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多發性骨髓瘤的結果 展開

多發性骨髓瘤

一種惡性腫瘤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惡性腫瘤,占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多發性骨髓瘤多見於老年男性。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與多種因素有關。早期時由於瘤細胞較少,多無臨床癥狀;當瘤細胞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出現骨痛、面色蒼白、排尿異常、食慾下降、乏力等癥狀。無癥狀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一般不需治療,密切觀察病情即可。有癥狀者應積極治療,主要治療方法有對症治療、抗腫瘤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等。多發性骨髓瘤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還會引起溶骨性病變、高鈣血症腎臟損害、高粘滯綜合征等多種併發症,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未經治療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大約為6個月。化療後生存期大約為3年;經綜合治療后,生存期可達到5~10年,甚至更長。

就診科室


● 血液科或骨科、內科、腫瘤科

病因


● 多發性骨髓瘤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電離輻射、遺傳因素、病毒感染、基因突變等因素有關。長期接觸殺蟲劑、染髮劑、塑料及橡膠等化學物質,也可能會引起多發性骨髓瘤。

癥狀


● 多發性骨髓瘤起病緩慢,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早期可數月至數年沒有癥狀。本病的併發症較多,有貧血、腎臟損害、高鈣血症、高粘滯綜合征、高尿酸血症、神經系統損害、澱粉樣變性等。
● 多發性骨髓瘤起病徐緩,早期無明顯癥狀,容易被誤診。MM的臨床表現多樣,主要有貧血、骨痛、腎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經癥狀、高鈣血症、澱粉樣變等。
● 1.骨痛、骨骼變形和病理骨折
骨髓瘤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細胞,使骨質溶解、破壞,骨骼疼痛是最常見的癥狀,多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於瘤細胞對骨質破壞,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處骨折同時存在。
● 2.貧血和出血
● 貧血較常見,為首發癥狀,早期貧血輕,後期貧血嚴重。晚期可出現血小板減少,引起出血癥狀。皮膚黏膜出血較多見,嚴重者可見內臟及顱內出血。
● 3.肝、脾、淋巴結和腎臟病變
● 肝、脾腫大頸部淋巴結腫大,骨髓瘤腎。器官腫大或者異常腫物需要考慮髓外漿細胞瘤或者澱粉樣變。
● 4.神經系統癥狀
● 神經系統髓外漿細胞瘤可出現肢體癱瘓、嗜睡、昏迷、復視、失明、視力減退。
● 5.多發性骨髓瘤多見細菌感染
● 亦可見真菌、病毒感染,最常見為細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敗血症,病毒性帶狀庖疹也容易發生,尤其是治療后免疫低下的患者。
● 6.腎功能損害
● 50%~70%患者尿檢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出現慢性腎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結石
● 7.高黏滯綜合征
● 可發生頭暈、眼花、視力障礙,並可突發暈厥、意識障礙。
● 8.澱粉樣變
● 常發生於舌、皮膚、心臟、胃腸道等部位。
● 9.包塊或漿細胞瘤
● 有的患者可以出現腫塊,腫塊直徑幾厘米至幾十厘米不等,可以是骨性腫塊或軟組織腫塊,這些腫塊病理檢查多為漿細胞瘤。一般認為合併軟組織腫塊或漿細胞瘤的患者預后不良,生存期短。
● 10.血栓或梗塞
● 患者可出現血液透析造瘺管梗塞、深靜脈血栓或心肌梗塞等表現,發生的原因與腫瘤患者易栓及高黏滯綜合征等因素有關。

典型癥狀

● 骨痛(多發生在背部,也可以出現胸背部、骨盆等)
● 鎖骨、肋骨和大腿等部位有隆起腫塊
● 鼻出血、牙齦出血、皮膚紫癜
● 面色蒼白
● 尿量減少或增多、尿中泡沫增多、尿色改變
● 顏面或下肢水腫
● 噁心、嘔吐、煩渴、食慾下降
● 便秘
● 乏力、虛弱
● 頭暈、頭痛
● 眼花、視力減退
● 肌肉無力、肢體麻木

