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家湖牧場
甘家湖牧場
甘家湖牧場位於東經44°50′23″—44°58′25″,北緯84°21′20″—84°30′44″,地處天山北麓中段,准葛爾盆地西南緣,烏蘇市西北72千米處的小北山腳下,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地方國有企業,南與車排子鎮相鄰、北與托里縣接壤,隔奎屯河與123團相望,西與甘家湖林場毗鄰,是烏蘇市最為偏遠的牧場。
甘家湖,漢語,相傳在明末清初時期,有一家甘姓漢民在此墾荒定居,因此而得名。
甘家湖牧場屬奎屯河沖積扇平原,地理條件優越,緊臨217國道,距312國道、奎—賽高等級公路、歐亞大陸橋72千米,距首府烏魯木齊336千米。場駐地康蘇瓦特隊,現有烏蘇-125團-車排子-甘家湖牧場-石橋鄉的縣級公路,一天往返班車2小時一趟,交通便捷。
轄區內信息靈通,已建成電信寬頻、移動、聯通網路。是烏蘇市重要的畜產品、優質棉基地。境內土地肥沃,光熱充足,無霜期較長,棉花、巴什拜肉羊為其支柱特色產業。全場轄區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12萬畝。轄7個生產隊,由漢、哈、維、回、蒙等5個民族組成。
甘家湖牧場是準噶爾盆地的西南沿。由南部衝擊洪積傾斜平原和境內的衝擊平坦平原兩大部分構成。境內平坦平原中有一部分又分為乾燥侵蝕平原,已形成半沙漠地帶。境內四棵樹河與奎屯河的交匯處以西,是烏蘇市海拔最低點,海拔高度226米,境內盆地總面積約3000平方千米。又可分為:衝擊平坦平原和沙漠半沙漠三個地貌單元。
甘家湖境域雖有奎屯河,四棵樹河和古爾圖河貫穿其境,屬沖積平坦平原,但也屬於距內地河流較遠的區域,潛水面低,地表水相對較少,又處於阿拉山口向東吹入盆地的風帶上。由於風的吹揚作用,使地表乾燥,侵蝕嚴重。年降水量雖有100-200毫米,但蒸發量高達1500-2000毫米以上,形成大片半沙漠半沙丘,沙丘高度一般為數米,有的高達數十米。沙丘鏈以及沙地廣布,植被稀少,覆蓋率僅為20%左右,植被均為耐旱植物,如:梭梭柴,駱駝刺,琵琶柴,檉柳,紅柳,麻黃等。
甘家湖牧場地處北溫帶乾旱區,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其特徵為: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年內溫度變幅較大,光照充足;降雨量少,相對濕度小。夏季有乾熱風,冬季常有寒流入侵。年平均氣溫7.3℃,年積氣溫3290℃-4126℃之間,很適合棉花、瓜果的種植。
甘家湖牧場日光充足,年日照2600-2800小時,日照率64%。4-9月1600-1800小時,極易作物生長。6-8月每月日照均在300小時以上。日照率68-74%。夏季最長的一天日照可達14-15小時,全年總輻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總時數2791.3,總輻射133.5/平方厘米,生理輻射65.7/平方厘米。
甘家湖牧場屬於烏蘇乾旱平原,靠大氣降水極少,地區主要用水靠地下水和境內的河流供水。在牧場境內主要有4條河流(奎屯河、四棵樹河、古爾圖河、卡裏海河)流經甘家湖牧場,前三條在牧場東南方向,來自天山。卡梅海河在牧場東北,由東向西流,是季節性河流,下雨時節才有水。四條河的彙集處都在甘家湖彙集,余水均注入艾比湖。
甘家湖牧場地下水屬鬆散岩類孔隙水。在車排子甘家湖一帶潛水與承壓水單井涌水量均在100-1000噸/日之間。承壓水含水層層頂板埋深4-70米。甘家湖有自流井3處,但最後一自流井在原康蘇瓦特隊辦公室對面。流到2009年5月底,目前所有自流井都已斷流。
建國前,甘家湖地區人煙稀少,多數為鹼灘、戈壁、原始森林、葦湖和沙漠,境域面積也無人要求去丈量,沒有確切數字,是蒙古族準噶爾部的游牧地。
公元前221年至206年甘家湖一帶人是賽人游牧的區域範圍。
唐天元間(713-741年)唐朝政府在烏蘇地區設黑水、葉河、東林、西林、四守捉,甘家湖一帶隸屬西林守捉的勢力範圍。
