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面面觀
佛教文化面面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編,一本介紹佛教知識的初級入門書籍。
本書僅向讀者介紹佛教的一般性的知識。儘可能做到全面、系統。內容包括佛教的基本教義、重要的歷史人物、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概史、以中國為中心的北傳佛教的重要派別、佛教基本典籍、佛教藝術等方面。在表述上儘可能通俗。採用問答體,根據問題難易各條目寫的篇幅長短不一。佛教的專門術語太多,有些很不好懂。雖在敘述中有意迴避。但既然介紹的是佛教,難免要運用相當多的佛教術語。因為在行文中不可能一一詳加解釋,有些讀者在讀到這些地方時可能會有“釘子”的感覺。從整體看,讀者碰到這種地方跳過去讀也無妨大局。
在改革
和開放的推動下,我國社會正進行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隨著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精神文明建設加緊進行,我國的民族精神獲得了新的解放。一些在長期的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的環境中形成的窒息人們思想的舊觀念,受到了很大衝擊,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科學領域,都出現了許多適應社會進步趨勢的新觀點、新思想。
然而,任何新思想、新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是以舊有思想文化為基礎為前提的。要批判繼承它的一切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吸收並改造它的思想文化資料作為新思想文化的營養成份和組成部分,必須對舊有的思想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何者當借鑒?何者當破除?何者當改造吸收?要做到心中有數。對小到某個領域,某個時期和某個方面的既有的思想或文化現象,大到沿續幾千年的傳統的思想文化,都應持這樣的態度。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改革與開放的洪流滾滾向前的今天,竟然出現了經久不衰的傳統文化研究熱、評價熱。人們用新的眼光,站在新的高度,重新研究與評價傳統文化。人們在思考著,在爭論著。結論雖不統一,但沒有關係,對傳統文化反思的本身已深化了人們對許多問題的認識,促進了社會歷史文化研究的發展。
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顧反思中,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也發生了很大興趣。在一些學校,舉辦了佛教文化講座。在一些學術討論會上,佛教與傳統文化成了討論的熱門話題。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識》發表了“佛教與中國文化專號”,在各地書店立即被搶購一空。這是個好現象。作為專門從事佛教研究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一方面為此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又感到壓力。為什麼這樣說呢?雖然從事任何一種研究都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從事佛教研究“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當一項研究課題確定以後,要從浩如煙海的佛教圖書中找出相應的資料,要花費極大氣力才能把用自成體系的艱深難懂的概念表述的佛教史實或理論,理出個頭緒。然而佛教研究成果發表的園地很少,研究者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當看到社會上有那麼多人對佛教知識發生興趣時,任何一個從事佛教研究的人都會感到高興的。那麼壓力又何來呢?那是因為,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的佛教研究還相當的落後,與我國作為北傳佛教的中心,曾創造性地發展了大乘佛教的國家地位極不相稱。研究的人少,成果少。該研究的沒有研究,空白很多;該整理校釋的佛教圖書沒有整理校釋,可供學者方便使用的圖書資料太少。從近代以來,雖有一些比較優秀的佛教著作行世,但遠不能滿足學科發展的需要。季羨林教授在《我和佛教研究》中充滿感慨地說:“我懂一些佛教歷史,也曾考慮過佛教在中國發展的問題。我總的感覺是,我們在這一方面的研究還非常落後。同日本比較起來,落後很遠。我們現在應該急起直追,對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和文化史、哲學史上所起的作用,更要細緻、具體、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做出比較正確的論斷。這一件工作,不管多麼艱巨,是遲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遲要好,否則我們就無法寫什麼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再細分起來,更無法寫中國繪畫史、中國語言史、中國音韻學史、中國建築史、中國音樂史、中國舞蹈史,等等。總之,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們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影響決不限於漢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別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響。在這方面,我們的研更為落後。這種現象決不能讓它繼續下去了。”(載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識》)筆者很同意季先生的話。作為從事佛教研究的人確實應當變壓力為動力,急起直追。當然,重要的還要得到社會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既然佛教的傳入曾深化了人們對人生和宇宙的思考,豐富了民族文化,那麼可以相信,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佛教進行深入的研究,對當前正確地對待和吸收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也是有借鑒意義的。
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真正全面開展業務是在“文革”后,特別是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研究室的基本方針是以編寫學術專著,編纂系統性的學術資料為主,同時開展專題研究,適當組織力量編寫普及性的佛教知識讀物。齊魯書社去年初到世界宗教研究所約稿,希望佛教研究室能組織人編寫一本普及性的佛教知識的書,以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們研究后決定將編寫此書列入室的科研計劃。
前言
1.什麼是佛教?