其他癥狀

● 關節疼痛、關節腫脹
● 皮膚瘙癢、紅斑
● 意識模糊
● 嗜睡
● 昏迷

檢查


● 多發性骨髓瘤主要通過血常規、血M蛋白鑒定、骨髓檢查、尿液檢查、X線、CT、磁共振、ECT等進行確診。

血常規

● 可以檢測到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幫助判斷是否存在貧血。

血M蛋白鑒定

● 血清蛋白電泳可測定血清中各類蛋白佔總蛋白的百分比;血清免疫固定電泳可對血清中的各種蛋白成分進行分離,用於區分蛋白的類型。這兩種檢查方法可觀察血清中是否出現M蛋白,幫助診斷。

骨髓檢查

● 可以了解是否存在漿細胞異常增生,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尿液檢查

尿常規檢查可以發現是否出現了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等,可以幫助診斷。
● 尿蛋白電泳和免疫電泳能檢測出尿液中是否存在本-周蛋白,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影像學檢查

● 影像學檢查可以幫助醫生判斷有沒有出現骨質破壞、骨質疏鬆和骨折等。其中CT、磁共振比X線更準確,可以發現X線不能顯示的微小病變。ECT檢查可以顯示全身骨破壞的情況。

其他檢查

● 其他檢查還有很多種,主要是為了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和判斷預后。其中比較重要的檢查有:
● 電解質
● 肝功能
● 腎功能
● 血清乳酸脫氫酶
● C反應蛋白(CRP)

診斷


● 根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CCN,v3.2016)及國際骨髓瘤工作組(IMWG,2014)的指南,多發性骨髓瘤可分為無癥狀骨髓瘤(即冒煙型骨髓瘤)和有癥狀骨髓瘤(即活動性骨髓瘤)。

無癥狀骨髓瘤診斷標準

● 需滿足第3條+第1條/第2條:
● 血清單克隆M蛋白≥30 g/L,或24 h尿輕鏈≥0.5 g。
● 骨髓單克隆漿細胞比例10%~60%。
● 無相關器官及組織損害(無SLiM、CRAB等終末器官損害表現)。

有癥狀骨髓瘤診斷標準

● 需滿足第1條及第2條,加上第3條中任何1項:
● 骨髓單克隆漿細胞比例≥10%和/或組織活檢證明有漿細胞瘤。
● 血清和/或尿出現單克隆M蛋白a。
● 骨髓瘤引起的相關表現:
● ● 靶器官損害表現(CRAB)
● ● [C]校正血清鈣>2.75 mmol/Lc。
● ● [R]腎功能損害(肌酐清除率<40 ml/min或肌酐>177μmol/L)。
● ● [A]貧血(血紅蛋白低於正常下限20 g/L或<100 g/L)。
● ● [B]溶骨性破壞,通過影像學檢查(X線片、CT或PET-CT)顯示1處或多處溶骨性病變。
● ● 無靶器官損害表現,但出現以下1項或多項指標異常(SLiM)
● ● [S]骨髓單克隆漿細胞比例≥60%d。
● ● [Li]受累/非受累血清遊離輕鏈比≥100e。
● ● [M] MRI檢查出現>1處5 mm以上局灶性骨質破壞。
● ● (一)國際衛生組織(WHO)診斷MM標準(2001年)
● ● 1.主要標準
● ● (1)骨髓漿細胞增多(>30%)
● ● (2)組織活檢證實有漿細胞瘤
● ● (3)M-成分:血清IgG>3.5g/dL或IgA>2.0g/dL,尿本周蛋白>1g/24h。
● ● 2.次要標準
● ● (1)骨髓漿細胞增多(10%~30%)
● ● (2)M-成分存在但水平低於上述水平
● ● (3)有溶骨性病變
● ● (4)正常免疫球蛋白減少50%以上:IgG<600mg/dL,IgA<100mg/dL,IgM<50mg/dL。
● ● 3.診斷MM要求
● ● ①具有至少1項主要標準和1項次要標準;②或者具有至少3項次要標準而且其中必須包括其中的(1)項和(2)項。患者應有與診斷標準相關的疾病進展性癥狀。
● ● (二)國際骨髓瘤工作組(IMWG)關於MM診斷標準(2003年)
● ● 1.癥狀性MM
● ● (1)血或尿中存在M-蛋白
● ● (2)骨髓中有克隆性漿細胞或漿細胞瘤
● ● (3)相關的器官或組織損害(終末器官損害,包括高鈣血症、腎損害、貧血或骨損害)
● ● 2.無癥狀MM
● ● (1)M-蛋白≥30g/L
● ● (2)和/或骨髓中克隆性漿細胞≥10%
● ● (3)無相關的器官或組織損害或無癥狀
● ● IMWG的專家認為,無癥狀MM患者,即使診斷了MM,在出現高鈣血症、腎損害、貧血或骨損害這些終末器官損害前,可以對患者嚴密觀察;一旦出現了高鈣血症、腎損害、貧血或骨損害這些終末器官損害之一,既要開始進行治療。

