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野

漢語詞語

鉅野讀音jù yě,簡化巨野。古湖澤名。在今山東省巨野縣北五里。《史記·孔子世家》“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裴駰集解引漢服虔曰:“大野,藪名,魯田圃之常處,蓋今鉅野是也。”明何景明《大梁吟送李進士》:“大梁擅豪華,鉅野生龍蛇。”

詞語釋義


古澤名

在今山東省巨野縣北五里。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狩麟大野”。裴駰集解引[漢]服虔曰:“大野,藪名,魯田圃之常處,蓋今鉅野是也。”
[明]何景明《大梁吟送李進士》:“大梁擅豪華,鉅野生龍蛇。”

廣袤的原野

[清]劉大櫆《送張閑中序》:“東南鉅野,無潰冒渰沒之患。”

縣名

①概況
指山東省鉅野縣,今已簡化為“山東省巨野縣”。
地處東經115度47分至116度13分,北緯35度5分至35度30分。總面積1303平方千米。總人口86.6萬人。縣委、縣政府駐地是巨野鎮。主要河流有萬福河洙水河洙趙新河鄆巨河巨野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年均氣溫13.5市攝氏度,年均日照2529小時,年均降水時741.9毫米,無霜期270天。境內田野平闊,土壤肥沃,屬黃河沖積平原,東南部有少部分山丘,面積14.5平方公里。
②簡史
巨野縣因古為大野澤而得名。
原始社會時期,傳說伏羲氏族在大野澤農耕漁獵。
春秋時期,巨野為武城地,魯國西境。
公元前475年,巨野屬宋國,至公元前286年,改屬齊國。
公元前220年,置昌邑縣(今昌邑鎮),屬碭郡。
西漢初期,巨野縣境內有昌邑縣,西漢中期增置巨野縣和乘氏縣。昌邑縣:始建於秦,前漢為昌邑王國、山陽郡,後漢兗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巨野縣大謝集鎮前昌邑,轄區包括金鄉、巨野、成武、單縣4個縣的邊界地區。乘氏縣:漢置侯邑。漢景帝中元六年封梁孝王少子劉買,漢和帝封梁商為乘氏侯。治所在今龍固鎮西南甘泉寺一帶,其轄區包括巨野東南、菏澤東南、定陶東北部。公元前144年(漢景帝中元六年),昌邑、巨野屬山陽國。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昌邑、巨野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郡治定陶區)。公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昌邑、巨野為其屬縣。公元前73年(漢宣帝本始元年),撤銷昌邑國,復為山陽郡,昌邑、巨野仍為其屬。
公元9年(新朝建興帝王莽始建國元年),撤銷山陽郡,改為巨野郡,以巨野縣城為治所。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撤銷巨野郡,恢復山陽郡,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兩縣兼屬山陽郡和兗州。乘氏縣仍屬濟陰郡
公元192年(東漢初平三年),曹操任兗州牧,以昌邑為治所。
三國時期,巨野和昌邑兩縣屬山陽郡,乘氏縣屬濟陰郡。
公元265年(晉武帝泰始元年),改山陽郡為高平國,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為屬縣,乘氏縣仍屬濟陰郡。
南北朝時期,巨野縣後為多方割據勢力統轄。南朝劉宋改高平國為高平郡。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間,巨野縣先屬南朝高平郡,后屬北魏任城郡。公元420年(南朝劉宋永初年間),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乘氏縣移置今菏澤市。北齊撤銷巨野縣。
隋文帝開皇年間,巨野東北部屬鄆州東平郡,巨野西南部屬曹州濟陰郡,巨野東南部昌邑一帶屬金鄉縣。開皇十六年,恢復巨野縣和昌邑縣。
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撤銷乘氏縣,併入巨野縣;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
