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蓮花山

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涼州蓮花山(LiangzhouLotusMountain),古稱姑臧山、紫山,位於谷水源頭,祁連山國家公園冷龍嶺一脈,海拔2700米,山底海拔是1800米,距離市區十三公里,位置在涼州區松樹鄉科畦村三組劉家沿溝境內,山勢雄偉,奇峰環列,層巒疊嶂,四面險峰,宛如一朵盛開的蓮花,是河西唯一修在海拔1800米的古迹,始建於西漢,興盛於東漢東晉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隋朝、唐朝、西夏元朝明代清代,民國時期,毀於建國以後。

蓮花山是研究西域佛教、漢傳佛教、西域佛教與藏傳佛教融合的見證。隋唐時蓮花山擴建,一直到明朝還保留有完好佛教寺院和道教道觀70多處1000多間,供奉有古印度佛像,藏傳佛教佛像,出自闡教截教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三百六十五路邪神,有成龐大體系佛道諸神諸佛廟宇,氣勢恢宏。玉虛宮,奉天承運道統,總領萬仙鎮八方。

蓮花山上尤其以唐宋時期的壁畫最為精美,菩薩栩栩如生佛陀超凡脫俗,這些壁畫充分展示了不遠萬里來自西域的繪畫大師精湛技藝,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可惜全部毀於破四舊時期。雖屢遭浩劫,但始終擋不住其在西北群山中顯赫的地位。

蓮花山腳下旱灘坡古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規模龐大,埋戰國歷代亡靈。李廣劉恭馬超、鄒岐、溫恢、周洪、楊雍、張則賈詡佛圖澄鳩摩羅什牽弘、玄奘、李益高適、王維、不空(遊歷涼州、太原十年)、李蘊芳牛鑒(捐贈兩次)、張大千等也來此遊玩,張大千作有《蓮花山飛瀑圖》。

歷史沿革


先秦
涼州蓮花山飛瀑圖
涼州蓮花山飛瀑圖
秦漢時期(前221~前174),月氏與匈奴部落屬地,主要是姑族部落,姑臧山也因此得名,位於谷水源頭,匈奴休屠王築蓋臧即姑臧城、休屠城。姑臧山又名南上,其名來自匈奴語,匈奴語已無可考。獸文石作為古羌族的圖騰之一,歷經歲月的洗禮,吸收日月精華,向世人展示著蓮花山鬼斧神工的魅力。山上玉虛宮,奉天承運道統,總領萬仙鎮八方。
曹魏
曹魏嘉平三年(251年)前後,高僧佛圖澄在涼州蓮花山大修擴修寺廟,當時蓮花山的廟宇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了,在北方已經有很大影響力,這也是最早記錄蓮花山擴建寺廟的記載,有古樹十萬零八棵。
西晉
西晉永寧元年(301年),“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導致生靈塗炭,洛陽、京兆郡盡毀,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涼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於涼州地區“祥瑞四起,”獸文石出現《晉書·張軌傳》有大量記載。獸文石為一奇。
東晉
東晉太元八年(384年),太祖呂光取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甘肅涼州待一十七年弘揚佛法,在這十七年裡蓮花山每年水陸法會鳩摩羅什都會主持。
唐朝
唐代高僧道世(668~683),所著《法苑珠林》載,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國,此處就是史書記載的涼州姑臧故塔,又名鎮魔塔,其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文昌宮之鐵鐘,索巴讓摩之鐵像,金頂之鐵冠,稱之三鐵。鐵鐘穿山,書聲朗而學子立。鐵像靜穆,佛音稀而行者冥。鐵冠搖鈴,蓮瓣開而楊柳飛,為二奇。
張大千河西之游
張大千河西之游
唐朝開元二年(714年),僅十歲被稱為四大譯經師的不空三藏法師隨舅父周遊涼州蓮花山學習一切有部,不空三藏法師後來成為了密宗的祖師之一,唐玄宗賜號“智藏”。五龍宮側,半石斧削,形肖棋盤。石繁而形密,畫精而曽眾,之為三奇。
唐朝開元二十四(736年),詩人王維調任監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到武威后遊歷蓮花山,作《涼州郊外游望》,題詩:“野老才三戶,邊村少四鄰。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灑酒澆芻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傳之後世,現存時代最為久遠的一首,因而顯得十分珍貴。”。
唐朝天寶十一年(752年),詩人高適秋冬之際,擔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駐足武威與朋友竇侍御遊覽蓮花山,作《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題詩:“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躋。鐵冠雄賞眺,金界寵招攜。空色在軒戶,邊聲連鼓鼙。天寒萬里北,地豁九州西。清興揖才彥,峻風和端倪。始知陽春后,具物皆筌蹄。”。
唐朝天寶十二年(753),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奏請玄宗,玄宗又降敕將在韶州的不空追回。他到長安保壽寺休息月余后,即又奉詔令往河西。不空遂到涼州,住涼州蓮花山開元寺從事灌頂譯經。天寶十三年(754),又征安西法月的弟子利言(一稱禮言,有《梵語雜名》一書傳世)來參加譯事。
元朝
元朝開慶四年(1244年),西涼王闊端以汗國名義頒發詔書,邀請西藏高僧薩班來涼會談,吐蕃高僧薩班毅然率侄兒八思巴和恰那多吉等僧人赴涼州經過將近兩年的跋涉於1246年8月到達涼州。1247年薩班與西涼王闊端舉行了舉世矚目的“涼州會盟”。大元帝師八思巴的姑姑、薩迦班智達之妹索巴讓姆在這裡出家修行,長期在靜修處坐禪。圓寂后將其靈骨舍利、兩顆牙齡,裝入用生鐵鑄成的佛像里,供奉於殿內。索巴讓摩之鐵像,鐵像靜穆,佛音稀而行者冥,之為四奇。
元朝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下詔,在全國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師殿,以此永遠紀念這位功臣,涼州蓮花山隨造八思巴帝師殿。藏曆木鼠年(1324年,元泰定帝元年)八月,“繪帝師八思巴像十一,頒行各行省,俾塑祀之。”追謚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板的達巴思八八合失。
明朝
涼州蓮花山
涼州蓮花山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廣西參政戴弁《詠塔詩》,題詩:“不省何年結構功,一峰突兀白雲中。高臨北極天光回,低壓南山地勢雄。風送鈴聲歸碧落,雨落虹影入晴空。安能平步丹梯上,盡日徘徊興莫窮”。其描寫氣勢宏偉,規模可見一斑,論景色,論規模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北那都是屈指可數的佛道二教的聖地。
明朝正統十二年(1447),涼州蓮花山善應寺重修,《重修善應寺記》碑言:“名山之古剎,山川之幽靜,姑臧之雄鎮也。”。蓮花山大寺,周遭無坡,山如斧劈。寺有涼台,塑三寶佛於其上,佛大且威嚴,通身金裝,口傳佛肚子中有金心、銀腸。
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蓮花山皇帝成化五年農曆三月敕賜重修,明朝乙丑夏五月望日動工,明朝乙丑十月落成,皇帝御賜重修的第一次記載。老君洞,洞前修有5間大殿,殿前有5間卷棚,修造華美。殿前卷棚平房牆上畫有八仙過海的故事,台上塑老君像,台下有供桌一個,桌腿為六個,中間兩腿埋地一尺,桌上有一石,呈方形,色白紅紋,名曰煉丹石。
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蓮花山立《明重慶上應寺碑》,晉陽姚文奎撰文。乙酉三月全部重修,已丑十月重修完畢。善應寺是藏傳佛教從西藏、青海傳入河西最早的寺院及涼州四大古寺之一。
清朝
涼州蓮花山
涼州蓮花山
清朝雍正年間,號稱“涼州三徵士”的張昭美作有《夏五游蓮花山四首》詩,題詩:山色遙看近卻無,招提處處綴瓔珠。葯泉汲水供茶灶,松石點蒼入畫圖。宗室臥遊辜勝景,匡廬結社得吾徒。歸來四載嬰殘疾,剛到壺天氣象殊。未到靈岩意已閑,踏苔們壁闖松關。懸崖紺宇雲封徑,斷澗紅橋石作斑。
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涼州大才子李蘊芳考取陝甘兩省第二名,名動西北,乾隆十七年(1752),考取二甲三十三名進士。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李蘊芳之死,震驚西北。涼州士子們恐遭連累,同年六月涼州地方官員把李蘊芳留在涼州蓮花山建築上的墨寶、題匾全部塗抹或銷毀,李蘊芳家族逼迫外遷往南山。
清朝嘉慶年間,兩江總督牛鑒三次去遊玩捐贈數目巨大,三次去他的恩師處(科畦村二組)拜謁,並題寫下大量匾額,清代前期、中期、後期大量增修擴建,寺廟道觀體系更趨完善。
民國
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丁美如作《蓮花山畫》一幅觀存,題詩:“疊嶂重巒翠屏開,蓮峰金頂映樓台。虹梁例掛懸飛瀑,羊腸曲徑帶環回。煙靄晴雲接霄漢,鍾產樂韻天半來。偶興繪成可臥遊,以免跋涉碌形骸。
中華民國時期(1941年),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的畫師張大千攜妻子兩次登臨蓮花山,讚美山勢雄奇壯觀,畫有《蓮花山飛瀑圖》圖一幅。其畫題跋云:“涼州西南蓮花山梵宮琳宇,猶多之元明結構,一覽之勝,兩登絕頂,此大痴樵,方家法寫之,用作遊記,乙酉七荷月爰。”。此幅畫尺寸:111x54cm,於2005年08月01日在中國北京被北京盤古拍賣,后不知所蹤。
中華民國時期(1941年),畫師張大千第二次蒞臨涼州蓮花山,觀賞蓮花山風景后,揮毫潑墨作《蓮花山圖》,款識:涼洲城南蓮花山善應寺,境絕幽邃,高崖懸瀑,梵宇出雲,南中諸勝或且不逮,況此邊徼耶?予遊河西,兩止其地,晨夕瞻眺,良豁美襟。爰用山樵法寫此,以代遊記。癸未秋日,大千張爰。先流失台灣由台灣私人珍藏,尺寸:99.5x47cm.(39⁄x18⁄)2013年04月06日在中國香港被保利香港拍賣,后不知所蹤。
中華民國時期(1927年),5月23日清晨5時20分,武威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地震烈度為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位於古浪縣(北緯37.6度,東經102.6度),使得山上建築部分震毀,塔也被震毀。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土匪佔山,解放軍解放大西北時,上山將土匪剿滅。(1966),至1976文革時期打到牛鬼蛇神,把涼州蓮花山在1927年地震中殘存下來的古建築全部拆毀,將河西走廊最大的宗教古建築群拆毀,實屬可惜,這是造成古涼州古城非古的人禍。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78),蓮花山重修,雖然修繕,但是幾乎都是民間捐贈修築,其規模有限,這個河西最大的宗教遺址,緩慢的在恢復其原有的雛形,直到2015年。

