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台街道

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轄街道

王台位於新區北部,距離新區東部城區、西部城區和膠州市區,距離都是24公里,距流亭國際機場55公里,各高速在王台有3個出口,交通區位優越,工商業發達。

歷史沿革


王台鎮
王台鎮
1946年屬膠南縣洋河區,1949年更名王台區,1958年先後改更名鄉、更名公社,1976年王台公社析置薛家莊公社。1984年分別改為王台鎮、薛家莊鄉。1993年撤銷薛家莊鄉設立黃山鎮。1997年,王台鎮面積85平方千米,海岸長4.5千米,人口4.7萬,轄王台東村、王台西村、王台北村、王台前村、王台中村、雒家、河西董、河西庄、前營、殷家窪子、河南邢、河南薛、郎中溝、西柳圈、北柳圈、南柳圈、張小庄、西漕汶東、西漕汶西、東漕汶、天妃廟、陳鄭屯、宗家屯、鏟尖、張小屯、張家島耳河、莊家島耳河、魏家島耳河、王家島耳河、埠上、小朱陽、大朱陽、逄猛王、逄猛張、逄猛孫、住范、田家窯、觀里、崖逄、大楊家、莊家塋、石樑楊、石樑劉、石樑唐、井頭、魏家莊、小楊家、朱郭、北馬連、前二溝、東法家莊、前馬連52個行政村;黃山鎮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薛家莊、小屯、小袁家溝、大袁家溝、遲家屯、西灰村、東灰村、小王家莊、崔家屯、西草夼、東草夼、薛家店子、邱家、大王家莊、菜疃、東王家屯、沙溝東村、沙溝西村、沙溝中村、大荒、小荒、岳家、周家莊、徐村、西埠后、東埠后、韓家寨、三角灣、插旗崖、西韓家台、殷家台、石灰窯西村、石灰窯北村、石灰窯東村、山柴、山趙、姜家屯37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黃山鎮,成立膠南黃山經濟區。2014年底,全鎮總面積146平方公里,轄8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戶籍人口7萬人,總人口10萬人。2020年6月30日撤鎮設立街道,街道轄區136.5平方公里,建成區10.2平方公里,轄14個村、83個網格、2個城市居委會,常住人口10萬人。2020年正式掛牌改為王台街道。

地理環境


王台鎮歷史悠久,西漢時期,境內置櫃縣,唐貞觀年間立鎮,迄今1300餘年,民國時期為
王台街道
王台街道
鎮治,商業繁榮,店鋪林立,所出"增聚回餅"為當地名點。王台鎮隸屬青島市黃島區,全鎮總面積161平方公里,鎮建成區面積7.5平方公里。全鎮轄83個行政村,固定人口4.6萬,流動人口2萬,人力資源豐富。王台鎮地處暖溫帶,屬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3攝氏度,年日照時間244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798毫米,無霜期206天。土壤屬潮棕土壤,有機物質含量高,PH值在6.0-6.5之間,土地肥沃平坦,附近無污染源。膠南市十大河流有三條流經王台鎮,水源充足,當地農民有傳統種菜習慣,具備發展優質蔬菜、花卉、果品等高效農業的條件。
王台鎮位於青島市的西海岸,東臨膠州灣,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環膠州灣高速公路、同三(黑龍江同江-海南三亞)高速公路、二零四國道(煙台-上海)、諸黃(諸城-黃島)省道貫穿其中。乘車去青島國際機場、青島港均需30分鐘,乘車去青島前灣港僅需20分鐘。

行政區劃


下轄村莊
下轄村王台東村王台西村王台前村王台北村 王台中村雒家村住范村莊家瑩村前營村河西庄村河西董村殷家窪子村河南邢村河南薛村郎中溝村東漕文村西漕文東村 西漕文西村
南柳圈村北柳圈村西柳圈村大朱陽村小朱陽村田家窯村逄猛孫村逄猛王村逄猛張村埠上村觀里村石樑劉村石樑楊村石樑唐村井頭村前二溝村 東法家莊村魏家莊村
前馬連村 北馬連村朱郭村崖逄村大楊家村小楊家村王家島耳河村魏家島耳河村莊家島耳河村張家島耳河村張小庄村宗家屯村鏟尖村張小屯村陳鄭屯村天妃廟村台東路社區居民委員會韓家寨村(黃山經濟區)
 插旗崖村西韓家台村東埠后村西埠后村 三角灣村徐村村岳家村大荒村 小荒村周家莊村大王家莊村邱家村沙溝東村沙溝西村沙溝中村東草夼村 西草夼村王家屯村
萊疃村薛家莊村薛家店子村 小王家莊村西灰村 東灰村大袁家溝村 小袁家溝村崔家屯村 遲家屯村小屯村 山趙村 山柴村姜家屯村 石灰窯東村 石灰窯西村石灰窯北村 殷家台村

人口民族


2014年底,戶籍人口7萬人,總人口10萬人。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46145
23332
22813
家庭戶戶數14637
家庭戶總人口(總)44551
家庭戶男22397
家庭戶女22154
0-14歲(總)8996
0-14歲男4697
0-14歲女4299
15-64歲(總)32341
15-64歲男16432
15-64歲女15909
65歲及以上(總)4808
65歲及以上男2203
65歲及以上女260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42597

