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書法
宋代書法
宋代書法,承唐繼晉,上技五代,開創了一代新風。宋太宗時留意書法翰墨,購摹古先帝王名賢墨跡,命王著刻工為十卷,以棗木鏤刻之,是為《淳化秘閣法帖》。有了帖,便打破了現書必真跡的限制,同時打破了前人法度,專門注重意趣,強調主觀表現,從而開闢了新的道路。
綜觀宋代書法,尚意之風為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宋書不是簡單否定唐人,也不是簡單回歸晉人,禪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響了宋人的書法觀念,而詩人、詞人的加入,又給書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在強調意趣的前提下,宋代書法家重視自身的修養,胸次高,讀書多,見識廣,詩詞、音樂方面的功力也為前人所不及。
宋代書法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宋史·列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宋四家中,他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宋四家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得魯公筆法而修於魯公書,可為楷則。沈括說他善於“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這說明蔡襄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書法家還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創新意。其主要作品:
其楷書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筆不苟,似乎全用顏法,只是結體略扁。
行草書札的代表作。筆畫渾雄敦厚,婉轉有致,運筆飛動自如。此帖取法於《伯遠帖》,又參以章草筆法,使之有機的融為一體,形成蔡襄獨特的草書風格。
行楷作品。取法《蘭亭序》而又參以顏魯公敦厚沉穩的成分,繼而宏大了宋代行書尺牘書法的藝術內涵,使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新時期。
草書翰札。瀟灑勁逸。結體欹正大小,重輕疏密,隨心所至,一氣呵成。黃庭堅說:“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確的。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於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其主要作品有:黃州寒食詩帖、羅池廟碑、赤壁賦、豐樂亭記、黃州寒食詩帖。
南宋宰相·趙鼎《毓秀帖》真跡
行楷。羅池廟,原為紀念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廟內立有韓愈撰寫,沈傳師書寫的《羅池廟碑》,其石久佚。此碑據蘇軾所書原碑文末篇的“迎享送神詩”真跡上石,刻於宋嘉定十年(1217)。楷書十行,字大四寸。清人書:“《羅池廟》健極,本唐人法而變其方整,本晉人韻而偏側取勢,擺宕有姿,大小長短,隨其結體。此碑筆力扛鼎,結體雄健,似乎從顏魯公《東方畫贊》化出,肥而不腫,厚而不軟,實為蘇字大字之冠。”
蘇軾真跡精品的代表作。紙本,行楷書。其書法豐腴勁秀。明董其昌對它評價很高,認為此卷書法“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筆法,況墨法乎。”這正是由於他的文學修養深厚,書法傳統功底堅實。結字在方整中有流動的氣勢,特別是用墨雖濃,而靈活不滯,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無窮,被稱為宋代第一,並不為過譽。
楷書。《豐樂亭記碑》歐陽修撰文,原石刻於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已佚。明嘉靖年間重刻。此碑是蘇軾晚年書法力作之一。前人稱“體度庄安,氣象雍俗”,確為恰當,字體楷中稍見行意,有“筆圓而韻勝”的特點。明人王世貞評論他“自顏真卿,徐浩,結體雖小散緩而遒偉俊邁”,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證。
宋代大學士·王應麟手跡
草書,紙本。黃庭堅的草書在“宋四家”當中應該說是水平最高。他“學草書三十餘年”,從張旭、懷素處窺到了筆法的堂奧。後人評價他的草書高於他的行楷書。此帖第二行還斤斤於行草之間,似覺拘謹,從第三行開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於點畫亦不大注意,而極得天然之妙。
是他在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后寫的一段跋語,此跋歷來為人們所珍視,與原帖合稱“雙璧”。《寒食帖跋》表現了“黃書”的基本藝術特點。《跋文》用筆鋒利爽截而富有彈性。其字寫得藏鋒護尾,縱橫奇崛,其長筆畫波勢比較明顯。由於黃庭堅善於把握字的鬆緊,因此形成了中宮收縮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們也稱其為輻射式書體。在布局上,《跋文》常從欹側中求平衡,於傾斜中見穩定,因此變化無窮,曲盡其妙。從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從整體看,呼應對比,渾成一體。此跋給人以神情飽滿,氣勢貫通的感受,決無荒率之病,達到了藝術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後不無得意地說:“他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草書墨跡。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餘字。據明代書畫家沈周考定此卷為黃庭堅在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8年)被貶黔中后所書,是他晚年的草書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此詩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而又具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為黃庭堅草書之代表作。
