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豬龍
對發現於紅山等地玉器的稱呼
我國古代對發現於紅山等地的一種玉器的稱呼,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但由於外形特殊,考古界對於該玉器定義為豬還是龍爭議頗多,還有人認為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確,多認為是宗教禮器。
大量紅山玉器的造型反映出很多很多動物如蟬,鳥。鴨嘴獸,魚,龜,及四肢動物均和玉豬龍共同出現,如此表達出玉豬龍是各種動物的最早期胚胎,包括人類,即人和動物最早期胚胎。也就是說玉豬龍是胚胎而且非某種特定動物。
玉豬龍
一般來說,原始人的圖騰大多來自於某種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動植物,而原始藝術大多是對自然物的一種模仿。由於玉豬龍的頭部明顯具有豬的特徵,大多數人認為玉豬龍的原型可能是豬。又因為它蜷曲的身體特別像蟲,也有人認為玉豬龍的原型來源於金龜子的幼蟲蠐螬。而據研究,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原型很可能是豬的早期胚胎。
紅山文化玉豬龍
圖冊部分圖片參考資料。
紅山文化分佈的地域,是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老哈河上游宜農宜牧的農牧交錯地帶。農耕文明的發展是伴隨著牧業的發展而相輔相成的。在紅山文化時期,豬的獵殺和蓄養已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在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曾經發現大量的豬骨。在興隆溝遺址發現了15個野豬頭和2個鹿頭,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紅山文化長達1000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如果從興隆文化算起,其歷史延續要數千年),紅山先民在屠宰過程中完全可能發現不同階段的豬的胚胎,它們對於這種生命的蠕動和演變還不可能做出科學的解釋,他們一定是懷著驚畏之情來觀察這種變化並將其神化,然而在自己的思維和藝術創作中雕鑿這些神靈之物,最終以自己的非凡想象力將其升華為龍!應該強調的是,考古發掘告訴我們,玉豬龍是掛在墓主人的胸前之物,象徵著主人的某種權利。這樣的墓主人很可能是部落的酋長兼巫師。他們執行著溝通天地、溝通人與神之間關係的職能,而玉豬龍就是主人的通靈之物,死後也伴隨著主人長眠於積石冢內。由此可見,玉豬龍的出現,是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和宗教祭祀的需要。
豬龍還是熊龍
“玉豬龍”又稱“玉獸形”。學術界為取名曾有爭論,有人認為是豬,有人認為是龍,在沒有結論的情況下才定名為玉獸形,“玉豬龍”是俗稱,還有叫豬母龍的,叫龍胎的,不一而足。有人說它不像豬不像龍卻像熊。理由如下。
一、紅山古玉中有“丫形器”,有人認為是玉獸形的一種變體,其模樣是兩耳聳立,看上去確實很像熊。豬的耳朵雖大卻耷拉下垂的。而熊則形神兼備,耳朵聳立有神韻,不僅會站立而且會行走。與器形相比較,熊直立時似“丫形器”,蹲下時似玉獸形。二、紅山文化地域博大,除東北地區外,還包含內蒙古。特別是在東北地區,歷史上確有熊崇拜的風俗。鄂溫克族薩滿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種晚期形式,把圖騰上的熊尊為祖先熊,為該教的守護神。此外,在祭禮儀式中,還有隆重的祭熊和風葬儀式。鄂倫春族也是一個熊崇拜的民族,他們稱公熊為“合克”(祖父),稱母熊為“惡我”(祖母),獵熊時假託別人所為,把殺死熊的刀說成沒有刃口的鈍刀,把熊的死說成睡覺,吃熊肉時學烏鴉叫,送葬時還需哭泣致哀,並再三禱告熊的保佑。三、在東北地區民間傳說中,有許多與熊崇拜相關的故事。如一母熊將幼熊一撕為二,一爿依然是熊,另一爿則成為鄂倫春人的祖先。又如,一獵人打殺了一隻熊,後來居然發現是失蹤多年的妻子,以證熊就是人的化身。
