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
安徽省原建德縣(今東至縣)
東至縣,位於安徽省南部,長江下游南岸,皖、贛兩省交匯處,是八百里皖江的起點;西部和北部瀕臨江岸,平原、崗地與湖泊交錯分佈,中部及南部地形屬中低山區、丘陵;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夏長,春秋短,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截至2018年末,全縣下轄12個鎮、3個鄉、2個開發區,總面積326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8.9萬人。
唐至德二年(757年),分秋浦、鄱陽兩縣置至德縣,以年號為縣名;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升東流場為東流縣;1959年,東流、至德兩縣合併組建成立,各取其首字命名為東至縣。
東至縣境內有堯渡之河、舜耕之山,自古享有“堯舜之鄉”的美譽。考古學家在縣郊的華龍洞遺址發現了中國第五處重要的包含有頭骨化石的猿人化石地點,頭骨化石被命名“東至人”,由此佐證了距今約30萬-50萬年前此地便有古人類活動。2015年末,縣境北部的升金湖入圍《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是安徽首個列入國際級的濕地自然保護區。
2019年12月,東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7.8億元,同比增長5.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65元,同比增長8.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1元,同比增長9.2%。
唐設縣以來,先後沿用至德、建德、秋浦、東流、東至5個縣名,上述縣名的來歷、含義考述如下。
建德:《方輿紀要》:五代楊吳順義二年(922)“改至德為建德縣”。其含義,據《建德縣誌》載:“益其地勢物象與浙東相類也”(即同浙江省建德縣山水面貌相似),故名。
秋浦:民國3年(1914)因建德與浙江省建德縣同名,遂以境內秋浦河定名,改建德縣為秋浦縣。
東流: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取大江東流之意。北宋黃庭堅《丙申泊東流》詩云:“滄江百折來,及此時東流”。《明一統治》:東流縣,以大江自湓城而下,透迤東注,故名”。
東至:建於1959年,縣名由東流、至德兩縣合併各取首字合成。
三國時屬吳國彭澤、丹陽、鄱陽三郡地。分屬豫章郡彭澤縣、鄱鄱陽縣郡鄱陽縣、宣城郡和石城縣地。南朝宋、齊,分屬揚州宣城郡石城、歷陵縣地和江州鄱陽郡鄱陽、潯陽郡彭澤縣地,梁、陳二代在今縣境設南太原郡,置和城(今東流鎮)、晉陽(今張溪一帶)兩縣,屬南豫州。隋平陳后,太原郡及和城、晉陽兩縣並廢,地分屬潯陽郡龍城縣、九江郡彭澤縣和宣州郡秋浦縣、饒州鄱陽郡鄱陽縣。
建德
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陽兩縣地在梅城置至德縣,以年號為縣名,屬江南西道潯陽郡。乾元元年(758)屬饒州,永泰元年(765)改屬池州。會昌初(841-846),在原和城縣舊址建東流場,屬江州彭澤縣。《方輿紀要》載,五代楊吳順義二年(922)改至德為建德縣,仍屬池州,歷南唐不變。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東流場為東流縣,屬江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屬池州池陽郡,並割貴池之晉陽鄉益東流。兩宋時東流、建德兩縣均屬江南東路池州池陽郡。元初屬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屬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屬江浙行省池州路。
明和清初屬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為九華府、華陽府,后仍改為池州府,直隸南京。清順治二年(1645)屬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屬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隸兩江總督,雍正十一年屬安徽省寧池太道。
民國元年(1912)東流、建德兩縣 直屬安徽省。3年元月,建德縣因與浙江省建德縣重名改為秋浦縣,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屬安徽省蕪湖道。21年10月秋浦縣複名至德縣,同月改屬安徽省第八專區。1949年4月22、23日兩縣先後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兩縣仍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1953年2月24日改屬安徽省安慶專區,1959年5月15日,兩縣合併為東至縣,以堯渡鎮為縣城,仍屬安慶專區,1965年7月14日東至縣改屬池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專區改地區,隸屬不變,1980年元月29日改屬安慶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復,東至縣復屬池州行署。
