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條詞條名為郊區的結果 展開
郊區
安徽省銅陵市轄區
郊區,銅陵市下轄區,地跨長江兩岸,1981年12月成立郊區人民政府。1988年原銅山區撤區建辦,併入郊區。
截至2015年9月,區域面積26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萬餘人,常住人口近10萬人,下轄1鄉2鎮2個辦事處。下轄7個居民村,隸屬銅陵縣人民政府領導。
1956年2月,銅官山礦務局在貴池銅山建立銅山銅礦,開始開發銅山礦。
2019年,郊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34.0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下降6.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35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67.71億元,增長-13.2%;第三產業增加值56.01億元,增長5.0%。全年人均生產總值55862.8元。
郊區是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風景區的北大門,依山襟江含湖,地跨長江兩岸,貫穿皖江四市,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江南集中區一河之隔,位於銅池一體化的核心地帶,中心位置約在北緯30°54′24.75″,東經117°47′44.46″。全區總面積650平方千米。
郊區位於銅陵市南部,地域橫跨長江兩岸、皖江四市(銅陵、巢湖、安慶、池州)。總面積179.6平方千米。總人口7萬人(2007年末)。全區轄2個辦事處、2個鎮、1個鄉:橋南辦事處、安慶礦區辦事處(位於懷寧縣境內)、銅山鎮(位於池州市境內)、大通鎮、灰河鄉。共有18個社區、6個居委會、18個行政村。區政府駐橋南街道。區政府駐橋南街道。
郊區境內平原、丘陵、台地、沙洲和低山多種地形齊備,北部臨江為沖積平原,海拔在8~10米左右,呈狹長狀態,地勢開闊平坦,以長江漫灘階地為其主要地貌形態。南部及東南部多為低山地區,海拔高度一般在300米~500米左右。其地貌形態幾乎都是由泥盆系和志留系石英砂岩組成,中部則為切割硝碎的二階台地丘陵,大多為石灰岩組成,低山及丘陵均為西南至東北走向,幾乎都是褶皺山,而斷層山則少見,地形趨勢是東南部低山、丘陵連綿交結,呈北東向展布。山脈一般都低緩,少險峻。銅山鎮以丘陵和山前地貌為主,灰河鄉以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地貌為主,安銅辦事處屬山地地貌,大通鎮、橋南街道由淺丘陵和沿江灘圩地貌構成。
郊區系中亞熱帶北緣向北亞熱帶南緣過渡帶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光、熱、水資源較豐富,但降雨量分配不均。無霜期較長。春夏多雨,盛夏炎熱,秋季乾旱,冬季較溫和,春秋較短。
郊區主要溪流有:姚溪、長河、郎沖澗、木排河、顯化河、后河、東邊河、西邊河、中間河、戴沖河等。湖泊及界湖有:上下套湖、桂家湖、長湖、祠堂湖、白浪湖、楓沙湖、馬料湖等。
郊區
截至2015年末,郊區有耕地面積1795公頃,其中水田1219公頃,水澆地576公頃;林業用地面積8105.1公頃;水產養殖面積909.2公頃。
郊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有金、鐵、銅、錳、硫、煤、石灰石、石英石等,儲量豐富。其中:金礦儲存合金數量約3噸,原礦含金量4~5克/噸;鐵礦磁鐵礦產量150萬噸,原礦絕大部分為褐鐵礦,含鐵量46~65%;銅礦產量220萬噸;硫礦儲量50萬噸,含硫量30~42%,原礦為硫鐵混合物;煤礦地質儲量600萬噸;石灰石儲量有2億噸。
截至2018年末,郊區林業用地面積13.01萬畝,有林地面積11.07萬畝,濕地面積2.8萬畝,古樹名木35棵。林地面積中公益林地面積6.14萬畝,占林地面積47.19%,商品林地6.87萬畝,占林地面積52.81%。全區活立木總蓄積量28.32萬立方米,畝均蓄積2.63立方米。全區森林覆蓋率27.87%,林木綠化率30.01%,林業產值7000萬元。
郊區糧食作物有水稻、麥類、薯類、豆類、玉米、高粱等;經濟作物有油料、棉、麻、茶葉、生薑、大蒜、蔬菜、水產、食用菌、林果、筍竹、苗木花卉等。
截至2018年末,郊區戶籍總人口81936人。全年出生人口716人,出生率為8.72‰,比上年下降1.95個千分點;死亡人口670人,死亡率為8.16‰,比上年下降0.4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0.56‰,比上年降低1.49個千分點。
截至2019年末,郊區戶籍總人口255886人。全年出生人口2641人,出生率為10.35‰;死亡人口1402人,死亡率為5.49‰;自然增長率為4.86‰。
