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金墩文物保護管理中心

莆田市金墩文物保護管理中心

莆田市金墩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其保護範圍包括中國福建莆田市黃石鎮興美街金墩黃氏祖祠與城廂龍橋寺山金墩黃氏始祖宋進士副都統黃府陵園。不僅有較高的文物、藝術價值,而且是莆田市宋代科第祖祠歷次維修的歷史見證。其曾孫七大房:分黃松(泉州安平)、黃權(泉州潘湖)、黃檟(黃石沙坂)、黃枊(黃石沙堤)、黃梨(仙游鐘山)、黃棣(黃石清江)、黃梧(新度后墩)。其祖祠載:金墩入閣兩相國,黃府進士四尚書。安平潘湖金墩源,沙堤鐘山清江流。鳳翔叔琳卿督及第;榜眼探花文武巍科。光升汝良,錫袞治國;法司宗伯,宰輔安邦。其後相繼以甲第顯名——為狀元者明代黃觀(文狀元)、黃鉞,清黃振邦(武狀元);為榜眼者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清代黃機(清文華殿大學士)、黃錫袞(清東閣大學士);為尚書者黃光升(明刑部尚書)、黃鳳翔(明南京禮部尚書)、黃汝良(明禮部尚書)、黃鉞(明南京兵部尚書),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金墩具有極為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遺產。黃府陵列為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金墩文物


原載《軍城金墩黃氏祖譜》.
原載《軍城金墩黃氏祖譜》.
金墩始祖宋進士副都統黃府文物雕像
金墩始祖宋進士副都統黃府文物雕像
黃府像
黃府像
金墩文物是金墩黃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黃府陵列為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和利用好文物,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其莆田金墩黃氏涉台文物包括:清康熙台灣知府黃辰明(莆田黃石金墩大保房)匾額、清康熙巡台御史黃叔璥匾額(黃石沙堤房)、清雍正台灣知府黃立本(晉江潘湖湖口房)匾額、清翰林黃彥鴻(福州候官金墩房)匾額。各地區、各部門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的要求,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針對不同文化遺產的特點,採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方式,科學規劃,妥善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條件改善的關係,認真做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分佈在殿內的柱頭以上除明、次間后金柱二間的所有木構件、椽條上和前廊椽條表面,山門石構件僅存於脊檁上。風格、價值和保存現狀,對保護方法進行了探索,通過實驗選擇了理想的加固材料,建立了完整的金墩文物保護管理檔案培訓了一批保護人才為我國古建的保護積累了經驗。金墩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其裔顯者有汶萊國王森屏黃元壽新加坡總統黃金輝印尼國務部長黃自達馬來西亞內閣部長黃家泉、黃家定,在菲律賓有農業部長黃嚴輝、省委政法委書記黃松祿、省委秘書長黃文麟、省長黃小晶

