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灸

砭灸

砭灸是砭法和灸法的合稱。砭法即砭石療法,產生於石器時代,位居我國中醫六術之首。目前已具有一套以中醫經絡學說為中心的完整理論,強調整體,重視內因。利用砭石施以不同手法進行無創性的溫和刺激,以調動機體本身的防禦能力,預防或治療疾病的療法。灸法即把燃燒著的艾絨或其他藥物按相應的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或治療疾病的療法。砭灸則是以泗濱浮石為原材料,採用現代先進的超微粉塗布技術,將砭石粉末與壓敏膠溶合研製而成。通過貼敷於體表經絡穴位、足底反射區及疼痛部位,利用砭石自身特定波長的遠紅外熱輻射及特定頻率的超聲波脈衝振動,深層次刺激貼敷部位,達到類似於針刺法與灸法的效果,發揮其益氣活血、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扶正祛邪等四大功效,實現輕鬆治療各種慢性疾病和各種疼痛病症的目的,是一種貼身的養生工具。

基本介紹


biān jiǔ砭灸
砭灸又名砭貼(biān tiē),是一種砭石粉末穴位貼。它是以泗濱浮石為原材料,採用現代先進的超微粉塗布技術,將砭石粉末與壓敏膠溶合,研製而成的。通過貼敷於體表經絡穴位、足底反射區以及疼痛部位,利用
砭灸
砭灸
砭石自身特定波長的遠紅外熱輻射以及特定頻率的超聲波脈衝振動,深層次刺激經絡穴位。其使用安全、簡單、方便、時效性強,是一種貼身的養生工具。

發展背景


“砭”起源於石器時代,位居我國古代中醫六大醫術之首。從夏、商、周開始,直到秦漢時期,“砭具”不單以驅邪治病之術得到廣泛應用,而且還成為重要的法器和樂器。然而在經歷了萬年的發展變化之後,由於砭石匱乏、使用攜帶不便、地域限制、社會風氣、以及針具與藥物的發展等原因,“砭石療法”於東漢以後消失了。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學者專家通過文獻記載、出土文物、社會發展規律及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古老的“砭石療法”逐漸浮出水面,繼續為人類的醫療事業發揮積極作用。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雖然先進的醫療手段、人工合成的化學藥品、各種理療儀、治療儀等在人類戰勝疾病、消滅疾病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但是隨之而來的毒副作用、使用的靈活性、破皮傷氣、以及自然環境的惡化加之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山大等因素的影響,人類在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中國傳統醫學,希望從中國傳統的自然觀、診治觀、養生觀中得到啟發,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崇尚自然、回歸自然之風盛行,繼承和發揚中醫文化成了社會發展的必然,於是一種新的療法——砭灸誕生了。

功效與作用


一、益氣活血
益氣活血化瘀法源於《內經》氣血理論,張仲景在繼承《內經》氣血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揮,並首創瘀血之先見,祛瘀必於溫通,因血遇溫則行,又賴氣的推動。氣血不和,脈氣不相順接為主要病機,中醫治療無論虛實總以脈氣順接為目的來調和心脈,益氣溫陽以溫運氣血,使血脈流通,活血化瘀利水,促使滯留代謝產物排泄。砭灸正是通過砭自身的紅外熱像及超聲波脈衝刺激機體穴位達到溫通、溫陽之功效,最終實現脈氣順接。
砭石刮痧板
砭石刮痧板
二、扶正祛邪
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換言之既是中醫中講求的“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的過程,即正氣與邪氣相互鬥爭的過程。砭灸憑藉砭石的生物學作用,抑制有害因素滋長同時激活人體的免疫細胞。
《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既病之後,機體仍然會不斷地產生相應的抗病能力,與致病因素作鬥爭。若正能勝邪,則邪退而病向愈;若正不敵邪,則邪進而病惡化。因此,扶正祛邪是保證疾病趨向良性轉歸的基本法則。砭炙治未病,就在於其能夠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疏通經絡
自古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說法,砭灸是一種通過經絡及足底反射區診斷疾病,治療疾病,預防疾病的完整體系。通過貼敷於相應的穴位及足底反射區,藉助於砭石的熱作用及促進微循環等作用“外濡腠理,內溉臟腑”,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四、平衡陰陽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因七情六淫以及跌仆損傷等因素使陰陽的平衡遭到破壞時,就會導致“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等病理變化,而產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等臨床證候。砭炙治未病的關鍵就在於根據證候的屬性來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轉歸於“陰陽平衡”,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這是一種入門簡單的通用型治療方法。