經濟


經濟建設
王台街道
王台街道
隨著青島市經濟發展重心西移和青島港外貿集裝箱業務重心西移,以及青島海灣大橋的建設,王台鎮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一是高效農業成效顯著
青島(王台)高效農業示範園佔地面積1萬畝,已發展冬暖式大棚2032個,大拱棚8000餘個,擁有全國一流的育苗中心、組培中心,是集冬暖棚蔬菜和瓜果種植、良種繁育、動物養殖、市場流通和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漕汶”牌甜椒、番茄、黃瓜三個品牌為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品牌,並榮獲“全國三綠工程暢銷品牌”。園區“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模式被評為國家星火計劃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示範模式。
王台鎮是青島市西海岸著名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奶牛養殖基地,青島市(王台)高效農業示範園就坐落在王台鎮,於2000年5月被青島市人民政府確定為重點發展的高效農業示範園,是青島市高效農業的窗口,已成為代表青島現代農業發展的標誌性工程。總體規劃10000畝,園區布局分為5000畝的設施農業區、300畝的工廠化育苗、組培、培訓、芽苗菜生產及無土栽培區、2000畝的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100畝的蔬菜批發市場以及特種動物養殖區、巨洋河觀光旅遊區、農產品加工區。
王台街道
王台街道
漕汶蔬菜批發市場擁有1萬平方米鋼管結構遮雨交易大棚,設立了農經網信息中心,年交易量1.76億公斤,年交易額1.56億元,2002年被青島市農業局認定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產地批發市場",2002年園區被評為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漕汶牌"甜椒、西紅柿、黃瓜3個品牌,被認定為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品牌,2002年被評為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場地掛鉤"蔬菜生產基地。建成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8家,年加工蔬菜生產能力5000餘噸,引進了韓國仙人掌種植、澳大利亞溫室養魚等項目。
二是工業基礎雄厚
已形成機械製造、物流器械、環保設備、旅遊用品、建築材料、橡膠輪胎、服裝加工和食品加工八大行業。2005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46.2億元。工業是王台鎮的經濟支柱,自80年代就享有"全國紡機配件城"的美譽。現有各類生產企業178家,其中國家二級企業2家,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3家,青島東佳紡織紡機集團有限公司、青島星火紡織紡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國家級大型工業集團。全鎮已經形成機械製造、化纖紡織、環保設備和藥劑、建築材料、橡膠輪胎、服裝加工、醫療器械和食品加工等八大行業。其中機械加工裝配方面尤為突出,技術水平高、加工能力強、生產規模大。2002年全鎮完成工業銷售收入27億元,鄉鎮企業入庫稅金5380萬元。工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5%。
三是小城鎮建設發展迅速
全鎮已建成住宅小區8個、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城市化水平達到50%。先後被評為中國紡織機械名鎮、全國重點鎮、省中心鎮、省環境優美鎮、青島市十佳小城鎮等榮譽稱號。在城鎮發展上,實施了"城區東擴、兩園一城"戰略,將鎮工業園和青島(王台)高效農業示範園納入城鎮發展總體框架,鎮區規模迅速擴大一倍。如今,鎮駐地建成區面積達到9.3平方公里、人口4.6萬人。在城鎮建設上,重點實施了"五個一"工程建設。一是投資300萬元,實施了星火大道的綜合整治和高標準綠化、亮化,使之成為王台的標誌性道路,鎮區形成了"五縱六橫"道路交通網路;二是投資200萬元,建成了1萬平方米的中心綠地廣場。三是投資300多萬元綜合治理了錯水河,使之成為一條集防洪、蓄水、灌溉、觀光於一體的城中河,新建了第四供水廠;四是投資300萬元,建成佔地2.68萬平方米省內鄉鎮一流的大型體育場;五是運用市場手段,放活土地使用權,規範和啟動房地產開發業,已完成6萬平方米的天龍花園住宅小區和其他4個住宅小區,新增住宅面積10萬平方米,開發商業網點1.27萬平方米,完成生產性建築5萬平方米,鎮駐地新增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先後被列為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中心鎮建設示範鎮和青島市十佳重點小城鎮,2002年被批准為國家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
青島西海岸生物質熱電項目
位於王台鎮工業園的青島西海岸生物質熱電項目是青島市範圍內唯一獲批得到國家扶持的生物質熱電項目,項目佔地200畝總投資5.8億元。通過秸稈燃燒,西海岸每年可發電1.7億度、可供蒸汽65萬噸,蒸汽和循環廢水還可以解決近10萬戶居民的供暖問題,項目預計於2014建成投產。
國際經濟合作區
王台街道
王台街道
包括紅石崖辛安靈珠山黃島街道部分區域和王台鎮,面積約19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中德生態園拓展區和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試驗區。中德生態園核心區,加強與德方在生態城市改造和生態園區規劃、節能環保產業、能源環境技術、節能生態示範建築、職業教育和人才培訓、投融資服務等方面的合作,建設具有廣泛示範意義的高端產業生態園區、世界高端生態企業國際化聚集區、世界高端生態技術研發區和宜居生態示範區。中德生態園拓展區,加強與歐美在海洋經濟和海洋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合作,發展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工業設計、科技研發、文化創意產業。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試驗區,依託中日韓十城市簽署的《青島宣言》,加強與日韓在海洋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信息網路等領域的合作,建設中日產業園、中韓產業園等,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汽車及零部件、船舶零部件、臨港裝備製造、紡織機械等裝備製造產業和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建設中日韓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和汽車整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王台保稅功能拓展區
2013年經青島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自2013年2月1日起,將王台拓展區和西海岸出工加工區正式納入保稅港區進行管理。王台拓展區位於原王台鎮黃張路以北,共計有25個自然村,總面積約33平方公里;西海岸出口加工區位於經濟技術開發區昆崙山路以西、紅石崖八號路以南,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為推進保稅港區協調快速發展,青島市規劃局及時調整了職能分工,確定將以上區域划入保稅港區分局進行統一管理。 
王台拓展區著力打造“東工(高端製造業)、西貿(市場物流)、南商(商業服務業)、北高(高效農業)”四大群眾致富平台,營造“四區(保稅港區、出口加工區、保稅拓展區、膠州功能區)聯動、六業(酒水產業、汽車產業、機械加工、高效觀光農業、三產服務業、保稅倉儲)支撐”的空間發展格局。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了面積約1平方公里、覆蓋全部25個村、2萬人的大型集聚類社區。 
王台保稅拓展區高標準、高起點完成概念性規劃和產業規劃編製工作;理順機制體制,健全機構;全面做好東黃管線5條燃氣管線的隱患排查及治理,切實抓好防汛工作。
王台街道先後獲得國家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山東省中心鎮建設示範鎮等稱號。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全國惟一的一家“中國紡織機械產業名鎮”榮譽稱號。王台鎮企業生產的梳棉機產量佔全國銷售總量的3/4,噴水織機佔全國銷售總量的1/2,並遠銷日本、澳大利亞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