蒙古汗國太祖六年(1211年)甘家湖屬屈出律管轄。太祖十四年(1219年)甘家湖一帶隸屬蒙古汗國。
1644年-1755年,該地域屬測旺阿拉布坦統治,是布爾古特台呢瑪游牧地。
光緒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把今甘家湖境域,明確劃歸庫爾喀喇烏蘇,分別設鄂倫布拉克台和塔爾巴哈台屬(今托里縣)。烏蘇稱庫爾喀喇烏蘇,烏蘇與精河兩地統屬庫爾喀喇烏蘇辦事(領隊)大臣管轄,歸屬烏魯木齊都統。境域轄甘家湖、車排子。
清宣統年間,清政府在庫爾喀喇烏蘇設烏蘇直錄廳轄區,並劃為四區:分別為中區、東區、西區、北區。甘家湖為西區的北界,並設為小草湖驛(即:兵站)。
民國6年(1917年)庫爾喀喇烏蘇更名為烏蘇縣,烏蘇轄縣城和8個村莊。甘家湖划屬車排子庄,庄界為:東界到芨芨台,西界蘇興灘戈壁,南界河壩,北界至小草湖。
民國21年(1932年)烏蘇縣仍為縣建制,下設4區,區下設14保,甘家湖為車排子區的第14保(縣地名志)。
民國25年(1936年)烏蘇縣轄8個區,區轄鄉鎮、甘家湖、小草湖屬第五區,區公所設車排子,區長汪德興(縣誌48頁)。
1949年4月26日,新疆和平解放,1950年建立了烏蘇縣人民政府,隸屬塔城專員公署。縣下設4區,甘家湖為車排子區。
1958年5月,縣人委在甘家湖、車排子地區成立公私合營牧場-金溝牧場。
1959年5月,根據縣委指示,巴音溝地區的前進牧場(今巴音溝牧場)、星光牧場和甘家湖、車排子地區的前進牧場,三個牧場合併為一個牧場-前進牧場。場部設前進牧場庫勒村的喇嘛廟內。
1962年烏蘇縣人委(人民委員會)決定:車排子的牧業大隊(原金溝牧場)從前進牧場折出,成立前進二牧場,原前進牧場,更名為前進一牧場。前進二牧場場部設老車排子村。
1966年6月18日,縣人委又決定:東風公社的車排子農業大隊從東風公社折出,與前進二牧場合併,成立春光農場(先後用名車排子農場,東方紅農場)。
1976年11月27日,烏蘇縣決定第三大隊從春光農場劃出恢復前進二牧場原名,場部設在甘家湖林場,同時春光農場取消,成立車排子人民公社。
1981年,前進二牧場更名為甘家湖牧場,場駐地遷至康蘇瓦特隊至今。因二牧場場名由來已久,現有許多個人或單位仍習慣用二牧場場名,如烏蘇客運公司,購去甘家湖牧場車票,車票上仍打出二牧場字樣。
甘家湖牧場
甘家湖牧場下轄轄7個生產隊。
甘家湖牧場柯棵林隊(一隊)地處烏蘇市150公里的小北山腳下,距離牧場場部駐地30公里,與農七師126團、烏蘇市石橋鄉接壤。
甘家湖牧場加拉哈西隊(二隊)位於烏蘇市甘家湖牧場以西,距場部80公里,東、西、南與甘家湖牧場馬房子隊相鄰。
甘家湖牧場沙爾嶺隊(三隊)位於烏蘇市甘家湖牧場以北,距場部30公里,東與克拉瑪依市、南與農七師128團接壤。
甘家湖牧場馬房子隊(四隊)位於烏蘇市甘家湖牧場以西,距場部80公里,與甘家湖牧場加拉哈西隊、甘家湖林場、烏蘇市古爾圖鎮農業五隊接壤。
甘家湖牧場哈拉吾巴隊(六隊)位於烏蘇市甘家湖牧場西北,距場部31公里,東與農七師127團、西南與農七師126團接壤。北與托里縣接壤。
鐵架子牧民新村位於烏蘇市甘家湖牧場以西,距場部20公里,東鄰125團6連,西至甘家湖林場,南到125團7連,北至甘家湖牧場康蘇瓦特隊。
康蘇瓦特隊(七隊)牧場場部駐地。康蘇瓦特,哈語,意為寬廣的河灘飲水處,因所處於奎屯河下遊河灘處而得名。
甘家湖牧場地域遼闊,境域總面積達4200平方公里
甘家湖地區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水資源尤為豐富,境內南部天山下來的奎屯河、四棵樹河、古爾圖河、通往牧場,境北的卡裏海河沿著大小北山也通往甘家湖四大河流均匯入一起在甘家湖出境注入艾比湖。
境內石油資源尤為豐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就開始開採。
柯棵林隊(一隊)129戶,492人;加拉哈西隊(二隊)村民73戶,共316人;沙爾嶺隊(三隊)115戶,共375人;馬房子隊(四隊)村民123戶,共428人;鐵架子牧民新村(社區)村民294戶,共1336人;康蘇瓦特隊(社區)村民523戶,共1242人。