黃府墓誌銘

宋故江都令平海軍節度使副都統榮祿大夫太師致仕贈太師謚清惠廉伯黃公墓誌銘
宋賜進士秘書郎都統賜紫金魚袋張淵撰銘。
宋賜進士朝奉郎樞密院內弟編修陳敬書丹。
宋賜進士翰林學士期婿朱墊篆蓋。
府公卒,子安石往哭且待事,既卜葬,其孤安石泣請銘。張淵曰:江都公盛德至行,用不究其才,惟銘以示天下來世。公忠貞體國,諸君不擇有德者命之,而徒委於不肖,恐無以傳久遠。安石曰:父平生所知莫如君。請銘於余,淵拜受命。宋朝奉郎樞密院編修禮部侍郎內弟陳敬書以行狀來敘曰:“公諱府,字大方又字用藏號東美晚號廉伯行火二十一,卒贈太師謚清惠。徹公季子,以子翰林院館閣校勘掌院學士安石貴,累封翰林院學士特進光祿大夫太師。高祖寵公,寶文閣大理寺評事。曾祖宰相中庸謚文正,太常寺卿、侍中樞密副使,以曾孫黃府貴累贈太師。祖考偊公,侍御史,以孫黃府貴累贈太師。考式徹公,平江令,以長子黃豐潭州知府貴,特進光祿大夫,復以季子黃府貴累封太師;叔父龍公,龍溪令。皆四代聯登八進士,廉伯黃公累官至榮祿大夫副都統、以軍功特進光祿大夫太師。黃氏舊家江夏,晉永嘉五胡亂華入閩,而太師廉伯府君之黃,遷自光州固始,彥豐公避地福州烏石山黃巷。至唐興,天下定,謚忠義岸公入莆陽黃巷。閩人族姓數百家,而聚族自林氏、歐陽氏、常氏於唐時,代有顯名。皆以閩人氏其族。晚唐迄三年間,諸姓迭興,往往謂光州固始人。光州之鄙遠狹隘,非五公七姓三家六卿之所生聚,而閩之人樂道夫光州者,恥以夷裔類族也。維黃氏自晉南渡入閩,今候官黃巷故居處也。當盛唐時刺史守桂州浮海入閩,至肅宗時定居莆陽。後分三派,御史滔居郡之東,曰東黃,二校書璞、蟾,居郡之東北涵頭黃巷。曰前後黃;璞從弟曹,為鞏溪黃。至中庸公徙軍城。府公知書,善教子,忠孝傳家公尤力,余知公異日必貴,廉介有聲,尚傳於后,及公被命,與公所書無異。自軍城徙黃石之金墩,遂為金墩人。公天性純孝,翕和昆弟,與長兄黃豐潭州知府、仲兄黃廓五經博士、胞弟黃廙宋處士,篤事其親,鄉人敬之,杜門嗜學,能慕父風,由興化縣學,宋孝宗隆興元年癸未登狀元木待問榜進士,時塘南陳士楚起居侍講,以女妻公。公為與兄豐同年登第,初授長沙知縣改知揚州府江都縣令轉從政郎、通直郎晉階平海軍節度使,有惠政,士民德之。擢副都統、榮祿大夫、太師累封一品銜,公從官守義廉介有聲,時譽廉伯。塘南陳侍講獻肅益知公:宋孝宗登遐,陳士楚詹事侍講權知貢舉,授江都令出為節度使安撫平海,辭太夫人病,誥封榮祿大夫。孝宗曰:卿第往,朕當日使人賜問,不使為卿憂。乞修東南,以扼寇之咽喉;克平海,授副都統封太師,以奪寇人肘腋。公議初蓋如此,朝廷后遂取平海。乞以官換賜母宰相陳正獻長姐正一品太夫人冠帔,詔從之。宋慶元乙卯仲秋,秩滿以疏請乞終養而致仕焉,與胞兄廓,純孝其親,養志無違,竭力致敬,親病衣不解帶,葯湯非親嘗弗進。與五經博士兄廓焚香祝天,願以身代親病,遂愈。后親沒,喪葬盡哀,謹遵古禮,鄰里敬重之。女五:長適朱熹興化縣訓導學士朱墊,次適兵部侍郎陳讜公子進士秘書郎陳庶;三適太師鄭僑子進士教授鄭其卿;四適福清縣蔚吳源子教授吳稔。五適漳州府教授李綸公子進士邵武軍通判李宗起,府君黃公娶塘南兼侍講陳士楚女諱廣誼封長沙郡君正一品夫人。子一安石,榮登宋光宗紹熙四年癸丑登狀元陳亮榜第五名進士,歷官朝請郎、南陽縣令、翰林院館閣校勘、知制誥、通議大夫、翰林院掌院學士;娶紅泉書院工部侍郎艾軒光朝林公子進士南陽縣尉林百嘉妹淑人。孫二:長曰近;次曰遠,振振未艾。後世趾美其芳,傳列各郡志。公幼敏慧、少苦學,終老未嘗一日棄書,文秀屹然,似晴雲新斂,華巔斯人也。筆札清勁,人藏去為珍玩。內孝友,外篤於風誼。興鄉學,修書院,崇教化。幹事恩威並施,及當利害,秉義直前,無何顧惜。為節度使,持重不苟簡。利器械,閱兵馬,號令肅然,除寇懲匪,用兵如神。平居笑語諧謔,恤及閭間巷裡,事無間外。在官引大體,其言如衡,平繩有度。惜善類,誠尤力。君子之域噫,俾賢士,聆風流,睹遺像,為之改容,累封榮祿大夫、太師。公生於宋建炎四年農曆正月初四日子時,卒於宋嘉定三年八月十五日午時,享八十有一。上訃聞:帝輟朝一日,贈太師,謚清惠,賜祭三壇,外加兩壇,命禮部遣官造墳安葬於莆城西北磨華嚴寺東坐壬向丙兼子午。為壙二:左若右已,正一品陳夫人諱廣誼附焉。銘曰:昔在孝宗,讀書亭上,金墩廟裡,濟濟多士,長養成之。燕冀於天。奕奕黃公,其行孑安,有決如川,其立如山。乃任節度使,乃登將壇。文則美矣,其武桓桓,其去不遲,其逝超然。皆始皆終,孰如公完,奉公以銘,幽榮於後。黃府陵列為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黃安石墓誌銘

