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大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國時期晉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坐落在萬榮縣閆景村,與喬家大院、王家大院並稱為“晉商三蒂蓮”,素有“喬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說。整體建築為豎井式聚財型山西四合院,同時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因李子用曾留學英國,部分院落為“哥特式”建築,是南北融匯、中西合璧、三晉無匹的晉商大院,濃縮著漢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
李家大院景區距運城市區38公里,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有院落20組,房屋280間,現存院落11組,房屋146間。李家大院(河東民俗博物館)、萬榮笑話博覽園兩大景區共佔地近1000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其規模宏大,古樸典雅,構思巧妙,散發出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2020年2月,為致敬廣大醫務工作者,自疫情結束李家大院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景區將向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
景區布局
李家大院創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二百年,原有院落20組,現存院落11組,另有祠堂、花園等。景區佔地面積近1000餘畝,建築面積10萬多平方米,由古建區、仿古區、新建區、服務區、農業生態園五大部分組成。
整體構造
主體建築為豎井式聚財型四合院,同時又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南北兩大建築特色。古院落群布列有序,層次分明;體量宏闊,用材肥碩;結構嚴謹,通風透光。
院落特色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鳥瞰圖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在“敬信義”分號向西北擴展的十年間,李氏家族達到鼎盛時期。1865年前後,李文蔚、李文階不僅在“敬信義”商號中入股,還利用分紅所得發展自己的商號。
李文階
李家大院
李文蔚
李家大院
伴隨著商號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李氏家族的生意由傳統的貨物貿易進一步走向金融匯兌和興辦實業,由商人轉化為實業家,行商足跡遍及天下。
李子用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李子用接管家門商務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訂店規。為調動各商鋪掌柜、店員的積極性,李子用把東家股份由六成改為五成,人力股由四成改為五成,人力股一股由原三釐升為五厘,把每三年分紅一次改為一年分紅一次。當年,李家的生意利潤比上年翻了一番多。1916年,李子用著手將銀川“敬義泰”的門面擴大為五間,在“敬義泰”東邊附設“敬義棧”,后改為“敬義醬園”。主要生產和銷售醬油、醬菜、醬、醋、糕點、黃酒、玫瑰露酒和枸杞酒,併兼銷糖、茶和其他雜貨。前店后廠,產銷見面。敬義醬園成為寧夏第一醬園。李子用投資紡織業並抽股退出“敬義泰”后,他的侄子李大輔(字丕丞)同王和君(第十六代李大猷原配,大猷行三,早亡,人稱王和君為三寡婦)成為大股東,“敬義泰”成為寧夏“八大商號”之首,現銀達20萬兩。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李氏家族●大事記 | |||
---|---|---|---|
年代/年份 | 事件 | ||
明永樂年 | 相里百泉東渡黃河,落戶萬泉縣薛店村 | ||
明朝末年 | 第八代李永山遷居萬泉縣閆景村 | ||
1805年 | 第十三代李文炳出生 | ||
1809年 | 第十三代李文蔚出生 | ||
1823年 | 李文炳販貨“三邊” | ||
1826年 | 李文炳始在陝西定邊縣凝條梁鎮設立商鋪 | ||
1829年 | 李文炳與李文蔚、李文階分開經營 | ||
1830年 | 李文階、李文蔚兄弟在閆景村成立了“敬信義”商號 | ||
1840年 | 李及第出生 | ||
1851年 | 李敬修出生 | ||
1853年 | 李敬義出生 | ||
1871年 | 李道升出生 | ||
1880年 | 李敬義卒 | ||
李子用(名李道行)、李道在出生 | |||
1882年 | 李文蔚卒 | ||
1883年 | 李道昭出生 | ||
1884年 | 李道榮出生 | ||
1886年 | 光緒十二年創建李氏祠堂 | ||
1900年 | 清光緒26年,李敬修官居河南通判之職; | ||
李及第卒 | |||
1907年 | 李子用、李道在赴英國留學 | ||
1909年 | 清宣統己酉年,萬泉縣知縣丁璜為李道在贈“孝廉方正”匾 | ||
1911年 | 李子用與麥氏(21周歲)結為伉儷 | ||
1912年 | 民國成立,李敬修被推舉為山西省議會議員 | ||
1914年 | 李子用回國,在運城中學教英語 | ||
1915年 | 李敬倫卒; | ||
