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

2000年創立的國際問題研究機構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成立於2000年。是一所專門從事國際問題和國際關係研究的機構。下屬研究中心的研究領域已經覆蓋除中東大洋洲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擁有研究中心、研究室13個。

歷史沿革


2000年11月16日國際問題研究院宣布成立
倪世雄兼任院長,陳建安任副院長,林尚立兼任副院長
最初成立的研究院由美國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俄羅斯東歐研究中心、歐洲問題研究中心、韓國研究中心、北歐研究中心和拉丁美洲研究室等六個中心和一個研究室組成
2003年12月,復旦大學任命龍永圖為院長,沈丁立為常務副院長
2005年1月,經學校批准,俄羅斯東歐研究中心改名為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
2005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成立
2005年8月,國際問題研究院設置獨立行政辦公室和專職行政人員
2005年11月8日,北歐中心成立,楊福家校長任中心主任,正在訪問復旦大學的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為北歐中心成立揭牌
2007年6月14日,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成立
2007年6月14日,中國外交研究中心成立
2007年6月14日,南亞研究中心成立
2009年10月26日,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成立

研究學術


研究人員

研究院共有46名成員,研究人員36名,其中正高級職稱者9名,副高級職稱者14名,講師13名(含新進博士),分佈在13個研究部門;行政管理和資料輔助人員10名,分佈在院部以及各研究中心。

核心學科

國際關係和國際問題研究是復旦大學社會科學的核心學科之一。國際問題研究院快速發展,全院研究力量開始得到整合,人才隊伍發展比較快速,關於國別/地區以及國際問題的學科研究門類建設漸趨齊整。這有力地提升了在國內外國際關係學術和政策研究界的競爭力,並顯著增強了國際問題研究在全國高校和整個社科界的凸現度和受尊重的程度。

管理團隊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先生擔任院長,沈丁立教授擔任常務副院長,沈蘭芳研究員擔任總支書記,任曉、樊勇明和陳志敏三位教授擔任副院長,王小華擔任院辦主任。