《宋故朝請郎翰林院館閣校勘掌院學士文衍黃公墓誌銘》
侄孫賜進士翰林院編修樞密院直學士 黃桂 撰銘
期婿宋理宗端平乙未科狀元大理寺少卿 吳叔告 書丹
年弟賜進士第邵武軍通判 李宗起 篆蓋
公諱安石,字公介,號文衍,行土三十九。近、遠二公子以書求銘,余為公侄孫,銘為天職。余與公之先江夏人也,延至九十世光州固始人諱彥豐晉永嘉五季之亂避地入閩為晉安郡守,始居福州候官黃巷;衍至唐桂州刺史諱岸公謝桂事,封開國公徙莆陽黃巷為莆陽黃氏始祖。四傳為唐處士諱巘公遷鞏溪。六傳為高祖考侍中樞密副使宰相文正公諱中庸由鞏溪徙軍城,書香世代,課耕儒業。祖考諱徹公,平江令;祖叔考諱龍公,龍溪令;父考諱府字用藏又字大方號東美晚號廉伯,平海軍節度使榮祿大夫副都統,以軍功特進榮祿大夫太師,贈太師謚清惠,由軍城徙黃石金墩,母塘南陳良翰侍講長女誥封正一品夫人。余與公皆為軍城宋宣和進士歷辰溪縣丞、沅州軍事判官、嘉魚令、知平江縣令諱徹公裔昆,文衍謂胞伯無異。公長伯黃豐潭州知府由軍城徙雙牌鋪仁山、仲伯黃廓五經博士由軍城徙白杜沙堤、胞叔黃廙宋處士由軍城徙安溪高會山。少穎悟,能慕父風。師從岳父紅泉書院林艾軒諱光朝工部侍郎,外祖父郡尊席下高第谷清里桂嶺塘南起居舍人侍講陳英仲諱士楚,表表有聲,甫弱冠,拔優貢,居廬讀禮,書卷至老皆不釋手。隸習杜門,首貢於鄉,旋入太學,宋慶元乙卯年秋,領鄉薦、會貢生試第三魁,宋紹熙癸丑年春闈,榮登狀元陳亮榜第五名進士。由興化縣學,歷官朝請郎、南陽縣令,宋慶元庚申年春;拜翰林院館閣校勘,宋開禧乙丑年夏,擢知制誥、朝奉大夫,宋嘉定三年父憂,歸里守制,叩泣父恩如山。仁以待鄉黨,寬以御童僕。憂畢,宋嘉定六年,旋晉華文閣學士,察邪正,廣言路,核事實,擇監司,懲貪吏,陳方略,考兵籍,榮績素著,宋嘉定庚辰年春,晉通議大夫、翰林院掌院學士承旨。詣闕上書論國事,剛直果決。宋嘉熙二年庚子,以翰林學士承旨銜致仕歸。凡邑里後生上謁,必訓以孝悌忠信。上有姐五人,公其六,孝友雍睦,篤於天倫,躬服其勞。姐之嫁者,時加賙恤,田薄廬弊,勤學耕讀,自以為樂。蓋公之天資凝定,天夙海立,為人才氣超邁,志量非凡,詩文俊雅,儉以治家,勤以教子,至老不渝。公娶黃石紅泉書院山長同榜進士林百嘉妹誥封淑人,公生於宋孝宗乾道四年戊子五月初八日午時,卒於宋理宗寶佑三年乙卯十一月初二日辰時,壽八十有八。女二;長嫁宋理宗端平乙未科狀元大理寺少卿吳叔告。次嫁連江里宋嘉定癸未進士戶部侍郎蔡榮。男二未出。長曰黃近優貢生廣東新州府教授居黃石金墩,聘進士建康推官吳穎長女。次曰黃遠未聘,襲父恩補宣教郎,尋擢秘書省校書郎,承父命居清江境下墩。擇乙卯年十一月初七仲秋之吉塋焉,厝兆祖家興化軍城西太平山之原。姑敘歲月,納諸窆云:叩首拜撰默哀,嘔心泣血謹志。銘曰:金墩兮惟子孫勤學耕讀千秋積金,清江兮惟賢胤忠孝傳家萬代世澤。懷忠允勤,憶母在並;公乎雲亡,天道杳冥;誰為痛惜,昭昭斯銘。贊曰:“翩翩貴介,雅尚風流;文章風度,玉宇瓊樓;景星爭睹,館職拔尤;其人已遠,其韻尚留”。

