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
哈爾濱工程大學的二級院系
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College of Power andEnergy Engineering)(簡稱動力學院),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海軍工程系的船舶動力裝置專業發展而成,其前身是哈軍工建校初期的海軍工程系352教研室,是學校歷史最悠久的“三海一核”領域的主體院系之一。經過60多年的發展和建設,現已成為我國艦船動力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的發展與建設過程經歷了四個時期,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時期(1952年3月~1966年4月)、哈爾濱工程學院時期(1966年4月~1970年8月)、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時期(1970年8月~1994年5月)、哈爾濱工程大學時期(1994年5月至今)。
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
學院設有“能源與動力工程”、“輪機工程”2個本科專業,均為 國家教育部特色專業和 省重點專業;具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輪機工程”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具有“輪機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2個博士學位授權點;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輪機工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和 國防特色主幹學科。
學院下設動力裝置工程技術研究所、振動雜訊控制研究所、動力裝置電控技術研究所、柴油機原理研究室、柴油機設計研究室、柴油機排放控制研究室、渦輪機技術研究所、凈化與分離研究室、葉輪機械研究室、熱能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室、實驗教學中心12個基層學術組織,擁有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和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院長:馬修真,男,1957年2月生,山東鄆城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1982年1月畢業於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內燃機專業,獲學士學位。1991年在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輪機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1995年榮獲鐵道部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 主要從事內燃機電控、測試及故障診斷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參加柴油機實驗台自動化系統、230ZC系列柴油機微機自動控制系統、柴油機速變參數數字化測量系統、機車柴油機增壓系統故障診斷儀、柴油機電子調速器、柴油機綜合電控系統等項目研究。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0餘篇,參與和主持了3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主持並參與了多種型號柴油機電控系統國產化研製等工作,先後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撰寫並已頒布國家和行業標準4部。現兼任中國鐵道學會會員、中國內燃機學會會員、黑龍江內燃機學會副理事長。
黨委書記:任義君,男,漢族,1965年8月生,籍貫山東,199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管理學博士,研究員。1986年7月畢業於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及製造專業並留校工作,1993年4月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機械學碩士研究生畢業,2008年7月哈爾濱工程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研究生畢業。先後在校機械工程系機械製圖教研室、教務處招生辦公室、招生就業處、繼續教育學院和國際合作教育學院、機電學院工作,曾任教務處招生辦公室主任、招生就業處副處長、繼續教育學院和國際合作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兼副院長、機電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2016年7月任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賈九斌,男,1973年生,理學碩士,副研究員,曾任哈爾濱工程大學輔導員、院系團委書記、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現任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自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具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曾獲“黑龍江省團幹部標兵”,“黑龍江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等省級榮譽四項和校級榮譽二十餘項,主編、參編書籍6部,發表各類文章20餘篇。
副院長:高峰,男,1979年6月生,籍貫黑龍江省寧安市。2002年7月東北林大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畢業,獲管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3月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輪機工程專業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2年參加工作以來,歷任輔導員、綜合辦公室科員、科長等職,2009年11月任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