機構部門


研究院下屬研究中心的研究領域已經覆蓋除中東、大洋洲和非洲以外的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擁有研究中心13個:美國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中歐關係研究中心、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中國外交研究中心、南亞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中心、法國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合作與治理研究中心等。正在籌建中東研究中心和中國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其中,美國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美國研究中心、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分別承建教育部中美、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美國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朝鮮韓國研究中心、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南亞研究中心還是教育部區域國別研究備案中心。
美國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美國研究的高校。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隸屬於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早在1985年,復旦大學就創建了美國研究中心並由原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親任中心第一任主任。中心於2000年被批准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7年被批准成為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在2016年最新一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評比中,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總體獲評“優秀”,其中公眾影響力排名全國第一,社會服務能力排名全國第二,學術片綜合排名全國第一。
中心現任主任是吳心伯教授,副主任是信強教授、宋國友教授。
美國研究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4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0人,副高級4人。所有學者均擁有博士學位。其中,吳心伯、信強教授曾獲“教育部新世紀學者”稱號;吳心伯、信強、宋國友教授曾獲上海市“曙光學者”計劃資助。此外,中心還有專職圖書資料專業技術人員1人,專職行政管理和科研助理人員2人。
美國研究中心大樓總建築面積8000餘平方米,基地資料室擁有藏書5萬餘冊,其中外文書籍3萬餘冊,常年訂閱國內外期刊88種。雄厚的人才隊伍和軟硬體設施為中心建設專業化新型智庫、服務治國理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美國研究中心在各類第三方智庫評價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018年,中心入選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共同選出的中國核心智庫陣列;2018年底,中心被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評為“中國智庫索引2018年度高校百強智庫”,類別為A+;中心連續五年入選上海社科院編製的《中國智庫報告》國際類智庫專業影響力前十位。
多年來,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在中美關係、美國政治與外交、美國經濟、美國社會與宗教文化、美國的亞太戰略、中美網路戰略互動與博弈、軍備控制和地區安全等領域和方向上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和研究優勢。根據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的最新變化,著眼服務國家戰略的需要,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近年來重點聚焦以下幾個領域作為主要方向:
1)美國綜合國力及社會政治生態的變化趨勢
2)中國崛起背景下的中美戰略互動
3)中美在戰略“新邊疆”的互動與博弈。主要研究中國與美國在海洋、網路、極地和太空等一系列戰略“新邊疆”的互動。
4)中美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互動關係研究
5)新型大國關係語境下的中美人文交流
日本研究中心
日本研究中心成立於1990年7月,根據中日關係的特點以及上海作為經濟中心的實際,確立了以日本經濟和中日經濟關係為主攻方向,同時對日本政治外交、中日美關係、中日人文交流等開展綜合性研究。中心2017年獲批為教育部國別區域研究備案基地。
中心現有教授4人,青年副研究員1人,行政人員1人,校內外兼職研究員80餘名,並聘請日本、美國、韓國等國著名學者、實業家擔任顧問教授。中心圖書室收藏日文圖書雜誌6萬餘冊,多為重要工具書及經典著作。中心1991年創辦定期刊物《日本研究集林》(半年刊),為南方唯一一份綜合性日本研究的專門學術雜誌。
中心科研人員代表性成果收錄於《復旦日本研究叢書》,已出版20餘冊;累計發表中、日、英文學術論文150餘篇(CSSCI);截至2017年共舉辦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28次,出版會議論文集25本;作為首席專家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1項,教育部哲社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項,省部級及日本政企團體委託課題30餘項。中心積極參與智庫建設,與日方學者聯合撰寫年度《中日關係戰略報告書》,與商務部、中聯部等中央部委密切配合,建言獻策。
中心培養日本研究方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80餘名,其中有來自日本、韓國、美國、東南亞歐洲的學生。中心也為國外訪問學者等提供條件。
中心與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成蹊大學等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關係。與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衛材株式會社、三井物產三菱商事等多年來形成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關係。復旦大學池田大作思想研究中心靠掛於本中心。
