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英門
清代甘肅舉院舊址
蘭州舊城區西北隅,大體在今白雲觀以東,鐵橋以西,萃英門路以北地區,蘭醫二院、化工機械廠、市建委、蘭州民族中學一帶,為清代甘肅舉院舊址。這塊黃河之濱的曠地,正處蘭州西關(西郭城)北面,原為黃河夾河灘,名叫海家灘子。
約略於明代至清前期,這段黃河汊河逐漸淤積,灘與南岸連為一體,有灘之名,無灘之實。
1928年寧夏、青海未分省以前,與甘肅為同一個省份,舉院內的這些新事物,大都為甘寧青地區最早的新事物,這些新事物以緩慢的腳步推動了這個地區近現代歷史的進程,因之甘肅舉院舊址是一個有深厚文化積澱的微縮景觀。甘肅舉院,舉院是生員、貢生、監生、蔭生等參加考試,考取舉人的場所。各省鄉試在省城舉院舉行。清光緒前,甘肅和陝西合闈,兩省士子均去設在西安的陝西舉院參加鄉試。
由於路途遙遠,給甘肅士子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因為,當時的甘肅省轄今寧夏全區、青海河湟地區、新疆烏魯木齊、哈密一帶以及今甘肅全省。離西安最近的慶陽、平涼、天水、武都一帶,也得八九百里,蘭州一帶得一千多里,河西一帶得三四千里,烏魯木齊一帶得五六千里。
參加一次鄉試,來回少則一兩個月,多則三四個月。費用少則數十兩銀子,多則一百多兩銀子。交通和經濟的制約,使甘肅有資格參加鄉試的士子,只有十之一二,絕大多數士子只能皓首窮經,無法鄉試,而飲恨寒窗。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奏請甘肅鄉試與陝西分闈,在省城蘭州舉行。
經清廷批准,在蘭州西北郊外海家灘子於光緒元年(1875年)建成甘肅舉院,光緒十一年陝甘總督譚鍾麟增修。其地盤縱140丈,橫90丈,外築城牆,內建棘闈。中心建築物為至公堂,堂西為明遠樓,南北為考試的號舍,可容納4000人;樓西為龍門,為三連門,為大門,其南北兩側為點名廳、搜檢廳等檢查考生的場所;至公堂東,依次為觀成堂、衡鑒堂、雍門、錄榜所;其南北兩側為諸如監試道署等考官的辦公場所。舉院西南角開城門、題額“為國求賢”,人稱舉院門。整個甘肅舉院建築群氣勢恢弘,主次分明,功能齊全,能夠高效推動考試機器的運轉,為甘肅選拔人才。
陝甘合闈時共取62名舉人,但絕大多數錄取的是陝西士子,因為他們盡得天時地理之便,這對甘肅士子是極不公平。分闈后,左宗棠奏請甘肅取40名,朝廷只批准30名。光緒二年,左宗棠奏准再加10名。自此每科鄉試,甘肅可考取40名舉人,其中特設回族舉人1名,這樣每科至少可錄取回族舉人1名。
明遠樓高三層,居高臨下,全闈內外形勢悉在眼中,監臨、監試、巡察官,登樓眺望,稽察士子有無私相往來,及執役人等有無傳遞關通之弊。1919年劉爾火斤移至五泉山,改名為萬淵閣。
至公堂是監臨(用大員監臨,以糾察關防總攝闈場事務)、外簾官(在考場提調監試的官員)辦公的處所。甘肅學院(蘭州大學前身)改為禮堂,保存完好,9間,青磚砌牆,巨木桁梁和過梁,歇山頂,簡瓦蓋面,建築面積800平方米。門楣上懸左宗棠書“至公堂”匾。門兩側懸左宗棠撰書楹聯:“共賞萬餘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上聯寫批閱試卷,選拔人才(紫芝、朱草),不使人才埋沒。下聯左宗棠回顧自己科舉道路的坎坷不平:“一攀丹桂”寫他參加一次鄉試中了舉;“三趁黃槐”,說他會試三次都名落孫山了。