文化活動


軼事典故

混沌宇宙
混沌宇宙
古時傳說,上古時期,巍巍祁連山白雪皚皚,人跡罕至。接引道人和元始天尊(一說是白衣菩薩)要造一處人間仙境,就把靈山上的一朵千年白蓮花拋向紅塵(白蓮下凡,萬民翻身)。蓮花久在佛界,早已具有靈性,它隨白雲飄浮,選擇著理想的安身之處。最終,蓮花落在祁連山北麓,化作了奇峰環列的蓮花山。隨同元始天尊不甘示弱,便在蓮花山上撒下了千姿百態的鮮花草木。山清水秀的蓮花山,引來了鳳凰、孔雀、百靈鳥和虎、鹿、猿等各種禽獸,一時鳥語花香,虎嘯鹿鳴,成了佛道兩家的人間仙境。
相傳,釋迦牟尼佛和元始天尊相約,駕雲同去天宮與玉皇大帝共商三界事宜,他二人來到涼州地界的祁連山中端,見這裡山勢雄偉,奇峰環列,層巒疊嶂,周圍險峰有序排列,猶如盛開的瓣瓣青蓮,山上草木蔥蘢,山間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清靜幽雅,風光無限,山下沃野千里(袈裟本就是一片一片的田野縫補而成),阡陌縱橫,麥黍飄香。二人不約而同地發出:“真乃人間仙境也”的感嘆。三日後,議事結束,如來佛祖和元始天尊從原路返回,都想再睹“人間仙境”,他們來到涼州地界后正在極目尋找,只見一座山頭上磚瓦成摞,木料成堆,像要大興土木。他們按落雲頭一打聽,才知道這座山是涼州南邊的老爺山,山頭上堆放的磚、瓦、木料是當地佛、道的信士弟子所籌,欲建寺廟、道觀於一山。
涼州蓮花山
涼州蓮花山
如來佛祖對元始天尊說:“與老爺山毗鄰的蓮花山形似蓮花,山清水秀,山川相連,若建寺廟、道觀還是選址於蓮花山最宜。”元始天尊說:“寺廟、道觀乃佛、道清靜之地,老爺山山峰突兀,無草無木更無水,十分荒涼,實不宜選作佛道聖地。”。
二人不謀而合,決定將老爺山堆放的建材移至蓮花山,以引導佛、道弟子將寺、觀移建於蓮花山。當晚四更,元始天尊在老爺山施展法術輸送建材,如來佛祖在蓮花山接引寺堆放。並分別按用料計劃堆放於層層“蓮花瓣”上,然後將多餘材料堆放於“花瓣”以外的山頭。四更未盡,他們把老爺山上的建材全部移放於蓮花山之後,便分別駕雲回靈山和昆崙山去了。次日,天蒙蒙亮,涼州佛、道弟子帶著工匠上老爺山準備開工,卻發現前幾日興師動眾搬運到這裡的磚、瓦、木料都不翼而飛,於是四散尋找,直到紅日當頭,才在蓮花山找到了所有材料。大家一致認為:數量如此繁多的建築材料一夜之間從老爺山移放到蓮花山上,且堆放有序,絕非人力而為,定是天意。
蓮花山
蓮花山
於是當即舉行了開工議式,進行修建。奇怪的是,在施工過程中,如需削平某一山頭,或在半山腰拓出一平台,只要白天未完成的工作量,到第二天一早都能按設計要求自行完成,若遇岩石堅不可摧或巨石擋道,經過一夜則堅岩剷除,巨石搬家。所有工程按原來設計的造型、結構建造,耗時兩年半,工程完工。建成了集佛教、道教活動場所於一山的超大型建築群。
關於泉眼篇
蓮花山
蓮花山
相傳,如來佛祖和元始天尊相約,駕雲同去天宮與玉皇大帝共商三界事宜,他二人來到涼州地界的祁連山中端,見這裡山勢雄偉,奇峰環列,層巒疊嶂,周圍險峰有序排列,猶如盛開的瓣瓣青蓮,山上草木蔥蘢,山間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清靜幽雅,風光無限,山下沃野千里,阡陌縱橫,麥黍飄香。二人不約而同地發出:“真乃人間仙境也”的感嘆。
武威蓮花山
武威蓮花山
蓮花山腰的藥王宮現已無存,但宮前的藥王泉仍從石罅中款款流出,叮咚作響,彙集成一個水潭。潭水清澈見底,用之煮茶,清香無比。古人有詩曰;“葯泉汲水供茶社,松石點蒼入畫圖。”據說,藥王泉水可以避邪祛病,延年益壽,喝了之後,一年內萬事如意,百病不生。因而,游蓮花山的人必來此暢飲,並想方設法帶回家中,視如“神水”,供家人品評。喝了藥王泉水之後,再圍仙人樹轉一圈,更是吉星高照,萬事順心。相傳,蓮花山下住著一戶人家,母子三人相依為命。老大出外摘生意;老二在家務農種田,侍奉老母。接連幾年,風調雨順,新開荒地連年豐收。老二娶了一個俊俏端莊的媳婦,針線茶飯出眾,但生性刁野,待人奸詐苛刻,還時常打罵丈夫、虐待婆婆。天長日久,婆婆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忍化。這節骨眼兒上,出外搞生意的老大帶回一些銀兩孝敬母親。不料銀兩落到了老二媳婦手裡,她親自找醫生給婆婆看病,去藥店抓藥,熬好后,親親熱熱地說:“媽媽,待晾溫了,就及時喝下,藥到病除。”媳婦剛出門忽然一個老翁出現咕嘟咕嘟把葯喝個一千二凈,然後飄然逝去。
武威蓮花山
武威蓮花山
媳婦進屋一看碗底朝天,婆婆躺在炕上紋絲不動,便跪下假裝悲傷地對丈夫說:“快給媽媽準備後事吧,我看她不行了。”老二便找木匠做棺材,這時,老大趕回家來了。母親聽到日夜思念的兒子回來了,馬上睜開了眼睛說:“我剛做了一個夢,夢見你父親說,村南蓮花山上有一眼藥王泉,我喝了這泉水病就會好。”老二媳婦一看婆婆末死,嚇得不敢吭氣,連忙做了一串鍋盔讓兄弟倆帶上去找藥王泉水,並附在丈夫耳朵上吩咐了幾句。
