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5條詞條名為藥物化學的結果 展開
藥物化學
藥學科學領域的學科
藥物化學(Medicinal chemistry)指的是利用化學的概念和方法發現確證和開發藥物,從分子水平上研究藥物在體內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機理的一門學科。
藥物化學(Medicinal 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學和生物學基礎上,對藥物結構和活性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涉及發現、修飾和優化先導化合物,從分子水平上揭示藥物及具有生理活性物質的作用機理,研究藥物及生理活性物質在體內的代謝過程。
藥物化學(Medicinal 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學和生物學基礎上,對藥物結構和活性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涉及發現、修飾和優化先導化合物,從分子水平上揭示藥物及具有生理活性物質的作用機理,研究藥物及生理活性物質在體內的代謝過程。
研究藥物的化學結構和活性間的關係(構效關係);藥物化學結構與物理化學性質的關係;闡明藥物與受體的相互作用;鑒定藥物在體內吸收、轉運、分佈的情況及代謝產物;通過藥物分子設計或對先導化合物的化學修飾獲得新化學實體創製新葯。
包括藥物(drug)及與其相關聯的物質和一般生理活性物質,主要研究對象是藥物。
藥物化學應用
藥物化學(Medicinal Chemistry)是一門發現與發明新葯、合成化學藥物、闡明藥物化學性質、研究藥物分子與機體細胞(生物大分子)之間相互作用規律的綜合性學科,是藥學領域中重要的帶頭學科。藥物化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經典科學,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積累了豐富的內容,為人類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主要包括兩點:1.已知藥理作用並在臨床上應用的藥物,包括他們的製備方法。分析、確證質量控制,結構變換以及化學結構和藥理活性之間的關係。2.從生物學和化學角度設計和創新藥物,主要研究藥物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學過程,從分子水平上揭示藥物的作用機理和作用方式。
總之,藥物化學的主要任務是探索、研究發現新的高效低毒、有益健康的藥物,這也是藥物化學發展的動力。
本世紀藥物化學的發展歷程,可概括為幾個階段。19世紀末,化學工業的興起,Ehrlich化學治療概念的建立,為本世紀初化學藥物的合成和進展奠定了基礎。例如早期的含銻、砷的有機藥物用於治療錐蟲病、阿米巴病和梅毒等。在此基礎上發展用於治療瘧疾和寄生蟲病的化學藥物。
本世紀30年代中期發現百浪多息和磺胺后,合成了一系列磺胺類藥物。1940年青霉素療效得到肯定,β內醯胺類抗生素得到飛速發展。化學治療的範圍日益擴大,已不限於細菌感染的疾病。隨著1940年woods和FildeS抗代謝學說的建立,不僅闡明抗菌藥物的作用機理,也為尋找新葯開拓了新的途徑。例如根據抗代謝學說發現抗腫瘤葯、利尿葯和抗瘧葯等。藥物結構與生物活性關係的研究也隨之開展,為創製新葯和先導物提供了重要依據。30~40年代發現的化學藥物最多,此時期是藥物化學發展史上的豐收時代。
進入50年代后,新葯數量不及初階段,藥物在機體內的作用機理和代謝變化逐步得到闡明,導致聯繫生理、生化效應和針對病因尋找新葯·改進了單純從藥物的顯效基團或基本結構尋找新葯的方法。例如利用潛效(Latentiation)和前葯(Prodrug)概念,設計能降低毒副作用和提高選擇性的新化合物。1952年發現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氯丙嗪后·精神神經疾病的治療,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非甾體抗炎葯是60年代中期以後研究的活躍領域,一系列抗炎新葯先後上市。60年代以後構效關係研究發展很快,已由定性轉向定量方面。定量構效關係(QSAR)是將化合物的結構信息、理化參數與生物活性進行分析計算,建立合理的數學模型,研究構-效之間的量變規律,為藥物設計、指導先導化合物結構改造提供理論依據。QSAR常用方法有Hansch線性多元回歸模型,Free-WilSon加合模型和Kier分子連接性等。所用的參數大多是由化合物二維結構測得,稱為二維定量構效關係(2D-QSAR)。50~60年代是藥物化學發展的重要時期。70年代迄今,對藥物潛在作用靶點進行深入研究,對其結構、功能逐步了解。另外,分子力學和量子化學與藥學科學的滲透,X衍射、生物核磁共振、資料庫、分子圖形學的應用,為研究藥物與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藥效構象以及二者作用模式,探索構效關係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先進手段,SD-QSAR與基於結構的設計方法相結合,將使藥物設計更趨於合理化。
