書令。」又,衛瓘字伯玉,拜尚書令,性嚴憚,以法御下,視尚書若參佐,尚書郎若掾屬。又熊遠啟曰:「伏見吏部以太尉荀組為尚書令,復領荊州牧。自三代以來,未聞以納言之官而出領牧伯者。」王彪之字叔虎,為尚書令,與謝安共掌朝政。安每稱曰:「朝之大事,眾不能決者,諮之王公,無不得判之。」魏晉以下,任總機衡,事無大小,咸歸令仆。宋孝建元年,詔曰:「尚書,百官之元本,庶績之樞機。丞郎、列曹,局司有任。自頃事無巨細,悉歸令仆,非所以群能濟業也。可更明體制,責厥成也。」齊梁舊用左僕射,美遷司空。謝朏字敬沖,征為司徒、尚書令。朏辭腳疾,不堪朝謁,乃角巾肩輿,詣雲龍門謝。既見,乘小車就席。梁陳並有之。後魏、北齊掌彈糾見事,與御史中丞更相廉察。隋亦總領眾務。大唐尚書令朝服鷩冕,八旒七章,三梁冠。武德初,太宗為秦王時,嘗居之,其後人臣莫敢當。故自龍朔三年,制廢尚書令。至廣德中,郭子儀勛業既盛,乃特拜焉。子儀以文皇帝故,讓不敢受。
《唐會要》:尚書令一人,正二品。
(秦置尚書,有令、丞,屬少府。漢因之。武、昭后,其任稍重。《漢書》云:"宣帝時任中尚書官。元帝時,弘恭、石顯相繼為中書令;元帝被疾,不親政事,遂委任焉。及前將軍蕭望之領尚書事,知顯專權邪辟,建言以為'尚書,百官之本,國家樞機,宜以通明公正處之。武帝游燕後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罷中尚書宦官'。"中尚書,謂中書及尚書也,中書典尚書奏事,故連言之。及光武親總吏職,權歸尚書,三公但受成事而已。《漢官儀》云:"尚書令主贊奏事,總典綱紀,無所不統,秩千石;故公為之者,朝會不陛奏事,增秩二千石。天子所服五時衣賜尚書令、僕射。其三公、列卿、將軍、大夫、五營校尉行復道中,遇尚書令、僕射、左·右丞、郎,皆回車預避。衛士傳呼,不得紆台官;台官過,乃得去。每朝會,尚書令、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各獨座,故京師號曰'獨座'。"晉氏尚書令假鋼印、墨綬,冠進賢兩梁,納言幘,五時朝服,佩水蒼玉;受拜則策命之,以在端右故也。及賈充為尚書令,以目疾表置省事吏四人。自魏至晉、宋、齊,秩皆千石,品並第三。梁加秩中二千石,班第十六。陳加品至第一。後魏、北齊及隨品皆第二,皇朝因之。服鷩冕、八旒,七章,三梁冠。後漢以尚書令、僕射及六曹尚書為八座。魏氏省為五曹,則僕射有二;若僕射省一,則尚書有六,率以為常。今則以二丞相、六尚書為八座。然後漢尚書稱台,魏、晉已來為省,皇朝因之。龍朔二年改為中台,成亨元年復舊。光宅元年改為文昌台,長安三年又為中台,神龍初復舊。)
尚書令掌總領百官,儀形端揆。其屬有六尚書,法周之六卿,一曰吏部,二曰戶部,三曰禮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凡庶務皆會而決之。初,秦變周法,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置尚書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漢初因之。武、宣之後,稍以委任。及光武親總吏職,天下事皆上尚書,輿人主參決,乃下三府,尚書令為端揆之官。魏、晉已來,其任尤重。皇朝武德中,太宗初為秦王,嘗親其職,自是闕不復置,其國政樞密皆委中書,八座之官但受其成事而已。(自太師已下,皆古宰相之職,今不常置,故備敘之。)

