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

隔夜空腹所檢定的血糖值

血糖( blood glucose)是指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情況下空腹血糖濃度在內分泌激素、肝臟、腎臟等多因素調節下保持動態平衡,有利於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是指空腹過夜后,次日清晨餐前的血糖濃度值,是診斷糖代謝紊亂的重要指標。

簡介


● 英文名稱:fasting blood glucose
● 英文簡稱:FBG
● 標本類型:血液
● 所屬項目:血液生化檢查
● 相關疾病:
● 升高: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質醇增多症、嗜鉻細胞瘤、胰高血糖素瘤等。
● 降低:胰島素用量過大、口服降糖葯、胰島β細胞增生或腫瘤、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缺乏等。

參考值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為3.9-6.1mmol/L;如大於6.1mmol/L而小於7.0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如兩次空腹血糖大於等於7.0mmol/L,則考慮為糖尿病;建議複查空腹血糖,糖耐量試驗。如果隨機血糖大於等於11.1 mmol/L,則可確診糖尿病。如血糖低於2.8mmol/L,臨床產生相應的癥狀稱為“低血糖”。
正常人餐后2小時血糖小於7.8mmol/L,如果餐后2小時血糖大於等於7.8mmol/L,又小於11.1mmol/L,為糖耐量減低。餐后2小時血糖大於等於11.1mmol/L,考慮為糖尿病(需另一天再試)。(排除應激狀態外,如感染、外傷)。這時就要正規治療。

正常值


1、具有典型癥狀,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
2、沒有典型癥狀,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 (11.1 mmol/l)糖耐量實驗2小時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3、如糖耐量2小時血糖140-200 mg/dl(7.8~11.1 mmol/l)之間,為糖耐量低減;如空腹血糖110~126 mg/dl(6.1~7.0 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均不診斷為糖尿病。

臨床意義


臨床上所稱的血糖專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而言。每個個體全天血糖含量隨進食、活動等情況會有波動。一般在空腹時的血糖水平為恆定。臨床檢測時採用葡萄糖氧化酶的方法,可以特異的測出真實的血糖濃度。血糖濃度受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而保持相對穩定。當這些調節失去原有的相對平衡時,則出現高血糖或低血糖。
(一)生理性高血糖:見於飯後1~2小時;攝入高糖食物;也可由運動、情緒緊張等因素引起。
(二)病理性高血糖:
1、糖尿病是造成高血糖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2、顱內壓升高,如顱內出血,顱外傷等。
3、由於脫水引起的高血糖,如嘔吐、腹瀉和高熱等也可使血糖升高。
4、胰島α 細胞瘤
(三)生理性低血糖:如飢餓或劇烈運動。
(四)病理性低血糖;
1、胰島β細胞增生或癌瘤等,使胰島素分泌過多。
2、對抗胰島素的激素不足,如垂體前葉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甲狀腺機能減退等
3、嚴重肝病患者,肝臟不能有效地調節血糖。
4、糖原累積症。

常見情況


(1)藥量不足:特點是睡前血糖高於空腹或和空腹血糖相差無幾。原因是晚間口服降糖葯或胰島素用量不足或進食過多;
(2)黎明現象:正常人在夜間12:00以後,生長激素和皮質醇的生成增加,該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由於每個人在不同階段產生的生長激素多少不同,故黎明現象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可在夜間12:00和早7:00各測1次血糖,早7:00血糖高於夜間12:00達 1.0mmol/L以上者可診斷;
(3)蘇木傑反應:常發生在夜間,是由於用胰島素過量后引起低血糖,機體為了調整血糖,便產生了大量升糖激素,使血糖升高。特點是凌晨3:00左右血糖低於3.9mmol/L。

注意事項


測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取血,采血前不用降糖葯、不吃早餐、不運動。如果空腹抽血的時間太晚,所測的血糖值很難真實反映患者的治療效果,其結果可能偏高或偏低。
有些患者主要表現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因此需測餐后血糖才能真正了解病情。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是全時間的,即不但空腹血糖要達標,而且餐后血糖亦應降至一定水平。