80年代初諾氟沙星用於臨床后,迅速掀起喹諾酮類抗菌葯的研究熱潮,相繼合成了一系列抗菌藥物,這類抗菌葯和一些新抗生素的問世,認為是合成抗菌葯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90年代初以來上市的新葯中,生物技術產品佔有較大的比例,並有迅速上升的趨勢。通過生物技術改造,傳統製藥產業可提高經濟效益,利用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研製、生產藥品,將是21世紀生物技術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如今發展的組合化學技術,能合成數量眾多的結構相關的化合物,建立有序變化的多樣性分子庫,進行集約快速篩選,這種大量合成和高通量篩選,無疑對發現先導化合物和提高新葯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70-90年代,新理論、新技術、學科間交叉滲透形成的新興學科,都促進了藥物化學的發展,認為是藥物化學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代。
20世紀中、後期藥物化學的進展和大量新葯上市,歸納為三方面主要原因:(l)生命科學,如結構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基因學和生物技術的進展,為發現新葯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2)信息科學的突飛猛進,如生物信息學的建立,生物晶元的研製,各種信息效據庫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便捷地檢索和搜尋所需安的文獻資料,研究水平和效率大為提高;(3)製藥企業為了爭取國際市場·投入大且資金用於新葯研究和開發(R%26amp;D),新藥品種不斷增加,促進了醫藥工業快速發展。
不久我們將迎來知識經濟的新世紀。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將是面臨的主要任務·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將日益得到發展·成為下世紀的活躍領域,這為防病治病,新葯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礎。藥物化學與生物學科、生物技術緊密結合,相互促進,仍是今後發展的大趨勢。
1、提高藥物對靶部位的選擇性:抗腫瘤藥物磷雌酚-己烯雌酚SMZ--N-醯基--谷氨醯衍生物。
3.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用油劑給葯睾酮製成前葯氟奮乃靜。
5.改善藥物的溶解性:阿昔洛韋製成前葯苯妥英成酯。
6.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增加選擇性、延長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
7.發揮藥物配伍作用。
結構修飾常採用化學方法:半合成法簡捷易行,但結構變幅受限;全合成法路線較長,但可大幅度改變結構,組合化學法便於高通量篩選。結構修飾亦採用添加前體的生物合成與生物轉化等方法,還採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以及組合生物合成等生物學方法。根據需要與可能,對不同的抗生素進行多種多樣的結構修飾,在擴展抗菌譜、增強抗菌活性、克服耐藥性、改善藥物動力學性能(如增強穩定性、提高血葯濃度、延長消除半衰期)、降低毒副反應、以及適應製劑需要等方面都獲得不小成績。
成鹽修飾:適於具酸性和鹼性基團的藥物
1、酸性藥物的成鹽修飾。
2.鹼性藥物的成鹽修飾:脂肪氨基鹼性強成無機酸鹽,芳香氨基鹼性弱作有機酸鹽,降低毒性。
成酯及成醯胺
1、聚羧基成酯:布洛芬萘普生。
2.聚羥基成酯:可延長藥物的半衰期甲硝唑紅黴素。
3.聚氨基成醯胺:增加藥物的組織選擇性溶肉瘤素氨基甲醯化成氮甲別嘌醇絲裂黴素。
具羰基藥物、開環、成環修飾
1、從天然資源中篩選先導化合物:3、活性代謝物中發現先導化合物:地西泮保泰松。 2、組合化學4、生命基礎過程研究過程中發現先導化合物。
1.天然藥物有效成分結構的鑒定及構效關係的研究:中國東北產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結構鑒定及活性的研究。天然藥物的合成及構效關係的研究。抗癌、抗病毒、治療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藥物的研究。
