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碏大義滅親

《春秋左氏傳》中的散文

春秋左氏傳》(《左傳》)的一篇,記述了魯隱公四年衛國大夫石碏為殺死弒衛桓公自立的州吁,不得已殺死追隨州吁的親生兒子石厚的史實,這一史實被稱為“大義滅親”。

原文


石碏大義滅親
石碏大義滅親
衛庄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1),曰庄姜(2),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3)也。又娶於陳(4),曰厲媯(5)。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媯(6),生桓公,庄姜以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7)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惡之。石碏(8)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9)。驕、奢、淫、泆(10),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11)。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12),降而不憾(13)”,憾而能昣(14)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15)也。君人者(16),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17)不可乎”弗聽。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18)。(以上隱公三年)
四年春,衛州吁弒桓公而立。
州吁未能和其民(19),厚問定君(20)於石子。石子曰:“王覲為可(21)。”曰:“何以得覲?”曰。“陳桓公方有寵於王。陳、衛方睦,若朝陳使請(22),必可得也。”厚從州吁如(23)陳”。石碏使告於陳曰:“衛國褊小(24),老夫耄矣(25),”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陳人執之,而請涖於衛(26)。九月,衛人使右宰(27)丑涖殺州吁於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28)涖殺石厚於陳。
君子曰:“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29)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註釋


(1)衛:諸侯國名,姬姓,在今河南淇縣、滑縣一帶。齊:諸侯國名,姜姓,在今山東臨淄一帶。東宮:指太子。得臣:有功的臣子。
(2)庄姜:衛庄公的妻子。庄是丈夫謚號,姜是娘家的姓。
(3)《碩人》:《詩·衛風》中讚美庄妻的詩。
(4)陳:諸侯國名,媯姓,在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毫縣以北。
(5)厲媯(gui):衛庄公夫人。
(6)娣:妹妹。戴媯:隨厲媯出嫁的妹妹。
(7)嬖(bi)人:低賤而受寵的人。這裡指寵妾。
(8)石碏(que):衛國大夫。
(9)納:入。邪:邪道。
(10)泆(yi):放縱
(11)階:階梯。這裡的意思是引誘。
(12)降:指地位下降。
(13)憾:恨。
(14)眕(zhen):剋制。
(15)速禍:使災禍很快到來。
(16)君人者:為人之君者。
(17)無乃:恐怕,大概。
(18)老:告老退休。
(19)和其民:使其民眾安定和睦。
(20)定君;安定君位。石子:指石碏。
(21)覲:諸侯朝見天子。
(22)朝陳:朝見陳桓公。使請:求陳桓公向周王請求。
(23)如:往,去到。
(24)褊(biao)小:狹小。
(25)耄(mao):年老。八、九十歲叫耄。
(26)涖(li):前來。
(27)右宰:官名。丑:人名。濮:陳國地名。
(28)宰:家臣。孺(niu)羊肩:人名。
(29)與:參與,一起。