兄弟倆歷經千辛萬苦才找到藥王泉。哥哥在路上吃了弟媳婦做的鍋盔,到泉邊時已頭暈眼花、神志不清了。朦朧中,一個老翁舀起一瓢藥王泉水說:“孩子鍋盔里有毒藥,趕快把這水喝下去!”老大喝后毒性解除,連忙背上藥泉水,給母親送來。
母親喝了葯泉水后,面色漸趨紅潤,病情大為好轉。老二夫婦一看這葯泉水如此神奇,使用一瓢澇壩水換來母親房裡的葯泉水,各自盛了半碗品嘗。老二剛喝下兩口,感到味道不對,叫了一聲“苦—”,雙腿一軟,跪在地上,渾身僵硬了。老二媳婦咽下半口,喊一聲“麻啊——”,也跌跪倒地上,不能動彈。這時,那個老翁又出現了,說;“孩兒,你多次投毒謀害你母親與兄長,天理不容。”。
後來,老二夫婦變成了兩尊跪在地上的石像,藥王泉也改道從這兩尊石像前流過。從此,不孝敬老人和心懷叵測的人,不敢飲用藥王泉水,民風也因此而好轉。藥王泉至今是涼州人心中的神泉。又不知過了多少年,蓮花山上出現了兩眼泉,一眼叫龍泉,一眼叫葯泉。這兩眼泉從山澗流出,順依山勢而下,彙集成一潭。據說,這葯泉水與西藏布達拉宮的井泉相連,可以避邪祛病,延年益壽。因此,每年的五月端五、五月十三日、九月九日,來此取水者成群結隊,絡繹不絕。
山名解讀
蓮花代表佛祖清凈的法身,佛教有寶傘、雙魚、寶瓶、蓮花、白螺、如意、寶幢、金輪八種吉祥寶物,釋迦牟尼把蓮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由於蓮花在佛教上的神聖意義,佛經中把佛教聖花稱為“蓮花”,把佛國稱為“蓮界”,把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蕖華合掌”,佛經《百緣經》說釋迦牟尼就是蓮花王子,甚至把佛祖釋迦牟尼稱為“蓮花王子”。蓮是百花中唯一能花、果(藕)、種子(蓮子)並存的。象徵佛“法身、報身、應身”“三身”同駐。其姿挺展,日艷且鮮;其貌熙怡,傲然獨立;其根如玉,不著諸色;其莖虛空,不見五蘊;其葉如碧,清自中生;其絲如縷,綿延不斷;其花莊重,香馥長遠;不枝不蔓,無掛無礙;更喜蓮子,苦心如佛;諄諄教人,往生凈土。可見佛祖的舍利放在蓮花山也有其必然性。

相關人物

在涼州眾多的殿堂、廟宇、宮觀、園林等古迹中,有一大批各具特色、製作精良的彩繪、雕塑、壁畫、紙紮等民間工藝品,它們與金碧輝煌的古建築相映媲美,顯示出古城厚重的文化內涵。
這些內容豐富、品類多樣的民間民俗作品,出自武威民間工藝家之手,李墉、李福如父子正是民間工藝家之中的佼佼者。
李墉,1892年出生於武威市涼州區謝河鎮一儒醫之家。少時受過嚴格的傳統文化教育,學問功底深厚,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后參加科考成為清末秀才。此後家道中落,不得已以字畫為生。他的書法正草篆隸皆精,繪畫花鳥山水人物全通,臨摹名家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他一生的藝術活動和成就主要在於彩畫廟宇宮觀、塑造佛像上,涼州許多著名的古迹中都留有他的墨寶和作品。
涼州蓮花山寶塔
涼州蓮花山寶塔
他在廟宇的彩畫雕塑上既有嚴謹的傳承,又有大膽的創新。他曾在武威蓮花山上塑了一尊“藥王坐虎針龍”像,藥王騎在虎背上,為凌空飛來的巨龍針刺舌頭治病,構思奇特,氣勢宏大。他的壁畫尤其畫墨龍堪稱一絕。他在大雲寺後面的海子影壁上畫的一對墨龍,張牙舞爪,凌空欲飛。影壁下是碧波蕩漾的海子,微風吹過,水石浮動,波光龍影,交相輝映,觀者莫不稱妙。
1941年,張大千西去敦煌路過武威時,曾和當地書畫界人士多有交往,他對李墉格外看重。他認為李墉在古建築彩畫圖案與佛像塑造、古人均畫像方面造詣較深,且對石色顏料的炮製、配備身懷絕技,欲邀他同往敦煌千佛洞,作為他的助手。李墉因家貧子幼,未能成行。
1953年,李墉病逝於家鄉,享年63歲。
涼州蓮花山
涼州蓮花山
李福如是李墉的長子,從小受其父耳濡目染,嚴教真傳,深悟他的藝術真諦。他從8歲到19歲,追隨其父彩繪了武威城10餘座廟宇。白天,他時刻不離老父左右,在高架上描畫塗抹,一干就是十多個時辰。晚上還要在沙盤中練字練畫,直到深夜。這樣,他苦幹苦學了11個年頭,學到了古建築的線描圖案,石色炮製到彩繪各種圖案以及水繒子、神佛圖像、花鳥博古等許多彌足珍貴的東西,為他以後的藝術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福如在擔任縣建築公司經理期間,擔任了武威主要古建築的修葺工作。他爬高上低,畫線描摹,彩繪油漆,使這些古建築在兩年內煥然一新,為歷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之後,他又在民俗繪畫、民間工藝品製作等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使這些民間藝術大放光彩。
李墉、李福如父子,如同《絲路花雨》中那個嘔心瀝血、揮筆作畫、耗盡生命的“神筆張”,用他們的藝術勞動,為大好河山增色,為名山勝景添彩,他們和千千萬萬個“神筆張”式的無名工匠的豐功,將永遠鐫刻於祖國千古不泯的青山綠水之間。