金墩涉台文物匾


軍城金墩黃氏涉台文物匾包括:清康熙台灣知府黃辰明(莆田黃石金墩大保房)匾額、清康熙巡台御史黃叔璥匾額(北京大興黃石沙堤房)、清雍正台灣知府黃立本(晉江潘湖湖口房)匾額、清翰林黃彥鴻(台灣淡水福州候官金墩房)匾額。宋江都令祠在黃石金墩坐已向亥兼巽乾,明萬曆三十九年辛亥黃鳳翔率眾族鼎建祀江都令節度使太師廉伯太師清惠公及館閣校勘學士文衍公、教授如輕公、校書敬之公;國朝順治十二年丁卯舉人湯溪知縣黃維垓率族人重修、康熙十六年丁巳東閣大學士潘湖叟黃錫袞暨杭州金墩武林黃氏太平良相黃機率族人修;十八年癸酉進士黃世德、光緒年間台灣淡水廳金墩進士編修通議大夫軍機章京黃彥鴻率族重建。年弟李宗起拜題其子館閣校勘學士公諱安石像贊:“翩翩貴介,雅尚風流;文章風度,玉宇瓊樓;景星爭觀,館職拔尤;其人已遠,其音尚留”。

祖祠建置


金墩黃氏祖祠,先期浙江湖州教授學古諱勝公祭其事;明洪武戊寅年秋,廣信知府翰林學士永公復修金墩廟,古讀書亭,鳩集倡建祠宇,以祀始祖宋隆興進士、平海軍節度使、榮祿大夫、副都統,特進榮祿大夫贈太師謚清惠黃府公在天之靈。逢年正月初四日,金墩清江沙堤仙游鐘山溪邊龍塘珠坑平海沙坂等族子姓詣祠,拜謁祖先敬致祭嗣,祠在府城東南景德里黃石金墩,坐小山之原。而朝九華山堂水與金墩廟相望,塑清惠黃府神像,配像贊。歲時頂禮,越明迄清后圮,明嘉靖已丑裔孫刑部尚書光升公,增建讀書亭與雪庵寺毗鄰;明萬曆甲午裔孫南京禮部尚書鳳翔公,重修金墩祖祠;明崇禎庚辰裔孫禮部尚書汝良公,以逢年正月初四日為忌辰,鳩集七房子姓金身董其事;役風雨罔或間,今者堂構聿新,致祭嗣合請杭州右衛軍克謙公。後福州儒士震旦公,捐俸配享置祀田塑長沙縣君陳夫人神像於金墩祖祠。歲時頂禮,俾奉香火,並致族孫陽泰書,族長樾文,以供祀事。是祠也,吾清惠太師府公七房之鼻祖,福德隆矣!金墩其沮漆也!所以明參憲若頃公贖地,倡建大宗至出,太恭人之養贍供役。大清定鼎,國朝國學淑初公,捐貲助修南宮桂茂,自此門閭高且大,訖尊大人力也。厥後,兄庠士寅候公續葺。康熙庚戌壞於雨草,裔孫東閣武英大學士兼兵部左侍郎尚書銜潘湖叟錫袞公,集眾捐俸修葺,棟樑藉以不墮。壬戌,浙江金墩錢塘武林里黃氏裔孫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機公,慨然引為已任,鳩拓建祀田配享。乾隆壬戌,裔孫漳州府教授世德,重修復拓祖祠曠地,增構金墩宮,以供祀事。壬午,祖祠落成告竣。是祠也,建以報先賢宗功祖德;而七房子孫,修之溯之水源本木以追遠,合族者也。近遠七房,枝繁葉茂長翠焉!以蔭七房賢能接踵而起,世胄蜚聲,實維英靈疊振,光家邦而耀閭里。溯吾府公,原系宗嫡,自鼎建祖祠,固守祖居三房裔孫,增擴聿新效力尤多,循牆傴倭糜是粥。第恐風雨剝蝕久,復漫漶爰志其概,俾後人謁祖之有所考,繼之葺之新之,則先祖贈太師清惠黃府太師公,千秋萬載書香永存不退。時值民國庚申正月初四日卯時,太師清惠黃府公八百華辰,面金墩七房人文景運於無窮,不亦偉哉!祠成請志於余,余復綴語於此,爰以為志,以垂后昆。
清賜進士翰林院編修章京金墩黃彥鴻謹識