尚書的品級


以清朝官員品級為例: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正一品

——(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

——(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

——(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

——(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正四品

——(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

——(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

——(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

——(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

——(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

——(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

——(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

——(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

——(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著名尚書令


卞壼

(281—328),字望之,濟陰冤句((今菏澤丹陽辦事處卞莊))人。晉代著名政治家,累事三朝,兩度為尚書令。謝世后,贈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貞”。卞壼出身名門望族,官宦之家。祖父統,曾任琅邪內史。父粹,字玄仁,兄弟六人並登宰府,有“卞氏六龍,玄仁無雙”之譽。在父輩的熏陶下,壼自幼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弱冠之年已譽滿鄉里,顯示出了大器之材。永嘉年間襲父爵位。
公元318年,晉元帝即位建康,召為從事中郎,委以官員選拔之責,深受寵信。后歷任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太子詹事、御史中丞等職,前後居師佐之位,盡匡輔之節,頗為王公大臣敬畏。公元323年,明帝即位,升為吏部尚書。次年,以討平王含之功,封為建興縣公加中軍將軍,不久又升為領軍將軍。公元325年,明帝病危,任壼為宰相,與司徒王導同受顧命、輔佐幼主成帝執掌朝政,並被加封為給事中、尚書令。

左雄

(?—138),字伯豪,漢南陽郡涅陽縣(今鄧州穰東鎮)人。安帝時舉孝廉,遷冀州刺史。奏請皇帝懲治貪官污吏,連二千石之郡太守也不放過。一時,賄賂之風被遏止,左雄名聲大震。時值東漢後期,朝多闕政,左雄屢屢上書,提出改革意見。順帝剛即位,急需整治朝綱,於永建初(126年)任用左雄為尚書,不久升為尚書令(東漢不設丞相,尚書令相當於丞相)。
左雄任尚書令后,向朝廷提出任用官吏應從四個方面進行改革:一、對太守國相等長吏,安民有顯著成效的,“可就增秩”,不要頻繁調動。二、對嚴重違法和不遵政令者,“禁錮終身”,雖遇赦令,也不在赦免之列;三、凡被揭發彈劾而逃避不就法者,“徙家邊郡”,以懲其後;四、對那些直接與百姓接觸的官吏,“用儒生而清白從政者”,增其秩祿。
吏職滿歲后,“宰府州郡乃得辟舉”。順帝准奏下詔,但因宦官專權,未能施行。他還上疏,諫言廢除“一人犯法,舉宗群亡”的連坐法;建議“宜崇經術,繕修太學”。太學建成后,諸生雲集京師,使太學盛極一時。由於雄對朝政“多所匡肅”,后遷司隸校尉,掌管京畿七郡,“捕督姦猾,察舉百官”。順帝永和三年(138年)左雄病逝。他的治國之策影響深遠,直到永嘉元年,十四、五年間朝內察選清平。

滿奮

(生卒年待考),山陽昌邑人(今山東巨野)。著名晉朝尚書令。清高雅緻,任職司隸校尉。據傳,滿奮長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體格十分健壯。其實滿奮非常怕冷,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他總是穿得多多的,還縮著脖子籠著雙手,恨不得整個人都縮到衣服裡面去。他家裡從深秋時候便生起爐子來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爐火邊,能不出去就不出去。一個深秋的早晨,夜裡剛下過霜,屋頂的瓦片上,樹的枝幹上,都鋪了厚厚的一層霜。狂風呼嘯,黃葉在風中旋轉、飛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晉武帝派人來宣召滿奮馬上入宮去議事。滿奮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門就趕緊一頭鑽進了蒙著厚厚的轎簾的轎子中去了。到了宮中,晉武帝讓滿奮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後就開始和他商談朝政。說了一會兒話,晉武帝忽然發現滿奮緊皺雙眉,渾身打顫,嘴唇更是篩糠般抖得厲害,臉色也很不好看,就很關切地問他說:“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如果有什麼病的話,就先回家去休息吧。”滿奮哆哆嗦嗦地指著北窗說道:“陛下,今天颳起了大風,臣覺得十分寒冷。”晉武帝回過頭來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裝的是玻璃屏,透過玻璃屏可以看見外面的樹枝被風吹得搖晃得厲害,黃葉漫天飄飛,但是風卻沒有辦法透進來。
晉武帝不禁笑了起來,對滿奮說;“那裡裝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風再大,也根本吹不進來,你怎麼會覺得冷呢?”滿奮聽了很不好意思,紅著臉解釋道:“臣聽說南方一帶的牛怕熱,看到月亮也以為是太陽,於是就熱得喘起氣來。臣一向怕冷,看見樹枝在寒風裡搖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見到月亮也會喘氣一樣感到寒冷無比,以至於會發起抖來,請陛下恕臣失禮。”晉武帝聽了這話,想了想覺得挺有道理,就沒有怪罪滿奮,又和他稍稍談了一會兒話以後就讓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見月亮熱得喘氣和滿奮見樹枝搖晃冷得發抖都是一個道理:見到與某些印象極深的東西相關的事物就會產生條件反射,作出與見到前者相同的反應。可見我們在看到相似的現象時,不要只考慮表面現象就輕易下結論,而應該仔細地調查分析一番,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來。