薩滿教文化在樹立自己精神力量的過程中,曾在諸多對自己有恩惠的和兇惡、強大的森林動物中選擇,大家不約而同地逐漸向熊靠攏。例如牛河梁積石冢中多次出土熊的下頜骨,女神廟遺址還出土有泥塑的熊下頜,而且位於主室中心位置,可能具有動物神中主神的地位。
有學者認為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短立耳、圓睛的特徵與熊相似,應稱之為熊龍。紅山薩滿將熊龍玉雕系掛在衣服上,是借著熊神果敢、勇猛、神力無敵的特性,增加自己的法力。
另外,此處需特彆強調,考古專家們普遍認為,《狼圖騰》作者說“中華第一龍”是“狼龍”的觀點難以成立。“由於該小說的暢銷、外文版的發行以及改編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可能性的存在,讀者和觀眾群體將會更加發展壯大,其中一些沒有辨別能力的國內外普通讀者或觀眾很可能受其影響。”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那木吉拉認為,此說並非經過嚴格考古學、造型學和民族學考證之後得出的結論,容易使人對“中華第一龍”和與之同質的紅山文化“黃玉龍”在解讀上出現誤區,進而影響正確理解我國北方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些學術問題。為避免或消除這些不良影響的長期存續,必須加以更正。
最早對姜戎“狼龍”觀點提出質疑的是著名學者葉舒憲教授,他斷言:“從現有的紅山玉器造型看,可以說狼的形象是罕見的,至少目前已經正式出版的紅山文化書籍中,幾乎就沒有什麼著錄,相反,玉雕的熊形象則較為普遍。因此,姜戎把內蒙古三星他拉(賽沁塔拉)的玉龍解說為狼首龍,缺乏確實的根據。”
玉龍 紅山文化 內蒙古出土
卷龍 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 遼寧朝陽牛河梁出土
紅山玉豬龍
遼寧省建平縣牛梁河出土的玉龍豬
類別:玉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紅山文化遺物
文物現狀:遼寧省凌源市牛河梁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簡介:高7.2厘米,寬5.2厘米。佩飾,材質為岫岩軟玉,質地細密,硬度較高,呈白色。
遼寧省建平縣發掘的玉豬龍,體蜷如環、肥頭大耳、圓眼有皺、口露獠牙,頭尾之間的缺口未完全斷開,頭部有一圓形鑽口,穿繩后,佩作耳墜。該豬龍通體拋光,渾厚圓滑、線條流暢、造型生動,是紅山文化同類玉器中形體較龐大、形制最規則的一件。C形玉龍用整塊墨綠色軟玉雕刻而成。龍背重心處對穿一孔,體蜷曲呈“C”字形,昂首揚頸、彎背卷尾、吻部前伸、鼻端截平、梭眼上翹、頭似豬首、頸鬣上卷。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玉器也採用線切割和片切割的方式,常見的線切割多表現在玦口和玉箍形器內孔上。一般簡單常見的有透雕、寬槽、粗陰線、打窪等工藝,線拉工較少,紋飾一般用瑪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製而成。鑽孔使用桯鑽和管鑽。一般有單面鑽、雙面對鑽和傾斜對鑽三種表現形式方式。由於加工工具原始,轉速較慢,所以在鑽孔的過程中就完成了打磨,所有孔道上都可看見不規則的螺旋痕迹,包漿自然。玉器的打磨、拋光十分講究,多呈蠟狀光澤。
白玉豬龍
白玉豬龍
紅山玉豬龍普遍性特點:其一,超現實的巨眼。在所見的紅山玉器群中的動物,幾乎都長著一雙超乎尋常的圓眼睛,其中玉豬龍和玉熊龍的眼睛更是極度誇張。其二,玉龍家族的另類。被確認紅山文化玉龍的大體分為3種,數量最多的是豬龍,它長著長吻,上部帶有皺褶;其次為短吻、翹鼻、雙眼並列於前的熊龍,數量稍遜於豬龍。其三,器型花紋風格迥然不同。紅山文化的玉器群有一個十分鮮明的風格,即以圓潤富於曲線變化見長,絕少用稜角作為裝飾。由於這些特點,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的紅山玉豬龍可能未必屬於紅山文化。
