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涼山鄉的結果 展開
-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轄鄉
- 雲南省元謀縣轄鄉
- 四川省鄰水縣涼山鄉
涼山鄉
雲南省元謀縣轄鄉
涼山鄉位於雲南省元謀縣城東部的雷應山腹地,佔地面積89平方公里,東經101。54至102。01,北緯25。19至25。48。東與武定縣環州、白路鄉相連,南與老城鄉毗鄰,西與元馬鎮相接,北與黃瓜園鎮相接。全鄉所轄把世者、那迪、冷水箐、大水井4個村委會共有35個村民小組。全鄉居民總人口1409戶,有彝、苗、漢、傈僳等4個世居民族。
境內最高海拔2803米,最低海拔1527米,平均海拔1800米,地勢中間高,東西低,屬高寒冷涼山區鄉,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涼爽舒適,是全縣境內避暑的好去處。年平均氣溫18。C,年平均降水量1010毫米。鄉人民政府駐地活佛寺村,海拔2050米,距縣城18.5千米,全鄉行政區域面積89平方千米。
涼山鄉現有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一師一校複式教學點7個,在校學生590人,教師34人,有文化室3個;有衛生院1所,有醫務人員2名,鄉村醫生4名。通過各項基礎建設,至2005年,涼山鄉自然村通水率達88.2%,自然村通電率達100%,行政村通電話率達100%,自然村通電視率達94%,自然村通公路率達63%,自然村廣播覆蓋率22.9%。
涼山鄉境內的少數民族特別是涼山彝族至今還保存著比較傳統的婚、喪、祭、飲食、服飾、歌舞等民俗風情,以其為例,涼山彝族風情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十個方面。
一、擇山而居的習俗
古時涼山彝族選擇居所,主要看是否方便防禦、方便放牧。后演變為習俗,定居時首選山頭,喜歡佔山為王,喜歡獨居。為方便經常遷徙,多數涼山彝人對住房不是那麼在意,多住草房、土掌房、木垛房和閃片房等,相對定居,多為瓦房。
二、舉行“成人禮”的習俗
三、穿戴習俗
歷史上的涼山彝族男子穿對襟衣裝,外罩無袖領羊皮褂,黑包頭,披百折羊毛氈,穿剪口布鞋;老年婦女戴黑布包裹高筒帽,穿對襟窄袖短衣和著花邊寬大筒褲;青年婦女穿白色或粉紅色襯衣和天藍色長褲,外套色彩艷麗的對襟短衣,前胸和肩部鑲嵌著馬櫻花圖案,穿淺幫繡花鞋,喜戴耳環、手鐲和戒指。
四、酒宴習俗
彝族傳統和比較具有特色的酒宴習俗有“火塘酒”、“篩子酒”、“牛角酒”、“羊角酒”、“松毛席”、“豬膀宴”、“羊膀宴”、“雞頭宴”、“豬頭宴”和“豬肚宴”等。這些酒宴習俗都因形式和內容而定,有嚴格的規則。換句話講,在特定的日子和場合下舉行特定的活動,才有特定的酒宴習俗。
五、婚嫁習俗
解放前,元謀涼山彝族,有一夫三妻的,也有一夫二妻的,但多數為一夫一妻,其婚姻主要由家族勢力和家庭條件決定,解放后均為一夫一妻制。涼山彝族的傳統婚俗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禁止姨表婚,包括堂姨表間通婚。但姑舅表親優先婚配,兒女婚後與父母分居,另起爐灶,自立門戶。二是基本上實行等級族內婚。若違反這一習俗規矩,則被視為“下等人”,必須與父母和親戚朋友斷絕往來。三是舅舅主事。舅舅的權力極大,姑娘婚姻大事必須徵得舅舅的同意,並要行重禮,專門為舅舅縫一套衣服予以孝敬,出嫁時舅舅也給陪嫁。涼山彝姑娘出嫁那天必須要換穿三次服裝:一是在家尚未出門時要換上自己親手縫製的“出嫁裝”;二是將要出門時要換穿從男方帶來的“接嫁裝”;三是快要到新郎家時必須換穿“新娘裝”。這就是元謀涼山彝族婦女至今仍戴高筒帽、結婚要穿“三滴水”服飾的來歷。
六、喪事習俗
