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從子的結果 展開

從子

詞語

從子的原義:❶跟從著你。❷跟隨兒子,聽從兒子。

用作親屬稱謂的從子<書>,是上古、中古時期“敘稱”中常用的辭彙之一。在歷史時期從子可劃分為3種不同意涵:從子舊義,伯父/叔父之孫;從子裹義,比上述“從子舊義”血緣隔得更遠的“子侄輩”籠統地稱為從子;從子新義,唐宋時人開始將親兄弟之子稱作從子。

原義


解釋

從子(cóng zǐ):❶跟從著你。❷聽從、順從兒子;跟隨兒子。從,依順;跟隨。子,對人的尊稱;兒女,現指兒子。

典例

跟從著你。
《詩經·唐風·揚之水》: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於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順從兒子;跟隨兒子。
《禮記·喪服·子夏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漢書》卷86《師丹傳》:丹議獨曰:“……今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為號者,母︱︱妻從夫之義也。……”
《漢書》卷97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之代(代國),為代太后。

親屬稱謂


資料

• 出處:從子作為親屬稱謂始見於《後漢書
• 對稱稱謂:1、唐宋之前的“舊義從子”對應從父;2、唐宋以後的“新義從子”則對應伯父/叔父。
• 關聯稱謂:從女;群從子弟;兄子/弟子;猶子族子;再從侄;再從子

釋義

【從子舊義】宗法意義上,從父兄弟(分為從父兄、從父弟)之子稱之為從子(區別於宗親稱謂的兄子/弟子),也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孫。如果乙是甲的父親的親兄弟的孫子,那麼乙便是甲的從子。今註:從祖兄弟之子中古時期當稱為族子。唐宋以後,從祖兄弟之子也可稱作再從侄。
基於以上,為示區分,從子之意若為舊義,擬作為“舊義從子”。該意略同後世的從侄、堂侄。
【從子裹義】由於古時語言的地域習慣等因素,也有將比上述“從子舊義”血緣隔得更遠的“子侄輩”籠統地稱為從子。比如從祖兄弟之子的族子經常也被泛稱為從子,但這種用法在史學、譜牒學界的例子不算多。見例3.2“於霸為從子”。
基於以上,為示區分,從子之意若為裹義,擬作為“裹義從子”。
【從子新義】唐宋時人開始將親兄弟之子稱作從子。新義則是較晚才出現的意涵,意同叔侄的“侄”。後人尤其近人對從子的解釋多著眼於從子新義,而未對從子舊義加以區別。唐宋時的“再從子”也是在“從子新義”的基礎上再造的稱謂詞。
基於以上,為示區分,從子之意若為新義,擬作為“新義從子”。
“三義”演進
舊義、裹義、新義從子(不同時期)的用法
父輩平輩兩漢·魏晉南北朝——子侄輩唐宋以來——子侄輩
天祖及天祖以上親同姓……………………
高祖族父族兄弟<族子>裹義從子<族子>裹義從子
曾祖從父從祖兄弟從兄/從弟從兄子/從弟子族子裹義從子族子、再從侄裹義從子
伯父/叔父從父兄弟舊義從子從侄、再從子
兄/弟兄子/弟子侄·侄子新義從子
註:從兄子、從弟子下文俱有示例。從祖兄弟(分為從祖兄、從祖弟)之子也有稱作“從祖兄子”或“從祖弟子”的。
對於舊義、裹義、新義從子家屬的稱謂
從子祖父從子之父從子本人從子之子從子之孫
1、 舊義從子
伯父/叔父從父兄弟· 舊義從兄/從弟O族孫〈族曾孫〉
2、 裹義從子
不定不定O〈族孫〉〈族曾孫〉
3、 新義從子
兄/弟O從孫·侄孫族曾孫·從曾孫