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巨野縣屬鄆州東平郡。
公元621年,在巨野縣城置麟州,復置乘氏縣為屬縣。
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撤銷麟州,復置昌邑縣,巨野、昌邑兩縣屬戴州(治所金鄉)。
公元625年,撤銷昌邑縣,併入金鄉縣。
公元643年,巨野縣改屬河南道鄆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代,巨野縣仍屬鄆州。
公元952年(後周太祖廣順二年),移濟州於巨野縣城,並轄鄆城、任城、金鄉為屬縣。宋朝,巨野縣屬濟州。
公元997年(宋太祖至道三年),屬京東路。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改屬京東西路。金徙濟州治任城縣,屬山東西路。
公元1147年(南宋紹興十七年、金朝皇統七年),析任城縣以西、巨野縣以東地區置縣,治所設在山口鎮。借春秋時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為嘉祥縣,時屬山東西路濟州。
公元1150年,黃河大決,淹沒巨野,撤銷巨野縣。
公元1269年(蒙古至元六年),恢復巨野縣,遷往任城的濟州,還治巨野縣。
公元1271年(元至元八年),升州為濟寧府。
公元1272年(元至元九年),移府治於任城,移州治於巨野,是年末仍以府治於巨野,復以州治於任城。
公元1279年,升府為濟寧路,轄兗、濟、單三州。
公元1348年,黃河大決,淹沒巨野城,遷濟寧路於濟州(任城),遷縣治於城北邢家務。
公元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設濟寧府於任城,巨野為屬縣,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同時,朱元璋把山西大批居民搬遷至巨野,至今巨野人多為山西那批搬遷而來的人的後代。據傳,這些後代的一個特徵就是小腳趾有兩個腳趾蓋。現在巨野新一中附近一村莊仍樹立有記錄搬遷的石碑。
公元1374年,黃水淹沒巨野,至洪武九年消退,縣治由邢家務遷入巨野,重建縣公署。
公元1385年,兗州升為府,濟寧降為州,巨野縣屬兗州府濟寧州。
清朝,巨野縣屬兗沂曹濟道、兗州府、濟寧州。
公元1724年(清朝雍正二年),改濟寧州為濟寧直隸州,巨野為屬縣。
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改屬曹州直隸州。
公元1735年,改曹州直隸州為曹州府,巨野仍為屬縣。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巨野縣屬山東省濟寧道。國民黨政府把巨野縣劃為9個區:城區、鳳鳴區、新城區、順應區、大義區、忠義區、龍堌區、柳林區、大康區。
1928年廢除道制,巨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
1929年,巨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巨野縣主要由國民黨和日偽政府管轄。按照巨野縣公署建設科在1943年繪製的行政區劃圖,全縣分為8個區、16個鎮、41個鄉。第一區:駐所在巨野城內,包括東隅鎮、西隅鎮、南隅鎮、北隅鎮、獲麟鄉、麟安鄉、彭澤鄉、盟台鄉、新城鄉、大興鄉。第二區:駐所在玉山(今獨山),包括玉山鎮、六營鎮、劉樓鄉、王橋鄉、蔣寺鄉、順興鄉、金山鄉、金安鄉、截河鄉。第三區:駐所在營里集,包括營里鎮、昌邑鎮、忠義鎮、揚固鎮、鼎新鄉、金言鄉、固邊鄉。第四區:駐所在大義集,包括大義鎮、忠義鄉、大成鄉、等讓鄉、德化鄉、合葯鄉、棠林鄉。第五區:駐所在龍堌寺,包括張表鄉(政府駐地張表集)、柳林鄉(政府駐地柳林村)、柳西鄉、肖樓鄉、豐樂鄉。第六區:駐所在龍堌,包括龍堌鎮、觀音鎮、李海鄉、臨河鄉、同治鄉、清泉鄉。第七區:駐所在新興集,包括安興鎮、太平鎮、五界鄉、太康鄉、三和鄉、新興鄉、三義鄉。第八區:駐所在蘇集,包括蘇集鎮、第一鄉、第二鄉、第三鄉、第四鄉、第五鄉、第六鄉。
1938年,巨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十行署。12月9日,日軍侵佔巨野城。