甘家湖牧場是烏蘇市主要牧區之一,2015年牲畜年末存欄68804頭(只)。
甘家湖牧場,地處邊遠戈壁荒灘,遠離市區,教育起步較晚。建國前,甘家湖牧區沒有正規學校,多數家庭的孩子受不到正規教育。
1968年,牧區有了流動小學,甘家湖牧場共設有流動教學點5處,校址分別設在科克倫、沙爾嶺、甘家湖、三排、大北山。流動學校,設施簡陋,教室只有靠在山腳或者避風處蓋一間簡陋的泥巴房,教室內有簡單的桌椅板凳,有一黑板,其他設備沒有。
1972年,牧場設立了漢族學校,學生20餘名,先開設了2個班級,首任老師張明亮。
1982年,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
甘家湖牧場新景
2005年,上級又撥款22萬元,進一步改善了學校的教學條件。
如今,甘家湖牧場新建了甘家湖牧場中心幼兒園、甘家湖牧場中心校教學樓、加拉哈西幼兒園、鐵架子牧民新村幼兒園、教書育人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
直到解放后,這裡的醫療條件才有好轉。
建國后,黨和人民政府對牧區人民的身體健康高度重視,縣醫療機構經常來牧區免費為牧民、兒童檢查身體,了解傳染病的病源,贈送相關藥物,收治危重病人。
現在甘家湖牧場已投入使用新的衛生院,改善了農牧民就醫條件。2016年10月全區實施全民健康體檢工程,甘家湖牧場衛生院發揮了強有力的作用,使得農牧民朋友們就近健康體檢很方便。
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甘家湖牧場現在已經建成四通八達公路網,新修柏油路48千米,牧區道路65千米;安裝路燈569盞,種植草坪160000平方米,居民區全部實現了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投資50餘萬元購置高標準道路清掃車1輛、垃圾運輸車3輛、垃圾箱40個、環衛電動車6輛,新增8名環衛工人定期清理巷道衛生。場區及主幹道清雪實現了機械化,為居民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阿肯彈唱: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傳統文化,它代表著哈薩克族獨特的民間文化特色,其舞台形式多樣。它的魅力在於演唱者體現出四種不同的藝術才華:即興作答能力、音樂天賦、雄辯能力和表演才能。
叼羊:叼羊是哈薩克族青年男子最具有民族特徵的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每逢草原上盛大喜事,剽悍驍勇的哈薩克族都要舉行這樣叼羊互動。
那達慕:那達慕是蒙古族的傳統盛會,在200多年前的準噶爾部強大事,這樣的盛會是多有舉行的。一般在每年的農曆5月2日舉行。
哈薩克族繡花工藝:哈薩克族婦女心靈手巧,能用自己的雙手綉出許多精美的圖案。從頭上戴的帽子到身上的著裝,家裡用的裝飾布袋、門簾、窗帘等都有他們綉下的美麗圖案和花紋,圖案鮮艷奪目,豐富多彩,內容以反映民族風情為主,給人一種藝術享受。
哈薩克族馬鞍:哈薩克族是一個愛馬善騎的民族。他們一年四季轉場,所以馬鞍具隊哈薩克民族的生活尤為重要,因而對馬鞍具的造型和裝飾也十分講究。馬鞍具對哈薩克族來說是一種身份和財富的象徵,同時也是哈薩克人在女兒出嫁時的嫁妝之一。
1992年,甘家湖牧場建立文化站,建築面積36平方米。
2003年,甘家湖牧場新建辦公室,建好后,把原來的小會議改建文化站。
2008年,甘家湖牧場投資40餘萬元建了新招待所內設文化室,文化室面積100平方米,並有專職幹部管理。
近幾年來,甘家湖牧場已經順利完成自治區文化站達標建設,建成鐵架子文化廣場、場區百姓休閑文化廣場、牧場文化站、中心校舞台、圖書室、文化大院、農牧民健身廣場等一批文化惠民活動。深入持久的開展兵地文藝匯演、廣場舞大賽等群體性文體活動50餘場次,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