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濤村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轄村

觀濤村位於膠州灣北岸的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1.3公里。村名初為“官疃村”,1934年以其地理特徵:朝夕觀海濤,更名為“觀濤村”。

歷史沿革


據《即墨縣誌》記載: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胡氏由雲南省遷徙,居城陽、流亭越一載,胡大德率眷屬遷此立村。因胡氏在軍中任過武官,故名官疃。明景泰六年(1444年)車氏由陰島韓家村遷入。清天命年間(1622年)徐氏由程哥庄遷入定居。清順治年間(1640年)徐氏(另支)由嶗山徐家麥島遷入。
清雍正年間(1724年)王氏由東大洋遷入。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李氏由海東屯遷入。從1954年至2001年相繼遷入的有李(另支)、劉、金、周、於、韓、姜、杜、楊、紀。明清時期,觀濤村隸屬即墨縣裡仁鄉。1922年,劃為膠澳商埠海西區。1930年劃為青島特別市陰島區。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后,又歸屬即墨縣;日本投降后,仍屬青島市陰島區。
1949年陰島解放后,又歸屬即墨縣。1956年陰島區、馬哥庄區、中華埠區、河套鄉合併,由陰島公所管轄。1958年成立陰島人民公社。1961年先後歸屬嶗山郊區、嶗山縣。1967年陰島更名為“紅島”。1984年撤紅?人民公社,設紅島鄉人民政府。1991年撤鄉改鎮。1994年劃為青島市城陽區紅島鎮。2001年撤紅島鎮,由紅島街道辦事處管轄。全村共14姓,其中胡氏(15代)、車氏(14代)繁衍興旺。
歷史人物車中潤。
車中潤,男,字廉臣,生於1890年(農曆)正月初八,卒於1956年(農曆)九月二十四日,系觀濤村民。1929年膠東沿海漁民抗稅鬥爭主要領導人。1925年至1928年,軍閥張宗昌督魯,苛捐雜稅繁多。1925年11月,設青島漁航分局,徵收漁航稅。困苦不堪的漁民暗中聯絡欲行抗稅。
1929年春,共產黨員趙繼速(西大洋人)回鄉,秘密與車中潤、於守訴(東大洋人)等人接觸,向他們講述革命道理,更堅定了他們抗稅鬥爭的決心。1929年6月(農曆五月中旬),車中潤、韓明儉(后韓漁民)等擬就秘密發動,伺機舉反的計劃,正逢李天倪派人竄至高家村,召集各村村長在龍王廟開會,布置各村漁民每人所繳漁航稅由原來的五塊銀元漲至八塊銀元。消息傳出后,車中潤等立即組織陰島漁民代表200多名在千佛山聚會,決定去分住所請願向警官王相九提出抗議和質問,王不予答覆。次日100餘名漁民代表同赴青島市公安局第二分局、青島市政府、國民黨青島市黨部請願,仍未獲答覆。
於是在青島莘縣路裕風祥召開會議,選舉車中潤等為領導,決定在陰島、滄口沿海地區進行發動,車中潤親自到嶗山、即墨威海萊陽乳山海陽膠南日照海州等地進行聯絡發動,商定進行大規模的抗稅鬥爭。是年六月中旬一場激烈鬥爭展開了。7月28日,160餘名代表沖入漁航局,7月29日沿海漁船4000餘條進入滄口港和小港,一部分人上街遊行示威,一部分沖入小港碼頭與警察對峙。懾於民眾威力國民黨市黨部被迫同意取消漁航稅的要求,鬥爭勝利了。9月於陰島、千佛山、滄口各豎碑一座,以資紀念。

地理環境


觀濤村的中心位置為東經120°16′,北緯35°13′。其轄區:東跟溝角相鄰,西跟宿流村毗連,北跟高家村接壤,南距海邊不足300米,跟青島市區、黃島開發區一依帶水,隔海相望。總面積0.84平方公里,合1269畝。全村359戶、總人口1029人。
觀濤村的地形為北高南低,東西兩側逐漸升高,就房屋顯示象一把椅子形。村南一排房屋比村北一排房屋落差5米。東部和東北部0.5—1米以下地殼為白色軟質岩層。村西部0.5米以下有棕色岩層(屬二級岩)其他地帶2—5米以下全是岩石,為膠萊盆地東南部青山地層。
觀濤村屬北溫帶海洋性氣候。春季清明前屬-霜期,霧多,春寒,南風多,平均氣溫15℃—20℃。夏季天熱,並不幹燥,多東南風,平均氣溫20℃—30℃。秋季早晚涼爽,中午炎熱,多北風,平均氣溫15℃—25℃。冬季寒中有溫,多北風、西北風平均氣溫10℃—零下8℃。
觀濤村東北部地片屬沙壤土,適於種植花生甘薯,北部西北部為黃壤土,適於種植小麥玉米大豆,南部西南部為腐質土,適於種植小麥、花生。
觀濤村地下水,源源跟馬哥庄蓮花灣底部水線相通,故水線分佈均勻,水源充足,源源流長。
觀濤村有兩個石料廠,西部採石場石料為二級,呈紅色,質地堅硬。民國二十一體年(1932年)始采至今。東部石料場佔地面積4畝,石料質軟,多用於建造民房,大建築鋪底。