荀彧

(163—212)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並在戰術方面也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謚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數十年,後人敬稱他為“荀令君”。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為朗陵令,是東漢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緄忌憚宦官,於是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因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於譏議”(《後漢書·荀彧傳》)。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后,大為驚異,稱其為:“王佐才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韓延徽

(882-959),字藏明,遼幽州安次(個安次區)人。早年為後唐節度使劉守光幕僚,奉命出使契丹,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留用,任參軍事,為阿保機進攻黨項、室韋,征服諸部落進行了籌劃。他還建議阿保機築城郭,發展農業,以穩定其對所屬漢人的統治。久居契丹,他思鄉心切,就逃歸後唐省親。不久又返回契丹,阿保機賜給他匣列(遼語“復來”之意)的名字。隨即任命他為守政事令、崇文館大學土,內外大事都讓他參與決策、阿保機無贊四年(925年),韓延徽隨從征討渤海,國軍功被任為主僕射、遼太宗耶律德光時,被封為魯國公,仍任守政事令。遼世宗耶律阮時,升任南府宰相。遼穆宗耶律報時辭官。遼穆宗應歷九年(959年)卒,連贈尚書令。

費禕

三國時蜀漢名臣。費禕性格寬和,少時從伯父入蜀遊學,留於益土,及劉備平定益州,費禕便留蜀為官。後主劉禪即位后,費禕任黃門侍郎,深得丞相諸葛亮所器重。後來費禕遷昭信校尉,出使東吳,孫權諸葛恪、羊茞等人以辭鋒論難,而費禕據理以答,辭義兼至,始終不為所屈。孫權甚異其才,自禮遇之,費禕也因常使吳。
北伐時為中護軍,又轉為司馬。當時將軍魏延與長史楊儀不和,坐常爭論,費禕常為二人諫喻,兩相匡護,以盡其用。諸葛亮死後,費禕為後軍師。不久又代蔣琬為尚書令,再遷大將軍。當國以來,盡心撫政,多禦敵寇;性格謙素甚廉,家無餘財。延熙十六年,費禕於宴會上為魏降將郭循行刺身死。

楊素

尚書令
尚書令
楊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處道。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曾參加平定北齊之役。他與楊堅(隋文帝)深相結納。楊堅為帝,任楊素為御史大夫,后以行軍元帥率水軍東下攻陳。滅陳后,進爵為越國公,任內史令。楊廣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國公。大業元年(605年)楊素受封為尚書令,此時楊素看似位高權重,已經是封無可封,頗受楊廣猜忌,並無實權,尚書令也只是挂名而已。大業二年(606年)楊素去世,后謚曰景武。

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公元618年(義寧二年)三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封秦國公。同年五月,隋恭帝楊侑禪位於唐朝,唐王李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唐朝,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武德四年被封為天策上將。

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州)人。郭子儀以武舉高第出仕,累遷至九原郡都督、九原郡太守。安史之亂后,拜靈武郡太守、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兩京及兩河(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進位司空,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同年,以戰功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進拜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去職回朝賦閑。寶應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變,進封汾陽郡王。廣德元年(763年),吐蕃侵入長安后,進封關內副元帥,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兼河東副元帥。廣德二年(764年),進位太尉,兼朔方節度大使,抵抗僕固懷恩引叛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加封尚書令,但是擔任不過數日即懇辭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