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鎮周庄

江蘇蘇州市崑山市下轄鎮

史載於1086年的古鎮周庄,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

簡介


周庄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崑山市境內西南33公里,處於上海、蘇州之間的江南水鄉腹地 ,宛如一顆燦爛明珠鑲嵌在上海大觀園旁的澱山湖畔。唐風孑遺,宋水依依,煙雨江南,碧玉周庄。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庄,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聯合國亞太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美國政府獎、世界最具魅力水鄉和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華環境獎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
古鎮周庄
古鎮周庄
憑藉得天獨厚的水鄉古鎮旅遊資源,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旅遊業。以水鄉古鎮為依託,不斷挖掘文化內涵,完善景區建設,豐富旅遊內容,強化宣傳促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成功打造了“中國第一水鄉”的旅遊文化品牌,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游的先河,成為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獲得“最受外國人喜歡的50個地方”和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中國知名旅遊品牌的榮譽。近年來,不斷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弘揚和傳承,積極探索文化旅遊,全力塑造“民俗周庄、生活周庄、文化周庄”,正日益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窗口,更是受到了中外遊客的青睞,每年吸引了超過250萬人次的遊人前來觀光、休閑、度假,全社會旅遊收入達8億元。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富貴園、江南人家、錢龍盛市等適宜現代休閑體驗型旅遊配套項目的相繼推出和完善,擴大旅遊規模,做大旅遊盤子,使周庄旅遊逐步向休閑度假型旅遊發展。
經過十年保護、十年發展,周庄跨入十年提升時期,提出了打造“國際周庄”的構想。藉助經典的江南水鄉文化來展示優秀的中華文明,以文化的交融為切入點,把周庄推向國際。通過資源的整合,推出適宜現代體驗式旅遊的精品線路和項目,加大投入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和提高國際接待能力,努力把周庄建設成為國際休閑度假基地。

周庄名片


1 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
古鎮周庄
古鎮周庄
2 聯合國迪拜估計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3 聯合國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4 世界最佳魅力水鄉
5 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6 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之一
7 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8 全國環境優美鎮
9 中國旅遊知名品牌
10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地理位置


周庄鎮位於蘇州市東南38公里,崑山市境內西南33公里,上海距周庄約70公里,目前車程約1.5小時,滬青平公路建成通車后,往來車程僅需40分鐘。史載於1086年的周庄,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特點


有幸親臨周庄的遊人,無不為她保存眾多完好的古建築而讚歎,為“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秀色而迷戀;為處處可畫、時時有詩的溫柔風情而熏染。

悠久歷史


周庄鎮舊名貞豐里。據史書記載,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 200畝(13公頃多)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百姓感其恩德,將這片田地命名為“周庄”。
古鎮周庄
古鎮周庄
但那時的貞豐里只是集鎮的雛形,與村落相差無幾。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隨宋高宗南渡。遷居於此,人煙才逐漸稠密。元朝中葉。頗有傳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萬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潯遷徙至周庄東面的東宅村(元末又遷至銀子浜附近),因經商而逐步發跡,使貞豐里出現了繁榮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兩岸以富安橋為中心的舊集鎮。到了明代,鎮廓擴大,向西發展至後港街福洪橋和中市街普慶橋一帶,並遷肆於後港街。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柵一帶漸成列肆,商業中心又從後港街遷至中市街。這時已衍為江南大鎮,但仍叫貞豐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庄鎮。另有資料,周庄地域春秋時期至漢代有“搖城”之說,相傳吳王少子搖和漢越播君封於此,周庄的歷史就顯得更加悠久。在鎮郊太師淀中發掘到的良渚文化遺物,也證明了這一點。周庄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周庄鎮因元和縣一分為二,約五分之四屬元和縣(今吳縣市)。五分之一屬吳江縣(今吳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蘇巡撫陳文恭將原駐吳縣角直鎮的巡檢司署移駐周庄,管轄澄湖、黃天盪、獨墅湖尹山湖白蜆湖地區,幾乎有半個縣的範圍。
古鎮周庄
古鎮周庄
周庄由原來的小集迅速發展為商業大鎮,與江南富豪沈萬三的發跡很有關係。沈萬三利用白蜆江(即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接瀏河的優勢,出海貿易,將周庄變成了一個糧食、絲綢及多種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最突出的產品有絲綢、刺繡、竹器、腳爐、白酒等。
周庄環境幽靜,建築古樸,雖歷經 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僅有 0.47 平方公里的古鎮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周庄民居,古風猶存,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同時,周庄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周庄,悠遠的歷史,給古鎮造就了諸多勝景。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盛讚周庄“不但是江蘇省的一個寶,而且是國家的一個寶”。

人文薈萃


周庄的魅力,還在於它的文化蘊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迹,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唐代詩人劉禹
古鎮周庄
古鎮周庄
錫、陸龜等曾寓居周庄;元末是初沈萬三得天時地利,成為江南巨富;近代柳亞子陳去病南社發起人,曾聚會迷樓飲酒吟詩;當代名人到周庄採風者更不勝枚舉,像台灣作家三毛那樣鍾情周庄,像旅美華人畫家陳逸飛畫了油畫《雙橋》后和"雙橋"一樣馳名世界,像著名古畫家吳冠中讚譽 "周庄集中國水鄉之美",像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稱頌"周庄是中國的一個寶"等等,他們對周庄情由獨鍾,可見周庄的魅力何其無窮!

