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國號
漢(hàn),外文名the Han nationality,漢字,漢水;朝代名;漢族;天河,銀河,如銀漢;成年男子,如漢子。
在楚漢之爭中取得勝利的劉邦於公元前202年稱帝,建立了西漢王朝,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漢高祖劉邦吸取了秦朝的教訓,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注重恢複發展生產。在國家機構上基本沿襲秦制,但也有所改變。主要是實行郡國并行制,使諸侯王的勢力難以過多膨脹。在文帝、景帝、武帝治理時期,進一步削弱了地方封國對中央集權的威脅,設刺史來監督和控制地方政權。採用察舉、徵辟的方法選官,有利於選拔優秀人才。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注重興修水利、推行新的生產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通過改革幣制,頒布“緡錢令”,增加了國庫收入。出現了經濟繁榮和社會安定的“文景之治”和武帝的鼎盛時期。著名的“絲綢之路”,是漢代開闢的由中國通往西亞各國的通商走廊。自西漢中葉以後,西域就歸了漢朝的版圖,這與西漢時期多次派員通使西域的活動有關。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儒家公羊學派大師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儒家思想經他的改造和闡發,成為封建皇權統治的思想基礎,對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太史公”司馬遷寫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造紙術的發明是對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貢獻。西漢時期的醫學、數學、天文、曆法也都有一定的發展,而且各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交流有了進一步加強。
官僚貴族、地主豪強兼并土地、擴展勢力的趨勢日甚一日,而宮廷之中外戚對政權的把握也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所有這些,加重了西漢後期的社會矛盾與危機。
公元8年十二月,西漢外戚王莽代漢稱帝,改國號為“新”,王莽就是新朝建興帝,至此,西漢滅亡。
(1)漢高祖劉邦(前202-前195)
(2)漢惠帝劉盈(前194-前188)
(3)漢前少帝劉恭(前188-前184)
(4)漢后少帝劉弘(前184-前180)
(5)漢文帝劉恆(前179-前157)
(6)漢景帝劉啟(前156-前141)
(7)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
(8)漢昭帝劉弗陵(前86-前74)
(9)漢廢帝劉賀(前74)
(10)漢宣帝劉詢(前73-前49)
(11)漢元帝劉奭(shì,前48-前33)
(12)漢成帝劉驁(前32-前7)
(13)漢哀帝劉欣(前6-前1)
(14)漢平帝劉衎(1-5)
(15)漢孺子劉嬰(6-8)
西漢,共歷14帝、15主,劉嬰沒有稱帝,只能稱為“漢末主”。
公元25年,劉秀在綠林軍的協助下,以武力擊敗了篡位的王莽,奪得帝位。劉秀身為西漢皇族,故仍定國號為漢,但建都洛陽,年號建武,是為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實施的舊政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以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許可權;廢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經過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東漢王朝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這一時期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
