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貴

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副院長

王金貴,男,1965年出生,天津人,中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專家。

人物經歷


王金貴教授1988年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現天津中醫藥大學),進入了第一附屬醫院工作,至今已30年。在其三十載從醫歷程中,他早已褪去年輕時的青澀,而是由一名年輕的小大夫變成了一位睿智從容、被患者親切稱讚為“全能型專家”的天津市名中醫。但他唯一始終不變的是對中醫的深沉熱愛以及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
(一)兒時萌生學推拿
天津是近現代武術之鄉,武術拳種多,奇功異效,奧妙各異,風格獨特。特別是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霍元甲、民國武術宗師韓慕俠等一系列名家的出現,更是近代天津精武文化發展的縮影。而這一精武背景也為正骨推拿的發展孕育了土壤,眾多武術行家都在習武的摸爬滾打中練就了“捏胳膊拿環”(舊為傷科代稱)的手藝。特別是濱海一帶,即便是巷子里的普通百姓也都掌握幾手脫臼複位的絕活。
王金貴教授出生在濱海新區的塘沽地帶,男孩的本性,從小喜歡踢球打彈。而小夥伴間的打鬥,少不了磕碰,今天李家孩子胳膊“脫臼”、明天趙家孩子肩膀“掉環”,那也是常有的事。而每次最吸引他的,不是複位后小朋友能夠重新嬉笑挑逗,調皮玩鬧,而是大人捏胳膊、拿環那流暢的手法以及瞬間的成就感。從此,在他幼小的心裡逐漸萌生了一個清晰的念頭,“我要學會‘拿環’”。在家裡人的鼓勵下,大人們的教授下,他雖然沒能學到哪門哪派的武功,但卻也略會幾招花拳繡腿,掌握了幾手簡單的推拿手法
(二)少年矢志中醫學
兒時長期對武術及正骨的痴迷熱情,到了青少年時期沒有減少。除了每日雷打不動的練習拳腳外,他還參加了校運動隊,堅持每天鍛煉身體。而在這期間,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則徹底堅定了他矢志從醫的念頭。
在那場大災難中,奪去了京津唐地區20餘萬人的生命,更有10萬多人遭受了重傷,濱海一帶也被地震殃及。地震后,一批北京、天津的骨傷專家前往災區救治地震受傷的傷員,他們不畏辛苦、救死扶傷,冒著頻頻餘震危險戰鬥在災區一線。當看到因為髖關節脫位而痛哭流涕的七尺男兒,在專家妙手施治下,神奇恢復直立行走的時候;當看到下肢腿骨折而絕望的老人,在專家緊急救治下,重鑄生活信念的時候,這些場景讓少年的王金貴看在眼裡記在心中,更深深鐫刻在他年少的記憶里,也真正堅定了他從醫的畢生信念。因此,在家人的鼓勵下,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在參加高考時毅然決然的報考了天津中醫學院(現天津中醫藥大學)。
步入大學,王金貴教授真正開始了對中醫的系統學習,而這五年的中醫專業學習奠定了他初步的中醫理論基礎。他除了日常的課業學習外,還熟讀《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白話解》、《藥性賦》等著作。利用假期背誦經典和為親戚朋友看病,幾乎成了他的正常“工作”。就這樣,在讀完中醫學院的第五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分配到了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正式開始了他的業醫之路。
(三)而立喜獲名醫助
常懷感恩之心,是王金貴教授做人準則。他常說,如果沒有醫學路上的貴人相助,他難有今天成績。
在他剛入醫院工作時,隋卓琴老師是他的第一位帶教老師。隋老是天津臟腑推拿名家劉希曾的徒弟,在臟腑推拿方面深得劉希曾真傳,造詣深厚。王金貴教授跟隨隋老不但系統學習了臟腑推拿的理論知識,更掌握了傷科、小兒推拿的基本操作,因此他一直稱隋老為其從事中醫推拿的引路人。
