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閆庄

河南省西部豫西山區嵩縣轄村

嵩縣閆庄位於河南省西部豫西山區嵩縣境內,距嵩縣縣城18公里,東連田湖,西接大坪,北臨宜陽。老洛欒公路,南閆路(S247)交匯於此,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全鎮約有人口4.1萬人,這裡商貿市場比較發達,是嵩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主要有黃牛市場和集貿市場。

地理環境


嵩縣閆庄鎮閆庄村嵩縣北,鎮政府。包括村(閆庄、園、黨灣),村組。布樊川溝石槽溝游岸。南坪鄉宋嶺壤,賀營、王元村,北垛、湖溝毗鄰,店村連。村域.,南北約.。洛欒南北南閆村交匯。村積.千米。耕積.千米,林、荒坡、荒灘積.千米,米。計戶,余。

文化


姓氏淵源

村共姓氏,王姓戶,姓戶,姓戶,程姓戶,劉姓戶,吳姓戶,黨姓戶,魏姓戶,楊姓戶,李姓戶,孔姓戶,耿姓戶,韓姓戶,蘇姓戶,梁姓戶,曹姓戶,胡、郭、姓各戶,朱、邢、賈各戶,姓戶,喬、呂、廖姓各戶,夏、趙、、閆、溫、房、譚各戶,、黃、、宋、、秦各戶,、石、席、郝、單、仇、強、史、吉、、范各戶,焦、衡、盧、姬、、謝、、司、聶、董、周、陳、田各戶。
閆庄村余歷史,據族譜姓氏載,系洪武永樂十五年。五十年間從山西洪洞大移民中直接遷來,或輾轉居住異地后又遷至此。祖居姓氏,無譜可考。

