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陽利濕
溫陽利濕
溫陽利濕,治法之一。溫陽利濕湯,腎陽虧虛型降壓方。治療陽氣被水寒阻遏而小便不利的方法。
如病人內停水濕,外有表寒,陽氣受水寒阻遏,症見頭痛、微發熱、心煩口渴欲飲,或水入則吐、小便不利,或水腫泄瀉,或痰飲咳喘,苔白膩,脈浮等,治以五苓散溫陽化氣,行濕利水。
溫陽利濕湯治療慢性泌尿系感染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該組36例均為本院門診女性患者,年齡最大75歲,最小36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5年。
診斷依據:有泌尿系感染病史,因勞累生氣反覆發作,遷延不愈;有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伴見少腹墜脹發涼、腰膝酸痛、神倦無力等症。檢查:腎區有叩痛;尿常規檢查見少量白細胞、紅細胞、尿蛋白。應用多種抗生素和清熱利濕葯未愈者。
治療方法:予溫陽利濕湯治療。藥物組成:山藥30 g,菟絲子、小茴香、烏葯、橘核各12 g,茯苓、澤瀉、車前子各15 g,蓄、瞿麥各18 g,半枝蓮30 g。少腹涼甚加肉桂;疼痛明顯加延胡索;氣短乏力加黃芪、黨參;伴尿血加小薊、白茅根;腰酸疼痛加杜仲、續斷;尿液混濁可加萆、滑石。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6日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 痊癒: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尿常規2次檢查正常,尿培養陰性,並於第6~8周複查無複發;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尿常規檢查基本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尿培養陰性;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尿常規檢查改善,尿培養陰性或偶有陽性;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尿常規檢查無恢復,尿培養陽性。
結果
該組36例,痊癒17例,佔47.2%;顯效10例,佔27.8%;有效6例,佔16.7%;無效3例,佔8.3%。總有效率91.7%。
典型病例
李某,女,68歲。2004-02-21初診。2001-01曾患急性泌尿系感染,經治療痊癒,近2年因勞累生氣反覆發作。刻診:尿頻,尿急,少腹墜脹發涼,腰膝酸痛,神疲乏力,舌質紅,苔白厚,脈沉細弦。尿常規檢查:白細胞(+),紅細胞(±),尿蛋白(±),診前曾靜脈滴注氧氟沙星7日,服氧氟沙星片、三金片10日,未愈。中醫診斷:勞淋,證屬腎陽不足,肝氣鬱結,兼有膀胱濕熱。治宜溫陽理氣,利水通淋。方用溫陽利濕湯加味。藥物組成:山藥30 g,菟絲子、小茴香、橘核、烏葯各12 g,蓄、瞿麥各18 g,茯苓、澤瀉、車前子各15 g,半枝蓮30 g。水煎服,日1劑。服6劑后,諸症明顯減輕,守方繼服12劑,諸症悉平。
討論
慢性泌尿系感染屬中醫學淋證範疇,早期以熱淋為主,屬實證,多由於濕熱蘊結膀胱,膀胱氣化不利所致。《諸病源候論?淋病候》說:“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說明其病位在腎與膀胱,病機為腎虛膀胱熱。若淋證經久不愈或反覆發作,濕熱邪戀膀胱,每易由腑及臟傷及於腎,繼則由腎及脾,出現腎陰不足、脾腎陽虛的證候,此時正虛邪戀,則屬慢性階段。慢性泌尿系感染,多發於年齡偏大的婦女,由於脾腎不足,濕熱留戀,此時純虛純實證均少見,多為虛實夾雜症,如陰虛夾濕熱、氣虛夾水濕、陽虛夾濕熱,治以扶正祛邪,虛實兼顧,標本同治。
溫陽利濕湯方中山藥補脾益腎;菟絲子溫補腎陽;小茴香、烏葯溫陽理氣散寒止痛;蓄、瞿麥清熱利濕通淋;茯苓、澤瀉健脾利水滲濕;車前子利尿;橘核理氣通絡;半枝蓮清熱解毒利尿。全方溫陽理氣與清利濕熱並舉,切中病機,祛邪而不傷正,故對於老年婦女,病程長,因勞累生氣反覆發作,應用多種抗生素和清熱利濕藥物仍有小便頻數、少腹墜脹發涼、遷延難愈的慢性泌尿系感染患者,療效顯著。
