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學
中國現代化孕育期的文學
中國古代傳統體裁的文學,如詩賦詞曲等,發展到清中葉,除小說外,如詩、文、詞、戲曲等,雖作家作品眾多,也在風格流派上彼此競爭,但大都缺乏新的思想內容,因襲舊的藝術形式,日趨衰落,陷於困境。
到了近代,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開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而同時中國人民也進行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都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於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八十年中,隨著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革命(1840~185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義和團運動(1862~1900)、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01~1918)的歷史發展,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進一步尖銳化、表面化,文學創作從思想內容、藝術形式到風格流派,都相應地發生重大變化,為反帝反封建服務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文學,直接繼承發展古代優良的文學傳統,特別是清初至清中葉的愛國主義文學傳統,成為文學發展的主流,形成新風貌和新潮流。同時,那些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各種傳統文學在新形勢下也不斷地有所變化和發展。
道光、咸豐朝文學 19世紀中葉前後,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是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開始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英國資本主義的大炮,打開了閉關自守的封建帝國的大門,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封建帝國的空前危機。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洋貨傾銷,鴉片輸入,白銀外流,銀貴谷賤,加速了中國農村自然經濟的破產。加上貪官污吏橫徵暴斂,農民和其他各階層人民更無法生存,階級矛盾不斷地尖銳化。從白蓮教起義到太平天國革命,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但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也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生長和發展。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地主階級開明派,開始睜眼看世界,厭棄宋、元以來的程朱理學和盛極一時的乾嘉樸學,而研究“經濟”之學,強調“通經致用”的學術;併發出了改革腐朽內政、學習外國有用的知識、抵抗外國侵略的呼聲。文學也突破了死氣沉沉的局面,理論上提出了文學要為現實政治鬥爭服務的思想,反對模擬;創作實踐上要求反映現實政治社會內容,歌頌廣大人民和英雄人物對外國侵略者的英勇抵抗,揭露清王朝及其官僚貴族的昏庸腐朽和社會矛盾,打破了陳腐的面貌,出現了進步的文學新潮流。
這個時期,作家眾多,流派競起,文學呈現繁榮複雜的景象。首開文學新風氣的是以龔自珍、魏源、林則徐等為代表的開明派,以及張際亮、湯鵬、姚燮、貝青喬等。他們敏銳地看到清王朝內外嚴重的危機,積極建議改革內政,堅決主張抵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寫出許多富於時代色彩和歷史意義的詩文作品。張維屏、陸嵩、朱琦、林昌□等,則從不同角度寫了某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後來,早期的改良主義者馮桂芬、王韜都曾反對或拋棄桐城派古文;王韜更以一般古文或文言文用之於報章,使古文社會化或通俗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太平天國領袖們的詩文作品,批判封建色彩濃厚的陳詞濫調,提倡樸實明曉的文風,直接為革命鬥爭服務。這些就是這個時期進步文學的主流。
與此同時,傳統詩文也出現了“宋詩運動”和桐城派中興。“宋詩運動”繼承乾隆、嘉慶間的“宋詩派”,以模擬宋詩為貴,由程恩澤、祁□藻、曾國藩倡導,重要作家有何紹基、鄭珍、莫友芝等。桐城派古文在這一時期產生了梅曾亮等著名作家,形成了“中興”的局面。而經學家阮元,提倡以《文選》為範本,實際是提倡駢文,形成與桐城派古文對立的揚州派駢文。在駢、散之間作調和態度的則有常州的李兆洛。他實際也是傾向駢文。這些詩文流派的作家和作品,就其主導傾向看,是守舊或保守的。此外,詞則有“常州派”的發展。周濟提出“詩有史,詞亦有史”的主張,有進步意義。但被譽為“倚聲家老杜”的蔣春霖的詞,內容則多為誣衊太平天國革命,表現了地主階級的沒落情緒。小說主要是“狹邪小說”和“俠義公案小說”,傾向日趨墮落。