境內礦產資源有金屬、非金屬、燃料、石灰石等,大型礦山有銅山銅礦、安慶銅礦。有海螺公司、六國化工、銅陵發電廠、有色安慶銅礦、銅山銅礦、普濟圩農場、石油公司銅陵分公司、812地質隊、大橋管理局、淡水豚保護區等省屬、市屬企事業單位。大橋經濟開發區是省級開發區,由私營工業園、大通工貿園、橫港物流園、循環化工示範園四個園區組成。
2018年,郊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12.8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0.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61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80.37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增加值28.85億元,增長-0.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0:75.5:21.5轉變為3.2:71.2:25.6,其中工業增加值佔全區生產總值比重約66.1%,比上年下降4.2個百分點。
2018年,郊區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4.4%,其中:民間投資增長29.7%。從行業看,工業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100.5%,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27.6%。商品房銷售面積110437平方米,增長260.53%,商品房銷售額6.68億元。
2018年,郊區在建項目175個(不含房地產),在建項目計劃總投資185.3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44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49個,當年完成投資30.51億元。
2018年,郊區實現財政總收入21.84億元(含海關稅),占預算的109.48%,同比增長10.59%。其中,上划收入16.01億元,占預算的110.35%,同比增長15.46%;實現地方收入5.80億元,占預算的106.59%,同比下降1.25%。分級次看,鄉、鎮、辦事處共組織收入2.48億元,占預算的124.06%,同比增長9.7%;南部城區及區本級共組織收入19.36億元,占預算的107.9%,同比增長10.70%。主要稅種完成情況如下:增值稅17.88億元,增長18.14%;營改增收入6546億元,增長38.1%;企業所得稅9531萬元,下降11.82%;個人所得稅2736萬元,增長11.76%;城市維護建設稅5183萬元,增長16.42%;房產稅1525萬元,下降14.12%;印花稅1015萬元,增長16.27%;車船稅293萬元,增長22.52%。
2018年,郊區共完成財政支出6.05億元,占年初預算的134.00%,同比下降13.62%。從預算級次看,鄉、鎮、辦事處共支出9525萬元,占年初預算的101.70%,同比增長6.03%;區本級(含南部城區)共支出5.09億元,占年初預算的142.46%,同比下降16.52%。
2018年,郊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41元,同比增長9.3%。按常住地分,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4元,比上年增長9.0%,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001元,增長5.6%,其中,食品支出增長9.2%,衣著支出增長9.1%,教育娛樂文化支出增長12.6%,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15.6%。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6.8%,比上年上升1.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59.5平方米,比上年增長0.5平方米。全年城鎮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39283元,同比增長8.0%,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5236元,增長4.7%,其中食品支出增長1.3%,衣著支出增長17.9%,教育娛樂文化支出增長3.6%。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8.2%,比上年上升0.4個百分點。