民間藝術風情

(一)民間藝術:
1、戲曲:明末至清,閆庄村即有敬神小曲,說唱等戲劇形式出現。在村中,東門內曾建兩個戲樓,以供村民逢年過節廟會娛樂之用。民國以前劇團稱“戲班”。戲班有30餘人左右,有“五生”、“五旦”、“五花臉”、“八個場面兩箱管”。民國中期閆庄村程繼周組建閆庄火神戲,賣掉自家耕地請教師,購戲裝,由黨明勛任戲主,程繼周任班主。1940年由行鵬肖任戲主,關老虎任樂師,程繼周任班主。劇種以豫西靠山簧為主,主要演員:周清娃、梁太娃、曹天社、張景雲、劉黑子、孫雙喜、高仁忠、張運、譚大倉、譚京倉、張秋香、吳彩蘭、范關印等。演出主要劇目《化心丸》、《鍘美案》、《反徐州》、《刀劈楊凡》等。1951年嵩縣商聯會長齊玉林找曹天社擬建嵩縣專業劇團,曹又找程繼周商談,將火神戲原班十八人併入嵩縣和平劇團。
1958年胡學良創作《小麥衛星飛上天》,劇本發表於河南人民出版社。
文革期間,閆庄村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取代了專業劇團。團長分別由張三水、胡學良來擔任,樂師吳躍卿、譚大倉。演出主要節目《掩護》、《三月三》、《一塊銀元》、《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
1971年閆庄村學校組織學生成立文藝宣傳隊,由教師楊北朝、杜培良負責,組織學生任紅興、武躍民、行相茹、張會粉、張玉枝等人分別演出《紅燈記》、《沙家浜》、《為人民服務》等節目,代表公社到陸渾慰問演出,並參加縣文藝調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業餘劇團再度復興。1980年閆庄村組建劇團,82年被縣審批為半專業劇團,先後在閆庄、田湖、伊川、河北等地演出歷史古裝戲。84年該劇團被審批掉。
2、嗩吶:又名響器。閆庄村嗩吶歷史悠久,舊時婚喪事只需一根嗩吶一盤笙、一副梆子即可辦事。地位低下,被稱“下九流”之一。
曹家嗩吶已祖傳五代,班主曹現曾於1985年5月赴洛陽地區“第三屆新蕾音樂會”,代表嵩縣參賽,榮獲集體二等獎,曹雙軍、曹愛珍榮獲個人二等獎;2001年被市電視台作專輯採訪。
王家嗩吶班主王根現,曾於1996年8月代表嵩縣參加“洛陽市杜康杯嗩吶大賽”,榮獲集體組織獎和個人榮譽獎。
曹、王兩家嗩吶吹響豫西大地。
3、銅器:舊社會逢年過節,火神爺出巡,由村或火神社組織村民演出,演出時大扇大打,粗獷雄壯,撼天動地,激動人心。解放初期,神社解體,由村集體組織,佳節盛會演出。
1966年文革除“四舊”銅器大鼓被毀。1979年閆庄村投資1.2萬元,購置大鼓、大擦、鑼等樂器,由村委組織劉喜朝任教練,集體演練,曲牌主要有《裝鳥槍》、《四排》、《長興》等。
4、雜耍:
(1)高蹺:閆庄村高蹺始於清光緒年間,興於解放前後,有丑、正旦、小生、老旦、老生、女丑、鬚生行當。基本動作有“大過板、走八字、漫頭、叨雞、卧身等。主要演員有:胡石留、張天、王章、趙寶全、高石娃、王德連等人。
(2)騎柳棍:用車軲轆一副,車軸中綁一木杆。丑旦翻穿戲裝或皮襖,手執扇子或煙袋,坐於木杆前端。另一人手握木杆行走並一壓一松,丑旦忽起忽落,詼諧有趣。
(3)獨角獸:始於清代。一人穿大檔褲頭和執有木棍的雙手併入一獨腿長褲中,頂端外套朝靴,形如獨角。其腹袒露,上畫獸臉,演出時用獨角踢人,起打聲作用。
(4)跑旱船:始於民國。用竹子扎一船,上有頂,四周用紅綠布圍之,人站竹船內用假褲穿“三寸金蓮”鞋擱在船上,佯裝傾盆大雨,有正旦和老生,以大過板演奏。
(5)張公背張婆:興於解放初期,系一人演練“張公”,背著張婆用女外衣、褲、鞋均系在張公身上,張公雙手在後,一手執張婆假頭左右扭晃,逗人可笑。
(6)竹馬:用竹紮成馬形,外糊紙,人站竹馬中,拌演者不分男女老幼,手執鞭子,走“8”字說唱。
5、民舞:解放初期,陝北秧歌舞打花鼓腰鼓舞傳入我村,紅火一時,大躍進至文革時腰鼓舞在民間尚存。
(二)民間風俗:閆庄村早時即有“女修織紉,男務耕耘”、“婚姻富有者結綵賓賀,貧者則儀禮節儉,一貼心人為定”、“疑難雜症,近城信醫,山鄉信巫,子女認乾親,老少皆愛敬神”。清末至民國賭博、吸大煙、買賣婚姻者尤甚,老人死者,子女行三獻大禮,葬后次天,孝子拜客,行孝三年,第一年的春節貼藍色對聯,第二年貼綠色對聯,三年畢貼紅紙聯。三年內春節不得走親串友。閆庄村早有兌老當社風俗,即五至十家結合,長輩死後每戶兌面、被褥或席,以解決燃眉之急。
閆庄村每年大節序則是:立春迎春,東郊女士喧鬧。春節祭先祖及親友賀年。正月初七火神爺出巡,銅器雜耍熱鬧非凡。元宵節,家家戶戶掛燈籠。二月二玉米花,吃軟茴香豆。四月初一古剎會,購置農具。春分后十天(即天社)合族祭祖上墳。端陽節太陽未出前,割艾蒿泡藥草治百病,手腳系五色線,飲雄黃酒,吃粽子。六月六,炕干餅,舊時迷信為小孩嚼災。八月十五中秋團圓節,吃月餅。九九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十月初一燒五色紙衣,大門外燒香,送寒衣。十月初八古剎會,看大戲。冬至祭祖,臘月初八煮稀粥。臘月二十三請灶神。臘月二十四掃室塵。除夕桃符送歲。
解放后,經大躍進,文化大革命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節序改變。男女平等,忙時男女皆耕,閑時女勤家務,男外出打工。破除迷信,不再求神信巫。宗教信仰自由,婚喪儉辦。2002年10月實行火葬。婚事男女到鄉政府、縣民政局辦理結婚證,徹底剷除了買賣婚姻,小女媒,換親,轉親等不良風俗。