重點企業

青島星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王台街道
王台街道
青島星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級星火產業集團,國家大一檔企業,中國五百家最大機械工業企業之一,山東最大民營科技企業之一和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青島市十強企業。青島星火集團現有職工兩千人,佔地32萬平方米,擁有各種先進動力設備800餘台套,其中CNC加工中心近百台。設立膠南海濱星火工業園、王台星火工業園的26萬平方米高新技術開發區,總資產6.6億元。
青島星火集團下轄十八個合資、合作、獨資企業。主要生產各種高檔無梭織機、梳棉機、物流器械、紡織器械、環保機械、橡膠機械、挖掘工程機械、電控櫃、輕鋼建築結構、建築裝飾材料,同時承接環保工程、輕鋼結構工程和房地產開發等項目工程。噴水織機、噴氣織布機享譽國內外紡織行業。1997年12月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遠銷日本、以色列、加拿大、新加坡及東南亞部分國家和地區。
青島海佳機械有限公司
青島海佳機械有限公司於2001年註冊成立,公司佔地2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2萬平方米,總投資810萬元,其中廠房投資430萬元,設備投資380萬元,擁有CNC加工中心6台,普通機床70多台,現有職工210人。公司主要產品是HJ系列型噴水織機及A186F、H系列梳棉機,年生產能力4000台。其中HJ系列噴水織機是海佳公司的主要產品,該產品是海佳公司借鑒國外先進生產經驗,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和努力,自發研製的新產品,在江、浙一帶擁有很高的市場份額。2005年海佳公司又新增加了物流器械生產項目,產品主要有:高架車、手推車、托盤車、貨櫃等物流器械,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物流器械項目預計年銷售額5000萬元,利稅200萬元。
青島海佳機械有限公司的發展壯大,起步於家庭工廠,1995年,註冊“鑫春紡織配件服務中心”,投資30萬元,購買了幾台加工機床,主要加工紡機配件,給其他規模較大的企業配套。1997年起,開始組裝噴水織機,隨著資本的原始積累和技術的不斷提高,搶抓市場機遇,發展壯大成為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青島大興醫材有限公司
韓國泰昌產業社獨資興建,成立於2001年1月,總投資137萬美元,註冊資本96萬美元,主要生產一次性注射針、穿刺針麻醉針,產品100%外銷。公司位於王台鎮莊家塋村,公司佔地面積8.95畝,2004年完成出口149萬美元。
青島東邦醫療用具有限公司
韓國金根植先生獨資興建,成立於2001年3月,總投資35萬美元,主要生產一次性無菌針灸針和非滅菌針灸針、拔火罐、磁性用品針灸儀等產品,產品100%出口日本、德國等市場,公司位於王台鎮莊家塋村,佔地9.04畝,2004年出口57萬美元。
青島進安食品有限公司
韓國韓洸盛先生獨資設立,成立於2001年8月,總投資28萬美元,註冊資本20萬美元,公司主要從事蘿蔔醬菜等食品加工。產品100%銷往美國、韓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公司位於鎮駐地,佔地5000平方米,其中車間1200平方米,辦公樓為1100平方米。2004年完成出口52萬美元。
青島新技術旅遊用品有限公司
韓國李基天先生獨資興建,成立於2000年3月,現有職工400人,總投資70萬美元,註冊資本50萬美元,公司位於鎮駐地,佔地30000平方米,廠房面積12000平方米,主要生產帳篷、箱包等旅遊製品,產品主要出口歐美國家,2004年完成出口517萬美元。

招商引資

三才科技系列產品
三才科技系列產品
全鎮現已投產外商投資企業36家,主要外資企業有:青島三才科技有限公司、青島高合化纖有限公司、青島新技術旅遊用品有限公司、青島青青旅遊用品有限公司、青島大興醫材有限公司、青島東邦食品公司等。分別來自美國、德國、韓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外商直接投資近1億美元。
專門招商服務機構
王台鎮經濟貿易服務中心是王台鎮政府設立的專門為外商服務的機構,具體服務內容有:
一、企業成立的註冊登記手續(接到全部材料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
二、海關備案登記手續(企業提供驗資報告后五個工作日)。
三、外國人護照簽證的延期。四、外國人就業許可證、就業證、長期居留證的辦理。
五、代理進口設備減免稅
六、協調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涉及海關、稅務、工商、公安、勞動、環保、供電、供水等部門的問題。
適宜投資的重點項目
1、利用交通便利,離港口、機場比較近的優勢發展加工貿易。2、利用農業基礎好、農產品豐富等優勢發展蔬菜種植、農產品深加工和養殖業。3、利用機械加工裝配能力強的優勢發展機械加工裝配業。4、利用勞動力成本低、勞動力素質高的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投資方式
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徵用土地自己建設,也可租賃中方廠房。
招商政策
一、土地政策:出讓:原則上按50000元/畝的指導價執行,2003-2005年分別按指導價的40%、30%、20%給予優惠,其出讓使用期限為國家規定的最高年限。
二、稅收政策:入駐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享受國家免二減三的稅收政策。即:對生產性企業、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自企業獲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對產品出口企業,在依照稅法規定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期滿后,凡當年出口產品產值達到當年企業產品產值70%以上的,可按照稅法規定的稅率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對先進技術企業,依照稅法規定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期滿后,仍為先進技術企業的,可以按照稅法規定的稅率延長3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三、凡入駐王台的企業,從前期立項、審批、規劃、建設到後期生產經營管理,由政府實行"一條龍"跟蹤服務。四、對王台鎮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特殊項目,可一事一議。

文化


民俗風情

閣老山廟會
閣老山,又叫國老山,果老山,俗稱驢山子。別看這山不高不大,名氣卻不小。傳說八仙之一的張閣老去蓬萊會“八仙”,曾騎驢路過此處,在山上拴驢休息,並留有驢蹄印。山頂上有一隕石叫“拴驢樁”。
拴驢樁
拴驢樁
隕石“拴驢樁”
大凡仙人住過的地方,常常仙風裊裊,瑞氣繚繞。張閣老是凡人成仙的典範,連他拴驢的橛子也不同於人間常用的石頭或木樁,而是天上降下的一塊隕石。隕石是天外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與空氣劇烈摩擦燃燒落地后未燃盡的物體,這塊隕石正好落在閣老山的山頂上,成了張閣老來此休息拴驢的橛子。這塊周長一米有餘,長三米多的長條形隕石就叫拴驢樁。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正因為幾千年來民間盛傳著張閣老拴驢的傳說,才使閣老山的靈氣與名氣與日俱增。特別是正月十五的閣老山廟會,讓“驢山子”成了人們爭相觀瞻的地方,。為趕個好時辰,周遍十里八鄉的百姓大都在古歷正月十四晚上十點前趕到山上,焚香燒紙鳴放鞭炮,祭奠先人與神靈,期盼吉祥和平安。很多外地商人專程起大早從幾百裡外的地方趕來,圖的是心誠則靈、大吉大利。
正月十五一整天,閣老山山上山下鞭炮聲不絕於耳,孟山路、田家窯村、逄孟諸村的大街上車輛雲集。人們擦肩摩踵、絡繹不絕地穿行在閣老山和孟庄路上,形成了人流量每天十幾萬人次的大型廟會。這個每年一次、完全是民間自願自發而成名的廟會,其盛況和人氣呈逐年上升的勢頭。
閣老山頂部曾有“閣老座”和“飲驢泉”,已不存。山南側半山處,有明代大學士高宏圖的墓室,墓前有碑銘。 

