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市群

國家重點建設的14個城市群之一

太原城市群是國家重點建設的14個城市群之一,是以山西省省會太原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為主體構成的城市群,該區域位於山西省中東部是山西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概況


《加快太原城市群和經濟圈發展研究》初稿將太原、晉中呂梁陽泉忻州的24個市縣納入太原城市群和經濟圈中。這24個市縣包括:太原市10個縣(市、區);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祁縣平遙縣介休市;呂梁市交城縣、文水縣汾陽市孝義市嵐縣;忻州市靜樂縣。
空間結構:
核心——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
內圈層——發展成為核心城市的工業生產區、都市農業區和都市功能外延區。
外圈層——作為煤焦產業的疏散地,承擔經濟圈“全國能源基地”的生產運輸職能。
未來太原城市群的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945億元至975億元,佔山西省的近三分之一,人口總數超過800萬。
太原城市群本身是一個突破行政區劃實現跨區域的聯合體,但這種打破不是在完全意義上的打破,相反,太原市作為省會城市仍需要依託原有行政區劃所形成的城市系統來構築其緊密層、支柱體。“太原經濟圈”戰略核心是以太原為中心,通過產業園區化、基地化。增強城市整體經濟實力,強化經濟輻射帶功能,構建南達榆次平遙介休、祁縣,西至汾陽文水孝義交城,東到陽泉、盂縣,北聯忻州、原平定襄等市縣區共同組成充滿活力的經濟圈,進而提升全省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帶動全省經濟增長極,發揮區域間承東啟西的獨特優勢。

區位條件


太原位於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於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全市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處南北同蒲和石太鐵路線的交匯處。平均海拔約80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0′~113°09′,北緯37°27′~38°25′。區域輪廓呈蝙蝠形,東西橫距約144公里,南北縱約107公里。
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橫貫太原市全境,流經境內約100公里。市區東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呂梁山作屏障,坐落在兩山間的河谷平原上。
它在區位上是連接東西的結合地。太原及周邊地區,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是古代溝通中西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晉商的發跡地和中心城市,這是太原城市群發揮區位優勢的歷史見證。隨著對外交通網路的大規模建設,太原經濟圈在聯結我國東西部地區,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更為突出地表現出來。太原至石家莊,太原經大同北京高速公路,匯入京津唐、京深高速公路網路體系。貫穿山西南北的大運高速公路從太原經過,北接內蒙古,南達陝西、河南,全長666公里,穿越全省8個地市和25個縣市區。以南北同蒲線和石太線為主幹,由9條大鐵路幹線、13條主要支線和400多條專用線構成的山西省和太原經濟圈對外鐵路網路,分別與國家的鐵路大動脈京包線、京廣線隴海線相銜接,通達全國各個城市。特別是正在建設的太原至北京高速鐵路、太原至寧夏中衛(銀川)鐵路,是位於京包鐵路以南、隴海鐵路以北的一條東西向鐵路幹線。工程竣工后,太原東與環渤海經濟圈,西到陝西和寧夏的空間距離明顯縮短,西部地區到達華北主要城市的運輸距離縮短100至500公里,從而將西部地區與環渤海經濟圈、東北沿海地區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將使東部的科技、經濟、文化等,通過太原經濟圈承東啟西,更好地輻射到中西部地區,這對於縮小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功能定位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資源型經濟轉型示範區,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裝備製造業和文化旅遊業基地。
――構建以太原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為主體,以主要交通幹線為軸線,以汾陽、忻州、長治臨汾等主要節點城市為支撐的空間開發格局。
――強化太原的科技、教育、金融、商貿物流等功能,提升太原中心城市地位,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發展。
――增強主要節點城市集聚經濟和人口的能力,強化城市間經濟聯繫和功能分工,承接環渤海地區產業轉移,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
――依託中心城鎮發展勞動密集型城郊農業、生態農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
――實施汾河清水複流工程和太原西山綜合整治工程,加強採煤沉陷區的生態恢復,構建以山地、水庫等為基礎,以汾河水係為骨架的生態格局。