朝鮮韓國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成立於1992年,1994年正式開展各種活動。中心2017年獲批為教育部國別區域研究備案基地。現由鄭繼永副教授任主任,邢麗菊教授任副主任。中心現有專職人員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資料員兼行政助理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5人。兼職研究人員60餘人,兼職人員以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外交學、歷史、經濟、哲學、新聞、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人員為主,兼有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和平與發展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華東政法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以及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煙台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日本中央大學、大東文化大學、島根縣立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仁川大學等部分外地及海外學者加盟。中心實行敞開式、滾動式的研究人員管理模式,兼職研究員有進有出,保持研究隊伍的活力。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1、朝鮮半島問題及東北亞國際關係、區域合作研究;2、當代韓國研究(政治、經濟、外交、安全等);3、韓國獨立運動及近代中韓關係研究;4、韓國宗教哲學及東方傳統文化研究。其中韓國獨立運動及中韓關係研究已居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高地,其他三個系列的研究也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研究具有前沿性,在該領域具有一定的話語權。
中心主編出版了綜合性韓國學研究集刊《韓國研究論叢》25輯,2005年曾入選首屆教育部CSSCI來源集刊,2009年入選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NKI)來源集刊,2014年再度入選教育部CSSCI來源集刊,為目前國內韓國學領域唯一入選的學術期刊。中心自成立以來出版叢書及各類專著、論集、資料集共計71部。拍攝韓國文化系列電視片12集,舉辦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90餘次,書法展1次,開設韓國學前沿講座30餘次。
中心注重培養韓國學研究方向博士生、碩士生,承擔博士后研究員和訪問學者的合作研究工作。在韓國國際交流財團韓國學獎學金資助下,組織和指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完成相關韓國問題的近300項研究項目,其中包括34篇博士學位論文、37篇碩士學位論文,有71位同學通過對於朝鮮半島問題的研究取得了博士和碩士學位。中心在研究生院與國際問題研究院支持下連續舉辦9屆中國韓國學博士生論壇,為中國從事韓國學研究的青年學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對於推動中國韓國學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現有中心成員先後開設了博士、碩士、本科各個層次課程共12門。目前,中心指導的畢業生以及參加過博士生論壇的一大批博士生,已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活躍在中國韓國學界的一支重要力量,較好地體現了大學研究機構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中心注重專業資料的收集與收藏,目前已擁有韓國、朝鮮研究方面的專業圖書1萬5千冊,是國內專業圖書收藏最豐富的專業資料室之一。
中心的研究工作得到韓國國際交流財團、韓國學術振興財團、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韓國東亞財團、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韓國國家報勛處、韓國統一部、韓國統一研究院、韓國產業研究院、韓國高等教育財團韓國中央銀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美國亞洲基金會、台北中國國民黨文教基金會等以及國內國家、教育部、上海市社會科學基金、上海浦江人才計劃基金會等資助,並接受中國國家相關部委和上海市有關機構委託進行專題研究。
中心先後與聯合國糧食署朝鮮辦事處、國際高麗學會、韓國國家報勛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韓國國會圖書館、韓國駐中國大使館、駐上海總領事館、大韓商工會所、韓國中央銀行、韓國民族運動史研究會、韓國韓戰史研究會、韓國放送學會、韓國現代中國學會、韓國東海史研究會、韓國長老會神學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研究院、韓國延世大學現代韓國研究所、政治外交系、韓國中央大學國際大學院、韓國釜山大學韓民族文化研究所、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國學研究院、韓國西江大學地域研究所、韓國大真大學、韓國仁川大學中國研究所、韓國慶熙大學國際大學院、日本中央大學日中關係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韓國》編輯部、中國東方史學會、清華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上海市外事辦公室亞洲大洋洲處、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延邊大學朝鮮研究所、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中國朝鮮史研究會、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上海市友聯會、上海國際友人研究會、上海書法家協會、韓國臨時政府上海舊址管理處、台北韓國學研究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所(籌)、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香港亞太21學會等,聯合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開展文化活動或合作研究和委託研究。
中心參與發起組建由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夏威夷大學英國倫敦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日本九州大學、韓國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中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12所世界名牌大學韓國學研究機構組成的世界韓國學聯合會活動。自2005年起,連續參加各研究機構中心負責人年度會議,並8次派員參加在日本九州、加拿大多倫多、澳大利亞堪培垃、英國倫敦、韓國首爾等地舉行的世界韓國學青年學者暑期研討會。
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
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其前身為俄羅斯東歐研究中心。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俄羅斯和歐亞國家的政治、外交、經濟、安全、社會,中國與俄羅斯及歐亞國家關係,上海合作組織的安全、經濟和人文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能源安全與外交等。
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名)、專職翻譯1名。中心與本校經濟學院、外語學院等兄弟單位緊密合作,多名本校兼職研究人員經常性參與中心活動。馮玉軍教授任中心內主任。
