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店回族鎮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下轄鎮

槐店回族鎮,隸屬於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地處沈丘縣西部。

西周時,為古項子國國都;1983年8月,槐店鎮改為槐店回族鎮。截至2019年末,槐店回族鎮戶籍人口為122086人。截至2020年6月,槐店回族鎮下轄17個社區, 鎮人民政府駐東關社區鎮政府街1號。

歷史沿革


地理上槐坊處於蔡河入的交匯處,沙穎河中游,便於商貿往來,加之回民有從商的習慣,一時間這裡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漕運興旺,逐漸恢復了古項昔日的繁華,成為豫東皖北商貿重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槐坊建分縣衙門,設散廳建制,置槐坊廳(與縣平級),析槐坊周圍十里以內原屬沈丘項城淮陽管轄區域併入散廳版圖。民國成立后,廢散廳,區域復歸三縣分管。民國17年(1928),在原槐坊廳區域上,划設特別行政區(即省直特別鎮),成立公安局。公安局直屬河南省保安處,下設三個分局,一分局管理項城地段、二分局管理淮陽地段、三分局管理沈丘地段。民國28年(1939),改公安局為警察局。民國32年(1943)2月,河南省第七區專員公署由秣陵鎮遷入槐坊,10月初遷往淮陽。1947年2月設鎮,屬界首縣。1948年5月,豫皖蘇行政公署在此建槐店市。1949年3月撤市設沈丘縣第五區。1950年10月沈丘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鎮移駐槐店,把原屬項城、淮陽與沈丘接壤地段及飛地、插花地併入沈丘縣版圖。1951年3月,建立槐店民族鎮(包括槐店回民自治區和海樓回族鄉)。1958年後,分別設槐店鎮和槐店人民公社兩個建制。1980年槐店人民公社更名北郊鄉,1983年4月槐店鎮改建槐店回族鎮,即今沈丘縣縣城。
西周時,為古項子國國都。
唐、五代、金、元至明前期,稱秣陵,為項城縣治所。明宣德三年(1428年)8月,黃水泛濫河道北移,城陷河中,項城治所南遷南頓縣殄寇鎮(今項城市秣陵鎮)。
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改稱“槐坊”。
嘉慶年間(1796年至1820年),設縣丞駐分縣衙門。清咸豐七年(1857年),設槐坊廳。
民國時期,置省轄特別鎮。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此。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建立槐店區民主政府;同年6月,建槐店鎮民主政府;同年11月,豫皖蘇軍區機關和沙河工委移駐槐店。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豫皖蘇行政公署在該地建立槐店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撤市改為槐店鎮。
1950年10月,沈丘縣人民政府移駐該鎮。
1953年,先後分置海樓回族鄉和槐店回民自治區。
1956年8月,為槐店回族鎮。
1958年8月,撤鎮建立公社。
1962年,改建為槐店鎮。
1983年8月,槐店鎮改為槐店回族鎮。
槐店回族鎮
槐店回族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槐店回族鎮地處沈丘縣西部,東、東北與東城街道毗連,東南接石槽集鄉,南鄰蓮池鎮,西南與項城市鄭郭鄉接壤,西北、北鄰北城街道,區域總面積29.3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槐店回族鎮地處黃淮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41米,最高點張灣、閘北西路東段海拔42—43米;最低點位於賈寨,海拔39.5米。

氣候

槐店回族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季多大風天氣,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日照充足,冬季寒冷乾燥;多年平均氣溫14.7℃,1月平均氣溫為1.1℃,極端最低氣溫-13.5℃;7月平均氣溫27.6℃,極端最高氣溫40℃;最低月平均氣溫-4℃,最高月平均氣溫36℃;平均氣溫年較差20.5℃,最大日較差12℃;生長期年平均266天,無霜期年平均218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0.5小時,年總輻射138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75天(一般為2月15日—11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758.7毫米;最大雨量1080.3毫米(1989年),最少雨量482.1毫米(199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份最多。

水文

槐店回族鎮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沙穎河,河流總長度557千米;河網密度1.67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河流為沙河,自登封嵩山南麓至安徽省壽縣正陽關入淮,境內長6.75千米,流域面積5.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65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西蔡河、谷河等。

自然災害

槐店回族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暴雨、冰雹、大雪、大風、蟲害等。暴雨、大風災害年發生3次,主要發生在7月—9月,嚴重的一次大風災害發生在2008年7月,9級狂風加暴雨,造成槐店回族鎮1/4的大樹被刮斷颳倒,莊稼受淹。

