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為直屬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級行政區,簡稱“河南江北”或“河南江北省”,在當時民間多簡稱為河南省、江北行省。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為元朝中國本部的10個行中書省(不含征東行省等)之一,轄境包括今河南中南部、江蘇中北部,安徽中北部、湖北中北部,南與江浙行省、湖廣行省接壤。

歷史沿革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嶺北行省所在的內外蒙古是蒙古帝國初期的核心部分。54年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遷都大都,後設立行中書省管轄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區(今河北、山東、山西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開始了全面侵宋的戰爭。至元五年(1268年),因攻宋戰爭需要,設立河南行省,治汴梁路(今河南開封)。至元十年(1273年),分立荊湖、淮西兩行樞密院負責攻宋,撤銷河南行省,河南路直隸於行中書省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時的幾乎南宋全境已納入大元國版圖,元朝在南宋的核心地區置江淮等路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西路,兩浙西路)地,又稱淮東行省、揚州行省。省會治於原淮南東路首府揚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徙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改稱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徙省治還揚州,復稱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再徙江淮行省治於杭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江淮行省划江而治,‘以河南、江北系要衝之地’。以江淮行省的揚州,泰州,天長,滁州等江北州縣和 行中書省的河南路復置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江南部分改稱江浙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宜於汴梁立省以控治之,遂署其地,統有河南十二路、七府。’管轄河南府路、汴梁路等十二路,南陽府、汝寧府、歸德府等七府,荊門等三十四州。管轄範圍為今河南黃河以南全境,黃河以北延津、原武等縣小部;江蘇、安徽、湖北長江以北大部(今秭歸縣一帶屬於湖廣行省),湖北長江以南石首、長陽等縣小部。而今天河南省黃河以北的安陽、鶴壁、新鄉、濮陽、焦作、濟源和三門峽等地大部、以及洛陽的一小部分直屬於 行中書省。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元置,亦曰河南行省,治汴梁路,今河南開封縣治,領汴梁等路十二,南陽等府七,荊門州一,屬州三十四,自河至淮東西,又湖北之境亦分屬之,即今河南河以南,又河以北延津、原武等縣地,及江蘇、安徽、湖北江以北,又湖北江以南石首、長陽等縣一帶地,至元中嘗置河南等路行省於襄陽,又置淮南行省於揚州,尋皆改廢,至正中復置淮南行省於揚州,今江蘇江都縣治。
元朝將中央轄區直屬中書省,其他地區分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制始於此。“行省”之下統路、府,府領州、縣,也有府、州不隸路而直屬省。時河南境內黃河以北地區屬中書省,黃河以南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中書省在河南管轄的有大名、彰德衛輝、懷慶等路和濮州。河南行省下屬河南府路、汴梁路、南陽府、汝寧府、歸德府。明朝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司(省)下轄府、州,再下為縣。

行政區劃


汴梁路:上。金南京路總管開封府。元因之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更名汴梁路。
錄事司:初為警巡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開封縣:下,倚郭[城東偏]。
祥符縣:下,倚郭[城西偏]。
中牟縣:下。
原武縣:下。金屬鄭州,金末改屬延州。元初改屬府,后復改屬延州,至元九年(1272)復屬南京路。
鄢陵縣:中。
滎澤縣:下。金屬鄭州。至元二年(1265)改屬南京路。
封丘縣:中。元初自新城復徙治故城。
扶溝縣:下。
陽武縣:下。金末改屬延州。至元九年(1272)復屬南京路。
杞 縣:中。元初徙治北二里黃河北岸新城。
延津縣:下。金末升延州。至元九年(1272)復降延津縣,復屬南京路。
蘭陽縣:下。金屬東明縣,金末析東明縣六鄉於舊東明城置蘭陽縣,屬曹州。至元初年改屬南京路。