八大優勢


1.協同作用
足底反射區與穴位的組合使用砭灸貼敷,不但可以產生砭石的能量場作用,又能類似於針灸的穴位刺激作用,還能產生生物全息足底反射區的反射作用,三管齊下,產生協同作用。
2.簡便易行
相比於足療,砭灸只需輕輕一貼,無需理會;相比於針灸,砭灸少了切膚之痛;相比於刮痧,砭灸不痛不紅,也不影響美觀。因此,集三種療法之長,又去三種療法之短。
3. 作用持久相比足療
半小時一小時的作用,砭灸給你24小時保健;相比針灸10-15分鐘的治療,砭灸給你24小時全天候保護。
4.老少皆宜
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體質類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保健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疾病狀況,所以每個年齡段的人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貼敷不同的穴位。
5.辨證治療
即使相同的疾病,也有不同的類型,有的人偏重於氣虛,有的偏重於血虛,有的偏重於寒濕,有的偏重於濕熱,則有不同的保健需求,該技術來源於中醫,自然契合於中醫辨證治療的法則。
6.雙向作用
作用於同一個穴位,其有雙向調節作用,比如高血壓者血壓可以下降,低血壓者血壓可以上升,這便是砭石的奇特之處,其產生的最
終目的使人體歸於平衡。
7.安全可靠
本品不口服,不進入人體肌膚,安全可靠。
8.自洽平衡
本品是通過刺激人體的反射區及穴位,通過機體產生自我調節的功能,最終達到平衡狀態。這是本品最大的優勢。

理論基礎


砭灸與針灸同是由砭針術發展而來,本出同源,也都是以中醫“八綱辨證,論證施治”為理論基礎,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實現陰陽平衡,達到“內病外治”,根本上治癒疾病。砭炙的理論基礎是中醫經絡理論、足部反射區理論和自洽平衡理論。
足部反射區理論起源於中國古代《黃帝內經》的“足心篇”。雙足就像整個人體的縮影,臟腑器官各部位在腳底都有對應的反射區,它們按照一定規律排列。通過刺激反射區,促進血液循環、神經傳導,能調節機能平衡,恢復器官功能,收到祛病健身之效。生物全息論的角度,足部反射區定位依據是“生物全息胚理論”。“生物全息胚理論”提出:生物體(包括人)的每一個組成部分,甚至小到一個細胞,都隱藏著整個生命最初形態的基本結構特徵。
任何醫療手段都是通過干預這個自然組織系統對疾病起作用的。病人的康復,實為人體內穩機制和醫生適當干預的結果。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健康問題不盡相同,所以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用砭灸在不同的穴位反射區進行貼敷,促進機體的自我調整和恢復,使機體儘可能的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養生原理


泗濱浮石是我國最早被命名的石材,用它製成的磬(古代貢皇家專享的樂器、法器、神器)稱泗濱浮磬,在四千多年前就是貢品,用它製成的醫療工具即是砭石。其有如下特點:
(1)泗濱砭石有一奇異的能量場,作用在人體可產生紅外熱現象,並循經而行。
(2)磨擦或敲擊此石可發出極豐富的特殊頻率的超聲波脈衝。
(3)此石無放射性,對人體無害。
(4)含有四十幾種微量元素,其中鍶的含量甚高。
(5)接觸人體表皮,在監視器中可清楚地看到小血管及毛細血管中被改善而加速的血液流動狀態。
(6)飲用泗濱砭石浸泡水可降低血中的甘油三脂、膽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有明顯的調節血脂作用。
用現代醫學手段檢測,泗濱砭石可以發出特定波長的遠紅外熱輻射和特定頻率的超聲波脈衝振動,作用於人體經絡穴位及足底反射區,可以促進微循環、調理新陳代謝,相當於遠紅外治療儀+超聲波治療儀。

