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輪枝菌

半知菌亞門輪枝菌屬真菌

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屬於半知菌亞門輪枝菌屬真菌。大麗輪枝菌在10~30℃均可生長,病菌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0~25℃,33℃絕大多數菌株不生長,但有些菌株耐高溫的能力較強,在33℃下仍能緩慢生長。

特點


微菌核對不良環境的抵抗力較強,能耐80℃高溫和-30℃低溫。微菌核萌發適溫為25~30℃,在查氏培養基上培養18h后,微菌核的萌發率接近90%。土壤含水量為20%,有利微菌核形成;40%以上則不利其形成。
有明顯的生理分化現象。

寄生範圍


大麗輪枝菌的寄主範圍極廣,國外報道可為害38科660種植物,其中農作物184種,雜草153種。我國經鑒定,寄主植物至少20科80種,大田作物包括向日葵茄子辣子番茄、煙草、馬鈴薯甜瓜西瓜黃瓜花生菜豆綠豆大豆芝麻甜菜等,一般禾本科作物如水稻、麥類、玉米穀子高梁等不受侵害。

致病機制


產生致病毒素和導管堵塞是致病的主要機制。
黃萎病菌所產輪枝菌素(VD-toxin)是致萎的主要原因。導管堵塞的原因:
一是菌絲及分生孢子大量繁殖。
二是病菌侵入寄主后,刺激鄰近的薄壁細胞產生凝膠體樹膠和侵填體。
三是病菌侵入后產生果膠酶,分解細胞和細胞壁中的膠狀物質和果膠物質,引起組織解體,從而堵塞導管。

初侵染

主要以微菌核及菌絲體在土壤、病殘組織、帶菌的棉籽棉籽餅棉籽殼和未經腐熟的土雜肥上越冬。
種子帶菌主要是短絨帶菌,內部帶菌率很低,一般不超過0.026%,但對病害的傳播仍起重要作用。

傳播

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與枯萎病基本相同。侵入與發病
棉花根毛細胞、根表皮細胞或根部傷口侵入,經過皮層進入導管。試驗證明,接種后3天內病菌即可擴散到全株。

再侵染

黃萎病菌主要以初侵染為主,再次侵染作用不大

發病條件


土壤菌源數量

土壤中菌源數量是黃萎病能否流行的先決條件。

氣候條件

適宜的氣候條件是黃萎病能否發生流行的重要外在因素。溫度25℃左右,相對濕度80%以上是該病大發生的關鍵因子。

品種抗病性

棉花不同種和品種間對黃萎病的抗病性存在明顯差異,以海島棉抗病性最強,陸地棉次之,亞洲棉較弱。

致病性變異

病菌的變異導致產生新的生理小種或致病類型。有利於病害發生和流行。

耕作栽培

連作病重。病田連作年限越長,土壤內病菌積累越多,發病越重。與非寄主作物如禾穀類作物玉米、高梁、小麥大麥等輪作發病輕,特別是水旱輪作防病效果更好。深耕可以把病殘體翻入土壤深層,加速其分解,並使病菌窒息死亡,發病減輕。
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田間濕度大的棉田有利於病害發生。土壤缺肥,尤其缺磷、鉀肥或施氮肥過多、大水漫灌的棉田病重;鋪膜栽培與不鋪膜棉田相比黃萎病發生早而重。

防治方法


採取“加強植物檢疫、種植抗病品種和加強栽培管理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1.保護無病區,控制新病區,壓縮重病區,消滅零星病區,嚴格檢疫制度,嚴防病種子傳入無病區。
2.種植抗病品種 抗枯萎病的品種有,沒有抗黃萎病的品種,培育和種植耐黃萎病品種是防治黃萎病的根本措施之一。
3.輪作倒茬
在重病田採取玉米、小麥、大麥、高梁、油菜等與棉花輪作3~ 4年,對減輕病害有明顯作用。實行稻棉水旱輪作或苜蓿與棉花輪作以及種植綠肥等效果更佳。
4.加強栽培管理
棉田增施底肥和磷鉀肥,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及時定苗,拔除病苗,在棉苗2~3片真葉時噴施1%尿素液有利於棉苗生長發育,可提高抗病力。
在病田定苗、整枝時及時將病株清除,田外深埋。
施用熱榨處理的棉餅和無菌土雜肥,均具有減輕發病的作用。
5.種子消毒硫酸脫絨,棉絨帶菌。
藥劑浸種:多菌靈膠懸液冷浸棉種24小時
6.化控防病
在棉花開花期連續2次噴施40mg/kg的縮節胺對抑制黃萎病有明顯效果。
在2~5葉期噴施1.5%的尿素也有減輕發病的作用。
生防菌劑灌根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