通許縣:下。
尉氏縣:下。
太康縣:下。金泰康縣。元更名太康縣。
洧川縣:下。
陳留縣:下。
鄭 州:下。
管城縣:下,倚郭。元初省司候司入縣。
滎陽縣:下。
汜水縣:下。
河陰縣:下。
許 州:下。
長社縣:下,倚郭。
長葛縣:下。
郾城縣:下。
襄城縣:下。
臨潁縣:下。
陳 州:下。
宛丘縣:下,倚郭。
西華縣:下。
商水縣:下。
南頓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商水縣,延佑二年(1315)於商水鎮復置南頓縣。
項城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商水縣,至大元年(1308)復置項城縣。
鈞 州:下。
陽翟縣:下,倚郭。
新鄭縣:下。
密 縣:下。金屬鄭州。至元二年(1265)改屬鈞州
睢 州:下。
襄邑縣:下,倚郭。
考城縣:下。
儀封縣:下。元初析東明縣於通明堡置儀封縣,改屬睢州
柘城縣:下。
河南府路(河南路):??。金河南府屬南京路,金末升中京金昌府。元初升河南府路。
至正二十六年(1366)裁洛陽嵩縣宣慰司,[其寫尉司及嵩縣(析洛陽縣置)設立年限待考]。
錄事司:
洛陽縣:??,倚郭。
宜陽縣:下。
永寧縣:下。金屬嵩州。元改屬河南府路。
登封縣:下。
鞏 縣:下。
孟津縣:下。
新安縣:??。
偃師縣:下。
芝田縣:金永安縣,金末更名。元初省入鞏縣、偃師縣,縣城為鞏縣芝田鎮。
福昌縣:金屬嵩州。元初改屬路,后省入宜陽縣。
長水縣:金屬嵩州。元省入永寧縣。
陝 州:下。金屬南京路。元改屬河南府路。
陝 縣:下,倚郭。
靈寶縣: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陝縣,后復置靈寶縣。有虢略巡司。
閿鄉縣:下。
澠池縣:下。金屬河南府,金末升韶州。至元三年(1266)省司候司,八年(1271)復降澠池縣,改屬陝州。
湖城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閿鄉縣。
虢 州:金倚郭虢略縣,屬京兆府路。至元二年(1265)改屬南京路,八年(1271)省州入虢略縣,徙治靈寶,同年省縣入靈寶縣,以故治為虢略巡司。
朱陽縣:金屬虢州。至元八年(1271)省入靈寶縣。
南陽府:金末於南陽縣置申州。至元八年(1271)升南陽府,直屬行省,二十五年(1288)改屬汴梁路,后直屬行省。
南陽縣:下,倚郭。金屬鄧州,金末改屬申州為倚郭。有三鴉巡司。
鎮平縣:下。金末於陽管鎮置鎮平縣。
鄧 州:金屬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屬南陽府。
穰 縣:下,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錄事司入縣。
內鄉縣:下。大德年間徙治渚陽鎮。
新野縣:下。元初析穰縣於新野鎮置新野縣。
淅川縣:金末置淅川縣。元初省入內鄉縣。
順陽縣:金末析穰縣於順陽鎮置順陽縣。至元二年(1265)初省入內鄉縣。
唐 州:下。金屬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屬南陽府。
泌陽縣:下,倚郭。元初省入唐州,至元九年(1272)復置泌陽縣。
湖陽縣:金末省縣。元初復置縣,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陽縣。
比陽縣: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陽縣。
桐柏縣:金末省縣。元初復置縣,后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陽縣。
嵩 州:下。金屬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屬南陽府。
本 轄:金伊陽縣,倚郭。至元三年(1266)省入嵩州。
盧氏縣:金屬虢州。至元二年(1265)改屬南京路,八年(1271)改屬南陽府,十一年(1274)改屬嵩州。
汝 州:下。金屬南京路。元改屬南陽府。
梁 縣:下,倚郭。
魯山縣:下。
郟 縣: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梁縣,后復置郟縣。
寶豐縣:至元三年(1266)省入梁縣。
裕 州:下。金屬南京路。元改屬南陽府。
方城縣:下,倚郭。
葉 縣:下。元初於縣置行隨州,並置昆陽縣屬隨州;至元三年(1266)州縣省入葉縣
舞陽縣: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葉縣,后復置舞陽縣。
汝寧府:金蔡州屬南京路。至元七年(1270)因之,三十年(1293)升汝寧府,直屬行省。
汝陽縣:下,倚郭。元初省,后復置汝陽縣。
上蔡縣:下。
西平縣:下。
確山縣:下。
遂平縣:下。至元七年(1270)省入汝陽縣,三十年(1293)復置遂平縣。
平輿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汝陽縣。
潁 州:下。金屬南京路。至元三十年(1293)改屬汝寧府。
本 轄:金汝陰縣,倚郭。至元二年(1265)與錄事司省入潁州。
太和縣:下。金泰和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后復置泰和縣;大德八年(1304)更名太和縣,徙今治。
