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

海南萬寧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是國務院1990年9月批准建立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70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4.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5.8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是珍稀鳥類金絲燕和海島海洋生態系統。

大洲島保護區生態系統由島陸生態和海洋生態系統組成。

海南萬寧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海南萬寧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南省萬寧市東南部大洲島,距烏場港約6海里,其範圍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6′30″,北緯18°42′42″;東經110°30′06″,北緯18°43′54″;東經110°32′06″,北緯18°38′12″;東經110°28′00″,北緯18°37′06″。

地理環境

大洲島是海南島近海離岸最大的海島,島四周為花崗岩環抱,島上沿岸地貌為花崗岩構造,受海水剝蝕影響,呈同心圓形狀,十分奇特。南嶺上,山岩聳峙,峭崖上遍布天然裂縫、洞穴和蔥鬱的植被,僻靜幽深,為金絲燕提供了棲息繁殖的良好場所,海中豐富的藻類、魚類,是金絲燕的天然食料。大洲島由南嶺、北嶺兩島構成。南嶺面積270公頃,海拔289米;北嶺面積150公頃,海拔136米,地勢較為平坦,沿海一帶有較長的沙灘。南北兩嶺由一條長800米、寬40米的沙帶聯結,退潮時,沙帶露出水面、涉水可過。

動植物資源

島上植被茂盛,種類豐富,分佈密度大,經初步鑒定和統計,島上高等植物有577種,隸屬121科,395屬,尤其是海南特有的植物達23種,國家或省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有 海南蘇鐵、海南(小花)龍血樹海南大風子、野龍眼、野荔枝和毛茶等,名貴的中草藥有金不換金銀花山薯淮山)等。島上的野生動物非常豐富,有穿山甲蜥蜴、蟒、蛇、狐狸,以及鷓鴣、老鷹、海燕、鷺等。初步調查在島上棲息活動的鳥類多達81種,隸屬於11目、27科、47屬,分別占海南省鳥類的22.82%、52.38%、33.33%和23.38%。
經調查大洲島海域浮游植物種類有182種,細胞數量介於13×104~1134×104個/m3,葉綠素a平均值為0.22mg/l,年平均生物量為236mg/m3;因此此處形成著名的大洲漁場,產有墨魚烏賊;馬鮫魚;金槍魚旗魚鯧魚;鰤魚;帶魚;龍蝦;鮑魚海膽;紫菜等多種名貴海產品;

海洋資源

大洲島具有特殊的海底地貌,其周圍海域水深達100米,變化極大,10米等深線離島不到200米,大嶺東南側30米等深線距島不到200米,有著與近海不同的海洋生態特徵,適宜不同水深的海洋生物生存和棲息。大洲島處於瓊東上升流顯著海區,附近有太陽河等入海徑流,海區富含大量的有機營養物質,因而海洋生物種類非常豐富,生物量高,因而此處形成著名的大洲漁場,產有墨魚、烏賊、馬鮫魚、金槍魚、旗魚、鯧魚、鰤魚、帶魚、龍蝦、鮑魚、海膽、紫菜等多種名貴海產品。

重點保護對象:海南蘇鐵

海南蘇鐵
海南蘇鐵
中文名:海南蘇鐵
中文別名:龍尾草 刺柄蘇鐵
拉丁名:cycas hainanensis
科學分類:
界:植物界 Plantae
門:蘇鐵門 Cycadophyta
綱:蘇鐵綱 Cycadopsida
目:蘇鐵目 Cycadale
科:蘇鐵科 Cycadaceae
屬:蘇鐵屬 Cycas
種:海南蘇鐵 C. hainanensis
二名法:Cycas hainanensis C. J. Chen
地理分佈:中國海南島東南部的萬寧及東北部的海口
保護狀況: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形態特徵:常綠棕櫚狀木本植物。植株高2~5m,莖粗壯,略平滑,黑褐色。葉片多且長,簇生於莖頂,具葉60~80枚,葉長達2m;羽片60~75對,革質,深綠色,全緣。雌雄異株,雄花圓錐形,長30~40cm,深黃色;雌花扁球形,大孢子葉長30cm,胚珠近球形,成熟時深橘紅色。花期5月~6月。羽狀葉長約1米,葉柄長約20厘米,橫切面四方狀圓形,兩側密生刺;羽狀裂片近對生,條形,革質,中部的羽狀裂片通常直或微彎,長約15厘米,寬約6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收縮不對稱。大孢子葉幼時被褐色絨毛,后漸脫幾無毛,上部的頂片斜方狀卵形長約7厘米,寬約5厘米,邊緣羽狀分裂,裂片條狀鑽形,先端有刺狀尖頭,頂生裂片矩圓形扁平。