鑒別診斷

分型


● 依照增多的異常免疫球蛋白類型可分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輕鏈型、雙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每一種再根據輕鏈類型分為κ、λ型,共計14種。

分期


● 國際分期系統(ISS)為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后提供依據,具體如下:
● Ⅰ期:血清β2-MG<3.5g/dl,血清蛋白≥3.5g/dl。
● Ⅱ期:非Ⅰ或Ⅲ期。
● Ⅲ期:血清β2-MG≥5.5g/dl。
分期
● Durie和Salmon分期標準
● (1975年)
● ISS國際預後分期標準
● (2005年)
● 修訂的R-ISS國際預後分期標準
● (2015年)
● 符合下述4項:
● ⑴血紅蛋白>100g/L
● ⑵血清鈣正常
● ⑶無骨質破壞
● ⑷M蛋白水平
● IgG<50g/L
● IgA<30g/L
● 尿輕鏈<4g/24h
● 血清β2微球蛋白<3.5mg/L
● 白蛋白≥35g/L
● 符合ISS分期Ⅰ的標準;
● 和乳酸脫氫酶正常;
● 和iFISH檢查正常(需符合3條)
既不符合Ⅰ期又不符合Ⅲ期1期和3期之間介於R-ISS的Ⅰ和Ⅲ期之間
● 符合下述一項或一項以上:
● ⑴血紅蛋白<85g/L
● ⑵高鈣血症
● ⑶進展性溶骨病變
● ⑷M蛋白水平:
● IgG>70g/L
● IgA>50g/L
● 尿輕鏈>12g/24h
血清β2微球蛋白≥5.5mg/L
● 符合ISS分期Ⅲ的標準;
● 或合併乳酸脫氫酶增高;
● 或合併iFISH檢查異常顯示為高危,即染色體17p13缺失,和/或t(4;14)和/或t(14;16)(需符合2條)
亞組標準
● A組腎功能正常(血肌酐<2.0mg/dL)
● B組腎功能不正常(血肌酐≥2.0mg/dL)
R-ISS:修訂的國際預後分期;FISH:熒光原位雜交技術;iFISH:指用CD138(一種骨髓瘤細胞陽性表達的標誌)磁珠篩選后的中期FISH,篩選后的FISH較普通FISH檢測的陽性率高。

臨床表現

鑒別診斷


● 反應性漿細胞增多症、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等疾病都可能出現面色蒼白、疲乏無力等癥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骨轉移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等疾病都可能會出現骨痛。因此,出現骨痛、面色蒼白、疲乏無力等癥狀時不能確定就是多發性骨髓瘤,一定要及時就診。醫生可以通過血常規、血M蛋白鑒定、骨髓檢查、尿液檢查、X線、CT、磁共振等做出診斷。

治療


● 無癥狀者一般不需治療,密切觀察病情即可。有癥狀者應積極治療,主要治療方法有對症治療、抗腫瘤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

對症治療

● 減輕疼痛
● ● 二膦酸鹽有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作用,還有一定的修復骨質的作用,可以減輕疼痛。
● ● 放射性核素內照射可以控制骨損害、減輕疼痛。
● 治療高鈣血症
● ● 可通過增加補液量,促進鈣排泄。
● ● 使用二膦酸鹽、糖皮質激素降鈣素,可抑制鈣、磷的吸收。
● 治療腎功能不全
● ● 減少尿酸形成和促進尿酸排泄,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還需口服別嘌醇。
● ● 避免使用非甾體消炎藥和靜脈造影劑。
● ● 有腎衰竭者,尤其是急性腎損傷,需要進行透析。
● 控制感染
● ● 常用的藥物是抗生素,反覆感染者可能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
● 糾正貧血
● ● 應用促紅細胞生成素,可改善貧血,尤其適用腎衰竭者。
● 高粘滯血症
● ● 可能需要進行血漿置換術,可以凈化血液,改善癥狀。