溫陽利濕湯對腎病綜合征蛋白尿的影響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本次臨床研究共觀察比較62例,均為我院腎內科2005年3月~2007年4月住院及門診患者。均符合相應的中醫診斷標準、病例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隨機選擇32例使用活血溫陽利濕湯治療者為治療組,在同一時間內選擇條件基本相同,並使用腎炎四味片的病例30例為對照組。對兩組間治療前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病情、治療時間、慢性腎功能不全程度等進行比較,並經統計學分析,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間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療效判定標準〔1〕 臨床痊癒:水腫等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治療后連續3次尿蛋白檢查陰性,或24 h尿蛋白定量持續小於0.18 g,高倍鏡下尿紅細胞消失,尿沉渣計數正常,血清白蛋白恢復到35 g/L以上,血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基本正常,腎功能正常;顯效:水腫等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治療后尿蛋白3次檢查減少1~2個+號以上,24 h尿蛋白定量持續在0.1~0.5 g之間,血清白蛋白在30~35 g/L之間,血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接近正常,腎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與正常值相差不超過15%);有效:水腫等癥狀與體征明顯好轉,尿蛋白檢查持續減少1個+號,或24 h尿蛋白定量持續在0.51~2 g之間,血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與治療前相比有所改善,腎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水腫等癥狀與體征無明顯好轉,24 h尿蛋白定量>2g,腎功能無好轉。
治療方法 治療組以活血化瘀、溫陽利濕為法,對脾腎陽虛型腎病綜合征蛋白尿除進行常規治療之外,加用活血溫陽利濕湯(黃芪25 g,益母草25 g,當歸15 g,川芎15 g,豬苓15 g,車前子25 g,桂枝10 g,蟬蛻20 g,地龍20 g),水煎取汁200 mL,日1劑,早晚分服;對照組使用腎炎四味片,8片日3次口服,其他治療相同。常規治療中,如伴有高血壓等癥狀而需對症治療時,均未使用轉氨酶抑製劑,避免了其對尿蛋白的影響。兩組患者均以1-3個月為1療程。
治療結果與分析
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腎功能的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後為u=3.992,P<0.01,有極顯著性差異;對照組治療前後為u=2.162,P<0.05,有顯著性差異;兩組間比較,u=1.988,P<0.05,說明治療組在改善尿蛋白方面明顯優於對照組。
對兩組治療前後的24h尿蛋白定量經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後均顯示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進行比較,差異顯著(P<0.05),說明治療組在改善24h尿蛋白定量方面優於對照組。
癥狀體征的治療前後比較 治療組治療前後的面浮肢腫、神疲乏力、惡寒肢冷、腰膝酸軟、脘悶納呆、睡眠欠佳、小便清長均具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面浮肢腫、脘悶納呆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治療組在改善癥狀體征方面優於對照組,尤其對面浮肢腫、脘悶納呆的改善作用更加明顯。
討論
自擬活血溫陽利濕湯方以黃芪、益母草為君葯,黃芪能補氣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益母草能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二者同作為君葯,標本兼治,攻中寓補,補中寓攻,既益氣固本扶正,又活血化瘀祛邪,相輔相成,扶正不礙邪,祛邪不傷正。方中豬苓、車前子、桂枝為臣葯,豬苓利尿滲濕,溫陽利濕;車前子利水、清熱、明目、祛痰;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脈;方中蟬蛻、地龍、當歸、川芎共為佐使葯,蟬蛻疏散風熱,宣肺透疹,熄風止痙;地龍清熱熄風、平喘、通絡、利尿;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諸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溫陽利濕之功[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