自然資源

2011年,槐店回族鎮有耕地0.98萬畝,人均0.08畝。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總人口有11785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2690人,城鎮化率為78.7%;另有流動人口8260人。總人口中,男性61164人,佔51.9%;女性56686人,佔48.1%;14歲以下29226人,佔24.8%;15—64歲57865人,佔49.1%;65歲以上30759人,佔26.1%;以漢族為主,達93924人,佔79.7%;有回族等8個少數民族,共23926人,佔20.3%,其中回族23902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9.9%。2011年,槐店回族鎮人口出生率11.7‰,人口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長率6.1‰,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016人。
截至2017年末,槐店回族鎮常住人口為126614人。
截至2018年末,槐店回族鎮戶籍人口為122027人。
截至2019年末,槐店回族鎮戶籍人口為122086人。
槐店回族鎮
槐店回族鎮

行政區劃


2006年,槐店回族鎮下轄10個社區、9個行政村:東關社區、南關社區、中心社區、北關社區、蔡河社區、西關社區、沙南社區、河南社區、船民社區、東城社區、大王樓村、小王樓村、劉樓村、海樓村、馬樓村、高營村、左庄村、豐產河村、賈寨村。
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下轄東關、東城、船民、河南、沙南、南關、中心、西關、北關、蔡河10個社區,海樓、馬樓、劉樓、豐產河、賈寨、高營、左庄、小王樓、大王樓9個行政村;下設56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槐店回族鎮下轄17個社區:東關社區、南關社區、中心社區、北關社區、蔡河社區、西關社區、沙南社區、河南社區、船民社區、東城社區、大王樓社區、小王樓社區、海樓社區、馬樓社區、高營社區、左庄社區、賈寨社區,鎮人民政府駐東關社區鎮政府街1號。

經濟


綜述

2001年,槐店回族鎮有個體工商戶3896個,民營企業1700多家,上規模的近百家,從業人員萬餘人。
2002年,該鎮企業總產值達4.6億元,銷售收入4.51億元,貢獻國地兩稅1514.8萬元。2002年,該鎮企業總產值達4.6億元,銷售收入4.51億元,貢獻國地兩稅1514.8萬元。
2011年,槐店回族鎮財政總收入0.393億元,比2010年增長10.2%。2011年,槐店回族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167元。
截至2018年末,槐店回族鎮有工業企業191個,其中規模以上7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71個。
截至2019年末,槐店回族鎮有工業企業194個,其中規模以上7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73個。
槐店回族鎮
槐店回族鎮

農業

2001年,槐店回族鎮農業特種種植、養殖形成規模,形成了以豐產河、高營為中心的花木繁育專業區,面積達800多畝;以小王樓、馬樓為中心的棚菜生產專業區,面積達1500多畝;以大王樓為中心的蛋雞飼養專業區,養雞場200多個,蛋雞存欄量14萬隻;以馬樓、海樓為中心的牛羊繁殖專業區,槐山羊存欄4000多隻;以高營為中心的生豬飼養專業區,生豬存欄達8000餘頭。
2011年,槐店回族鎮農業總產值0.13億元。槐店回族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槐店回族鎮生產糧食5600噸,農民人均222.6千克。槐店回族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芝麻油菜、槐山藥等。

工業

2011年,槐店回族鎮工業總產值為141.5億元,比2010年增長19%。2011年,槐店回族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家,職工2.1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8.3億元,比2010年增長20%。

商貿

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有商業網點8256個,職工24768人。2011年,槐店回族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1億元,比2010年增長8.2%;城鎮集市貿易交易額3.3億元,比2010年增長9.5%。

金融業

2011年,槐店回族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為3.55億元,比2010年增長10.6%,人均儲蓄3000元;各項貸款餘額18億元,比2010年增長13%。

郵電業

2011年,槐店回族鎮郵政業務收入為1200萬元;電信業務收入為5960萬元。
槐店回族鎮
槐店回族鎮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有幼兒園17所,在園幼兒6756人,專任教師245人;小學12所,在校生10464人,專任教師43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9所,在校生8852人,專任教師48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9%;普通高中(縣級)5所,在校生3760人,專任教師376人;各類有各級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7所。2011年,槐店回族鎮教育經費達0.78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0.71億元。

