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

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

龍泉市,是浙江省麗水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閩贛邊境,地理坐標北緯27°42'~28°20',東經118°42'~119°25',東鄰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西接武夷山國家級風景旅遊區,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甌婺八閩通衢”、“譯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歷來為浙、閩、贛毗鄰地區商貿重鎮。

龍泉自古人文昌盛,不僅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寶劍之邦,而且還是世界香菇栽培發源地、中華靈芝第一鄉;全市森林覆蓋率84.2%,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森林城市、浙江省生態市和浙江省園林城市,被譽為“處州十縣好龍泉”。

龍泉市面積3059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8個鎮、7個鄉;下轄8鎮7鄉4個街道,444個行政村,12個社區。

2017年6月,龍泉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2017年7月,龍泉市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8年11月,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20年7月,2020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排名第91位。

歷史沿革


龍泉原名為龍淵,為避李淵的諱,改淵為泉。
龍泉
龍泉
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代,龍泉土地上就有人類活動。
東晉太寧元年(323),屬永嘉郡松陽縣,建置龍淵鄉。
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淵諱,改龍淵鄉為龍泉鄉。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龍泉縣,縣治地黃鶴鎮(今龍淵鎮)。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詔天下縣鎮凡有龍字者皆避,因改名為劍川縣。宋紹興元年(1131),複名龍泉縣。宋慶元三年(1197)年,析龍泉之松源鄉及延慶鄉部分地置慶元縣。
明洪武三年(1370),慶元縣併入,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慶元縣。
1949年5月13日龍泉解放。1958年11月,慶元縣併入。
1973年7月,復建慶元縣,至1975年8月,龍、慶二縣始分署辦公。
1990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龍泉縣設立龍泉市(縣級),仍屬麗水地區行政公署。

行政區劃


截止2014年,龍泉市轄4個街道、8個鎮、7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龍淵街道、西街街道、劍池街道、塔石街道;八都鎮、上垟鎮小梅鎮查田鎮、屏南鎮、安仁鎮、錦溪鎮、住龍鎮;蘭巨鄉、寶溪鄉、龍南鄉、道太鄉、岩樟鄉、城北鄉、竹垟畲族鄉。市政府駐賢良路333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泉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閩贛邊境,地理坐標北緯27°42'~28°20',東經118°42'~119°25',東西寬70.25公里,南北長70.80公里,總面積3059平方公里。東鄰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西接武夷山國家級風景旅遊區,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甌婺八閩通衢”、“譯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歷來為浙、閩、贛毗鄰地區商貿重鎮。

地形地貌

龍泉市全境地層,下伏前泥盆系基底,上覆侏羅系火山岩蓋層,其中夾持大小不一的燕山期侵入體。出露的地層有前泥盆系陳蔡群,下侏羅統楓坪組,中侏羅統毛弄組,上株羅統火山岩系。燕山運動期間,堆積了原厚火山岩並形成一系列北東、北北東和北西向斷裂。
由於受到地質構造和新構造運動的抬升影響,龍泉市是省內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區域之一,東南和西北部山脈綿亘,龍泉溪從西南向東北貫穿中部,群山平行於河谷對稱分佈,西北部為仙霞嶺山脈,其主峰為龍泉與遂昌之間的九龍山,海拔1724米,東南部為洞宮山脈,其主峰為龍泉境內的鳳陽山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江浙第一峰。中部為龍泉溪大小不一的河谷小盆地,如安仁、龍淵、查田、小梅、八都等,最大的龍淵河谷盆地面積約14平方公里。此外,山地中仍殘留著成片的緩坡地,境內地形中,低中山佔總面積的69.17%,丘陵盆地佔27.92%,河谷平原佔2.91%,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

水文

龍泉市境內河流分屬甌江錢塘江、閩江三江水系,西北部披雲山“三江匯頂”:北坡之水匯入住溪,為錢塘江支流烏溪江之源;西坡之水匯入寶溪,流入福建境內的建溪,為閩江源頭之一;南坡之水流經八都溪,注入甌江上游龍泉溪。甌江發源於鳳陽山鍋帽尖西北麓,境內長90千米,流域面積2488平方公里,屬山溪性河流;錢塘江發源於披雲山北坡,經住溪北向流入遂昌,境內長58千米,流域面積340.1平方公里;閩江發源於披雲山西坡,經寶溪流入福建境內的建溪,境內長28.千米,面積為98.1平方公里。

氣候

龍泉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宜人。由於山嶺起伏,氣候垂直變化較大,海拔800米以下區域屬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區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春季回暖早,春末夏初多梅雨和暴雨,盛夏晴熱乾旱,秋季降溫遲,冬季霜期短,全年作物生長期長。年平均溫度17.6℃,7月平均氣溫27.9℃,1月平均氣溫6.5℃,極端最高氣溫達40.7℃,極端最低氣溫-8.5℃,全年日平均氣溫≥35℃的日數為29.4天。全年日平均氣溫≥10℃的積溫為5572.6℃,年日照時數為1849.8小時,年降水量為1699.4毫米,年相對濕度為79%,無霜期為263天。

土壤

龍泉是境內的土壤,有山地黃壤、紅壤、潮土、水稻土四個土類,10個亞類,50個土屬,67個土種。土壤總面積約455萬畝。其中山地黃壤佔總面積38.32%,主要分佈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紅壤佔50.1%,廣泛分佈在海拔750-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區;潮土佔0.32%,分佈在溪流沿岸灘地、階地上,占旱地面積的0.35%;水稻土佔10.26%,主要分佈在海拔150-1200m之間的谷地、壠地、台地,以及沿溪的河谷平地,是耕地的主要土壤類型。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龍泉市水資源較為豐富,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5.98億立方米,人均13083立方米,為豐水標準(3000立方米)的4.3倍,是浙江省人均水資源量的6.2倍。

動物資源

龍泉市野生動物資源共有1600多種,其中獸類8目22科50種;鳥類12目31科約100餘種;爬行類50餘種;兩棲類20餘種;魚類80餘種;昆蟲類16目113科1300種。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5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雲豹、豹、華南虎黑麂黃腹角雉等5種。