涼山彝族一般實行火葬。他們認為,活著時一個人是一棵樹,死了也要“栽”一棵樹。人死後,要儘快為死者“凈身”,穿上“壽衣”后裝上“抬屍架”,蓋上百折羊毛氈和親戚朋友送的毛氈,置於堂屋正中,死者的家屬及親戚朋友要為死者唱《哭喪歌》,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悼。涼山彝族奔喪特別講究排場,死者的子女,要無條件都要想方設法拉一條黃牛,請一支由幾十人或上百人組成的隊伍前去奔喪,以此體現死者的家族勢力。按照習俗規矩,凡是拉去奔喪的牛不論多少條一律宰殺,不能留生,因此浪費是可想而知的。焚屍要擇日子,一般首選“猴日”和“虎日”焚屍,其他日子若不與死者及家屬的屬相相衝亦可。火葬是為了超度死者升入天堂,不讓屍體被雨水沖埋和蟻蟲所食。彝人一般在選定的山坡上挖一個長80公分,寬、深60公分的土坑,按男九節女七節的規格把一棵松樹斷成柴塊,將柴塊背到墳山上,以男九層女七層的規格交叉碼於墳坑上,再將屍架放在柴塊上,蓋上摺子披氈,由“畢摩”念“指路經”和“送魂經”,最後從家裡點出三把火,從東、南、北三個方向插入屍架下點火焚燒。據說不從西面點火,是因為鬼魂在西方,給死者留出路,以便死者的靈魂走向西方極樂世界。對於死者骨灰的處理沒有定製,有的撒於荒野,有的呈于山洞,但多數人的骨灰一般就地埋於坑內,不壘墳墓。屍骨處理完畢后,要立靈牌,彝族稱之為“馬都畢”。涼山彝族自認為人有兩魂,即“陰魂”和“陽魂”,死者火化后,“陰魂”升入天堂,而“陽魂”還留在人間,若不請“畢摩”為死者招“陽魂”,死者的“陽魂”因受不了野外凄涼而萬般痛苦,會給活人帶來災難。立靈牌時,要請“畢摩”念三天的經,最後把靈牌招到家中供奉於靈台之上,表示死者“陽魂”從此歸宗還俗,不再痛苦,死者家屬則從此得到保佑,吉祥如意。
七、節慶習俗
涼山彝族最具民族特點的節日是“彝族年”和“火把節”。彝族年一般在每年舊曆十月、冬月或臘月的第一個屬兔日舉行。過彝族年的頭一天,要砍青枝打掃衛生,並在院心栽兩棵天地樹,在天地樹腳碼上一堆新柴。彝族年這一天,大家在同一天殺年豬,殺年豬要從村裡最年長的那一家開始,依次殺到最小的那一家結束。全村人一邊殺豬喝酒,一邊鋪松毛、燒豬肉祭祖,很是熱鬧,喜氣盈門。白天開展跌腳、摔跤、籃球、賽馬、鬥牛、步槍射擊、穿花衣比賽等活動;夜間燃起篝火,男女過年邊唱邊跳,通宵達旦,山山寨寨成了“不夜天”。“彝族年”的第二天是野外過小年,每到這一天,牧童們要自帶米、肉趕羊上山,集中於一棵大樹下,各自將所帶食物煮好后拼合祭祀山神,集體聚餐,集體娛樂。“彝族年”的第三天凌晨要舉行祭祖儀式,給祖先祭完飯後要喚狗、喂狗,然後開始吃飯,吃完飯家家要打槍、放鞭炮,槍聲、鞭炮聲此起彼伏、震天動地。“彝族年”的第七天,涼山彝族各家各戶都要掃松毛送年,人們又開始恢復往日生活。
八、文娛體育風情
元謀涼山最具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形式有鬥牛、賽馬、摔跤、耍刀、磨擔秋和打陀螺。涼山獨具特色的山歌小調豐富多彩,如“敬酒歌”、“哭嫁歌”、“哭喪歌”、“放牧歌”、“誇讚歌”、“送親調”、“迎親調”、“對唱調”、“過年調”、“跳腳調”等;別具風格的舞有“耍刀舞”、“火把舞”、“畢摩舞”、“蘇尼舞”、“送親舞”等。由此還不斷產生出一些民間“小藝人”、“小調王子”、“山歌王子”、“民歌王子”、“小舞王”、“摔跤能手”、“笛子手”、“三弦手”、“二胡手”、“嗩吶手”、“響鳴手”等,為傳承涼山彝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九、崇拜習俗
涼山彝族的原始宗教主要以自然崇拜為主,對“畢摩”、“蘇尼”、“馬都”和“龍樹”十分崇拜,相信“畢摩”、“蘇尼”能占卜治病,驅鬼祛災,相信“馬都”能永遠代表祖先保佑全家人幸福安康;認為“龍樹”是大自然中神聖不可侵犯的神靈,每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若遇久旱不雨之年,則更要宰牛進行大祭,以求降雨。
十、禁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