副院長:宋恩哲,男,1973年10月7日生,黑龍江省賓縣人,工學博士,研究員,輪機工程專業博士生和碩士生導師,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碩士生導師。1997年7月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內燃機專業,獲學士學位;2001年6月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6年6月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輪機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動力系統自動控制與測試技術研究方向帶頭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國內燃機學會大功率內燃機分會委員、全國船用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柴油機電控燃油噴射技術、電子調速技術、雙燃料/氣體發動機電控技術、動力系統建模與模擬技術及智能電子控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等。主持並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重大科研項目、工信部重大專項、型號研製等課題20餘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授權發明專利8項,編寫國家/行業標準7部,發表高水平論文30餘篇。
副院長:路勇,男,1978年4月出生,工學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7月留校任教;2006年3月,哈爾濱工程大學輪機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2009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2013年4月,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后出站;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發動機與能量轉換實驗室訪問學者。當前主要從事船舶動力裝置自動化、內燃機(車用、船用)柔性配氣技術、電液伺服控制技術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科技部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教育部出國留學基金、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海軍裝備預研等多個課題研究。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和黑龍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各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項,發表高水平論文40餘篇。海軍三代機專家諮詢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輪機學術委員會會員,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會員、國際學術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 Research》、《Nonlinear Dynamics》和《內燃機學報》等期刊特約編委。
▲學校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始建於1953年)
▲學校“三海一核”領域的主體院系之一
▲我國艦船動力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具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輪機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現有專任教師90名,其中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25人,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32人,現有博士生導師40人,碩士生導師76人。76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4.4%。有出國留學經歷的人員占教師總數的46.7%,擁有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
▲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柔性引進國外人才4人;
▲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
▲教育部實驗室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人;
▲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獲得者2人;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2人;
▲獲得“全國師德標兵”榮譽稱號1人。
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支由國內一流船舶動力領域專家和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青年教師組成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國內高校中能源與動力工程領域人員規模最大的一支研究力量,在國家海軍裝備建設、節能減排政策實施和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近三年本科生畢業741人,232人進入世界和國內500強就業,研究生畢業365人,243人進入世界和國內500強就業,就業質量保持全校第一名。
熱能工程學科
熱能工程學科是學校二級學科碩士點,是“三海一核”特色學科體系的支撐性學科之一,是一級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
李彥軍教授任熱能工程學科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部分負責人;朱衛兵教授任熱能工程學科航天與建築工程學院部分負責人。
熱能工程學科航天與建築工程學院部分設置2個研究方向:傳熱、燃燒與流體流動(核心方向)、供熱與節能技術;同意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部分設置2個研究方向:能量轉換與節能技術(核心方向)、熱力系統及設備的優化與控制(核心方向)。
熱能工程學科各方向負責人及師資隊伍組成方案:
輪機工程學科
輪機工程學科是學校二級學科博士點,是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下的二級國家重點學科,是國防特色主幹學科,是學校“三海一核”特色學科體系的骨幹學科之一,是學校動力學科群的龍頭學科。