櫃縣故城

王台鎮
王台鎮
為西漢縣治,屬琅琊郡。《增修膠志》載:“櫃城,在治東南四十五里,洋水之南。”即今王台附近。《中國歷史地圖集》也將櫃城標註於此。《水經注》:“櫃艾水出櫃艾山,東北流經櫃縣故城西。王莽之祓同也,世謂之王城。又謂是水為洋水矣,又東入海。今其地仍名王城,而社訛為王昌矣。”清代顧炎武著《山東考古錄》及葉圭綬著《續山東考古錄》有關記述均與《水經注》相符。該縣於東漢裁撤。
經實地考察,王台附近有3處遺址,疑為櫃城故址。一是王台(村)西北至辛庄河南。1973年王台(村)整地改土時,曾於此處挖出不少漢代磚瓦和銅器,其中五銖錢刀幣、劍、鼎等100餘公斤。二是王台(村)西南3.5公里處的前營村曾出土大量漢代殘碎磚瓦和馬骨等,且該村有棋盤地、石門等地片名稱。三是王台(村)東北3.5公里巨洋河轉彎處,有一約1000平方米的古建築遺址,往年河水常衝出一些古器,有銅劍、古瓶、盆、碗等。櫃縣故城址確切位置尚待查考。

高宏圖墓

位於王台鎮田家窯村東閣老山上。《增修膠志》載:“(明)大學士高宏圖墓在治南五十里閣老山。”1967年,高宏圖墓被盜掘,現存兩個磚砌墓室。

王台當鋪

王台當鋪位於黃島區王台鎮中村,清咸豐年間,膠縣城一位姓孫的富戶於王台鎮中村開設“廣順”當鋪。 
清同治六年(1857),東捻軍來到時倒閉。第二年,捻軍撤走,黃縣又一姓丁的富戶(據說是位丁姓未出閣的姑娘出資“體己錢”)在“廣順”原址開設“天有”當鋪。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當鋪重修(2008年10月,文物部門修繕前排正房,在樑上發現清光緒三十三年重修字跡)。
王台鎮
王台鎮
當鋪南北長100餘米,東西寬40餘米,面積4120平方米,計一百二十二間房屋。正門面西,面廣一間,進深一間,進門向右一拐就是櫃檯(櫃檯房屋即圍房與大門相連)。東、西、南三面圍房(俗稱圈屋)為小式硬山建築,房門內開,東面一排二十七間,西面一排二十六(一間大門)間,南面一排九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庫房前三排的西山均有單間房。正房(庫房)座北朝南,五排四十八間,通高7米余,檐高4.2米。當鋪庫房大式無斗拱硬山建築,磚木結構,抬梁式木構架,四排立柱,檁上施木望板。牆壁石基清水磚牆,磨磚對縫。房脊高聳,無脊獸。前後出廊,無檐柱,飛椽出檐,使屋檐下形成走廊,雨淋不濕牆壁。窗戶上下兩層,上層小窗透氣透光,下層大窗平時不開,兩側窗框的上下有兩對窗擋木槽,窗上擋板,上、下窗擋棍卡在槽里,兩端上鎖可以防盜。
民國時,“天有”當鋪被亂兵搶掠罄盡而告倒閉。當鋪主人將當鋪房屋賣給“瑞生祥”、“永發”和庄姓三家做了居室。解放后,房屋產權由糧食部門轉為市絲綢公司。房屋面貌也略有改變,青灰板瓦換為掛瓦,東面圍房及東西廂房,庫房前三排西房山之單間房都被拆除,但房屋尚有八十一間。
王台當鋪是膠南境內僅存的一處當鋪,其建築規模不但在膠南市僅見,在青島市也不多見。為了保護這一珍貴民族遺產,膠南市人民政府於2002年將其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市人民政府於2005年2月5日公布為青島市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休閑場所

王台公園
王台鎮政府投資200萬餘元在環台東路與環台北路交叉口建成了佔地面積30畝的含高標準燈光籃球場地,塑膠跑道,文化廣場,門球場地,乒乓球區域等區的綜合休閑健身場——王台公園。 
王台紡織機械博物館
王台紡織機械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家紡織機械博物館,於2020年9月建成開放。王台紡機產業實力雄厚,是國內最大的無梭織機和噴氣織機生產基地,也是國內唯一一家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紡織機械名鎮”榮譽稱號的特色產業集群鎮。博物館展覽面積1500餘平方,館藏文物300餘件,設有18個展區,集歷史、科學、藝術於一體的中國首座紡織機械專業的產業博物館,集中展現了王台紡織機械產業從誕生到發展壯大的輝煌發展歷程。

特產

增聚回餅是當地的名產。清末,王台“增聚”作坊是遠近聞名的糕點食品生產廠家。生產回餅、餅乾、糖果、芝麻蛋等食品糕點近百種,年產3萬餘公斤。其中“增聚回餅”年產1.8萬公斤。

交通


火車站

洋河口站,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王台街道辦事處,是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的越行站、五級站,2017年9月6日投入使用。洋河口站是膠黃鐵路與新建青鹽鐵路(青連部分)的交匯點。
洋河口站為越行站、五級站,不辦理客運、貨運業務。

社會


教育概況

王台鎮設有高級中學、初級中學、職業技術中學各一處,在校學生5000人。全鎮有大中專畢業生3000多人,其中本科生800餘人,具有高級職稱的50多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000多人。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國家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山東省中心鎮、省中心鎮建設示範鎮、青島市重點小城鎮、青島市十佳重點小城鎮、青島市文明鎮、青島市安全創建活動先進集體、青島市菜籃子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水利建設先進鎮、青島市衛生模範鎮等。鎮工業園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青島市重點園區。