保護價值

大洲島及周圍海域奇特的環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平衡的海島海洋生態系統,是生物多樣性顯著地區,這種基本保持著原始狀態的熱帶海島海洋生態系統在我國非常稀少,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由於面積小,生物多樣性雖然豐富但數量較少,因此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一旦被破壞將難以恢復。

旅遊資源

大洲島非常適宜旅遊。該島石奇海美,風景秀麗,南北兩嶺間由一條長約800米、寬約50米的潔白沙灘連接,形成兩個港灣,是天然的海水浴場;海域寬闊,風平浪穩,海底珊瑚和生物多姿多彩,很適宜開展海上旅遊項目、潛水觀光和探險、攝影等。

保護現狀

該區保護區主管部門是國家海洋局、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大洲島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依照國家法律法規負責本保護區的保護、建設與管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在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保護區管理處將不斷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為國家環保事業的騰飛、為國民經濟健康地發展做出努力和貢獻。

上海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


基本概述

上海金山三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是指金山區域內的大金山、小金山和浮山(俗稱烏龜山),位於杭州灣北部,距金山嘴6.2公里,總面積45公頃。這塊上海獨一無二的凈土,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批准為市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是上海市所轄範圍內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3年6月5日。

保護範圍

大金山北部面積9.4公頃的區域作為保護區的核心區;核心區以外的陸域和三島周邊0.5海里的水域作為非核心區域加以保護。

保護對象

該區主要保護對象為 典型的中亞熱帶自然植被類型樹種,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昆蟲及土壤有機物,野生珍稀植物樹種,近江牡蠣等。保護區內自然環境優良、生物種類繁多、自然植被保存良好,金山三島是上海地區環境質量最好的區域,至今仍保留著較好的半原始狀態的生態環境是上海地區野生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方,因此可作為上海市重要的環境質量對照點,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

重點保護對象:近江牡蠣

近江牡蠣
近江牡蠣
中文別名:白蚝、海蠣子、蠣黃、蚵
拉丁名:Ostrea rivularis Gould
英文名為:Oyster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綱:雙殼綱 Bivalvia
目:鶯蛤目 Pterioida
科:牡蠣科 Ostreidae
屬:巨牡蠣屬 Crassostrea
種:近江牡蠣 C. rivularis
二名法:Crassostrea rivularis(Gould)
地理分佈: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常棲息在潮間帶至潮下帶。
形態特徵:近江牡蠣以有淡水入海的河口生長最繁盛而得名。貝殼大型,長達24厘米,高15厘米,質堅厚。體型多變化,有圓形、卵圓形、三角形和長方形等。右殼略扁平,表面環生薄而平直的鱗片,低齒貝的鱗片平、薄、脆,高齡口鱗片層層相疊,堅厚如石。左殼較有殼厚大,鱗片少。殼面有灰、青、紫、棕黃等顏色。殼內面白色,邊緣為灰紫色。韌帶長而闊。紫黑色。閉殼肌痕大,一般為卵圓形或腎臟形,位於中部背側。

管理機構

金山縣人民政府設立保護區管理機構,具體負責保護區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護區管理機構行政上受金山縣人民政府的領導,業務上受市海洋局的指導和監督。市環保、規劃等部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共同做好保護區的管理工作。

遼寧省大連市老偏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該保護區於2000年8月建立。該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21°28′46″~121°36′37″,北緯38°47′29″~38°50′00″,總面積為1580公頃。其中:緩衝區的範圍是島坨海岸線向外延伸1000米範圍內,面積為1310公頃;核心區的範圍是玉皇頂海岸線向外延伸100米範圍內,大坨子、二坨子、三坨子、四坨子海岸線向外延伸200米範圍內,老偏島海岸線向外延伸50米範圍內,面積為270公頃(包括老偏島及大坨子、二坨子、三坨子、四坨子海岸線以上向陸部分,面積為70公頃)。該區有天然海草床,水下植物種類齊全,如皺紋盤鮑紫海膽刺參香螺等海珍品,其資源量和質量有區域優勢。

地理環境

老偏島的喀斯特地貌,玉皇頂及大坨子、二坨子、三坨子、四坨子的海蝕地貌景觀。老偏島由於岩石性質、地質構造和古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形成國內北方島嶼罕見的喀斯特溶洞景觀。玉皇頂是小平島的陸連島,由五個山包構成起伏山崖,其外側是清澈的海水。岩石是堅硬的震旦紀橋頭組中厚石英岩,岩層產狀近於水平。由於構造裂隙及強烈海蝕作用,形成各種海蝕景觀,如海蝕洞、象鼻洞。其中一較大洞長約30米,高15米。

保護對象

刺參、皺紋盤鮑、紫海膽、紫石房蛤、香螺、魁蚶馬尾藻及周圍海洋生態系統。
4、遼寧省大連市海王九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