植物資源

龍泉市是浙江省的重點林區,素有“浙南林海”之稱。龍泉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地帶,植物隸屬於華東植物區系,森林植被具有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特徵,以中亞熱帶地區成分為最多,南亞熱帶地區成分次之,熱帶、溫帶地區成分也有一定的分佈。因山地海拔高崇,植被在分佈上具有明顯的垂直帶譜,在海拔800m以下,主要是馬尾松、杉木、毛竹林等用材林;800-1400m為常綠針闊混交林,典型為黃山松林、柳杉林,以及殼豆科的常綠闊葉林;1400-1600m是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1600-1800m為闊葉落葉林、高山矮林;1700m以上為灌叢或草甸。據調查龍泉市共有種子植物8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101科,317屬,941種;苔蘚植物28科,46屬,61種;蕨類植物29科,10屬,160種,7個變種;有國家和省級保護珍稀瀕危植物28種,佔全省50%;藥用植物1385種。全市共有在冊登記的古樹名木1957株,其中古樹群200株以上的有12處,有1500株以上甚至達到5000株以上的古樹群,被植物學界譽稱:“華東古老植物的搖籃"。

人口民族


人口

2003年,龍泉市總戶數83893戶,總人口275467人。全市總人口中,男性143611人,佔52.13%;女性131856人,佔47.87%。全市非農業人口41694人,佔總人數15.14%;全市出生人數3220人,出生率11.6‰,死亡人數1932人,死亡率7.02‰。全年凈增人口1288人,自然增長率為4.68‰。
2013年末,龍泉市公安戶籍人口289336人,比2012年增長0.27%,其中男性人口148623人,女性人口140713人,分別佔總人口的51.37%和48.63%。全年出生人口3064人,出生率為10.6‰,;死亡人口1931人,死亡率為6.68‰;全年凈增人口113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2‰。
2021年5月17日,麗水市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布,龍泉市常住人口為248866人。

民族

據龍泉政府官網2014年8月信息顯示,龍泉市有漢族和畲、回、苗、滿、土家、彝、壯、侗族等23個少數民族,有少數民族近9000人,佔全市總人口的3.15%左右,其中畲族又佔少數民族人口的98%以上。少數民族分佈於全市17個鄉鎮的174個行政村,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主要聚居於390個自然村。少數民族人口佔30%以上的行政村有14個,人口佔10%以上的行政村有24個(包括14個民族村在內)。建有一個民族鄉(竹垟畲族鄉),全鄉有7674人,其中畲族人口2347人,佔30.6%。

經濟


綜述

2013年,龍泉市實現生產總值95.8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2年增長11.2%,增幅在麗水9縣(市、區)位列第一,高於麗水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第一、二、三產分別實現增加值12.29億元、45.47億元、38.13億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3.7%、14.0%、10.4%,對GDP的貢獻率分別達4.3%、59.3%、36.4%,分別拉動GDP0.5、6.6、4.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3.4:47.2:39.4調整為12.8:47.4:39.8。

第一產業

2013年,龍泉市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9.49億元,同比增長7.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0%。農林牧漁業增勢都較為明顯,其中:農業產值12.66億元,同比增長7.0%;林業產值4.28億元,同比增長7.7%;畜牧業產值2.30億元,同比增長5.9%;漁業產值0.17億元,同比增長7.6%。農民人均純收入10368元,同比增長13.6%。
2013年,龍泉市食用菌總產量1.3萬噸,同比增加4.0%,實現產值6.4億元,同比增長7.1%。茶葉總產量1568噸,比2012年增長11.2%,產值7556萬元,比2012年增長7.0%。全年蔬菜播種面積達9.1萬畝,實現產值1.98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0.4%和5.8%。毛竹採運產值1.87億元,同比增長10.0%。實現牧業產值2.3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生豬產值2.1億元,同比增長10.2%。家禽產值1145萬元,同比減少16.7%。
2013年,龍泉市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14個,面積1.29萬畝。累計建成省級糧食功能區2個,在建省級糧食功能區3個。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1個,蔬菜主導產業區2個,蔬菜精品園1個,“竹、茶、菌、蔬、畜”等基地建設4萬餘畝。