1988年,全縣轄9區(堯渡、東流、大渡口、香隅、昭潭、官港、勝利、張溪、葛公),3鎮(堯渡、東流、大渡口),41鄉(張溪、官港、昭潭、洋湖、泥溪、高山、建新、坦埠、白笏、勝利、瓦壟、木塔、利安、鐵爐、花園裡、西灣、馬坑、青山、東勝、徐村、良田、長安、長嶺、七里湖、楊橋、新庭、八都湖、新豐、慶豐、永豐、石城、汪坡、五豐、合鎮、臨江、香口、姜壩、查橋、馬田、平原、洪方)。
1992年,撤銷徐村、良田2鄉,併入堯渡鎮;撤銷長安、長 嶺、七里湖3鄉,併入東流鎮;撤銷楊橋、新庭、八都湖、新豐、慶豐5鄉,併入大渡口鎮;撤銷合鎮、臨江、香口3鄉,合併設立香隅鎮;撤銷昭潭、永豐2鄉,合併設立昭潭鎮;撤銷官港、石城2鄉,合併設立官港鎮;撤銷勝利、姜壩2鄉,合併設立勝利鎮;撤銷張溪、汪坡、五豐3鄉,合併設立張溪鎮;撤銷洋湖鄉,設立洋湖鎮;撤銷洪方鄉,併入平原鄉;撤銷馬田鄉,併入查橋鄉。
建德
1992年行政區劃調整后,全縣轄9鎮(堯渡、東流、大渡口、香隅、昭潭、官港、勝利、張溪、洋湖)、16鄉(平原、查橋、泥溪、高山、建新、坦埠、白笏、瓦壟、木塔、利安、鐵爐、花園裡、西灣、馬坑、青山、東勝)。
1993年,撤銷平原鄉,設立葛公鎮。1994年,撤銷東勝鄉,設立龍泉鎮,鎮政府由黃荊港遷至龍泉。
1995年,從堯渡鎮析出良田鄉;從大渡口鎮析出楊橋鄉、慶豐鄉;從葛公鎮析出洪方鄉;從張溪鎮析出汪坡鄉;從東流鎮析出七里湖鄉;從官港鎮析出石城鄉。行政區劃調整后,全縣轄11鎮(堯渡、東流、大渡口、香隅、昭潭、龍泉、官港、勝利、張溪、洋湖、葛公)、21鄉(查橋、泥溪、高山、建新、坦埠、白笏、瓦壟、木塔、利安、鐵爐、花園裡、西灣、馬坑、青山、良田、楊橋、慶豐、洪方、汪坡、七里湖、石城)。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池州地區和縣級貴池市,設立地級池州市,東至縣屬池州市。
2001年,撤銷良田鄉,併入堯渡鎮;撤銷楊橋鄉、慶豐鄉,併入大渡口鎮。
2004年底,東至縣轄11個鎮(堯渡、東流、大渡口、勝利、張溪、洋湖、葛公、香隅、官港、昭潭、龍泉)、18個鄉(瓦壟、白笏、坦埠、汪坡、高山、洪方、查橋、七里湖、建新、花園裡、馬坑、利安、木塔、石城、泥溪、西灣、青山、鐵爐)。
建德
2007年2月1日,省、市政府正式批准東至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將原有11個鎮、18個鄉調整為12個鎮、3個鄉。
截至2015年,東至縣轄1個縣。個縣。鎮、3個鄉:堯渡鎮、東流鎮、大渡口鎮、香隅鎮、龍泉鎮、勝利鎮、張溪鎮、洋湖鎮、葛公鎮、官港鎮、昭潭鎮、泥溪鎮、花園鄉、木塔鄉、青山鄉,另設2個省級開發區(東至經濟開發區、大渡口經濟開發區),東至縣人民政府駐堯渡鎮政務新區至德路。
行政區名稱 | 面積 | 郵政編碼 | 居(村)委會數量 |
堯渡鎮 | 388.32平方千米 | 247200 | 38個 |
東流鎮 | 147平方千米 | 247230 | 15個 |
大渡口鎮 | 108平方千米 | 247210 | 15個 |
香隅鎮 | 215.45平方千米 | 247260 | 16個 |
龍泉鎮 | 193平方千米 | 247280 | 15個 |
官港鎮 | 243.54平方千米 | 247270 | 16個 |
張溪鎮 | 273平方千米 | 247250 | 26個 |
勝利鎮 | 145平方千米 | 247220 | 21個 |
昭潭鎮 | 147平方千米 | 247282 | 8個 |
洋湖鎮 | 180.7平方千米 | 247241 | 14個 |
葛公鎮 | 251平方千米 | 247240 | 16個 |
泥溪鎮 | 183.3平方千米 | 247281 | 13個 |
木塔鄉 | 239.75平方千米 | 247272 | 13個 |
花園鄉 | 249.25平方千米 | 247271 | 14個 |
青山鄉 | 101.65平方千米 | 247280 | 8個 |
東至縣為安徽省西南門戶,地處長江皖江段南岸之首,地跨北緯29°34—30°30′,東經116°39—117°18′。東與貴池區、石台縣、祁門縣接壤,南及西南與景德鎮市、浮梁縣、鄱陽縣、彭澤縣毗鄰,西北與安慶市迎江區、望江縣隔長江相望。
東至縣境南北長125千米,東西寬82千米,長江傍境東流,長江岸線85千米。縣城距省會合肥市245千米。全縣國土面積為3261平方千米,為安徽省最大的縣域之一,占安徽省總面積的2.3%。
堯渡河大壩
東至縣地處長江南岸,跨長江平原區與皖南山區兩個一級地貌區。縣境西北瀕臨江岸,屬長江平原區(Ⅰ級區)之望江、東至崗地湖泊平原區(Ⅱ級區,又稱長江西段湖泊平原區);中部及南部屬皖南山區(Ⅰ級區)之西北部低山丘陵區(Ⅱ級區)。
