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儉嗇

南朝宋劉義慶等編寫的筆記小說

《儉嗇》選自《世說新語·第二十九》《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世說新語》“三十六”門中專列“儉嗇”一門,可以說是吝嗇鬼的專傳。“儉”“嗇”在此為同義詞,都有慳吝、小氣的意思。《世說新語》“儉嗇”門的九則小故事,塑造了六個各具特色的鮮明人物。

題解


儉嗇,指吝嗇。本篇跟後面幾篇,如汰侈、忿狷、讒險等,同樣是記述士族階層的各種性格表現。篇內所述多是豪族高官的一些生活側面。例如第2、3、4、5則都是記司徒王戎的事。王戎“既貴且富”,卻吝嗇異常:侄兒結婚,只送一件單衣做禮物,事後還又要了回來;女兒結婚時借了他的錢,不還錢就給臉色看;他的財富“洛下無比。契疏鞍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這些都很有代表性地顯示出一個守財奴的性格特點。

原文


【原文1】
和嶠性至儉,家有好李,王武子①求之,與不過數十。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將③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詣園,飽共啖畢,伐之,送一車枝與和公②。問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
【註釋】
①王武子:王濟,字武子,是和嶠的妻舅,勇力過人,很有名望。
②上直:當值;值班。
③率將:帶領。
【譯文】
和嶠本性極為吝嗇,自己家有良種李樹,王武子求他給些李子,只給了不過幾十個。王武子趁他去值班,帶著一班喜歡吃李子的小夥子,拿著斧子到果園裡去,大家一起盡情地吃飽以後,把李樹砍掉了,給和嶠送去一車樹枝。並且問道:“比你家的李樹好不好?”和嶠收下了樹枝,只是笑一笑罷了。
【原文2】
王戎儉吝,其從子①婚,與一單衣,后更責②之。
【註釋】
從子:侄兒。
②責:索取。
【譯文】
王戎很吝嗇,他的侄兒結婚,只送一件單衣,過後又要回去了。
【原文3】
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礁之屬,洛下無比①。契疏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②。
【註釋】
①區宅:房屋。僮牧:奴僕和放牧的僕人;僕役。膏田:肥沃的田地。水碓(duì):利用水為春米的設備。
②契疏:契約、帳簿。鞅掌:眾多。籌:籌碼,計數用的工具。
【譯文】
司徒王戎,既顯貴,又富有,房屋、僕役、良田、水碓之類,洛陽城里沒有人能和他相等。契約帳簿很多,他常常和妻子在燭光下擺開籌碼來計算。
(4)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
【譯文】
王戎家有良種李子,賣李子時,怕別人得到他家的良種,總是先把李核鑽破再賣。
庾亮
庾亮
【原文5】
王戎女適裴頠,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
【譯文】
王戎的女兒嫁給裴頠,曾向王戎借了幾萬錢。女兒回到娘家,王戎的臉色就很不高興;女兒趕快把錢還給他,王戎這才心平氣和了。
【原文6】
衛江州在尋陽,有知舊人投之,都不料理,唯餉王不留行一斤①。此人得餉,便命駕。李弘范聞之,曰:“家舅刻薄,乃復驅使草木②。”
【註釋】
①衛江州:衛展,字道舒,西晉末任鷹揚將軍、江州刺史。江州官署所在地是潯陽。知舊:知己和舊友。料理:照顧;幫助。王不留行:藥草名,一名剪金花。送此物,是暗示不留。
②家舅:對人稱自己的舅父。
【譯文】
江州刺史衛展在得陽時,有知交和老朋友投奔他,他一概不幫助,只是送一斤王不留行。這些人得到了禮物,就起身走了。李弘范聽到這件事,說:“我舅父太刻薄了,竟然役使草木來逐客。”
【原文7】
王丞相儉節,帳下甘果盈溢不散①。涉春爛敗,都督白之,公令捨去②,曰:“慎不可令大郎知③!”
【註釋】
①帳下:幕府中。
②都督:官名,是軍事長官,等於衛隊長。
③大郎:父稱長子為大郎,這裡指王悅
【譯文】
丞相王導本性節儉,幕府中的美味水果堆得滿滿的,也不分給大家。到了春天就腐爛了,衛隊長稟報王導,王導叫他扔掉,囑咐說:“千萬不要讓大郎知道!”
【原文8】
蘇峻之亂,庾太尉南奔陶公,陶公雅相賞重①。陶性儉吝,及食,啖薤,庾因留白②。陶問:“用此何為?”庾云:“故可種。”於是大嘆庾非唯風流,兼有治實③。
【註釋】
①蘇峻之亂:參看《假譎》第8則注①。賞重:讚賞、重視。
②薤:草本植物,地下有鱗莖,可以吃,也可以再種。靠近根部的薤頭是薤白,也叫白。參看《黜免》第4則注①。
治實:治國的實際才能。
【譯文】
郗愔
郗愔
蘇峻叛亂時,太尉庾亮南逃去見陶侃,陶侃很讚賞並重視他。陶侃本性吝嗇,到吃飯的時候,給他吃薤頭,庾亮順手留下薤白。陶侃問他:“要這東西做什麼?”庾亮說:“仍舊可以種”。於是陶侃極力讚歎庾亮不僅風雅,同時有治國的實際才能。
【原文9】
鄙公大聚斂,有錢數千萬,嘉賓意甚不同①。常朝旦問訊,郗家法,子弟不坐,因倚語移時,遂及財貨事②。郗公曰:“汝正當欲得吾錢耳!”乃開庫一日,令任意用。郗公始正謂損數百萬許,嘉賓遂一日乞與親友、周旋略盡③。郗公聞之,驚怪不能已己。
【註釋】
聚斂:指搜刮錢財。嘉賓:郗超,字嘉賓,是郗愔的兒子,好施捨,喜交遊。
②移時:過了很久。
③乞與:給與。周旋:指有交往的人。
【譯文】
庾亮
郗愔大肆搜刮錢財,有幾千萬錢,郗嘉賓很不同意這樣做。有一次,嘉賓早晨來問安,按照郗家的規矩,子弟不能坐著,嘉賓便靠著談了好大一會兒,終於談到錢財的事情。郗愔說:“你只是想要我的錢罷了!”於是就打開錢庫一天,讓他隨意取用。郗愔原先只以為會損失幾百萬左右,嘉賓竟然在一天內送給了親友和有交往的人,幾乎都用盡了。郗愔聽說了,驚詫不止。