公元89年,漢章帝崩,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統治權利完全落於章帝皇后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和帝於公元92年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統治,加之自和帝劉肇以來歷代漢帝都寵信宦官,及至桓帝(132—167年在位)、靈帝(168—189年在位)年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形成東漢王朝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格局。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何太后臨朝。當時皇宮內宦官專權,涼州董卓率兵入洛陽,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后,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事實上獻帝即位后並無任何權利,董卓獨攬大權,殘暴專橫,使得各地官吏紛紛舉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諸強割據的局面,統一的王朝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后,獻帝又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獻帝讓位,東漢王朝宣布滅亡,繼之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西漢的水平。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張的製造技術,使我國的文字記錄方式脫離了使用竹簡的時代,同時造紙術也作為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流傳至今。東漢對後世的另外一項貢獻是制陶業的發展,它使中國徹底脫離了青銅時代的材料束縛,把一些以前為豪門貴族專有的用品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學方面,以張衡為代表的東漢學術界,有著很高的成就;張衡則以高超的工藝製造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科學儀器,製造這些儀器的原理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另外,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是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利用麻醉技術對病人進行手術治療的外科醫生,他創造的“五禽戲”是我國第一套體操性質的健身活動。
到東漢時期,書法、繪畫已不單純作為文字圖形符號使用,它們的藝術地位逐漸顯露出來,雖然今日東漢流傳下來的藝術品數量不多,但從其中依然能窺得漢文化的風貌。
東漢王朝,歷12帝,共195年。
漢光武帝劉秀(公元25-57年)
漢明帝劉庄(公元58-75年)
漢章帝劉炟(公元76-88年)
漢和帝劉肇(公元89-105年)
漢殤帝劉隆(公元106年)
漢安帝劉祜(公元107-125年)
漢前少帝劉懿(公元125年)
漢順帝劉保(公元126-144年)
漢沖帝劉炳(公元145年)
漢質帝劉纘(公元146年)
漢桓帝劉志(公元147-167年)
漢靈帝劉宏(公元168-189年)
漢后少帝劉辯(公元189年4月—公元189年9月)
漢獻帝劉協(公元189-220年)
三國-全圖(公元262).jpg
蜀漢(221--263年),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後主劉禪,共2帝。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
東漢末年,劉備與河東關羽、涿縣張飛,募兵參加鎮壓黃巾。先後任安喜尉、高唐令、徐州牧等,後為豫州牧。在官渡之戰后,為曹操所敗,逃至新野。公元208年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字孔明)輔助,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從孫權手中奪取荊州。後來接劉璋邀請入川抗拒漢中的張魯,后吞併益州。
建安二十四年己亥(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與曹操、孫權鼎足之勢。后關羽率軍徵發荊州北部,因呂蒙偷襲荊州南部而宣告失敗,而劉備同時也丟失荊州領土。
獻帝延康元年庚子(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劉備於魏黃初二年辛丑(221年)四月,正式在武擔南稱帝,定都四川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年號“章武”。
蜀章武二年(222年),劉備率軍徵發孫權,為陸遜敗於彝陵,次年病逝。死後由次子劉禪(養子劉封為長)即位,史稱“後主”。期間諸葛亮和姜維多次北伐,卻次次失敗。諸葛亮、蔣琬、費褘、董允死後,內廷逐漸為宦官黃皓把持,使得前方戰事不為劉禪知,最終導致鄧艾偷襲成都成功、劉禪自縛而降。後來姜維意圖藉助鍾會之力復國,但是計劃失敗,被殺。
(1)漢昭烈帝劉備(221-223)
(2)漢懷帝劉禪(224-264)
注1:劉備與劉禪又分別稱先主與後主。
注2:劉備以宗室稱帝於蜀,繼承漢統,為三國之一,史稱蜀漢或蜀,又稱季漢。共2主,歷43年。