代表人物


歷史名人

張二鳳
在膠州、膠南和即墨西鄉民間張二鳳(或張二瘋或張二豐或張二峰或張爾峰或張二風)是個頗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從各處的遺跡看,張二鳳確有其人。據膠州文史辦主任石業華考證,張二鳳便是明末清初歷仕三代的大官僚張若麒。原因是,明朝末年,膠州曹汶張熙的兩個兒子考中進士,人稱“二鳳”,張若麒排行第二,被稱為張二鳳。 
另據煙台文史專家考察:清初張二豐贊助修建的膠南王台一座殿堂的准提庵,准提庵原是個大型的宗教建築群。在王台新近發現的一方碑刻,碑額為:“王台准提庵飯僧田碑記”,落款為康熙四十四年監察御史張洽撰,煙台文史專家認為張二豐是張應桂(張若麒的次子),張洽為張應桂(張二豐,准提庵的創建人)之侄,康熙三十五年進士。
再據膠南市文物部門專家鑒定,藏身於膠南市王台鎮王台東村普通農家院落里的“金鑾殿”和“東廟宇”也是傳說中張二豐建的,專家鑒定建造年代是清康熙年間,而張若麒在清順治十三年(1656)就在家病逝,因而不可能是張若麒只能是張應桂。
而藍村觀音閣傳說也是漕汶張二鳳擴建,由於和青島市黃島區王台鎮“金鑾殿”的建築風格、傳說、廟內供奉菩薩都相同,因而也應該在康熙初年擴建。
筆者認為最初的張二鳳稱號應該是張若麒,後來次子張應桂出來辦的事情也加在父親身上,兒子承襲了父親的雅號,而擴建藍村觀音閣的應是張應桂,擴建時間當在清康熙初年。 
張二鳳的傳說
張二鳳進京趕考
據高祀祖等老人講明萬曆年間,漕汶張二鳳帶書童進京趕考,走到三官廟村下起了大雨,二人急忙跑到紀五常門樓下避雨,張二鳳觸景生情,脫口說了句“風起千重浪”,書童接了句“雨打萬點波”。紀五常聽了,覺得門外避雨之人有點文才,便叫養子嘲蛋到門口看看什麼人。嘲旦回來說:“是個舉子,還跟著個書童。”紀五常吩咐嘲旦:“天快黑了,雨又這麼大,去叫他們進來避雨吧。”嘲旦把張二鳳主僕叫進屋后,紀五常又吩咐嘲蛋準備飯菜招待客人。張二鳳對主人的熱情,感激不盡。飯後,紀五常問張二鳳:“您是哪裡人,準備到哪裡去?”張二鳳說:“我倆是漕汶人,想進京趕考。”紀大爺又問:“你去趕考,可準備份答卷?”“準備了”。張二鳳說。“你的答卷可否讓老朽過目?”“可以”。張二鳳找出答卷,雙手遞給紀五常。紀五常看后想了想說:“願聽老朽一言否?”“願意”。張二鳳連忙回答。於是紀五常一一指點了答卷應改之處。後來,張二鳳進考場,按紀五常的指點答卷,果然考中進士。爾後,張二鳳拜紀五常為師,常登門求教。
漕汶張二鳳的傳說
在膠州民間張二鳳是個頗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從膠州各處的遺跡看,張二鳳確有其人。據筆者考證,張二鳳便是明末清初歷仕三代的大官僚張若麒。也有人認為張二鳳另有其人。
關於張二瘋或張二鳳名字的由來,說法不一。據宮天豫老人講,張二鳳在北京做守護皇陵的軍官,一個嚴寒的夜晚,他喝醉酒睡在地上,巡查的人怎麼叫也叫不醒他。翌日清晨,上司問他何以醉成這個樣子,這麼冷的天卻不知道冷。張二鳳回答:“我身上穿的是火龍丹,所以不怕冷。”從此,人們都笑他說痴話,是個“瘋子”,又因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家鄉人就稱他“張二瘋”。也有人認為,明朝末年,膠州漕汶張熙的兩個兒子考中進士,人稱“二鳳”,張若麒排行第二,被稱為張二鳳。筆者認為第二種說法是可信的。關於張二鳳的傳說很多,有些還帶有荒誕色彩,這裡僅選取幾例。 
張二鳳告老還鄉后,閑來無事就騎毛驢游嶗山。他走到半路上,天黑了,村中沒有旅店,看到村中一家塾館亮著燈,老先生在批改學生作業,就要求借住一宿。沒想到,這個教著八個學生的塾師見張二鳳說話瘋瘋癲癲的,說什麼也不答應。張二鳳正在煩惱之際,迎面走來一位七旬老人,關心地問他:“哪裡的客人,是不是沒有地方歇腳啊?”張二鳳隨老人來到家中,老人囑咐家人打酒炒菜,兩人邊喝邊聊。第二天,早飯比頭天還豐盛。張二鳳觀察老人家中雖然不是很富裕,卻男女老少厚道和氣,只是幾個青少年沒有一個讀過書,便問為何不把孩子送去讀書。老漢就把家裡窮孩子多等原因說了。張二鳳沉吟半刻,說:“我教過幾年書,現在老而無事,就住在你家教幾個孩子如何?”老漢喜出望外,連聲稱謝。老漢有五個兒子,又從兄弟家招來兩個,一共湊了七個學生,騰出一間東屋當學屋。張二鳳認真地教起來,學生們深知這機會來之不易,個個如饑似渴的學習。轉眼三年過去了,萊州府開科取秀才,張二鳳和那個塾師分別帶著自己的學生去報名應考。考試前,張二鳳去見萊州知府,要求自己所教的學生都考中秀才,並把那塾師教的八個學生一筆抹掉,知府雖面有難色,卻知道張二鳳是老臣得罪不起,便答應給他七個鐵頭秀才。發榜后,張二鳳教的七個學生果然榜上有名,而那個不留宿的塾師教的學生卻沒有一個考中的。那位塾師知道內情后,氣得一口吞下胸前的銅扣而亡。張二鳳卻騎著毛驢回到膠州。
膠州民間有“雹子不打漕汶張”的說法。傳說有一次,張二鳳和張天師一起參加皇帝的宴會,看到雹王爺戴著籠嘴端盤子,很是不方便。於是他請求張天師把雹王爺的籠嘴摘了。雹王爺感激他:“以後下雹子,永遠不打漕汶和鬧埠子。”漕汶是張二鳳的家鄉,鬧埠子是他的佃戶村。雹王爺還說:“張二鳳告老還鄉,送他一把清涼傘。”後來,張二鳳從京城回鄉的路上,正值炎熱的夏天,可他走到哪裡,那兒的天空便有一片雲彩為他遮擋太陽。
膠南王台“張二瘋”的傳說