後世評價


在琅邪臨沂王氏一族中,貧富及其觀念又與陳留尉氏阮氏有所不同。司徒王戎亦為“竹林七賢”之一,但他既無文章傳世,又不如嵇、阮、向、郭之名聲顯赫,所以常常為研究者們所忽視。但實際上他的與眾不同之處頗能說明其個人特性與社會原因。他最為人知的品性就是好財而吝嗇:
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契疏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世說新語·儉嗇》)
和嶠本條劉孝標註引王隱晉書》:“戎好治生,園田周偏天下。翁嫗二人,常以象牙籌晝夜算計家資。”又引《晉陽秋》:“戎多殖財賄,常若不足。”據此可見王戎的財富之巨,不在石崇之下。可他與石崇不同的是他並不揚財露富,而是慳吝無比:
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后更責之。(《世說新語·儉嗇》)
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世說新語·儉嗇》)
王戎女適裴頠,貨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世說新語·儉嗇》)以往的研究者往往簡單地用“剝削者聚斂無度的貪婪本性”來解釋王戎的儉嗇行為。今天顯然應當對此作出深入而令人信服的解釋。王戎的財富固然與石崇及北阮之流相似,但身為“竹林七賢”成員,他又有許多超凡脫俗的名士風度。王戎的父親王渾阮籍是朋友,阮籍比王戎年長二十歲,但自從與王戎相識后,阮籍對王戎的好感就逐漸超過了他的父親。“籍每適渾,俄頃輒去,過視戎,良久然後出。謂渾曰:'浚沖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王戎傳》)從此王戎便成為阮籍放達生活的經常夥伴。阮籍至鄰家美色婦酒壚飲酒時,王戎是陪同(《任誕》),阮籍等人在竹林酣飲時,王戎也前去同飲並相互調侃。直至嵇康、阮籍等人去世后,王戎舊地重遊,睹物思人,還對當年的竹林之遊、竹林之友深表懷念:
王浚沖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世說新語·傷逝》)
文中“黃公酒壚”當為“黃壚”之誤,表示王戎對與故舊生死相隔的慨嘆。與嵇、阮同類,王戎亦為性情中人。他中年喪子后,山簡前去看望,見王戎悲痛不已,便以“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相勸,可王戎卻深情地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山簡受其感動,“更為之慟”(《傷逝》)。
王戎但是王戎畢竟與嵇、阮有所不同。王戎在懷念嵇、阮時所說“自嵇康、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的話,說明他已經意識到嵇、阮去世后自己的變化。這個變化並非他個人的意願,而是險惡的政治環境迫使他不得不以明哲保身的態度為人處世。而在他採用的明哲保身的辦法當中,其中有一項就是以吝嗇的舉動給人以斤斤計較於細節小事而忽略於大節大事的印象,從而躲過政治麻煩。對此,王戎同時代的人往往心領神會,孫盛在《晉陽秋》中就王戎慳吝的故事說:“戎多殖財賄,常若不足。或謂戎故此以自晦也。”(《儉嗇》“司徒王戎既貴且富”條劉孝標註引)戴逵也就此論道:“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或曰:'大臣用心,豈其然乎?’逵曰:'運有險易,時有昏明,如子之言,則蘧瑗、季札之徒,皆負責矣。自古而觀,豈一王戎也哉?’”他之所以能夠活到七十二歲壽終正寢,為“竹林七賢”中最長壽者,當得力於這種明哲保身之法。這樣的作法表面上看與竹林時期的放誕之舉已經判若兩人,但其精神實質仍然如一。鍾會有一句廣為人知的評價王戎的話:“裴楷清通,王戎簡要。”近代嚴復對此解釋道:“清通者,中清而外通也;簡要者,知禮法之本而所行者簡。二者皆老莊之道。”可謂一語中的。王戎的行為說明,儘管西晉時期士族已經在經濟上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因為在政治上尚未達到與皇權分庭抗禮的地步,所以仍然要受到皇權的嚴重製約。

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年--444年)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