2017年,中心被教育部確定為“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國別區域研究基地。中心積極開展決策諮詢,與國家相關決策部門建立了密切聯繫,中心研究人員經常性承擔政府部門研究課題、應邀參加相關決策諮詢會議。
成員用中文、俄文和英文在國內、俄羅斯、歐亞國家、美國、日本等發表大量專業領域學術成果,經常性參與“瓦爾代論壇”、“阿斯塔納論壇”、“東亞斯拉夫研究共同體”等國際知名歐亞問題交流平台的活動。中心自2015年與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共同發起“中俄對話”聯合研究項目並出版年度研究報告,在兩國學術界和決策層反響良好。中心每年還出版《學術簡報》(內部刊物)。
中心以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為平台,開展日常工作,組織舉辦國內國際學術會議,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除國內知名研究機構外,中心還與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俄羅斯戰略研究所、莫斯科卡內基中心、哈薩克總統戰略研究所、哈薩克首任總統基金會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哈薩克法拉比國立大學、烏茲別克世界經濟和外交學院、烏茲別克戰略和地區研究所、吉爾吉斯斯坦戰略研究中心、塔吉克戰略研究所、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布魯金斯學會哥倫比亞大學、喬治城大學、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日本北海道大學斯拉夫—歐亞研究中心、波蘭東方研究中心、印度尼赫魯大學等有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
中心成員開設俄羅斯政治與外交等本科與研究生課程,並招收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等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俄羅斯—歐亞研究的專門人才。招收的碩士研究生中除了中國學生,還有來自俄羅斯、哈薩克、美國、烏克蘭的學生。中心也為國外訪問學者和實習生的訪學提供條件,已接收過來自哈薩克、烏茲別克、俄羅斯、土耳其和美國的訪問學者和實習生。
上合組織研究中心
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成立於2005年,是國內教育部直屬的惟一一家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承擔與上海合作組織有關的課題,組織相關研究。中心現任主任為趙華勝教授。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兩者各有側重、互為補充。
南亞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中心2017年獲批為教育部國別區域研究備案基地。張家棟教授擔任主任。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3人,並聘請多名校內外南亞問題專家為特邀研究員。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冷戰結束后的南亞政治、經濟、外交和安全問題,美國對南亞的政策,中國與南亞國家的關係等。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成立於2009年10月,由巴基斯坦政府與復旦大學合辦,並得到巴基斯坦政府資助,旨在促進中巴高層次學術交流與合作。
中歐關係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是全國最早開展歐洲問題研究的單位之一,也是華東地區歐洲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國具有較大的影響力。2013年,在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所屬政治部的基礎上,更名成立了全新的“中歐關係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a-EU Relations, CCER),由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直接管理。
目前,中心有專職研究人員4名。陳志敏(復旦大學副校長兼中心主任)教授,研究領域:外交理論、歐盟外交中國外交;古斯塔夫·蓋拉茲(Gustaaf Geeraerts,中心聯合主任)教授,研究領域:歐洲一體化理論、當代中國研究、中歐關係;簡軍波(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領域:歐盟政治與對外關係、中歐關係、英國研究、中國外交、中非關係國際政治理論劉麗榮(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領域:德國研究、中歐關係、社會科學方法論。
中心主攻方向包括:中歐關係、歐洲一體化研究、歐盟對外關係、歐洲成員國研究(主要是德國、英國和法國研究)。中心成員承擔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上海市社科基金、歐盟資助聯合項目等支持的各類研究課題,並組織和出版了“歐盟與世界”叢書系列。與此同時,中心也與包括倫敦經濟學院LSE)等在內的海外研究機構開展了廣泛的學術合作,並承擔了政府各類相關委託課題與政策諮詢工作。
中國外交研究中心
中國外交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6月14日。中心主任為曉教授。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要從事中國當代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心的主要活動包括:參與舉辦“大使論壇”;邀請國內外相關人士舉辦學術講座;組織召開學術會議以促進學術交流。中心並出刊中國外交研究工作論文系列。
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
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下稱中心)成立於2007年6月,聯合國原副秘書長、中國聯合國協會原會長陳健大使擔任中心首任主任。中心現任主任為張貴洪研究員,祁懷高副研究員是中心研究人員。
中心設有復旦“聯合國研究論壇”,邀請聯合國官員和學者不定期來複旦大學演講。
中心與聯合國新聞部聯合國訓練研究所、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聯合國大學、聯合國文明聯盟、聯合國中國書會等建立了合作關係,選拔學生赴聯合國實習。
中心多次組織召開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2012年11月承辦聯合國文明聯盟亞洲與南太地區磋商會議,2014年1月承辦“變革中的全球治理:中國與聯合國”國際會議,2015年10月承辦第15屆東亞聯合國體系研討會。中心與中國聯合國協會、上海市國際關係學會等合作主辦“聯合國與中國海外利益的保護”、“中國的聯合國外交”、“聯合國與全球治理”、“2015年後發展議程與南南合作”、“聯合國與國際法治”、“聯合國維和行動改革與東亞合作”等學術會議。中心於2012年7月承辦第二屆中國國際公務員能力建設培訓班。
中心出版“復旦聯合國研究叢書”,已出版《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與文明對話》、《聯合國發展報告》、《中國、聯合國與全球治理》、《聯合國與南南合作》、《聯合國與國際法治》、《全球治理中的中國與聯合國》、《聯合國強大、世界更美好》等。
