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唐代杜甫創作的七言律詩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是一首和詩,首聯突出“早朝”寫時間飛快和宮裡景色醉人;頷聯寫朝見時的儀仗和宮殿中的自然景觀及氣氛;頸聯寫賈至的儒雅風流和備受君主恩寵;尾聯用典稱頌其家世的文采和父子兩代執掌朝廷起草詔命職務的榮耀。這首詩藝術上格法嚴謹,脈胳分明,深得和詩之體,體現了杜甫詩歌“清詞麗句”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挺拔之姿和雄健之氣。
這首詩按其體例是一首台閣應酬式的詩,在杜詩中是很少見的。乾元二年(759)在長安任左拾遺也正是杜甫仕途生活中最重要或最煌赫的時期。因為是同僚之間唱酬之作,因此格調也就平正典雅,並且不乏歌功頌德、點綴昇平的意味。
頷聯“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則分別寫朝見時的儀仗和宮殿中的自然景觀及氣氛。春日和煦,旌旗上的龍蛇似乎也隨著春天的到來而獲得了生氣,旌旗獵獵,龍蛇也好像在騰躍。大明宮裡,和風輕吹,燕雀輕快而高興地在天上飛著。“日暖”,也含有讚美“聖恩”惠及萬民,連龍蛇、燕雀亦且廣沽皇澤之意。這一聯主要突出“大明宮”。前二聯主要寫的是“早朝大明宮”的原題。因為是和詩,接著就不免要轉到原詩的作者身上來了。
頸聯“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寫退朝後,重點突出寫賈至的儒雅風流和備受君主恩寵。
尾聯“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用了兩個典故。先看絲綸美。因為賈家父子歷任兩朝的中書舍人,後有一日賈至供職的肅宗對賈至說,“昔先天誥命,乃父為之,今茲命冊,又爾為之,兩朝盛典出卿家父子,可謂繼美矣······”主要意思是讚揚賈至繼承了父親的才華,並能做出像父親一樣的政績,實在是朝廷里的一段佳話。“池上於今有鳳毛”里的鳳毛並非簡單的鳳毛麟角的鳳毛,也不時簡單說賈至的才華出眾,在一班大臣里很少見。而是用了一個典故:南朝時有謝鳳和謝超宗父子,他們文章風格和成就都很出眾,於是梁武帝就稱讚他們說,“超宗殊有鳳毛”。意思是想說謝超宗終歸繼承了父親謝鳳特有的風格和才華。這兩句進一步稱頌其家世的文采和父子兩代執掌朝廷起草詔命職務的榮耀。
杜甫的這首詩裡帶出了幾分山野的情趣,以及對歷史透徹的理解,光是意境就比賈至的高遠。這首詩少了一般詩人寫宮廷生活所會有的呆板,多了些靈氣,而又不減少場面的宏大氣勢,杜甫比起賈至來綽綽有餘。思想決定文章的外在,再如何隱藏,字裡行間的精神是很難不露端倪的。賈至是世家出身又較為一帆風順的人,杜甫則才華橫溢飽經風霜,這兩種人寫出來的文章當然不一樣。
清·黃生《杜詩說》:王元美嫌此詩後半意竭,不知自作詩,與和人詩,體固不同。唐賢和詩,必見出和意。王、岑二首,結並歸美於賈;少陵後半,特令注之,此正公律格深老處,可反以此為病哉?且王結美掌綸,岑結美倡詠,惟杜兼收之,又顯其世職,寫意周到,更非二子所及,合觀四作,賈首倡,殊平平。三和俱有奪席之意。就三詩論之,杜老氣無前,王、岑秀色可攬。一則三春穠李,一則千尺喬松。結語用事,天然湊泊,故當推為擅場。
清·陸時雍《唐詩鏡》:“九重春色醉仙桃”,此一語意,諸家少及。三、四意氣高遠,景見言外。“詩成珠玉在揮毫”一語三折筆,氣格最老。“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景色融和,“宮”字肅穆於此照出,非為“旌旗”、“燕雀”詠也。結語“欲知”、“於今”一轉折間,便覺語氣深厚。
清·王夫之《姜齋詩話》:情、景名為一,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情中景尤難曲寫,如“詩成珠玉在揮毫”,寫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賞之景。凡此類,知者遇之;非然,亦鶻突看過,作等閑語耳。
清·紀昀《瀛奎律髓匯評》:⑴頷聯壯氣,直掩王、岑。此首當居第二。⑵前四句將早朝打疊,後半詳敘和賈,較之王、岑,綽有餘裕,此筆力之高。他人佴切舍人,此更切賈。⑶西河詆此詩太甚,然要非杜之佳處。⑷老健獨出。許印芳:西河才高學博,不愧名家。而好詆毀前賢,朱子一代大懦,且遭其齮齕,況子美哉!此詩東坡極賞“旌旗”一聯,稱為偉麗,而曉嵐不取,亦因西河之說有以中之耳。⑸或謂此詩脫盡窠臼,為公用意處,未免好奇之病。眾不謂然。或問予,予曰:吾從眾。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前人評此詩,謂其起語高華,三壯麗,四悠揚,無可議矣。頗嫌五、六氣弱而語俗,得結尾振救,便覺全體生動也。顧註:賈詩言“鳳池”,公即用“鳳毛”,貼賈氏父子,不可移贈他人,結語獨勝。
清·方世舉《蘭叢詩話》:偶宿春暖花開,思及宋子京得名詞句“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亦佳;但詞則可用,字太尖。若詩,如老杜“九重春色醉仙桃”,略跡而會神,又追琢,又混成。“醉仙桃”不可解,亦正不必求解。施諸廊廟之詩,尤宜平易。如《早朝大明宮》,杜之“九重春色醉仙桃”,仙語也,卻不如賈至、王維之穩。
清·盧麰《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謂此詩或以熟見不鮮。其實三、四旺麗生動,殆勝王、岑。······結切實,末句使事巧合,尤勝諸家。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