全縣山巒迭起,湖泊河流縱橫。縣境中部東陲與鄰具交界處最高,有低中山蜿蜒起伏,最高峰仙寓山海拔1375.7米。500米以上低山也多集中此區。南部高度次之,均為低山丘陵區,一般在200—500米之間,河系發育。北部、西北部地勢最低,丘陵、崗地與湖泊交錯分佈,高則200—300米,沿江濱湖50—100米,甚至在20米以下。
黃泥湖
東至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雨熱同期,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東至氣候溫和濕潤,極端最高氣溫40.2℃,極端最低氣溫-10.2℃。春秋較短,冬夏較長。
東至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共發現礦產19種(含亞種)。金屬礦產地主要有花山銻金礦、黃柏金礦、花山鐵礦等,礦體規模較小。優勢礦產主要為石灰岩、白雲岩、大理岩、礦泉水等,其中熔劑用石灰岩、水泥用灰岩、冶金白雲岩、建築石料用灰岩、建築石料用白雲岩資源儲量較大。石灰岩預測資源量1億萬噸,氧化鈣平均55%,主要分佈在葛公、洋湖等地。
東至縣活立木總蓄積量7962560立方米,其中林地蓄積7790019立方米(喬木林蓄積7744773立方米、疏林地蓄積9326立方米、散生木蓄積35920立方米),四旁樹蓄積172541立方米。
東至縣2018年人口及構成
2017年,建德市實現生產總值(GDP)390.29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76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189.40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166.13億元,增長13.3%,第三產業對GDP增幅的貢獻率為61.2%。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9.3:50.3:40.4調整為8.9:48.5:42.6,第三產業比重提高2.2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為76498元,增長8.3%。
2017年信息經濟增加值(剔重)14.8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8.9%,增速比上年提高6.8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為3.8%。全市規上(限上)信息經濟企業家數49家,比上年多15家,限上主營業務收入29.14億元,增長35.6%。“1+6”產業除信息經濟外,文創產業增加值23.98億元,增長12.7%;金融產業增加值18.86億元,增長6.8%;旅遊休閑產業增加值27.48億元,增長15.0%;健康產業增加值14.26億元,增長9.5%;時尚製造業增加值2.94億元,增長4.3%;高端裝備製造業增加值11.44億元,增長11.3%。
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1.4%。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呈“七升一降”格局:衣著類上漲1.2%、居住類上漲3.8%、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2%、交通和通信類上漲2.3%、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0.9%、醫療保健類上漲1.5%、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1.5%,食品煙酒類下降0.3%。
建德草莓採摘游
2017年,建德市實現農業總產值55.10億元,增長5.2%。實現農業增加值35.29億元,增長2.7%,其中農業(種植業)增加值24.22億元,林業增加值2.7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53億元,分別增長4.4%、30.1%、6.9%;牧業增加值6.08億元,漁業增加值1.73億元,分別下降4.6%、4.8%。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2.44萬畝,增長0.4%。糧食總產量8.80萬噸,下降0.9%。肉類總產量2.65萬噸,比上年下降1.0%。其中:禽肉產量0.8萬噸,增長9.7%。禽蛋產量7.4萬噸,增長9.1%。年末生豬存欄7.86萬頭,增長3.7%。年末禽類存欄386.14萬羽,增長2.8%。全年水產品產量10120噸,比上年下降5.7%。木材產量5.88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1.3%。
全年新建糧食生產功能區40個,面積16335畝,其中原規劃建設11個,面積3939畝,經規劃修編後補入功能區29個,面積12396畝。累計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96個,總面積80018.9畝。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913家,農業龍頭企業95家。