輪機工程學科是學校2008~2012年優先發展學科(A類),其發展目標是保持國家重點學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聞學友院士、張文平教授任輪機工程學科帶頭人。
輪機工程學科設置4個研究方向:船舶動力裝置總體性能與系統分析(核心)、船舶動力裝置振動雜訊控制技術(核心)、船舶動力裝置自動化(核心)、船舶特種動力。
輪機工程學科4個研究方向的方向負責人及師資隊伍組成方案:
工程熱物理學科
工程熱物理學科是學校二級學科碩士點,是學校“三海一核”特色學科體系的支撐性學科之一,是一級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的重要分支。
工程熱物理學科是學校2008~2012年培育扶持學科(D類),其發展目標是爭取成為博士點。
鄭群教授任工程熱物理學科帶頭人。
工程熱物理學科設置2個研究方向:新能源開發與利用、熱工過程性能分析與優化。
工程熱物理學科2個研究方向的方向負責人及師資隊伍組成方案:
(一)新能源開發與利用。方向負責人施悅副研究員,現有師資隊伍:施悅、賈俊曦、曹雲鵬、路勇等人。
動力機械及工程學科
動力機械及工程學科是學校的二級學科博士點,是學校“三海一核”特色學科體系的主幹學科之一,是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類學科的龍頭學科。
動力機械及工程學科是學校2008~2012年重點發展學科(B類),其發展目標是成為國家重點學科。
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
動力機械及工程學科設置4個研究方向:動力機械性能與結構(核心方向)、動力機械控制與測試技術(核心方向)、動力機械振動與雜訊控制技術(核心方向)、動力機械氣動熱力學(核心方向)。
動力機械及工程學科4個研究方向的方向負責人及師資隊伍組成方案:
(二)動力機械控制與測試技術(核心方向)。方向負責人宋恩哲副研究員,現有師資隊伍:宋恩哲、馬修真、楊家龍、李學民、姚崇、劉友、劉龍等7人。
科研特色與實力
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設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輪機工程、動力工程三個碩士點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輪機工程兩個博士點。輪機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該學科通過IMarEST-英國輪機工程師學會認證,標誌著輪機工程本科、碩士畢業生的培養獲得了國際認可,畢業生均可獲得國際通用的輪機工程特許工程師資格。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是國防重點學科,是我校重點建設與發展的五大學科之一。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成果顯著,在船用柴油機、燃氣輪機、蒸汽動力、振動雜訊控制等領域研究水平處於國內領先水平。近三年,學院累計承擔各類科研項目5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41項,省部級課題100餘項,年均科研經費1.2億元以上。共獲得科技成果獎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75項,發表學術論文1000餘篇,SCI收錄257篇。2016年科研經費合同額突破2億,科研到款額達到1.57億元,人均科研經費187萬元。
同時,先進艦船動力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船舶動力技術教育部工程中心、船舶動力技術黑龍江省協同創新中心、海軍新型中高速柴油機專家諮詢委員會正式批複,學院在海軍和行業的地位得到廣泛認可; “低速機工程”(一期)已經簽批,由工信部立項,經費33.6億元。學校作為關鍵技術研究牽頭單位,獲得科研經費約1.2億元;我校作為重要參研單位的國家“兩機”重大專項(燃氣輪機)即將啟動,將為學院的科研發展帶來光明的前景。另外,14項發明專利實現轉讓,轉讓金額近2100萬元;依託雙燃料發動機技術成立的哈船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獲得省政府5000萬元資金支持,全年新簽合同額達到3億元。
學院近幾年來還獲得各種建設經費約 3億元,先後獲批了“ 船舶動力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2012年)、黑龍江省“ 船舶動力技術協同創新中心”(2014年)、“ 船舶動力技術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015年)、“ 全國示範性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2015年)。已經建成的3.5萬平方米的動力樓群,為學生的學習、研究及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優良條件。
科研成果
學院科研實力雄厚,成果顯著。多年來,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130餘項,有85項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獎,“九五”期間承擔總經費4500萬元的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十五”期間承擔2億元的各類科研與建設任務。
在國家“211工程”建設中,學院相繼建成動力裝置綜合監控、特種動力(包括閉式循環柴油機、小型核動力和熱電能量直接轉換)等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模擬、自動控制、聲學及電磁理論等各種高新技術在動力設備上的應用,使得各種船用動力的應用均在朝著熱、機、電一體化方向發展,同時,各種新型動力的出現,又在不斷拓寬學院各專業的研究領域。
學院科研成果豐碩,為推動我國艦船動力的技術改良和艦船動力教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近年來,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科研項目200餘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5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30餘項,出版教材、學術專著30餘部,建設經費超過3億元,每年科研經費到款額達8000萬元以上。
近年來,在國家“211工程”、“973計劃”及工業與信息化部國防特色專業建設等需求的強力拉動下,動力學院抓住機遇、奮發圖強,在完善學科建設、提升辦學條件、改良科研環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近幾年,學院獲得建設經費超過3億元,建成了一大批艦船柴油機、燃氣輪機、蒸汽動力及減振降噪等研發和試驗平台;購置了PDA、PIV、PLF、振動雜訊測量分析儀、內燃機排放測量裝置、燃燒分析儀等一批國際先進的測試分析儀器;購買了PRO/E、UG、STAR-CD、FULENT、ANSYS、ANSOFT、GSE、NASTRAN、TG-SUIT等一批專用設計、分析軟體;從事艦船動力技術研究、試驗、測試和分析的軟、硬體條件達到國內一流水平。2008年,在工信部動力專項基金的支持下,學院投資1.2億元建設的3.5萬平方米動力樓、動力試驗樓群已交付使用,學院的科研、教學及辦公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可為學生的學習、研究及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優良條件。