2018年,郊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49970萬元,同比可比價(下同)增長3%。其中,農業產值86300萬元,同比增長5.9%;林業產值3134萬元,同比增長3.0%;牧業產值44152萬元,同比下降4.0%;漁業產值14173萬元,同比增長9.0%。
2018年,郊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9277公頃,比上年下降0.9%。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777公頃,增長2.6%;棉花播種面積1593公頃,下降3.0%;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604公頃,下降2.8%;蔬菜、瓜播種面積2539公頃,下降2.7%。
2018年,郊區糧食產量136911噸,比上年增長6.8%;油料產量15056噸,下降0.7%;棉花產量2017噸,下降1.8%;蔬菜、瓜果總產量70947噸,下降4.0%。
截至2018年末,郊區生豬存欄34.199千頭,同比下降31.3%;全年生豬出欄106.295千頭,比上年增長7.7%。全年主要肉類總產量21931噸,比上年增長6.5%,其中豬肉產量9765噸,增長7.6%。禽蛋產量10714噸,比上年下降23.2%。全年水產品產量21668噸,增長7.9%。
2018年,郊區農村用電量9862萬千瓦時,增長7.3%。化肥施用量(折純)9742噸,同比下降5.2%。農村柴油使用量4142噸,下降0.9%。
截至2018年末,郊區共計家庭農場47、農民合作社89、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0、農業部水產健康示範場3家。
2018年,郊區組織實施農資(農藥)打假、水產品安全等專項整治行動5次。春秋兩季動物集中強制免疫家禽60餘萬隻,家畜2.9萬頭,國家規定的各項免疫指標均達到100%。
2018年,郊區完成清產核資、14個村股改試點、6個村“三變”改革試點。畜禽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比重79%;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84%以上;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38%,全年秸稈綜合利用率88%。
2018年,郊區實施林業增綠增效工程,完成造林580畝,完成退化林修復2000畝,森林撫育16000畝,創建省級森林村莊1個(大通鎮和悅村),創建森林長廊1千米,開展義務植樹活動7場次,完成植樹6萬株。
2018年,郊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62.3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0.0%。區域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現價總產值242.66億元,同比下降8.9%,其中區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6.14億元,同比下降1.4%;實現利稅32.16億元,同比上漲14.4%;實現利潤22.98億元,同比上漲12.1%。全年新進規模以上企業凈增加8家,年末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79家。
2018年,郊區主要工業產品中,螺紋鋼產量151.5萬噸,上漲2.9%;鋼坯產量156.7萬噸,下降2.0%;水泥產量(不含熟料)670.2萬噸,下降10.0%;空心磚產量535萬塊,增長22.7%。
2018年,郊區建築業完成增加值6.12億元,可比價增長-3.2%。資質以上建築業實現產值23.97億元,實現利稅總額1.26億元。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84.6萬平方米,增長11.6%;房屋竣工面積56.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1%。
2018年,郊區共新上、續建省外億元以上內資項目44個,計劃投資額114.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65.6億元,占市下達我區和區人代會60億元目標任務的109.3%。從行業看,一產項目12個,計劃投資規模31.2億元,實際到位14.2億元;二產項目16個,計劃投資規模31.4億元,實際到位19.5億元;三產項目17個,計劃投資規模52.1億元,實際到位31.9億元。完成外資5312萬美元,占市下達我區外資目標任務4500萬美元的118.%。
2018年,郊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6億元,比上年增長6.5%,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共計67家。