與針灸的關係

中醫角度來看,砭灸與針灸本是同根生,二者之間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
1. 關聯性
1.1起源相同
砭灸與針灸都是由古時的砭針演化而來,是同一種治療方法的兩個不同分支。
1.2作用原理相同
砭灸與針灸都是通過刺激體表的經絡、穴位、反射區,以調節氣血,達到人體機能的平衡,做到“內病外治”。
1.3理論基礎相同
砭灸與針灸都是以中醫“八綱辨證,論證施治”為理論基礎,即運用“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綱,來辨別病症的性質,再對症治療,做到“因人而異,因病而異”。
1.4治療原則相同
砭灸與針灸都是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達到陰陽平衡”為治療原則。
2. 差異性
2.1治療特點不同
針灸的治療特點是“急而短”,砭灸的治療特點是“緩而長”。針灸針刺穴位,對機體的刺激強度很大,但每次的治療時間較短。因為針在人體時,人不能隨意活動,更不能做劇烈運動,否則針會鉤掛肌肉纖維,甚至出現彎針和針斷在體內。砭灸輻射穴位,對機體的刺激強度比針灸要小,但可以長期貼敷體表,治療時間很長,所以兩者治療效果相近。
2.2補瀉方法不同
針灸通過“提插捻轉”補瀉,砭灸通過“按揉迎隨”補瀉。
2.3對施術者的醫術水平要求不同
針灸操作難度較大,對施術者的醫術要求很嚴格。穴位點很小,細針刺准穴位的難度要比砭灸貼中穴位的難度要大得多。針灸用的毫針軟而細長,沒有經過長期練習的人很難將其順利的刺入人體,容易彎針和斷針,進針速度慢,還會疼痛、出血。砭灸操作很容易,貼敷和按揉即可,老人與兒童也可自我操作。

適應人群


適用於緩解亞健康人群各種中老年慢性病症及各類疼痛病症。如高血壓、糖尿病、失眠神經衰弱、高血脂、肥胖症、感冒、慢性前列腺炎心絞痛、動脈硬化、心律不齊、中風後遺症、痛經、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痛風陽痿、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頸椎病、老年痴獃慢性鼻炎肩周炎等各種慢性病;頭痛、三叉神經痛、牙痛、腹痛、胃痛落枕、腰痛、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類風濕性關節炎足跟痛和足底痛等各種痛症。

使用方法


通常針灸師在給患者起針之後,隨即以砭灸貼敷於針灸點,依據患者自身的虛實體征,順時針按揉貼敷部位為補,逆時針按揉貼敷部位為瀉。針灸與砭灸結合使用,可利用砭灸自身特定波長的遠紅外熱輻射和特定頻率的超聲波脈衝震動,起到類似於針刺法與灸法的效果,充分延長針灸的治療作用,使機體經絡通暢,益氣活血。
2.按摩師
按摩師在按摩時首先要依據顧客的身體狀況,選取相應的穴位,並以砭灸貼敷於體表,結合不同的手法按揉砭灸貼敷部位,會產生3698次/秒的超聲波脈衝振動,加速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緩解疲勞的作用。
3.足療師
從生物全息論的角度,足部區域相當於反映全身信息的一個全息胚。由於足部血管神經分佈密集,足三陰、三陽經在腳部相互貫通,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連通,所以說,腳部是人體信息相對集中的地方。足療師針對顧客不同的病情,選擇一定的反射區進行組合,並以砭灸貼敷於相應的反射區,配以不通的推拿按摩手法,利用砭灸產生的3698次/秒的超聲波脈衝振動,可以調整相應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4.初學者
砭灸九穴法是砭灸學中最易學的入門操作手法,我們可以依據自身不同的病症,選取相應的九個砭灸點,以砭灸貼敷在皮膚表層,利用砭石自身特定頻率的超聲波脈衝振動和特定波長的遠紅外熱輻射深層次刺激經絡穴位及足部反射區,產生類似於針刺法與灸法的效果,並結合不同的補瀉手法實現益氣活血、疏通經絡、扶正祛邪、平衡陰陽等四大功效,真正的做到“內病外治”,從根本上治療疾病。砭灸九穴法的簡便性、安全性、易學性、時效性是其他任何療法都無法比擬的,是一種貼身的養生工具。