研究方向
傳熱傳質學 | 動力系統控制與測試 |
動力系統振動與雜訊控制 | 動力系統性能與結構 |
強化燃燒及排放控制 | 特種動力及新能源 |
供熱空調與製冷技術 | 能量轉換與節能技術 |
熱力系統及設備的優化與控制 | 船舶動力裝置總體性能與系統分析 |
船舶動力裝置振動雜訊控制 | 船舶動力裝置自動化 |
船舶特種動力 | 動力裝置總體與系統設計 |
動力裝置振動與雜訊控制技術 | 動力裝置自動化與測試技術 |
動力機械氣動熱力學與結構設計 | 動力機械燃燒與節能減排技術 |
新能源與特種動力 |
動力裝置電控技術研究所
該研究所於2010年和2014年分別被評為黑龍江省領軍人才梯隊和哈爾濱工程大學“興海”學術團隊。重點開展船用內燃機燃燒與控制技術研究 。至今已承擔了海軍、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外專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4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獲得國家和國防發明專利50餘項;頒布行業標準6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和發明類二等獎各1項;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完成轉化,創造產值超過4000萬。已與日本京都大學、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英國布萊頓大學及Ricardo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經過多年發展,團隊已經在我國船用內燃機領域具有較高聲譽和影響力。
動力裝置工程技術研究所
該研究所主要從事柴油機總體設計及零部件設計、船-機-槳匹配、內燃機增壓技術及增壓器設計、船舶柴油機燃燒過程及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船舶動力裝置振動與雜訊控制技術、管路系統振動與流雜訊傳遞及控制技術、推進器-軸系與船體耦合振動與聲輻射基礎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發改委海工專項、工信部高技術船舶專項、橫向科研項目等;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近100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餘項。
燃氣輪機技術研究所
該研究所主要從事艦船燃氣輪機先進循環技術、燃氣輪機葉柵氣動技術、低排放燃燒技術、總體性能模擬和匹配技術、故障診斷技術、燃氣輪機裝艦技術、等離子點火技術等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近年來完成多項國防預研、裝備研製、基礎研究科研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SCI論文20餘篇、EI論文60餘篇,編寫教材4部,授權發明專利20餘項。
振動雜訊控制研究所簡介
該研究所在船舶軸系與設備振動控制、振動雜訊主動控制、艙室聲學設計及雜訊控制方面形成特色優勢,在國內艦船動力裝置振動雜訊控制領域具有一定影響,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近幾年承擔高技術船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子課題、科工局動力專項和海裝預研等科研項目4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5項科技獎勵,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I論文72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授權發明專利43項。
熱能工程與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簡介
該研究所在蒸汽動力及核動力二迴路系統性能評估與動態模擬、船舶能源智能化控制與管理、船舶空氣環境控制、多相流動與傳熱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部分成果已成功應用,研究水平處於國內領先。近五年來,該研究所承擔國家及部級科研項目15項、企事業單位委託項目8項,科研經費5000餘萬元。榮獲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在核心期刊及重要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EI收錄50餘篇,獲得國家或國防發明專利12項、軟體著作權15項,出版教材3部。
船舶動力技術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
哈爾濱工程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是學校“三海一核”學科辦學特色的主體學院,中心開展虛擬資源建設較早,內燃機結構虛擬拆裝網1999年始建,2006年獲得國家精品課程,依託學院強大的科研優勢和學科特色,大部分虛擬模擬資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來源於學院科研項目並代表當前國內船舶動力發展的最新技術水平。總佔地面積9000 m2,包括半物理模擬平台和虛實結合模擬實驗平台在內的設備總值近1億元人民幣。中心網站設有網路虛擬實驗室,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全虛擬模擬實驗項目的網路化和部分半物理模擬項目網路預習。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船舶動力裝置振動雜訊主動控制和結構振動及聲輻射有源控制研究。先後獲得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在《內燃機學報》、《中國造船》、《聲學學報》、《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等國際、國家級刊物上發表40餘篇。
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為動力裝置振動與雜訊控制、特種動力、計算多物理場、柴油機動力系統排放控制與餘熱利用等。完成的預先研究、基礎研究及產品研製項目40餘項,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發明專利10項。