1939年春,建立日偽縣政府。5月,建立中共鄆巨工委和抗日縣政府,歸中共運西專署領導。11月,建立中共巨野工委和巨野縣抗日政府,屬運西專署。
1940年11月,屬魯西二專署。
1941年2月,屬巨、菏、金、嘉、成5縣聯合辦事處。
1943年屬晉魯豫17專署。
1944年6月,屬冀魯豫11專署,同時還有巨菏縣,於1941年建立,1942年12月撤銷。金巨縣,於1943年9月建立,1945年3月撤銷。鄆巨縣,1944年12月建立。巨南縣,1945年3月建立。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6月—1950年6月30日,一說1946年6月—1949年10月1日),巨野境內有巨野、鄆巨、巨南三個民主縣政府,其隸屬變革為:(1)巨野縣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屬冀魯豫11專署(湖西)。1946年1月至1946年3月,屬冀魯豫7專署(魯西南)。1946年3月至1948年5月,屬冀魯豫2專署(運西)。1948年5月至1949年8月,屬冀魯豫7專署(運西)。(2)鄆巨縣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屬冀魯豫8專署(運西)。1946年2月至1949年8月屬冀魯豫2專署(臨河)。(3)巨南縣1946年2月建立,至1949年8月,先後屬冀魯豫11專署(湖西)和3專署(湖西)。
1946年,巨野縣屬第二行署。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抗日縣政府改為民主縣政府。
1949年5月,調整行政區劃,巨野縣轄6個區,427個村。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巨野縣隸屬平原省湖西專區。9月,巨野縣轄11個區,巨南、鄆巨兩縣撤銷。
1952年12月24日,全縣建立鄉鎮148個,12月撤銷平原省,巨野縣隸屬山東省湖西專區。
1953年7月20日(縣誌一說1953年8月20日),撤銷湖西專區,巨野縣改屬山東省菏澤專署。
1955年8月13日,全縣1~12區分別改稱城關區、沙土區、太平區、大義區、龍堌區、柳林區、章縫區、棠林區、營里區、謝集區、獨山區、六營區。
1956年4月,縣行政區劃由148個鄉調整為73個鄉鎮。新中國成立后至1958年撤區並鄉前,全縣分11區(建國初期一度設立棠林店區,不久撤銷),73鄉。第一,城關區:包括曹廟鄉、五里墩鄉、新城鄉、姚店鄉、呂官屯鄉、閻庄鄉、三里廟鄉。第二,沙土區:包括田莊鄉、高庄鄉、小寧庄鄉、楊官屯鄉、沙土集鄉、姚庄鄉、丁官屯鄉。第三,太平區:包括太平鄉、鄔官屯鄉、田橋鄉、畢海鄉、林屯鄉、畢庄鄉、白李庄鄉。第四,大義區:包括大義鄉、比干廟鄉、人祖廟鄉、龐庵鄉、胡堌堆鄉、東營鄉、葛店鄉、棠林鄉、孔樓鄉。第五,龍堌區:包括龍堌鄉、三里廟鄉、郝庄鄉、李集鄉、觀集鄉。第六,柳林區:包括柳林鄉、王水坑鄉、龍寺鄉、陳集鄉、后陳樓鄉、蔣海鄉、張表鄉。第七,章縫區:包括章縫鄉、高坊鄉、曹海鄉、董官屯鄉、焦順屯鄉、肖樓鄉、馮沙窩鄉。第八,謝集區:包括謝集鄉、趙廟鄉、前昌邑鄉、謝庄鄉、陶廟鄉、王衚衕鄉。第九,營里區:包括營里鄉、前店子鄉、大袁樓鄉、畢堂鄉、趙集鄉、劉集鄉。第十,獨山區:包括獨山鄉、高海鄉、金山屯鄉、王樓鄉、馬河鄉、華營鄉、雙廟鄉。第十一,六營區:包括六營鄉、大屯鄉、夏官屯鄉、劉樓鄉、魏集鄉。
1958年3月,公布撤區並鄉方案,撤銷11個區,將過去的76個鄉鎮合併為23個鄉鎮。7月23日,進行並社工作,將全縣原620處、平均每處180戶的農業社,合併為每個1000戶左右的大社。9月,合併23個鄉,成立11處人民公社:城關公社、田莊公社、夏官屯公社、龍堌公社、柳林公社、章縫公社、營里公社、大義公社、獨山公社、謝集公社。780個大隊,2625個生產隊。10月,撤銷菏澤專署,巨野縣改屬濟寧專署。11月撤銷嘉祥縣建制,西部仲山公社及酒庄、孟姑集一帶90個自然村劃歸巨野縣。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專區建制,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一說1959年1月)。
1959年6月(一說7月30日),恢復菏澤專署,巨野縣復屬菏澤專署。