診斷方法


Folin-吳憲法。
鄰甲苯胺法。
GOD-POD法(葡萄糖氧化酶偶聯比色法)。

糖尿病症


(1)多尿: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每晝夜尿量達3000~4000毫升,最高達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數也增多,有的患者日尿次數可達20餘次。因血糖過高,體內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別是腎小球濾出而不能完全被腎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滲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量越多,排糖亦越多,如此惡性循環。
(2)多飲:由於多尿,水分丟失過多,發生細胞內脫水,刺激口渴中樞,以飲水來作補充。因此排尿越多,飲水自然增多,形成正比關係。
(3)多食:由於尿中丟糖過多,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機體處於半飢餓狀態,能量缺乏引起食慾亢進,食量增加,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如此反覆。
(4)消瘦:由於機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質分解加速,消耗過多,體重下降,出現形體消瘦。
(5)乏力:由於代謝紊亂,不能正常釋放能量,組織細胞失水,電解質異常,故病人身感乏力、精神不振。
糖尿病的典型癥狀為“三多一少”,但是,並非所有患者都是如此。有的患者以多飲多尿為主,有的以消瘦、乏力為主,有的以急性或慢性併發症為首發癥狀,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如腦血管意外冠心病、女患者外陰道癢等。甚至有的患者直至發生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時才被確診。

實驗測試


(1)尿糖測定。正常人每日尿中排出的葡萄糖不超過100mg,一般常規的尿糖定性測不出。若每日尿中排出糖超過100mg,則稱為糖尿
(2)血糖測定。多採用葡萄糖氧化酶法,也有採用鄰甲苯胺法。正常空腹血糖為3.9~6 .1mmol/L,若兩次重複測定空腹血糖≥7.0mmol/L可診斷為糖尿病。
(3)葡萄糖耐量試驗。葡萄糖耐量試驗包括:
①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②靜脈葡萄糖耐量試驗(IGTT);
③可的松葡萄糖耐量試驗。
(4)胰島素測定。測定標準:
①空腹時正常值為5~15mU/L,胰島素依賴型則低於正常的下限或測不出,非胰島素依賴型在正常範圍或高於正常人。
胰島素釋放試驗:胰島素依賴型無高峰出現,呈低平曲線;非胰島素依賴型高峰較正常為低,或高峰延遲。
(5)C肽測定。
①空腹血中正常值為1.0±0.23μg/L,胰島素依賴型減少或測不出,非胰島素依賴型可在正常範圍或偏低,
②C肽釋放試驗同胰島素釋放試驗曲線。
醫學研究證實,糖尿病是胰島功能的病變,單查空腹血糖判斷是否糖尿病,必然造成部分糖尿病漏診,因為糖尿病早期首先是餐后血糖升高,此時空腹血糖可以偏高或者正常;
另一方面,有些非糖尿病患者如甲亢、肢端肥大症、肝病及長期應用激素者,可出現血糖升高,故單靠空腹血糖又可導致誤診。
尿糖受腎糖閾的影響,與血糖不成正比。因此,尿糖不能作為糖尿病診斷的依據,要確診糖尿病,判斷其類型及嚴重程度就必須做葡萄糖耐量試驗、胰島素釋放試驗及C-肽興奮試驗,有條件做胰島素受體結合率試驗則更好,根據空腹血糖≥7.0mmol/1或餐后血糖≥11.1mol/1(除外胰腺瘤、甲亢、皮質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肝病及長期應用激素類藥物等因素)可診斷為糖尿病。
在診斷糖尿病的基礎上如胰島素釋放正常或不正常,C-肽釋放在正常範圍或不足,可診斷為Ⅱ型糖尿病,其輕、中、重度診斷標準如下:
輕度:空腹血糖和餐后3小時血糖值差在3~5mmol/1(如超過5mol/1應排除感冒、感染、情緒波動、勞累等因素),胰島素分泌正常或不足,C-肽釋放在正常範圍。
中度:空腹血糖和餐后3小時血糖值差在5~10mmol/1,胰島素釋放在餐后1小時,2小時低於正常值1/3,C-肽釋放在正常範圍或輕度低下。
重度:空腹血糖和餐后3小時血糖值差在10mmol/1以下,胰島素釋放在餐后1小時、2小時低於正常值2/3或四點均低。C-肽釋放低下。