地方特產


悠遠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累使周庄的菜式得天獨厚,其中尤以“萬三蹄”為最,不可不嘗。萬三蹄是江南巨富沈萬三家招待貴賓的必備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經數百年的流傳,已經成為周庄人過年過節、婚宴中的主菜,意為團圓,亦是招待賓客的上乘菜肴。
萬三蹄
萬三蹄
萬三蹄用料考究。以精選的肥瘦適中的豬後腿為原料,加入調好的配料,加水放人大號砂鍋,經過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燜,火候要歷經數旺數文,以文火為主,煮熟的整隻萬三蹄熱氣騰騰,皮色醬紅,外形飽滿,香氣四溢。吃法更是別具一格,在兩根貫穿整隻豬蹄的長骨中取一細骨輕抽而出,蹄形紋絲不動;以骨為刀,骨劃過處,果然蹄膀被順順噹噹地划好。這是當年明代皇帝朱元璋考沈萬三時出的難題,沈萬三l臨機應變,抽出這根骨頭當刀解了題,於是朱元璋說“就稱骨刀吧”,以後,便成了周庄的傳統吃法。
萬三糕
萬三糕
周庄的特產萬三糕已有數百年歷史。鎮上鄒氏家族繼承祖業,生產各式糕點,因用料講究,品種眾多,片薄滑糯,入口即化,深受消費者青睞。鄒氏先世早在明初就開設公茂茶食作坊,逢年過節,其鄰巨富沈萬三家常訂購大批糕點贈送和招待親朋好友,后被傳作“萬三糕”。鄒氏茶食作坊隨之有名。改革開放后,周庄大力發展旅遊業,萬三糕成了傳統的旅遊食品。越做越精。從品種選料,工藝流程和規格質量都不斷革新。現在不但生產傳統的萬三糕和全福貢酥,還根據季節變化滿足不同顧客的口味,生產芝麻糕花生糕、胡桃糕、玉帶糕薄荷糕、椒鹽糕、松子糕、香烘糕、千層糕步步糕等20多種系列糕點。糕米全用上等長粒糯米,經烘炒粉碎后,按祖傳配方加料,成型后,蒸糕烘糕講究火候,人工刀切,從投料到成品包裝先後有八道工序,萬三糕最宜老人和兒童食用,目前萬三糕已成為旅遊者的理想食品。
蒓菜
蒓菜
蒓菜
蒓菜,是一種嬌生慣養的水生作物,性喜溫暖,適宜在水質清純又風平浪靜的港漢生長,蒓菜有紅梗、青梗之分。一般在清明前後栽種,也可以在白露前後栽種。待植株生長2個月後開始採摘。葉片浮於水面,呈橢圓形,較滑嫩,葉背有膠狀透明物。用蒓菜的嫩葉嫩莖煮湯,鮮美可口,營養豐富。西晉文學家張翰的“蒓鱸之思”,就是指他遠在洛陽城,仍日夜想念家鄉的這種美味,居然連官都不想當了。現在,人們將蒓菜儲入瓶內或製成罐頭,便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嘗了。
阿婆茶
阿婆茶
現在,周庄吃“阿婆茶”之俗不但盛行,而且加深了內涵,連年青人在業餘時間也常常圍席而坐。其方式不同於在茶館吃茶,程序有條,氣氛熱烈。東道主定於某日要請吃“阿婆茶”,數天前就四齣邀請,籌備茶點。當天洗滌茶具,擺設桌椅。到了約定時間,賓客情趣盎然從四面八方而來,賓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東道主全家便熱情招待,開始沖茶,剝糖果,抓蜜餞,削水果,於是大家便天南海北敘談。東道主沖茶時,必先點茶釀,后沖滿杯子,表示真誠待客。客人吃茶至少要喝“三開”(沖三次開水)方可離席。阿婆茶散后,大家拱手告別,臨別時有人約定下次阿婆茶的東道主、時間、地點。千年古鎮周庄茶文化的歷史也很悠久,長期以來,周庄方圓數公里都流傳著飲茶的習俗。以茶而論,就分“講茶”、“喜茶”、“春茶”、“滿月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最為有名。
俗話說:“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過“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鄉古鎮的韻味來。周庄人喝“阿婆茶”源遠流長,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著的青花瓷蓋茶碗、玲瓏精巧的茶盅、古樸典雅的茶壺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盤,都足以證明“阿婆茶”的悠久歷史。
“阿婆茶”雖是民間習俗,但喝茶方式頗為講究。東道主定於某日請喝“阿婆茶”,數天前就四齣邀請,籌備茶點。是日,洗滌茶具,擺設桌椅。賓客從四面八方而來,賓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先沖茶,送蜜餞,削水果,以表主人的一片心意。沖茶時必先點茶釀,后沖滿杯子,表示真誠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開”(即沖3次開水)方可離席,以示禮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許多農村中老婦女加入行列,她們圍著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張家長,李家短,傾吐心裡話。她們喝“阿婆茶”,還忘不了自己手裡的針線活,納鞋底,繡花鞋,做五月端午節小孩穿的老虎鞋,盡在喝“阿婆茶”的過程中完成。當然,好婆、嬸子也輪流作東,以表示親密無隙姐妹情、街坊誼。
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張廳、三毛茶樓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樓,因台灣女作家三毛曾來過周庄,曾留下她許多書信筆墨和動人故事,因而三毛茶樓的茶客源源不斷,而茶樓主人又是位鄉土作家,曾與三毛有過書信往來,因而在三毛茶樓喝“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別有一番情趣在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