經濟發展


它是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地。發揮承東啟西的作用就是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促進中西部經濟發展。太原城市群以其雄厚的產業基礎、技術基礎和人才基礎,必將成為東部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太原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國家“一五”時期投資的156項重點工程,有11項落戶太原。以這些項目為基礎,太原經濟圈的製造業快速發展,製造業競爭力在黃河中游重點城市中名列前茅,並擁有一批大型製造企業,如太原重型機械集團公司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大型起重機生產基地、最大的大型挖掘設備製造基地和最大的採煤機製造基地,太原鋼鐵集團公司已經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不鏽鋼企業。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是全國最大的名白酒生產基地。同時,太原城市群具有較為雄厚的技術力量,特別是煤炭能源領域的研發力量最為突出,現有13個能源領域的科技研發機構,2個國家級實驗室,2個省級實驗室,能源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有1萬多人。另外,在長期的發展中,太原形成了一支具有豐富經驗的產業工人隊伍和熟悉冶金、化工、機械、煤炭開採加工的工程技術人員隊伍,為承接東部製造業提供了人才支撐。此外,鎂業及其相關產業也是太原城市群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在08年4月舉行了中國(太原)鎂合金產業高端論壇上,太原市已經提出了打造“世界鎂都”的戰略目標,醞釀已久的《太原市鎂(產)業發展規劃(2008年-2020年)》也已通過專家論證。

資源優勢


它是能源、原材料的供給地。太原城市群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省內煤炭總儲量8710?2億噸,佔全國煤炭資源總儲量的8?57%;保有儲量2586億噸,佔全國保有儲量的25?4%;煤炭生產量連續20多年佔全國煤炭產量的25%左右,近兩年進一步提高到30%,年出口量佔到全國省際間煤炭凈調出量的75%。同時,太原經濟圈還是全國重要的新型材料生產基地,據初步估算,太原鋼鐵集團公司不鏽鋼產量可超過200萬噸,太原富士康科技園區正在建設世界級鎂鋁合金製造中心。

交通樞紐


它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太原城市群地處山西中部,是華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太原火車站是同蒲、石太、京原等6條鐵路幹線的中樞,是華北最大的煤炭編組站。太原南站是山西最大型的綜合性交通樞紐,是一個集高速鐵路、普通鐵路,以及公交、出租、軌道交通等市政交通設施為一體的區域性綜合立體交通樞紐,總投資近100億元,主要辦理南同蒲線、北同蒲線、太焦線、石太線、石太客運專線和太中銀鐵路以及太原西南環線、大西客運專線旅客列車的始發、終到及停站通過作業。大運公路縱貫全市,太茅、石太等8條公路幹線輻射全省內外。“大”字型高速公路網的形成更加便利了太原與全國各地的對外交通。經過本區域的高速公路有太舊高速、太長高速、大運高速夏汾高速太佳高速汾邢高速等。2006年,全市鐵路、公路貨物運輸量18713萬噸,旅客運輸量3419萬人次。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已開通航線50多條,通達國內外40多個城市,保障機型近20種,為國內幹線機場及首都國際機場的備降場。1971年建成並通航后,機場旅客年吞吐量以年均32%的速度急速膨脹,到2003年已經達到103.3萬人次,2004年則達168萬人次,2005年突破200萬人次,2007年達361萬人次;到2008年,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萬人次,2009年達到46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4噸。2009年,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吞吐量全國排名第29位。在物流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太原經濟圈已經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散地。隨著中國太原煤炭市場的建立運行和晉商銀行的組建,將使太原經濟圈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能力顯著增強。

文化底蘊


它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交融地。太原古稱晉陽,是我國省會城市中少數幾個建於春秋時期的古城。古晉陽城自公元前497年前由晉國正卿趙簡子家臣董安於築建。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太原逐漸形成了晉陽文化這一獨特的地域文化,而太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晉陽文化所獨具的融合北方和中原兩大區系的特殊文化特徵,也決定了太原在歷史和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同時,太原經濟圈特殊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連接東部和中西部的紐帶。

