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患者
慢性乙肝患者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病程超過半年或發病日期不明確而臨床有慢性肝炎表現者。臨床表現為乏力、畏食、噁心、腹脹、肝區疼痛等癥狀。肝大,質地為中等硬度,有輕壓痛。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異常或持續異常。根據臨床表現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而慢性乙肝攜帶是指乙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無慢性肝炎癥狀,1年內連續隨訪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無異常,且肝組織學檢查正常者。
慢性乙型肝炎
1.家族性傳播
我國乙肝高發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傳播,其中以母嬰垂直傳播為主,母親如果乙肝E抗原陽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而精液中可檢出乙肝病毒,因此可通過性傳播。這是造成我國乙肝的家庭聚集特徵的主要原因。
2.嬰幼兒期感染病毒
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齡與慢性乙肝有密切關係。胎兒、新生兒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約有90%~95%成為慢性病毒攜帶者;兒童感染乙肝病毒,約有20%成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發展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狀態。
3.缺乏預防意識
乙肝疫苗是阻斷乙肝垂直傳播的措施,由於經濟條件限制以及缺乏預防意識,乙肝疫苗的接種工作開展不夠理想,使得對乙肝的預防難以貫徹,慢性病例越來越多。
4.漏診
急性期隱匿起病的無黃疸型肝炎比急性黃疸型肝炎容易發展為慢性,這與無黃疸型肝炎容易被誤診或漏診,未得到及時診治和休息有關。
5.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
6.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
本病潛伏期為6周~6個月,一般為3個月。從肝炎病毒入侵到臨床出現最初癥狀以前,這段時期稱為潛伏期。潛伏期隨病原體的種類、數量、毒力、人體免疫狀態而長短不一。
1.全身表現
患者常感身體乏力,容易疲勞,可伴輕度發熱等。失眠、多夢等可能與此有關。
2.消化道表現
肝炎時,肝功異常,膽汁分泌減少,常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厭油、上腹部不適、腹脹等。
3.黃疸
病情較重時,肝功能受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分泌、排泄等障礙,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膽紅素從尿液排出,尿液顏色變黃,是黃疸最早的表現。血液中膽紅素濃度繼續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膚黃染。由於膽汁酸的排出障礙,血液中膽汁酸濃度增高,過多的膽汁酸沉積於皮膚,刺激末梢神經,可引起皮膚瘙癢。
4.肝區疼痛
慢性乙肝一般沒有劇烈的疼痛。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適、隱痛、壓痛或叩擊痛。如果肝區疼痛劇烈,還要注意膽道疾病、肝癌、胃腸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誤診。
5.肝脾腫大
6.肝外表現
慢性乙肝,尤其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稱肝病面容。手掌大、小魚際顯著充血稱肝掌。皮膚上一簇呈放射狀擴張的形如蜘蛛的毛細血管團稱蜘蛛痣,其他部位也可出現。男性可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對稱或不對稱性的乳腺增生、腫痛和乳房發育,偶可誤診為乳腺癌;女性可出現月經失調、閉經、性慾減退等。這可能與肝功能減退,雌激素滅活減少,體內雌激素增多有關。
7.肝纖維化
慢性乙肝炎症長期不愈,反覆發作,肝內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對或絕對不足,大量細胞外基質沉積下來形成肝纖維化。如果肝纖維化同時伴肝小葉結構的破壞(肝再生結節),則稱為肝硬化。臨床上難以將兩者截然分開,慢性肝病由肝纖維化到肝硬化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
1.ALT及膽紅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2.中、重度慢性肝炎
患者清蛋白(A)降低,球蛋白(G)增高,A/G比值倒置,γ球蛋白和IgG亦升高。凝血酶原的半壽期短,可及時反應肝損害的嚴重程度,凝血因子V、Ⅶ減少。部分患者可出現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及狼瘡細胞等陽性。
3.血清學檢測乙肝病毒標記物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HBsAb)的檢測 血清HBsAg在疾病早期出現。一般在ALT升高前2~6周,在血清中即可檢出HBsAg。HBsAg陽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標誌。血清HBsAb的出現,是乙肝病毒感染恢復的標誌。注射過乙肝疫苗者,也可出現血清HBsAb陽性,提示已獲得對乙肝病毒的特異性免疫。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HBcAb)的檢測在血清中一般不能檢測出HBcAg。HBcAb為總抗體,包括HBcAbIgM和HBcAbIgG,但主要是HBcAbIgG抗體。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發作時均可出現HBcAbIgM抗體。如HBcAbIgM和HBcAbIgG均陽性,提示為慢性乙肝急性發作。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E抗體(HBeAb)的檢測若血清HBeAg陽性,提示有乙肝病毒複製,亦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出現。若HBeAb陽性則提示既往感染乙肝病毒。
4.血清HBVDNA檢測
血清HBV DNA是乙肝病毒複製和傳染的直接標記。慢性乙肝為陽性,≥105拷貝/ml。
1.治療原則
慢性乙肝的治療:三分葯治,七分調理;需有戰勝病魔的信心及意志,精神愉快,生活規律,合理飲食,不宜過度營養引起肥胖;除黃疸或轉氨酶顯著升高需要卧床休息外,應適量活動,動靜結合。
2.用藥原則
(1)用藥不宜過多過雜 很多藥物經過肝臟解毒,用藥過多過雜增加肝臟負擔,對肝病不利。
(2)根據慢性乙肝病人的具體情況,針對性用藥乙型肝炎病毒複製明顯的病人用抗病毒藥物;有免疫功能紊亂的用調整免疫功能的藥物;有肝細胞損傷的用保護肝細胞的藥物;有肝臟微循環障礙的用活躍微循環的藥物。中醫在我國歷史悠久,其精髓在於辯證論治。通過辯證論治,可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臨床癥狀,提高他們的體質,增強抗病能力,促進免疫系統清除病毒,促進疾病恢復。
(3)用藥過程中注意休息、營養 休息和營養是肝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在保證休息、營養的基礎上才可能發揮藥物作用。
1.肝功能(血清轉氨酶)正常3個月以上者,可逐漸從事輕工作,然後逐漸增加工作量,直至恢復原工作。
2.慢性乙肝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極易被各種病毒、細菌等致病因子感染,這樣會使本來已經靜止或趨於痊癒的病情再度活動和惡化。患者在飲食起居、個人衛生等方面都應加倍小心,要適當鍛煉,根據天氣溫度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預防感冒和各種感染。
3.慢性乙肝患者宜食含優質蛋白質高的食物,注意高纖維、高維生素食物和硒的補充及低脂肪、適當的糖飲食。忌酒,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忌過甜食;忌盲目進補,以免損害肝臟或增加肝臟負擔。
1.控制傳染源
對急性乙肝患者應進行隔離治療。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攜帶者不得獻血。現症感染者不能從事飲食業、幼托機構等工作。
2.切斷傳播途徑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接觸病人後要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嚴格執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對血製品應做HBsAg檢測,防止醫源性傳播。
3.保護易感人群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易感者均可接種,接種對象主要是新生兒,同時,與HBV感染者密切接觸者、醫務工作者、同性戀者等高危人群和從事幼托教育、食品加工、飲食服務等職業的人群均應接種乙肝疫苗,並定期複查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