經濟


域內,北有青雲宮,東有高萬丈水庫及高科技農業區,南部海域有金沙灘、養蝦池,海邊有水產品加工廠及面積20餘畝的海岸防護林,村前為鎮級公路,周邊有諸多的美麗傳說。
膠州灣的魚類、蝦類、貝類極為豐富,其中牡蠣雜色蛤均為優質產品銷往市場。觀濤漁民善於使用大流網、海蜇網、蝦網,主捕鮁魚鮐魚刀魚、海蜇、蝦類。聞名遐邇的陰島蝦皮、海蜇皮、觀濤村可以大批量地推向市場,以滿足顧客的需求和食客的青睞。
改革開放以來海產品養殖業迅速興起。池養對蝦、淺海灘塗放養牡蠣、毛蛤、雜色蛤均獲成功。由於觀濤村海域灘質水質優良,故這裡養殖的貝類以殼大、味美暢銷國內外,頗受客商歡迎。

文化


名字由來

朝夕觀海濤
觀濤村為何由“官疃”而更名為“觀濤”呢?追溯起來寓意頗深。官疃位於膠州灣北岸,胡氏立村時因是一名武官,故名“官疃”以顯其威。建國前距村百米處就是海邊,漲潮時村前一片汪洋,退潮時平整的灘塗隨著潮水的回落向外延伸。每當北風徐徐,海面如鏡,當南風勁吹,波浪滔天時,人們站立村前,觀賞著滾滾而來的浪濤,頓覺胸懷開闊,“萬馬奔騰”、“堆起千層雪”之感油然而生。
民國時期,青島市教育局主任胡學仁路徑此地,按照他的說法:只聞其名而未見其實。身臨其境,讚歎不己,身有感觸地說“此乃陰島的一大景觀”。1934年胡學仁將官疃村更名觀濤村,突出了“觀濤”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特點。
胡氏祖立村后的第三年(1406年)打算於官疃村東開鑿一眼水井,以便飲用。有一天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步入他的家門,開口言道“聽說你要鑿一眼水井,位置在何處?”胡氏聽后頓感疑惑,思索著:鑿井之事並未外傳,老者何以知之?便問:“先生何以知曉鑿井之事?”老者答道:“我是專勘察水源的,不必多問”。主人跟老者來到村東,老者看了看南北位置,又瞅了瞅東西方向,欣然一笑:“此處地下就是寶水,水源跟15裡外的蓮花灣地下水相通,就此挖掘吧”。
勘察后胡氏要老者進家做客,老者於大門外對胡氏說:“請主人先進家,我在門外一看”。胡氏剛邁進大門,當回首要抱拳施禮相迎時,老者旋即消失,胡氏一家頓時領悟到:這是先人指點,胡氏便叩拜,感恩不盡。第二天胡氏組織一班人破土鑿井。挖至三米深,6股水線於井中匯合,大家爭相捧飲,水甜如蜜,頓覺神情爽快,嘖嘖不止。水位漸升,挖掘無法進行,便一面撤水,一面砌壁,水位升至2.5米處,不降不溢一清見底。後來井中出現了一株白蓮和井邊出現蓮花仙子品嘗井水的奇迹。
民國時期(1920—1928年)村民徐恕業、徐興公牽頭,成立了柳腔戲劇班。連續多年,搞得紅紅火火,頗受群眾歡迎。演齣劇目:《賣寶》、《三娘教子》、《羅衫記》、《井台會》、《大綵球》等。通過演出,增加了節日氣氛,活躍了村民生活且也有著某種程度上的教育意義。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以徐興煥為首成立了話劇組,組織愛好文娛的村民,演出了《改邪歸正》等話劇。1954—1957年,話劇已成為觀濤村的拿手戲,譽滿鄉里,於是又結合黨的路線政策、中心工作演出了《三世仇》、《沙家浜》、《關公整周倉》及歌劇《白毛女》。觀濤村戲劇組經艱苦努力獲得了大喜過望的良好效果,鄰村讚美,群眾滿意。
觀濤村象泥塑老虎、泥雞、不倒翁、紙紮老鼠,竹制貨郎鼓、竹哨、布制老虎、剪紙等傳統文化,歷來盛行。觀濤村泥塑、紙紮的各種器物,其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鮮明,神采各異,妙趣橫生。儘管多為孩童取樂、玩耍但已成風氣,至今流傳。觀濤村剪紙頗有名氣,能剪紙的人均有一個尊號——心靈手巧。一剪一紙隨心所欲,雙喜,吉祥物,花草蟲鳥,旋即翦出,或貼於窗旁或貼於牆壁,顯得門庭壯觀,富有生活氣息。

