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蘭月的結果 展開
蘭月
農曆七月
蘭月解說:就是農曆七月,農曆一年第七個月份(如果之前沒有閏月),在中國是夏季最炎熱的時候,孟秋,蘭月,建申之月(猴月),律中夷則。民間俗稱鬼月,傳說這個月鬼門打開,到七月二十九的時候又重新關上。(這個民間俗稱鬼月,有需考證,之所以成為鬼月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在一些陰陽術士的渲染下成為鬼月。)農曆七月在古代是一個很美好的月份,它代表著希望與開始。七月七日的乞巧節,就是青年男女相親、相識、有緣在一起的節日。農曆七月也是秋天的開始,預示著收穫,與更新。另外七月十五中元節,古代中元節就是“孝老節”,這個月份客居在外的人,都要以祭奠先人的方式,來寄託自己的思鄉念祖之情。一年十二個月,正月為十二月之首。農曆七月正好是下半年的開始,農曆七月十五和正月十五的含義差不多,都是為了團聚,釋放懷念。
七夕,女兒節、乞巧節,現今因商業原因被附會成“中國情人節”;
中元節(七月半)
七夕節
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江南的刺繡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繡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藉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紋,那一個波紋最複雜,就會綉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詩人林傑的詩《乞巧》說:“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染指甲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年輕姑娘們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意味著找到如意郎君。
在廣東,人們六月便開始準備,把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發芽。臨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鵲橋,還會製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之夜,人們在廳堂中擺放八仙桌,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和女紅巧物。現時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紮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祭七姐。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
在閩南和台灣當天同時是“七娘媽”的誕辰,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台灣有拜“床母”的習俗。“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是其生日,有兒童的家庭便在這晚祭拜床母,還會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除了在台南保有做十六歲成年禮,傳統七夕民俗活動在台灣已逐漸式微;反而被商人炒作,變成商業化的“七夕情人節”。
主條目:日本七夕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便把農曆七月初七改為公曆七月七日慶祝。
夜間世界中農曆七月常見的台北中元普渡
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教徒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
盂蘭盆節的和平祈福法會
後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並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這一節日。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找東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的普度便統一在七月十五日舉行。
主條目:中元普渡
在諸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佛像放置高台、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鍾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有些地方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一位名為面燃大士的神祇,俗稱“大士爺”(信徒多尊稱其為“普渡公”)。
香港的一個盂蘭節組織
日本的“ぉ盆”(O-bon,是盆會)在大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現已成為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日本人對盂蘭盆節很重視,企業一般都會放假一周左右,稱為“盆休”,很多出門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拜先人,此時像東京這樣的大都市街面會顯得比較冷清,有點類似中國的清明節。
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正月:正陽之月。
端月:是指農曆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後來,秦始皇當政,“正”和“嬴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為“端月”。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曆三月,或陰曆三月。
蠶月:夏曆三月。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曆三月。
荷月:六月荷色翠欲流,又稱荷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
農曆七月中元鬼節放水燈
巧月:七月七日是中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桂月、壯月、仲秋:農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曆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稱為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
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之。”
小陽春:指農曆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曆十月為“小陽春”。
孟冬:初冬,指農曆十月。
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
臘月:臘月梅花散清幽,又稱臘月。也有人說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