中華第一龍
虢國墓地玉豬龍
豬龍形佩,出土於虢季墓中,長4.3、寬2.2、厚0.25厘米。青玉,淺冰青色,有黃白色斑紋。玉質細膩,潤澤光潔,半透明。體呈扁長“C”字形狀,兩面紋飾相同。頭尾相對,龍口平齊,圓眼,小耳,卷角,口下與卷角處各有一小穿孔。該器物與牛河梁遺址中出土器物特徵基本接近。
虢季豬龍形佩
紅山玉器為什麼會出現在周朝虢國人手中,這可能有幾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可能是戰爭勝利后的繳獲和掠奪。比如,虢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虢公長父曾征伐淮夷,戰爭勝利后繳獲一些戰利品,其中有一些紅山玉器。第二種情況,可能是周王的賞賜或獎勵。如武王滅商后,收穫了許多寶物,分給了有戰功的虢國國君,這些寶物中可能就有紅山玉器。第三種情況,可能是和虢國交好的諸侯國,在虢國舉辦大事情的時候贈送的禮物,如同“獸叔”銅盨一樣。第四種情況,可能是和鄰國的交換或買賣。第五種情況,也可能是專門搜集前朝玉器進行欣賞收藏的。紅山玉器等前朝玉器在虢國出現了,充分說明了虢國人對前朝玉器的喜歡和珍愛。
既然虢國人對前朝玉器非常看重,那麼虢國人如何保存或利用前朝玉器?根據虢國墓地出土的玉器推測,應該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原封不動保存珍藏的。如上述豬龍形佩,虢人沒有在其上進行任何動作,只是作為裝飾玉佩戴欣賞,因為此類玉器多質地上乘,造型優美,工藝精湛,是上乘之作,值得收藏。這在虢國墓地出土的商代玉器上體現得更為明顯。第二,對前朝玉器進行二次加工。其目的或為方便利用,或為改變其原來的用途。如鷹形佩原來只是作為單體佩件使用,象鼻穿已經可以滿足,然虢國國君使用時作為組合髮飾的一件,象鼻穿不足以可能不太好用,於是就在中部和尾部各鑽一穿孔便於固定。第三,將前朝玉器當做玉料進行再創作。這主要用於一些殘斷的或者整體不是很好的玉器上,前朝玉器當做玉料再創作的情況在虢國墓地出土的玉器上表現十分突出。
紅山文化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國北方地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中尤以玉器的製作和使用著稱。
圖片
龍體捲曲如C形,首尾相連,器體厚重,造型粗獷。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面部以陰刻表現眼圈、皺紋。中央的環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繩系掛的小孔。出土時位於死者胸部。這類玉器不應僅僅視為佩飾,而應是代表某種等級和權力的祭祀禮器。玉豬龍在紅山文化中多有發現,它的頭像豬首,整器似豬的胚胎。豬在紅山文化時期與遠古先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關係非常密切,它既代表財富,又顯示勇猛。上古豬的形象不像現在一樣是愚蠢、懶惰的象徵,我們的祖先更喜歡野豬強悍的體形,敢與虎豹相搏的精神。豬首被安在龍的身上,說明豬的形象逐漸抽象和神化。
紅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這些玉器一般個體都較小,且有對穿孔,被認為是佩飾(或祭祀用具),其中各種動物類的玉飾雕琢尤為精細,如玉龜、魚形石墜、玉鳥、雙龍首玉璜、玉豬龍等。這件玉豬龍肥首大耳,圓睛怒睜,眼周有皺紋,吻部前突,也有多道皺紋,口微張,獠牙外露,背部捲曲如環,是豬首龍身相集合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