建設背景


涼州蓮花山氣勢雄偉,氣象深邃,周圍有8峰環列,形如蓮瓣,原名姑臧山,又名南山,東有瀦野澤、赤水。山上建築依山而建,始建於西漢(西域佛教主要是古印度從古道即後來霍去病打通的古絲綢之路傳到長安的,其實在公元前1年已經有了古道,後來匈奴人阻道,漢武帝才派衛青、霍去病打通古道即絲綢之路,其實古絲綢之路上的佛教遺址比中原地區的寺要早至少200年,劉秀批准建立的洛陽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個承認的官方寺院,攝摩騰竺法蘭是第一任祖師)。要看巍巍涼州城的全貌,蓮花山是必去之地,因為姑臧城與姑臧山本就是一體。
西漢沒有寺院這個稱謂,西漢時期名靈岩陀,東漢改天竺寺,兩晉改靈岩寺,十六國叫大寺,隋唐時期改名蓮花山大寺、蓮花山開元寺等,北宋改西竺寺,西夏涼州做陪都時改名多次,元初改蓮花山寺,後來又改正光寺,大明改善應寺,清朝多次改名,而今山下寺院叫接引寺(1978年-2014年),山上的遺址叫蓮花山大寺。東漢涼州馬超小時候喝奶的母虎就在這裡被抓,涼州城內,馬超府拴虎之石,解放前仍在,后不知所終。東晉偉大的翻譯家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每到五月十三都會來此做水陸法會,唐代的佛圖澄在此大修擴修寺廟,三藏法師不空10歲來武威,一年後11歲就來蓮花山學習一切有部,后還有初唐時期的惠威法師都在此修行,這裡的名人很多,因為很多寺廟的功德簿被毀,所以其資料所剩無幾。
據當地劉家沿溝人講在這八座孤峰中這中間的三座孤峰可不得了。在佛教里此處象徵西方三聖,中間有故塔的孤峰象徵阿彌陀佛,左手邊孤峰象徵觀世音菩薩,右手邊孤峰象徵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凈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可見大乘佛教在涼州魏晉時期已經有相當的規模了。而在道教里此處又象徵著三清,中間有故塔的孤峰象徵玉清元始天尊,左手邊孤峰象徵上清通天教主,右手邊孤峰象徵太清太上老君,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三清是開天闢地、歷劫度人、傳道授法的大神。可見魏晉時期涼州的道教神仙已經有了排序。如此說來此處真與傳說有關係,是佛道二教之聖地。
明朝正統十二年(1447)《重修善應寺記》碑言:此為“名山之古剎,山川之幽靜,姑臧之雄鎮也。”明成化五年(1469)農曆三月敕賜重修,乙丑夏五月望日動工,乙丑十月落成。《五涼全志》載:“善應寺,在城西蓮花山。”《隴右金石錄》與《武威縣誌稿》也記載:“明重慶上應寺碑”在蓮花山,明正德二年(1507)立,晉陽姚文奎撰文。該寺是藏傳佛教從西藏、青海傳入河西最早的寺院,明代成化乙酉三月全部重修,已丑十月重修完畢。
清朝前期、中期、後期大量增修擴建,寺廟體系更趨完善,尤其是嘉慶年間兩江總督牛鑒三次去遊玩捐贈數目巨大,三次去他的恩師處(科畦村二組)拜謁,並題寫下大量匾額。民國時期又有修繕,後來土匪佔山,解放軍解放大西北時。上山將土匪剿滅。如今其可見的廟宇遺址多達72多座,1000多間,歷朝歷代的匾額不計其數;有寺廟宮觀,殿閣樓塔、庭院堂舍等建築,是古絲綢之路上佛道二教的勝地,其位於山下始建於戰國的旱灘坡古墓群更是龐大宏偉。
涼州圖騰
涼州圖騰
唐朝道世《法苑珠林》稱,阿育王建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有十九所在中國。分別為:1.西晉會稽鄮縣塔(浙江寧波)、2.東晉金陵長干塔(江蘇)、3.石趙?青州東城塔(山東)、4.姚秦河東蒲阪塔(山西)、5.北周岐州岐山南塔(陝西法門寺塔)、6.北周瓜州城東古塔(甘肅)、7.北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甘肅)、8.北周洛州故都西塔(河南)、9.北周涼州姑臧故塔(甘肅蓮花山塔)、10.北周甘州刪丹縣故塔(甘肅)、11.北周晉州霍山南塔(山西)、12.南齊代州城東古塔(山西)、13.隋益州福感寺塔(四川)、14.隋晉源縣塔(四川)、15.隋鄭州超化寺塔(河南)、16.隋并州凈明寺塔(山西)、17.隋懷州妙樂寺塔(河南)、18.隋并州榆杜縣塔(山西)、19.隋魏州臨黃縣塔(山東)。
這十九處阿育王塔系西晉至隋代陸續修建完成,一千多年來曾經過數次毀佛、滅佛及無法計數的戰亂、地震破壞,更經歷了文革浩劫,塔基多已殘毀,但是涼州姑臧故塔(金頂)的塔基還在,從老照片看塔基中的佛骨舍利可能已經被盜,此處是世間十九所釋迦牟尼佛祖舍利供奉的其中一處,塔高十三層,六棱六角,角系風鈴,層層有門,從塔門入內,可上至塔頂,以觀四城景色,毀於1927年大地震,寺旁有藏經閣。
歷朝歷代的大肆擴建造成的後果是山上大量的、長了上千年的松樹柏樹被砍,山越來越光禿,環境惡化嚴重。歷代流傳,每逢農曆五月十三日,是諸神諸佛的狂歡日,是各行各業人集會祭拜自己祖師爺的日子,,蓮花山上舉辦盛大廟會法道會,河西地區城鄉群眾紛至沓來,燒香拜佛,求子還願,游山玩景,經營生意。
牛鑒
牛鑒
山上建築群歷朝歷代屢遭損毀,災后均得到善士們的資助維修,直到50年代後期,建築物仍保持原有大部分,1960年前後,為號召破四舊打到牛鬼蛇神,將山上1000多間廟宇人為拆除破壞,大量的木料被當劈柴燒或者蓋了房子(主要是柏樹馮良),而今好多民居都有從山上拆下來的木料,就這樣毀於一旦,至今山上山下,留有殘垣斷壁等殿宇1000多處。2000多年經歷了歷史的滄桑毀了修,修了毀,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大量的祁連山松柏被砍,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山上山下全部光禿禿的,在建國前山下山上還是有大量樹木的,建國后大肆砍伐已經面目全非了,尤其是1958年、1960年飢荒時期廟宇廢棄損毀開始,主要在1966年毀壞最多數量龐大無從知曉,到1970年全部毀壞,1978年重修直到2014年。西漢揚雄的《涼州箴》中如是說,“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歷史有了這一筆,武威便為這個世界、為這個歷史奉獻出了最寶貴的青春和生命。
化塔屹中起,孤高宜上躋。
鐵冠雄賞眺,金界寵招攜。
空色在軒戶,邊聲連鼓鼙。
天寒萬里北,地豁九州西。
清興揖才彥,峻風和端倪。
始知陽春后,具物皆筌蹄。
高適
高適
王維
王維