2.天然藥物化學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以研究天然藥物化學為主要目標,通過提取、分離、純化得到單體化合物成分,利用波譜學及化學手段進行結構鑒定;發現有生物活性的先導化合物及有效部位;研究與開發創新藥物。
3.中藥化學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研究內容包括中藥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分離、結構鑒定等,重點在長白山道地藥材新的藥用部位及有效部位的化學成分研究。生物活性研究主要在抗癌、抑菌、治療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的預防與治療方面進行研究。
4.靶向藥物系統研究:為使藥物能更好地被吸收,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和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設計研究靶向藥物系統,使藥物通過與載體結合或被載體包埋,形成可在體內可動性的指向靶組織釋葯的給葯體系,也就是利用載體藥物釋放系統改變藥物的動力學過程,即主要改變藥物的體內分佈,僅使藥物作用於病變部位的靶細胞,而避免對正常細胞的作用。使藥物在特定時間內,以預定的速率在機體特定部位釋放一種或多種藥物,並且可控制藥物的代謝速率。
5.天然藥物的結構鑒定及構效關係的研究:以中國特有的中草藥和天然產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綜合運用化學(主要為波譜學技術)和生物學兩大學科的最新理論和實驗技術,研究發現可能開發成為新葯的先導化合物,並開展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
重大發現
19世紀末葉出現了一股尋找具有藥用價值化學品的熱潮。P·艾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是化學療法的最熱情的探索者之一。雖然他所作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19世紀70年代,但他所作的主要貢獻卻在20世紀才應用起來。當艾利希在布雷斯勞和萊比錫還是一名學生的時候,就對染料及它們對於活組織的作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的表兄C·威格特(Carl Weigert,1845—1905)教了他給細菌染色的技術。威格特並不是第一個把有色化合物作為生物著色劑的人;1875年在威格特用甲基紫著色顯示動物組織內的細菌之前,人們將鉻酸、洋紅和蘇木精用於同樣的目的作法已有10年以上的歷史了。各種不同的染色法在細菌學家和組織學家中間迅速地發展起來了。R·科赫(RoberKoch,1843—1910)把細菌對染料的反應作為辨別不同細菌的工具,H·C·J·格拉姆(Gram)在1884年介紹了他所採用的鑒別技術,其他許多科學家作出了進一步的貢獻。
基於一些具體的染料對某些細菌或某種組織的選擇性,艾利希(Ehrlich)得出這樣一種見解:使用恰當的染料來治療疾病應該是可能的。他於1887年證明了亞甲基藍可使活神經細胞著色但不影響鄰近的組織,同樣地它能使某些細菌著色而對其它細菌無影響。能否找出某些染料,它可以附著在某一特定的生物體上,從而將該生物體殺死而又不損害宿主生物體細胞呢。
1889年艾利希成為了羅伯特·科赫在柏林的傳染病研究所的成員。1892年當E·馮·貝林(EmilVonBehring,1854—1917)發現醫治白喉的抗毒素時,他已與E·馮·貝林建立了密切聯繫。艾利希同血清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他後來成為了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國家血清研究所的所長。雖然他整天忙於血清生產和實驗,他仍繼續努力去尋找一種既對病原體有高度專一性而對高等動物又相對無毒的染料。他得到卡西樂化工廠的合作,為他提供在他們實驗室里生產出來一些新化合物樣品。此外由於喬治·施派爾-豪斯公司(GeorgSpeyer-Haus)在1906年建立,他得以置身於一群助手——化學家們和細菌學家們中間,進行化合物的合成和改性工作,並研究這些化合物對於病原體和動物的效應和作用。在早期階段艾利希提出了他的具有殺菌作用的側鏈理論。根據這一理論設計一種具有側鏈的分子而且對某一寄生菌有互補作用應該是可能的。用側鏈的方法把這種分子附著到微生物體上。可能阻礙微生物的活動或者可能殺死微生物。既然這些側鏈將只會作用於病原生物體而不會傷害宿主細胞,因此設計這些有效的魔彈將是可行的。他的這些想法部分是受到血清療法的成功的影響而產生的。在這裡病原體本身刺激著那些使病原體死亡的特別活躍的物質的形成,而不傷害大多數宿主細胞。因為不可能造出許多有效的血清來治療多種疾病,所以有必要發展化學療法,製造出使寄生細菌致死的具有特效的化合物。
因為對一種生物體來說是有毒的某一化學藥品差不多肯定會對其他細胞顯示毒性,艾利希提出了治療指數(therapeutic index)作為保證化學藥品使用的安全標準,該項指數實質上是宿主動物所能忍受的最高劑量與有效治療劑量之比。