發表論文50餘篇。在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輪機工程兩個學科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歷年來指導碩士研究生40多人,博士研究生20多人。任中國內燃機學會理事、中國造船學會輪機委員會委員、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振動與雜訊委員會理事。
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船用發動機測控技術方面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國防急需的艦船動力技術,尤其是艦船動力裝置綜合電控技術和測試技術等方面均做出重要貢獻。
先後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其中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現任黑龍江省領軍人才梯隊帶頭人、兩機專項專家委員會試驗、控制與測試組副組長、高技術船舶專家委柴油機專家組副組長、船舶動力基礎研究計劃專家委委員、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內燃機學會副理事長、哈爾濱工程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2016年獲全省高校教師年度人物稱號以及“感動龍江”年度人物稱號。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主要從事動力機械振動雜訊控制、推進軸系與結構耦合振動分析、動力裝置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研究。先後獲“國防科工委委屬高校優秀教師”、“第四屆黑龍江省傑出創新青年”、“黑龍江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教育部新世紀人才”、“黑龍江五四青年科技獎”等榮譽。
2014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同年入選“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現任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輪機大功率柴油機分會副主任,國際海事組織(IMO)應對機制辦公室振動雜訊專家組成員,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輪機振動學組成員。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其它各類科研項目二十餘項,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消聲器聲學理論與設計》專著一本,國內外多個學術期刊的編委和審稿人。
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艦船燃氣輪機先進循環、燃燒技術研究工作。獲工信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中國造船學會渦輪機與鍋爐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航空學會輕型燃氣輪機專委會委員,全國高校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2005-2014海裝輕型燃氣輪機專家組專家,“十一五”科工局MPRD計劃專家組專家,國家“兩機”專項專業組專家,多個期刊編委。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燃氣輪機壓氣機、渦輪氣動熱力學理論與實驗技術研究;變幾何動力渦輪氣動性能研究;徑流式葉輪機械性能研究;新型工質-氦氣、超臨界二氧化碳等閉式布雷頓循環葉輪機械性能研究;燃氣輪機濕壓縮與濕冷卻技術、高超發動機預冷技術研究;水下熱動力技術研究;其它汽輪機與燃氣輪機新技術研究等。現任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會員,ASME/igti工業燃氣輪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會員,中國造船學會會員。
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事大型蒸汽動力系統模擬及性能、船舶能源控制與管理、可燃冰生成與分解機理等方面研究工作。承擔國家、部委各類項目30餘項,科研經費6000餘萬元,研究成果獲得獲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EI收錄30餘篇,獲發明專利20餘項。現任熱能工程研究所所長,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傳熱傳質學科方向帶頭人,海軍預研艦艇機電組專家。
孫寶芝
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事汽液兩相流動與傳熱機理及數值模擬、船舶能源控制與管理、換熱器換熱性能模擬及性能分析、大型蒸汽動力系統模擬及性能研究等有關傳熱傳質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擔各類項目10餘項,科研經費合計2000餘萬元,研究成果獲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獲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收錄10篇,EI收錄34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軟體著作權4項。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資助優秀本科生赴國外知名大學攻讀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已經與多倫多大學、聖路易斯大學、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利茲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美國普渡大學Calument校區、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華盛頓州立大學、麻省州立大學、喬治亞理工大學、韋恩州立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海洋技術大學、烏克蘭國立海洋技術大學、荷蘭代爾夫特大學、巴西聖保羅大學、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東京工業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國際合作與交流日益活躍。
研究生就業主要集中在以下單位: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海軍部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