至公堂東為觀成堂,此為外簾官辦公處所。懸陝甘總督譚鍾麟於光緒十一年監臨舉院撰書的匾聯:“秦隴分闈以後,坐聚教訓,僂指十年,幾番星使披羅,得士期為天下用;國家吁俊之序;經策詩文,扃門三試,休道風檐辛苦,吾曹亦自個中來。”上聯回顧甘肅設立舉院十年來,為國家選拔了許多人才的過程。下聯從鄉試的考試程序(考三場。考四書五經,即八股文,策論,試帖詩),寫到自己,也是通過鄉試中舉人,進而會試考中進士的,用以激勵考生。觀成堂東為衡鑒堂,為考官校閱試卷與各官辦事之所。光緒元年,左宗棠書“衡鑒堂”匾,考試官、湖廣道監察御史劉瑞祺撰書楹聯曰:“丹新承文治啟千秋運會;朱衣默鑒辛勤念三載功夫。”上聯寫皇帝下詔同意陝甘分闈,意在長期實行文治。下聯寫考官要秉公閱卷,因為試子苦讀多年,才能在鄉試中考中舉人。
經前刑部主事滕火亘、道台曹炯等甘肅漢回士紳聯名上書,光緒元年(1875年)秋,在新建成的甘肅貢院里進行了陝甘分闈后的第一次鄉試,與試者3000人。左宗棠以監臨身份入闈,在至公堂監察考試。思賢若渴的他曾經踏著月光散步,仰天默禱:“鄉試為國求賢,安維峻考中第一名(解元),恐怕沒有問題吧?”到發榜時,從第六名唱名,一直唱到最後一名,都沒有安維峻的名字。左宗棠有些不自然了。然後又從第五名倒唱上去,當唱到第二名亞元時,還是沒有安維峻的名字,左宗棠真有些坐不住了。最後當他聽到最後一名解元是安維峻時,不禁撫髯大笑說:“宗棠的老眼還不算花吧!”
安維峻,字曉峰,甘肅秦安人。他是蘭山書院的學生,其老師就是蘭州進士吳可讀。安維峻勤奮讀書,有才識膽略,深得左宗棠的賞識。左教導他要擺正讀書與科舉的關係:“讀書當為經世之學,功名特進身之階耳。”這使安的胸襟大為開闊。安在讀書時家境貧寒,左每年底均寄銀資助。光緒六年,安維峻考中進士,十九年轉為福建道御史。次年,甲午中日之戰中國戰敗和議起,安上書彈劾李鴻章和李蓮英,並直指慈禧太后。其《請誅李鴻章疏》中寫道:“竅聞和議之說出於皇太后,而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皇太后既歸政皇上矣,復遇事牽掣,何以上對祖宗上天之靈,下對天下臣民?夫李蓮英是何人斯,敢幹朝政乎?”其膽量之大,言論之激烈,性格之憨直,青史少見。慈禧大怒,將安革職,發送張家口軍台效力。光緒二十五年釋還,三十四年在蘭州主編《甘肅新通志》。宣統二年(1910年)出任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校長)。
在規模宏大、雄偉壯觀的甘肅舉院里,從光緒六年至二十九年(1930年)共選取了646名舉人赴京會試,考中進士116名。其中著名進士除安維峻外,尚有編纂《重修皋蘭縣誌》的張國常、求古書院山長天水劉光祖、重修五泉山的劉爾火斤、興辦實業的河州鄧隆等。由此可見甘肅貢院所舉人才對當地乃至全國影響之一斑。
安維峻的老師吳可讀是個怪人。他資質穎悟,讀書過目成誦,工詩善文。當御史時,他彈劾過濫殺無辜的烏魯木齊提督成祿;建議外國使節覲見時不必行跪拜禮。後來他以是屍諫的方式,要求為同治帝立嗣,使慈禧成為太皇太后,不便於垂簾聽政。此舉震動朝野。吳曾協助左宗棠建造甘肅舉院。吳應左的要求,甘肅舉院撰長達192字的楹聯: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繼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絕域,問誰把秋色平分,看雄門四扇,雉堞千尋,燕廈兩行,龍門數仞,外勿棄九邊楨幹,內勿遺八郡木便楠,畫棟與雕梁,齊火昆耀於鐵馬金戈以後,撫今追昔,飲水思源,莫辜負我名相憐才,如許經營,幾番結撰;