青島晚報2007年10月14日星期日第18版琴島鉤沉報道膠南市王台鎮北端,洋河以南204國道東邊,有三個相鄰的行政村,分別叫西汶西、西汶東和東漕汶。明時,三村各不相連,而居中的西汶東出了幾位歷史名人及景點故事,使其人文歷史更顯豐厚。明朝末年,漕汶的張若麒、張若麒兄弟倆中了進士,為褒揚張家功德,二人在村西建起一處佔地21.6畝的園林,置石人石馬於大片松林中,內修牌坊、甬道、池塘、亭閣等,成為當時古膠州以南一處風格特異的園林景觀。
後來,張若麒的兒子張永桂16歲時中翰林。傳說順治當皇帝的一年冬天,皇上路過這裡,順便來園林游巡,見路旁有一少年睡著了。怕著涼,皇上為張永桂披上了黃袍。張醒來,慌忙到皇上面前請罪。皇帝大笑,問他在家排行老幾,張說排行老二,皇上就說“好個二瘋”,從此,“張二瘋”而得名。
不想順治皇帝的這句嗔言一下子把張家的知名度提升了,張家在這一帶威望大增。園林東南有一個水塘,盛夏期間,青蛙蛤蟆叫聲喧耳,令人煩躁。張永桂隨口一聲“上一邊叫去”!從此,這池塘里的青蛙蛤蟆就不再叫喚了。
漕汶張氏“三田”
張若麒因為投降了李自成,后又投降清朝,封建社會被視為“逆子貳臣”,在人們眼中形象不佳,所以史志不立傳。然而,他在家鄉漕汶設立“三田”的義舉,數百年來被鄉人津津樂道。清朝初年,張若麒回籍后,拿出1080畝糧田,分成三份,一供祭,一瞻族,一養士,號稱“張氏三田”。供祭也稱祭田,利用收租利潤用做祭祀祖先、修繕祠堂祖塋等;瞻祖也稱義田,地租收入專為幫助家族內貧窮人家辦理婚喪嫁娶、生病無錢救治及天災人禍等事宜;養士也稱學田,學田收入專門為設學堂、聘塾師、供應貧窮子弟讀書之用。張氏三田有專人管理,有規章制度約束,對於三田收入的使用有詳細的說明,規矩非常嚴格。張若麒生前親自主持張氏三田,他死後由其長子張應甲負責。張應甲,年輕做秀才時很有文名,後來遵父親遺囑,繼承父志,經理張氏三田,從此絕意仕進。據《增修膠志》記載,張應甲主持三田期間,“祀必盡祀,瞻祖親疏不遺,擇貧士有志力學者給栗四石,歲以為常,80年遵循弗改”。張氏三田的第三代主持人是張若麒的曾孫張楷。張楷,字書田,張淳子,八歲喪母,事父以孝聞,援例授教諭,改光祿寺署正,不仕,居家主持張氏三田。張楷主持三田事必親躬,以公允著聞,史書稱“奉祀、瞻族、養士無不周至,歲飢出栗煮粥,全活不勝計”。在張楷的感召下,他的胞弟張讓木、族弟張襲慶、從孫張元倩等人,個個樂善好施,修河、捐賑、濟貧,成為膠州南鄉的大善人。起初,由於封建家族思想的局限,張氏三田只服務於張氏本族窮人。至清朝晚期,張姓後裔張筠、張懷澄、張元慶等人時,衝破了只救助本族人的框框,把救濟的範圍擴大到家鄉所有姓氏的貧窮者。清光緒年間,張姓後裔與膠州名紳趙文運、宋希周、徐宗勉等人成立谷社,為貧苦百姓發放棉衣、送藥品、施棺木、贈紙筆,得到知州余則達的褒獎。張氏三田持續了200多年,做為封建社會私人慈善機構,在救濟張姓貧苦百姓、培養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國初年,由於張氏直系後人分居各地,家境破落,加之兵荒馬亂,張氏三田漸漸地名存實亡了。 
張若獬與張若麒
張若獬與張若麒系同胞兄弟,人稱大鳳、二鳳,兩人同為明朝進士,又同朝為官,但雖說一母同胞,卻性格氣節不同。明朝滅亡后,張若麒先投降的李自成,後來又歸順了清朝,做了大清的通政使;兄張若獬卻誓死不作貳臣,謝絕清朝高官厚祿,告老還鄉,在膠城南建旃檀庵,出家做了和尚。庵內除了供奉佛祖外,還有崇禎皇帝的神像,張若獬一日三次焚香朝拜,才不間斷。
有一年,時任署順天府的張若麒回鄉省親,派人請兄長張若獬回家團聚。張若獬寫了一幅對聯,讓來人捎給弟弟。張若麒看了對聯,上面寫著“二心臣子恨,兄弟同胞羞”,不禁惱羞成怒。回到京城后,他向朝廷告發,說張若獬有反清復明野心,證據是至今還每天朝拜崇禎皇帝的神像。清廷大驚,立即下令到膠州捉拿張若獬歸案。這個消息被張若獬在京做官的一個好友獲悉,此人素來敬佩張若獬的氣節,趕緊寫了一封密信,派心腹家人快馬馳至膠州。張若獬讀了朋友的信,當天從膠城高薪請來幾個泥塑師傅,用一夜的時間,在崇禎皇帝的坐像左右又塑了兩個神像,一個是周倉,別一個是關平。翌日,周倉和關平神像的釉(you4)彩未乾,崇禎皇帝的塑像還沒來得及改面,仍然為黃臉、短須,膠州知州便陪著欽差率兵包圍了大廟,叫張若獬接旨服罪。張若獬問欽差:“貧僧所犯何罪?”欽差回答:“有人告你謀反,建崇禎廟,供奉崇禎神像。”張若獬說:“我建的是佛祖廟,我敬佛,也敬關公,關公忠義雙全,為我楷模。你看我廟中哪有崇禎神像?”“這個短須黃臉、身著明朝服的神像是誰?”欽差質問到。“這個是關爺神像。”張若獬回答。欽差又問:“關爺是紅臉長須,這個像卻是黃臉短須,你怎麼解釋?”張若獬爭辯道:“崇禎是明末皇帝,哪有三國周倉、關平保明朝皇帝的道理?關公神像塑的不像,只能怪泥塑師傅知識淺薄。”欽差覺得張若獬的話有點道理,又在廟內轉了一圈,沒有發現什麼可疑的地方加之張若麒在朝中名聲很臭,便就此作罷。
且說欽差回朝後,稟報朝廷說張若獬謀反實為冤案,清廷再也沒有追究。1947年砸廟搬神前,周倉和關平塑像一直在崇禎皇帝塑像兩旁。為此事,張姓兄弟結仇,再不往來。張若獬無後,他寧可從前店口過繼遠房兄弟之子,也不過繼張若麒的兒子。(據高祀祖等老人採訪)
張若麒與松山之役