沈丘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后復置沈丘縣。
潁上縣:下。金末改屬壽州。元初復屬潁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后復置潁上縣。
息 州:下。金屬南京路。元中統三年(1262)省,四年(1263)復置息州;至元三十年(1293)改屬汝寧府。
本 轄:金新息縣,倚郭。至元三年(1266)省入息州。
新蔡縣: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州,后復置新蔡縣。
真陽縣: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州,后復置真陽縣。
褒信縣:至元三年(1266)省入息州。
光 州:宋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屬黃蘄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屬湖廣行省,三十年(1293)改屬汝寧府。
定城縣:??,倚郭。
固始縣:下。宋末徙治無常,至元十二年(1275)復徙故治。
光山縣:下。宋末縣廢,至元十二年(1275)於故治復立光山縣。
信陽州:宋屬荊湖北路,宋末兵亂地荒。至元十四年(1277)改立信陽府,十五年復降信陽州,改屬湖廣行省;二十年(1283)徙治羅山縣,二十九年(1292)直屬河南江北行省,三十年(1293)改屬汝寧府。
羅山縣:??,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州徙治縣,為倚郭;而縣徙治西南(羅山新縣)。
信陽縣:??。宋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縣徙治羅山縣,去倚郭名目。
歸德府:金屬南京路,金亡屬宋。元初歸附,至元八年(1271)直屬行省。
睢陽縣:下,倚郭。金亡歸宋,更名宋城縣。元復更名睢陽縣。
永城縣:下。金屬亳州,金末升永州。至元二年(1265)復降永城縣,改屬歸德府。
下邑縣:下。金末改屬永州。至元二年(1265)復屬歸德府,尋省,八年(1271)復置下邑縣。
寧陵縣:下。元初改屬永州,至元二年(1265)復屬歸德府。
谷熟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睢陽縣。
酇 縣:金屬亳州,金末改屬永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永州。
武安州:下。金徐州屬山東西路,金末改屬南京路,金亡歸宋。元初歸附,至元二年(1265)定為下州,八年(1271)改屬歸德府;至正八年(1348)升徐州路,十二年(1352)改屬淮南江北行省,十三年(1353)降武安州,徙奎山下,復屬歸德府。本 轄:金彭城縣,倚郭。至元二年(1265)與司候司省入徐州。
蕭 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十二年(1275)復置蕭縣。
永固縣:金彭城縣厥堌鎮,金末升永固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蕭縣。
宿 州:中。金屬南京路,金亡歸宋。元初省,中統三年(1262)復置,至元八年(1271)改屬歸德府;至正八年(1348)改屬徐州路,十三年(1353)復屬歸德府。
本 轄:金符離縣,倚郭。至元二年(1265)與司候司省入宿州
靈壁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四年(1267)其地改屬泗州,十七年(1280)復置靈壁縣,復改屬宿州。
臨渙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宿州。
蘄 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宿州。
邳 州:下。金屬山東西路,金末改屬南京路,金亡歸宋。元初省,中統三年(1262)復置,至元八年(1271)改屬
歸德府;至正八年(1348)改屬徐州路,十三年(1353)復屬歸德府。
下邳縣:下,倚郭。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復置下邳縣。
宿遷縣:下。金末省。元初仍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復置宿遷縣,改屬淮安路,十五年(1278)復屬邳州。
睢寧縣:下。金末以宿遷縣古城置縣,改屬泗州。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復置睢寧縣,改屬淮安路,十五年(1278)復屬邳州。
亳 州:下。金屬南京路,金亡歸宋。憲宗二年(1252)一度屬歸德府,至元八年(1271)復屬歸德府。
譙 縣:下,倚郭。
鹿邑縣:下。至元二年(1265)徙治故衛真縣。
城父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譙縣,后復置城父縣。
衛真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鹿邑縣。