劉知遠是沙陀部人,後晉天福六年(941)七月,任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開運三年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 11日),契丹陷開封,後晉亡。劉知遠亦曾向契丹納貢, 但當時人民堅決反抗契丹, 有的方鎮也拒絕投降。劉知遠對契丹的南下先採取觀望態度。次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稱帝於開封,國號遼。二月,劉知遠亦在太原稱帝。他下詔諸道禁止為遼搜括錢帛,並詔慰抗擊遼之民眾,人心歸附。三月,遼兵北撤。五月,劉知遠出兵佔領洛陽、開封,收復後晉末失陷的河南、河北諸州。六月, 改國號大漢,史稱後漢。改開運四年(947)為天福十二年,次年建元乾祐。與南唐、吳越、楚、南漢、后蜀、南平等政權並立。
乾祐元年 (948)正月,劉知遠死,次子承祐(931~ 951)繼位,是為隱帝。承祐初立,大臣史弘肇、楊邠、蘇逢吉、郭威等專權,但四人之間又有矛盾。史弘肇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掌握禁軍,酷虐濫殺;楊邠為樞密使,權勢最重。承祐疑懼,於乾祐三年十一月殺楊邠、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以蘇逢吉權知樞密院事;又密令殺鄴都留守、樞密使郭威。事泄,郭威起兵攻入開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承祐被殺。後漢亡。
1.後漢高祖劉暠(本名劉知遠)(公元947-948年在位)
2.後漢隱帝劉承佑(公元948年在位)
五代十國-周、北漢(公元959年)
北漢地瘠民貧,國力微弱。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北漢曾聯合遼兵,兩度進攻後周,但先敗於晉州(今山西臨汾);乾祐七年又敗於高平(今屬山西),後周世宗柴榮乘勝進圍太原達月余。後周兵退後,劉崇卒。其子承鈞(后改名劉鈞,926~968)繼立,奉遼帝為父皇帝。此後,後周、北宋頻頻向北漢進攻。北漢勢蹙,屢靠遼兵增援才得以倖存。
河東十二州之地,盛唐時有二十七萬九千一百餘戶。北漢建立后,戰事頻繁,兵役繁重,統治者強征十七歲以上男子為兵;又濫征賦稅以輸貢遼,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戰亂和苛斂。北漢亡時,在籍僅三萬五千二百餘戶,為盛唐時的八分之一。
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遼援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992)被迫出降,北漢亡。
世祖劉崇951年-954年
睿宗劉承鈞926年-968年
少主劉繼恩968年
英武帝劉繼元968年-982年
南漢(917~971),五代時十國之一。
五代十國-南漢(公元954)
唐天祐二年(905),劉隱任清海軍(嶺南東道)節度使。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封劉隱為大彭郡王;三年,改封南平王;四年,又進封南海王。唐末,嶺南士人云集,有的是為了避戰亂,有的是被流放嶺南的名臣後裔,還有因戰亂阻隔不得北返的任滿地方官。劉隱收用這三類士人為輔佐。他遣其弟劉龑率兵平定嶺南東西兩道諸割據勢力,控制了嶺南;西與楚爭容桂之地,攻佔了容、邕兩管(今廣西西部、南部及廣東部分地區)。乾化元年(911)劉隱卒。劉龑繼位,先後改名為陟、龔、䶮。後梁貞明三年(917)劉龑稱帝於番禺,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大有十五年(942)劉龑卒,其子劉玢(原名洪度)嗣位。次年,玢弟劉晟(原名洪熙)殺玢自立。乾和六年(948)劉晟乘楚國內亂,派兵攻楚,至九年,得楚10餘州。十六年(958),劉晟卒。其子劉鋹(原名繼興)嗣位。
劉龑在位時依靠士人治政,盡任士人為諸州刺史,還通過科舉,每年錄用進士、明經10餘人為官,避免了武職官據地稱雄之患。但劉龑及其繼任者均為荒淫殘暴之君,廣聚珠寶珍玩,大興土木。為了科斂重賦並鎮壓人民的反抗,南漢統治者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劉鋹即位后,宦官壟斷了大權,朝政更加腐敗。宋開寶四年(即南漢大寶十四年,971),宋兵攻佔廣,劉鋹降,南漢亡。
烈祖劉隱905-911
高祖劉龑911-942
殤帝劉玢942-943
中宗劉晟943-958
後主劉鋹958-971
玄漢(又稱玄漢王朝),公元23年~25年存在,新朝末期至東漢建立前期間由反新農民起義武裝為恢復漢朝而建立的政權,因由西漢皇族成員綠林軍“更始將軍”劉玄掌權執政,故稱“更始政權”。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七月,平林人陳牧率千餘人起義,響應綠林軍,號稱“平林兵”,在此避難的劉玄,參加平林兵,擔任安集掾的職務,從此走上反新復漢的道路。因他為漢朝宗室,起義需要藉助劉氏宗族的號召力,所以平林軍遂於公元23年正月擁立劉玄為“更始將軍”。建元更始,恢復漢朝國號,自稱玄漢王朝。