古代家族

古人的宗族觀念很重,通常會追溯到曾祖父。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輩兄弟——從祖兄弟、從父兄弟——的孩子,稱為從子;曾祖父再往上追溯的同族子侄輩,則稱作族子。古代大家族中,兒子、侄子(兄子、弟子)一般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距離不會隔得很遠,如果是官宦士族家庭,自己在任上時,子侄往往帶在身邊,所以自己一旦逃難,連同侄子一起帶上。至於說從子、族子則一般不會帶在自己身邊。
• 註解辨析
關於從子的解釋,後人每每會引用到《朱子語類》卷八五:“據禮,兄弟之子當稱從子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從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稱族子。” ,是故有必要對此段話進行一番闡釋、辨析。
《朱子語類》注表——朱熹觀點
烈祖∕六世族子
天祖∕五世族子
高祖∕四世族兄弟族子③
曾祖(一代)從祖從祖兄弟從子②
祖父(二代)伯父/叔父從父兄弟從子
父(三代)兄/弟從子①
己身
註:《朱子語類》所云“自曾祖而下三代”,當指(曾祖之子)從祖之曾孫、(祖父之子)伯父/叔父之孫、(父之子)兄/弟之孫。
辨析:朱熹生活在南宋時期,故他的說法代表了南宋時的觀點,並不一定能全面的說清不同時期“從子”所具有的內涵,因為稱謂詞的涵義會隨時間而發生變遷。朱說“兄弟之子當稱從子”其實需要視情況而論,“兄弟”分“(親)兄弟”、“從兄弟”,“從兄弟之子稱從子”應該問題不大,但是“(親)兄弟之子稱從子”那可就有問題了。上古、中古時期,史籍里說到“(親)兄弟之子”意思基本上敘稱為“兄子”、“弟子”,《三國志》、《晉書》中可謂俯拾即是,因此朱說是存在偏頗,或僅適用於南宋以後。表中從子①,是唐代以後出現的新意涵,與唐代的“侄”同義,該義在中古作兄子/弟子;從子②,在中古有稱作族子的;族子③,當屬“裹義族子”。朱總結為“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從子”似可擬改為“自曾祖而下三代稱兄子、弟子以及從子”。