金墩黃府陵園


黃府墓修復照片
黃府墓修復照片
後土與墓碑.
後土與墓碑.
金墩黃府陵園(風水)地理位置:位於福建莆田市荔城區龍橋街道北磨社區雞峰山華嚴寺後殿東側坐壬向丙兼子午金鳳煦卵穴林蔭處。按宋代正一品官銜欽賜祭葬於府城西北磨雞峰山東南麓詩山即寺山華嚴寺東麓坐壬向丙兼子午金鳳煦卵穴南宋皇帝賜御葬三祭壇外加兩壇。浙江紹興卧龍山戰役平寇剿倭更是功勛赫然,士民德之,遂改稱卧龍山府山,帝下詔特進榮祿大夫、太師。及卒帝輟朝一日,贈太師,謚清惠。妻宋進士浙江台州臨海(屬溫嶺東海)塘南太子起居舍人兼侍講陳士楚(1108-1172)長女長沙縣君、潭州郡君累封正一品夫人陳廣誼(1135-1226),欽賜廟號為金墩黃廟,詔恩從祀鄉賢祠。黃府陵列為莆田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金墩黃氏人口分布


(一)黃石鎮

1、沙坂金墩街550人 6、金山村656人 11、黃石溝邊700人。
2、登瀛村50人 7、清江村668人
3、水南上餘50人 8、沙堤318人
4、和平村1020人 9、鄭塘350人。
5、海濱村3200人 10、江東村500人。
(二)新度鎮(四)白塘鎮及市區金墩黃氏村莊
1、溝口村160人 1、洋尾村886人 8、東進村71人
2、洋埕村306人 2、後宮120人 9、園頭村418人
3、橫山後墩205人 3、鋪尾640人 10、林橋村420人
(三)北高鎮 4、霞徐746人 11、下磨村181人
1、北高村180人 5、下孝義120人 12、橫溝后墩578人。
2、江邊村800人 6、渭陽村571人 13、靈川東港500人。
3、汀峰村406人 7、西墩村2268人 14、田厝1000人。
(五)東庄鎮(七)東埔鎮
1、東庄村400人 1、山前村1000人
2、東沁村787人 2、沙塘邊1200人
(六)笏石鎮(八)東嶠鎮
1、珠坑村1437人 1、汀塘村100人 4、下西村100人
2、壩津村1526人 2、東嶠村50人 5、歐厝25人
3、嶺美村1677人 3、上塘村115人
(九)平海鎮
1、平海村335人 4、山星村2800人
2、東美村70人 5、江堤村2075人
3、石井村2400人 6、溪邊村1098人
(十)湄洲島(十一)南日島
1、汕尾村1772人 1、三墩村1000人
(十二)埭頭鎮(十三)仙游縣
1、潘砣黃厝500人 1、鐘山鎮鐘山村1212人
2、翁厝村2120人 2、象溪鎮溪邊村1022人
3、湖耽村2300人

(二)莆田市金墩黃府後裔還有:

莆田城中金橋巷、劉橋巷、烏石;北磨、寺山、保尾、鑒后;陡門頭;頂墩村后墩、涵西商城后墩、張鎮村后墩、梧塘后墩;下坂后墩、新度錦墩下墩、南埕下墩;南梧塘下墩;麗港巷下墩、霞墩下墩、東墩下墩;渠橋橫山、廣業后坑、黃石黃園、橫塘;東源、定庄、龍塘;仙游蘆溪;楓亭、度尾中嶽。城關大度、城關衙后等。
1、唐黃典莆陽黃岸次子遷廣東岡州
唐黃樂莆陽黃岸季子遷廣西南寧
2、唐黃峻莆陽黃岸五世孫遷永福埔頭鄉
3、黃唐黃(王叔)莆陽黃岸六世孫由鞏溪遷居興化縣茲孝里大林后
4、宋黃祿佩子莆陽黃岸七世孫由鞏溪遷居永福一都龍嶼其裔科第甚多
5、宋黃裕珍次子莆陽黃岸七世孫由興化縣鞏溪遷居莆田縣東流鄉後埔里
6、宋代黃連莆陽黃岸八世孫由興化縣鞏溪遷永福縣樟城黃厝
7、宋代進士潮州知軍黃詹由福建莆陽前黃遷廣東潮陽古奉鄉恩
8、宋代黃聞禮理學大儒黃鐘子莆陽黃岸十三世孫由興化縣何岩鄉遷居莆田井濱鄉黃宅
9、宋代黃希閔提刑國鎮子莆陽黃岸十三世孫由興化縣鞏溪遷居莆田府城坊巷其裔科第甚多
10、宋代黃良顯長子興化縣鞏溪遷居仙游玉田錦溪
11、宋代黃有顯次子興化縣鞏溪遷居德化承澤鄉
12、宋代黃中庸莆陽岸十一世孫由鞏溪遷居興化軍城西(今莆田府西雷山巷110號)黃宅
13、宋代黃仲孫黃微子佛養莆陽黃岸十三世孫由莆田府城西雷山巷守居漳郡西林城之漳溪
14、宋代黃修黃中庸孫莆陽黃岸十三世孫由興化縣鞏溪遷居莆田何岩鄉
15、宋代黃豐平江令徹長子黃中庸孫莆陽黃岸十三世孫由興化軍城西雷山巷遷居莆田南寺鄉
16、宋代孝子黃廊平江令徹次子黃中庸曾孫由興化軍城西雷山巷遷居莆田白杜鄉
17、宋代江都令平海軍僉判黃府徹季子黃中庸曾孫由興化軍城西雷山巷遷居莆田黃石金墩
18、宋代黃冀徹四子黃中庸曾孫由興化軍城西雷山巷遷居黃石金墩雪庵
19、宋代黃冀子昭石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黃石之海濱
20、宋代黃應曇由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安溪桃舟高會山黃宅
21、明代黃獻可黃廊裔孫由莆田白杜遷居莆田黃石東井黃宅
22、明代黃原仁黃廊裔孫由莆田白杜遷居莆田江東黃厝
23、明代黃約仲黃廊裔孫由莆田白杜遷居莆田城南鎮前東洲鄉
24、明代黃中泰黃廊裔孫由莆田白杜遷居莆田城烏石山縣北淳風巷黃宅
25、宋代黃龍初名敵御諱特奏進士由游洋龍溪遷晉邑仁和
26、宋末校書郎黃遠由金墩遷黃石市清江境下墩其子棣居地以下墩黃氏稱,梧居地以後墩稱。
27、宋代黃徼黃植由莆田城西雷山巷黃太常寺卿第徙永春十八都桃源里之漳溪
28、宋代黃九翁由永春桃源之漳溪徙永春之亭上
29、宋代黃名甫由永春十八都桃源里之漳溪遷居永春十一都始安里
30、明代黃進成由永春之亭上徙永春吾峰之梅林
31、元代黃松(千一公)府長子由莆田金墩遷居泉郡熙春鋪仕曹巷孫元嗣元裕又遷晉江安平
32、元代黃元壽(千一公長子)從軍雲南由泉郡熙春鋪仕曹巷黃宅遷雲南騰衝衛總兵汶萊國王賜名森屏 33、元代黃元修(千一公季子)由泉郡熙春鋪仕曹巷黃宅遷居惠安奎峰潭邊分上墩中墩下墩
34、元代處士黃權(千二公)府長子由黃石金墩遷居泉郡城南潘湖鄉又分舊鋪霞美金墩黃宅
35、元代教授黃鳳少名洲字仕鳳號潘山晚號十四致政千二公長子由潘湖遷居晉江廿四都侖山
36、元代黃仕虎字布穀號太新由晉江潘湖徙本邑賣城域厝長子君章徙南安梅山析居儒林金埭頭金樹頭
37、元代黃賈(千七公)守居莆田市黃石鎮興美街北路西側金墩里(莆田高速公路站西側)
38、元代黃昂(千九公)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莆田市黃石鎮沙堤黃厝
39、元代黃梨(千十三公)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仙遊興泰里鐘山之黃宅
40、明代黃佳黃霖季子(千七公派)元孫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莆田上雲鄉
41、明代黃震(千七公派)賈公曾孫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莆田洋城(陽城)陡門兜
42、明代黃壽(千七公派)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黃石上余
