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夏曉紅的結果 展開
- 作家、教育專家
-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國家稅務局副局長
- 林芝市人民政府駐拉薩辦事處調研員
夏曉紅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夏曉虹,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先後赴日本、美國、德國、捷克、韓國、英國、馬來西亞、以色列、新加坡以及台灣、香港地區從事研究與參加學術會議,並曾在德國海德堡大學(1998)、日本東京大學(1999-2001)客座講學。
擔任過的課程。
1984年—1986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助教。
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
1986—1992年,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
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
研究生課程:1)近代文學改良思潮;2)梁啟超研究。
1992-1997,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
研究生課程:1)晚清文學改良運動;2)梁啟超研究;3)明遺民文學研究4)近代文人婦女觀。
1997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科生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近代文學改良思潮。
研究生課程:
1)晚清文學與文化;
2)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
3)明遺民文學研究;
4)晚清上海的文化空間;
5)晚清報刊研究;
6)近代作家研究;
7)梁啟超研究。
主要關注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及社會文化。著有《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詩界十記》、《晚清文人婦女觀》、《舊年人物》、《詩騷傳統與文學改良》、《晚清的魅力》、《晚清社會與文化》、《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閱讀梁啟超》、《晚清上海片影》;並主編“學者追憶叢書”,編校《梁啟超文選》、《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啟超卷》、《〈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合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大舊事》、《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等。
《晚清文人婦女觀》,作家出版社,1995年8月。
《纏足をほどぃた女たち》,(東京)朝日新聞社1998年6月。
《詩騷傳統與文學改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3月。
《晚清社會與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閱讀梁啟超》,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8月。
《晚清上海片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月。
《詩界十記》,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9月。
《舊年人物》,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2月。
《晚清的魅力》,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4月。
《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同學非少年——陳平原、夏曉虹隨筆》,太白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舊年人物》(增訂本),文匯出版社,2008年8月。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與陳平原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梁啟超文選》(二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8月。
《梁啟超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7月。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啟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追憶康有為》,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1月。
《追憶梁啟超》,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1月。
《北大舊事》(與陳平原合編),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1月。
《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與陳平原合作主編),廣州出版社,1999年。
《季鎮淮先生紀念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與陳平原合作編注),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8月。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女子世界〉文選》,貴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飲冰室合集〉集外文》(三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與王風合作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胡適論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酒人酒事》(與楊早合編),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5月。
《大家國學·梁啟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1984年
黃遵憲的“新派詩”與民歌,《民間文學論壇》1984年1期。
古代民歌表現手法對早期文人創作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1984年5期;中國早期文人詩套語套式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1985年
五四白話文學的歷史淵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5年3期。
1986年
1987年
杜甫律詩語序問題研究,《文學遺產》1987年2期。
梁啟超與日本明治小說,《北京大學學報》1987年5期。
梁啟超對傳統文學觀念的反叛與復歸,《文化:中國與世界》3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12月。
1988年
梁啟超文藝觀芻議,《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3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梁啟超,《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