建設


特殊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突出的承接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決定了太原經濟圈在黃河中游經濟區發展中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太原經濟圈必須緊緊圍繞結構調整,發揮自身優勢,使各方面潛力變為現實的影響力。
1、以加快構建太原經濟圈為基礎,提升拉動力。
太原經濟圈自身的建設與發展是發揮引領功能的基礎和起點。太原市作為太原經濟圈的中心,必須進一步加大“三大基地、四個中心”的建設力度,提高太原市對圈內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按照統一規劃、同城發展的原則,實現太原與晉中的同城化,形成全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極化效應;合理布局產業,在忻州、呂梁、陽泉、晉中、朔州等市形成合理有序的產業分工,實現協同效應最大化;以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為契機,加快城市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太原周邊城市與太原的通勤率,強化太原與圈內城市間的經濟聯繫;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強太原對圈內城市和全省的服務能力;以太原為中心,在整合省內核心圈、相關圈城市力量的基礎上,輻射河南、陝西、內蒙古、寧夏等周邊省區的中小城市,形成全新的太原經濟圈架構,提升對黃河中游經濟區的拉動力。
2、以文化經濟一體化為取向,擴大影響力。
要突出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和提升作用。一方面要依託豐富的文化資源,以晉文化為核心,以文化精品生產為重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做強做大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大對太原市集三晉文脈與現代氣息於一體的特色文化名城建設力度,擴大太原經濟圈的文化影響。另一方面要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在經濟發展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提升物質產品的文化品位,大力發展企業文化、產業文化,推動文化與經濟在產品和產業層面的統一,實現產業影響力與文化影響力的結合。
3、以發展新型工業為龍頭,強化競爭力。
太原經濟圈豐富的煤炭、原材料等資源是工業化中期階段推動區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黃河中游經濟區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太原經濟圈要充分發揮和提升現有的能源原材料等傳統產業的優勢,抓住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和國家實施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利時機,大力整合能源資源,推動煤炭產業規模化和深加工;以不鏽鋼深加工為核心,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裝備和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建設和生態經濟建設,全面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實現傳統產業新型化;以鎂鋁合金為中心,大力發展新型材料產業,促進新興產業的崛起;以全面強化產業整體競爭力為目標,通過產業轉移和技術輻射,重新安排圈內的產業布局,形成有序的新型工業結構,探索出一條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4、以適應東部加工製造業轉移為著眼點,拓展承接力。
產業梯度轉移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隨著東部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相關產業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太原經濟圈承東啟西的特殊比較優勢和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必將成為承接東部加工製造業的前沿陣地。一方面要挖掘老工業基地的潛力,充分利用現有的製造業基礎和科研基礎,積極推動傳統製造業的轉型,提升現有產業的層次,實現與東部加工製造業的對接。另一方面要加強人力資源培訓,夯實產業配套能力,不斷提高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太原經濟圈要積極創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儘可能地降低新興產業發展的商務成本,全方位拓展產業承接能力,以產業承接引領黃河中游經濟區發展。
5、以壯大物流業為突破,增強輻射力
物流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太原經濟圈的優勢產業。太原經濟圈要以壯大物流業為突破,構建以太焦線、同蒲鐵路石太高速鐵路、太中銀鐵路為縱橫主軸線,連接秦皇島、天津、青島、黃驊等港口,深入西部的運輸網路,形成集公路、鐵路、航空為一體,貫穿東西的大物流體系。同時,積極培育各種現代物流企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重點引進一批國際知名的物流企業,帶動本地物流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依託現有的優勢產業和專業市場,建設一批大型物流園區;加快培育現代物流人才,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物流技術設施,建設覆蓋全省的物流信息與管理監控體系,全面強化太原經濟圈承東啟西的輻射力。
6、以繁榮現代服務業為重點,加大驅動力。
服務業是現代社會的支柱產業,也是太原經濟圈的軟肋所在。太原經濟圈要以建設現代商務中心、黃河中游區域物流中心、“華夏文明看山西”國際旅遊中心和服務全國煤炭交易的金融中心為目標,以商業、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的崛起為基礎,以商務、金融保險、教育培訓、文化旅遊、房地產、信息服務、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繁榮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相關地方行政法規,落實相關優惠政策,降低進入門檻,整合服務業資源,形成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有效機制,實現服務業與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為太原經濟圈發揮承東啟西比較優勢,促進黃河中游經濟區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7、以催化創意產業為先導,提高創新力。
太原經濟圈要以國家的有關政策和太原高新區文化創意園區的優惠政策為支撐,以建設創新型經濟圈為目標,大力培育城市創新文化,為創意產業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土壤;加大對創新意識培育、創新人才培養、創新體系構建、創新園區建設的力度;依託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利用老工業基地優勢,壯大工業設計、工藝設計、產品設計,積極推動創意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抓住太原服務業發展機遇,推動建築設計、景觀設計、旅遊設計等產業的發展,真正提高太原經濟圈的創新力,使創新成為實現率先發展的不竭動力。