這是唐朝天寶年間,高適任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僚,駐足涼州。與朋友竇侍御遊覽蓮花山,作《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一首。這是一首工穩的五言排律,詩中運用了諸多佛教名詞和凝練的詞語。浮圖即佛塔,七級浮圖即七層高的佛塔。化塔,高僧或者佛祖去世被火化,化塔為埋佛骨所建的塔。屹,即高地。躋,上升的意思。鐵冠,指塔頂是鐵鑄的。金界,即金剛地,指佛寺所在地。招攜,猶招邀之意。空色,佛教用語,意指僧人。鼓鼙,古代軍中的樂器。地豁,地勢開闊。清興,意為清明盛世。才彥,有才學的人。端倪,事物從微小開始。陽春,溫暖的春天。具物,萬物。筌,捕魚器,蹄,捕兔器。詩的大意是,建在蓮花山山頂上的佛塔,獨立高聳指向雲天。七層的佛塔和鐵鑄的塔頂,遠遠望去十分雄偉壯觀,這佛地美景,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遊覽。從佛殿窗戶傳出僧人們抑揚頓挫朗讀佛教經典的聲音,漫山野遍,人聲鼎沸,還有那軍隊練武的鼓聲鏗鏘。站在這西部景點蓮花山,放眼望去,土地廣闊,使人豁然開朗,但北方初春的涼州大地,仍然有些天寒。政治開明、社會太平,就會尊重人才,春天雖然有些寒冷,但這是萬物萌生的開端。溫暖的春天過後,所有的植物都將在燦爛陽光的照耀下,茁壯成長。詩中,高適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希望的,一覽無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在今天仍然能感到盛唐蓮花山的輝煌。詩中使用大量的佛教辭彙,顯示了高適先生對佛教的諳熟和高超的寫作水平。古往今來,詠寫蓮花山的詩作不少,但全國知名的詩人,只有高適先生所寫的這一首,也是時代最為久遠的一首,因而顯得十分珍貴。
野老才三戶,邊村少四鄰。
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
灑酒澆芻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
這是唐朝大詩人王維到涼州蓮花山所做的《涼州郊外游望》。印象中,唐詩,給人的是美感,王維,給人的是清麗;這一首卻好象不是唐詩,也不象唐詩中的邊塞詩。
蓮花寺(2014年接引寺)名字的由來:蓮花山寺藏語稱努瓦姆岱,是薩班廣授顯宗佛法之道場。大元帝師八思巴的姑姑索巴讓摩,在這裡出家修行,長期在靜修處坐禪。薩迦班智達在百塔寺患病期間,她經常去探視,並詢問永別的時間。—次聽到法王圓寂的消息,她說:“藏族的後代今後躺著死,索巴讓摩站著死”。話音剛落便圓寂了。圓寂后將其靈骨舍利、兩顆牙齡,裝入用生鐵鑄成的佛像里,供奉於殿內。
張大千
張大千
不省何年結構功,一峰突兀白雲中。
高臨北極天光回,低壓南山地勢雄。
風送鈴聲歸碧落,雨落虹影入晴空。
安能平步丹梯上,盡日徘徊興莫窮。
這是明代戴弁所做的《詠塔詩》,其描寫氣勢宏偉,規模可見一斑,論景色,論規模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北那都是屈指可數的佛道二教的聖地。
山色遙看近卻無,招提處處綴瓔珠。
葯泉汲水供茶灶,松石點蒼入畫圖。
宗室臥遊辜勝景,匡廬結社得吾徒。
歸來四載嬰殘疾,剛到壺天氣象殊。
蓮花山
蓮花山
這是《武威縣誌.文藝志》中所載清朝張昭美《夏五游蓮花山四首》詩之三。蓮花山是祁連山一個分支,位於涼州城西南十三公里處(今武威市涼州區松樹鄉科畦村三組境內)。晴朗之日,登臨山頂,引頸西南極目而望,但見大山環列,層巒疊障,似龍騰虎躍,莽莽蒼蒼,險峻雄偉。縱目於東北,則是一馬平川、麥黍飄香的武威綠洲。因山上舊時建築規模宏偉,殿宇相接,山泉秀麗,景物宜人,歷來為武威遊覽勝地。據清代張昭美修《武威縣誌》載;“蓮花山層巒合抱,疊起如蓮,泉水縈寺,駕椽為覽灌園。又有水可療病,俗號‘葯泉’。”又記;“善應寺,在城西蓮花山。成化年救賜重修。兼有西竺、彌勒、觀音、准提、三官、無量、靈官、黑虎等寺觀;山腹有塔,在諸寺巔。”山下旱灘坡古墓群出土有大量西漢中期的文物,《重修蓮花山無量殿功德薄》載:該殿元、清時曾兩次毀於山火。可見蓮花山上諸多寺觀始建最早西漢初期,最遲建成於宋元時期。據考證,明時亦有重修,至今只有一磚塔高入雲霄,此塔就是大名鼎鼎的涼州姑臧故塔,供奉有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數十裡外也可明辨,除此之外,其餘建築已蕩然無存。清代張昭美與友人登臨蓮花山,即興賦詩云:“未到靈岩意已閑,踏苔們壁闖松關。懸崖紺宇雲封徑,斷澗紅橋石作斑。”寫出了當時蓮花山的景色。
歷代文人墨客多到蓮花山抒情詠詩作畫,以贊山勢之奇巍壯觀。唐朝詩人高適《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唐朝開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蓮花山開元寺講經灌頂,元朝西藏佛教領袖薩班法王在蓮花山講經灌頂,薩班之妹、八思巴之姑坐禪修行,明朝戴弁作有《詠塔詩》及清朝涼州人張召美作有《夏五游蓮花山四首》詩,陳炳奎作《獸文石歌》。
民國著名畫師張大千兩次登臨蓮花山,讚美山勢雄奇壯觀,畫有《蓮花山飛瀑圖》圖一幅(此畫現存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其畫題跋云:“涼州(武威)西南蓮花山梵宮琳宇,猶多之元明結構,一覽之勝,兩登絕頂,此大痴樵,方家法寫之,用作遊記,乙酉七荷月爰。”涼州滿族人丁美如於民國二年作《蓮花山畫》一幅觀存,題詩:“疊嶂重巒翠屏開,蓮峰金頂映樓台。虹梁例掛懸飛瀑,羊腸曲徑帶環回。煙靄晴雲接霄漢,鍾產樂韻天半來。偶興繪成可臥遊,以免跋涉碌形骸。”這兩幅詩畫佳作,生動逼真地描繪了蓮花山自然與人文的奇妙景觀,使探勝者讀後有一種身臨回其景之感。
塔側拉強溝里有一眼清泉,稱藥王泉,泉水清涼。農曆5月13日的廟會,數萬人畜上山,均飲用此水,傳說水能治病。泉邊有一磐石,相傳此處原無水,是索巴讓摩用腳踏動了磐石后,出現了泉水,石上留下她的足跡。至今塔身裂縫,但仍巍然聳立於山腹之上,站在城內高地,向西眺望,天氣晴朗時,塔身可見。蓮花山民國時期保留下來的寺廟、道觀70多處,亭榭、樓閣、僧房、塔、庭院等建築1000餘間,寺廟依山而建,殿宇相望,規模宏偉,環境優美,山泉秀麗,景色宜人;佛、道塑像壯嚴,栩栩如生;壁畫技藝高超,線條流暢自如;門柱匾額,書法挺拔俊秀,藝術價值極高。
佛教遺址有:接引寺、蓮花寺、開元寺、蓮花殿、達摩庵、極樂宮、西竺寺、藥師佛殿、彌勒殿、燃燈古佛殿、准提殿、無量殿、觀音殿、眼光殿、轉輪殿、大勢至殿、三聖殿、韋馱殿、百塔寺、大觀音殿、小觀音殿、大悲閣、白衣洞、佛塔殿、接引寺、文殊洞、普賢洞、小須彌洞、五百羅漢殿、比丘殿、八思巴帝師殿等。
道教遺址有:玉虛宮、玉皇閣、長生大帝閣、天皇大帝殿、北極太皇大帝殿、後土地祇殿、五龍宮、上檯子殿、藥王殿、華陀殿、南斗六星殿、三教殿、牛王馬祖殿、三皇殿、三山五嶽殿、雷部殿、火部殿、瘟部殿、北極四聖殿、玄壇真君殿、四大天王殿、三宮殿、孤魂殿、四海龍王殿、娘娘殿、七星殿、土地殿、十二元辰殿、鬼王殿、土地祠、黑虎財神殿、三星殿、油馱殿、春秋閣、痘部殿、木幫殿、三霄殿、新百子閣、舊百子閣、文昌宮、魁星閣、五方五老殿、王母殿、無生老母殿、地母殿、分水將軍殿、靈宮殿、老君洞、功德殿、三官大帝殿、四大天師殿、八仙閣等。
其餘遺址有:上朝陽洞、下朝陽洞、哼哈二將殿、上天橋、玉帶橋、關煞洞、頭天門、二天門、上天門等設施建築。現存文物古迹有金頂塔、上天橋、玉帶橋、(獸文石,青質白文,上有虎、狼、鹿、馬、牛、羊諸形,故名獸文石。當地人又稱之為玄石或瑞石。據說西晉時期,“八王之亂”導致生靈塗炭,百姓苦不堪言。而唯有涼州生活安定,其原因是由於涼州地區“祥瑞四起,”獸文石出現(《晉書·張軌傳》有記載)。自此,獸文石作為古羌族的圖騰之一,歷經歲月的洗禮,吸收日月精華,向世人展示著鬼斧神工的魅力)、藥王泉及古鐘一口、石碑一通。