2018年,郊區共實現進出口總額9383萬美元,同比增長20.48%,其中出口額1263.5萬美元,同比下降65.99%。
2018年,郊區國內旅遊人數209.22萬人次,國內旅遊花費15.06億元。
郊區
2018年,郊區高新技術產業在庫企業共計23家,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可比價下降18.3%。繼續採取政府購買專利代理服務,推進專利申請工作,全年共申請專利440件,其中:發明專利228件,同比增長1%;授權144件,其中:發明專利7件。出台了《銅陵市郊區發明專利受讓資助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指導企業開展了市外發明專利受讓工作,共受讓發明專利60件,年末全區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00件。組織申報認定了5家高新技術企業,年末全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4家,同比增長16.7%。
截至2018年末,郊區共有學校55所,其中初級中學5所,小學50所(含教學點7個);在校中小學生11942人;教學班427個。共有各類幼兒園20所,其中公辦幼兒園5所,公建民營5所,民辦園10所;小學附屬幼教點4所;看護點21所。在園幼兒數4733人,其中公辦園在園幼兒數852人,佔比18%;看護點在園幼兒數1500人。教職工1028人,其中高級教師106人,一級教師597人。
2018年,郊區圖書館獲評全國公共圖書館一級圖書館,圖書館館藏圖書總計171179冊(件)(其中電子書100000冊),2018年新增圖書約1000冊。
2018年,郊區完成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驗收。打造“文化暖校園”、“鄉村喜樂匯”、“銅山百姓春晚”、“安銅孝道文化”、“灰河葡萄節”等郊區優勢文化品牌。郊區原創歌舞音畫《大通賦》榮登安徽省圖書館“4.23經典誦讀”晚會。《大通賦》、灰河鄉原創大鼓書《好山好水好地方》、舞蹈《東方之韻》在銅陵市第七屆農村文藝調演中分別榮獲一等獎、二等獎。
2018年,郊區每村撥付1.2萬元,18個行政村共計撥付21.6萬元,總計播放公益電影216場,戲曲演出18場,體育活動18場,農家書屋每村更新圖書70冊,每村配送移動音響1台。
截至2018年末,郊區有鄉鎮辦文化站8個,社區文體活動中心1個,農家書屋63個,社區閱覽室11個,廣播覆蓋率100%,電視覆蓋率100%,有線電視覆蓋率100%。
截至2018年末,郊區摸清全區不可移動文物共33處,全區文物保護單位達到省保4處、市保10處、區保5處。2018年,銅山鎮銅山銅礦工人俱樂部舊址獲批為安徽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獲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市級6項。
截至2018年末,郊區共有各類醫院、衛生醫療機構97家,其中區級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家、區衛生監督所1家、鄉鎮衛生院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5家、社區醫療點1家、村級衛生室66家、民營醫療機構3家、其他類型醫療機構13家;轄區內醫療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609人,其中醫師(含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鄉村醫生)339人,註冊護士223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47人,實有床位數490張,配備救護車10輛。
2018年,郊區組隊參加安徽省第二屆健身休閑大會,榮獲男子個人組第五名、第七名、團體第八名。舉辦2018年全民健身月啟動儀式暨郊區第三屆鄉鎮辦(社區)體育健身展示活動,舉辦“春遊大通鎮健身展風采”活動、2018年銅陵大通半程馬拉松接力賽、“三友·一夜成名全國夜釣爭霸賽”等大型賽事。安銅辦舉辦“慶國慶,迎中秋”健步走比賽,銅山鎮舉辦農民運動會。成立郊區釣魚協會和郊區健身氣功協會,增設長江社區氣功站點。完成2018年度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完成灰河鄉、普濟圩社區、安銅辦、銅山鎮、大通鎮和悅洲健身路徑的維修更新。
2018年,郊區共組織技能、創業培訓1034人次。其中,開展企業新錄用人員技能培訓834人次,開展創業培訓200人次。全區城鎮新增就業崗位3424個,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率分別為72.87%和84.5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圍繞“五大主題”組織了一系列招聘會活動,協助省、市舉辦了安徽省長江經濟帶退捕漁民就業幫扶專場招聘會(銅陵主會場)活動。全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續)保17796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