經濟


嵩縣閆庄特產——花生
嵩縣閆庄特產——花生
(一)農業:閆庄村是該鄉糧食主產區,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紅薯等。解放初糧食畝產80公斤左右。七十年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植樹造林,綠化了東溝、西溝、治理了西河、南河、西坡、東坡,修水平梯田1800畝。改河造地150畝,打機井6眼,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村民的科學意識逐步提高,農業先進技術及農業機械的應用,加上良種的推廣,促進了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至2005年底,全村糧食平均畝產達500公斤。初步統計:至2005年全村拖拉機486台,水泵210部。1993年東溝栽植的150畝杜仲,2005年底經專家評估產值逾百萬元。
(二)畜牧養殖業:2005年底大家畜存欄192頭,生豬存欄940頭,家禽9450隻。
嵩縣閆庄黃牛市場
嵩縣閆庄黃牛市場
(三)加工業:1959年閆庄村(大隊)建碗廠一座,從業10人。1962年閆庄村興辦工副業,購柴油機、軋花機、軋油機各一台。1963年購50千瓦柴油機發電機一台,軋花機二部,冷壓機三部,擴大規模,從業18人。1968年閆庄村架通高壓電后,大隊購置磨面機一台,粉碎機一台,解決了群眾照明、及生活等困難。七十年代初,大隊又建立了翻沙廠、麵粉廠,同時購買發電機一台,東方紅拖拉機一台,小四輪拖拉機和大四輪拖拉機各一部,車床三台,電焊機一台,鑽床各一台,年創利潤達12萬元。在此期間,大隊先後共建集體辦公房108間、露天影院一座。購縫紉機、鎖邊機各一部,成立了縫紉組,解決了群眾穿衣難的問題。1986年個體辦機磚廠一個,從業60人;1995年個體辦麵粉廠一家;到2004年6戶從事豆腐加工。
(四)第三產業:閆庄村歷史悠久,屬龍門以西重要集鎮之一,建國前後從事小商小販者較多。2005年底有經商戶246戶。1974年前沒有運輸車輛,至2005年底從事運輸480戶,外出務工從業300人,收入150餘萬元。

社會


(一)小城鎮建設:閆庄村是嵩縣的糧食主產區,也是畜牧、花生生產基地。同時建有豫西最大的黃牛交易市場,年平均交易額超過3000萬元。另有綜合集貿市場三個,年交易額達8000萬元,是嵩北商貿流通重地。
為充分發揮市場優勢,2002年閆庄村在閆庄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對閆庄集貿市場實行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共投資2025萬元,完成了市場、道路、學校、醫院等框架建設及通訊、電力、排水、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
在閆庄村城鎮建設中,拆除不規範房屋5700平方米,新建房屋26000平方米;重新整修擴建了大型黃牛交易市場,佔地12000平方米;新建綜合市場一條街,長416米,建築面積9500平方米,修築兩條休閑大堤;新建汽車站,使用面積3500平方米,美化街道主要設施,鋪彩磚人行道12000平方米,架設路燈50個,栽植綠化樹1000株;鋪設下水管道3000米。鋪設柏油路700米(該路由竹元溝村張自才捐資兩萬元,稱自才路)。2003年閆庄村投資50餘萬元,硬化全村主要街道共6355米。
(二)水利工程:1958年大躍進閆庄村修西溝、東溝水庫二座。1967年閆庄人民公社統一規劃,閆庄村修后坡水渠引青溝與洪澗河水庫灌溉農田1200畝。1970年村黨支部組織全村黨員,打機井5眼。1973年閆庄村先後在石槽溝玉皇廟截潛流兩處,因地下岩石縫隙較大,導致截流引水失敗。
八十年代,土地下放后,村民為確保農田灌溉,先後打機井20眼。黨灣村修通了與南大嶺相接的水渠。灌溉面積800餘畝。
1994年村起動了井渠配套工程。建機井房20間,硬化水渠4000米。1996年冬,修南河防洪砂石大堤2800米。用水泥護砌1300米。2003年建水窯11個,解決了四個村民組人畜吃水問題。
(三)教育發展:1926年王經夏在關爺廟、奶奶廟開辦私立民學。1935年由萬雲閣投資,私塾轉入學堂。校址在村中心,設有小學班、中學班。課程開設由語文、算術、地理、歷史、音樂、體育等。行鵬肖任校東,方圓百里學生慕名就讀。建國初,學堂僅設六個班,共有學生200名,教師10名。
1937年7月河南大學遷嵩。河大校長王廣慶在縣城嵩英中學舉辦暑期補習班,閆庄村王經洛、王體行、王敬軒參加學習。1942年暑期在潭頭舉辦補習班劉喜來、程遠記參加學習。他們為後來閆庄村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4年為掃除文盲,村成立了掃盲夜校。增設掃盲教師3名,由孔祥有、蘇海章、王得中任教,後轉為民辦教師。1975年隨著入學兒童的增加,學生數達1300餘人,造成師資嚴重缺乏,經村委研究,補充民辦教師12名。報酬除教育局補助5-7.5元外,另由村統一計工分。自1986年後,民師逐步經中招考試轉正。
幼兒班於1977年設立,開設大、小兩班,由大隊投資設備,教師報酬由村提留解決。
1949年至1967年小學學制設六年,1968年學制改為五年,小學設有初中班,學制二年。1985年改名為中心小學。1988年解散初中,所有小學畢業生可全部進入鄉中讀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閆庄村的教育有了突飛猛進地發展。村民齊心協力,經三年集資60餘萬元,於1992年6月動工,歷時九個月建成三層教學樓一幢,87間,建築面積2500餘平方米。至2005年閆庄村擁有22個教學班,千餘名學生,35名教師,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建國以來,閆庄村考入大中專院校學生數百人,楊義鋒於1997年考入北京大學,成為洛陽市理科高考狀元,后又取得研究生學歷,到德國留學。
(四)衛生:解放前,有崔書典、王芳、張遂心、梁朋、廖會等幾家中藥鋪。解放后,1958年鄉里成立衛生院,各生產隊有衛生員,直接受衛生院領導。1970年村成立衛生所,實行合作醫療制度,每人每年交細糧一斤。有病就醫藥費半價,若大病外出治療,回來報銷60%。初成立時有廖雙喜、王躍林、楊五獻、馬保臣、張本玉、胡玉盆等人。1993年村集體衛生所設五個醫療點,醫務人員10名,為村民看病就醫提供了方便。2005年底,全村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每人每年交10元,可享受中央財政資助每人每年20元,省、市、縣每人每年20元的補助。

