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衄

耳衄

耳衄,中醫病名。多因氣鬱化火虛火上炎,灼傷耳絡所致,是以耳竅內出血為主要表現的耳竅類疾病。

名詞解釋


多因氣鬱化火,虛火上炎,灼傷耳絡所致,是以耳竅內出血為主要表現的耳竅類疾病。

歷史沿革


《馮氏錦囊》:“耳中出血,少陰動火所致。”指出了耳衄的病因。
李東垣曰:“耳中無故出血,名曰耳衄,乃肝腎相火上逆,迫血而衄,有虛實之分。”對耳衄的病因作了更加詳盡的論述,並指出耳衄分虛證實證兩種。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當耳鼓膜穿孔時,或頭部外傷造成顱底骨折時,也可傷及鼓膜使之破裂。鼓膜一旦破裂,耳內突然感到劇痛,繼而耳鳴耳聾,有少量血從外耳道流出,嚴重時伴有眩暈、噁心、嘔吐等。耳鏡檢查時,可見外耳道有血跡,鼓膜有不規則的穿孔。

病因


常由肝膽火旺或少陰虛火所致。

病機


1、平素性格急躁,易生氣動火,手足少陽經脈循行耳部,肝膽之火沿經脈循行之耳部,迫血妄行,故耳中出血。
2、先天腎精不足或後天失養,腎陰虧虛,虛火上炎,腎開竅於耳虛火熏灼耳部故出血。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耳中出血。

二、病證鑒別

診斷明確,無需鑒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實證多為肝膽火旺,虛證多為少陰虛火。

二、治療原則

以清熱、止血為主

三、證治分類

1、少陰虛火
主證:血出淡紅,不疼不腫,脈象細數無力。
治法:滋陰補腎,清熱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黃丸
常用藥:熟地黃山藥茯苓、山茱萸、澤瀉丹皮知母黃柏
2、肝膽火旺
主證:耳中出血多鮮紅 腫痛並作,脈象弦大有力。
治法:平肝清火,涼血止血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
常用藥:龍膽草車前子木通黃芩山梔子當歸生地、澤瀉、柴胡生甘草

其他療法


1、外治用十灰散或龍骨末吹耳中。
2、針灸療法 取頭竅陰、耳門翳風、外關。肝火上逆配太沖陽陵泉陰虛火旺太溪,三陰交。操作:刺頭竅陰時,平刺0.5-0.8寸,刺耳門,令患者張口,直刺0.5-1寸,肝火上逆針用瀉法,陰虛火旺,針用補法。

轉歸預后


如及時合理治療,則預后良好

預防調護


1、保持心情舒暢。
2、清淡飲食。
3、戒除不良挖耳習慣,防止刺穿鼓膜導致耳衄。

文獻摘要


《瘍醫大全 卷十三》:“耳衄門主方,驗方,白龍骨細吹耳內。又方,人牙麝香研細。每用少許吹耳內,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