經濟的快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亦隨之全面展開。
教育事業的發展。1994年觀濤村投資41萬元和宿流村合辦教學大樓一處總面積21畝,建築面積3333平方米。樓高三層,格局對稱,內部設施完善,達青島市一類學校標準。觀濤村有105名學在此就讀。觀濤村經各類學校培養出的大中專院校學生102名,其中大專以上學歷47名(包括兩名碩士研究生),中專學歷55名(不含高中)。
環境整治。1996年觀濤村中心街鋪設了瀝青路面,石砌680米長的排水溝。以中心街為基點,南北左右成六方小塊,形成棋盤型。在治理臟、亂、差過程中唯一留下的一個死角---村西南兩個污水塘,於2002年徹底清除,從此臟、亂、差現象不復存在,“三大堆”亦得到根治。從1993-2001年,按照鎮“三綠”工程的要求,觀濤村對海岸線、公路、中心街兩側、村莊周邊進行了綠化美化,共植樹15000餘株,每家每戶門前幾乎全是花壇,使環境清新優美,體現了生活的和諧與充實。按照路人的評價:“這個村真是如花似錦”。
精神品質、文明新風。
觀濤村民歷有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尤其海上救助活動所表現的英雄氣概使被救助者感恩不盡,使全體村民由衷讚佩。
1992年國家在農村實行養老保險制度,觀濤村在實施這項制度中,被譽為城陽區“示範村”。村民爭創文明戶的良好風尚已蔚然形成,觀濤村“五好家庭”戶,“星級戶”家,觀濤村計劃生育工作以滿分的成績跨入了青島市先進行列。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1985年觀濤村就榮獲青島市授予的“文明村莊“稱號,從1992-2001年連續被評為區級“計劃生育先進村”,2001年城陽區政府又授予觀濤村“文明村莊”稱號等。

舊中國觀濤村民由於異族侵入,階級壓迫和生產力極端落後,全村78戶人家,就有35戶過著極端貧困的日子,有的為生活所迫,出賣勞力;有的流離失所不知去處;沿街乞討者,因無存身之地,晚間進住碾屋,如此等等使人滿目蕭然,倍感凄楚。
新中國成立以來,村民以新生的活力,主人翁的態度,建設新的家園,創造美好生活。
土改后貧困農民分到了土地有了立業之本。1953年,觀濤村成立漁業合作社,船網工具入社。1954年成立農業互助組。1956年農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土地為合作社集體所有。1958年陰島人民公社成立,觀濤村屬宿流耕作區,為了大面積統一耕作,打破村界,土地平調。1959年撤耕作區,成立觀濤村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61年根據人民公社條例,劃分為三個生產大隊。1969年成立“革委會”。1980年撤“革委會”,重建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撤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成立村民委員會,土地下放到戶,農業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在三十年的集體化道路上,觀濤村充分利用臨海的優勢,大力發展漁業生產。在戰天鬥地過程中由於採取了一系列興農措施,糧食產量逐年遞增。大河有水小河滿,村民生活得到相應的提高,有了明顯的改善。但在創業的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出現過一些波折,走過一段彎路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積蓄的力量萌發出來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各項事業如火如荼出現了興旺發達的可喜局面。
農業,利用科技力量,採取了現代化的耕??管理手段,產量逐年提高。1978年總產量50萬斤,1995年增至526萬斤。1983--- 1999年為漁業發展的鼎盛時期,觀濤村漁業始終以遠洋捕撈和近海養殖一併發展。全村養殖戶12家,養殖面積1000畝(包括池養對蝦)。1978年漁業產值765萬元,1995年增至1376萬元,民營工商服務業34家。1978年工業收入12萬元,1995年增至163萬元。1985年商業服務業收入4.2萬元,1995年增至94萬元。觀濤村飼養業和高效農業的發展穩中有升,全村飼養業11戶,1995年總收入21萬元,高效農業4戶,經濟效益可觀。1982年全村總收入31萬元,人均收入162元;1995年增至1432萬元,人均收入2400元。引資企業有漢陽水產養殖場(韓國)佔地12000平方米。

柞樹王

在觀濤村後部,胡氏居住區內,一株古老的柞樹王一直保留到民國28年(1939年)。樹的直徑1.5米,高12米椏枝密集,分佈均勻,樹頂為冠狀,遮蔭面積600平方米。從年輪判斷該樹生長期不少於千年。此處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空氣暢通,故千年古樹直至最後仍茁壯翠綠。每年結的柞樹果,人抬車推,用以磨面做饃饃。民國28年(1939年),胡氏將樹伐倒(只留下樹墩)賣予宿流村金氏,以做汽車燃料。1958年深翻土地時,於村南發現一口3×3方形柞木井(用柞樹砌邊)。足證觀濤村域內當年為一片柞樹林,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