一萬里文明培地脈,歷井鬼而指鬥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聲必大,想積石南橫,崆峒東矗,流沙北走,瀚海西來,淘不盡耳畔黃河,削不成眼前蘭嶺,群山兼眾壑,都奔走於風檐寸晷之中,疊嶂層巒,驚濤駭浪,無非為爾諸生下筆,展開氣象,推助波瀾。
上聯寫康熙五年(1666年)自甘肅從陝西劃出建省200多年來,到同治末陝甘分闈,這是繼滇黔和湘鄂分闈后的第三次分闈,對於廣闊的甘肅來說,實屬破天荒之舉。接寫甘肅舉院宏大的規模,希望當局公平選拔人才,勿使遺漏。末寫左宗棠創設舉院的惠政。下聯寫甘肅的星野、雄奇的形勝及蘭州秀麗的河山,這一切將彙集考生筆下,做出氣勢不凡的文章,以備國家選拔,這幅長聯典雅豐贍,高度概括了甘肅舉院的設立,對甘肅文教事業發展的巨大意義。
清末“新政”的試驗場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延實行“維新新政”,廢除科舉,陝甘總督崧蕃率先在甘肅舉院東北部創辦甘肅省官報局,甘寧青地區邁開了艱巨的近現化第一步。官報局有鉛印機一架,工匠機一架,工匠二三十人,專印《甘肅官報》、《轅門抄》。陝甘總督升見是推行“新政實業”積極分子,他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任命精通時務的蘭州道(后改為勸業道)彭英甲為農工商礦總局,五月在甘肅舉院設立勸工局廠,利用甘肅的物產,用機器生產輕工業產品,開甘寧青地區輕工業的先河。彭在舉院東部創設綢緞廠、玻璃廠、織布廠、栽絨廠四個大廠,以及製革廠、鹵漆廠、洋木小木廠、銅器鐵器廠、紙箋紙盒廠等。各廠技師由省外聘請,學徒就地招收,設官員管理。生產出各色寧綢、隴緞,大方油畫桌燈、金魚缸,八寸寬白大布、各種花布、被面、毛巾,時花地氈、炕氈,牛皮箱、洋式槍帶、子彈帶、皮鞋,嵌花彩屏、茶桌,大餐洋桌,洋式睡椅,三角板、米達尺、指南針盤,叫人銅鐘、洋式燭台、徽章,折花寶劍、德式指揮刀、剪刀等等輕工產品。這一年,彭英甲還在舉院南北點名廳、搜檢廳開闢南北農事試驗場,試驗引進馴化優良農作物品種,以備推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彭英甲在舉院北號舍創辦甘肅全省中等礦務學堂、甘肅全省中等農林學堂,均開設經學、國文、歷史、地理、英文、藏文、體操等課程,前者還開法文、格致、化學,後者開日文、農林等課。聘請比利時人賀爾滋為化學教習,比利時人林阿德為英文教習,法國人狄化鈍為法文教習。稍後,還在礦務學堂稍西,建甘肅全省巡警學堂。這三所學堂為甘寧青地區培養了最早的採礦、農林技術人員和巡警。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陝甘總督升見在舉院東南部創設甘肅督墾總局,掌管全省農墾和水利事務。
從子爵府到機器局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蘭州製造局遷至小倉子(今武都路貢元巷南口西側),1916年甘肅督軍張擴建遷至甘肅舉院。遷建的經過很有意思。