2018年,郊區完成總投資1726萬元的2018年度農田水利“最後一千米”,大通河綜合治理工程年底前完成上級下達的1800萬元投資計劃。制定出台郊區湖長制實施方案,區鄉村三級河湖長開展巡河湖工作。金華村郎村中心村通過美麗鄉村驗收,推進安銅辦牧嶺村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工程形象進度約90%。
郊區
郊區位於“一江兩岸”銅陵的中心區域和聯南接北的重要樞紐,銅陵長江大橋、京台高速、滬渝高速、銅九鐵路、寧安高鐵等穿境而過。境內擁有長江岸線16公里,其中銅陵港為國家一類口岸,是萬里長江最後一個萬噸級深水對外貿易良港。
合(肥)銅(陵)黃(山)、銅(陵)南(陵)宣(城)、沿江高速三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銅(陵)九(江)鐵路和寧(南京)宜(安慶)城際鐵路穿境而過,銅九鐵路銅陵貨運南站坐落境內;長江黃金水道流經區內7.8千米,銅陵港為國家一類口岸。旅遊資源有和悅老街、大九華頭天門——大士閣、銅陵國家級淡水豚自然保護區等。
綜述
郊區境內大士閣為清朝順治皇帝欽賜的“九華山頭天門”,因地藏王菩薩由此沿青通河登上九華山而聞名,是香客前往九華山禮佛的首站。羊山磯是“長江四磯”之一,趙匡胤率兵由此渡江,平定南唐,建立北宋;朱元璋曾在此修建“不波亭”。和悅洲是長江上唯一具有文化底蘊的江心洲,清末長江水師提督彭玉麟駐軍於此;曾國藩曾在此設立鹽務招商局,統一調度兩湖、皖贛四省鹽運。清光緒二年(1876年),大通被《中英煙台條約》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和悅洲聚集10萬多人,擁有“三街十三巷”,遺存有聖公會天主教堂鐘樓、大通龍泉井、大通日報館舊址等重點文物。國家級長江淡水豚自然保護區是“水中大熊貓”白鰭豚的繁衍棲息地。
主要景點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於2000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建立,主要負責白鱀豚和長江江豚等珍稀動物的保護工作。銅陵淡水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長江安徽段長約58千米,管理範圍從樅陽縣老洲至銅陵縣金牛渡,總面積31518公頃,有水生生物標本館、水族館各一座,有學術報告廳和多媒體演示廳。2009年,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被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大士閣
大士閣為佛教勝地,前身“相水寺”,亦名“普濟寺”,坐落老鎮下(今粉絲坊),依山臨河,寺宇壯觀,為通河兩岸群寺之首。大士閣被譽為九華山的“頭天門”,歷代戰亂,皆為兵家棲身之所,日軍侵佔時遭焚。改革開放以來,廟宇得到重修。大士閣數百年來,寺內圓寂僧侶均埋葬於廟宅后的山林中,故存墓葬群,石碑林立。墓葬群已修整,整齊排列。1990年8月被公布為銅陵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泉寺遺址
南泉寺遺址位於銅陵市郊區銅山鎮南泉村西南,東北距銅陵市區約100餘千米,距銅山鎮政府和南泉村分別約3千米和1.5千米。遺址四面環山,自然環境十分優越。據明代嘉靖《池州府志》記載:南泉寺,在(府)城西南七十里南泉山,唐貞元年所建,大和七年宣稱陸公亘請賜額“南泉承恩寺”。當地傳說寺廟的始建者為九華山地藏王—新羅王子金喬覺的舅舅所建。千百年來,香火旺盛,僧侶眾多。至文革時期,寺廟遭毀,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僅餘下一些房屋的基礎、石階、石塔塔帽和大片竹林中的僧侶墓。每逢初一、十五,附近居民前來進香、還願。南泉寺現已成一片廢墟,僅存一些房屋的基礎、石階及附近竹林山間一些石塔帽和僧侶墓。寺廟的具體範圍不清,據現場勘查估算,廟基部分約6400平方米,整個寺廟範圍應超過1萬平方米。
吳氏宗祠
吳氏宗祠位於銅陵市郊區銅山鎮南泉村嶺山吳自然村境內,坐西北朝東南,前方200米處為千山山脈。該宗祠為徽派建築風格,磚木結構,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由門前廣場、八字外牆、門樓、前院、前庭、天井和后廳(享堂)組成,享堂兩側開有外向的側門,前庭、后廳各有南北兩排八根木立柱,享堂設有祭台,前廳上掛“忠愛堂”,據現代吳氏家族後人告之,吳氏宗祠始建於宋代,現存建築為明清時期,上世紀末對局部進行了維修。吳氏宗祠主體保存較完好,徽派建築風格,穿斗式與擴梁式相結合,門樓、外八字牆以及享堂部分基本為現代重修或改建。
大院生薑
