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志

1995年出版的圖書

《濰坊市志》19始修於82年,1995年出版,分上、下兩冊,斷限原則上起自1840年,有的按記事需要適當上溯,下限均斷於1990年。

內容簡介


濰坊有舊志52種,其中府志7種。修志始於晉代,曾有《青州先賢傳》,宋代(青州) 地誌、青州圖經,但皆早亡佚。現存最早的志書,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由知府杜思修的《青州府志》,還有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由知府王家賓修《青州府志》、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知府崔俊主修《青州府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知府張連登修《增修青州府志》、清康熙六十年(1721)知府陶錦修《增修青州府志》、清咸豐九年(1859)知府毛永柏修《青州府志》等。
志書採用述、記、志、圖、表等形式,志為主體,共20個分志,依次為:地理志、農業志、工業志、建築業志、貿易志、交通·郵電志、建設·環保志、財稅金融志、經濟管理志、政黨·群團志、政權·政協志、政務志、政法志、軍事志、教育·科技志、衛生·體育志、文化志、新聞·出版志、社情民俗志、人物誌。

濰坊簡介


濰坊市位於山東半島西部。漢代在此設北海郡隋朝濰州,明代設濰縣,明、清相沿。1948年設濰坊特別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1983年,地專級行政建置演變主要為昌濰專區昌濰地區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撤銷濰坊地區,改建省轄(地專級)市,沿用原濰坊名稱,實行市管縣體制。轄3區9縣。總面積17302平方千米。全市自北向南,由低到高,大體上分為低地、平原及低山丘陵3個地貌區及18個地貌類型。海岸西起淄脈河口,東至膠萊河口,全長133千米。地處北溫帶季風區,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總人口達8571226人,其中漢族人口佔99.72%;少數民族38個,佔總人口的0.28%。
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50餘種。金屬礦產主要有金、銀、銅、鐵、鉛、鋅等;非金屬礦產有膨潤土沸石珍珠岩滷水藍寶石石油、煤、黃鐵礦重晶石型砂紅柱石石灰岩花崗石等。在省內列居首位的就有12種。藍寶石儲量為全國之最。近海漁場主要是萊州灣,是海洋生物生長繁殖的良好場所。主要經濟魚類有梭魚鱸魚黃姑魚、小黃姑魚、青鱗魚等;蝦蟹類主要有對蝦毛蝦明蝦褐蝦、蛆蝦、梭子蟹等。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大豆地瓜。在經濟作物中,除棉花黃煙花生外,擴大了蔬菜的種植。壽光市是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壽光市蔬菜批發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從20世紀50年代起,濰坊被列為全國烤煙重點產區之一,產量在全國僅次於河南許昌,居第二位。土特產品有青州銀瓜昌樂西瓜青州蜜桃濰縣蘿蔔、青州山楂景芝美酒、柳疃絲綢等等。境內有植物800餘種,其中有500餘年生的毛白楊國槐,1000餘年生的楸樹銀杏檜柏
濰坊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主要景點有:建於清代小巧玲瓏的“十笏園”,北魏鄭道昭和“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書畫真跡,稀世珍寶山旺古生物化石,有素有“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盛名的沂山風光,隋唐時期齊魯最大的佛窟--駝山石窟,有“壽比南山”、“人無寸高”之稱的雲門山石刻大“壽”字,諸城恐龍化石等。
濰坊為歷史古州名郡,人才薈萃,英傑輩出。齊國政治家晏嬰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宋代畫家張擇端,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明代散曲家馮惟敏,以及清末古文字學家陳介祺等,均為濰坊人。現代和當代有中國共產黨山東黨組織創始人之一王盡美,無產階級革命家陳少敏,創作秧歌劇《兄妹開荒》、導演大型民族歌劇《白毛女》的王大化,創作長篇小說《山雨》的著名作家王統照等。
濰坊是經濟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1988年,濰坊被國務院列入山東半島經濟開放區。1989年濰坊躋身於全國國民生產總值過百億元的25個城市之列,位居第17位。1990年,全市社會總產值達到351.2億元,國民生產總值144.3億元,國民收入119.3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16.66億元。
《濰坊市志》1997年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