人民生活

解放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80年代村民解決了溫飽問題,物質生活明顯改善。2005年人均收入達1600元。村民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家用電器,電話,機動車輛進入農家。全村2005年擁有電視機1500餘台,洗衣機1100餘台,冰箱300餘台,音響800餘套。1991年村投資2.9萬元,購置電視衛星差轉檯;1997年村裡安裝了閉路電視;1999年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電話安裝800部,手機2000部,擁有機動車686輛,摩托200輛,三輪摩托車440輛,汽車46輛,轎車5輛。

歷史沿革


閆庄村原名鑾駕鎮。因唐武后武英遊歷駐駕於此而得名。歷經宋、元、明、至清咸豐,原名未改。同治六年,經王書敬率眾將鑾駕鎮、鳳凰台、古垛庄、閆家莊等八庄合併后,更名閆庄且築寨圍護。東西南北各寨門上方分別鑲嵌大理石匾額,分別以各門所對景觀為題款:東望陸渾、西接鹵峰、南臨活水、北控思遠。由於封建迷信的影響,又在車門外建龍王廟,西坡建火神廟,以保佑寨內居民平安。
明太祖洪武初,閆庄編為予洛里,屬樊川保管轄,村設村首,公差、納稅由村首負責分攤到戶。
清至民國期間,各方土匪拉杆,民不聊生,百姓終日恐慌不安,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1947年春,八路軍到閆庄,初期解放。1948年進行急性土改,剿匪反霸,成立農會。將萬雲閣等地主家財產分發到農戶。當時閆庄村以十字大街為界劃分五個街區:一街西北區(行家衚衕)、二街西南區(西圪塔、西園子)、三街東南區(楊家圪塔)、四街車北區、五街黨灣區。
1949年閆庄建立了區政府,區長李玉振,苗秀吉任工作隊長。同年春開始土地革命,閆庄村建立了鄉黨支部(屬小鄉),黨福興任書記,劉來福任鄉長,同時根據中央關於農村劃分階級的政策(各戶根據居住,土地等生活條件劃分僱農、貧農、中農、富農、地主等成份)。分地分房(分地主家房、地)到戶。幾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從此結束。
194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日子,閆庄村的男女老幼,身著新衣裳,門貼喜聯,敲起鑼鼓,扭起秧歌,象過大年一樣,熱烈慶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949年閆庄村約1200餘人。
1954年成立互助組(由農戶自願結合在一起共同勞動生產的團體)。
1955年成立了初級農業合作社(由各互助組共同聯合在一起的集體勞動生產團體)。
1956年10月成立高級社,即閆庄村集體農莊,轄24個田間隊。
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過渡時期,在黨的英明政策指導下,閆庄村民政治文化生活日益向上。正當社會主義建設闊步向前發展之際,受58年大躍進的極左共產風潮的影響,集體農莊改為閆庄小鄉。各家交出炊具、糧食,過“共產主義”,集體吃飯,統一生產勞動,即所謂的“吃食堂”。當時共成立六個食堂:黨委、政府各一個,農民四個(行家衚衕、西園子、楊家圪塔、黨灣)。當時大鍊鋼鐵,放衛星的“大躍進”在閆庄搞得轟轟烈烈。男勞力上山砍柴燒碳,鍊鋼鐵,剩餘婦女勞力種地。至1960年,由於“共產風”和三年困難時期的影響,集體食堂出現飢荒,頓頓是稀菜湯,人人面黃肌瘦,大部分人得了浮腫病。個別人為填飽肚子吃榆樹皮、橡子面,甚至吃石頭面(一種石頭可磨面充饑)。
1960年成立閆庄大隊,散食堂,土地重新劃分,下設18個生產隊,村民在生產隊勞動,按人頭,憑工分,取得報酬。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閆庄村成立相應的各種紅衛兵造反組織。如嵩北造反司令部、一二九戰鬥團、東升戰鬥團等。並進行革命大串聯。開展學習毛澤東著作活動,開講應會,開批鬥會,鬥私批修。當時大體分兩個派性:即二七派和聯委派,雙方派性十分激烈,導致整天批鬥遊行。在那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只講政治,不搞生產。
1968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繼續開展,派性更為嚴重。為穩定局勢,全國各地根據上級精神執行革命大聯合,閆庄成立了閆庄公社革命委員會,閆庄大隊更名為閆庄大隊革命委員會,形勢趨於平穩。
1970年根據黨中央的號召,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各生產隊由大隊統一規劃,分別在東坡(老九、十隊)、后坡(一至八隊)、西坡修水平梯田。冬季開展整黨運動。
1972年閆庄村革命委員會又更名為閆庄大隊。72年教育回潮,閆庄初中考入第四高中13人,考核成績位居嵩北各校第一。
1975年閆庄大隊人口達3110人。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18日閆庄村在十字街老戲樓開追悼大會。全體社員及社直單位、在校學生懷著對毛澤東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胸帶白花,深切悼念偉大領袖,整個會場肅穆垂首,泣聲一片。
1978年冬,閆庄大隊大搞水利基本建設,每人分石方二方任務,修砌西河大壩。
1982年4月2日(農曆),閆庄古剎大會下午3時左右,突然下起大雨、冰雹,使西河洪水暴漲,各商戶貨物來不及轉移,多數被洪水沖走。農作物被毀,損失慘重。
1983年閆庄大隊更名為閆庄村民委員會。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農村政策,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市場開放。閆庄村民利用傳統的大集市場,充分發揮集鎮優勢,各顯其能。個體經商、加工、運輸、養殖等專業戶,不斷湧現。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村名沿革

閆庄村原名鑾駕鎮。因唐武后武英到思遠山賞景駐駕於此而得名。歷經宋、元、明、清至咸豐,原名未改。到同治六年,經王書敬率眾把鳳凰台、古垛庄、鑾駕鎮、閆家莊等八庄合成一寨(寨里寨外三里三),改名為閆庄。[黃花寺鐘上載,該鐘於1958年被毀],至今115年。