典例注析


簡介

1.1)《後漢書》卷57《謝弼傳》:中常侍曹節︱︱紹〖曹紹〗為東郡太守,忿疾於弼,遂以它罪收考掠按,死獄中,時人悼傷焉。
1.2)《後漢書》卷64《趙岐傳》:延熹元年,玹為京兆尹,岐懼禍及,乃與從子戩逃避之。
1.3)《後漢書》卷70《荀彧傳》:及帝(指漢獻帝)都許,以彧為侍中,守尚書令。操〖曹操〗每征伐在外,其軍國之事,皆與彧籌焉。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祖兄弟之子,裹義)攸〖荀攸〗。
說明:符號〖 〗用來標示參看的條目、詞條;符號︱︱為代字型大小,用來替代古籍引述中的“從子”二字。
世系表1
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族兄弟親同姓
荀遂荀淑之兄荀曇荀彝荀攸荀緝
荀淑荀緄荀彧荀惲荀甝
註:表格上方親屬關係表示同一列中人物之間的關係。
荀攸的父親荀彝與荀彧是從祖兄弟(荀彝與荀彧兩人共曾祖而不共父平輩兄弟),荀攸是荀彧的從祖兄弟之子。《後漢書》將“從祖兄弟之子”這一關係稱為“從子”。荀彧是荀攸曾祖父兄弟的孫子,據《爾雅》表述,那麼荀彧當是荀攸的族父。到“荀惲(荀彧之子)和荀攸”就比“荀彝與荀彧”疏遠了一代,荀惲與荀攸的高祖父是同一人,荀攸是荀惲的族兄。
1.4)《後漢書》卷71《皇甫嵩傳》:明年,卓拜為并州牧,詔使以兵委嵩,卓不從。嵩︱︱酈〖皇甫酈〗時在軍中,說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今怨隙已結,埶不俱存。
1.5)《後漢書》卷74下《劉表傳》“使人納其眾,眾聞之喜,遂皆服從。”注引獻帝春秋曰:“濟引眾入荊州賈詡隨之歸劉表襄陽城守不受,濟因攻之,為流矢所中。濟︱︱綉收眾而退。劉表自責,以為己無賓主禮,遣使招綉,綉遂屯襄陽,為表北藩。”
1.6)《後漢書》卷90《烏桓傳》:獻帝初平中,丘力居死,子樓班年少,從子蹋頓有武略,代立……
2)《襄陽耆舊記》:龐統,德公〖龐德公〗︱︱也。
3.1)《三國志·魏志·夏侯尚傳》:夏侯尚伯仁,淵〖夏侯淵〗︱︱也。
沛國譙縣夏侯氏(世系表2)
失諱失諱(淵父)夏侯淵夏侯霸
失諱失諱(尚祖父)夏侯尚夏侯玄
註:據“淵從子”,從子若為“本義從子”,則上溯到“夏侯淵之父”與“夏侯尚之祖”,此2人是親兄弟;若為“裹義從子”,那麼即便上溯到“夏侯淵之父”與“夏侯尚之祖”,此2人已非親兄弟了。
3.2)《三國志·夏侯淵傳》引《魏略》:時征西將軍夏侯玄,〔夏侯玄〕於霸〖夏侯霸〗為︱︱(從子裹義),而玄於曹爽為外弟。
辨析:由“淵從子”,可知“夏侯霸之父”與“夏侯玄之祖”不是親兄弟,故“於霸為從子”的從子不是“從子本義”,而是“從子裹義”。
3.3)《三國志·魏書·文聘傳》:分聘戶邑封聘子岱為列侯,又賜聘︱︱厚〖文厚〗爵關內侯。
4)《晉書》: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父兄弟之子)也,祖正,尚書郎。父曠,淮南太守。
世系表3
王覽王裁王導王洽
王正王曠王羲之
5)《魏書》:長孫道生,嵩〖長孫嵩〗︱︱(從父兄弟之子)也。
6)《南史·卷十九·列傳第九》:謝靈運,安西將軍弈之曾孫而方明〖謝方明〗︱︱(從祖兄弟之子,裹義)也。
陳郡謝氏士族(世系表4)
謝裒謝奕·字無奕謝玄謝瑍謝公義·字靈運
謝據謝朗謝重謝瞻
謝安(320-385)謝瑤 謝該 無子
謝模 失諱
謝澹·字景恆(?-425)
謝璞·字景山
謝琰·字瑗度(?-400)謝混·字叔源謝漣
謝鐵謝沖謝方明
宗親關係—初版
宗親關係—初版
7.1)《舊唐書·列偉第八》:︱︱仁景,神龍初。宮至司農卿。
7.2)《舊唐書·列傳第六十一·房琯(子孺復 從子式)》:式〖房式〗,琯之侄,舉進士。李泌觀察陝州,闢為從事。泌入為相,累遷起居郎,出入泌門,為其耳目。
8)《資治通鑒》:初,混與劉毅款昵,混從兄(從父兄)澹常以為憂,漸與之疏;〔謝澹〕謂弟璞及︱︱(從祖兄弟之子,裹義)瞻曰:“益壽此性,終當破家。”澹,安之孫也。 (上見世系表4)
9)〔宋〕王深源《<臥遊錄>序》:“先生(指呂祖謙)之︱︱喬年〖呂喬年〗 既取‘臥遊’二字扁先生燕寢之堂,復以是編屬東陽郭君淇書之。”
10)〔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后還朝,求太監后,得二︱︱。”
11)〔明〕張自烈正字通》載:伯叔之子曰︱︱。
今註:“伯叔之子”與己平輩,怎得稱為“子”,故原文待商榷。
12)《明史·本紀第二十二·熹索》:論寧遠解圍功,封魏忠賢︱︱良卿〖魏良卿〗肅寧伯。
13) 〔明〕外方山人◎輯/〔清〕西厓◎著《談徵·名部上·伯叔侄》:今則對伯叔皆雲侄,古人但稱猶子、︱︱矣。
14)清 惲敬 《遜庵先生家傳》:“無錫高世泰,忠憲公攀龍︱︱也。”
15)《聊齋志異·青風》:耿有︱︱去病,狂放不羈。
16)《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衛人立其︱︱圃,以守石氏之祀,禮也。 〔現代〕楊伯峻註:︱︱,兄弟之子也。亦謂之猶子。
總結:以上從子為“從祖兄弟之子”關係者有3例,出於《後漢書》、《南史》、《資治通鑒》。