第二產業

工業
2013年,龍泉市實現工業總產值211.55億元,同比增長20.3%。其中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及以上)工業企業產值158.21億元,同比增長17.4%;工業用電量23568萬千瓦時,同比下降1.2%。產銷率94.1 %,比去年下降0.5個百分點。實現工業增加值37.9億元,同比增長14%,增幅高於GDP增長2.1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9.5%,比2012年提高0.7個百分點。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彰顯,成為推動我市經濟快速增長主要動力。2013年規模以上企業達186家,新增規模企業22家,其中億元企業32家,實現產值95.46億元,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5.12%。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1.31億元,增長3.68%,其中實現利潤7.93億元,增長4.02%。
2013年,龍泉市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5.8億元,增長13%,“三優”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4.0億元,增長15.4%。其中汽車零部件產業實現產值45.7億元,增長26.3%,占“三優”產業比重為44%,增速在“三優”中居首。金屬材料加工產業38.26億元,增長6.8%。竹木加工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0.03億元,增長10.0%。“兩特”產業中,青瓷寶劍行業實現產值5.7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農產品加工行業產值6.0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工程機械產業正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逐步崛起。
建築業
2013年,龍泉市建築業總產值達22.27億元,比2012年增長7.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3.22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15.6%。年末擁有建築企業34家。
固定投資
2013年,龍泉市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75億元,比2012年增長25.8%。其中基礎設施投資達28.5億元億元,拉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7.4個百分點,工業投資23.9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35.8%。全年實現民間投資38.51億元,比2012年增長24.3%,在固定資產總額中佔比達57.7%。
全年施工項目293個,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133個,新增固定資產29.08億元。項目規模繼續擴大,億元以上和5000萬元以上項目分別達21個,78個,分別占計劃投資總量的45%和62.7%。在固定資產投資中,二、三產分別實現投資24.56億元、41.76億元,分別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36.8%、62.6%,分別比2012年增長35%、20.3%。
2013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1.45億元,比2012年增長21.2%。銷售商品房17.76萬平方米,比2012年增長99.3%。房屋施工面積70.37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3年,龍泉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8億元,比2012年增長16.4%,其中批發業零售額4.35億元,比2012年增長37.5%;零售業零售額29.12億元,比2012年增長14.1%。住宿業營業額1.69億元,比2012年增長 11.2%;餐飲業營業額4.13億元,比2012年增長 22.7%;新增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5家。
對外經濟
2013年,龍泉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52億美元,同比增長22%,其中:出口25005萬美元,同比增長23.6%。現有出口實績企業119家,新增16家,組織180多家次企業參加各類展會。全年協議利用市外內資45億元,實際利用市外內資26億元,浙商回歸到位資金9.7億元;協議利用外資127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77萬美元;引進大項目13個。龍泉-蕭山山海協作產業園被省政府正式命名為首批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
交通運輸、郵電
2013年,龍泉市龍慶高速、53省道二期兩大項目建成通車;龍浦高速公路、51省道遂龍線龍泉段改建等重大項目推進超目標進度,交通物流中心進展順利,其中客運站主體工程全面完工。全年實現客運量197.38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7799.4962萬人公里,全社會貨運量863萬噸,貨運周轉量為59292萬噸公里,全社會貨運量和貨運周轉量同比均增長8%。
2013年,龍泉市全年郵政業務總收入業務收入2448.13萬元,同比增長13.06 %。建成村郵站155個,並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增加助農取款、村郵網購、助農保險等便民服務。據電信統計數據,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9500餘戶,國際網際網路用戶服務21200餘戶,行動電話用戶35600餘戶。
旅遊
2013年,龍泉市全年新發展農家樂41戶,申報創建省級精品項目1個,麗水市級特色村(點)3個,農家樂擬創綜合體項目2個;三星級經營戶12家,四星級戶2家,五星級點1個。舉辦鄉村漫遊13站,據部門數據統計,全年共接待遊客143.6萬人,同比增長30%以上;實現營業收入7992.6萬元,同比增長40%以上。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334.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7.02億元,比2012年分別增長35.4%和38.5%。
金融業
截止2013年底,龍泉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16.1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19.5%,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68.9億元,比2012年增長16.2%。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99.5億元,比2012年末增長20.5%。
2013年,龍泉市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2.7億元,比2012年增長8.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21億元,增長16.3%;人身險保費收入1.5億元,增長3.4%。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0.73億元,增長30.4%,其中人身險賠款及給付0.2億元;財產險賠款0.52億元。

社會事業


城鄉建設

城市建設凸顯精緻。“決戰城東”全面打響,政策處理實現歷史性突破,“以房換地”取得實質性進展。舊城改造穩步推進,老東升小學區塊完成“招拍掛”,江濱北岸東街區塊順利征遷,龍淵公園項目建設進展有序。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打通林化路、大水槽路等“斷頭路”,建成城市濱水綠道、江濱南岸文化長廊,新增城市道路3公里、綠道21公里、綠地8.8萬平方米、地下空間4.5萬平方米。迎賓大道被評為全省最美入城口,九姑山公園獲評省級優質綜合公園,劍川大道成為省級綠化美化示範路。
鄉村建設彰顯品質。首批6個鄉鎮順利通過考核驗收,創成省級示範鄉鎮2個,獲評全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優秀縣(市、區)。“六邊三化三美”工作走在麗水前列,獲評全省“四邊三化”行動優秀縣(市、區),創成國家級衛生鄉鎮2個、傳統村落19個、綠色村莊8個,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鎮1個、森林特色小鎮2個和美麗宜居示範村、特色精品村等27個,完成綠化造林2萬畝、美麗林相建設12.2萬畝。實現農家樂(民宿)營業收入3.3億元,增長40.4%,創成麗水首批精品農家樂(民宿)產業集聚帶1條。農村電商銷售額增長56.8%,發放來料加工費2.9億元。

教育

2013年,龍泉市完成3個鄉鎮中心幼兒園改擴建,創建學前教育示範(達標)鄉鎮2個、省三級幼兒園6所。義務教育實現均衡化發展,小學、初中入學率均達100%。龍泉市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2013年高考、本科上線分別為795人、599人,上線率分別達97.8%,74%,均位列麗水第二。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315萬元,創建標準化學校6所,浙大中學、南大洋小學工程項目進展順利。有一所民族中學,在校生150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佔11%左右。

科技

2013年,龍泉市申報省級以上科技項目137個,立項99個。加快汽車空調、青瓷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設,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省創新型示範企業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家、農業科技企業2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2家、農業科技企業研發中心5家,引進大院名校共建載體2家。全年專利申請量為618件(其中發明專利68件),專利授權量為556件(其中發明專利11件),分別比2012年增長39.2%、86%。

文化

2013年,龍泉市舉辦第八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文化旅遊節,組織開展“2013盧浮宮青瓷展”、在京寶劍大師精品展等各類展會。“中國龍泉青瓷之都”、中國龍泉寶劍之鄉”特色區域通過專家複評,龍泉市榮獲“2013中國節慶產業金手指獎--十大文化傳承節慶”和“2013最具魅力節慶城市”獎項,進一步提升了劍瓷品牌影響力和城市總體形象。全年送書下鄉2.7萬餘冊,送電影下鄉3500多場,送戲下鄉120場,開展“百姓大舞台”、鄉村文化漫遊節等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和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全球首個陶瓷類項目。“香菇砍花技藝”等六個項目成為省級非遺項目。

衛生

2013年,龍泉市人民醫院遷建工程有序推進,啟動中醫院遷建工程。基層醫療機構規範化建設成效顯著,建成龍泉首家星級預防接種門診,10家單位成功創建省級規範化衛生院。建立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6.4萬餘戶,22.33萬人,常規免疫建卡率100%。

