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茶具

金屬茶具

金屬茶具是指由金、銀、銅、鐵、錫等金屬材料製作而成的器具。歷史上有金、銀、銅、錫等金屬製作的茶具,尤其是用錫做的用來儲茶的茶器,具有很多的優點。錫罐貯茶器多製成小口長頸,其蓋為圓桶狀,密封性較好。金屬茶具因造價昂貴,一般百姓無法使用。

發展歷程


金屬用具是我國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紀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1500年間,青銅器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先人用青銅製作盤、盛水,製作爵、尊盛酒,這些青銅器皿自然也可用來盛茶。自秦漢六朝茶葉作為飲料已漸成風尚,茶具也逐漸從與其他飲具共用中分離出來。大約到南北朝時,我國出現了包括飲茶器皿在內的金銀器具。到隋唐時,金銀器具的製作達到高峰。本世紀80年代中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稀世珍寶。但從宋代開始,古人對金屬茶具褒貶不一。元代以後,特別是從明代開始,隨著茶類的創新,飲茶方法的改變,以及陶瓷茶具的興起,才使包括銀質器具在內的金屬茶具逐漸消失,尤其是用錫、鐵、鉛等金屬製作的茶具,用它們來煮水泡茶,被認為會使“茶味走樣”,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屬製成貯茶器具,如錫瓶、錫罐等,卻屢見不鮮。這是因為金屬貯茶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這樣更有利於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錫製作的貯茶器具,至今仍流行於世。
歷史上有金、銀、銅、錫等金屬製作的茶具。金屬茶具因造價昂貴,一般百姓無法使用。至今所發現唐代宮廷的銀質鎏金茶具。這是1987年5月我國在陝西省扶鳳縣皇家佛教寺院法門寺的地宮中,發掘出大批唐朝宮廷文物,內有銀質鎏金烹茶用具,計有11種12件。這種茶具雖有實用價值,但更具工藝品的功用。
歷史上還有用金、銀、銅、錫等金屬製作的茶具。尤其是錫作為貯茶器具材料有較大的優越性。錫罐多製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比較密封,因此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 有較好的效果。唐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造價較昂貴,一般老百姓無法使用。
至於金屬作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評價並不高,如明朝張謙德所著《茶經》,就把瓷茶壺列為上等,金、銀壺列為次等,銅、錫壺則屬下等,為鬥茶行家所不屑採用。到了現代,金屬茶具已基本上銷聲匿跡。

唐代茶具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宮廷的銀質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國在陝西省扶鳳縣皇家佛教寺院法門寺的地宮中,發掘出大批唐朝宮廷文物.內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時使用的銀質鎏金烹茶用具,計11種12件。這是迄今見到的最高級的古茶具實物,堪稱國寶,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飲茶十分豪華。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宮,供奉釋迦牟尼真身佛骨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這批茶具主要有:
鎏金銀龜形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銀茶槽子——分碾槽和碾輪,用於碾碎茶。
鎏金銀茶羅子——箱形,內有茶羅架和接茶屜,碾后茶末過羅(篩)用。
金銀絲結條籠子——用於炙茶餅用。
同時出土的還有素麵淡黃綠色琉璃茶托等。
唐代飲用的是餅團茶,先將茶餅烘燥,謂之炙茶,再打碎入茶碾,碾成茶末,然後過羅(篩)成為待 烹茶末。烹飲時,先將水燒開,放入鹽椒等調料,再用“則”量取茶末投入水鍋,二沸茶烹成,舀入碗內飲用。過程較繁複,使用茶具亦多。

古代茶具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詞最早在漢代已出現。據西漢辭賦家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觸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唐代文學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宋、元、明幾個朝代,“茶具”一詞在各種書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禮志》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將“茶器”作為賜品,可見宋代“茶具”十分名貴,北宋畫家文同有“惟攜茶具賞幽絕”的詩句。南宋詩人翁卷寫有“一軸黃庭看不厭,詩囊茶器每隨身。”的名句,元畫家王冕《吹蕭出峽圖詩》有“酒壺茶具船上頭。”明初號稱“吳中四傑”的畫家徐責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對飲時,他趁興寫道:“茶器晚猶設,歌壺醒不敲。”不難看出,無論是唐宋詩人,還是元明畫家,他們筆下經常可以讀到“茶具”詩句。說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古時把烘茶葉的器具叫“茶焙”。據《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錄》記載說,茶焙是一種竹編,外包裹箬葉箬竹的葉子),因箬葉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烘黃,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溫度小火烘製,就不會損壞茶色和茶香了。除了上述例舉的茶具之外。在各種古籍中還可以見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甌、茶磨、茶碾、茶臼、茶櫃、茶榨、茶槽、茶憲、茶籠、茶筐、茶板、茶挾、茶羅、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種茶具呢?據《雲溪友議》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學家《茶具十詠》和《雲溪友議》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與今是有很大不同的。唐宋時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與小概念之分。
如唐、宋、元、明許多詩人筆下的“茶具”主要指與飲茶有關的茶罏、茶壺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從大概念來看,依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飲茶有關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雲溪友議》提到有“二十四種”茶具,顯然,后兩者是大概念的茶具,這一概念與今有許多不同。唐宋以來,銅和陶瓷茶具逐漸代替古老的金、銀、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時期,整個社會興起一股家用銅瓷,不重金玉的風氣。據《宋稗類鈔》說“唐宋間,不貴金玉而貴銅磁(瓷)”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這種從金屬茶具到陶瓷茶具的變化,也從側面反映出,唐宋以來,人們文化觀,價值觀,對生活用品實用性的取向有了轉折性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說,這是唐宋文化進步的象徵。

現代茶具


金屬茶具
金屬茶具
主要指茶壺、茶杯這類飲茶器具。事實上現代茶具的種類是屈指可數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範圍。按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中所列出的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其中“茶塢”是指種茶的凹地。“茶人”指採茶者,如《茶經》說:“茶人負以(茶具)採茶也。”“茶籯”是箱籠一類器具。唐陸龜蒙寫有一首《茶籯詩》“金刀劈翠筠,織似波紋斜。”可知“茶籯”是一種竹制、編織有斜紋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詩》日“陽崖忱自屋,幾日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詩詞描寫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勞的制茶過程。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灶”,《唐書·陸龜蒙傳》說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與流俗交往,雖造門也不肯見,不乘馬,不坐船,整天只是“設蓬席齋。束書茶灶。”往來於江湖,自稱“散人”,宋南渡后譽為“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壓波堂賦》有“筆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詩人陳陶《題紫竹詩》寫道:“幽香入茶灶,靜翠直棋局。”可見,唐宋文人墨客無論是讀書,還是下棋,都與“茶灶”相傍,又見茶灶與筆床瓦盆並例,說明至唐代開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備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