附錄

• 從女(附)
1)《晉書》卷51《束晳傳》:〔束晳之兄〕璆〖束璆〗娶石鑒從女,棄之,鑒以為憾,諷州郡公府不得辟,故皙等久不得調。
2)《三國志》卷52注引《江表傳》曰:權嫁從女,女顧氏甥,故請雍父子及孫譚,譚時為選曹尚書,見任貴重。
3)《魏書》卷21上《趙郡王干傳附子謐傳》:謐妃胡氏,靈太后從女也。
4)〔唐〕韓愈祭張給事文》:“我之從女,為君之配。”
• 從兄子(附)
從父兄、從祖兄之子統稱為“從兄子”,又分別稱之為“從父兄子”或“從祖兄子”。
1)《史記》:魏其侯竇嬰者,孝文後從兄子也。父世觀津人。喜賓客。孝文時,嬰為吳相,病免。孝景初即位,為詹事。
2.1)《後漢書》:孝宣皇帝以為去聖久遠,學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書,后又立京氏易。[三]
注[三]大、小夏侯夏侯勝、勝從兄子建〖夏侯建〗也。京氏,京房也。
2.2)《後漢書》:桓帝鄧皇后諱猛女〖鄧猛女〗,和熹皇后(指鄧綏)從兄子鄧香之女也。
2.3)《後漢書》:乃使光武與軼歸舂陵,舉兵以相應。遣從兄子季之長安,以事報守。
3)《晉書》:苻朗,字元達,堅〖苻堅〗之從兄子也。
4)《北史》:懿〖封懿〗從兄子愷〖封愷〗,字思悌,奕〖封奕〗之孫也。父勸,慕容垂侍中、太常卿。
渤海蓨縣封氏(世系表5)
封釋封抽封裕封衡
封悛封放封孚·字處道
封懿·字處德封玄之
封虔之封磨奴·字君明
封奕封蘄失諱封鑒
封勸封愷·字思悌封伯達
封軌
封[忄坐]
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封放為封奕兄弟,而《資治通鑒》說封放為封奕從弟。暫從《通鑒》說法。
• 從弟子(附)
從祖弟、從父弟之子可分別稱之為“從祖弟子”或“從父弟子”,兩者統稱為“從弟子”。
1.1)《漢書》: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傳。孝哀傅皇后定陶太后從弟子也。
1.2)《漢書》:北宮有紫房復道通未央宮,傅太後果從復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稱尊號,貴寵其親屬,使上不得直道行。頃之,太后從弟子傅遷在左右尤傾邪,上免官遣歸故郡。

翻譯原則


有關“從子”翻譯的扉頁
有關“從子”翻譯的扉頁
關於從子(含從兄子、從弟子)作為親屬稱謂時的翻譯問題,需要分清屬於從祖子還是從父子。
若屬於“從父子”範疇一般可以譯為“堂侄”;若屬於“從祖子”範疇可以譯為“再從侄”;若由於史料缺失而分不清楚人物親疏關係或者無法抉擇時,不妨直譯為從子(如此可尊重原文)。如此可以避免不丟失原來文言辭彙“從子”所包含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將“從子”想當然地譯為“侄子”這一做法是存在問題、誤區的,一般中古文言辭彙中的“兄子”“弟子”才會對應唐代以來“侄子”的含義。顯然“從子”與唐代以來“侄子”在含義上是否對應,依然是值得後人去研究商榷的,也是基於這些疑問提出了以上的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