海王九島·地理位置

海王九島海洋景觀自然保護區於2000年8月建立。該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23°02′31′~123°06′39′,北緯39°25′16′~39°31′09′,總面積為2143公頃。其中:緩衝區的範圍是島坨海岸線向外延伸500米範圍內,面積為1682公頃;核心區的範圍是大王家島海岸線向陸200米及周圍礁盤景觀,其他八個島坨海岸線向陸部分及其周圍景觀,面積為461公頃。

海王九島·地理環境

海王九島位於黃海北部長山列島東北端。由大王家島、壽龍島、小王家島、壇坨子、長坨子等九個島坨組成。氣候溫涼,降水適中風大霧多。海王九島屬於侵蝕岸類中的基岩海岸,波浪作用強烈,海岸分割明顯,岬角、海灣相間分佈。堅硬的石英岩、輝綠岩構造發育,有的岩層近于堅直,裂隙在強烈海浪作用下形成奇特海濱地貌形態,如雙獅爭峰、黑白石、大象戲水、海龜渡海等。

海王九島·保護對象

島礁型基岩海岸,海蝕柱、海蝕洞等海濱地貌,黃嘴白鷺海鷗等鳥類及海岸景觀。
5、山東省威海榮成成山頭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

成山頭·地理位置

成山頭海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主要位於山東省榮成市成山鎮(北緯37°22′,東經122°32′)。成山鎮三面環海,一面連陸,海岸線長92公里,海域遼闊,是中國大陸距離韓國最近的地方(僅94海里),有馳名中外的“中國好望角”——天盡頭,有中國最大的天鵝湖。

成山頭·地理環境

成山頭直插入海,臨海山體壁如削,崖下海濤翻騰,水流湍急,常年經受大風、大浪和風暴潮的衝擊,海域最大浪高達7米以上,成為我國研究海洋氣象、物理海洋、海洋能源等的寶貴科研基地。在保護區內還具有全國少有的典型沙嘴、海驢島上奇特的海蝕柱、海蝕洞等海蝕地貌以及受到國內外地質學家高度重視的柳夼紅層等自然遺跡,具有很高的地質、地貌和海洋氣候變遷的科研價值。

成山頭·保護價值

成山頭海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集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海灣生態系統、海島生態系統於一區,在擬定保護區內具有如此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這在國內沿海是罕見的、不可多得的。同時,由於擬定保護區地處獨特的地理區位,又受到不同性質水團的影響,是我國北方海域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海域。

成山頭·保護對象

由於成山頭及鄰近海域岸線曲折,形成眾多的大小岬灣,加之海洋食物充足,因而每年冬季引來眾多的大天鵝等珍稀鳥類來此越冬棲息,形成世界上四大天鵝棲息地之一,被譽為“東方天鵝王國”。

旅遊資源

成山頭被譽為“中國的好望角”,素有“南有天涯海角,北有極地盡頭”之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曾兩度駕臨成山頭,公元前94年,漢武帝劉徹東巡海上,也來到成山頭,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建國后,眾多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海內外大批名人志士先後來成山頭觀光,胡耀邦同志還親手題寫了“天盡頭”、“心潮澎湃”七個大字。

韭山列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韭山列島及其附近海域位於浙江中部沿海,處於舟山漁場與漁山漁場的交界處,具有獨特的海洋區位優勢。為了進一步維護良好的自然環境、恢復並發展生物資源,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是必要的。通過本項目研究的主要論點與論據:韭山列島周圍海域是大黃魚、曼氏無針烏賊等重要漁業資源的產卵場及苗種保護區,並為江豚較大種群分佈區及黑嘴端鳳頭燕鷗、黃嘴白鷺、岩鷺白鷺、中白鷺、黑尾鷗等重要水鳥的繁殖和棲息地。

保護意義

對韭山列島海洋自然保護區及其附近海域生物、海洋環境等要素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自2003年建立保護區以來,海洋瀕危生物資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省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保護區內的珍稀動物資源和重要的漁業資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並有所恢復,保護區及其附近海域的海洋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也得到保護和改善。這對於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廣東南澎列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


基本概況

廣東南澎列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位於台灣海峽西南端喇叭口,粵、閩、台三省及南海東海的交界處,海洋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為廣東沿海最具有代表性的近海海洋生態系之一,已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划入生態保護項目“中國南部沿海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內。據大量的調查研究和統計分析顯示,分佈於南澎保護區海域的海洋生物達到1308種,保護區海域是龍蝦、石斑魚、大黃魚、紫菜、頭足類鯛科魚類等海珍品和重要經濟魚類的繁殖和育肥場所。此外,區內還分佈有國家Ⅰ、Ⅱ級保護動物17種及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8種。

發展歷程

2003年4月,廣東省省級自然保護區項目——“南澎列島海洋生態省級自然保護區”項目成功通過省專家評審,並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0年11月17日,環保部組織召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會,廣東南澎列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全票通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
2011年6月,汕頭市的省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廣東南澎列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順利通過晉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成為廣東省第五個、粵東地區第一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