旅遊


風景名勝

(一)黃花寺:閆庄村東門外有一古寺院,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經漢順帝劉保元年興建,房舍250間,範圍百畝有餘,焦澗川所有土地盡歸該寺,和尚百餘名,一年四季香火不絕。
古時,閆庄是赴長安的大道,唐時天官鄭平信之女由白沙赴長安,路經此地被黃花寺和尚搶入寺院。后鄭天官親率御林軍到此將和尚殺盡。寺院至明末被毀,后只留下三間廟宇,於1959年倒塌。此寺共經歷1836年。[大鐘記載]
(二)復興寺:該寺位於閆庄村西九里山下,該寺建於唐朝年間,佔地約有五十餘畝,僧人百餘,香客絡繹不絕,歷唐、宋、元、明、清,1400餘年,經滄桑社稷變遷,破爛不堪,於1997年重修。
現存正殿三間,過門三間,廂房三間,僧住房三間,共計十二間。於1989年被縣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萬氏佳城(萬選才墓院)
萬氏佳城(萬選才墓院)
(三)萬選才故居:萬選才故居建於1929年,有房60餘間,分東西兩個大院。東院由萬雲閣居住,西院萬選才居住。解放后,一直由閆庄鄉政府佔用。1985年7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后,鄉政府遷往新址。
該故居結構為磚木結構,東院建有上房,東西廂房、過廳、二門樓、大門。上房,廂房均為小灰瓦覆蓋,五脊六獸,大立木架,屋內木格扇,木板柵,過廳為大立木架結構,棱格扇門,具有獨特的民間四合大院建築風格。
(四)關帝廟:關帝廟位於閆庄村中心,現存正殿三間。該廟建於明朝乾隆年間增修(曹現院內碑記),道光三年三月二十日重修。
(五)萬氏佳城:萬氏佳城(萬選才墓院)建於1933年,位於閆庄村東一公里處(現縣農科所佔用),南臨洛欒公路,西臨南閆公路。
萬氏佳城葬著原國民黨第八方面軍軍長、河南省主席萬得英(萬選才),萬系閆庄村人,祖居伊川萬坡。1930年萬與馮玉祥聯合反蔣在赴前線督戰,其部下劉、阮二人乘其不備,將其扣押,解送南京,被蔣槍殺於雨花台,后葬此地。1933年河南省財政廳廳長梁海廳撥款建“萬氏佳城”。現存房舍19間,形式不同的門、亭、池五座,中軸上布局兩節大院,有三進大門一座,後節有主祭大院,單進大門一座,兩側有墓衛士室十間,後有主祭房五間,兩翼為致祭室四間,院內兩側有石獅、石羊、石人、墓碑矗立。
原國民黨政府中央委員會浦口要塞司令陸軍大學校長楊傑為萬撰文:“幼為良工,長為良將…..”以述生評。
該墓院建築屬硬山式,磚木結構,柱均為不減欄製作,前檐下有坊和額坊,正方形,五脊六獸,小灰瓦覆蓋。三進大門前豎立,牌坊,牌坊正面刻畫龍鳳花鳥圖案。院牆等為青磚所砌,“文革”除“四舊”,房頂琉璃瓦、五脊六獸、門窗、牌坊、石獅、羊、碑被毀。
(六)閆庄寨:閆庄寨從清同治六年(1864年),開始修建,由本村人王書敬率眾歷經三年,於清同治九年(1867年)建成土寨一座,寨圍三里三,寨牆高6米,呈梯形狀,底寬10.6米,上寬2.6米至3.3米。寨牆上設寨垛高2米,寬0.6米,四周挖有寨壕,寬20米,深10多米,除防禦作用外,雨季汛期兼具防水泄洪功能。東西南北四方設有四個寨門樓。初建時為土木草房結構,民國二十年(1931年)有萬家(萬選才二太太)出資將其寨門樓改建為磚瓦結構,高20米,寬10米,中間為磚拱寨門洞,寨門厚4寸,寬近4米,高5米有餘,門上鑲有數根鐵條及圓寶釘,四寨門分題匾額:東望陸渾、西接鹵峰、南臨活水、北控思遠。
平安無事時,白天只開東南兩門,入夜閉門。遇有戰事或匪警時,緊閉寨門,有村保長按保甲制度統一安排村民輪流打更守寨。1944年日軍進犯嵩縣,為抵禦日軍入侵,村民在寨牆上架鳥槍,設土炮,置滾木壘石,嚴陣以待,表現出閆庄人民同仇敵愾,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氣節。

政治


黨政建設

1947年嵩縣解放。閆庄鄉人民從此翻了身。早年參加八路軍的劉長安,任職101股長(代號)受命返鄉任閆庄區區長。在區公所的領導下,建立了閆庄村公所,共產黨的組織只能從事地下秘密活動或以農民協會的名譽發動群眾開展反匪反霸鬥地主等工作,打擊反動勢力。1949年全國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共產黨的領導和作用在廣大貧僱農中得到了認可,地下活動轉為公開領導。1949年7月1日,閆庄村黨支部正式成立,地點在老區公所院內(后閆庄區撤銷建為田湖區),同時召開農會會員和貧下中農大會,由劉長安公開宣布黨支部書記和黨員名單,支部書記由黨福興擔任,黨員5名。公開了黨組織,建立民了閆庄村第一個黨支部。

