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
中國歷史朝代
中國唐代,即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太宗繼位后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並於657年建東都洛陽 。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 705年神龍革命后,恢復唐國號。 唐玄宗即位后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 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時萬國來朝, 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 。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 ,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 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女性地位明顯提高,人們可自由結婚和離婚。
皇陵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後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共有二十一個皇帝,包括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後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共有二十一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這二十一個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陝西省的關中盆地、黃土原和北山嶺的頂部。這種依山背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原、並且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布局,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氣勢更是雄壯異常。宏偉孤聳回絕的陵園主峰,廣闊浩大的陵園區域,龐大的皇親勛臣陪葬墓,威武雄壯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樣,在中國皇陵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稱它為中國皇陵繼秦漢以後的第二次發展。
中國唐代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點是“因山為陵”,氣勢恢弘。另外的特點是,陵區內有很多殿宇樓閣組成的地面建築;功臣陪葬,皇親從葬;有大量威武雄壯、富有時代感的陵墓石刻。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淵的獻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顯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橋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肅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適的崇陵,順宗李誦的豐陵,憲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恆的光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貞陵,懿宗李淬的簡陵,僖宗李儇的靖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子,被封為秦王,他為建立統一強大的唐王朝躍馬征戰,屢建戰功。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第二年改號為“貞觀”。李世民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帝王,在他當政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死後,太宗就開始營建昭陵。他極力宣揚薄葬,目的是為了使"殲盜息心",免得象漢朝諸陵一樣被偷盜屍骨無存。但事實上,昭陵的建制並非儉約,而是十分奢華的。整個陵園方圓幾十公里,氣勢壯觀雄偉,是以往的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的。唐太宗死後葬入玄宮,與長孫皇后合寢,以便讓皇后按禮制在寢宮內侍奉墓主。
昭陵陵園內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徵、房玄齡、溫彥博、李靖、尉遲恭等歷史有名人物的墳墓。昭陵居高臨下,陪葬墓分佈在兩側,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數在山上。在昭陵的玄武門外有一個梯形的祭壇,祭壇陳列著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石像,祭壇的東西廡殿中陳列著舉世聞名的浮雕石刻“昭陵六駿”。
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與吐蕃和親,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深得各族人民的擁護。太宗死時,突厥阿史那社請求殉葬,於是高宗派人打制了這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時期良好民族關係的寫照。可惜它們在清代乾隆以後大多被毀了。
至於昭陵六駿,是馳名中外的浮雕。它們是李世民當年統一全國,南征北戰馳騁戰場騎的六匹戰馬。李世民為了紀念它們,將它們雕在了石屏之上,相傳六駿的圖形是出自唐代著名的畫家閻立本之手。工匠們運用高超的技藝逼真地雕刻了這些形象。石屏的角上題有高宗的讚美詩,是由歐陽洵書寫的。這六駿分別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虢和白蹄烏。其中,颯露紫是唯一旁邊伴有人像的。據傳說,李世民在一次作戰中與隨從失散了,敵方的騎兵一箭射中了颯露紫,丘行恭拚死護駕。李世民後來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就把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颯露紫垂手侍立,丘行恭果斷拔箭,這種救護之情,實在是人馬難分,情感真摯。昭陵六駿體現了中國人民無比的智慧和創造力,在人們心目中於是就被神化了。據傳說,安史之亂時,在潼關大戰中,忽然飛沙走石,黃旗招展,殺出數百隊騎兵,於是叛軍倉皇潰逃。偃旗息鼓后,騎兵突然消失,不知去向。後來的昭陵守墓官報告說,潼關交戰那天昭陵石人石馬汗濕欲滴,真是神馳呀。
昭陵的布局,不僅體現了王權的"至高無上"的氣概,還說明了李世民一心想結成以宗室和大臣為主體的新的氏族集團,以便於唐代王朝的長期統治。
楊貴妃墓位於陝西省興平市西面。陵園規模雖然不大,但也不失皇家氣派。它有青磚瓦圍牆,雕梁斗拱,硃紅色的油彩和蒼翠的松柏,交相輝映,頗有幽谷肅穆的氣氛。墓的側面有迴廊,碑石琳琅滿目。其中有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白居易、劉禹錫的詩作石刻,諷古喻今,詩意深刻,耐人尋味。
根據野史記載,楊貴妃縊死那天,一個村婦無意間拾到貴妃的錦襪一隻,如獲至寶,在路邊“每遇客求一玩得百錢,前後獲無數”。劉禹錫曾在一首詩中描寫道:“履綦無復有,履組光未滅,不見岩畔人,空見凌波襪。郵童愛蹤跡,私手解磐結,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咸陽市,猶得賈人驚。”後來玄宗從四川回到長安,令選棺槨擇地埋葬,這時楊貴妃已經肌膚糜爛,只揀到一枚香囊,玄宗見到了慘然淚下,命令畫工把貴妃像繪在便殿,早晚望之噓唏不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詩句。在歷史上,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結局,正是唐朝社會由強盛走向衰敗的反映,正如清代文人袁牧所說:"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是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唐肅宗建陵,在陝西省禮泉縣的西北。東面和昭陵隔山相對,西面與乾陵隔川遙望,北面群山疊嶂,南面是層層梯田和廣闊的沃野。
由於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區內橫貫南北兩條大溝,整個陵區的遺跡破壞較大。現在陵園內殘存有五對石馬,脖下正中雕著獨鈴,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見的。還有門獅八隻,華表一通,石鴕鳥一隻,石人十對。石人東文西武,文官持圭,武官操劍。從建陵的石刻風格來看,體態普遍不昭陵、乾陵卑小,製造也比較粗疏,與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稱,反映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後,政治、經濟由強盛走向衰敗的狀況。
唐代宗元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的西北的檀山,因山為陵。元陵陵區周長二十多公里。據《舊唐書·令狐桓傳》記載:"德宗即位后,曾詔立代宗元陵制度,物極優厚,當竭幣藏奉用度。令狐桓曰:'臣讀《漢書·劉向傳》見論王者山陵之城,良史稱嘆,萬古芬芳,何者?聖賢之心,勤儉思務,必求諸道,不作無益……由此可以看出,有德者葬逾薄,無德者葬逾厚,昭然可睹矣。'德宗從之。"
由此可見,元陵陵寢建制已經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濟每況日下的狀況。元陵陵園的石刻與建陵相同,製造也比較粗疏。
唐德宗崇陵,在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的嵯峨山,也是因山為陵。陵區四門原有石獅各一對,朱雀門外立有石人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華表一對,玄武門外有石馬三對。此外,朱雀門外還有石像八尊。石刻雖然已經殘破,然而大部分仍然保存著
唐順宗豐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東北的金瓮山。豐陵因山為陵,陵區周圍二十公里。陵區原有石刻,四門各有石獅各一對,朱雀門外有石人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翼馬一對、華表一對,玄武門外有石馬三對。現僅存石獅和華表各一座,都已經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