全年投入水利建設資金3.80億元,其中農村飲用水工程各級投入資金1.47億元,60個村莊完成飲用水工程,解決飲用水人數3.7萬人。年末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8.90萬千瓦。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6.12千公頃。全市各類水庫141座,除險加固病險水庫4座、山塘25座。
新農村建設成果豐碩。全年“秀美山村”建設資金2.03億元,完成村莊生態修復95個,完成2個杭派民居年度建設任務。清潔鄉村、美麗鄉村分別達到25個、67個。全年農民培訓人數達到17088人,農民轉移就業人數1965人。
2017年,建德市實現工業增加值169.12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2.47億元,增長6.7%。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437.41億元,增長9.9%,其中新產品產值173.05億元,增長28.2%,新產品產值率38.9%,比上年提高5.3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總量排名前十的行業總產值384.5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86.5%,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93.13億元,橡膠和塑料製品業85.03億元,非金屬礦物製品業56.82億元,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34.48億元,紡織業32.90億元,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19.57億元,通用設備製造業19.56億元,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18.41億元,金屬製品業16.29億元,農副食品加工業8.37億元。
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6.09億元、11.80億元、13.68億元,增長6.5%、1.5%、13.5%,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28.2%、12.8%、14.8%,比上年提高5.3、0.9和4.3個百分點。八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佔比35.6%,比上年下降15.7個百分點。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8.22億元,比上年增長25.1%,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8.17億元,增長43.8%;非金屬礦物製品業5.60億元,增長100.5%;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3.79億元,增長4.7%;橡膠和塑料製品業1.93億元,下降13.5%;通用設備製造業1.21億元,增長1.2%;紡織業0.93億元,下降10.0%。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20.42億元,比上年增長0.8%。資質以內建築業企業總產值34.69億元,比上年增長7.1%。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6.29億元,下降33.6%。其中,住宅投資9.71億元,下降34.6%。房屋施工面積207.48萬平方米,下降7.5%;新開工面積57.43萬平方米,增長113.0%;竣工面積42.12萬平方米,下降47.0%。商品房銷售面積53.26萬平方米,增長57.2%,其中住宅銷售48.55萬平方米,增長62.0%;商品房銷售額49.38億元,增長59.2%。
2017年,建德市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1.00億元,增長3.2%;住宿餐飲業增加值6.05億元,增長1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95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實現網上零售1.12億元,增長6.1%。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9.61億元,增長11.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8.34億元,增長10.2%。按消費類型統計,餐飲收入24.47億元,增長17.3%;商品零售額103.48億元,增長9.6%。網路零售額30.46億元,增長39.2%。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5.19億元,增長17.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五金電料類、石油及製品類分別增長78.1%、26.8%、21.9%。