新發現
早在20世紀初艾利希和志賀(清)。(潔)就發現錐蟲紅對治療錐體蟲所引起的疾病有特效。而F·E·P·梅斯尼爾(Mesnil)和M·尼科爾(Maurice Nicolle)則證明了錐蟲藍的療效則更高。這些藥物在治療一些熱帶疾病如昏睡病和馬錐體蟲病方面取得了某些成功。1906年科赫(Koch)採用對氨基苯胂來治療人類由錐體蟲引起的疾病。該化合物是由貝尚(Bechamp)於1863年製備成功的,據信是砷酸的醯替苯胺。1905年利物浦的醫生H·W·托馬斯和A·布列恩爾(Breinl)在他們的報告中宣布該化合物具有毒殺錐體蟲的作用;所以用對氨基苯胂(Atoxyl無毒的)這一名稱,因為它對宿主並無毒性。艾利希知道砷和氮在周期表中屬於同一族元素,因此對砷化合物極感興趣;他證實了該化合物對錐體蟲有作用,但發現它不能使用,因為它的毒性太強會損害視覺神經。他對貝尚所製備的對氨基苯胂的化學結構,表示懷疑,並提出了該化合物的正確結構。因為他對染料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他還提出,該結構會出現一個遊離的氨基。
大約在這一時期,引起梅毒的生物體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被 E·霍夫曼(Hoffmann)和F·紹丁(Fritz Schaudinn)發現。紹丁指出,該生物體(一種螺旋體)與其說是細菌,倒不如說它更具有原生動物的特徵。艾利希設計了能在患這些疾病的兔子和老鼠身上作試驗的一些新的砷化合物。從偶氮基在錐體紅這樣的染料中是一個有療效的單元這一點出發,他運用推理方法假定三價砷可能比五價砷更為有效,正如在對氨基苯胂中所發現的一樣。他的化學師A·伯塞姆(Alfred Bertheim)製備了這些化合物;發現阿撒司丁(對乙醯胺基苯胂酸)是治療錐蟲病實驗的特別有效的物質。第418號化合物,即胂苯甘氨酸被證明更為有效。更多的化合物在實驗室里被合成出來,並在他的日本助手羽田佐八城(Sahachiro Hata)的指導下進行了試驗。1909年用606號化合物治療梅毒獲得成功。該藥物後來在市場上銷售時名為灑爾佛散或胂凡納明。後來在1912年又有一種更方便的化合物914——新灑爾佛散被研製出來了。使用這些砷製劑的治療法很快就被介紹開來。雖然新灑爾佛散並不是沒有缺點,但40年代前,在有效的抗生素仍未被用來治療梅毒的時期內,它一直是醫治這種疾病的標準藥物。含砷製劑成為特效藥這一成功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極樂觀的情緒。認為化學工業可以製造類似的各種化學治療藥劑。然而一切熱情又變成了失望。因為對那些有療效的化合物的研究結果並不能使人知道應該如何合成各種分子,使之對某些疾病既有特效而又不會對宿主有害。除了拜爾205和幾樣其它化合物外,在1910年—1930年之間在研製化學治療劑方面幾乎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功。
拜爾205即日耳曼寧,在1920年被採用為治療非洲昏睡病的特效藥。日耳曼拜爾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家公司的美國的分支機構被查封並被迫改為一個獨立的公司)在這些藥品被嚴格限制的情況下弄到這些藥品,因而被指控為一直利用藥品作為一種政治武器來幫助德國收復失去的殖民地。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的 E·福爾諾(Ernest Fourneau,1872—1949)儘管是在未獲得專利權和拜爾公司拒絕為他的研究提供藥品的情況下,還是把這種化合物鑒定出來了。一群科學家連同不列顛染料公司在解決上述的困難題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通過查閱戰前德國的專利文獻,福爾諾得知他們對複雜的尿素衍生物進行了大量研究。在這些公開專利文獻里還有證據進一步表明:如今對於由一些醯胺鍵合氨基苯甲醯基和萘胺苯磺酸端基有很大興趣,就像對錐蟲染料的興趣一樣。通過一種測試分析排除了幾百種可能的化合物之後,範圍縮小到25種,並對每種化合物都進行了合成以及生物和化學方面的實驗。其中的一種福爾諾309被證實具有拜爾205所具有的殺錐蟲能力,無毒性並具有化學穩定性。與巴斯德研究所設法弄來的56mg德國產品相比較的結果證明,兩種化合物是完全一樣的,德國人拒絕承認這兩種化合物是一樣的;福爾諾309在英國和美國獲得專利權,該化合物對早期昏睡病有顯著療效,但對晚期昏睡病卻無能為力。1919年W·A·雅各布斯(Walter Abraham Jacobs)和洛克菲勒醫藥研究所的 M·海德爾伯格(Michael Heidelberger)證實了錐蟲砷胺對影響中樞神經的系統的晚期昏睡病具有療效。
任何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都與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經濟建設要求以及相關學科的促進分不開的。早期的藥物化學以化學學科為主導,包括天然和合成藥物的性質、製備方法和質量檢測等內容。隨著科技發展,天然藥物化學、合成藥物化學和藥物分析等學科相繼建立。現代藥物化學是化學和生物學科相互滲透的綜合性學科。主要任務是創製新葯、發現具有進一步研究開發前景的先導物。