抗腫瘤治療

● 聯合化療是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主要措施,可改善預后。

造血幹細胞移植

● 可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延長生存期,部分患者可能得到治癒。
● 1.治療原則
● (1)一般情況下,無癥狀MM患者,無需治療;癥狀性骨髓瘤才開始治療。
● (2)對高危的無癥狀MM患者80%可在2年內轉化為MM,可早期治療干預。
● 高危的無癥狀MM的定義為:①骨髓中異常漿細胞≥60%;②肌酐清除率<40ml/分;③血清遊離輕鏈比值≥100;④骨骼影像學檢查出現以下活動性病變證據:核磁共振(MRI)≥1個以上骨損害;PET-CT陽性;全身低劑量CT發現>5m的骨損害。
● 2.一般治療
● (1)血紅蛋白低於60g/L 輸注紅細胞或必要時皮下注射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
● (2)高鈣血症等滲鹽水水化,強的松,降鈣素,雙膦酸鹽藥物,原發病治療。
● (3)高尿酸血症水化,別嘌呤醇口服。
● (4)高黏滯血症 原發病治療,必要時臨時性血漿交換。
● (5)腎功能衰竭 原發病治療,必要時血液透析
● (6)感染 聯合應用抗生素治療,對反覆感染的患者,定期預防性丙種球蛋白注射有效。
● 3.化療
● 常用藥物包括:①靶向藥物 目前主要為蛋白酶體抑製劑(硼替佐米、卡非佐米)和免疫調節劑(沙利度胺、來那度胺或泊馬度胺)2種;②傳統化療藥物 包括馬法蘭、阿黴素和環磷醯胺等;③糖皮質激素 如地塞米松、強的松等。
● 常用的化療方案組合為:蛋白酶體抑製劑/免疫調節劑+糖皮質激素;或蛋白酶體抑製劑/免疫調節劑+傳統化療藥物+糖皮質激素;或傳統化療藥物+糖皮質激素(屬於傳統化療方案)。
● 已證明,含有蛋白酶體抑製劑/免疫調節劑新葯的方案的療效明顯優於傳統化療方案。故MM患者應盡量採用包含蛋白酶體抑製劑/免疫調節劑新葯的方案治療。
● (1)適合做自體移植的患者 採用不含馬法蘭的聯合方案,避免其對造血幹細胞的損傷;
● (2)不適合做自體移植的患者 如年齡大於65歲老年患者,傳統藥物可選用含馬法蘭的聯合方案。
● 4.造血幹細胞移植
● 所有有條件的患者均推薦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部分年輕高危的患者可以酌情考慮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 5.放療
● 用於局限性骨髓瘤、局部骨痛及有脊髓壓迫癥狀者。

危害


● 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
● 可引起溶骨性病變、高鈣血症、腎臟損害、高粘滯綜合征等多種併發症。
● 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轉移性


● 晚期會發生轉移,主要是骨轉移、腎轉移、肺轉移和肝轉移。

預后


● 治療效果與年齡、嚴重程度、腫瘤類型等密切相關。
● 未經治療者,生存期大約為6個月。
● 化療後生存期大約為3年;經綜合治療后,生存期可達到5~10年,甚至更長。
● 影響MM預后的因素有:
● 1.某些染色體異常:例如13號染色體缺失,17p13缺失,14q32異位等。
● 2.漿細胞標記指數。
● 3.β2-微球蛋白水平。
● 4.血清白蛋白水平。
● 5.血清肌酐水平。
● 6.高齡:年齡大於75歲。
● 7.血漿乳酸脫氫酶水平。
● 8.多發的髓外漿細胞瘤。
● 9.血漿可溶性IL-6受體水平。
● 10.C反應蛋白水平。

預防


● 遠離電離輻射。
● 避免長期接觸殺蟲劑、染髮劑、塑料及橡膠等化學物質。
● 鍛煉身體,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