寫給別人還是寫給自己──讀幾部近代人物日記,《讀書》1988年9期。
梁啟超與日本明治文化,《文化:中國與世界》5輯, 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11月。
吟到中華以外天──近代海外竹枝詞,《讀書》1988年12期
1989年
“娶妻當娶----,嫁夫當嫁----”──近代詩歌中的男人與女人,《讀書》1989年1期。
是真名士自風流──同光體詩社與南社,《文藝研究》1989年1期。
“今別離”與“新相思”──近代擬情歌的新變,《讀書》1989年3期。
清初詩壇尊宋風氣形成的原因,《文學評論叢刊》31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3月。
說譚嗣同的“任俠”,《文史知識》1989年9期。
一喜一悲人力車──新題詩小議,《讀書》1989年9期。
社會百象存真影──說近代竹枝詞,《讀書》1989年10期。
奇思妙想“新遊仙”──漫話近代遊仙詩,《讀書》1989年12期;《想象力的世界——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論叢》,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說林紓的“好名”,《中國文化》1期,1989年12月;傲骨原宜老布衣,《讀人記》(古代篇),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1990年
但開風氣不為師──論梁啟超的文學史地位,《文藝研究》1990年3期。
海外偏留文字緣──說黃遵憲的“真率”,《讀書》1990年5期。
心存救濟利名輕──說鄭觀應的“恬淡”,《讀書》1990年9期。
“新文體”簡論,《東西方文化研究》4輯,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古典詩歌藝術的現代詮釋──讀《文字的魔方》札記,《文學遺產》1990年4期。
須從舊錦翻新樣──近代詩歌中的“新意境”,《讀書》1990年12期。
酒不醉人人自醉,《北方文學》1990年3期。
菊硯端硯盡關情,《瞭望》1990年24期(6月11日)。
並不簡單的“簡單”——李金髮《記取我們簡單的故事》簡析,《中國現代詩導讀》(1917-1938),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改良少年賈寶玉,《文匯讀書周報》1990年12月22日。
1991年
林紓的古文與文論,《文史知識》1991年3期。
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讀書》1991年9期;《來之文錄》序,《來之文錄》,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北方文學》1991年4期。
古今人物排行種種,《瞭望》1991年49期(12月9日)。
1992年
久領風騷的梁啟超,《文學自由談》1992年1期。
梁啟超的學術史研究,《學人》2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
滿族文學與滿族文化,《讀書》1992年8期。
人生有情淚沾臆,《文學自由談》1992年2期。
說“顧怪”,《瞭望》1992年30期(7月27日)。
“明末三大家”的由來,《瞭望》1992年35期(8月31日)。
幾代人的事業──季鎮淮教授談文學史,《群言》1992年11期。
1993年
考據與圖表的現代功用──讀梁啟超的《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文學史》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王韜、黃遵憲旅日心態研究,《學人》4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年7月。
追尋歷史的蹤跡(關東篇),《讀書》1993年3期。
追尋歷史的蹤跡(關西篇),《讀書》1993年4期。
難識古人真面目,《瞭望》1993年36期(9月6日)。
坐而言 起而行,《東方文化》1期,1993年10月。
1994年
科學精神·文化視角·歷史意識──梁啟超的文學史研究,《學人》6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9月;梁啟超的文學史研究,《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黃遵憲與王韜遺留日本文字輯述,《清華漢學研究》1輯,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黃遵憲與王韜遺留日本文字述略》。
1995年
蔡元培的男女平權思想,《學人》7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5月。
以覺世始傳世終的梁啟超,《讀書》1995年5期。
清末的不纏足與女學堂,《中國文化》11輯,1995年7月。
從男女平等到女權意識──晚清的婦女思潮,《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4期。
晚清文學改良運動,《文學史》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
作為教科書的文學史——讀林傳甲《中國文學史》,《文學史》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0月;《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3月。
“英雌女傑勤揣摩”——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文藝研究》1995年6期;《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第一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5月。
梁啟超與日本明治“文體改良”,《晚清民國文學研究集刊》2輯,灕江出版社,1995年12月。
遺民心事,《散文與人》5集,花城出版社,1995年12月。
1996年
晚清的女子團體,《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1期。
古文家的“新小說”——林紓的長篇小說,《文史知識》1996年2期。
批茶女士是誰?——晚清翻譯文學誤讀之一例,《東方》1996年2期;斯托夫人與批茶女士——晚清翻譯文學誤讀之一例,《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寂寞身後事,《讀書》1996年6期;《重讀大師:激情的歸途》,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8月;《另外一種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北大百年散文精選》,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1月;《世界華人學者散文大系》9,大象出版社,2003年8月;《不僅為了紀念》,三聯書店,2007年5月。
發乎情,止乎禮義——林紓的婦女觀,《文學史》3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聖人心跡,《讀書》1996年8 期;《重讀大師:激情的歸途》,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8月。
“兼貽史料”與“不拂人情”——林紓小說創作研究,《晚清民國文學研究集刊》3輯,灕江出版社,1996年8月
晚清白話文運動,《文史知識》1996年9 期。
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學人》10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9月;紛紜身後事——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律師文摘》2006年2輯(4月)。