同治、光緒朝文學 從19世紀60年代到同世紀末,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是帝國主義列強和封建買辦相勾結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時期。中國資本主義大致從這時開始得到初步的發展。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中日戰爭失敗后,舉國悲憤,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空前尖銳,鬥爭是激烈而複雜的。封建買辦階級如李鴻章賣國投降,但人民群眾強烈的反帝愛國精神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同時出現了相當廣泛的改良運動。一部分由官僚地主階級轉化的上層資產階級,呼籲救亡圖存,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康有為、梁啟超就是這一運動的代表人物和領袖。在文學上的代表作家則是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他們自覺地使自己的文學為改良運動服務。
在戊戌變法前後,梁啟超提出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的明確主張。戊戌變法前,梁啟超和譚嗣同、夏曾佑曾試作“新詩”,反映了改良派對新思想、新知識即“新學”的要求。戊戌變法失敗后(1898),梁啟超便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詩界革命”(《飲冰室詩話》)主張,推尊黃遵憲從理論到詩作實踐已為“詩界革命”作了榜樣,是推陳出新的“新派詩”。梁啟超雖不以詩人自命,他自己的詩實際也是“新派詩”。他的“文界革命”主張,是適應資產階級“開通民智”、改革語文的維新思潮而提出來的。當時已有人認為文言是“禍亡中國”之一端,“白話為維新之本”,主張“崇白話而廢文言”,“報章宜改用淺說”。同時長江下游各省白話小報紛紛出現。他的散文寫作也實踐自己的主張,打破一切傳統古文的格局,開創了“新文體”。同樣的出於改良的目的,他更提倡“小說界革命”(《論小說與群治的關係》),強調小說對改良社會的作用,而特別重視“政治小說”,宣傳政治主張、政治理想,直接為改良運動服務。他更試作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雖未完篇,但有現實意義。與此同時,梁啟超和其他改良派作家也曾利用“雜劇”、“傳奇”的傳統戲曲形式,反映現實政治內容,雖不成功,但也表現著他們對戲曲改良的嘗試和努力。
翻譯文學的興起,也是改良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嚴復、林紓是這個時期著名的翻譯家,他們分別以各自熟練的古文翻譯西方社會科學和文學作品,對傳播新思想、新文化,起了積極的作用和廣泛的影響。
改良運動對封建文化的衝擊力量是不足的。傳統詩文繼續發展。“宋詩運動”的發展,出現了頗有影響的“同光體”;同時出現了擬古的漢魏六朝詩派和晚唐詩派等。常州詞派則朝詞學的整理和研究方面發展。“桐城派”古文也出現了黎庶昌等新的作家,並對嚴復、林紓等翻譯文有明顯影響。
此外,道光年間誕生的京劇,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繁榮。它進一步吸取地方戲的精華,出現了一些有時代精神的優秀劇目,不少名演員創造了許多生動優美的藝術形象,成為一個影響深廣的重要劇種,是這一時期文學成就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
從20世紀初到五四運動前夕,清代末年到民國初期,是中國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時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又轉為失敗的時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中下層,毅然走革命的道路,積極進行推翻清王朝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帝國主義和腐朽的清王朝,成為廣大人民憤恨和鬥爭的焦點。許多愛國青年,接著先進人物的足跡,紛紛東渡日本留學,尋求救國真理,一時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留學熱潮。清政府迫於危亡形勢,也不得不向資產階級作某些讓步,實行“新政”,廢八股,停科舉,開辦新式學堂,等等。隨著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國內外先後產生了許多革命小團體。1905年許多革命小團體的聯合,成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同盟會”,創辦了機關刊物《民報》,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已走向高潮。它和改良派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和鬥爭。