43、明代進士黃卷(千七公派)由福建莆田黃石金墩遷居湖北麻城衛所黃宅
44、明代黃文著(千七公派)賈公七世孫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仙游鯉城黃厝
45、明代黃材(千七公派)大淵子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仙游鯉城黃巷
46、明代黃大輅(千七公派)大淵子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仙游鯉城黃大夫第
47、明氏黃大俠(千七公派)大保弟由莆田黃石金墩經崇安遷居浙江錢塘官巷口積善坊巷
48、明代黃幼泳(千七公派)賈公十世孫由福建莆田黃石金墩遷居江蘇南京下關區金墩
49、明代黃幼淳黃文芳(千七公派)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閩北浦城縣黃厝
50、明代黃有貴(千七公派)由福建莆田黃石金墩遷居江南江陵黃厝
51、明代黃有誠(千七公派)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莆田橫山鄉
52、明代黃清(千七公派)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莆田府城中劉橋巷
53、明代黃健(千七公派)賈公五世孫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莆田府城中金橋巷黃宅
54、明代黃絡(千七公派)由莆田黃石金墩遷居莆田清浦鄉黃厝
55、明代黃睿(千七公派)由福州莆田黃石金墩遷居於福州府閩縣金橋巷分衍于山下黃厝
56、明代黃經官錦州巡檢(千七公派)由福建莆田黃石金墩遷居廣東拱北黃厝
57、明代黃權(千七公派)由福建莆田黃石金墩遷居江蘇南京金陵黃宅分衍浙江上豐惠黃厝
58、明代黃震旦(千七公派)由福建莆田黃石金墩遷居福州榕城台江洋中金墩街
59、明代黃泗(千一公派)由福建晉江安平金墩遷居廣東海口市黃厝
60、明代黃怡(千一公派)由福建晉江安平金墩遷居浙江溫州平陽黃厝
61、明代黃聊(千一公派)由晉江安平金墩遷居南安水頭吳內
62、明代黃復祖(千一公派)由晉江安平金墩遷居大田城郊黃厝
63、明代黃儼(千一公派)由晉江安平金墩遷居漳州長泰善化里赤嶺社
64、明代黃永(千一公派)由福建晉江安平金墩遷居浙江瑞安黃厝
65、明代黃薦(千一公派)尾英曾孫由福建晉江安平金墩遷居廣東惠來
66、明代黃應期(千一公派)由福建晉江安平金墩遷居廣東惠來麻街黃宅
67、明代黃金鼎(千一公派)由福建晉江安平金墩遷居廣東賣麻街黃宅
68、明代黃壽明代(千二公派)黃仕龍季子遷居晉江陳埭奄上分衍泉城東海石頭街美山
69、明代黃香偕子黃顯矮黃顯奴(千二公派)黃仕龍四子由福建晉江潘湖徙南京金湖鄉黃厝
70、明代翰林學士黃長治(千二公派)黃仕龍曾孫由晉江潘湖遷居永春城西官田市儒林里
71、明代黃長生(千二公派)黃仕龍曾孫由晉江潘湖經城門浯埔遷居泉郡縣後街黃宅
72、明代黃真寶(千二公派)黃仕龍元孫由晉江潘湖遷居南安三都葵山董埔鄉
73、明代黃真回(千二公派)黃仕龍元孫由晉江潘湖經洪瀨黃厝徙居南安內洋鄉
74、明代黃心宇(千二公派)黃仕龍七世孫由晉江潘湖徙居南安洪瀨街黃厝
75、明代黃轉陽(千二公派)黃仕龍八世孫由晉江潘湖經南安葵山董埔
76、明代黃日習(千二公派)黃仕龍八世孫由晉江潘湖徙南安杏塘裔孫舉人禮部主事黃朝荷
77、明代黃日休(千二公派)黃仕龍八世孫由晉江潘湖徙南安加洋長子太僕寺卿黃襄
78、明代黃應選黃應眷(千二公派)黃仕龍八世孫由晉江潘湖遷居浙江青田縣黃厝鄉
79、明代黃濱泉(千二公派)黃仕龍九世孫由泉城南潘湖遷居晉江永寧梅林黃厝
80、清代黃光淵黃光長(千二公派)黃仕龍裔孫由泉城南潘湖遷居台灣艋岬潘湖渡頭
81、清代黃高拱(千二公派)黃仕龍裔孫由泉城南潘湖遷居台灣淡水艋岬子台隆黃政旺
82、清代黃光華黃光國(千二公派)黃仕龍裔孫由泉城南潘湖遷居台灣台中黃宅
83、清代黃近年黃錦年(千二公派)黃仕龍裔孫由泉城南潘湖遷居台灣台南黃宅
84、清代黃伯秤黃伯棚(千二公派)黃仕龍裔孫由泉城南潘湖遷居台灣台北淡水黃宅