招商引資

2017年,龍泉市選商引資全面突破。深入實施選商引資“三抓”活動,簽約引進大項目10個,實際利用市外內資35.4億元,浙商回歸到位資金19.8億元,分別完成年度目標的125%、131%和124%。利用外資1060萬美元,外商獨資企業引進實現零的突破。生態工業招商成效尤為明顯,組建汽車空調零部件、竹木產業兩大專項招商組,引進項目46個,投資額增加14.7億元。

體育

2013年,龍泉市承辦浙江省武術器械錦標賽,麗水市第三屆運動會羽毛球、排球比賽等賽事。創建體育強鄉(鎮)2個,小康體育村80個。

歷史文化


綜述

青瓷文化、寶劍文化、香菇文化聞名於世,是中國陶瓷文化歷史名城和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龍泉寶劍始創於春秋戰國時期,以“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紋飾巧致”四大特色而成為“中華第一劍”。龍泉青瓷始於三國兩晉,盛於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寧靜似深海”的哥、弟窯瓷器享譽海內外,其中“哥窯”與著名的官、汝、定、鈞並稱宋代五大名窯。2006年龍泉寶劍鍛制技藝、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雙雙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迄今為止全球唯一入選“人類非遺”的陶瓷類項目。“2012年龍泉黑胎青瓷與哥窯論證會”認定:文獻記載的哥窯就在浙江龍泉。龍泉也是中國香菇文化的發源地,人工栽培香菇的祖師爺“吳三公”是原龍泉龍岩村人,龍泉人何澹被稱為“香菇文化之父”。

文物遺跡

牛門崗遺址牛門崗原稱喉門崗,位於縣城東北隅,距城1.5公里。1958年,在山坡上發現石器有石斧、矛、箭、鏃、紡輪、網墜。1981年,在地表層又發現原始瓷、印紋陶片、恐龍蛋化石等物。經省考古工作者多次實地調查、鑒定,證實牛門崗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物極豐富,屬良渚文化類型。
大窯國家級重點青瓷古窯址在城南35公里的琉華山下,明代以前稱琉田。制瓷始於五代,有古瓷窯址50多處,形成古青瓷窯群。世傳南宋章生一、生二兄弟在此制瓷,所制青瓷各有特色,因有哥窯、弟窯之稱。大窯青瓷遺址,在民國初至抗日戰爭前因外國傳教士和古董商搶購古物,引發盜掘古窯風,古窯址遭破壞,但深層仍埋藏有古工場和部分窯床,地面亦遺留大量古代瓷片。民國17~29年(1928~1940),陳萬里(解放後任故宮博物院陶瓷部主任)先後4次對龍泉青瓷古窯址作調查研究。
源口青瓷古窯址在縣城東雙平鄉源口村西北約三公里處,土名杉茂林。1980年,省文物考古所發掘,發現窯場創建於宋、元之際,是元代青瓷生產的重要瓷場。窯場4000平方米。有7條窯,最長的龍窯達97米;原料製備與製作成型工場4處;坯泥原料淘漂、沉澱、乾燥以及坯汲儲放的各種池子12個;拉坯成型或修坯制坯陶車坑10個;素燒窯爐4條;以及場房殘基和流水溝設施等遺址多處。是迄今龍泉窯考古發掘獲得的最完整資料。
劍池湖在縣城南隅1.5公里的秦溪山邊。相傳為春秋戰國時,鑄劍名匠歐冶子鑄劍處。古時,湖面積30餘畝,秦溪山兩側有井7口,如北斗星形分佈,井水甘冽,宜於淬劍。明代晚期,僅餘1井,井旁有“劍池閣”、“歐冶廟”。解放后,縣人民政府於1957年撥款修葺。“文化大革命”時劍池閣被毀,現已重建。
明代葉溥故宅在龍淵鎮宮頭村中。座南朝北,建築面積2775平方米,平面室縱長方形,通面寬46.5米,通進深55.5米,前後廳皆為懸山頂,古鏡形木質柱礎,板瓦陰陽合鋪,天井原鋪方磚,四周海漫柔石製作,浮雕花卉、棱形、古錢、麒麟、鶴魚等圖形。
清修寺在城北隅安清山麓。清修寺初為道場,後晉天福九年(944)開山建基,名清修講院。至明正統乙丑年(1445)改稱清修寺。山門內有唐植木樨二株,人稱唐桂,左側株高15米,胸徑0.74米,右側株高16米,胸徑0.8米,枝繁葉茂,每屆中秋,丹桂滿枝,清香四溢。寺外有井,稱卓錫井。舊志載:“在治北二里清修寺中,昔有僧閬公居此,病無水飲,乃卓錫於石,而水泉湧出,遂成巨井,方廣三尺,深二丈,渾然一石穴也”。井水清澈甘冽,傳可愈吐瀉疾。歷代有詩題詠。
稽聖潭塔在縣城東隅1.5公里蓮山上。明代天啟與崇禎之際(1627~1629)建成。塔為樓閣式建築,土磚結構實體,塔身六面七層,每層作稜角牙子疊澀檐。從第二層起,每面有壁龕,計36個,塔剎呈寶傘形。基層每邊寬3.2米,一層邊寬2.2米,高23.8米。1957年,縣人民政府進行修繕。“文化大革命”初起掃“四舊”時,塔身部分遭破壞,龍泉中學部分師生聞訊,泅水過溪,晝夜保護,塔得以保存。此塔於2010年7月19日倒坍.
永和橋安仁鎮。明成化年間募建,原名永寧橋。清順治年間毀於火。康熙五十七年(1718)募費三千餘白1金重建,改今名。咸豐五年(1855)被洪水沖塌二墩,翌年修復。民國元年夏,洪水沖毀一墩,次年重修。解放后,縣人民政府曾撥款維修加固。為懸臂式廊屋橋,木石結構,長125.7米,寬6.4米,廊屋42間,用條石砌築橋墩五座,最大石橋墩寬10.8米,中央三墩迎流作雁翅分水,橋基護石陂長86米,寬57米,橋兩端屋檐斗拱層疊,作門樓式,東端踏垛26級,西端踏垛27級。橋內設欄於木凳。清人有詩讚:“橫鎖彩虹分玉鏡,鍾靈不亞古槎洲。”