以學為樂以史為志——一發不能收的純粹學者季鎮淮,《中央日報》1996年2月24-25日;《印象大師》,(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4月;以學為樂以史為志——季鎮淮教授印象,《讀人記》(當代篇),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1997年
杜甫聯章詩的結構方式,《文史知識》1997年7期。
1998年
羅蘭夫人在中國,《學人》13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3月。
戊戌前後新興的婦女教育——以上海中國女學堂為中心,《文史知識》1998年6 期。
近代小說知多少,《讀書》1998年7期。
始信英雄亦有雌——秋瑾與《芝龕記》,《文學評論叢刊》1卷2期,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
中西合璧的上海“中國女學堂”,《學人》14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12月。
Ms Picha and Mrs Stowe,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並世人物緣慳一面——顧、黃、王三家交遊考,《人民政協報》1998年6月22日;《學海星光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顧、黃、王家世略說,《人民政協報》1998年11月9日。
顧、黃、王行跡合述,《人民政協報》1998年11月23日。
逾矩與守法,《人民政協報》1998年12月21日。
晚清報紙的魅力,《中華讀書報》1998年12月30日;《散文》(海外版)1999年3期;《1999中國最佳隨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1999年
從父母專婚到父母主婚──晚清的婚姻自由,《讀書》1999年1期。
秋瑾與謝道韞,《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1期;《辛亥革命與二十世紀中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梁啟超與《和文漢讀法》,《東方文化》1999年2期;《和文漢讀法》,《清末小說から》53號,1999年4月。
從留日到抗日——林長民與五四運動,《文匯讀書周報》1999年4月3日。
來自巴黎的警報——五四期間的梁啟超,《文史知識》1999年4 期。
外交元老的投袂而起——汪大燮與“五四運動”,《北京觀察》1999年5期。
劉崇佑:抗辯政府的大律師,《讀書》1999年5期;《律師文摘》2002年3輯,時事出版社,2002年9月。
日本漢詩中的甲午戰爭,《讀書》1999年11 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民政協報》1999年1月20日。
梁啟超的家庭形象,《中華讀書報》1999年6月30日。
地圖中的滄桑世界,《中華讀書報》1999年11月17日;《1999中國最佳隨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2000年
黃遵憲與日本明治文化,《學術界》2000年1期。
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形成,《開放時代》2000年3月號。
古典新義:晚清人對經典的解說,《中國學術》2輯,商務印書館,2000年4月;《古典新義:班昭與〈女誡〉在晚清的歧義》,《中國女性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軍歌,《讀書》2000年6期;《2000中國年度最佳隨筆》,灕江出版社,2001年1月。
芝山一笑,《萬象》2000年7月;
心關國粹謀興學——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開,《潮學研究》8輯,花城出版社,2000年7月。
秋瑾北京時期思想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4期;(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卷3期,2000年9月。
黃遵憲寫《朝鮮策略》的緣起,《中華讀書報》2000年8月16日。
晚清女學中的滿漢矛盾——惠興自殺事件解讀,《二十一世紀》2000年12月號;(全本),《現代中國》1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黃遵憲と明治社會,《アジア遊學》13號,2000年2月。
Madame Roland in China: The Recep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a Popular Literary Image, Images of Westerner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Amsterdam: Rodopi B.V.,2000。
新聞記事?? 小說??: 胡仿蘭 事件 分析,《??????》No.4, 2000-12。
小說年代紀的意義,《中華讀書報》2000年2月2日。
2001年
黃遵憲《朝鮮策略》之餘波,《中華讀書報》2001年1月17日。
從新聞到小說——胡仿蘭一案探析,《中國文化》17、18期,2001年3月。
歷史記憶的重構,《讀書》2001年4期;歷史記憶的重構——晚清“男降女不降”釋義,《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晚清上海賽馬軼話,《中華讀書報》2001年4月18日;《尋根》2001年5期(10月)。
飛龍島自行車瑣談,《尋根》2001年3期(6月)。
彭寄雲女史小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3期(7月);《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1年10期。
中國學術史上的垂範之作——讀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5期(9月)。
車利尼馬戲班滬上尋蹤,《尋根》2001年6期(12月)。
晚清の女性教育における滿漢對立——惠興自殺事件を読む,《古典學の現在》Ⅱ,2001年2月。
我眼中的“性靈派”學者——紀念陳貽焮先生,《博覽群書》2001年9 期。
2002年
為了非專業的讀者——《司馬遷》新版序,《博覽群書》2002年1期;季鎮淮《司馬遷》,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
梁啟超:近代傳記的新變,《文史知識》2002年4 期;梁啟超《名人傳記》序,《名人傳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5月。
繪島唱和,《黃遵憲研究資料選編》,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5月。
晚清上海報刊中的秋瑾祖父遺聞,《中華讀書報》2002年7月17日。
吳趼人與梁啟超關係鉤沉,《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6期(11月)《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4期。
英雌秋瑾,《北京青年報》2002年1月14日。
文學史的缺席與在場,《中華讀書報》2002年3月6日。
同里:曾經有過的榮光,《上海文學》2002年5 期。
須磨:尋找康梁故居追記,《東方文化》2002年3期。
《(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中華讀書報》2002年8月28日;《清末小說から》68號,2003年1月)。
梁啟超墓園的故事,《書城》2002年9-10期。
2003年
晚清女報的性別觀照——《女子世界》研究,《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現代中國》3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精神的印記》,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返回歷史現場的通道——上海旅遊指南溯源,《讀書》2003年3期。