中心已完成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等,目前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經驗、問題與思考》、教育部《中國與聯合國》、上海社科規劃項目《中國、聯合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研究項目。
中心招收和培養聯合國研究方向的訪問學者、博士后、博士生和碩士生。
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中心(簡稱“復旦中國周邊中心”,Center for China’s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of Fudan University, CCRNC-Fudan)成立於2013年11月11日,隸屬於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該中心現有研究人員14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0人,副教授(副研究員)2人,助理研究員2人。中國前駐汶萊大使楊健擔任中心主任(2019年9月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祁懷高兼任中心副主任。中心首任主任為石源華教授(2013年11月至2019年9月)。
中心的定位是:以復旦大學優勢學科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為依託,著力於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之間的政治、安全、經濟、外交、民族、宗教與文化關係研究,擔當“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領域有重要影響力的問題研究者、政策建言者、思想提供者和輿論塑造者。中心將凝聚一批從事“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的研究隊伍,並在國內外學術界形成復旦特色的中國周邊外交研究學派。
復旦大學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中心是“中國-東盟學術共同體”(the Network of ASEAN-China Academic Institutes,NACAI)的常設秘書處,“中國-東盟學術共同體”成立於2017年5月28日。
同時也是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2011協同創新中心)復旦大學分中心。
法國研究中心
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在法國駐華大使白林(Sylvie Berman)女士和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先生的推動下,復旦大學建立法國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是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之一,具有悠久的法國研究傳統,與眾多法國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間建立了長期的教學、科研合作關係,其中包括巴黎高師巴黎大學巴黎政治學院、里昂高師、斯特拉斯堡大學以及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法國國家圖書館等。1980年,時任法國總統德斯坦先生訪問復旦,深化了復旦與法國的關係。此後德斯坦先生於2004年、2010年再次訪問復旦向復旦學生髮表演講。
復旦大學法國研究中心的建立具有戰略意義。作為一個跨學科的平台,它將整合復旦的法國研究資源,其學科領域涵蓋文、史、哲、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人文社會科學,復旦大學在這些領域居於中國前列,具有世界影響。新建立的法國研究中心將成為接待法國訪問學者、訪問學生的平台,也將為中國的法國研究學者提供對接支持,真正成為促進中法兩國學者進行跨國界、跨學科合作研究的平台,對深化中法兩國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復旦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建立起四大平台: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研究院和中國高校智庫論壇。法國研究中心將廣泛聯繫這些平台,為承接法國著名機構的合作和法國著名學者的訪問提供支撐。法國研究中心隸屬於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褚孝泉教授擔任中心主任,聘請前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先生和前法國駐華大使毛雷(Pierre Morel)先生擔任中心顧問。
復旦大學亞太區域合作與治理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亞太區域合作與治理研究中心是首批上海高校智庫和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為響應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號召,首批設立的10個上海高校智庫之一。由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教授領銜。
智庫以亞太地區的國際關係和地區合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聚焦中國崛起背景下與亞太重點國家和地區組織(如美國、日本、俄羅斯、韓國、東盟等)的互動,分析這種互動的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提出中國的應對方略;研究亞太地區合作的路徑和形式,探討亞太地區治理機制建設,總結適合亞太地區特點的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基於亞太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政治現實,倡導具有亞太特色的地區國際關係規範。
智庫依託國際關係研究的學科優勢以及地處上海的地緣優勢,整合上海學術界的相關資源,積極充當亞太國際關係、地區合作與治理領域有重要影響力的問題研究者、政策建言者、智力產品提供者和輿論塑造者,同時承擔一定的公共外交二軌外交功能,成為依託上海、聚焦亞太、輻射全球的一流高校智庫。

發展規劃


國際問題研究院是復旦大學以國際關係重點學科為支撐的並由多個研究中心所組成的綜合性國際研究平台。
致力於整合復旦大學對國別與區域研究的力量,通過對有關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國際關係以及對外戰略和政策等問題的研究,為國家和地方的外交工作提供政策諮詢和智力支持。
在向研究型大學發展的目標指導下,將自己定位於在國際問題研究領域的核心研究性教育單位,既能直接與國際界有力對話、又能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效應,具有一定的國內外影響力。
國際問題研究作為社會科學的重要一部分,追求學術品質和社會影響、社會公益這三重目標。
按照學校要求,將在未來五年中,按照文科創新基地內容和標準要求自己,抓好科研發展,抓好隊伍培育,抓好國際交流,抓好能力建設。
具體來說,在未來五年內將以發展13個研究部門為抓手,努力成為一個國際化、開放性的研究、教育平台。除了發展好現有的研究中心/室外,還將並籌備創建國際安全研究等中心。這樣,研究將涵蓋除中東和非、澳以外的主要區域和重要國際問題領域。復旦不僅將成為國際問題研究覆蓋面最廣的高校之一,還將在國際問題研究上形成更鮮明特點、產生更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