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一益二
漢語成語
揚一益二
唐代,古代經濟文化達到封建社會的巔峰,城市經濟持續發展。“揚一益二”是對唐代東南、西南兩大都市,即揚州、益州,其經濟發展的諺語表述。全國工商業經濟最繁榮的是揚州,次為益州。
唐宋兩代,對其都有記載:
《元和郡縣誌》:“揚州與成都號為天下繁侈,故稱揚、益”。註:元和年間(806-820)
《資治通鑒。卷259》:“先是,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及經秦、畢、孫、楊兵火之餘,江、淮之間,東西千里掃地盡矣”。---------(註:唐末軍閥戰爭導致揚州經濟衰落。楊指的是楊行密)
《唐會要》卷86:“廣陵當南北大沖,百所集。”
《成都記序》:“大凡今之推名鎮為天下第一者曰揚益”。
《嘉慶揚州府志》卷六十三:“故有唐藩鎮之盛,惟揚益二州,號天下繁侈”。
唐代淮南道地圖
九州地圖
故有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張詁《縱游淮南》的“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以及杜牧《揚州三首》“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天碧台閣麗,風涼歌管清。纖腰間長袖,王佩雜繁纓。格軸誠為壯,豪華不可名。自是荒淫罪,何妨作帝京?”等等點名道姓直接以揚州入詩入題,讚美揚州繁華美麗的名篇佳作,可謂不可勝數。
唐朝全境詳細圖
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前311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有數的大城市,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蜀綉”為全國三大名綉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佈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岑參《與鮮於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
剖竹向西蜀,岷峨眇天涯。空深北闕戀,豈憚南路賒。
棧道籠迅湍,行人貫層崖。岩傾劣通馬,石窄難容車。
深林怯魑魅,洞穴防龍蛇。水種新插秧,山田正燒畲。
夜猿嘯山雨,曙鳥鳴江花。過午方始飯,經時旋及瓜。
數公各遊宦,千里皆辭家。言笑忘羈旅,還如在京華
《成都記序》:“大凡今之推名鎮為天下第一者曰揚益”。
《新唐書》卷《高駢傳》:“揚州雄富冠天下”。
《元和郡縣誌》:“揚州與成都號為天下繁侈,故稱揚、益”。
《奉酬淮南中書相公見寄》:“時號揚益,俱曰重藩,左右皇都”。
《資治通鑒》卷二五九唐昭宗景福元年:“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
《嘉慶揚州府志》卷六十三:“故有唐藩鎮之盛,惟揚益二州,號天下繁侈”。
《權載之文集》卷十一:“揚州四會五達,此為咽頤。”
《舊唐書》卷一八二《秦彥傳》:“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