襄陽路:下。宋襄陽府為京西南路治。至元十年(1273)歸附,十一年(1274)升襄陽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襄陽府,改屬湖廣行省。
錄事司:
襄陽縣:下,倚郭。宋末兵亂廢,至元十四年(1277)復置襄陽縣。
南漳縣:下。
宜城縣:下。
谷城縣:下。
光化縣:下。宋光化軍治乾德縣,屬京西南路。元初省光化軍入縣,並更名光化縣;至元十三年(1276)改屬南陽府,十九年(1282)改屬襄陽路。
棗陽縣:下。宋棗陽軍兼縣,仍屬隨州①。元初仍為棗陽縣,至元十四年(1277)改屬南陽府,十九年(1282)改屬襄陽路。
鄧城縣:元初省入襄陽縣。
均 州:下。宋屬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改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1282)復屬襄陽路。
武當縣:下,倚郭。宋末兵亂僑治無常,至元十四年(1277)定今治。
鄖 縣:下。宋鄖鄉縣。兵亂僑治無常,至元十四年(1277)定今治,更名鄖縣
上津縣:宋屬金州。中統二年(1251)省入鄖縣為上津鎮。
房 州:下。宋屬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九年(1282)仍屬襄陽路。
房陵縣:下,倚郭。
竹山縣:下。
蘄州路:下。宋蘄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設淮西宣撫司,十四年(1277)升蘄州路,十八年(1281)屬黃蘄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屬荊湖行省;二十九年(1292)改屬淮西道宣慰司,三十年(1293)直屬行省;至正十二年(1354)改屬淮南江北行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蘄州府。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
蘄春縣:中,倚郭。
蘄水縣:中。
廣濟縣:中。宋末兵亂徙治大江中洲。元歸附后徙故治。
黃梅縣:中。宋末兵亂僑治江中洲。元徙故治。
羅田縣:下。宋末兵亂廢縣。至元十二年(1275)復置羅田縣,大德年間徙治官渡沙。
黃州路:下。宋黃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四年(1277)升黃州路;十八年(1281)為黃蘄州宣慰司治,二十三年(1286)廢司,直屬荊湖行省;二十九年(1292)改屬淮西道宣慰司,三十年(1293)直屬行省;至正十二年(1354)改屬淮南江北行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黃州府,改屬湖廣行省。錄事司:
黃岡縣:中,倚郭。
黃陂縣:下。宋末兵亂僑治鄂州青山鎮。元歸附后徙故治。
麻城縣:下。宋末兵亂徙治什子山。元歸附后徙故治。
廬州路:上。宋廬州為淮南西路治。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設淮西總管府,十四年(1277)升廬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廬州府。
錄事司:
合肥縣:上,倚郭。
梁 縣:中。
舒城縣:中。
和 州:中。宋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1276)設鎮守萬戶府,十四年(1277)改設安撫司,十五年(1278)升和州路,二十八年(1291)復降和州
歷陽縣:上,倚郭。元省錄事司入縣。
含山縣:中。
烏江縣:中。
無為州:中。宋屬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無為路,二十八年(1291)復降無為州。
無為縣:上,倚郭。
廬江縣:中。
巢 縣:宋末於縣置鎮巢軍。元初升鎮巢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降巢州,二十八年(1291)省州入縣,縣仍屬無為州。
六安州:下。宋屬安豐軍,宋末於縣置六安軍,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二十二年(1285)改屬蘄黃宣慰司,二十八年(1291)省,后復置六安州。
六安縣:中,倚郭。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屬廬州路,后復置六安州,仍為倚郭。
英山縣:中。宋末析蘄水縣置英山縣,屬蘄州。至元十五年(1278)改屬六安軍。
安豐路:下。宋安豐軍屬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1287)升安豐路,十五年(1288)降安豐府,二十八年(1291)復升安豐路。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壽春府,二十七年(1367)降壽州,改屬臨濠府。
錄事司:大德元年(1297)置。
壽春縣:中,倚郭。元統二年(1334)置准鄉臨水山巡司。
安豐縣:下。
霍丘縣:下。
下蔡縣:下。金壽州治縣,屬南京路。至元十三年(1276)升壽春府,二十八年(1291)省,縣改屬安豐路。