研究內容主要有:基於生命科學研究揭示的藥物作用靶點(受體、酶、離子通道、核酸等),參考天然配體或底物的結構特徵·設計藥物新分子,以期發現選擇性地作用於耙點的新葯;通過各種途徑和技術尋找先導物,如內源性活性物質的發掘,天然有效成分或現有藥物的結構改造和優化,活性代謝物的發現等,其次計算機在藥物研究中的應用日益廣泛,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CADD)和構效關係也是藥物化學的研究內容。如今信息科學迅猛發展,利用各種資料庫和信息技術,比如Reaxys,可廣泛收集藥物化學的文獻資料,有利於擴展思路,開拓視野,豐富藥物化學的內容。
藥物化學既要研究化學藥物的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又要了解藥物用於人體的生理生化效應和毒副反應以及構效關係才能完成它的任務。有人比喻,如果現代 藥物化學是一隻鼎,那麼支撐這隻鼎的分別是化學、生物學科和計算機技術。創製新葯是涉及多學科·多環節的探索性系統工程·是集體研究的成果,基於藥物化學首先要發現先導物,為後續學科研究提供物質基礎,在研究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藥物化學在藥學科學領域處於帶頭學科的地位。Burger的名著《藥物化學》現已改為(藥物化學與藥物發現)(Medicinal Chemistry and Drug Discovery),以突出藥物化學的任務是創製新葯和發現先導物,從而達到促進醫藥工業發展,保護人類健康的目的。
另外,分子力學和量子化學與藥學科學的滲透,X衍射、生物核磁共振、資料庫、分子圖形學的應用,為研究藥物與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藥效構象以及二者作用模式,探索構效關係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先進手段,現認為SD-QSAR與基於結構的設計方法相結合,將使藥物設計更趨於合理化。對受體的深入研究·尤其許多受體亞型的發現,促進了受體激動劑和秸抗劑的發展,尋找特異性地僅作用某一受體亞型的藥物,可提高其選擇性。如β和α腎上腺素受體及其亞型阻滯劑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組胺H2受體阻滯劑能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內源性腦啡酞類對阿片受體有激動作用,因而呈現鎮痛活性,如今阿片受體有多種亞型(如δεγηκ等)為設計特異性鎮痛葯開拓了途徑。
隨著對酶的三維結構、活性部位的深入研究,以酶為記點進行的酶抑製劑研究,取得很大進展。例如通過干擾腎素(Renin)-血管緊張素(Angiotensin)-醛固醇(Aldosterone)系統調節而達到降壓效用的血管緊張汞轉化酶(ACE)抑製劑,是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降壓藥。一系列的ACE抑製劑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賴諾普利等已是治療高血壓、心力衰竭的重要藥物。3羥基-3-甲戊二醯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製劑,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有較好的療效。噻氯匹定可抑制血栓素合成酶·用於防治血栓形成。離子通道類似於活化酶存在於機體的各種組織,參與調節多種生理功能。70年代末發現的一系列鈣拮抗劑(Calcium Antagonists)是重要的心腦血管葯,其中二氫砒錠啶類研究較為深入·品種也較多,各具藥理特點。發現的鉀通通調控劑為尋找抗高血壓、抗心紋痛和I類抗心律失常葯開闢了新的途徑。細胞癌變認為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基因表達失調和細胞無限增殖所引起的,因此可將癌基因作為記點,利用反義技術(antisense technology)抑制細胞增殖的方法,可設計新型抗癌藥。
80年代初諾氟沙星用於臨床后,迅速掀起喹諾酮類抗菌葯的研究熱潮,相繼合成了一系列抗菌藥物,這類抗菌葯和一些新抗生素的問世,認為是合成抗菌葯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發現許多活性多肽和細胞因子·如心鈉素(ANF)是80年代初從鼠心肌勻漿分離出的心房肽,具有很強的利尿、降壓和調節心律的作用,內皮舒張因子(EDRF)NO是同時期證實由內皮細胞分泌具有舒張血管作用的物質,其化學本質后證實是一氧化氮(Ho)。它是調節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的細胞信使分子,參與機體的多種生理作用,90年代后,有關NO的研究已成國際的熱點。NO供體和NO合酶抑製劑的研究正方興未艾·將為心血管抗炎葯等開拓新的領域。