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有各類科技人才0.97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0.17萬人,經營管理人才0.08萬人,技能人才0.11萬人,農村實用人才0.05萬人。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有文化藝術團體1個,電影院1座,座位600個,年放映400場次,觀眾10萬人次;有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9個,藏書16萬冊。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有體育場地6處,60%以上的社區和80%以上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占常住人口的30%。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農村有廣播喇叭0.296萬隻,農村入戶率11.76%。通響率80%;有中央、省、市、縣電視頻道在該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數為1.1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槐店回族鎮
槐店回族鎮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個,其中衛生院6所(含民辦醫院),社區診所145個;設病床1660張,每千人擁有床位15張;專業衛生人員459人,其中執業醫師(助理)197人,註冊護士162人。2011年,槐店回族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3萬人次,住院手術3326台次,出院病人2.9萬人次。槐店回族鎮重點醫院有鎮中心衛生院。2011年,槐店回族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1.2萬人,參合率96%,孕產婦死亡率12/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槐店回族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2500戶,人數6450人,支出1161萬元,比2010年增長20%;月人均150元,比2010年增長10%;城市醫療救助162人次,支出58萬元,比2010年增長3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20戶,人數1154人,支出121萬元,比2010年增長18%;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09人,支出13.08萬元,比2010年增長10%;農村醫療救助3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人次,共支出21萬元,比2010年增長30%;農村臨時救濟530人次,支出12.6萬元,比2010年增長60%。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有郵政網點4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17千米,鄉村通郵率100%;全年征訂報紙2.6萬份、期刊1.1萬份;有電信服務網點56個,固定電話用戶0.5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4.5萬戶,比2010年增加3200戶;寬頻接入用戶1.9萬戶,比2010年增加3000戶。
● 供電
2011年,槐店回族鎮售電量累計完成2.1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0%,供電可靠率98%。

交通


槐店回族鎮有鐵路漯阜線經南部過境,境內長6千米,為雙軌電氣化鐵路,境內兆豐大道南端設1個三級站;兆豐大道北端連接寧洛高速入口;238、210、102、207省道過境。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有縣鄉公路4條,總長29千米。2011年,槐店回族鎮客運總量516萬人次,貨運總量186萬噸;境內通航河道1條,船閘1座,河道境內長6.75千米,最大通航能力為100噸級船舶,槐店港可通航至下游的淮河、長江及其支流,上游通航周口港漯河港

文化


● 地名由來
● 關於槐枋地名的由來,則與明初洪洞大槐樹回族移民及古項城縣治所的廢移有著直接關係。早在元代就有穆斯林在此留居。1234年元太宗窩闊台與宋聯軍滅金,命路府州縣置達魯花赤,以探馬赤軍鎮守中原,波斯人穆罕默德·阿李所率探馬赤軍被征簽駐守在淮陽、沈丘(項城)、魚同城一線。其中四個營隊駐紮項城(今槐店回族鎮),並在四營中間開鑿一口四眼井,專供穆斯林官兵飲用和沐浴,古井至今保存完好,這批波斯人可以稱作是沈丘回族的早期先民。關於元代沈丘就有回民留居,有人對此有非議,認為無史可查。實際上早期回民是隨蒙古軍進入中原的,《新元史》220卷:“察罕帖木兒,曾祖闊闊台,祖乃蠻台,父阿魯溫,遂家河南,為穎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兒系出北庭蒙古王室。但《辭海》注:察罕帖木兒是畏吾兒人,“字廷瑞,曾祖時自蒙古隨軍入河南,家於沈丘”。上述記載與穆罕默德·阿李率部駐屯沈丘一帶,在時間上大致吻合。察罕帖木兒府邸就在今安徽省臨泉縣城鎮,該鎮元代屬沈丘,當時稱?(音咒)陽城③。大概由於城后屬安徽省的緣故,才有人否認今沈丘元代有回族留居,而今日的城鎮也是回族聚居的地方,且與沈丘回族有著宗親關係,雖居兩省,但往來密切。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作為項城縣治所的秣陵鎮被黃水淹沒,民廬殆盡,項城縣縣署遂遷原南頓縣殄寇鎮(今項城市秣陵鎮),並按原城區格局重建新治,治仍稱秣陵鎮。然舊城池則淪為廢墟,人煙廖落,殊失昔日之舊矣。至明正統六年(1441),黃河北懷慶府桑家坡穆斯林逃荒者在此棲身,他們原是西北棗林庄回民,明洪武、永樂年間不斷地被官府集中到洪洞縣南門外廣濟寺內樹身數圍、蔭蔽數畝的大槐樹下,發“憑照川資”,被遷往豫北懷慶府孟州諸地,這棵大槐樹就成了歷次移民的歷史見證。由於災荒移民又南逃至此,發現此處有穆斯林居住和一座至元清真古寺,則圍寺而居。因他們源自“大槐樹下移民”,又圍教坊(清真寺舊稱教坊)而居,故把此地稱做“槐坊”,意為住在教坊區的大槐樹移民後裔。
槐店回族鎮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文獅子、翎船叼鴨、老街龍舞、撲蝶舞、老綿羊抵燈、踩高蹺、說唱、吹嗩吶等,其中“槐店回族文獅子”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至2011年末,槐店回族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鳴鐘故居、清真古寺2處。

旅遊


清真特色

具有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紅牛肉、“熏羊肉”聲名遠播,皮革加工,牛、羊皮革製品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