米蒂書法
米芾作。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蜀素”是四川造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此卷相傳為邵氏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而米南宮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米芾用筆如畫竹,喜“八面出鋒”。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並以欹側為主,表現了動態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米芾作。行書。此帖書法飄逸靈動,看似漫不經意,而更得渾然天成之神韻,有“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趣。這是米芾書法功力至深的成果。
米芾草書墨跡。米芾的草書雖不如他的行書那樣氣勢開張,但也不同凡響。這與他的為人學識有重要的聯繫。此幅草書,基本上是取法晉人,字裡行間流露出米芾書法顛放舒展的獨特風格,從這幅草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米芾在學習古人書法方面所下的功夫。
米芾書。極為豪放,筆力雄偉,神采奕奕。誠如宋趙秉文所盛讚的:“此冊最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卧澗壑,截然如快劍之斬蛟龍,奮然如龍蛇之起陸,矯然如鵰鶚之盤空,烏獲之扛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壯也,養由基之貫七札,不足以比其沉著痛快也。”見此冊,可以使人想象出米芾當時揮毫時“神遊八極,眼空四海”的驚人氣魄。
行書。為其晚年所書。據帖后施光遠跋,此帖為米書中銘心絕品。
紙本,行書,是米芾真跡精品中的代表作。米芾的行書成就最高。此帖下筆倜儻縱橫,跌宕多姿,不受前人成法的制約,抒發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跡中,應推為上品。
小字行楷。紙本。是其五十一歲時所書。其結字介於行楷之間,筆法精鍊,正如前人所說:“研筆如鐵,而秀媚之氣奕奕行間,風華類得大令(王獻之)之神,是南宮得意筆。”米芾這樣精緻的小楷是極為少見的。
淡黃紙本。行草書。是其四十一歲以前書寫的。明董其昌在此帖的跋記中寫道:“老米此尺牘似為蔡天啟作,筆墨字形之妙,盡見於此”。此帖書法與一般常見的米字略有不同,其行筆時提處細若絲髮,圓潤遒勁,按處中鋒直下,沉著不滯;結字因勢生形,行間絲帶連綿不斷,熟而不俗,險而不怪,欹正相生,出乎自然。
米芾作。《三帖卷》計《叔晦帖》,《李太師帖》,《張季明帖》,均紙本,行書。《三帖》合裝一卷,為米芾行書中的精品。項元汴認為米芾此帖書風於王羲之相近。米芾的書法的確得力二王最多。但與二王父子書法又有不同,王羲之法度緊斂古質蘊藉內含;而王獻之的筆致則是散朗妍妙,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資個性於王獻之較為相近,所以,米芾的結體,用筆中多可以見王獻之的風骨。
宋徽宗趙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藝術上聰穎。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藝術上他是個天份極高的書畫家,也是藝術活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他廣泛收集民間文物,特別是金石書畫,命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等。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划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遊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於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其代表作品有:草書團扇、牡丹詩冊。
書法作品的精品,也是他書法的代表作。他的草書精意嫻熟,用筆多起以側鋒,險側跌宕而不失於露,奇趣橫生而終有法度;線條極具變化之能事。由於他精於繪畫,故於章法的疏密配置,構圖安排,皆能不精意處見精妙。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草書成就,不在瘦金書以下。牡丹詩冊趙佶作。瘦金體書寫的行楷。縱有行而橫無列,疏密大小,相映成趣。宋徽宗把楷書寫成這一面目,對瘦硬的極端作了嘗試,是有益的。不過由於走到了極端,後人若僅取形似,不求變化,則難有新的突破。
詩作品內容主要是讚頌牡丹花。而作為書法作品,全部用趙佶獨特的“瘦金體”寫成,是難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