發展目標


充分發揮太原市中心城市的聚散作用牞提升城市綜合功能,把太原打造成為黃河中游經濟區域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物流的核心城市
太原市作為“太原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其最基本功能是對所輻射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能量與要素進行高效、有序、合理的集聚與擴散,使太原市的社會經濟活動產生外部經濟效應和集聚經濟效應。也就是講,太原市應以其固有的行政資源優勢,整合圈內經濟優勢,實施經濟圈戰略,在自覺融入經濟圈的同時,增強圈內資源配置功能,重點進行產業布局規劃,經濟結構轉型,城市功能定位,實施基地化、園區化,滲透和帶動圈內經濟發展,從而成為真正具有支柱性、影響力和帶動作用的經濟強市。這也決定了太原市本身必須具有開放性、服務性和創新性。必須從強化太原市的基本功能入手,使之圈內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功能管理一體化、土地利用一體化、生態保護一體化。同時形成城市的集合,改善有利於聚散功能發揮作用的外在環境和傳導機制,加強黃河中游經濟區的聯繫與協調,優化直接體現聚散功能的產業載體,有效地推動太原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經濟圈的發展。
通過城市聚散,太原市可以獲得一個更為廣闊的經濟腹地,可以和經濟圈內各市縣區形成統一完整的區域一體化市場,進而有力地推動黃河中游經濟區域快速發展。
充分發揮太原市中心城市的多中心作用,延伸多中心城市功能,把太原建設成為開放型、多功能、強輻射、高效益的現代區域多中心城市
太原市作為省會城市,不僅是全省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經濟、文化、科教、金融、信息中心。作為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太原又是物流中心、交通樞紐和能源新材料的供給基地。因此,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仍需重新調整結構和形態,把單中心城市結構變為多中心城市結構,從而使城市結構、形態、功能、分區和布局更為合理,並有利於更好地利用城市空間,豐富城市方面的層次,延伸城市功能。
當然,這種聚散功能不同於以往考慮太原轄區內狹小空間地帶的集中,而是以經濟圈為空間平台,實施經濟圈一體化戰略。隨著太原市多中心的定位,將不符合城市定位的產業轉移出去,產業轉移也將由梯度轉移為主向以改變城市功能為主的產業轉移演變。太原主要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機械創新為主的先進位造業、現代金融業、信息服務、科技教育、文化博覽、旅遊、商貿等產業,成為吸引跨國公司和民營企業總部的中心,極大地提高服務業多功能作用,太原市必須不斷創新,通過發明新產品,建立新產業,保持國內在技術上的領先地位,積極穩妥地逐步轉移出去一部分傳統產業、能源產業。
所以在產業轉移的同時,要加大力度培育新興的支柱產業,使經濟轉移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實現平穩過渡。而轉移到圈內市縣區的產業,通過優化升級推動該地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實現經濟圈內經濟生態共贏,使太原中心城市的功能保持充分釋放。
充分發揮現代網際網路作用,建立太原城市網路,放大城市功能,把太原經濟圈建設成為層次分明、功能完善、協調發展的較發達經濟帶
城市網路是由各種不同性質和規模的大中小城市所組成的。它們之間具有地域經濟技術的聯繫。太原經濟發展空間結構,就是以太原市與周邊的市縣區的聯繫為紐帶,形成以太原為核心的經濟圈。因此,以太原網路為依託,完善不同級別、不同類型圈內各中小城市功能,是加快經濟圈發展的基本原則。
太原城市功能不僅反映在圈內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通過經濟圈內各成員的有機組合,共同構成具有各自優勢,相互補充,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體系及多層次、縱橫交錯的經濟圈網路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