1962年1月6日,因恢復嘉祥縣建制,原嘉祥縣的仲山公社及劃歸巨野縣夏官屯、田莊兩公社的部分村莊,復歸嘉祥縣,共69個生產大隊,391個生產隊、90個自然村。
1967年至1977年,巨野縣屬菏澤地區“革命委員會”所轄。
1978年,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巨野縣改屬菏澤地區行政公署。9月13日,中共董官屯工委建立。12月13日,中共呂官屯工委、太平工委、張表工委(駐地張表集)同時成立。同月,新建上述4個人民公社。12月,調整社隊體制,劃為21處公社,804個大隊,3510個生產隊,增加10處公社:丁官屯公社、呂官屯公社、太平公社、李集公社、張表公社(駐地張表集,簡稱張表)、官屯公社、葛店公社、薛扶集公社、萬豐公社、陶廟公社。
1983年4月29日,山東省政府批准,巨野由原21處公社改為25個鄉、1個鎮(城關鎮、大義鄉、龍堌鄉、大謝集鄉、章縫鄉,田莊鄉、丁官屯鄉、呂官屯鄉、田橋鄉、太平鄉、大李集鄉、張表鄉(駐地張表村)、王平坊鄉、柳林鄉、陳集鄉、萬豐鄉、營里鄉、昌邑鄉、葛店鄉、獨山鄉、夏官屯鄉、薛扶集鄉、董官屯鄉、新城鄉、雙廟鄉、陶廟鄉)。至9月底,原826個生產大隊,改建為850個行政村。
1984年1月20日,大義、龍堌、章縫、大謝集4個鄉改為鎮。至此,巨野轄21鄉、5個鎮。
1985年10月24日城關鎮更名為巨野鎮。
1990年1月1日,嘉祥縣的核桃園鄉劃歸巨野縣管轄。全縣共27個鄉鎮。
1994年12月29日,撤銷核桃園鄉、獨山鄉,設立核桃園鎮獨山鎮
1995年10月23日,撤銷柳林鄉、夏官屯鄉,設立柳林鎮,夏官屯鎮。
1996年9月5日,將夏官屯鎮更名為麒麟鎮(魯地名委[1996]9號)。
2000年3月15日,撤銷太平鄉,設立太平鎮(魯政函民字[2000]27號)。6月21日,撤銷萬豐鄉、田莊鄉,分別設立萬豐鎮、田莊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2000]50號)。6月23日,設立地級菏澤市,巨野縣屬菏澤市管轄。此時,巨野縣轄12個鎮、15個鄉,總人口839438人,各鄉鎮人口:巨野鎮72580,龍堌鎮27045,柳林鎮30466,章縫鎮39544,大義鎮37447,大謝集鎮26445,獨山鎮31253,麒麟鎮34155,核桃園鎮27249,太平鎮40569,田莊鎮27214,萬豐鎮28869,丁官屯鄉27122,呂官屯鄉27910,田橋鄉34291,大李集鄉26482,張表鄉25511,王平坊鄉14976,陳集鄉29395,營里鄉34308,董官屯鄉41975,葛店鄉29502,昌邑鄉23392,陶廟鄉33130,雙廟鄉24694,新城鄉19363,薛扶集鄉24551(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2月6日,撤銷新城鄉、呂官屯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巨野鎮;撤銷葛店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大義鎮;撤銷大李集鄉,其行政區域併入龍堌鎮;撤銷昌邑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大謝集鎮;撤銷薛扶集鄉,其行政區域併入麒麟鎮;撤銷雙廟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獨山鎮;撤銷張表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柳林鎮;撤銷丁官屯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田莊鎮;撤銷田橋鄉、營里鄉、陶廟鄉,分別設立田橋鎮、營里鎮、陶廟鎮;撤鄉設鎮后,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至此,巨野縣轄16鎮:巨野鎮、大義鎮、章縫鎮、龍堌鎮、大謝集鎮、麒麟鎮、獨山鎮、核桃園鎮、柳林鎮、田莊鎮、田橋鎮、太平鎮、萬豐鎮、董官屯鎮、營里鎮、陶廟鎮。