譯文


衛庄公娶了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為妻,名叫庄姜。庄姜長得很美,但沒有生孩子,衛國人給她作了一首詩叫《碩人》。後來衛庄公又娶了一個陳國女子,名叫厲媯。厲媯生下孝伯,孝伯早死。厲仍隨嫁的妹妹戴媯生了衛桓公。庄姜把櫃公當作自己的兒子對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寵妾的兒子,受到庄公寵愛,喜好武事,庄公不加禁止。庄姜則討厭州吁。大夫石碏勸庄公說:“我聽說疼愛孩子應當用正道去教導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驕橫、奢侈、淫亂、放縱是導致邪惡的原因。這四種惡習的產生,是給他的寵愛和俸祿過了頭。如果想立州吁為太子,就確定下來;如果定不下來,就會釀成禍亂。受寵而不驕橫,驕橫而能安於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剋制的人,是很少的。況且低賤妨害高貴,年輕欺凌年長,疏遠離間親近,新人離間舊人,弱小壓迫強大,淫亂破壞道義,這是六件背離道理的事。國君仁義,臣下恭行,為父慈愛,為子孝順,為兄愛護,為弟恭敬,這是六件順理的事。背離順理的事而效法違理的事,這就是很快會招致禍害的原因。作為統治民眾的君主,應當儘力除掉禍害,而現在卻加速禍害的到來,這大概是不行的吧?”衛庄公不聽勸告。石碏的兒子石厚與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衛桓公當國君時,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魯隱公四年的春天,衛國的州吁殺了衛桓公,自己當上了國君。
州吁無法安定衛國的民心,於是石厚便向石碏請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說:“能朝見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問:“怎麼才能朝見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陳桓公現在正受周天子寵信,陳國和衛國的關係又和睦,如果去朝見陳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請命,就一定能辦到。”石厚跟隨州吁去到陳國。石碏派人告訴陳國說:“衛國地方狹小,我年紀老邁,沒有什麼作為了。來的那兩個人正是殺害我們國君的兇手,敢請趁機設法處置他們。”陳國人將州吁和石厚抓住,併到衛國請人來處置。這年九月,衛國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殺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陳國殺了石厚。
君子說:“石碏真是一位純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殺了。‘大義滅親’,大概就是說的這種事情吧!”

解讀


有句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這意思是說,猛虎性情雖然兇殘,但依然要恪守親情的界限;兇殘是對外。而對自己的親生骨肉,卻以慈愛之心相待,絕不可能將其化為腹中餐。愛老虎這樣做,是動物的天性,沒什麼可說的。對人而言,人做事也要按天性,親情是人之天性所不能免的,父母兒女之間的親情,是自然的法則。世上哪有不疼愛自己親生骨肉的父母呢?如果說人性這東西也存在的話,父母兒女間的親情就應當屬於人性之列;如果說人性是永恆的話,這種親情也是永恆的,否則,便是喪失了人性,喪失了天良,就不應當再冠之以“人”這個稱呼了。
在另一方面,人作為超越了動物本能的有思想、有理性的存在,又不能完全憑本性、天性、本能行事;還得要服從社會的法則。道德倫理的法則,理性的法則。自然的法則還得要服從社會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則。如果沒有這一個方面,人也就與其他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了。
這樣一來,天性和自然法則往往要同社會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則發生衝突,並且經常是不可避免的;必須面對的、必須作出選擇。所謂“大義滅親”,正是這種衝突的體現,是選擇讓天性服從社會、道德、理性法則的結果。
要做到這一點,要有很高的革命覺悟和革命自覺性;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和很強的理性力量。大多數人都難以做到,否則,大義滅親就不是值得稱讚的一種高尚美德了。人們大多難以割捨親情,難以脫出天性這條強大的紐帶,常常寧可讓社會、道德、理性法則屈從於天性和自然法則。這樣,像石碏那樣的人,就顯出了與眾不同,顯出了偉大和高尚,讓人景仰。
不過,能夠大義滅親是一回事,固然可敬,而對那個“義”還得講究。就是說,“義”所代表的東西,要值得人們為之付出滅親的代價。在古時,臣軾君、子殺父、妻害夫,都是大逆不道的“大不義”。國君是上天之子,體現了上天和神明的意志,是小民百姓最初的父母,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冒犯甚至殺害呢?這罪過比殺害自己的親生父母還要大,真稱得上是“彌天大罪”。在這種情況下的滅親是理所當然的正義之舉,可歌可頌。
“義”本身的內容是隨著時代、觀念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過去的為合乎“義”的東西,今天未必合乎“義”。我們總是站在今天的立場上來決定對“義”的取捨,從而在行動上作出選擇。