從明崇禎九年(1636)七月起,清軍多次進攻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中原農民紛紛起義,清大學士范文程多爾滾建議,乘機果斷出兵。於是清太宗親率軍大舉進攻明朝,佔領東北不少縣城。崇禎十四年(1641),清軍集中全力圍攻錦州,環城列炮猛攻。守將祖大壽率領軍民誓死固守,清軍急切不能攻下。清軍圍攻錦州的消息傳到北京,崇禎帝立即任命洪承疇為總督,張若麒為錦州前線監軍,率軍馳援。兵部尚書陳新甲囑張若麒分兵四路,夾擊清軍。洪承疇顧慮兵力弱,主張慎重,不願分軍作戰。張若麒說:“只要兵分四路夾擊,錦州之圍,可以立解。”陳新甲也督促承疇進兵。張若麒不管實戰如何,屢屢報捷,被推薦提升為光祿寺卿。結果松山一戰,明軍損失過半,洪承疇率敗軍退到松山,張若麒從海上逃回北京。由於陳新甲的庇護,皇上沒有追究張若麒責任,又令他出關為監軍。崇禎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城被清軍攻破,洪承疇被俘降清,張若麒從寧遠逃回京師。當時大學士謝升與兵部尚書陳新甲壁虎張若麒,為廷臣交章糾刻。御史米壽圖向皇帝上疏,陳述張若麒的罪責,疏曰:“若麒本不諳軍旅,淊(yan1)附楊嗣昌,遂由刑曹調職方,督臣洪承疇孤軍遠出,若麒任意指揮,視封疆如兒戲,虛報大捷,冒功罔上,恃鄉人謝升為內援,當駢斬以慰九廟之靈。”崇禎皇帝准奏,並著刑部將張若麒論死罪,打入大牢。與張若麒一起入獄的多已被斬,因朝廷有人為張若麒說話,所以他只監押,未行斬刑。明朝滅亡后,張若麒被李自成從監獄中釋放,後來投降了李自成。 
張若麒勸降吳三桂
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九日,大順軍佔領了北京。崇禎帝在煤山(景山)上吊自盡,明朝滅亡。李自成命打開監獄,放了所有的囚犯。李自成進京后,發兵20萬,下令親征。在一片石,吳三桂在清軍的協助下,大敗李自成。李自成率殘兵敗將逃到永平。整頓軍隊,發現損失近10萬將士,兵士們人心不定。李自成與牛金星宋獻策會商。牛、宋均以為吳三桂有清軍為援,兵勢猛銳,大順軍新敗,不宜與吳三桂決戰,應該與其講和,爭取時間。李自成反覆權衡,認為只有講和為上策。這時候,吳三桂帶大軍追到永平城外,包圍了永平城。
與吳三桂講和,派誰去合適?眾議認為派張若麒最好。因為張若麒是明朝老臣,兩度出任監軍,與吳三桂有舊交,而且吳三桂以老師尊稱張若麒;同時張若麒精明幹練,能言善辯,去談判,正用其所長。於是,李自成任命張若麒為大順兵政府和尚書,讓他立即到城外二里處吳三桂大營求見。此時正是深夜時刻,中軍大帳燈光依舊。吳三桂正在考慮如何攻城,軍卒入帳報告:“報大帥,李自成派使者求見!”吳三桂一頓:“讓他進來!”張若麒進帳,見吳三桂帳中極為簡樸,心中頗為感慨。他拱手說:“大順兵政府尚書張若麒奉命來與將軍議和。”“議和?怎麼議?”吳三桂冷笑道。“以目下形勢論,大順軍雖然新敗,然其主力仍在。大順軍欲退出北京,與將軍以復明之機,兩軍罷兵,不讓清室外夷居間得利。將軍以為如何?”吳三桂覺得張若麒說的不無道理,加上張原為他的上司,昔日以老師尊稱,便說:“請老師稍候,容我與眾將議決。”
吳三桂令眾將集體議論。有人主張戰,認為李自成新敗,士氣不振,正是追窮寇之機。有人主張講和,認為大戰使兵力消耗不少,極需休整。吳三桂權衡利弊,認為清軍在側,免遭多爾袞暗算,應保存實力,和為上策。
吳三桂主意已定,讓使者張若麒進帳,提出“交還太子,撤離北京,互不侵犯”的議和條件。張若麒把談判情況報告李自成。第二天,李自成與吳三桂在城外兩軍中間會面。牛金星宣讀盟約:“自誓以後,各守本有疆土,不相侵越,大順朝已得北京,五月一日交還大明世守;京師財貨歸大順朝;人民皆從其便;如清兵侵掠,合力攻擊,人戚相共,甲申年四月二十四日。”然後,李自成與吳三桂先後畫押用印。兩人執手對飲,共告天地。然而,李自成尚未撤出北京,吳三桂便在清軍唆使利誘下撕毀盟約,引清兵入關,成為清兵南下的急先鋒。
漕汶張氏家族重要人物資料
張若獬字義公,號宿松,膠州南鄉漕汶人(現青島市黃島區王台鎮漕汶村),張熙長子,明朝遺老。崇禎七年(1634)進士,授北直隸河間知縣,赴任后弭盜安民,境內大治。以考核政績最優,擢南京戶部主事,又升為淮徐道按察司僉(qian)事,督辦漕防,政績顯著。明亡棄官,拒絕仕清,在膠城西南建旃(zhan1)檀庵,出家為僧,現戰太安村即源於此。享年74歲,妻韓氏封孺人,無嗣,過繼張桐之子張應建為嗣子,死後葬城南雙嶺北。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康生為張應建十世孫。 
張若麒(?——1656) 字振公,號天石,別號常在,張若獬之弟,明末清初政治家。崇禎四年(1631)進士,初任直隸清范縣知縣,為官清明,政績突出,授給事中。正巧,當時南北兩地的官員派系鬥爭激烈。少詹事黃道周彈劾大學士楊嗣昌,楊嗣昌以張若麒彈劾黃道周之功,由刑部主事調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接著提升為兵部職方司郎中,成為明朝軍事部門的實權人物。崇禎十四年(1641),清軍集中全力圍攻錦州,崇禎帝任命洪承疇為總督,統帥薊、遼軍務,張若麟為錦州前線監軍。張若麒按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意思督促洪承疇進兵,結果松山一戰,明軍損失過半。崇禎皇帝將張若麒論死罪。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九日,大順軍佔領北京,打開監獄,放了所有的囚犯。張若麒感激李自成救命之恩,投降了李自成。