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64169萬美元,比上年下降20.8%。其中,出口總額77602萬美元,下降22.7%;進口總額6567萬美元,增長11.0%。按人民幣計算,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分別為52.55億元、4.44億元。
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1個,合同外資3.8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8億美元。全年浙商回歸實到內資16.38億元,增長6.4%。
2017年,建德市金融系統各項存款餘額(本外幣)404.9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1%,其中個人存款236.70億元,增長6.8%。金融系統各項貸款餘額(本外幣)313.17億元,增長25.0%,其中短期貸款122.50億元,中長期貸款188.75億元。
全年保險公司保險保費收入3.63億元,增長21.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49億元,增長26.4%。支付各類賠款1.98億元。其中財產險1.84億元,增長10.8%。
皖南明珠-東至
境內主要碼頭 | |||
---|---|---|---|
東流一號碼頭 | 東流二號碼頭 | 大渡口一號碼頭 | 大渡口二號碼頭 |
大渡口三號碼頭 | 香口碼頭 | 金雞村碼頭 | 華泰碼頭 |
過江設施 | |
---|---|
安慶長江大橋(東至-安慶) | 望東長江大橋(東至-望江) |
東至縣境內共有國道線2條,省道線8條,國家高速5條。
國道 | |
---|---|
318國道 | 206國道 |
省道 | |||
---|---|---|---|
S325 | S222 | S321 | S327 |
S103 | S219 | S229 | S221 |
國家高速 | ||||
---|---|---|---|---|
G318安東高速 | G3高速 | G50滬渝高速 | G35濟廣高速 | 東九高速 |
東至縣火車站
香隅站,建於2008年,是銅九鐵路上的車站。站址在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香隅鎮,郵政編碼:247260。隸屬於上海鐵路局蕪湖車務段管轄,現為五等站。
高鐵:
池州-九江城際鐵路(規劃中)
2017年,建德市實施各類科技計劃371項,其中省級科技計劃84項。截至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24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7家,杭州市級高新技術企業87家。杭州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85個,其中省級以上37個。2017年全市專利申請1353件,下降0.9%,授權637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25件,授權50件。
教育
2017年,建德市共有幼兒園39所,在園幼兒13020人;小學28所,在校學生20742人;初中17所,在校學生9979人;普通高中(含民辦)6所,在校學生7873人;職業高中2所,在校學生1307人。全市專任教師4185人,其中,幼兒園專任教師901人,小學專任教師1280人,初中專任教師1136人,高中專任教師732人,職高專任教師110人,教師進修學校專任教師9人,電大專任教師8人,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9人。全市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升高中段比例99.7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6.29%。
建德市設有建德市壽昌中學、新安江職業高級中學、建德市先鋒職業學校、建德市工業技術學校、建德市霧江職業學校、建德市新安江中學、浙江省嚴州中學梅城校區、浙江省嚴州中學新安江校區(即嚴州中學新校區)等八所中學。