使用示例


亞健康

頭痛
一、配穴
砭灸治頭痛
砭灸治頭痛
風池穴(雙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
合谷穴(雙側):位於手背虎口處,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
二、作用
緩解各種頭痛、頭暈、牙痛、面部疼痛、麻木等癥狀。
三、原理
風池穴治療各種頭痛、頸項、眼部腫痛等癥狀;合谷穴治療各種頭面部疼痛、牙痛、兩頰疼痛、口眼歪斜等癥狀。
註:砭灸在按揉時由於摩擦,會產生3698次/秒的超聲波脈衝振動,加速氣血循行,所以按揉砭灸表面,皮膚會產生熱感。
失眠
砭灸治失眠
砭灸治失眠
一、配穴 神門穴(雙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
三陰交穴(雙側):在內踝尖直上4指寬,脛骨后緣。
足三里穴(雙側):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4指寬處。
二、作用
緩解不易入眠,睡眠短淺易醒,反覆多夢等癥狀。
三、原理
神門穴清火安神,加快入睡速度;三陰交穴滋肝腎陰,解除半夜易醒的癥狀;足三里穴健脾益氣,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咳喘
砭灸治咳喘
砭灸治咳喘
一、配穴
定喘穴(雙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1指寬
肺腧穴(雙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2指寬處。
膻中穴: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二、作用
緩解慢性肺炎支氣管炎所造成的胸悶咳嗽、咽干、咽喉腫痛等癥狀。
三、原理
肺腧穴清肺熱,清咽潤肺,緩解咽干、咽喉腫痛,增加呼吸系統免疫力;定喘穴止咳平喘,緩解慢性呼吸道病症;膻中穴開胸順氣,緩解胸悶、呼吸不暢等癥狀。

慢性疾病

高血壓
一、配穴
砭灸
砭灸
太溪穴(雙側):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太沖穴(雙側):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曲池穴(雙側):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二、作用
緩解血壓升高所引起的頭暈、頭痛、目眩等癥狀,使血壓逐漸趨於平穩,緩解患者對降壓藥的依賴。
三、原理
高血壓的發病與肝腎功能有關,肝陽上亢可至血壓升高,太沖穴清瀉肝火;太溪穴滋腎陰,可制約肝陽;配上曲池穴,可起到控制血壓,緩解頭暈頭痛癥狀的效果。
高血脂
一、配穴
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
湧泉穴(雙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豐隆穴(雙側):當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二、作用
逐步降低血液粘稠度,逐步降低血脂,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風險。
三、原理
高血脂症多由痰濁阻滯造成,體內痰濕過重多於脾腎功能不足有關。豐隆穴與中脘穴健脾胃,清除體內痰濕;湧泉穴養護腎經,加速體內痰濕的排出。
更年期綜合症
一、配穴
砭灸
砭灸
太溪穴(雙側):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中極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下4寸處。
三陰交穴(雙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神門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
砭灸
砭灸
腎俞穴(雙側):位於人體背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即腰帶的位置,旁開1.5寸處。
二、作用
緩解女性更年期前後所出現的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健忘、燥熱、汗多、心煩、乏力等癥狀。
三、原理
女性的更年期綜合症是由肝腎功能下降所致。腎俞穴與太溪穴滋補腎陰,中極穴調補沖任之氣血,緩解頭暈耳鳴、健忘、乏力等癥狀;三陰交穴滋肝腎陰,緩解心煩、燥熱、汗多等癥狀;神門穴安神寧心,緩解心煩、失眠、多夢等癥狀。
一、配穴
砭灸
砭灸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正中,腕橫紋上2寸。
郄門穴(雙側):位於前臂掌側正中,腕橫紋上5寸。
陰郄穴(雙側):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膻中穴: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巨闕穴:位於人體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處,再向下二指寬處
二、作用
緩解因冠狀動脈硬化造成的胸悶、心悸、呼吸不暢、心前區絞痛等癥狀。
三、原理
冠狀動脈硬化會造成心肌供血不足,會造成胸悶、心悸、呼吸不暢、心前區絞痛,甚至有出現心梗的危險。內關穴養護心血管系統,能緩解動脈的硬化;郄門穴與陰郄穴可以緩解心絞痛的癥狀;巨闕穴緩解心悸的癥狀還可以改善睡眠;膻中穴緩解胸悶、呼吸不暢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