因若麒是明朝大官,又做過明朝的監軍,便命他為兵政府尚書,並派他為使者勸降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後來因陳圓圓被李自成霸佔,吳三桂毀盟,投降清朝,引清兵入關,進攻北京。清順治元年(1644),睿親王多爾袞奪取京師,張若麒開門迎降。多爾袞認為張若麒本明朝官員,又投降李自成,不願接受其投降。但為拉攏明朝官員,加上吳三桂為其說情,最後任命他為順天府丞,暫管府尹事(相當於代理北京地區的一把手)。順治元年(1644)九月,若麒上疏請為父丁憂,皇上降旨解任,在京守制。翌年,(1645)四月,請假葬父,皇上准假。五年(1648)九月,起補順天府丞。順治七年(1650)升遷大理寺少卿。不久又升太常寺卿,管理太僕寺卿事。順治九年四月提拔為通政使,成為清朝廷大員。八月母親病重乞假回家,十年(1653)三月以母親未愈自己又患病,請假在家治療。十三年(1656)在家病逝。張若麟學識淵博,尤精於經史之學,因歷事三代,後人以為不忠,史志或不立傳,或列為逆臣傳。著有《詩經課》、《禮記課》、《止足軒集》等書行世。《清史列傳》有傳。是張姓家族最知名的人物,妻韓氏生子二:張應甲、張應桂。
張應甲字先三,號靜庵,順治丁亥拔貢,妻單氏有子四:張淳、張洽、張友逸、張兆西(養子)。張氏三田第二代支持人。 
張應桂字子孚,號復我,張若麒之子,曹汶張姓後裔,清朝官員。自小聰明異常,刻苦好學,考中順治九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當時,清朝初定天下,廣開言路,張應桂以明朝忠臣左懋第子孫久徙海濱,以為這樣不利於教化忠孝,要求朝廷特赦,給忠臣後裔一個安居的環境。疏上,順治皇帝採納了張應桂的建議,特赦左懋第子孫回原籍居住。遷張應桂為左行人。後來,張應桂以出使四川宣諭稱旨,遷光祿寺丞,以終養歸鄉。晚年,在家鄉以樂善好施著稱。工詩善文,著有《奏疏》、《脫籜(tuo4)軒偶存草》行世。《萊州府志》有傳。享年86歲,妻匡氏封安人,生子三:張友臣、張邦臣、張廷臣。 
張洽字仲和,張若麒之孫,清朝官員。康熙三十五年(1696)進士,初授永寧縣知縣,“勸農桑,修學校,教化大行”。以治績高等擢山西道監察御史,遇事敢言,無所迴避,直聲震海內。當時初定社會,上司奉行不能如詔旨所言,張洽上疏,建議制定限時出入,為久遠計,無擾百姓;又以關稅滯留,不便商賈,建議嚴禁需索,蓋監督與文印,以防重稅。這些建議均蒙朝廷採納。工詩,著有《諫垣草》、《吏隱堂稿》。
匡常修
匡常修,俗名匡桂林,字華泉,號山原,別號卧雲居士;出家后,改道名匡常修,字和陽,別號一器道人,當代著名道士。匡常修道長生前任青島嶗山太清宮住持,還身兼中國道教協會理事、山東道教協會副會長、青島市道教協會會長、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武術氣功學會第一名譽會長、青島市氣功科學研究會顧問、山東省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市人大代表等數職,愛國愛教,傳經講學,弘揚武術,倡導氣功,振興醫學,名揚於世。 
匡常修道長,以道名行世。出家前,俗名匡桂林,字華泉,號山原,別號卧雲居士;出家后,改道名匡常修,字和陽,別號一器道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農曆二月四日生於膠州城裡,先後住膠州城翰林院、郭家莊、蜈蚣街、辛街。祖籍膠縣王台鎮石灰窯村,祖父自小務農,家境貧寒,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借鄰居場院屋(俗稱團瓢)棲居,給地主扛活糊口,直至扛鋤餓死於門前。父親匡松,從小給地主放牛,後來遷居膠州城裡謀生,主要靠推小車賣腳力。 
一生坎坷一心修道
匡常修自6歲起,即幫父親拉車,7歲時,有一天給父親拉車到東營,來回走了70里路,年幼的匡常修累得連車繩都拉不直。
民國元年(1912年),匡常修8歲入學堂讀書。兩年半之後,因母親生病而輟學,後母親病故。匡常修在少年喪母的悲痛中更加奮志,民國五年(1916年)改入私塾,拜董紀惠為師,在貧困中又發憤攻讀兩年,先後讀了4年半書。
民國七年(1918年),匡常修14歲,因家庭生活所迫,便停學和同里車氏結婚。連續生子養女,生活更加困苦,匡常修便踏入社會開始謀生計,先後去高家同聚福糕點鋪、衙門糧房、坊子街同興福學徒,業餘讀書、習武。
民國十年(1921年)匡常修17歲,去青島四方膠縣籍高家興華店學鞋匠,學成后,去王台高家鞋庄當夥計。
民國十一年(1922年),匡常修18歲,返回膠城,自己先後獨立經營全真靴子店、新大鞋店。鞋業開成后,匡常修讓給二弟經營,自己另攻中醫,業餘習武,帶徒弟,醫道武術大進。
民國十四年(1925年),匡常修21歲,說服了妻子,背著父親,到膠南縣卧雲庵出家做了道士,後日本鬼子燒了廟,又返俗歸里。
民國十九年(1930年),匡常修26歲,其妻車氏病故。次年,早有出家之心的匡常修遂撇家舍子隻身去了嶗山白雲洞,在那裡拜了白雲洞二當家即匡常修的二叔俗名匡夢辰、道名匡真覺為師,匡真覺系武當派傳人李士卿的徒弟,道術武功俱深。匡常修從此當了嶗山道士,先後住持在白雲洞、明霞洞、凝真觀、太清宮,悠悠36載。
1966年6月,為人所共知的原因,匡常修被遣返回原籍膠縣,在城關中雲生產隊當了14年醫生。
1980年5月,青島園林局又將匡常修請回嶗山,任太清宮監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