隨後,平林軍與綠林軍合併,並於此年的二月初一在淯水(今河南白河)上沙中將更始將軍劉玄推上皇帝寶座,建元更始,恢復漢朝國號,自稱玄漢王朝,劉玄就是歷史上的更始帝,也稱“漢更始帝”。
公元25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都城長安,劉玄投降赤眉,“更始政權”告終。
新朝末年,建世帝劉盆子所建的政權,史稱赤眉漢。
據清《綱鑒易知錄》載:劉盆子本為西漢式侯,更始政權大司馬劉萌之子。稱帝前在赤眉軍中主管放牛,稱“牛吏”。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由赤眉軍擁立為帝,史稱“建世皇帝”。劉盆子被擁立為帝,比更始帝劉玄更充滿偶然性。
在唐朝所編的《晉書》中,稱之為“偽漢”。
成漢(304年-347年):也稱成、后蜀;是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之“十六國”之一。西晉末年,秦、雍二州連年荒旱,略陽、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漢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區就食。元康六年,氐首領李特率民入蜀。他們入蜀后,由於地方官吏的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還鄉,流民領袖、略陽氐族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於301年在綿竹聚眾起義。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後,特子李雄繼領部眾,攻下成都,據有益州,建立成漢。后李壽改國號為漢。李雄是巴氐族人。都成都,盛時有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的各一部分。347年,成漢為東晉實際統治者桓溫所滅,歷五主,共四十四年。
北魏末期,邢杲所建的政權。
邢杲,士族地主出身,曾任幽州平北府主簿。杜洛周(北魏末河北農民起義首領)、鮮於修禮(北魏末河北百姓起義首領)舉行起義后,瀛、冀各州士民流亡青州(今山東益都)一帶,飽受當地官僚地主的歧視和壓迫,他被推舉為流亡士民的首領,並於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在北海(今山東濰坊西南)率眾舉行起義,興兵反魏,自稱漢王,年號天統。
南北朝時,侯景篡奪南梁政權所建。
侯景(公元503年-公元552年),字萬景,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南)鮮卑化羯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穩,但是擅長騎射,因此被選為懷朔鎮兵,后又被提升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級官職。北魏末年邊鎮各胡族群起反抗鮮卑族的統治,侯景開始建立功勛,後來侯景投靠東魏丞相高歡。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亂起兵進攻梁。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漢”,稱南梁漢帝。
唐朝中期,朱泚所建的政權,公元783年稱“秦”,公元784年改稱“漢”。
朱泚(cǐ,742年-784年),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南)人,唐朝中期將領、叛臣。
朱泚原為幽州將領,先後效力於李懷仙、朱希彩,后被部下擁立為節度使,上任后改善幽州與中央政府的關係,先派朱滔領兵入關中參與防秋,又親自到長安朝見,並留居長安。唐朝先後任命他為隴右節度使、鳳翔節度使等要職,加封中書令、太尉。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朱泚被嘩變的士兵擁立為帝,國號秦,年號應天。興元元年(784年),改國號為漢,年號天皇。不久,李晟收復長安,朱泚逃往涇州,因涇原節度使田希鑒閉門不納,只得繼續西逃。在逃到彭原西城屯時,被部將殺死,時年四十三歲。
金朝末年,郝定所建的農民政權。
郝定(?—公元1216年),亦作郝八。金末紅襖起義軍首領,於公元1216年建立大漢政權,自稱皇帝。
郝定是兗州泗水(今山東省泗水縣,位於山東曲阜縣東)人。初隨紅襖軍領袖劉二祖率眾起義抗金,以沂蒙山為根據地。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金人以重兵圍攻大沫堌,劉二祖率眾浴血奮戰,死難者數千人,終因寡不敵眾,二祖受傷被俘遇害。
二祖犧牲后,郝定和霍儀,彭義斌率領余部,相繼克泰安、滕、兗、單諸州和萊蕪、新泰等十餘縣,又破邳州堈子堌,得船數萬艘。貞祐四年(公元1216年),建立大漢政權,稱皇帝,改元順天。金遣山東宣撫使僕射安貞鎮壓,他在泗水縣柘溝村為金將完顏阿鄰所俘,押至汴梁(今河南開封),不屈而死。
陳漢是元朝末年由陳友諒在湖北、江西建立的一個王朝,后被明朝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