在王金貴教授從醫路上的第二位“貴人”,就是陳志華教授。陳志華是推拿科創始人胡秀章的高足,也是胡老的繼任。陳老不但繼承了胡氏腹部推拿,同時對於傷科推拿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二人真正的交集是在德國斯圖加特工作那年,這個機緣巧合也讓陳志華老先生記住了這位年輕肯學的後生。有一次,診所來了一位慢性腰痛急性發作的男性患者,仔細詢問病史后,陳老有意要考一考他,就問他這個病人應該從哪個角度入手。年輕的王金貴教授稍加沉思后,提出了從風邪論治腰痛的觀點,他引用《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腰痛篇的觀點,腰痛急性發作特點與風邪的善行而數變吻合,治療局部腰痛可兼顧祛風。陳老覺得這個年輕人說的不無道理,就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果然幾次推拿配合中藥小續命湯加減治療后,這位患者的病患就解除了。因此,陳老打心裡喜歡這個動腦筋而且知識淵博的年輕人。
還有一位被王金貴教授稱為亦師亦友的“貴人”,就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劉公望教授。劉老是天津市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被公認是中醫學院的“百科全書”,方脈功底深厚,他博覽群書,無論是中醫經典還是各家理論,無不涉獵。在老師的影響以及指導下,王金貴教授從內、婦、兒到傷科的角度對中醫臨床400餘個方劑逐一進行了臨床驗證。常言道,“背熟湯頭三百首,未曾辨證已知方”,這些中醫理論功底的積累也為王金貴教授日後以中醫綜合療法,內外兼治、涉及多專科疾病的全方位運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王金貴教授終身難忘的“貴人”還有他的共同博士研究生導師石學敏院士。他在石院士醒腦開竅針刺法指導下,創新性提出了“通督疏經”針刺法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進一步強化了在軟組織損傷疾病治療過程中的針推結合,也促進了他後來“針推方脈,雜合以治”思想的確立。同時,時任推拿科副主任並主持工作的他在科室管理方面還大刀闊斧地進行了醫療方式改革,改變了以往唯手法萬能的歷史,形成了中醫綜合治療的格局,推拿科床位也從30張猛增至100張(現已220張)。而這段歷史也讓石院士對這個年輕小夥子刮目相看,笑談“看他的衝勁,彷彿看到了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也是在石院士的鼓勵以及支持下,王金貴教授從科室的年輕大夫一躍成為全院當時最年輕的科主任。
(四)不惑亦然砥礪行
縱觀中醫各科,名家往往專註於一點,逐漸形成自我理論體系。推拿學科也不例外,傳統推拿醫生多將追求手法嫻熟、創新、種類繁多作為目標。然而不惑之年的王金貴教授,卻沒有將視線過多集中在此,而是將目標定在了推拿的學術理論高地。
在傷科推拿方面,他改變了傳統“西醫診斷,中醫治療”的模式,將中醫時相性辨證施術理論貫穿到現代軟組織損傷疾病治療始終,並提出了以手法為主導,多種中醫外治療法結合的“君臣佐使”配伍方案,創新性提出了慢性軟組織損傷的“時相性辨證施術”理論。在小兒推拿方面,他針對小兒病、生理的特殊性,提出了小兒推拿“核心特定穴”的治療法則,並總結出以“體質臟腑辨證”為依據,“五行生剋制化”為治則的小兒推拿理論方法體系。在臟腑推拿方面,則是堅持大中醫理論指導下,總結出了以“通脈調氣”為理論基礎的“津沽臟腑推拿”體系。提高臨床療效的同時,更促進了學科理論體系的完善。而上述種種,都與他植根中醫,堅持中醫理論指導的鍥而不捨精神密不可分。
而隨著理論功底的不斷深厚,臨床水平不斷提升,王金貴教授也因其突出的成績,在不惑之年獲評天津中醫藥大學首批中醫師帶徒導師。在這批專家裡不乏石學敏、張伯禮、阮士怡等中醫大家,而他卻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儘管如此,他依舊保持著嚴謹學風,注重積累傳承向發揮創新的轉變,教學相長,時常與徒弟因為學術問題討論到很晚。
進入不惑之年的他,另外一個重要改變就是矢志要當一名“雜病”郎中,這是他對自己的戲稱,但在患者眼裡他卻是一名“全能型”的專家。《黃帝內經》言:“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做中醫是個慢功夫,只有廣知博學,才能領會中醫的真諦,才能在臨床中活學活用,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在2012年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他考上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三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的研修項目。而那個項目是他從醫人生的第二次轉折,他通過名家講座,逐漸對傳統經典方劑由既往的臨床實踐驗證,升華為思辨哲學的深刻認識。他廣泛求訪全國中醫名家,在牢固中醫思維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對“內外兼治”更進一步的認識,更是其後期對現代疑難雜症突破的關鍵。