上海道台跳舞會記,《文物天地》2003年5期;
誰是《新中國未來記》第五回的作者,《中華讀書報》2003年5月21日。
晚清女性:新教育與舊道德——以杜成淑拒屈彊函為案例,《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3期(5月)。
文學與史學的聯姻,《文匯讀書周報》2003年3月21日。
讀晚清小說第N種方法,(台北)《中國時報》2003年9月21日;(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003年11月9日;讀晚清小說第N種法,《羊城晚報》2005年8月6日。
2004年
重構晚清圖景——《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導言,《博覽群書》2004年1期。
秋瑾之死與晚清的“秋瑾文學”,《山西大學學報》2004年2期(3月);《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8期。
梁啟超與吳其昌——吳其昌著《梁啟超》前言,《博覽群書》2004年5期;吳其昌《梁啟超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7月;《讀書滋味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追憶與感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舊戲台上的文明戲——田際雲與“北京婦女匡學會”,《現代中國》5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New Meaning in a Classic: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of Ban Zhao and Her Admonitions for Women, Holding Up Half the Sky, New York :The Feminist Press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4。
秋瑾,《中華文明之光》,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2005年
梁啟超的文類概念辨析,《國學研究》15卷,2005年6月;《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民初戲劇中的秋瑾形象,《文史知識》2005年9期。
2006年
晚清女性典範的多元景觀——從中外女傑傳到女報傳記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3期;《教育:知識生產與文學傳播》,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梁啟超曲論與劇作探微,《現代中國》7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胡適與梁啟超的白話文學因緣,《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5期(9月);《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3期。
何震的無政府主義“女界革命”論,《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3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近代外交官廖恩燾詩歌考論,《中國文化》23輯,2006年12月。
我的第一本書,《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2期。
人文知識分子的學術思考——《彷徨英雄路》序,《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2期。
底本選擇焉能如此馬虎?——兩種新刊黃遵憲集版本小議,《中華讀書報》2006年3月1日。
2007年
從“尚友錄”到“名人傳略”——晚清世界人名辭典研究,《現代中國》8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吳孟班:過早謝世的女權先驅,《文史哲》2007年2期(3月)。
晚清外交官廖恩燾的戲曲創作,《學術研究》2007年3期。
黃遵憲與早期《申報》關係追蹤,《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1期(3月)。
秋瑾與貴林,《讀書》2007年9期。
王鐘聲與《惠興女士》新戲,《文藝研究》2007年10期。
尋找梁啟超澳洲文蹤,《書屋》2007年12期。
北京時期的秋瑾——在首都師範大學的演講,《社會科學論壇》2007年12期。
2008年
晚清的西餐食譜及其文化意涵,《學術研究》2008年1期;《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08年10期。
閱讀林紓訓子書札記,《現代中國》10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晚清女報中的樂歌,《中山大學學報》2008年2期(3月)。
洋場水龍會變遷述略,《尋根》2008年4期(8月)。
作為政治家的梁啟超——“梁啟超研究”導論之一,《雲夢學刊》2008年5期(9月)。
梁啟超代擬憲政折稿考,《現代中國》第1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從新發現手稿看梁啟超為出洋五大臣做槍手真相,《南方周末》2008年11月13日。
晚清報刊廣告的文學史意義,《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年4期(12月)。
Tianyi bao and He Zhen’s Views on “Women’s Revolution”, Different Worlds of Discourse, Leiden/Boston: Brill,2008。
Wu Mengban:A Pioneering Chinese Feminist, Paths toward Modernity, Prague: The Karolinum Press,2008
秋瑾與中外女傑,《潮州社科》2008年2期(6月)。
女性之死與晚清社會,《稷下大講堂——文化名人報告文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年10月。
北京研究的新視角——《士林交遊與風氣變遷:19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序,《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12期。
199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晚清文學改良思潮”(已完成)。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晚清文學的興替與新文學的建立”(已完成) 。
1988年,《梁啟超與日本明治小說》獲北京大學首屆青年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1年,《梁啟超與日本明治文化》獲北京大學第二屆青年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2年,《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獲北京大學光華安泰青年科研成果獎。
1996年,《從男女平等到女權意識——晚清的婦女思潮》獲第三屆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獎。
1996年,《晚清文人婦女觀》獲北京大學第五屆科學研究成果著作二等獎。
1996年,《晚清文人婦女觀》獲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6年,《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獲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