革命報刊和文學期刊紛紛出現,文學團體“南社”在1909年11月13日正式成立,參加者17人,其中14人是同盟會會員,社員以詩歌活動為主,借吟詩作文,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愛國主義,抨擊清王朝的統治。文學為政治服務的目的更加明確,各種文學形式一時都成為革命鬥爭的工具,進步的文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這一時期詩歌的突出特點和成就,是以南社為中心、以南社詩人柳亞子、高旭、陳去病、馬君武、周實等為代表,慷慨高歌民族民主革命。秋瑾則是這時期最傑出的女詩人。以宣傳革命思想為主題的散文,章炳麟取法魏晉古文,青年作家鄒容則採取通俗化的古文。小說出現了揭露黑暗、同情革命的曾樸《孽海花》和歌頌革命的陳天華未完成作品《獅子吼》。主張一般社會改良的著名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和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也出現在這一時期。而戲劇說唱等方面,則有汪笑儂改良京劇,黃吉安改良川劇,春柳社、眾化團等文明戲即話劇團體的出現,秋瑾、陳天華等用說唱形式宣傳革命,以及一批有革命傾向的雜劇、傳奇、亂彈等作品。
這一時期保守的傳統詩文,主要在北京活動。“同光體”詩人在北京創立詩社,隱然和“南社”對立。而王國維則在西方資產階級哲學思想基礎上,提倡文學脫離現實政治社會,和進步潮流背道而馳。同時,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失敗,革命進步作家有頹唐悲觀的,如“南社”蘇曼殊等人。而前一時期的改良派人物如梁啟超、嚴復、林紓等也與前清遺老們合作起來。這些都表現著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革命的不徹底性。
近代文學區別於傳統封建文學有以下的特點:
① 文學的政治性、戰鬥性,隨著近代社會的發展,愈來愈加強和顯著了。進步作家和作品,繼承了中國文學的優良傳統,為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專制主義的內外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平等而鬥爭。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是這個時期文學突出的思想內容。從龔自珍、魏源到“南社”詩人們的文學創作活動,密切與現實政治聯繫,成為日益明顯的歷史潮流,反映近代文學發展的新方向。
② 文學的題材和內容,文學反映現實的領域空前地擴大了。這在各種文學形式中莫不皆然,特別是詩,尤為突出。它幾乎無所不包地反映了新世界、新思想、新事物,表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意境。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的詩都表明了這一點。
③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得到繼承和發展。龔自珍首先突破清中葉以來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統治,成為近代早期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許多散文和一部分律詩絕句,也表現了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後來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許多作家,都進一步發展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特別是現實主義成為文學界自覺的創作運動。林昌□、陳應昌、貝青喬、黃遵憲等人的作品都體現了這一特色。
④ 隨著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民主革命的宣傳的需要,出現了文學團體和文學刊物,它們起著前所未有的組織、教育與鼓舞群眾的作用。文學的社會作用擴大了,它不再只是案頭窗下少數人所用的工具,而是群眾的讀物。因此,人們自然地改變了對文學的舊觀點,產生了對文學的新估價,這是近代文學發展的一個新變化,這個變化從晚清到民初新文化運動才特別顯著。
⑤ 隨著題材和內容的擴大,文學的形式、語言乃至風格特徵也有了新的變化,一般趨向通俗化。龔自珍大量絕句詩,多采“古絕”體,打破清中葉以來詩歌重格律的束縛,以及後來黃遵憲、梁啟超對詩風的改變,提倡詩與音樂結合,使得詩能歌唱,是走向通俗化最有代表性的表現。晚清資產階級由於開通民智的需要,在文學各方面更自覺地致力於這一點,使文學更有效地為政治服務。
⑥ 由於近代社會迅速的變化以及作家階級立場和世界觀的局限,文學發展呈現複雜景象和過渡狀態。進步作家的進步性往往表現不徹底,並有前後期的不同。傳統派作家也不能避免時代潮流的影響,產生某些可取的作品。新舊派作家都有內容和形式矛盾的作品。新舊派有對立的一面,也有聯繫的一面。新派對舊形式、舊風格突不破,缺乏藝術上徹底革新的自覺的努力。
近代文學的成就在於它的反帝反封建的進步主流,它的反映現實和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方法,它的語文合一、走向通俗化的探索和努力,為“五四”時代新文學運動準備了一定的歷史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