主要景觀


接引殿
接引道人
接引道人
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是西方二教主准提道人的師兄,天道聖人之一,其原型為寶幢光王佛。寶幢光王佛在大乘佛教中被尊稱為釋迦摩尼如來的“接引導師”,這就是“接引”二字的由來。此人身高丈六,金身,麵皮黃色。長年累月不曾離得清凈之所。《封神演義》中多次受闡教門人之約,攻克封神之路上的阻攔。三顆舍利取下戮仙門,與太上老君、元始共破通天誅仙陣;其後又與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燃燈道人、陸壓道人以及闡教眾門人共破萬仙陣,並在萬仙陣中用乾坤袋收了截教通天教主的很多門人,渡他們到西方。
接引(先天金庚之氣化形)、准提(先天菩提靈根化形)自鴻蒙初開,便初開靈智,二人自化形來,結友而行,見西方貧瘠,故發下四十八大宏願“度盡世人”,建立西方教,天道感其慈悲之心,降下無邊功德,二人借功德成就萬劫不壞之身,不墮紅塵之苦,成就混元大羅金仙,聖人之尊。可惜後來二人偏離本心,叛道立佛,妄圖截取東土氣運,僅大興一量劫,還惹下無邊業力。
十二品功德金蓮:端坐蓮台,無物可破,為西方教鎮教氣運之物。原為極品先天靈寶,后在封神中被蚊道人食去三品,變為九品蓮台,使其品質下降。法寶:接引寶幢:後天靈寶。
准提殿
准提殿
准提殿
道教准提道人是出自《封神演義》。與“混元大羅金仙”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不相伯仲。身份是西方教的教主之一.。佛教准”為不空,絹索為“胝”,“准提”不空絹索菩薩也,或為多羅菩薩、金剛藏菩薩,是六道中救度天道及人道之觀世音菩薩,是釋迦如來之化身。准提法為密宗獨部,且通五部之殊勝密法。每一灌頂修持准提法之人,必增二十一年之壽命,長短悉自知。
接引(先天金庚之氣化形)、准提(先天菩提靈根化形)自鴻蒙初開,便初開靈智,二人自化形來,結友而行,見西方貧瘠,故發下四十八大宏願“度盡世人”,建立西方教,天道感其慈悲之心,降下無邊功德,二人借功德成就萬劫不壞之身,不墮紅塵之苦,成就混元大羅金仙,聖人之尊。可惜後來二人偏離本心,叛道立佛,妄圖截取東土氣運,僅大興一量劫,還惹下無邊業力。
極樂宮
如來,是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尊者,後來從接引、准提手中接管西方大興佛教。在西牛賀洲天竺靈山鷲峰頂上修得丈六金身。此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歷史上確實有如來佛祖此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羅衛國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后外出修行,終成正果,創立了佛教。悉達多出生於公元前6世紀,他父親是加比羅衛國國王,叫凈飯王。凈飯王為了想讓悉達多繼承王位,不讓他出家,給他找了很多美色,悉達多在19歲的時候娶妻並生下一子。后離家修行,於農歷十二月初八成佛。
釋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他們是:一、大迦葉(頭陀第一),二、舍利弗(智慧第一),三、目連(神通第一),四、須菩提(解空第一),五、富樓那(說法第一),六、迦旃延(議論第一),七、阿那律(天眼第一),八、優波離(持律第一),九、阿難(多聞第一),十、羅侯羅(密行第一)。大迦葉是十大弟子之首。
彌勒殿
彌勒殿
彌勒殿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葯,中國大乘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釋尊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世尊,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早在西秦(4—5世紀)時期,甘肅炳靈寺石窟已有彌勒佛像的繪製。
無量殿
無量殿
無量殿
阿彌陀,意譯為無量壽(梵amita^yus)、無量光(梵amita^bha),故阿彌陀佛亦稱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惟密教則以阿彌陀佛之應化身為無量光佛,其報身為無量壽佛。無量壽經卷上言,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觀無量壽經亦謂,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凈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大乘佛經主要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對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均有詳述。大乘佛教流傳之地,如中國、日本等大乘教區,阿彌陀佛信仰也尤為繁盛和重要。而漢傳佛教的凈土宗,則完全以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作為專修的法門。
觀音殿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觀世音是鳩摩羅什(武威待了16年)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在《西遊記》中搶走朱紫國國王愛妃的正是麒麟山獬豸洞的大王賽太歲金毛吼,觀音的坐騎。
萌萌噠金毛吼
萌萌噠金毛吼
在《封神演義》攻打萬仙陣的時候,文殊廣法天尊{就是現在的文殊菩薩}收了截教的青獅,普賢真人{就是現在的普賢菩薩}收了截教的白象.而那時候的慈航道人,收了截教的金毛吼.當時的慈航道人,就是後來的觀音菩薩。(這段怎麼說呢,大家都知道《封神演義》要晚與《西遊記》成書,作者寫這個更像是佛道兩家互相貶而已,所以放到一起說,有些不合適。)
眼光殿
眼光殿
眼光殿
眼光娘娘為我國道教之神。眼光娘娘是碧霞元君的化身之一。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供奉了五位: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還有碧霞元君。眼光,俗稱眼光娘娘,《道藏陀羅尼經》稱眼光能治一切眼病。泰山南麓有東西眼光殿,各元君廟有其旁祀。來源與送生相仿,雅稱是眼光聖母惠照明目元君。《敬拜眼光娘娘》佛土有光輝,送我乾坤赤。安心修正果,今生又轉世。魂靈得清凈,醒眼看世界。頌佛萬千遍,躲過千萬劫。輪迴有根緣,皈依入佛門。弟子拜娘娘,洗我齷齪心。心正眼光明,來世又轉人。轉人心善好,是非明辨勤。是非得明辨,安我清凈魂。清凈非吾有,人間正義親。
轉輪殿
按轉輪聖王多出現於太古時代,諸經論舉其名者頗多,有頂生王、大善見王、民主善思王等,皆系實際於印度太古出世之王。此外,長阿含卷六轉輪聖王修行經載,當來彌勒出現時,儴伽轉輪聖王將出現。悲華經卷三大施品載,於刪提嵐界善持劫中,有無量凈轉輪聖王出現。如來智印經載,月髻佛出世時,慧起轉輪聖王出現。又俱舍論卷十二載,轉輪聖王出現於人壽無量歲至八萬歲之時。然法華經玄贊卷四則謂金輪王一定在人壽八萬歲以前出世,銀輪王乃至鐵輪王則不一定,如阿育王是鐵輪王,而於人壽百歲時出世。轉輪聖王出現之說盛行於釋尊時代,諸經論將佛陀與之比擬之處甚多。雜阿含經卷二十七、大智度論卷二十五即以轉輪聖王之七寶及其治化,與佛之七覺支等並舉。或將佛陀說法稱作轉法輪,比擬轉輪聖王之轉輪寶。又大毗婆沙論等稱轉輪聖王之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分別有其輪王。
韋馱殿
韋馱殿
韋馱殿
韋馱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時,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護法神。農曆六月初三,是韋馱菩薩聖誕。
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著寺院,以守護伽藍(即道場之意)。其形像大多為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韋駝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擔當佛教中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重任,為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相傳,浙江臨安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韋馱天,佛教護法天神,二十四諸天之一。直譯意為“陰天”。韋馱天梵名韋馱尊天菩薩,又稱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
大悲閣
大悲閣
大悲閣
大悲閣又名佛香閣、天寧閣。在隆興寺內。是主體建築之一,,五檐三層,面闊七間,深五間,歇山頂,上蓋綠琉璃瓦,外形莊嚴端正。北宋開寶四年,宋太祖駐蹕正定,於七月在隆興寺建大悲閣,並銅鑄大悲菩薩像於閣內。銅佛有42臂,故又千手千眼觀音,通高22米余,下有2.2米高的石須彌座,是我國現存銅像中最高的一座。像體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飾流暢,腰部以下尢佳,富有宋代藝術風格。須彌座的上枋,壺門內刻有紋飾圖案、伎樂、飛天、盤龍等精美宋代雕刻。閣內有樓梯直達頂層,可縱覽正定古城風光。
地藏洞
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唐朝來華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這位出身新羅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華山也被視為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並因此成為了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來香火鼎盛。
萌萌噠諦聽
萌萌噠諦聽
諦聽是佛門傳言和民間演繹而存在下來的一個圖騰和聖物。傳說是地藏菩薩的坐騎,諦聽的原身是一條白犬,因為地藏法門以孝道為基,狗性忠誠,就如同文殊之獅子表智慧,普賢之白象表大行一樣,地藏之諦聽表忠誠不二之心。《詩經·隰桑》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以此來表示心地之法要。諦聽的來歷據認為,唐·開元末年,古新羅(今韓國)王子24歲的金喬覺,看破紅塵,攜白犬一隻浮海來華,削髮為僧。白犬伴金喬覺一路顛簸,卓錫九華。在共同苦修的75載中,白犬與金喬覺晝夜相隨,處處使其逢凶化吉。貞元十年(794)農曆七月三十日金喬覺坐化,白犬亦隨之傍息。三年後,金喬覺屍身開缸,見其面目如生、骨如金鎖。根據佛經曰:“菩薩鉤鎖,百骸鳴矣!”。眾人都為金喬覺而