李子用接管西院家務、生意 | |||
1916年 | 李子用著手將銀川“敬義泰”的門面擴大為五間,並買下店鋪旁邊地皮,建起食品加工廠,形成前店后廠,產銷見面的格局 | ||
1917年 | 李敬修卒 | ||
1918年 | 李道在被推舉為京眾議院議員,國民政府授予四等“嘉禾章”; | ||
李子用繼配麥氏病故 | |||
1919年 | 李子用當選為山西省議會第二屆議員; | ||
十一月,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為李敬倫繼配岳氏贈“彤華垂耀”匾 | |||
1920年 | 李子用在省會太原蓋東夾巷38號房院 | ||
1922年 | 李子用當選山西省議會第三屆議員,被省議會選舉為省參事會參事員 | ||
1925年 | 李子用返鄉擔任閆景村村長 | ||
1929年 | 李道升卒 | ||
李大輔(李道升之子)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經濟學本科、獲學士學位 | |||
1931年 | 李道榮在村南買地修池蓄水,供村民飲用 | ||
1935年 | 李道昭卒 | ||
1937年 | 李子用“七七”事變后偕家眷逃避西安 | ||
1938年 | 日軍佔領萬榮,李氏後人逃散四方,大部分逃到西北自家商店所在地,只有少數幾戶仍住在閆景村,李氏家族生意漸趨衰落 | ||
1939年 | 閆景村全體村民為李道升妻武氏贈“懿德千古”匾 | ||
1944年 | 日軍在閆景村設了據點,警備隊侵佔了閆景小學,小學被趕到李家西院 | ||
1946年 | 1946年春,被編為晉綏34軍汾南特務團的雷文清(雷哼哼)部因聽到34軍有北調的消息,從原日軍兵營(今運城棉科所)駐地撤駐閆景村,司令部設在李家大院。后因其擾民搶劫閆軍物資,4月17日,中央軍新三師和34軍44師圍剿,雷部被太岳區收編為汾南人民自救軍(一說汾南人民獨立支隊)。李家大院又被國民黨胡宗南佔用 | ||
李子用返里 | |||
1947年 | 李子用遷往陝西三原縣經營鼎記花店 | ||
1948年 | 10月,汾南中學遷閆景村李家大院,改名晉綏區公立汾南中學 | ||
1949年 | 李子用在陝西三原縣送孫子李同溫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 ||
1951年 | 李道榮卒 | ||
1952年 | 汾南中學改名“萬泉中學”,與康傑中學、永濟中學、新絳中學為運城僅有的四座中學 | ||
李子用太原賦閑 | |||
1954年 | 萬泉、榮河兩縣合併為萬榮縣,萬泉中學改名“萬榮一中” | ||
1957年 | 李子用入民革 | ||
1958年 | 稷山、河津、萬榮三縣合併為“稷山”大縣,萬榮一中改為稷山四中。9月5日,萬榮一中的高中部遷到縣城,名為“萬榮城關中學”,萬榮二中的初中部遷到萬榮一中,改名為“閆景中學” | ||
1960年 | 閆景中學又恢復招收高中部;(汾南中學遷到閆景后佔住李家大院,因學校分佔東溝街道兩旁,當時的西北區為教學區,坡下為宿舍區,宿舍區排列在街道兩旁,為了來往,曾架過一座天橋,後來與村協商,將街道改在校外南邊,把村的東關門封堵,才拆掉天橋,學校的西北區和東南區成為渾然一體。在此期間,將今校大門內的四座四合院和緊靠的北邊兩座四合院拆遷到西北區蓋了教室。在平台下曾蓋過學生食堂和開會的大禮堂,這兩座建築物已不存在。“文革”前,閆景中學從1958年起招收過七個高中班。“文革”中停招高中。“文革”后開始恢復高中,因為學生較少,只佔部分房舍。) | ||
李子用返閆景 | |||
1965年 | 李子用病逝故里 | ||
1972年 | “運城農校”遷到李家大院,與閆景中學合併,稱為“運城地區技術學校”,閆中的初中部遷出。(招收“文革”后第一批農校學生,在校學生均為推薦,1973年遷回運城) | ||
1973年 | 運城地區戲劇學校在南院部分校舍開辦,招收三個班。(後於1977年5月間遷到池神廟,現為運城藝術學校) | ||
1977年 | 閆景中學附設中師班,成為中學、中師雙軌制。(高中辦到40班后停辦,成為“運城師範閆景分校”) | ||
2001年 | 6月,李家大院被公布為萬榮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2004年 | 6月,李家大院被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2006年 | 8月10日,運城市政府成立運城市師範學校閆景分校移交工作領導組;運城市民俗博物館籌建領導組;運城民俗博物館協調領導組8月底,運城師範閆景分校遷往運城 | ||
9月,運城市政府批准成立市民俗博物館,接收李家大院;10月,李家大院景區開發有限公司成立 | |||
12月,對李家大院進行古建修繕、復建設計並對周邊區域按旅遊景區進行了規劃 | |||
2007年 | 4月13日,李家大院景區暨民俗博物館工程奠基開工 | ||
2008年 | 10月,景區建設竣工並正式對外開放 | ||
2013年 | 5月,李家大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表格資料來源 |
李家大院於2004年6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家大院的主宅院大門兩旁鐫刻著《朱子家訓》,上面寫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粒,恆念物力維艱”的節儉警句,讓子孫後代進門出門都念念不忘。
李家大院
百善壁
助國救民
姚奠中題詞“慈善世家”
清光緒十六年,李敬修捐助五百金重修萬泉書院,清萬泉縣令鹿公為李敬修單獨樹起一塊碑石,並贈“急公好義”匾額,清右副都御史奎中丞和劉學使賜李敬修“樂善好義”匾。