代表人物


萬選才:字得英,乳名二濤。原出身貧農家庭。萬在饑寒交迫中度過了幼年,青年時期仗義斥責過豪紳,為避免報復,於民國九年二月十一日夜間同韓玉賓、張世英、張景超等13人“拉杆”於九女溝瓦房院,在山上結眾九百餘人,后旋即投奔鎮嵩軍,初為營長,後任團長,繼又轉入國民第二軍任旅長、師長。此時與馮玉祥合作參加北伐戰爭,榮任軍長。因他屢建戰功,榮升國民革命軍第六路總指揮和河南省主席等要職。
正當萬任省主席勵精圖治,有建樹之時,劉茂恩、阮勛倒戈投蔣,於1930年5月20日萬赴前線督戰,劉、阮乘其不備,將其扣押,解送南京。蔣介石威逼引誘,陰謀未逞,於8月27日萬被槍殺於南京雨花台。時年38歲,僅任河南省主席50餘天。

重大事件


清光緒三年(1887年),天遭大旱,秋禾曬死,子粒未收,王萬勇之妻走娘家,七歲孩子后哭追母,路上竟被殺害充饑。
民國九年,霍亂四起,愚昧的村民閉門求神,到處擊鼓鳴鑼。七月十五日,家家貼新對聯,用油鍋炸面人。大門前掛起紅布,公雞脖子、腳上拴紅繩,破鞋堆大街,用火燒,人們胸前掛紅布條,水缸里丟明礬、生薑、綠豆等物。結果無濟於事,后民謠傳“大家病,來勢凶,上吐下瀉帶頭痛,手肢麻木實難受,下神避邪也不中”。
民國九年二月十一日夜萬選才,韓玉賓等13人將閆庄總團部槍擄去幾支,“拉杆”上山。
民國十年七月間,匪首李萬如攻破閆庄寨,打死行仙、廖須娃,楊林保、梁金成、王狗碰等人。
民國十九年五月,萬選才為其父治喪,閆庄村第一次通汽車,無聲電影在村首次放映。
民國三十三年六月六日,閆庄村發生蝗災,秋莊稼被蝗蟲吃完,由民謠相傳“螞蚱輕,螞蚱怪,飛起能把日頭蓋,大風刮不跑,大雨淋不壞,真正算是一大害”。
1949年7月1日,閆庄村黨支部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閆庄村家家貼對聯,人人換新裝,鑼鼓喧天,慶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3年3月底,閆庄村遭受霜災,2000畝小麥遭受霜打。
1956年6月10日,閆庄村有線廣播開通。
1958年村成立大隊,各農戶到食堂吃飯,集體上工,1960年4月食堂散夥。
1966年秋季大旱,作物絕收。
1968年春閆庄村架通高壓電。
1970年村成立村級衛生所。
1971年7月第十三生產隊抗旱在西地打機井,因柴油機排煙沉入井底,致使張石頭、張保須、李鐵軍等七人窒息休克。因搶救及時,未導致生命危險。
1974年遷入移民戶。
1975年洛陽市知青袁世敏、穆素梅、孫二碰等四名知青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到我村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村設靈堂,鄉直單位、學校、生產隊組織弔唁。
1981年春閆庄村實行承包責任制,農田承包到戶。
1982年4月2日閆庄古剎大會,下午三時左右,天氣驟變,先下冰雹,后降暴雨,西河突漲洪水,使縣直商業各鄉供銷社及閆庄村商戶的貨物來不及轉移衝去,農作物被毀,經濟損失慘重,但無人員傷亡。
1985年5月18日,太原冶金學院副教授萬山,將其父萬選才遺骸移回萬氏佳城。
1992年6月,閆庄村民集資60餘萬元,建教學樓一幢。
1996年7月31日下午3時,驟降暴雨,西河洪水猛漲,許多趕集人為避雨躲進河灘中央所蓋的商戶簡易房內,致使十餘人被洪水奪去生命。閆庄村民有楊福祿、劉天仙、曹文喜、翟榮先、趙暖、萬小燕等。
2002年10月1日實行火葬。
2003年4月至6月,全國上下抗擊“非典”,閆庄村組織黨員組長把守路口。外出人員回鄉隔離14天,取得抗“非”勝利。
2003年12月,閆庄村完成閆竹路閆庄段1000米砼路工程。
2005年閆庄村實行農業稅減免,政府並給糧農每畝補貼7.3元,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種糧的積極性。
2005年春投萬元,修筑西河大堤米。
2005年村投資萬元,新建村委兩層辦公樓。
2005年秋季新學期開始,村小實行“兩免一補”政策。
附:
表(一)省級以上勞動模範
姓名性別類型級別日期獲獎證件備註
張木升青年團1965年獎狀
張三水學習1965年獎狀
行相如三八紅旗手1979年證書
表(二)革命烈士