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複同意:巨野縣撤銷董官屯鄉,設立董官屯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8月16日,省政府批複同意:巨野縣撤銷營里鄉,設立營里鎮;撤銷田橋鄉,設立田橋鎮;以上2鄉撤鄉設鎮后,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止12月31日,巨野縣轄16個鎮。現有開發區,作為和鎮相同級別的行政區劃。
2010年夏,省政府批複同意:巨野縣撤銷巨野鎮,設立鳳凰街道辦事處、永豐街道辦事處。至8月,巨野縣轄2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5個鎮。
巨野縣境內有古昌邑國遺址、麒麟台、齊魯會盟台、秦王避暑洞、永豐塔等30多處名勝古迹。
全境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距黃河僅50千米,水系健全,既有充足的地表水、地下水,又可常年引流黃河水。盛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豆,種植高粱、穀子、花生、綠豆、芝麻、地瓜等雜糧,還有蘋果、葡萄、大棗、桃、李、杏、梨等果品。其中核桃紋大棗是傳統名優特產。魯西南黃牛、青山羊及其肉皮產品久負盛名,享譽國內外。礦產資源主要有煤、山石、天然氣、礦泉水等,具有極高的開採價值。巨野煤田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煤田,儲量為55億噸。巨野人民艱苦創業,改革開放以來各項事業發展迅速。農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糧棉產量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年產糧食41.8萬噸,棉花3.6萬噸,被國家列為商品糧基地縣和優質棉基地縣。瓜菜四季豐盛,年總產量6.69萬噸。果樹面積1.33萬公頃,年產優質果品6.3萬噸。畜牧業發展前景廣闊,是國家“魯西黃牛”繁育基地,青山羊、長毛兔生產基地。全縣農業形成了糧棉、果品、瓜菜、畜牧四大主導產業。巨野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新中國成立后,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通過轉變生產經營機制,初步形成棉紡、醫藥、釀造、化工建材、製革、服裝加工等10大行業80多個生產門類的工業體系,工業產品1000多種,其中部優、省優產品23種。多種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電力除工業用電外,全縣已建成農村電網。巨野交通發達,石(臼所)新(鄉)鐵路東西橫貫全境,公路四通八達。鄉鄉通公路、電話,村村通郵。村有小學、鄉有中學、縣有專業技術學校。醫療衛生從縣到村已形成完整的網路。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巨野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名人輩出。孔夫子獲麟絕筆,獲麟之地就在今天縣城以東的獲麟台。孔子的學生曾參、閔損、澹臺滅明,孟子的學生咸丘蒙都是巨野人。北宋時期,對古文運動做出卓越貢獻的王禹偁,“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獨步當時文壇,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蘇軾曾以“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的詩句,稱讚巨野在齊魯文化中的地位。巨野歷史上曾有文武進士48人、舉人99人。

明朝郡國

朱泰墱(1416-1467):朱肇煇嫡次子,首任巨野王。生於明成祖永樂十四年六月初一日,明宣宗宣德二年七月十七日封。在位三十八年。明憲宗成化三年正月初三日薨,年五十二,謚曰僖順,故稱“巨野僖順王”。
鉅野郡王世表
謚號姓名
巨野僖順王朱泰墱
巨野恭定王朱陽鎣
巨野庄憲王朱當涵
巨野端肅王朱健櫏
巨野惠榮王朱觀燖
——明史▪鉅野王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