在這期間,他拜在了全國名老中醫黃文政教授門下,也進一步提升了他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重視“氣血調節”是黃老治病特色。王金貴教授在其啟發下,一方面將氣血平和引入到疾病的治療中;同時,又與臟腑推拿結合,通過臟腑推拿調氣通脈提高臨床療效。王金貴教授多年來秉承師法,每獲良效。而他的門診患者也由以往單一的頸腰腿病患者群,病種逐漸地豐富起來,帕金森、脊髓側索硬化等一批臨床疑難病患者也都慕名前來就診。自此,王金貴教授也從一名針灸推拿醫生,逐漸成為“針灸熨拓煎丸之法無所不備”的臨床“雜病”知名專家。
(五)雜醫蛻變向名醫
晚清著名學者楊守敬曾說:“天下有博而不精者,未有不博而精者也。”王金貴教授兼容並蓄,不斷探索,用行動展示著新時代“名中醫”風采。他對全科知識的“博”,離不開其審證求因,辨證精確,方法獨到,既嚴繩墨,又獨富心裁的從醫態度,亦離不開他長期以來對中醫信念執著的追求與不斷學習的態度。而其對專科知識的“精”,則源於其在“博”的基礎上,去偽存真,博採眾長。
在“博與精”辨證的“雜醫”路上不斷求索,也逐漸讓其向“名醫”蛻變。他接診的一位痙攣性斜頸患者,頸項板滯抽搐數月余,曾前往協和北醫三院等救治無效,遂來本院救診。王金貴教授在細查病情后,通過對疾病的分析,認為屬於土不榮木又夾雜了外風的誘因而引動肝風,肝風內動發為痙證。遂先以桂枝加葛根湯玉真散投石問路,幾劑湯藥下去患者癥狀略有改觀,但是仍然痙攣抽搐。他細思量患者病情,認為外風雖除,但內風引動的血虛未有解除,遂在守方基礎上,又重用了白芍並配合全蠍蜈蚣熄風止痙葯,以平肝熄風止痙,這次幾劑湯藥,患者的痙攣震顫得到了有效而遏制。同時,王金貴教授又配合針灸對十二正經氣血的調節以及推拿對氣街四海的調節,最終患者在近三個月的治療中得獲痊癒,患者的父親喜極而泣,並贈送匾額“金研醫道,貴至精誠”。
對於經方的信手拈來,源於他持之以恆的經典背誦;對於中藥的布陣得法,源於他經久不變的近與病謀;對於手法的應用有神,則源於他長期以來的手隨心動。經過臨床多年的錘鍊,以及自身的不斷努力,王金貴教授實現了從“雜醫”向“名醫”的蛻變,成為了全國優秀臨床人才,亦是迄今為止天津市歷史上最年輕的“天津市名中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金貴,從醫20餘年,多次在海內外進行學術專題講座,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拿治療軟組織損傷、腹部推拿治療功能性內科病、推拿養生及治未病方面的臨床與研究工作。
擅長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的預防與治療,以及在腰椎滑脫等脊柱源性疾病、腸易激綜合征緊張性頭痛、廣泛性焦慮症、心理生理性失眠等內科功能性胃腸病及神經精神疾病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療效卓著。同時在指導中醫導引、功法防病養生方面有獨到之處。
與此同時結合推拿臨床及科研成果,創立了運周內功腹部推拿療法、固本調神理筋療法、通絡儲藥罐療法、辨證中藥濕敷療法、活血膏摩療法等中醫藥特色療法。主持承擔31項國家省部各級科研課題,包括作為課題負責人的國家級課題5項,共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8項、國家專利成果2項。

論文著作

主編著作8部,編寫推拿專業教材12部(其中主編2部,副主編5部)論文10篇。

獲得榮譽


先後獲得“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全國霍英東教育基金會教師獎、“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131人才工程”青年名醫等稱號。

社會任職


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副院長,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手法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脊診整脊技術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中醫藥學會推拿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