張廣建是袁世凱的親信,1915年他向袁勸進——做皇帝,並令督軍公署軍需課長鄭元良建府邸。經風水先生勘察,認為甘肅舉院南號舍風水最佳,就令羅文源參照北京順承郡王府的格局動工修建。為了掩人耳目,宣稱修建機器局,先建大殿、大廳、照壁。照壁嵌百鳥朝鳳磚雕。因舉院門在西稍門外,為策安全,鄭將此門用磚石砌塞,而在舉院東南新開城門,使之處於西關內,由張廣建題額“帶礪門”。1916年1月1日,袁世凱粉墨登場,做起洪憲皇帝來,就封張廣建為一等子爵。張廣建乘勢嚴督加快工程進度,日夜輪班施工。3月,照壁完工,正在修整內部時,袁皇帝在全國的反帝制聲中垮台了。張廣建好不掃興,就命令在大殿東西兩側及其西南角建東西兩工廠和機器房,在門樓上題額“甘肅機器局”,把左宗棠創設的機器局從小倉子遷來,生產槍支彈藥。
這個流產的“子爵府”,花了白銀3萬兩,建得像模像樣:南為大門,系平面方形的尖頂二層樓房,八字牆;再南為照壁;進門東西兩廂,為委員室辦公室;最北為大殿,建築面積860平方米,挑檐大屋頂五開間;半月樓;東為望樓;西為廠房;東西隅,為月亮門,可通至公堂、靜觀園。建築物今基本保持原貌。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0.5萬平方米。
1925年國民軍入甘后,是甘肅製造局的全盛時期。職工上千人,從天津等地高薪招聘技工二三十人。能夠仿造捷克式、漢陽造、三八式等槍支,也能造輕重機槍和迫擊炮。1935年,東北軍五十一軍軍長於學忠任甘肅省主席,從天津禮聘陶祖椿為甘肅省政府參議兼甘肅製造局局長。當時製造局院落是辦公處所,東面為兵工廠,西面是木器廠,北面是麵粉廠和肥皂廠,舉院西南角是發電廠。陶祖椿一家住在製造局西側的小院落內。
1936年秋,為了試製重武器,利用機器的設施,先試鑄了一尊孫中山先生銅像。銅像由一位姓閻(或嚴)的青年雕塑師先塑出泥像,由一位戴深度眼鏡的女青年協助作輔助工作。鑄像場所在陶宅西邊的空場子上,日夜工作,一舉將銅像澆鑄成功,這尊孫中山先生的站立銅像先布置在中山林,1956年移置於五泉山公園中山堂前。這次試驗證明利用機器設備和技術力量是能夠鑄造大部件,進而製造重武器的。但是這年冬發生西安事變,次年4月于學忠五十一軍調離甘肅,朱紹良任甘肅省主席,陶祖椿開始“辦交待”。製造局處於半停頓狀態中,製造重武器的事也就無從談起了。
1942年甘肅製造廠遷往土門墩后,廠址成為甘肅學院醫院。1946年甘肅學院擴建為國立蘭州大學。甘院醫院改為蘭大醫院。解放后先後改為蘭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蘭醫附屬二院門診部。
1913年,由校長蔡大愚將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從侯府街(今張掖路中段)遷入舉院,範圍在明遠樓,至公堂、觀成堂以北的北號舍、監試道署等地,即晚清的礦務學堂、農林學堂、巡警學堂舊址。1928年將法專與甘肅中山學院合併,創建為蘭州中山大學,劉郁芬將帶礪門改題為萃英門,寄寓為西北地區培育各行英材的期望。次年改名為甘肅大學,1931年改為甘肅學院。這是甘寧青地區最早的一所大學,先後設有法律系、教育系、文學系、文史系、政治經濟系、銀行會計系以及國文、藝術等7個專修科。校(院)長鄧春育將至公堂改為禮堂中山堂,觀成堂改為圖書館。還建有教室、宿舍、實驗室、印刷所、運動場等。二三十年代,甘肅天災人禍頻仍,學校經費非常困難,在鄧春育等校(院)長的多方努力下,艱難支撐,緩慢發展,為後來的國立蘭州大學奠定了基礎。