2.釋迦牟尼是人還是神?他是如何舍太子位出家苦行和成道的?
5.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6.最早到中國傳教的印度和尚是誰?最早的漢僧是誰?
7.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寺院嗎?
8.漢明帝派使者到印度求法的說法可信嗎?
10.東晉道安和尚有哪些事迹?
12.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四位譯經家是誰?
13.梁武帝曾四次捨身寺院為“奴”,他是如何崇佛的?
15.《西遊記》里的唐僧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嗎?他的真實事迹如何?
17.慧能和尚為什麼被稱為“六祖”?他的事迹如何?
18.鑒真東渡日本的經歷如何?對日本佛教與文化的發展有何影響?
19.唐代到中國求法的日本高僧最重要的有哪些人?他們對日本佛教有何影響?
20.唐代到中國求法的朝鮮高僧最重要的有哪些人?他們對朝鮮佛教有何影響?
21.中國的哪些佛教宗派傳入朝鮮,有何演變?
22.越南佛教有什麼特點?
23.元代八思巴事迹如何?他對藏、蒙歷史文化有什麼影響?
25.濟公確有其人嗎?
26.楊文會是如何經辦佛教事業的?
27.近代高僧敬安為什麼被人稱為“八指頭陀”?他一生主要活動是什麼?
28.太虛是怎樣一個人?他發起的“佛教復興運動”有什麼成果?
29.中國現代話劇創始人之一李叔同出家為僧稱“弘一”,他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31.陳垣在佛教研究方面做出了什麼貢獻?
32.胡適在佛教研究方面有哪些成績?
33.湯用彤寫過什麼佛教著作?
34.日本近現代有哪些著名的佛教研究學者?他們的代表作是什麼?
35.什麼是原始佛教?
36.“大乘”、“小乘”是怎麼一回事?
38.中國隋唐時期形成哪些帶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
39.中國有哪些佛教宗派傳入日本?有何演變?
40.日本的凈土真宗有何特點?
41.佛教傳入日本后,形成哪些民族特色?
42.禪宗為什麼叫“佛心宗”?
43.禪宗自稱“不立文字”,為什麼寫有那麼多語錄?
44.什麼是喇嘛教?為什麼把喇嘛教稱作“藏傳佛教”?
46.“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和六道輪迴的說法是什麼意思?
47.佛教所說的“煩惱”同我們平常講的煩惱一樣嗎?
48.什麼是三學?
49.“禪”、“定”和“禪定”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50.“涅盤”、“解脫”是什麼意思?
52.什麼是真如?什麼是法性、佛性?
53.“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什麼意思?
54.什麼是“般若波羅蜜”?什麼是“六波羅蜜”?
55.“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意思?
56.佛教不相信靈魂嗎?如果相信,在佛教如何表述的?
57.什麼是“念佛”?什麼是“觀想念佛”和“稱名念佛”?
58.“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59.“曼荼羅”是什麼意思?
63.“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什麼意思?
64.三論宗講“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是什麼意思?
65.慧能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66.禪宗講“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什麼意思?
67.什麼叫“煩惱即菩提”?
68.你了解中國的禪宗公案嗎?
70.東漢楚王劉英祠佛是怎麼回事?
71.“三武一宗”滅佛事件是怎麼回事?
……
研究任何一門學問,入門的工夫最為重要。假如入門的方向正確,自然對該門學問之研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要事倍功半,甚至,輕則徒勞無功,重則走火入魔了。我想研究佛學也是如此,如果能有一本正確而可靠的入門書籍供學佛人研讀,對於有心向佛的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福音。當然,有關佛學入門的書籍不少,唯能深入淺出,老少咸宜的作品,倒不多見。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終於找到了一本可供大家參考的佛學入門書籍,那就是楊曾文主編的《佛教文化面面觀》一書(以下省稱《面面觀》)。
《面面觀》系由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室的學者及其他相關人員凡十人共同執筆寫作而成的作品。他們是:丁明夷、呂建福、李富華、李冀誠、張大松、何雲、楊曾文、柳雪峰、黃夏年、黃燕生。他們編寫這本書的動機,系受到季羨林教授的影響,季教授說:
「我懂一些佛教歷史,也曾考慮過佛教在中國發展的問題。我總的感覺是,我們在這一方面的研究還非常落後。同日本比較起來,落後很遠。我們現在應該急起直追,對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和文化史、哲學史上所起的作用,更要細緻、具體、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做出比較正確的論斷。這一件工作,不管多麽艱巨,是遲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遲要好,否則我們就無法寫什麼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再細分起來,更無法寫中國繪畫史、中國語言史、中國音韻學史、中國建築史、中國音樂史、中國舞蹈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