風物民俗

端午賽龍舟舊時農曆五月初一~初六日,均要舉行盛大龍舟競賽。龍舟長10米,寬1.5米,選用杉木全材製造;龍頭、龍尾則用樟木精雕,舟身刻畫鱗甲圖案,中間架布蓬,蓮內有樂手指揮,鑼鼓、絲弦、管 樂伴奏;舟內設16個檔位,32名選手,穿一色背心,各持一槳。五月初一日下水,初五日正式競渡,初六日上岸。相傳朱元璋吳王府參軍胡仲淵(龍泉人)在五月初四日出師,故本縣部分地方提前於初四過節
石馬老酒鬧花燈
元宵節凡是到石馬看龍燈的客人,家家戶戶都會熱情接待,免費吃喝。這一習俗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每年正月十五到石馬看龍燈的客人絡繹不絕
安仁板龍鬧元宵
板龍,龍頭雄偉壯觀,製作精細。龍身用一塊長2.2米的木板做成,也稱一節,每節板上將九支長短不一的篾彎弓,用四個大小不一的篾箍將其固定成弓箭形,作為龍骨,糊上棉紙,貼上金、銀龍鱗、紅龍脊,內裝三支蠟燭,每節龍身兩頭各打一圓孔,兩節之間串上龍棒,上下插上捎釘,連接而成,根據村規民約,每戶出一位舞龍手,每戶出一節板龍身,村坊的戶數則決定著板龍的長短!盤舞陣式有“跑馬陣”、“盤龍陣”、“元寶抽心”等。每逢元宵之夜,各方遊客到此過節品嘗到一頓豐富的民俗文化大餐。
山歌多以對唱形式,旋律流暢,如《山歌便唱山歌王》、《對花》等。表達妻子思夫盼郎心情的戀歌有《唱五更》等,也有借唱四季十二個月物事,表達情懷,如《思一郎》、《長工嘆》等。
拜祖師爺在龍泉,哥窯弟窯的創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後人尊為窯業祖師爺。過去在燒瓷的龍窯、鯉魚窯的窯頭,都張貼有“師父榜”。師父榜除祀師神位外,並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章子、運水郎君。每逢農曆初二、十六兩日,瓷匠必須置辦酒肉、茶飯、點香燭在窯頭師父榜前祭祀,磕頭膜拜,然後分食祭品,俗稱“過日”。
擇基建窯建窯首先請風水先生擇定吉地和黃道吉日才能開工建窯。開工時,要在窯地設祭禮神,以求燒出好瓷器。建窯日嚴禁兒童、孕婦入窯池,也不許有人挑糞桶從窯地前經過,以防觸犯神靈,降禍於窯。
祭窯農曆七月十八日為祭窯日,俗傳這一天是哥窯祖師章生一“窯變瓷器”製成的日期。屆時窯匠要沐浴齋戒,在祖師爺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窯頭師爺榜前設祭,點香燭跪拜,祈求祖師保佑燒出優美瓷器。
窯場用膳窯工在窯場用膳不能說話,用膳時碗筷不能碰響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窯入窯要擇三、六、九的日期,並要祭祀祖師、山神、土地。在入窯的整個過程中要講吉祥語,要嚴禁穢物經過,防止穢氣入窯,影響燒窯。
做窯福在龍泉不管是建瓷窯、瓦窯、炭窯時,在窯旁都要立“窯公”。開窯點火必先祭祀“窯公”,並備酒肴請師傅,即做窯福。

名優特產

龍泉寶劍
龍泉寶劍
龍泉寶劍
龍泉市生產的龍泉寶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民間廣泛流傳著歐冶子鑄劍的故事。龍淵也是龍泉劍最初的名字。據傳有一次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然出現了“五色龍紋”,七星斗像,人們就將鑄劍的地方稱為“龍淵”,把劍稱為“七星龍淵劍”。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
青瓷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於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正式入選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龍泉已經有130多家青瓷企業,從業人員5000多人,龍泉當地有130多家青瓷企業,從業人員5000多人,湧現出了徐朝興、毛正聰、夏侯文、張紹斌4位國家級青瓷大師(3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位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10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28位高級工藝美術師。
龍泉窯生產歷史長達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顏色釉瓷器品種。施釉往往多次,釉較厚,玻璃光感很強。龍泉窯的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白中泛青。釉層柔和無開片,足底露胎處呈赭紅色,俗稱"硃砂底"。馳名中外的龍泉窯粉青釉梅子青釉,釉質晶瑩的青玉,其色調可與翡翠媲美,達中國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
香菇
龍泉是世界香菇發源地之一,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所產段木香菇、代料香菇質地優厚,菇形園整、色澤純正、香氣濃郁,味道鮮美,深受客戶的歡迎。隨著食用菌實用技術的普及,生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年產干菇7000多噸,年外銷鮮菇5000多噸,產品暢銷世界各地。已形成生產、銷售、加工一條龍服務體系,香菇生產已成為龍泉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95(福州)全國食藥用菌產品展示與新技術交流會上獲得《全國食用菌先進縣》的榮譽稱號,“龍寶”牌香菇在首屆農業博覽會獲銀質獎。已建立了2個大型的香菇交易市場,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年交易額達到2億多元。