90年代初以來上市的新葯中·生物技術產品佔有較大的比例,並有迅速上升的趨勢。通過生物技術改造傳統製藥產業可提高經濟效益·利用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研製、生產藥品·將是21世紀生物技術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發展的組合化學技術,能合成數量眾多的結相關的化合物,建立有序變化的多樣性分子庫,進行集約結構速篩選,這種大量合成和高通量篩選,無疑對發現先導化合物和提高新葯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70-90年代,新理論,新技術、學科間交叉滲透形成的新興學科,都促進了藥物化學的發展,認為是藥物化學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代。
本世紀中、後期藥物化學的進展和大量新葯上市,歸納為三方面主要原因:(l)生命科學,如結構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基因學和生物技術的進展,為發現新葯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2)信息科學的突飛猛進,如生物信息學的建立,生物晶元的研製,各種信息效據庫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便捷地檢索和搜尋所需安的文獻資料,研究水平和效率大為提高,製藥企業為了爭取國際市場,投入大且資金用於新葯研究和開發(R&D),新藥品種不斷增加,促進了醫藥工業快速發展。
不久我們將迎來知識經濟的新世紀。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將是面臨的主要任務·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將日益得到發展·成為下世紀的活躍領域,這為防病治病,新葯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礎。藥物化學與生物學科、生物技術緊密結合,相互促進,仍是今後發展的大趨勢。
一、藥物化學學科介紹
藥物化學(Medicinal Chemistry)是建立在多種化學學科和生物學科基礎之上,設計、合成和研究用於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藥物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涉及發現、發展和鑒定新葯,以及在分子水平上解釋藥物及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機理。此外,藥物化學還涉及藥物及其有關化合物代謝產物的研究、鑒定和合成。藥物化學部分主要包括藥物的名稱、化學結構、理化性質及構效關係等方面內容,是執業藥師必備的藥學專業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要求
1.掌握常用藥物的名稱、化學名稱、化學結構、理化性質、用途及重要藥物類型的構效關係。
2.掌握藥物在貯存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化學變化及其化學結構和穩定性之間的關係;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3.掌握一些重要藥物在體內發生的與代謝有關的化學變化及與生物活性的關係。
4.熟悉以光學活性體供葯的藥物的立體化學結構、生物活性特點及命名。
5.熟悉上市的新葯的名稱、化學名稱、化學結構和用途。
6.了解各類藥物的發展史和最新進展。
7.了解影響藥效的一些結構因素,藥物化學修飾的目的和方法,新葯開發的途徑和方法。
二、藥物化學教材介紹
市場上流通使用的《藥物化學》教材或參考書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以介紹篡改新藥物研究與開發為主要內容,講述藥物化學基本原理、藥物設計理論與實踐、與之有關的生物學、藥理學知識,它們強調藥物化學這一門學科主要任務是新葯研發的教科書;后一種是以介紹藥物的化學本質、化學特徵、體內外的化學變化、藥物分子與集體作用機制的化學本質為內容的教科書。前者主要以培養研究人員為使用對象,所以更適合作為研究生教學用書,後者則主要適合藥學專業的本科生使用,也為相關專業提供基本的藥物化學知識。
上面的關於藥物化學教輔資料的分類,與其它很多學科都是一脈相承的,都是一個遵循客觀規律的過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就更大。知道了“為什麼這樣”,“怎麼做”就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