清光緒二十年,孤峰山發大水,房倒屋塌,糧食遭淹,李家伸手相助,不讓一人受飢餓。
1900年,河東大旱,李敬修、李敬倫同侄子李道升拿出數十斛糧食賑濟村民。
民國五年十二月,閆景村全體村民為李敬倫贈“為善有方、世人標的”匾。
“博施濟眾”匾
1928年至1929年,山西接連大旱,李家“道”字輩先後賑濟河東十七縣災區每縣1000銀元,給河東旱災救濟總會捐款10000銀元,對本縣、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別救濟4000銀元和2000銀元。再設粥場。當時山西省政府主席閻錫山為李氏家族頒發“博施濟眾”牌匾一塊,以示表彰;萬泉縣知事王德成為李氏家族贈“樂善好施”匾。
1929年十一月,萬泉縣36村共為李子用母親王氏贈“澤潤河東懿範永垂”匾;十二月,閆景村全體村民為李道升贈“德風善霖”匾。
民國十九年(1930年),瘟疫流行,李家購回防疫用藥,戶戶發放,安度疫情之災。
1930年秋,閻錫山動員山西各地捐資興建公路。李氏家族兄弟代表萬泉縣西、南片共36個村莊,以每村1000塊銀元標準,共捐錢36000塊。
1931年前後,猗氏至萬泉的公路破土動工,一年後建成。
尊師重道
李家不僅重視教育子女,更尊師重道,院內建有學堂私塾,專門用於教育後代。每年冬至,男主人都會特意宴請教書先生,家庭主婦都要穿上褶裙、帶上求學子弟向教書先生行禮。李家教育後輩要讀經書不讀死書,大院中的一塊影壁上有磚雕的“司馬光砸缸”圖,在影壁兩邊有一副對聯:“擁林千頃眼底蒼浪方悟種德若種樹,存書萬卷筆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
李道升十分注重教育,認為“人才是立國之本,只有振興教育,才能強國富民”,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祿,潛心修身養性。他曾捐銀五百兩在高村廟建育嬰堂;捐銀千兩以資興辦縣立高等小學校。有一年,兩個小偷到李家偷東西,剛上到房頂,李道升就發覺了,高聲說:“房上的人請下來吧!夜深危險,如果掉下來摔傷了,家中的父母誰來奉養?等我給你搬梯子!”小偷聽了以後非常慚愧,下來跪地磕頭,李道升送了他們一些錢糧,並叮嚀以後有難處就來找他——從此再也沒有人進李家偷過東西。李道升的五位夫人去世以後,村民送了一塊“懿德千古”的合村匾。
李子用與麥氏
中國民居建築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說,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山西古建筑後寫道:“由庄外遙望,十數裡外猶見,百尺矗立,崔嵬奇偉,足鎮山河,為建築上之榮耀”。晉商的興起,源於河東鹽池的開發,晉商的宅院見證了晉商500年的興衰史。李家大院建築規模宏大,在院落布局上以北方傳統四合院為主,整個建築多為二進、三進四合院格局,但又不局限於四合院;在建築風格上以晉南地區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為基礎,同時吸納了徽式建築風格,部分院落建築採用了日式“推拉門”和歐洲“哥特式”建築,因而整體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體現了南北融匯、中西合璧的建築理念。
作為晉南民居和晉商大院,李家大院是晉南漢族民俗文化和晉商精神的物化,為研究、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場所。李氏家族歷世以民間疾苦為懷,樂善好施、博施濟眾,善行善舉無數,官民共譽,人稱善人。其白手起家的歷史、善行天下的美德,對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李家大院蘊含著豐厚的文物價值和文化內涵,2006年7月,運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李家大院為基礎,集中保護一批當地漢族傳統民居建築,建設運城市民俗博物館,把李家大院打造成知名的文物旅遊景點。
4月至10月:8:00-18:00
11月至次年3月:8:30-17:30
①兒童票:身高1.2米—1.4米半票,1.2米以下免票
②持老年證60-70歲之間可購優惠票,70歲以上免票
③現役軍人免票
太原方向
①火車:從太原方向乘火車至運城,在運城中心客運站轉大巴直達
②汽車:太原方向—大運高速—運城,沿209國道40分鐘即到
③飛機:從太原武宿國際機場乘飛機至運城關公機場,在運城中心客運站轉大巴直達
北京方向
①火車:從北京方向乘火車至運城,在運城中心客運站轉大巴直達
②汽車:北京方向—京石高速—石太高速—大運高速—運城,沿209國道40分鐘即到
③飛機: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乘飛機至運城關公機場,在運城中心客運站轉大巴直達
鄭州方向
①火車:乘火車至三門峽轉運城,在運城中心客運站轉大巴直達
②汽車:鄭州方向—連霍高速—運三高速—運城,沿209國道40分鐘即到
③飛機:從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乘飛機至運城關公機場,在運城中心客運站轉大巴直達
西安方向
①火車:從西安方向乘火車至運城,在運城中心客運站轉大巴直達
2020年2月,為致敬廣大醫務工作者,自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景區將向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醫務工作者憑身份證和醫師執業證、醫師資格證、護士/護師資格證等有效證件,在售票口辦理相關手續即可免費進入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