歷史背景


周武王將商朝周圍的地區分封給弟弟康叔,建立了衛國,都城就是商朝遺都朝歌。衛庄公姬揚是衛國第12代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757年至公元前737年。據《左傳·隱公三年》和《史記·衛世家》記載,衛庄公的正室妻子為齊莊公的女兒庄姜。庄姜不僅貌美,而且溫柔賢惠,美中不足的是一直沒有生育。
石碏大義滅親
石碏大義滅親
衛庄公又娶了陳國的歷媯、戴媯兩姐妹。厲媯生下孝伯,但不幸孝伯早死,戴媯生了姬完和姬晉兩個兒子,姬完就是後來的衛桓公。庄姜對姬完視若己出,非常疼愛,衛國人曾作詩《碩人》讚美庄姜。庄姜還把一個宮女獻給庄公做妾,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州吁,深受庄公寵愛。州吁恃寵而驕,暴力好武,胡作非為。但庄公對他的為非作歹只是聽之任之,他就更加肆無忌憚。大夫石碏見庄公如此縱容州吁,深感不安。但衛庄公不以為然,依舊放縱州吁,反而讓州吁帶兵,使其更加專橫跋扈。
石碏的兒子石厚,喜歡和州吁混在一起。兩人經常一起駕著車過街穿巷,遊玩田獵,騷擾百姓。石碏知道后很生氣,重重地責罰了石厚,並把他關起來,不准他再與州吁來往。石厚竟破門翻牆逃跑,跑到了州吁府中,從此天天跟著州吁胡作非為,禍害百姓。石碏無可奈何。

事件經過


篡奪王位

公元前735年衛庄公去世,姬完繼位,稱衛桓公。桓公生性懦弱,石碏告老還家,從此不再參與政事。州吁沒了忌憚,更加橫行霸道。他整日與石厚謀划著如何篡奪王位。不久后,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繼位,衛桓公打算親自前往周王室吊賀。這時,石厚想出一條毒計,讓州吁懷揣短劍在西門為桓公設宴餞行,他們派兵埋伏在門外。酒過三巡之後,就用短劍殺了桓公。如果有人不服,就出兵鎮壓。州吁大悅,依計而行,桓公當場斃命。桓公的隨從迫於州吁的武力,只得降順。州吁宣稱桓公暴斃,自己繼承王位,拜石厚為上大夫。桓公的弟弟姬晉為了保命,逃到了邢國
石碏大義滅親
石碏大義滅親

民心不穩

州吁剛即位三日,關於他弒兄奪位的事就傳得沸沸揚揚了。州吁跟石厚想在鄰國立威,以此來震懾國人。因鄭國跟衛國素有嫌隙,他們就賄賂魯、陳、蔡、宋等國,征青壯年去攻打鄭國,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誅石厚
誅石厚
在與鄭國作戰時,石厚打了一個勝仗,發現鄭國兵力很強,不適合長久與之交戰,小勝足以立威,可以班師。當他們的軍隊走到衛國的郊野時,聽到有人唱道:“一雄斃,一雄興。歌舞變刀兵,何時見太平?恨無人兮訴洛京!”
州吁見仍無法收服民心,很是憂心。石厚建議請在國民中很威望的父親參政,百姓一定信服。於是,州吁命人帶上厚禮去拜訪石碏,請他參政。石碏推說病重拒絕。石厚只能自己回家向石碏請教安定君位的良策。
石碏也想藉機除掉州吁這個禍害,便給他出主意說:“周天子為天下共主,諸侯即位,如能朝見天子,就是得到了天子的肯定,天子都肯定了,國人自無話可說。”石厚覺得很有道理,但又有所顧忌,說道:“無緣無故地就去朝見天子,一定會引起天子的懷疑,最好能有人通情引見。”石碏答道:“陳桓公對周天子非常忠心,從不漏朝貢,因此深受周天子賞識。陳國跟衛國素來友好,如果你能和新主一同前往陳國,請陳桓公在周王面前說情,周王一定會願意見你們。”