2017年,建德市總藏書67.2萬冊(件),書刊外借41.5萬冊。縣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91處(群),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群)。有線電視用戶14.5萬戶,有線電視信號100%數字化。今日建德出版250期,發行2.1萬份,建德新聞網日均點擊量1.8千次。
2017年,建德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60個,其中醫院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2個,其他衛生機構32個,個體衛生機構77個。擁有床位2904張,增長13.8%,其中醫院2294張。衛生技術人員361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223人,註冊護士1488人,分別增長5.4%和9.6%。嬰兒死亡率2.01‰。。
2017年,建德市舉辦各類群眾性體育比賽189場,參賽運動員2.68萬人次。全市健身苑點650個,其中當年新建12個。體育設施達到省級標準的行政村229個。全市體育場館1個。全年獲得杭州市級以上各類獎牌總數1044枚,其中金牌389枚,銀牌395枚。
新葉風光
2017年,建德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3.7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53萬人,其中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35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0.91萬人。
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5.21萬人,其中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1.57萬人。參加生育、工傷、失業保險人數分別達7.87、8.90、8.15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為99.89%。
年末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791人,其中,城鎮890人,農村12901人。城鄉低保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674元和607元。
全年市慈善總會共募集捐款608萬元,發放各類救助金1136萬元。
全市敬老院36家,比上年末增加2家,供養老人1704人。年末福利院1家,收養嬰幼兒童35人、老人110人。年末集中供養五保對象446人。全市社區服務中心256個。
根據華龍洞遺址和棗林灣遺址的考古發現,距今30-50萬年前,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和動物的生存,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漁人、獵人的生產活動,到了三皇五帝時期,先民們開始重視農耕。
春秋戰國時期,楚、越、吳相爭不息,邑境內的東流始為吳楚境,後為越地,戰國時並為楚境,至德為吳之西境,楚之東境,地處吳頭楚尾。所以這塊土地是中原文化與吳楚文化夾帶巴蜀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地方。
到了唐宋以後,特別是明清時期,由於邑境毗鄰徽州,又與安慶對江,深受徽學文化和古皖文化的影響,故逐漸形成了南徽北皖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物質表現是稻米種植和漁獵活動,其精神文化的表現是崇尚鬼神和膜拜自然,所以古時東至的文化土壤基本上是農耕文化,邑境內象徵圖騰的儺戲、目蓮戲和鬧花燈等民間文娛活動,以及唐宋以後盛行茶文化、佛教文化就是一個明證。
東至境內的主要文化為皖江文化,此外還有徽州文化等文化,東至也是堯鄉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之地。早在明代,便享有“皖江南岸第一繁盛處”的美譽。
【主詞條:東至方言】
東至是多方言分佈區,贛語是當地主體方言。通過6個方言點的語音比較,可以看出東至方言從北到南,江心回民村話→禾豐話→城關話→烏竹話→南溪古寨話→龍泉話是從江淮官話到贛語再到徽語漸次過渡,江淮官話的特色逐漸減弱,徽語的特色逐漸增強,而城關贛語兼有徽語和江淮官話的特色。
徠南溪古寨
東至是魚米之鄉,水產極為豐富,周邊地區淡水魚鮮大多出產於境內的國際重要濕地升金湖。
主要佛教建築:萬佛寺、雲峰寺、玉峰寺、梅山寺、觀 音寺、法門寺、集賢寺、法音寺、安海寺、南門寺、蓮花寺、遍照寺、玉山寺
主要基督教建築:田園新村教堂、業埠教堂、大渡口中央教堂、東流聖地閣教堂、天恩堂、福音堂、珍珠堂、向玉堂、耶穌教堂
主要道教建築:五庄觀、青龍觀
【主詞條:東至民俗】
東至花燈
東至花燈
福主廟會