蒙城縣:下。金屬壽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屬安豐路。
濠 州:下。宋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1286)歸附,設安撫司;十五年(1288)升臨濠府,二十八年(1291)復降濠州,改屬安豐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升臨濠府。
鍾離縣:下,倚郭。
定遠縣:下。
懷遠縣:下。金屬蘄縣,金亡歸宋,置懷遠軍並倚郭荊山縣,屬淮南西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省荊山縣入軍,降懷遠軍為懷遠縣,改屬濠州。
安慶路:下。宋安慶府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三年(1276)設安撫司,十四年(1277)升安慶路,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屬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寧江府,二十二年(1362)更名安慶府
錄事司:大德元年(1297)置錄事司。
懷寧縣:中,倚郭。
宿松縣:中。
望江縣:下。
太湖縣:中。
桐城縣:中。宋末徙治樅陽,又徙治李陽河。元初復徙故治。
灊山縣:至治三年(1323)析懷寧縣清朝、玉照二鄉於野人原寨置灊山縣。
揚州路:上。宋揚州為淮南東路治。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設大都督府,十四年(1277)升揚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淮海府,二十一年(1361)更名維揚府,二十六年(1366)更名揚州府
錄事司:
江都縣:上,倚郭。
泰興縣:上。
廣陵縣:宋倚郭[倚東偏]。元省入江都縣。
真 州:中。宋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1276)設安撫司,十四年(1277)升真州路,二十一年(1284)復降真州,仍屬揚州路。
揚子縣:上,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錄事司入縣,又徙治州東新城。
六合縣:下。
滁 州:下。宋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滁州路,二十年(1283)復降滁州,仍屬揚州路。
清流縣:中。至元十四年(1277)省錄事司入縣。
來安縣:下。
全椒縣:中。
泰 州:上。宋屬淮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泰州路,二十一年(1284)復降泰州,仍屬揚州路。
海陵縣:上,倚郭。
如皋縣:上。
通 州:中。宋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通州路,二十一年(1284)復降通州,仍屬揚州路。
靜海縣:上,倚郭。
海門縣:上。至元年間徙治禮安鄉偏東南。
崇明州:至元十四年(1277)於通州崇明沙(即姚劉沙)置崇明州,改屬揚州路。
本 轄:
淮安路:上。宋楚州屬淮南東路,宋末廢州,又復置淮安軍,再升淮安州。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設淮東安撫司,十四年(1277)升淮安總管府,二十年(1283)升淮安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淮安府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
山陽縣:上,倚郭。至元十二年(1275)於淮安縣馬羅軍置山陽縣,十三年(1276)徙治州城,為倚郭。
鹽城縣:上。
桃園縣:下。金睢寧縣桃園鎮,金末一度置淮濱縣。至元年間置桃園縣。
清河縣:下。金泗州清河口,金亡歸宋,置清河軍並倚郭清河縣,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年(1278)省清河軍,縣改屬淮安總管府;后徙治甘羅城,又徙治小河口西北。
淮安縣:宋山陽縣為楚州倚郭,宋末更名淮安縣為淮安軍、淮安州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陽縣。
淮陰縣:宋末徙治八里庄,金一度置鎮淮府。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陽縣。
新城縣:宋末置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陽縣。
海寧州:下。金海州屬山東東路,金末歸宋,后更名西海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複名海州,五年(1278)升海州路,尋降海寧府,再降海寧州,改屬淮安路。
朐山縣:中,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錄事司入縣。
沭陽縣:下。
贛榆縣:下。
東海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朐山縣。