旅遊

鳳陽山位於龍泉市東南50公里處,面積150多平方公里,保護區內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其中白豆杉、華東黃杉、長柄雙花木等20餘種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野生動物眾多,有雲豹、蘇門羚、黃腹角雉、赤腹鷹等,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素有“清涼天地”“天然公園”之美譽的鳳陽山,是休閑度假、旅遊避暑的好去處,極端最高氣溫只在30.2度。保護區內有景點近百處,其中江浙第一高峰——黃茅尖,海拔1929米;甌江發源地——龍淵峽;全省海拔最高的人工湖——鳳陽湖;世界香菇文化遺址——鳳陽廟,以及小黃山,雙摺瀑布等,都是旅遊勝地。沿途你可以感受到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亮葉水青岡、高山矮曲林、山地灌叢等立體植物景觀帶的原始森林風貌。
昴山在錦溪鎮,距縣城約16公里。有仙壇、老鷹岩、和尚面壁、馬鞍背等風景點。危崖峭壁聳人天際,四時雲氣冥晦。絕頂有青石平如幾,方丈余,舊志載,上有古刻“雲台”二字。明邑人葉子奇詩:“昴山青削入雲霄,五月風高雪欲飄,應有仙人騎白鶴,月明聞得夜吹簫”。山上有庵,建於宋代張氏時憲、時敏二公手。昴山始為真德秀(龍泉木岱人)夫子設教之地。逮至元末,參軍胡深倡改學堂作禪堂。抗日戰爭時,著名學者陳虞孫游昴山題聯云:“腳下擁千峰,應不輸雁盪名山仙霞勝跡;眼前臨大劫,猶可聽白雲妙偈紫竹梵音。”
棋盤山在龍淵鎮水南村東。光緒《龍泉縣誌》載:“棋盤山,境致幽寂,上有枰石狀如削成,因名”。有伴雲庵,登山可覽全城風光。山間有“公婆岩”、“棋盤石”。每逢三月三踏青節,男女老少,尤以年輕夫妻聯袂登山,謁“公婆岩”,祈夫妻和睦偕老。
玉華山又名破刀山,在寶溪與上垟鎮交界處。海拔1392.1米。清《龍泉縣誌》載:“玉華山在六都,距縣九十里,峰巒秀特,不可憑凌,元季李升嘗結庵隱此。”兩峰之間峭壁高百米,相距數米,其形酷似刀劈,峽谷間形成穿風峽。山間綠樹婆娑,流泉清沏,涼風襲人。
石房山今名獨山,清代徐應亨《石房山》詩:“峻嶒見獨山,鼓楫向西灣。噴雪灘聲急,留雲石色斑。峰迴頻指點,徑仄斷躋攀。轉意湞陽峽,徘徊積翠間。”自緊水灘水庫建成后,一改“噴雪灘聲急”舊貌,獨山如擎天之柱聳立於明凈的“仙宮湖”畔,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留槎洲亦名仙洲,又因由蔣溪與秦溪沖積匯成,故又名蔣秦圩。在南大橋西,形似琵琶,面積約2平方公里。雙流奔逝,洲峙於中。昔林木蓊鬱,桃柳相映,亭閣高聳,虹橋橫跨其間。北宋時期,龍泉鄉宦何之奇(字才翁,何琬之父)與杭州太守蘇東坡同泛西湖,偶談及此景,蘇公嘆曰:“得非張騫所乘之槎乎?”遂為之命名為“留槎洲”,並書“留槎閣”三字相贈。才翁攜歸,刻匾於橋閣上。詩人陳舜俞亦題詩一首:“聞說槎洲似沃洲,一溪分作兩溪流。長橋跨岸虹垂地,高閣凌空蜃吐樓。浩蕩乾坤供醉眼,凄涼風雨送行舟。憑誰為問槎邊客,未必無人犯鬥牛。”後人稱蘇東坡榜書之道勁,陳舜俞題詩之警拔,留槎閣之雄偉為三絕。元末,蘇東坡書榜毀於戰火,亭閣亦數興數廢。
佛山又名得道仙尖。在石達石、大沙鄉交界處,海拔792米。元末,縣人胡深曾築寨於此。有岩泉四季滴瀝,甘冽益脾。依岩架屋。古人勒字於岩壁。年久字跡漫漶難辨。晴日登臨,一城之勝俱攬。語言學家徐震鍔(字聲越)於1941年游佛山作《石壁寺》詩:“蒼崖孕竹樹,欄檻凌虛空。天風過笙鶴,雲意在何峰想象山中人,禮星秋樹杪。煮石寒泉陰,日月出不早”。
白雲岩在白雲鄉自水橋村頭。舊志載:“傳宋德?中,幼主人閩過此,日暮屯兵其上,俾人就溪各負一石為壘,今猶存”。山上有白雲庵,宋處士管師復隱居於此。仁宗聞其名,召至,不仕。問其何故,對曰:“滿塢白雲耕不盡,一潭明月釣無痕。”其題白雲庵詩:“入寺層層百級梯,新堂更與白雲齊;平觀碧落星辰近,俯視紅塵世界低。”
青雲山在錦溪鎮半溪村,距縣25公里。山有廉貞、文筆、貴人峰。大嶺從山腳直通廟門。村民邱金榮建屋於廟下半嶺間。邱勤樸敦厚,自幼自學詩文,酷愛書畫,雖世代務農,卻知書識禮,文明傳家。其庭院四周遍植花卉竹木;廳堂內書畫盈壁,令遊人賞心悅目。
披雲山
披雲山,位於浙江省龍泉市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為仙霞嶺山脈中的著名山峰和中心區域,海拔1680米,以因終年難得不披雲而得名。它是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的發源地,有著十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山中奇峰疊嶂、怪石嶙峋、風光秀麗、景色怡人,令人嘆為觀止。同時披雲山還是處州革命的搖籃,中共浙西南特委駐地,粟裕將軍六進披雲山,打響了紅軍入浙第一槍。

