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岩茶
通天岩茶
通天岩茶,產於江西省石城縣通天寨的通天岩。這裡山勢險峻,石山聳峙,怪石嶙峋,岩赤如霞,呈現紫色砂礫岩區的特有景色。沿著寨西小道蜿蜒而上,登石階500餘級,前面有一巨石聳立,其形“上合下開,高廣約兩尋丈,內如合掌,外若兩大指之合,頂泐新月形,並有異常光輝”,通天岩由此而得名。這裡山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代山頂四周所砌之牆,至今猶存;相傳元朝至正末年,義軍陳友諒所部踞守此寨,為朱元璋所破。通天岩右側,一石筍拔地而起,直抵雲霄,名曰:石筍雲霄,蔚為奇觀,為琴江八景之一。
通天岩茶
通天岩茶
在這裡種植的茶樹芽葉肥厚,內含有效成分特別豐富,為制茶提供了優良的物質基礎。通天岩產茶歷史悠久。
據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石城縣誌》記載:“謂縣南十五里通天岩有異茶,善制者往往攜囊就採制,清芬淡逸,氣襲幽蘭,絕勝寧芥贛儲。”
通天岩茶
青鍋溫為150~160℃,每鍋投葉量0.5公斤左右,歷時3~5分鐘;
初揉工序主要是使通天岩茶初步形成細條,然後再入鍋炒青,並進行復揉,此時實質上是邊炒干邊理條的過程,炒至通天岩茶五成干,通天岩茶初具條索,即出鍋進行烘焙。
在烘籠中烘焙約1小時,烘至足干,下烘收藏。成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潤綠顯毫;香氣清高幽雅,湯色清澈,味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該茶早先由僧人在寺院附近山岩上零星種植、採制,主要是在大馬欄、小馬欄、張天窩、茶窩裡等處,其中以小馬欄所產品質最佳。如今有關部門正積極創造條件,大力進行茶園基地建設,力爭多產通天岩茶,使這顆明珠放射出更加瑰麗的光彩。
通天岩茶沖泡
2:玻璃杯品通天岩茶:便於充分欣賞名茶的外形、內質。泡飲之前,先欣賞干通天岩茶的色、香、形。取一杯之量的通天岩茶,置於無異味的潔白紙上,觀看通天岩茶形態。名茶的造型,因品種不同,或條、或扁、或螺、或針……欣賞通天岩茶製作工藝,察看通天岩茶通天岩茶色澤,或碧綠,或深綠,或黃綠,或多毫……,再干嗅通天岩茶中香氣,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鍋炒香,或不可名狀的清鮮茶香……充分領略各種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風韻,稱為“賞茶”。然後進入沖泡。採用透明玻璃杯泡飲細嫩名通天岩茶,便於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遊動、變幻過程,人們稱其為“通天岩茶舞”。
泡通天岩茶的具體操作,可視通天岩茶條的鬆緊不同,分別採用兩種沖泡法,一是沖泡外形緊結重實的名茶,可用“通天岩茶上投法”。即洗凈茶杯后,先將85—90℃開水沖入杯中,然後取通天岩茶投入,一般不須加蓋,通天岩茶通天岩茶便會自動徐徐下沉,但有先有后,有的直線下沉,有的則徘徊緩下,有的上下沉浮后。
降至杯底;干通天岩茶吸收水分,逐漸展開葉片,現出一芽一葉、二葉,單芽、單葉的生葉本色,芽似槍、劍,葉如旗;湯麵水氣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趁熱嗅聞茶湯香氣,令人心曠神怡;觀察茶湯顏色,或黃綠碧清,或乳白微綠,或淡綠微黃……隔杯對著陽光透視,還可見到湯中有細細茸毫沉浮遊動,閃閃發光,星斑點點。通天岩茶通天岩茶細嫩多毫,湯中散毫就多,此乃通天岩茶嫩茶特色。這個過程稱為濕看欣賞
二是泡飲茶條松展的通天岩茶,如用“上投法”,通天岩茶通天岩茶浮於湯麵不易下沉。可用“中投法”,即在干通天岩茶欣賞以後,取通天岩茶入杯,沖入90℃開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時,稍停二分鐘,待干茶吸水伸展后再沖水至滿,此時通天岩茶通天岩茶或徘徊飄舞下沉,或游移於沉浮之間,觀其茶形動態,別具茶趣。其他各項欣賞、品飲如前。泡飲細嫩通天岩茶,如用不透明的白瓷杯,當然亦可,但不能透視通天岩茶在杯中變化全貌,不能充分領略通天岩茶湯中茶趣,是一不足。
3:茶壺泡通天岩茶:一般不宜泡飲細嫩名通天岩茶,因水多,不易降溫,會悶熟通天岩茶,使通天岩茶失去清鮮香味。壺泡法適於沖泡中低檔通天岩茶,這類通天岩茶中多纖維素,耐沖泡,茶味也濃。
泡茶時,先洗凈壺具,取通天岩茶入壺,用100℃初開沸水沖泡至滿,3—5分鐘后即可酌入杯中品飲。飲茶人多時,用壺泡法較好,因不在欣賞茶趣,而在解渴,或飲茶談心,或佐食點心,暢敘茶誼。
客來敬茶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禮節,敬客一般以杯泡法較為隆重。壺泡通天岩茶法,相對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區,為表達敬客心意,還在通天岩茶中放糖調飲,以示甜甜蜜蜜。
通天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