大院生薑是銅陵“八寶”之一。以其“塊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細脆嫩、香味濃烈”等特色而聞名。銅陵生薑的營養豐富。據化驗,含蛋白質1.4%,糖為8%,脂肪為0.7%。此外,還含人體必需的鈣、鐵、胡蘿蔔素、硫胺素、抗黃素、尼克酸、抗壞白酸和無機鹽等營養成份。在醫藥上,姜有除濕、去寒、發汗、增溫等功效。用銅陵姜加工成的糖姜、醋姜、乾薑等一直是暢銷品。尤其是糖冰姜,為銅陵外貿產品之一。
大通茶干
大通鎮有一種風味獨特的傳統風味食品——大通茶干。它形方如牌、體薄如紙,色艷味濃,鮮美耐嚼,飲茶待客饋親贈友皆宜。大通茶干明朝就開始生產,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品嘗過大通茶干。“大通茶乾的做法是講究點鹵、篩漿網布眼細,每塊干坯用紗布包裹,上板壓緊。然後將白乾子放進冬菇、八角、甘草、冰糖和原汁醬油配製的汁水裡泡八個小時,再放進鍋里煮,待撈上來后再拌上麻油。因此形方體薄、有彈性、韌性(一塊乾子可以捲成一個小筒)。具有色艷味濃、鮮美耐嚼的獨特風格。大通茶干又有火腿、蝦米、蒲包、臭豆腐乾等種。
灰河東風葡萄
灰河東風葡萄皮薄肉多、甘甜爽口。東風葡萄是20世紀90年代東風村村民從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蓋北鎮引種過來的。種植面積已達2000畝,年總產量3200餘噸,年產值1800餘萬元。東風葡萄品種主要有“巨峰”、“藤稔”、“紅富士”、“奧古斯特”、“維多利亞”、“秦龍大穗”、“美人指”“高妻”、“夏黑”、“新巨峰”、“玫瑰香”、“蘭玫”、“紅提”、“黃提”、“青提”等20多個。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三屆安徽省文明城區”稱號。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1956年10月,銅陵縣橫港鄉(郊區前身)劃歸銅官山市領導。
1958年10月,銅港鄉改為銅港超英人民公社,實行鄉社合一體制。
1960年12月,成立銅港區人民委員會(轄銅港公社、獅子山公社、新廟公社)。
1976年6月,撤銷銅港公社革委會,成立銅陵市郊區革委會。
郊區
1952年1月,銅興鄉政府成立。銅陵縣人民政府根據皖南人民行政公署頒布的《皖南區劃鄉建政實施辦法》,在全縣開始划鄉建政。決定將銅官村、興隆村及復興村的兩個閭劃歸銅興鄉,成立銅興鄉人民政府。3月28日銅陵縣委歸屬安慶地委領導。
1953年9月,經安徽省委批准,設立銅官山辦事處,為區級辦事處。下轄7個居民村,隸屬銅陵縣人民政府領導。
1954年3月8日,經安慶專署批准,成立銅官山區人民政府,隸屬銅陵縣人民政府領導,同時撤銷銅官山辦事處。
195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七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銅陵近郊共建立九個農業初級社,其中一個漁業社、八個農業社。初級社下設生產隊或作業組。
1956年2月,銅官山礦務局在貴池銅山建立銅山銅礦,開始開發銅山礦。5月28日,一屆全國人大頒布《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
1957年2月18日,銅港、銅興兩鄉合併,成立銅港鄉人民委員會,直屬銅官山市人委領導。6月14日,銅官山市委對農村進行並鄉整社。長江社、銅港社合併為長江社。新建社、新洲社合併為新民社。
1958年4月5日,銅官山市委辦公室專題向安徽省委農村工作部報告,請求將古松社由三類社升為一類社。
1959年4月9日,銅官山區委向銅港超英人民公社派駐整社工作組。4月26日,恢復銅陵縣建制,銅官山區被撤銷。銅港超英人民公社更名為銅港人民公社,並成立銅港公社管委會,代行鄉政權。同時,將銅港超英人民公社黨委更名為銅港公社黨委,隸屬銅陵市委。
1960年5月30日,經銅陵市委研究,成立銅陵市城市人民公社。同時成立銅官山公社黨委、楊家山公社黨委和銅港公社黨委。銅港公社改並后,入社人數6.1萬人,占應入社人口的92.8%。7月12日,銅陵市城市人民公社撤銷。8月6日,經市委研究決定,恢復銅港公社。12月8日,經安徽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成立銅陵市銅港區人民委員會。將銅陵縣的謝壟、新廟、躍進、獅子山、紅星、農林、小農場等七個大隊劃歸銅港區領導。對銅港公社所轄大隊進行合併劃分,分別成立新廟、獅子山、銅港三個人民公社,隸屬銅港區人民委員會。
1961年1月13~14日,銅港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在銅港公社禮堂召開。選舉產生了銅港區人民委員會、銅港區正、副區長,銅港區人民法院院長、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選舉產生了出席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5月2日,銅港公社五松大隊劃分為五松、官塘、東山三個大隊。銅山大隊劃分為新民、銅山、周沖三個大隊,公社飼養場改為漁業大隊。至此,五松、官塘、東山、銅山、周沖、新民、古松、長江、白鶴、漁業共十個大隊實行了大隊建制。