泗 州:下。金屬南京路,金亡歸宋。元改屬淮安路,至元十三年(1276)定為下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屬臨濠府。
臨淮縣:下,倚郭。金為屬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淮平縣入,徙治州城,為倚郭。
虹 縣:下。金末廢。元初復置虹縣。
五河縣:下。金泗州五河口,金亡歸宋,置安淮軍並倚郭五河縣,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1276)省安淮軍,縣改屬招信路,十七年(1280)改屬泗州。
盱眙縣:上。宋招信軍治縣。至元十三年(1276)設招信軍安撫司,十四年(1277)升招信路,十五年(1278)降臨淮府,二十七年(1290)省府,縣改屬泗州。
天長縣:中。宋屬招信軍。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屬泗州。
淮平縣:金倚郭。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臨淮縣。
招信縣:宋屬招信軍。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盱眙縣。
安東州:下。金漣水縣屬海州,金末歸宋,后改屬寶應州,又升漣水軍,再升安東州。至元二十年(1283)設安東分元帥府,后改屬淮安路,元初俗稱“漣州”。
本 轄:
高郵府:宋高郵軍屬淮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高郵路,二十年(1283)降高郵府,仍屬揚州路;二十九年之後直屬淮東宣慰司。
高郵縣:上,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錄事司入縣。
興化縣:中。
寶應縣:上。宋屬楚州,宋末置寶應州,又改寶應軍。至元十六年(1279)升安宜府,二十年(1283)省,縣改屬高郵府。
中興路:上。宋江陵府為荊湖北路治。元初復稱荊南府,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三年(1276)升江陵路,天歷二年(1329)更名中興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荊州府,改屬湖廣行省。
錄事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
江陵縣:上,倚郭。
公安縣:中。
石首縣:中。
松滋縣:中。
枝江縣:中。
潛江縣:下。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白泭徙今治。
監利縣:中。宋末兵亂民散。元歸附后復舊治。
峽州路:下。宋峽州屬荊湖北路,宋末徙治江南。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十七年(1280)升峽州路,復徙故治。至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峽州府,同年降峽州改屬湖廣行省。
夷陵縣:中,倚郭。宋末徙治無常。歸附后復徙故治。
宜都縣:下。[天歷年間改屬中興路,待考。]
長陽縣:下。
遠安縣:下。至正初年徙治亭子山下。
安陸府:宋郢州屬京西南路。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十五年(1278)升安陸府。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改屬湖廣行省。
長壽縣:中,倚郭。
京山縣:中。宋末兵亂徙治漢濱。至元十二年(1275)復徙故治。
沔陽府:宋復州屬荊湖北路,宋末徙治玉沙縣沔陽鎮。至元十二年(1275)內附,升復州路,十五年(1278)降沔陽府。
玉沙縣:中,倚郭。宋屬州,宋末復州與縣同徙治沔陽鎮,為倚郭。
景陵縣:中。宋倚郭,宋末兵亂徙治無常,州徙治玉沙縣沔陽鎮,去倚郭名目。元歸附后復徙故治。
德安府:宋屬荊湖北路,宋末僑治漢陽城頭山。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復徙故治,屬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1281)直屬鄂州行省,三十年(1293)改屬黃州路,后改屬荊湖北道宣慰司。
安陸縣:下,倚郭。
孝感縣:下。至元十年(1273)自紫資寨復徙故治。
應城縣:下。
雲夢縣:下。
隨 州:下。宋屬京西南路,宋末兵亂徙治無常。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三年(1276)以黃仙洞為州治。后改屬安陸府。
隨 縣:下,倚郭。
應山縣:下。宋屬安陸府。至元十五年(1278)改屬隨州。
荊門州:下。宋荊門軍屬荊湖北路,宋末徙治當陽縣。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十四年(1277)升荊門府,十五年(1278)降荊門州,復徙治長林縣古城。
長林縣:上,倚郭。宋末荊門軍徙治當陽縣。至元十五年(1278)復徙治縣。
當陽縣:中。宋末荊門軍徙治縣。至元十五年(1278)復徙治長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