福主廟會是集祭祀、歌舞、文娛、商貿於一體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流傳於安徽省東至縣的泥溪、龍泉、堯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廟會主要流傳於泥溪鎮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組及周邊村莊。根據建德縣誌(東至縣)記載,福主廟會是為了紀念在建德縣(東至縣)為官的陳杲仁、明萬曆皇帝封其為“福主余公”神號,后鄉間百姓均稱其為余公,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菊花節
時間:每年11月15日
縣政府請表演者搭台唱戲、跳舞、唱歌、雜技、小品、朗誦陶淵明詩集、賞菊花,懷念陶淵明。地點:東流陶公祠。東流鎮是著名詩人陶淵明曾經居住的地方,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年佳句。為期一周的東至縣東流菊花節由東流鎮主辦,旨在通過舉辦菊花節,打好陶公牌,唱響菊花戲。
文南詞
文南詞
雞公調
雞公調錶演豐富多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內容涉及到舞蹈、唱聲、音樂、手工技藝、服飾美術等。它是以劇團為載體,以劇本為依託,以輕便自由為形式,蘊含著諸多要素的民間文化。演出時男女老幼演員根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表演。時唱時舞,伴有獨白,舞唱結合。演出時分角色著裝,並繪畫各式臉譜,主色調為紅、白、黑。演出時鼓、琴、胡、鑼、梆、吶從旁托唱與幫腔,增入了柔和優美的旋律。
東至因是黃梅戲之鄉安慶的近鄰,所以黃梅戲在縣域內也頗為流傳。
(更多東至的民間藝術請參閱下方二級目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表格)
【主詞條:東至茶文化】
東至縣植茶歷史悠久,茶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據馮勝祥《東至茶說》一書的記載和考證,“建德當天下水陸之會,又吳楚皖浙之交”,地理區位優越,是安徽皖南的主要茶區。飲茶史約始於公元前三百年,距今2200年;植茶史至少始於三世紀,即晉代以前,距今1600餘年;商品茶生產始於中唐,距今1200年。東至名茶,唐有“至德茶”、宋元有“饒池仙芝”、明清有“千兩朱蘭茶”;清及當代有“祁門紅茶”、“東至雲尖”等。其中“千兩朱蘭茶”和“祁門紅茶”,遠銷國外,“惟西洋人日所必需”。在長期的植茶、制茶、販茶、飲茶過程中,東至茶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都做出過重大貢獻。葛洪留山植茶。
據史料記載,晉代葛洪曾在東至縣葛公鎮西的留山修道煉丹。道教徒為便於煉丹修心,離不開飲茶,葛洪不僅繼承了師祖葛玄的飲食習慣,而且還在留山遍植茶葉,還作了一篇詠茶文——《圓茗》。
據東至縣誌記載,東至也是著名紅茶品種祁門紅茶的發源地。
2015年,考古學家在東至縣郊的華龍洞遺址發現了中國第五處重要的包含有頭骨化石的猿人化石地點,頭骨化石被命名“東至人”,由此佐證了距今約30萬-50萬年前此地便有古人類活動。
此次考古人員在華龍洞洞穴口28平方米的發掘面積內,除了發掘出土包含古人類完整頭骨在內的20多件古人類化石外,還發現大量動物的骨骼化石。考古人員在清理中發現,這些骨頭有大量人為破壞的痕迹。有的上面有砍砸痕迹、有的則完全被砸碎。而且它們一堆堆,層層堆積,保存著最初的原始面貌,而且在發現的部分石器上,還殘留著切割肉類留下的殘渣。吳秀傑表示,從現場的種種跡象表明:這裡是當時古人類的生活區域,他們在這裡敲骨吸髓肆意捕獵著各種野生動物。
【主詞條:東至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類 | 序號 | 名稱 | 分佈地區 |
民間舞蹈 | Ⅰ-1 | 六獸燈 | 官港鎮 |
Ⅰ-2 | 磨盤燈 | 張溪鎮 | |
Ⅰ-3 | 五猖太平燈 | 官港鎮、洋湖鎮 | |
Ⅰ-4 | 八仙過海燈 | 張溪鎮 | |
Ⅰ-5 | 平安草龍燈 | 木塔鄉 | |
Ⅰ-6 | 龍燈 | 勝利鎮、東流鎮、洋湖鎮、 堯渡鎮、張溪鎮、泥溪鎮 | |
Ⅰ-7 | 獅子燈 | 葛公鎮 | |
Ⅰ-8 | 昭潭綵船燈 | 昭潭鎮 | |
Ⅰ-9 | 東流龍船燈 | 東流鎮 | |
Ⅰ-10 | 十番九子燈 | 張溪鎮 | |
Ⅰ-11 | 蚌燈 | 勝利鎮、洋湖鎮、張溪鎮 | |
Ⅰ-12 | 斗笠舞 | 官港鎮 | |
民間戲曲 | Ⅱ-1 | 文南詞 | 青山鄉、東流鎮、官港鎮、 堯渡鎮 |
Ⅱ-2 | 目連戲 | 東流鎮、官港鎮、張溪鎮、 泥溪鎮 | |
Ⅱ-3 | 雞公調 | 木塔鄉 | |
Ⅱ-4 | 黃梅戲 | 東至縣境內各地 | |
民間手工技藝 | Ⅲ-1 | 葛公豆腐製作 | 葛公鎮 |
Ⅲ-2 | 紅茶製作 | 葛公鎮、堯渡鎮 | |
Ⅲ-3 | 昭潭土菜 | 昭潭鎮 | |
Ⅲ-4 | 麥魚製作 | 張溪鎮 | |
Ⅲ-5 | 木塔土菜 | 木塔鄉 | |
Ⅲ-6 | 蛇傷葯採制 | 官港鎮、泥溪鎮 | |
生產商貿習俗 | Ⅳ-1 | 龍網捕魚 | 張溪鎮 |
民間信仰 | Ⅴ-1 | 福主廟會 | 泥溪鎮、堯渡鎮、龍泉鎮 |