感嘆——金喬覺乃是地藏菩薩化身,故建寺連白犬同請供奉。金喬覺被佛門認定為地藏菩薩之應化,稱金地藏。這隻神犬也因是金喬覺的信物、愛物、寵物和護身之物,被佛教尊稱為神犬。後人更緣神犬諦聽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為吉祥的象徵。據說善聽具有“坐地聽八百,卧耳聽三千”的能力,又稱“地聽”,“地”蘊涵心地的意思。如地藏偈贊云:“稽首本然凈心地,無盡佛藏大慈尊”。所以,能用心聽者為“善聽”。地聽能辨別世間萬物的聲音,尤其善聽人心,能顧鑒善惡,察聽賢愚。“地聽”諧音“諦聽”,在佛理中,真俗二諦表示世間、出世間的佛法義理,所以“諦聽”有用心聆聽真實佛理的意思。佛經中常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的辭句。後來諦聽成了九華山的鎮山之寶,被視為吉祥的象徵,而其形象也大為改觀,集眾瑞象而成為具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的瑞獸。簡言之,獨角表公斷力,如《論語》中孔子認為子路說一不二,“片言可以折獄”。龍身表吉祥,虎頭表示智勇,犬耳表善聽,獅尾表有耐性,麒麟足表四平八穩,以善為寶。
文殊洞
文殊廣法天尊
文殊廣法天尊
文殊廣法天尊,元始天尊的第七位弟子,修行於五龍山雲霄洞。收徒金吒,後由道入佛。成為佛門三大士中的文殊菩薩,號為“大智”。破天絕陣,殺秦天君;設計擒拿馬元;破太極陣,收虯首仙;決戰萬仙陣,聯手普賢、慈航,斗平金靈聖母。此仙法力高深,有悟性強、根行好、氣運也高。是崑崙十二仙在九曲黃河劫數后最早恢復實力之人。也是崑崙十二仙中擁有法身能力的三大高手之一,純粹靠本身法力來渡過神仙殺劫。道場:五龍山雲霄洞。弟子:金吒。法寶:遁龍柱(七寶金蓮)等。
青毛獅子
青毛獅子
文殊菩薩為諸佛智德之總集,諸菩薩之首,被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道教將其吸納,稱是其元始天尊門下“十二金仙”之一,叫“文殊廣法天尊”。道教在發展中吸收佛教神祇予以改頭換面的同類的事情比較多,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威靈感應,道教也多供奉,稱其是原始天尊的弟子天道十二仙之一,叫“慈航大士”或“慈航真人”;摩利支天菩薩屬佛教密宗的天部護法,威力甚大。道教則將其吸納入道教稱為斗姆元君,如《道藏》收錄的《先天斗姆奏告斗姆元君玄科》中,稱呼斗姆的名號時,稱:“虛無妙道十極高真梵龍漢天君紫君紫光金尊至德天后摩利支天大帝”又稱:“九天雷祖大帝大梵先天乾元巨光斗姆紫光金尊聖後天后圓明道母天尊”,《道藏》中的《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中則有講述了斗姆元君的起源,斗姆告真人曰:“吾語汝。吾即,摩利支天萬泰陽也。天皇之前,吾已出世,地皇之先,吾住西洲天竺國,運大神通,往來印度,繼見北周郁,單越周御國王辰祭從,心慈好善,因往助之;覓凈土,築垣闕,持書戊己之宮,實養金胎之室,一團神氣,三次超脫。
普賢洞
普賢真人
普賢真人
普賢真人,元始天尊弟子,十二金仙之一,破寒冰陣,殺袁天君;破兩儀陣,收靈牙仙;決戰萬仙陣,聯手文殊、慈航,斗平金靈聖母。此仙法力高深、悟性、根行也是極好。是崑崙十二仙中擁有法身能力的三大高手之一,也純粹靠本身法力來渡過神仙殺劫。封神中一個性格最為單純,同時也最為複雜的人物。跟太公望同期上山修行,所以兩人感情很好,可說是最了解太公望的人。昵稱太公望為小望。木吒的師傅,和平主義者;相信談判可以解決問題,認為太公望單為樂趣而釣魚,對魚太殘忍,便送給太公望自製的魚鉤(其實是針)。有控制物理學定律的能力。
大勢至殿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武威蓮花山是全國為數極少單獨來供奉南無大勢至大勢至菩薩的地方。摩訶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無上尊佛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又尊稱大精進菩薩,與無上尊佛阿彌陀佛尊上觀世音菩薩(無上尊佛阿彌陀佛的左脅侍)佛弟子合尊稱為“西方三聖”。
大勢至菩薩,又稱得大勢菩薩或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大勢至是梵文Mahās-thāmaprāpta的意譯。音譯為“摩訶那缽”。據《悲華經》卷二稱,刪提嵐世界的無諍念王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后無諍念王成佛為阿彌陀如來,不眴太子為觀世音菩薩。而尼摩太子則成了大勢至菩薩。菩薩跟隨佛學法修菩薩行,經過許多階段之後,才可成佛。菩薩中經歷所有的階段達到最高位的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只要結束菩薩生涯,在下一階段的生涯中就定可成佛。若以三尊的形式表現佛陀時,必有一生補處菩薩隨侍左右,且組合是一定的。阿彌陀佛其左右脅侍的就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三位合稱“西方三聖”或“阿彌陀三尊”。
大白豬
大白豬
大勢至菩薩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影響要遠遜於觀世音菩薩。坐騎大白豬,大勢至菩薩幾乎沒有單獨供奉的。其形象據《觀無量壽經》載,身放紫金色光,法相與裝飾皆同於觀音菩薩。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觀音菩薩頭上的寶冠有一小化佛為標誌,而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寶冠則以定瓶為標誌。作為阿彌陀來迎時的隨侍,,大勢至菩薩手拿金蓮台,觀音菩薩則合掌。
蓮花殿
蓮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蓮”就是“佛”的象徵。佛座稱為“蓮花座”或“蓮台”;結跏跌坐的姿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勢,稱為蓮花坐勢;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清凈不染的蓮花境界,故稱“蓮邦”;《阿彌陀經》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輪。”故稱佛國為“蓮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蓮剎”。“剎”為梵語,即西方凈土,以蓮花為往生之所託,故稱“蓮剎”;念佛之人稱“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稱為“蓮眼”,以青蓮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葉心蓮花稱為“蓮宮”,即心中的蓮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蓮花手”;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謂清凈無雜之義;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稱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蓮”;謂苦行而得樂為“歸宅生蓮”;佛經《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都是以蓮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潔高雅。
蓮花殿
蓮花殿
蓮與佛教結了不解之緣,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蓮為代表,可以說蓮即是佛,佛即是蓮。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佛教產生於印度,印度地方氣候炎熱。荷花盛開於夏,給人們帶來涼爽和美的享受。人們對於這種夏季暑熱時盛開的美艷之花,自然十分喜愛,因此在印度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學作品中,蓮花都是美好、善良、聖潔、寬容大度的象徵。這類故事非常之多,影響很深,如《蓮花王子的故事》,便將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藹、自製、忌怒、忌殺、寬容和大度)的好國花比作蓮花。《蓮花王的故事》說蓮花王為了拯救百姓的飢荒,他跳進恆河之中,變成一條大赤魚,告訴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後又生起來,這樣堅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養全國百姓,度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災荒。《鹿母蓮花夫人》的故事,說鹿母蓮花夫人每走一步,腳后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蓮花,她一胎生下五百個童男,個個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衛國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蓮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徵。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等級森嚴的制度,實行種姓平等,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使廣大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便以俗語傳道。又迎合民眾的愛蓮心理,將蓮喻佛,使得佛教能夠迅速傳播開來,信眾廣泛。佛教以蓮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蓮花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
即從塵世到凈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生長在污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污泥所染,最後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佛教的重要信條之一,是廣愛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謂慈悲,是指希望和幫助他人解脫苦難,獲得快樂。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對於有生命者,不計善惡,不分人畜,都應施予慈悲。對種種惡行,都要容忍和寬宥,用慈悲心去幫助他們,感化他們,使之向善,成為善良之輩,結出善果。但嚴戒同流合污,要身處污濁的塵世而不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潔凈清芬。用來表達這種思想觀念的最好不過的是蓮花。
小須彌洞
靈吉菩薩
靈吉菩薩
靈吉菩薩是《西遊記》八菩薩之一。住在小須彌山,法力廣大,手使飛龍寶杖,並有如來賜給的定風珠等寶貝。多次幫助唐僧師徒取經途中降服妖怪。