歷史人物

自古以來,龍泉英才俊賢輩出,宋朝天聖至咸淳251年間,龍泉一縣就出進士248名,是中國科舉史上的一大奇觀;宋代永嘉學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葉適、南宋詩人葉紹翁均為龍泉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祖居地也在龍泉。
歐冶子
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越國人寧波人(約公元前514年前後)。相傳是龍泉寶劍創始人。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
章生一、章生二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龍泉人氏,相傳是哥窯和弟窯的創始人(1127年前後)。南宋初期於琉田,即今小梅鎮大窯村同業於瓷窯。又因其作品風格繼承龍泉晉唐青器,又名“龍泉窯”,亦稱“章窯”。所以世稱章氏兄弟是開創龍泉青瓷鼎盛時代的標誌性人物。
葉適
南宋著名學者,與朱熹齊名。字正則,祖籍龍泉,多有匡救時弊之言,稱水心先生,為永嘉學派創始人。宋史《藝文志》有葉適《習學記言》45卷;《四庫全書》有葉適《習學記言》50卷;《水心卷》28卷等。主張通商惠工,扶持商賈,流通貨幣。中國市場經濟理論之萌芽,就出自葉適。
北宋大臣,字伯通。舉進士。初為台(今浙江省臨海縣。一說今安徽省鳳台縣)、亳(今安徽省亳州)二州判官。徽宗(趙佶)時追隨蔡京。1105年(徽宗崇寧四年)任尚書右丞。四年後代蔡京為尚書左丞,並以太傅致仕。
湯思退
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進之,號湘水
葉濤
北宋著名詩人(1050—1110),官至三品龍圖閣待制,系王安石弟王安國之婿。
管師仁
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正二品副相(1045—1109)。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拜資政殿學士,佑神觀使。葬於汴京,封南陽侯。《兩漸名賢錄》稱其為“名宦”。
葉紹翁
南宋著名詩人,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人氏(1200年前後在世)。原姓李,祖父李穎士於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進士,曾任處州刑曹,後知餘姚。建炎三年(1129年),穎士抗金有功,升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趙鼎黨事,被貶。紹翁因祖父關係受累,家業中衰,少時即給龍泉葉姓為子。光宗至寧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與龍泉同鄉進士、當朝參知政事(副相)真德秀過從甚密。
葉大慶
南宋著名考古學家,字榮甫,授建州州學教授。上自六經諸史,下逮當朝名家著述,無所不諳,並以詞賦知名於時。對諸生授業解惑,辨偽糾謬,議論精確,說理透闢,深得學子愛戴。晚年,身患痼疾,杜門辭教,將數十年之教學筆記,整理成《考古質疑》一書,后收入《永樂大典》。
吳三公
原名吳煜(1130—1208)。南宋龍泉縣龍溪鄉龍岩村人,相傳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術創始人。因其排行老三,後人敬稱“吳三公”。發明了“砍花”、“驚蕈”種菇法,傳之於世。