1946年,甘肅學院與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校址在上西園)合併為國立蘭州大學。校長為辛樹幟。設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下設18個系科,成為甘寧青新四省最大的一所大學。但因原甘肅學院所佔239畝的校址太小,由省府決定,將舉院內省參議會、工業試驗所、地質調查所、麵粉廠、省銀行印刷廠、西北鹽務局、省立工業學校和省立助產學校等八個單位遷出,將房地產移交給蘭大,以備蘭大擴建。幾經努力,除工校及助產學校外,其他單位相繼遷出,蘭大順利擴建。
先在舉院東北部建成三座教學樓,均二層,每座樓有可容納60人座位的教室二間、40人座位的教室八間,分別命名為天山堂、祁連堂、賀蘭堂。辛樹幟作《三山堂記》,其銘曰:“立上庠,邦之央。作三堂,育元良。萃彥英,自四方。建邊疆,固金湯。瞻天山,瞻賀蘭,撫祁連。追前賢,橫且堅,億萬年。”對創建蘭大的意義作了精粹的闡述。1958年以此三堂建為蘭州十六中,即今蘭州民族中學的前身。觀成堂仍為圖書館,至公堂闢為閱覽室,在兩堂之北建二層樓,題名積石堂,作為圖書館辦公及陳列之地。在至公堂之南建五座二層樓,作為學生宿舍,題名衡山堂、嵩山堂、華山堂、泰山堂、恆山堂。1948年又在舉院西北部修建崑崙堂。堂平面呈飛機形:機身為大禮堂,居北,長39米,寬19米,高8米,有1800個座位;機頭與機翼為教學樓、公辦樓,居南;兩翼二層,長90米,寬10.5米,高10米;機頭居中,三層,高14米,共有教室27個,辦公室12個。因工程浩大,到新中國建立前夕,此堂尚未完全竣工。
從潛園到造幣局
1917年,蘭州紳士劉爾火斤呈准省署,將舉院最西部建為祝楠別墅,寄寓培養優秀人才之意。此地在龍門與西城牆之間。最北為湘陰祠,為陝甘分闈后蘭州士人為感念左宗棠之恩德所建立的。湘陰祠之南,劉爾火斤建潛園,蘊含讓學生以沈潛之志,致力向學的意蘊。園內鑿地為池,壘土為山,築台起閣,廣植樹木花草,引溥惠渠水灌溉。潛園之南即為祝楠別墅,建成校舍101間,樓7座,教室3座。共用興文社銀子7800多兩,便將皋蘭縣興文學校遷入。1922年劉爾火斤等成立全隴希社,移入祝楠別墅,希然社的宗旨是籌措資金,制訂規劃,為全省76個縣900萬人謀福利,即興學校、辦實業、通商貿。但因種種原因,1931年劉去世之前,劉為該社只創辦了一所國文講習所,為全省小學培養了一批優秀小學教員。後來祝楠別墅成為甘肅學院的花園——靜觀園。30年代,甘肅省主席朱紹良、于學忠曾一度住園中。前幾年園內尚有老梨樹十來株,虯枝繁葉,果實累累。
1926年,國民軍師長、甘肅督辦劉郁芬擊敗隴南鎮使孔繁錦,將天水造幣廠機械設備運至蘭州,在甘肅舉院內製造局西工廠及潛園建為甘肅造幣廠。由於建材缺乏,就將明長城十里店墩、拱星墩及東關同慶倉的磚瓦木料拆運至舉院,建煉銅車間11間、熔銀車間10間,以及碾片、舂光等車間18間,還建大煙囪3座,於1927年11月建成,開工鑄造銀元。產品主要為袁世凱頭像銀元、孫中山頭像銀元。
甘肅舉院舊址,原為海家灘子,是蘭州市區小小的藉藉無名的一塊地方,短短100多年之間,見證了甘寧青地區近現代的歷史。因此,它是蘭州地區的寶貴旅遊資源,青少年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寶地,值得更進一步發掘它的歷史文化內涵,切實予以保護。
萃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