旅遊信息


路線

蓮花山
蓮花山
其美景以春季農曆五月端午,五月十三,夏季七月十五(暑假),秋季最美十月國慶節,冬季1月15(寒假)左右下雪最美,遊玩免費。
自駕游騎行路線:第一條路線西關武威職業學院——黃台酒廠——新建路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柏樹小沙河橋——到中國石油加油站——(上九條嶺)S211——柏樹宏達氣體公司——涼州區玻璃廠——柏樹右三壩村——柏樹馮家小庄——柏樹幼兒園——柏樹電信十字路口朝西走——劉家四個塔——小寨村左拐——南沙河——馮家寨中間的十一支渠路上去就是蓮花山。最近路線(有收費站):第二條路線風景優美、適合十月去。路線是西關武威職業學院——黃台酒廠——新建路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柏樹小沙河橋——到中國石油加油站——上(九條嶺)S211一直走——中聯煤業——松樹鄉農村信用社——松樹鄉幼兒園——上二畦——六公里路口左拐——松樹中學——陳家松樹庄——松樹村一直走到頭——到科畦九組上十支渠——科畦七隊(六隊)——科畦四隊——科畦三組(到山1公里)——你直接能看見蓮花山。
自己坐車路線:到新西涼市場車站、或者西關消防支隊旁邊——坐走松樹牌照的小麵包——科畦四組下車——步行到科畦三組——波沿溝子——旱灘坡古墓群——蓮花山接引寺(路線二)。
公交坐車路線:到新西涼市場車站、或者西關消防支隊旁邊——坐柏樹到頭壩牌照的公交——終點站科畦七組下車——科畦村三組——蓮花山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