大義滅親

石厚趕緊去見州吁,把父親的話告訴他。州吁非常高興,當即準備了一份厚禮,和石厚一起前往陳國去了。他們走後,石碏趕緊寫了一封密信,派親信快馬加鞭地送往陳國。密信被陳國大夫交給了陳桓公,只見信上寫道:我們衛國福淺,竟發生弒君奪位這等大逆不道之事。雖然這是州吁所為,但逆子石厚從旁相助,也罪無可恕。這兩個逆賊不除,衛國就永無寧日。現在此二人已經前往貴國,希望貴國能藉機處死這二人,替衛國除害。陳桓公看完信,問群臣的意見。大家都說,衛、陳兩國素來交好,應該幫他們除害。於是,陳桓公做了一番部署,只等州吁、石厚自投羅網。
石碏大義滅親
石碏大義滅親
 州吁和石厚就來到陳國。陳侯派人出城迎接,給他們安排了下榻的地方,並說,陳侯會在次日在太廟中見他們。州吁沒想到會受到陳侯如此殷勤地招待,大喜過望。
 第二天,陳桓公在太廟居於主位,群臣排列整齊,等著州吁和石厚前來。不一會兒,州吁和石厚進入太廟,這時,陳國的大夫一聲令下,埋伏在廟裡的士兵一涌而出,將石厚和州吁抓了起來。
陳國大夫把石碏的書信宣讀了一遍,大家這才知道要借陳國之手除掉州吁和石厚。眾人都覺得理應如此。陳桓公本想將州吁、石厚就地正法,但是群臣都說:“石厚是石碏的親生兒子,現在還不知道石碏的想法。不如讓衛國的人自己來處理這兩個人,免得以後落人口實。”陳桓公覺得很有道理,就將石厚、州吁兩人分開關押,同時派人星夜兼程地趕往衛國,告訴他們這裡的情況。
石碏見到陳國的使者,知道已經成功將州吁、石厚拿下,便會集百官一起給他們定罪。百官請石碏定奪。石碏說,這兩個逆賊罪無可恕,應明正典刑,以謝先靈,並派右宰丑前往陳國去執行。眾大臣都說:“弒君奪位州吁是首惡,一定要正法,但石厚是從犯,可以從輕處罰。”石碏大怒說道:“州吁犯下這等大罪,都是因為逆子從旁協助。你們替他說情,無非是因為他是我的兒子,想替我徇私。看來,我要親自前往,誅殺此賊才行。要不然,怎麼對得起祖先!”石碏家臣羊肩說:“您不要動怒,我願代替您前去。”於是,石碏就讓右宰丑和羊肩出使陳國,處決州吁和石厚。
右宰丑同獳羊肩到達陳都后,先去見了陳桓公,感謝他幫助衛國除害,然後就各自去處決州吁和石厚了。
石碏派人到邢國去接回姬晉,讓他繼位掌管衛國,他就是衛宣公。衛宣公即位后,將州吁的罪行昭告天下,重新給桓公辦了喪事,尊石碏為國老,允諾石家可以世世為卿。從此以後,陳國和衛國的關係更加親近了。
 石碏大義滅親,得到後人的讚許,《左傳》中對他的評價是:“真純臣也!”

出處


《石碏大義滅親》選自《春秋左傳》
《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布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註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註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註疏證》、今人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駰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唐朝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作者簡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人物簡介


石碏,春秋時衛國大夫。
石碏
石碏
衛庄公有嬖妾所生子州吁,有寵而好武,庄公弗禁。他進諫,庄公弗聽。其子石厚與州吁游,勸戒亦弗聽。衛桓公十六年(前719)州吁殺桓公而自立為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請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意建議石厚從州吁往陳,通過陳桓公以朝覲周天子。旋請陳拘留兩人,由衛使右宰丑殺州吁於濮(今安徽亳縣東南),又使其家宰獳羊肩殺石厚於陳。當時稱他能“大義滅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