1963年3月20日,經銅陵市委研究決定,撤銷銅陵市銅港區,恢復銅陵市銅港人民公社建制。
196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複冶金工業部黨組建議:同意銅陵礦區政企合一的試點方案。決定撤銷銅陵市,成立銅陵特區,銅港公社直屬特區領導。
1965年1月10日,銅港公社黨委直屬銅陵特委領導。5月25日,銅港公社新民大隊與后沖大隊合併,更名為銅港公社新民大隊。8月26日,銅港公社東山、官塘、五松三個大隊合併為聯盟大隊和五松大隊。
1968年3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安徽省銅陵特區軍事管制委員會044號文件批複:同意銅港公社成立革命委員會。8月,經貴池縣革命委員會批准,貴池縣銅山鎮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1年3月25日,經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批准,貴池縣銅山鎮劃歸銅陵特區管理。5月6日,經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撤銷銅山鎮建制,成立銅陵特區銅山區革命委員會。
1972年1月5日,經銅陵市革委會批准成立銅陵市郊區革委會,三位一體(銅陵市農林水利局革命委員會和郊區革命委員會、銅港公社),合署辦公;是月,郊區革命委員會會議取代了郊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
1974年4月8日,撤銷銅陵市郊區革命委員會,恢復銅港公社革命委員會建制,隸屬銅陵市革委會。10月30日,銅陵市農林水利局、銅港人民公社正式分立辦公。銅港公社黨委下設辦公室。
1976年5月24日,根據安徽省革委會編製辦公室(75)709號文件批複,銅陵市革委會研究決定,成立銅陵市郊區革命委員會,保留銅港公社建制,與郊區合署辦公。下設政工科、武裝保衛科、生產科、辦公室,並將銅陵市國營林場劃歸郊區領導。
1977年4月8日,井湖大隊由銅陵市城建局劃歸郊區領導,成立郊區井湖大隊。6月27日,郊區銅港公社農場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8年3月18日,銅陵縣西湖公社謝壟大隊劃歸銅陵市郊區,改為蔬菜專業隊。並成立謝壟大隊管委會。
1979年4月,經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將懷寧縣月山公社的馬鞍、旗星、牧嶺三個農業大隊划給銅山區管轄,由安慶銅礦"以礦帶隊"的形式扶持經營。
1980年3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將貴池縣銅山公社的楊村、南泉、顯化三個農業大隊划給銅山區管轄。
1981年12月19~21日,銅陵市郊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至此郊區革委會被撤銷,銅陵市郊區人民政府成立。
1982年5月10日,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歷時三個月零五天圓滿結束。
1986年3月17日,郊區礦山公司成立,郊區礦管所隨之撤銷。
1988年4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銅山區,成立銅陵市郊區銅山辦事處、銅陵市郊區月山辦事處,系郊區政府的派出機構。
1989年10月20日,根據省政府辦公廳138號會議紀要精神和省民政廳、省地名委名字185號文件的批複,設立銅陵市灰河鄉,轄東風、馬窪、太陽、五洲和灰河(原名中壟)五個村的行政區域,鄉人民政府駐灰河口,隸屬銅陵市郊區人民政府領導。
1991年1月9日,郊區灰河鄉馬窪村劃分為馬窪、東元兩個行政村。
1997年3月6日,“中共銅陵市郊區東郊辦事處工作委員會”、“銅陵市郊區東郊辦事處”成立,系區委、區政府派出機構。
1998年12月12日,中共銅陵市郊區銅山鎮委員會成立。1999年1月19日,郊區銅山鎮人民政府成立,銅山辦事處隨之撤銷。
2000年11月22日,郊區啟動鄉鎮辦黨政機構改革。12月25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匯總揭曉。普查結果顯示,全區總戶數10824戶,總人口48958人,其中農業人口31762人。
2004年12月,銅陵市實施區劃調整,銅陵縣(現更名為義安區)大通鎮整建制劃歸郊區管轄。
截至2014年,郊區下轄2個鎮1個鄉2個社區(大通鎮、銅山鎮、灰河鄉、橋南街道、安慶礦區街道);區政府駐橋南街道。
2019年,郊區轄2個街道、5個鎮、1個鄉:安慶礦區街道、橋南街道、銅山鎮、大通鎮、老洲鎮、陳瑤湖鎮、周潭鎮、灰河鄉。區政府駐橋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