血糖受損


服糖后2小時血糖正常小於7.0mmol/L(小於140mg/dl);
而空腹血糖高於正常,但尚未達到糖尿病水平,即≥6.1mmol/L(≥110mg/dl)但小於7.0mmol/L(小於126mg/dl)。
空腹血糖受損也是從正常過渡到糖尿病的一個過渡階段,在這階段,患者如果注意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也許還可加一些口服降糖葯)的話,血糖有可能逐漸變為正常。否則的話,也有可能發展成為糖尿病。
糖耐量低減和空腹血糖受損者約有1/3在幾年後發展成糖尿病,有1/3維持不變,另外1/3轉為正常。因此,這些人也應該經常檢查,並且積極預防。

防治方法


1、控制飲食,減少總熱量。吃低脂肪、低糖、低鹽、高纖維素飲食。可以降低血糖的食物有:蕎麥、桑葉、南瓜、芹菜、冬瓜、竹筍、木耳、蘑菇、洋蔥、胡蘿蔔等。吃白肉(魚鴨雞肉)比紅肉(豬牛羊肉)好,粗細糧要搭配。先吃菜后吃飯,血糖可減半,先吃飯後吃菜,血糖要翻番。平時多食苦瓜、黃瓜等,可以配合降低血糖。
2、合理運動,減輕體重,消除將軍肚很重要。堅持鍛煉,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鐘。如快走、慢跑、打門球太極拳太極劍、騎自行車、登樓梯、爬山坡等。

適合檢查人群


● 糖尿病篩檢及治療檢測。
● 評價孕婦、慢性肝病急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病等人群碳水化合物代謝情況。

標本採集


● 採集方法:靜脈采血。

檢查前

● 是否空腹:是。
● 檢查前天,白天宜清淡飲食,忌煙酒。晚上10點以後禁食水,次日早晨空腹檢查。

檢查后

● 抽血后,需在針孔處進行局部按壓3~5分鐘,注意不要揉。
● 若出現暈針癥狀,如頭暈、眼花、乏力等情況時,應立即平卧,並可飲少量糖水,待癥狀緩解后再進行其他檢測。

參考區間


● 3. 89~6.11mmol/L(70~110mg/dl)
● (數據來源:熊立凡。臨床檢驗基礎。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
臨床意義
● 空腹血糖是診斷糖代謝紊亂、判斷糖尿病病情和控制程度的主要指標。
空腹血糖升高
● 生理性增高,如餐后1~2小時、高糖飲食、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等。
● 各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升高是糖尿病診斷的依據。
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質醇增多症、嗜鉻細胞瘤、胰高血糖素瘤等。
● 應激性因素,如顱內壓增高、顱腦損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心肌梗死、大面積燒傷、急性腦血管病等。
● 藥物影響,如噻嗪類利尿劑、口服避孕藥、潑尼松等。
● 肝臟和胰腺疾病,如嚴重的肝病、壞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 其他疾病,如高熱、嘔吐、腹瀉、脫水、麻醉、缺氧等。
空腹血糖降低
● 生理性減低,如飢餓、長期劇烈運動、妊娠期等。
● 胰島素過多,如胰島素用量過大、口服降糖葯、胰島β細胞增生或腫瘤等。
● 對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缺乏等。
● 肝源性低血糖,如急性重型肝炎、急性肝炎、肝癌、肝淤血等。
● 其他疾病,如急性乙醇中毒、嚴重營養不良、特發性低血糖等。
血糖長期過高將導致多種器官的損害,尤其是眼、腎、心臟、神經和血管系統,容易引發各種感染等,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空腹血糖是診斷糖尿病的重要依據,並可用於糖尿病治療結果的日常檢測。檢驗結果的臨床意義必須由臨床專業醫師結合病史、癥狀、體征及其他輔助檢查結果,全面綜合分析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