Ⅴ-2 | 天官賜福 | 葛公鎮 | |
Ⅴ-3 | 堯鄉燈會 | 東至縣文化館(全縣參與) | |
Ⅴ-4 | 婚嫁習俗 | 東至縣境內各地 | |
Ⅴ-5 | 喪葬習俗 | 東至縣境內各地 | |
民間音樂 | Ⅵ-1 | 勝利民歌 | 勝利鎮 |
Ⅵ-2 | 張溪民歌 | 張溪鎮 | |
Ⅵ-3 | 官港民歌 | 官港鎮 | |
Ⅵ-4 | 十番鑼鼓 | 香隅鎮、青山鄉、勝利鎮 | |
Ⅵ-5 | 打夯號子 | 勝利鎮、大渡口鎮、張溪鎮 | |
民間文學 | Ⅶ-1 | 大曆山的傳說 | 堯渡鎮、東流鎮 |
Ⅶ-2 | 海公德政碑的傳說 | 昭潭鎮 | |
Ⅶ-3 | 南溪古寨的傳說 | 花園鄉 | |
民間曲藝 | Ⅷ-1 | 江南大鼓 | 葛公鎮、官港鎮、泥溪鎮 |
民間美術 | Ⅸ-1 | 剪紙 | 張溪鎮、堯渡鎮 |
Ⅸ-2 | 蘆桿紙紮 | 勝利鎮、東流鎮、張溪鎮 | |
Ⅸ-3 | 竹畫 | 堯渡鎮 | |
IX-4 | 竹書 | 堯渡鎮 |
【主詞條:東至旅遊】
東至縣擁有眾多歷史遺跡和人文景觀。境內歷山,又名舜耕山,相傳舜帝躬耕於此,堯聞其賢,千里來訪。存有堯渡之河、舜耕之地,素有“堯舜之鄉”之美譽。主要景點有九天仙寓景區、大曆山、升金湖自然保護區、南溪古寨、東流古文化區、龍源旅遊度假村等景點。
東至旅遊景點 | ||
---|---|---|
. | 相關景點 | 代表圖片 |
風景區 | 升金湖、大曆山、九天仙寓、天台山、東塢山瀑布群、黃湖秋風、四角尖、玉峰霽石、黃泥湖水上觀光旅遊區 | 國際濕地公園-升金湖 |
度假區 | 香口溫泉、八都湖、堯渡河漂流、七里湖垂釣中心、金雞窠漂流、梅山度假村、清水湖畔度假村、黃泥湖、乃灘、龍源旅遊度假村(江南農業科技園)、馬坑森林浴場、紫石塔自然保護區 | 避暑消遣勝地-龍源旅遊度假村 |
公園 | 東至文化公園、金字牌森林公園、永正森林公園、市民公園、天台山森林公園、張家灘賽馬場、赤頭森林公園、滴水崖公園、城南公園(規劃)、河西情人壩、赤頭公園 | 東至城區生態綠肺-金字牌森林公園 |
歷史遺跡 | 吳氏家族墓祠、皖南事變紀念碑、華龍洞遺址、南門嶺烈士陵園、櫸根關古徽道、吳太夫人墓、周馥墓、周氏宗祠、梅源山舊石器遺址、玉峰山壽字岩摩崖石刻、雲峰寺、大渡口鎮基督教堂、中共皖贛特委秋浦縣委會舊址、風林寺、梅城古城牆、木塔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軍樓、屈原紀念館、秋浦紅軍局第一次會議舊址、余公廟、將軍廟、東至古控海水軍基地、海公德政碑、許公祠 | 東至猿人發現地-華龍洞遺址 |
歷史建築 | 大河裡峽谷堆石奇觀、陶公祠、龍泉觀音亭橋、回族古村落、棗林灣遺址、二橋風月、東流古城、天然塔、秀峰塔、張溪老街、三十里、江心洲、歷山牌坊、堯渡老街、南溪古寨、匈奴古寨村落舊址、高山革命根據地、東流古街、葛洪煉丹遺址、梅公亭、梅山寺、東至文廟大成殿、朱元璋水軍營地、許世英故居、東至漢代古墓群、孤山寺、東流老閘 | 陶潛種菊賦詩地-陶公祠 |
地標 | 東至玩具工業城、匯金商業廣場、東至商業步行街、鑫林河畔商業街、金字牌電視塔、東流路、東至美食街、新天地廣場 | 東至新區商圈-新天地廣場 |
黃昏時的升金湖
九天仙寓景區全景
東至縣特產 | ||||
---|---|---|---|---|
東至雲尖(國家地理標誌) | 仙聚蘭翠茶 | 紫石塔毛尖茶 | 馬坑香茗 | |
祁紅茶葉 | 陶公菊茶 | 葛公豆腐 | 東至麥魚(國家地理標誌) | |
蕨菜 | 菜糕 | 官港香菇 | 官港木耳 | 高山麻餅 |
香口大米 | 龍溪麻油 | 升金湖青蝦 | 升金湖大閘蟹 | 七里湖鯽魚 |
建新珍珠 | 八都湖銀魚 | 堯渡棗糕 | 江南絲綢 | 梅乾菜燒餅 |
八都湖鯿魚 | 劉氏豆腐乳 | 劉氏蘿蔔乾 | 玉米糖 | 紅心山芋 |
生漆 | 桐油 | 杉樹腦 | 大理岩 | 石灰岩 |
年代 | 姓名 | |||
古代 | 唐周系 | 周繁 | 宋李植元祐 | 周文質 |
陶淵明 | 江杏 | 應達 | 朱熹 | |
周繇 | ||||
近代 | 許世英 | 周學熙 | 周叔弢 | 倪南山 |
周叔韞 | 謝宗安 | 周仲錚 | 周一良 | |
汪漢卿 | 周驥良 | 李宗 | 馬飛 | |
檀武臣 | 孔貞運 | 胡璋 | 周馥 | |
周志俊 | 章韞胎 | 周熙良 | 周鈺良 | |
周明泰 | 章大光 | 鄭三俊 | 江之翰 | |
朱富潤 | 宋文奎 | 汪回思 | ||
現代 | 丁常青 | 王恆 | 馮永利 | 沈傑松 |
管其兵 | 朱峰 | 王志高 |
榮譽 | 時間 |
中國金融生態縣 | 2010年 |
安徽省發明專利授權量“十強縣” | 2019年 |
安徽省文明縣(市) | 2020年 |
安徽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 | 2020年 |
第三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 | 2020年 |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第一批) | 201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