姓名性別
出生
時間
參革
時間
犧牲
時間
犧牲
地點
所屬單位職務
魏九流192219481952朝鮮志169團2營槍連班長
楊石頭192819471951朝鮮志4兵團13軍37師通信員
申濤193419491951朝鮮志58團運輸連戰士
王耀廷192719491951四川工兵司令部文書
劉凱190019491951朝鮮志汽車連戰士
梁保善192219471948田湖閆庄情報員
表(三)歷史名人物
姓名性別職務工作單位
萬選才軍長河南省主席國民革命軍六路軍一軍長
萬品一旅長國民革命軍75師旅長
張世英團長鎮嵩軍
王育生偽縣長嵩縣日偽政府
表(四)在各地任黨政軍縣團職以上人員
姓名性別職務工作單位任職時間
劉長安主任廣西統計局辦公室1955
吳廣東部長陝縣人民武裝部1975-1984
行紀章社長貴州公安廳11處1988
劉天恩師參謀長東北空軍某部已退
劉天來團長福州文工團已退
孔東堯社長河南科技出版社
孔祥德政委嵩縣人民武裝部已退
王岳來院長三門峽法院已退
程運生處長青海保險公司人事處已退
楊武裝處長新疆軍區編輯處
張松峰副縣長嵩縣人民政府
孔令毅副處長鄭州市人民銀行
賀岳立處長黑龍江黑河市邊防局
張慶川局長四川省氣象局
表(五)高科技人員
姓名性別職務工作單位任職時間
劉德森高級工程師嵩縣公路管理段
程天來高級工程師洛陽黎明化工研究所
萬山副教授山西工學院
黃建水副教授河南大學
孔德清研究生法國里昂大學
孔德樂副教授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楊藝鋒博士生德國
表(六)歷任黨政領導及黨員人數
姓名職務任職時間黨員人數備註
黨福興支書1949.7-1950.315
劉來福鄉長
黨福興支書1950.3-1951.58
梁富中鄉長
曹天社支書1951.5-1951.1010
劉來福鄉長
王步周支書1951.10-1953.512
王中合鄉長
王步周支書1953.5-1958.815
劉來福鄉長
程艷粉支書1958.8
鄉長
王步周支書1959.7-1960.7
王中合大隊長
程艷粉支書1960.7-1961.7
張三水大隊長
張三水支書1961.7-1964
王中合大隊長
黃振江支書1964-1965
張三水大隊長
張三水支書1965-1966.10
王中合大隊長
行金倉支書1966.10-1967
張三水革委會主任
張三水支書1967-1976
王中合革委會主任
張木升支書1977-1979
曹岳漢革委會主任
曹岳漢支書1979-1982
行元倉革委會主任
行元倉支書1982-1986.12
曹岳漢村主任
張三水支書1987-1996.3
行元倉村主任
王明岑支書1996.3-1997.576
楊振武村主任
曹岳漢支書1997.5-2000.1278
行五經村主任
行五經支書2000.12-2006.184
王明岑村主任

歷史典故


1.西岩戴雪,這裡面還有個膾炙人口的神奇傳說,而思遠山這名兒據說還是唐朝則天皇帝給起的呢。
2.據說則天在唐太宗駕崩時被貶入法華寺為尼,與寺中和尚法明相好,法明看出則天不是等閑之輩,就想了一個辦法讓高宗把則天接回宮中做了皇后,後來,則天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心狠手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之後大開殺戒,誅殺老臣和所有對她來說不利的人,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恐。法明也不例外,就逃到嵩縣閆庄地面蓋起寺廟,也稱法華寺,並自稱長老,從此閉門讀經,不與紅塵有染。
3.再說則天,在位難免政務煩心,加之李氏宗室的不甘和為難,她就想起法明來,就千方百計打聽到法明所在,找個借口就來了。見面之後,負法明就帶她到西岩山上遊玩,當她看到這麼優美的景色,一時高興,順手抓起胭脂往山上一撒,頓時,只見山頂一片銀白,好像下了一場雪!而她想到二人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重逢,不禁愁從中來,就把西岩山改名叫思遠山吧,意思就是思念遠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