85、清代黃伯梳黃伯柳(千二公派)黃仕龍裔孫由泉城南潘湖遷居台灣高雄黃宅
86、清代黃福生黃泉生(千二公派)黃仕龍裔孫由泉城南潘湖遷居台灣基隆黃宅
87、清代黃鐘清黃鐘源(千二公派)黃仕龍裔孫由泉城南潘湖遷居台灣中瀝黃宅
88、清代黃聯登(千二公派)黃仕龍裔孫偕子朝竅朝雪泉城潘湖遷台灣漉港子和泰黃烈火黃玉火季黃朝成徙哥打淡坂
89、清代黃鴻恩(千二公派)黃仕龍裔孫由泉城南潘湖遷居台灣台北萬華龍山寺黃宅
90、清代黃光景(千二公派)黃仕龍裔孫由泉城南潘湖遷居台灣彰化花壇金湖黃宅
91、明代黃樂吾(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晉江三十一都霞塢(下浯)遷居莆田南日島山中
92、明代黃甫亮(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福建晉江霞塢(下浯)遷居廣東承德黃厝
93、明代黃太明(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晉江霞塢(下浯)遷居晉江一都磁灶街黃宅
94、明代黃金定(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晉江霞塢(下浯)遷居晉江三十都陳埭高坑
95、明代黃金範(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晉江霞塢(下浯)遷居廈門金霞黃宅
96、明代道士黃永震(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晉江霞塢(下浯)遷居東嶽口九十九間
97、明代黃元達(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晉江霞塢(下浯)遷居永春水口鄉湖坂
98、明代黃維元黃孫英(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福建晉江霞塢(下浯)遷居浙江溫州下浯
99、明代黃爾珍(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黃景貴長子由福建晉江下浯遷居廣東潮州彭江鍾會
100、明代黃爾瑞(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黃景貴次子由福建晉江下浯遷居廣東揭陽金霞鄉
101、明代黃爾瓚(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黃景貴次子由晉江下浯遷居同安鼎尾灌口李林社黃巷黃志信
102、明代黃爾純(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晉江霞塢(下浯)遷居興化縣玉田村
103、明代黃岳(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晉江下浯遷居晉江一都碧湖黃宅
104、明代黃榮貴(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福建晉江下浯遷居清源朋山嶺后許塘
105、明代黃明祥(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晉江霞塢(下浯)遷居漳州岳口埔黃霞
106、明代黃子國黃子昆兄弟(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晉江下浯遷居同安鋪前街
107、清代黃惠英(千二公派)黃仕虎裔孫由晉江霞塢(下浯)遷居台灣漉港后侖媽祖宮黃宅
108、明代黃對榕(千十公派)棣裔孫由福建莆田黃石清江下墩遷居莆田玉塘鄉
109、明代黃錦(千十二公派)梧裔孫由福建莆田黃石清江下墩遷居莆田城南井亭街黃宅
110、明代黃鉉(千十二公派)梧裔孫由福建莆田后墩遷居涵江鋪尾黃宅
111、民國初黃集仁諱進鐸偕子黃渭源(千二公派)由閩晉江潘湖徙印尼拉森南望古突士黃進鼙居梭羅獨奏金湖
註:清康熙間黃龍標即黃景星明進士參政玄孫遷湖北黃梅縣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