風景名勝


鳳陽山鳳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鳳陽山位於龍泉市東南50公里處,面積150多平方公里,保護區內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其中白豆杉、華東黃杉、長柄雙花木等20餘種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野生動物眾多,有雲豹、蘇門羚、黃腹角雉、赤腹鷹等,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素有“清涼天地”“天然公園”之美譽的鳳陽山,是休閑度假、旅遊避暑的好去處,極端最高氣溫只在30.2度。保護區內有景點近百處,其中江浙第一高峰——黃茅尖,海拔1929米;甌江發源地——龍淵峽;全省海拔最高的人工湖——鳳陽湖;世界香菇文化遺址——鳳陽廟,以及小黃山,雙摺瀑布等,都是旅遊勝地。沿途你可以感受到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亮葉水青岡、高山矮曲林、山地灌叢等立體植物景觀帶的原始森林風貌。昴山在錦溪鎮,距縣城約16公里。有仙壇、老鷹岩、和尚面壁、馬鞍背等風景點。危崖峭壁聳人天際,四時雲氣冥晦。絕頂有青石平如幾,方丈余,舊志載,上有古刻“雲台”二字。明邑人葉子奇詩:“昴山青削入雲霄,五月風高雪欲飄,應有仙人騎白鶴,月明聞得夜吹簫”。山上有庵,建於宋代張氏時憲、時敏二公手。昴山始為真德秀(龍泉木岱人)夫子設教之地。逮至元末,參軍胡深倡改學堂作禪堂。抗日戰爭時,著名學者陳虞孫游昴山題聯云:“腳下擁千峰,應不輸雁盪名山仙霞勝跡;眼前臨大劫,猶可聽白雲妙偈紫竹梵音。”棋盤山在龍淵鎮水南村東。光緒《龍泉縣誌》載:“棋盤山,境致幽寂,上有枰石狀如削成,因名”。有伴雲庵,登山可覽全城風光。山間有“公婆岩”、“棋盤石”。每逢三月三踏青節,男女老少,尤以年輕夫妻聯袂登山,謁“公婆岩”,祈夫妻和睦偕老。玉華山又名破刀山,在寶溪與上垟鎮交界處。海拔1392.1米。清《龍泉縣誌》載:“玉華山在六都,距縣九十里,峰巒秀特,不可憑凌,元季李升嘗結庵隱此。”兩峰之間峭壁高百米,相距數米,其形酷似刀劈,峽谷間形成穿風峽。山間綠樹婆娑,流泉清沏,涼風襲人。石房山今名獨山,清代徐應亨《石房山》詩:“峻嶒見獨山,鼓楫向西灣。噴雪灘聲急,留雲石色斑。峰迴頻指點,徑仄斷躋攀。轉意湞陽峽,徘徊積翠間。”自緊水灘水庫建成后,一改“噴雪灘聲急”舊貌,獨山如擎天之柱聳立於明凈的“仙宮湖”畔,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留槎洲亦名仙洲,又因由蔣溪與秦溪沖積匯成,故又名蔣秦圩。在南大橋西,形似琵琶,面積約2平方公里。雙流奔逝,洲峙於中。昔林木蓊鬱,桃柳相映,亭閣高聳,虹橋橫跨其間。北宋元?年間,龍泉鄉宦何之奇(字才翁,何琬之父)與杭州太守蘇東坡同泛西湖,偶談及此景,蘇公嘆曰:“得非張騫所乘之槎乎?”遂為之命名為“留槎洲”,並書“留槎閣”三字相贈。才翁攜歸,刻匾於橋閣上。詩人陳舜俞亦題詩一首:“聞說槎洲似沃洲,一溪分作兩溪流。長橋跨岸虹垂地,高閣凌空蜃吐樓。浩蕩乾坤供醉眼,凄涼風雨送行舟。憑誰為問槎邊客,未必無人犯鬥牛。”後人稱蘇東坡榜書之道勁,陳舜俞題詩之警拔,留槎閣之雄偉為三絕。元末,蘇東坡書榜毀於戰火,亭閣亦數興數廢。佛山又名得道仙尖。在 石達 石、大沙鄉交界處,海拔792米。元末,縣人胡深曾築寨於此。有岩泉四季滴瀝,甘冽益脾。依岩架屋。古人勒字於岩壁。年久字跡漫漶難辨。晴日登臨,一城之勝俱攬。語言學家徐震鍔(字聲越)於1941年游佛山作《石壁寺》詩:“蒼崖孕竹樹,欄檻凌虛空。天風過笙鶴,雲意在何峰想象山中人,禮星秋樹杪。煮石寒泉陰,日月出不早”。白雲岩在白雲鄉自水橋村頭。舊志載:“傳宋德?中,幼主人閩過此,日暮屯兵其上,俾人就溪各負一石為壘,今猶存”。山上有白雲庵,宋處士管師復隱居於此。仁宗聞其名,召至,不仕。問其何故,對曰:“滿塢白雲耕不盡,一潭明月釣無痕。”其題白雲庵詩:“入寺層層百級梯,新堂更與白雲齊;平觀碧落星辰近,俯視紅塵世界低。”青雲山在錦溪鎮半溪村,距縣25公里。山有廉貞、文筆、貴人峰。大嶺從山腳直通廟門。村民邱金榮建屋於廟下半嶺間。邱勤樸敦厚,自幼自學詩文,酷愛書畫,雖世代務農,卻知書識禮,文明傳家。其庭院四周遍植花卉竹木;廳堂內書畫盈壁,令遊人賞心悅目。
龍泉[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
龍泉[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
披雲山,位於浙江省龍泉市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為仙霞嶺山脈中的著名山峰和中心區域,海拔1680米,以因終年難得不披雲而得名。它是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的發源地,有著十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山中奇峰疊嶂、怪石嶙峋、風光秀麗、景色怡人,令人嘆為觀止。同時披雲山還是處州革命的搖籃,中共浙西南特委駐地,粟裕將軍六進披雲山,打響了紅軍入浙第一槍。披雲山,地處龍泉城池西北,閩浙贛邊區結合部,距城百里,為仙霞嶺山脈四的著名山峰和中心區域,海拔1680公尺。山高、雨量充沛,因終年難得不披雲而得其名。山中奇峰疊起,萬木蔥籠,奇花異草遍布,浙江披雲山。著名人物自古以來,龍泉英才俊賢輩出,宋朝天聖至咸淳251年間,龍泉一縣就出進士248名,是中國科舉史上的一大奇觀;宋代永嘉學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葉適、南宋詩人葉紹翁均為龍泉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祖居地也在龍泉。歐冶子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越國人寧波人(約公元前514年前後)。相傳是龍泉寶劍創始人。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章生一、章生二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龍泉人氏,相傳是哥窯和弟窯的創始人(1127 年前後)。南宋初期於琉田,即今小梅鎮大窯村同業於瓷窯。又因其作品風格繼承龍泉晉唐 青器,又名“龍泉窯”,亦稱“章窯”。所以世稱章氏兄弟是開創龍泉青瓷鼎盛時代的標誌性人物。葉適南宋著名學者,與朱熹齊名。字正則,祖籍龍泉,多有匡救時弊之言,稱水心先生,為永嘉學派創始人。宋史《藝文志》有葉適《習學記言》45卷;《四庫全書》有葉適《習學記言》50卷;《水心卷》28卷等。主張通商惠工,扶持商賈,流通貨幣。中國市場經濟理論之萌芽,就出自葉適。何執中北宋大臣,字伯通。舉進士。初為台(今浙江省臨海縣。一說今安徽省鳳台縣)、亳(今安徽省亳州)二州判官。徽宗(趙佶)時追隨蔡京。1105年(徽宗崇寧四年)任尚書右丞。四年後代蔡京為尚書左丞,並以太傅致仕。湯思退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進之,號湘水。葉濤北宋著名詩人(1050—1110),官至三品龍圖閣待制,系王安石弟王安國之婿。管師仁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正二品副相 (1045—1109)。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拜資政殿學士,佑神觀使。葬於汴京,封南陽侯。《兩漸名賢錄》稱其為“名宦”。葉紹翁南宋著名詩人,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人氏(1200年前後在世)。原姓李,祖父李穎士於宋政和五年(1115)中 進士,曾任處州刑曹,後知餘姚。建炎三年(1129),穎士抗金有功,升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趙鼎黨事,被貶。紹翁因祖父關係受累,家業中衰,少時即給龍泉葉姓為子。光宗至寧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與龍泉同鄉進士、當朝參知政事(副相)真德秀過從甚密。葉大慶南宋著名考古學家,字榮甫,授建州州學教授。上自六經諸史,下逮當朝名家著述,無所不諳,並以詞賦知名於時。對諸生授業解惑,辨偽糾謬,議論精確,說理透闢,深得學子愛戴。晚年,身患痼疾,杜門辭教,將數十年之教學筆記,整理成《考古質疑》一書,后收入《永樂大典》。吳三公原名吳煜 (1130—1208)。南宋龍泉縣龍溪鄉龍岩村人,相傳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術創始人。因其排行老三,後人敬稱“吳三公”。發明了“砍花”、“驚蕈”種菇法,傳之於世。

交通


龍泉市風光
龍泉市風光
龍泉是浙西南交通樞紐,素有“甌婺八閩通衢”、“驛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是浙江進入江西、福建兩省的主要通道。隨著麗龍高速公路通車,龍浦高速開工建設和龍慶高速建成通車,已全面融入長深、京台全國高速網;衢寧鐵路(浙江衢州至福建寧德)已納入國家規劃,項目前期正加快推進;杭廣高鐵(杭州至廣州)正在醞釀論證,龍泉已進入“新高速”和即將進入“新高鐵”時代,成為北上融入長三角,南下承接海西區的重要“節點”。

所獲榮譽


2020年6月,龍泉市入選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名單。
2020年7月,2020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排名第91位。
2020年12月26日,榮登“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市”榜單。
2021年7月,2021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排名第8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