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創新
財務管理創新
財務管理創新是指由於企業財務管理在實現了量的漸進積累之後,由於相關因素的影響和改變,實現了質的突變飛躍,這一交替演進過程就是企業財務管理的繼承和創新過程。
為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企業財務管理要從管理目標、融資內容、資本結構、風險管理方法、財務分析以及分配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實現知識經濟下的財務管理創新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必須轉變理財觀念,提高財務人員創新能力,並借鑒國際經驗以積極開展相關理論研究。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這一目標的確立總是隨經濟形態的轉化和社會進步而不斷深化。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先後經歷了“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到“超利潤目標管理”的轉換。世界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化,企業知識資產在企業總資產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識的不斷增加、更新、擴散和應用加速,深刻影響著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使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向高層次演化。原有追求企業自身利益和財富最大化的目標將轉向“知識最大化”的綜合管理目標。其原因在於:
知識最大化目標可以減少非企業股東當事人對企業經營目標的抵觸行為,防止企業不顧經營者、債權人及廣大職工的利益去追求“股東權益最大化”;知識資源的共享性和可轉移性的特點使知識最大化的目標能兼顧企業內外利益,維護社會生活質量,達到企業目標與社會目標的統一;知識最大化目標不排斥物質資本的作用,它的實現是有形物質資本和無形知識資本在最短時間內最佳組合運營的結果。
知識資本逐漸取代傳統金融資本成為知識經濟中企業發展的核心資本,深圳華為公司在人力資本產權量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金融信息高速公路和金融工程的運用,加快了知識資產證券化的步伐,為企業融通知識資本提供具體可操作的工具;企業邊界的擴大,拓寬了融通知識資本的空間。
資本結構是不同資本形式、不同資本主體、不同時間長度及不同層次的各種資本成份構成的動態組合,是企業財務狀況和發展戰略的基礎。知識資本在企業中的地位上升,使傳統資本結構理論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按照知識經濟的要求優化資本結構:
確立傳統金融資本與知識資本的比例關係;確立傳統金融資本內部的比例關係、形式、層次;確立知識資產證券化的種類和期限結構,非證券化知識資產的權益形式和債務形式以及知識資本中人力資本的產權形式等。優化創新資本結構的原則是通過融資和投資管理,使企業各類資本形式動態組合達到收益、風險的相互配比,實現企業知識佔有和使用量最大化。
風險是影響財務管理目標的重要因素。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資本經營呈現出高風險性和風險表現形式多樣化的特徵:
知識產品價格中物質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小,而研究開發的固定成本急劇上升,使經營風險多倍擴大;因金融市場和內部財務結構的變化使財務風險更為複雜和多樣化,如技術債務資本的流失、泄密、被替代或超過保護期可能導致企業的破產,人力資本產權的特殊使用壽命和折舊方法會增加現有資本結構的不穩定性;開發知識資產的不確定性水平提高,擴大了投資風險。作為知識資本重要構成要素的企業信譽、經營關係等變化使企業名譽風險突出。為此應以現代手段創新風險管理方法,一方面要對風險的各種表現形式進行有效識別,確定風險管理目標,另一方面要建立風險的計量、報告和控制系統,以便採取合理的風險管理政策。
財務分析是評價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診斷企業現在財務狀況、預測企業未來發展趨勢的有效手段。隨著企業知識資本的增加,企業經營業績、財務狀況和發展趨勢越來越受制於知識資本的作用,對知識資本的分析也因此構成財務分析的重要內容:評估知識資本價值,定期編製知識資本報告,披露企業在技術創新、人力資本、顧客忠誠等方面的變化和投資收益,使信息需要者了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情況。設立知識資本考核指標:創新指標,如知識資本創新力;效率指標,如知識資本利用率、知識資本利潤率;市價指標,如每股知識資本帳麵價值、知識資本與每股盈餘比率;四是穩定指標,如知識資本增長率,知識資本損耗率等。設立知識資本與物質資本匹配指標和綜合指標。
財富分配是由經濟增長中各要素的貢獻大小決定的。地租是農業經濟中主要的分配形式,而工業經濟中有形資本的多少決定財富分配額的多少。隨著知識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知識資產逐漸轉變為財富分配的軸心,財務分配方式的創新需要:
確立知識資本在企業財務成果分配中的地位,使知識職員及利用知識的能力在總體上分享更多的企業財富;改革以工作量為基礎的業績評估系統,如利用"經濟價值樹"技術來界定職工、小組所創造的價值;建立因人付薪、以個人所創造價值的合理比例為基礎的分配機制,如股票期權、知識付酬、職工持股、職業投資信託等。
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財務管理是新形勢下企業理財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在此提幾點想法。
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創造企業財富的主要要素由物質資本轉向知識資本,企業理財就不能只盯住物質資產和金融資本,必須轉變觀念:要認識知識資本,即了解知識資本的來源、特徵、構成要素和表現形式;要承認知識資本,即認可知識資本是企業總資本的一部分,認可知識資本與企業市場價值和企業發展的密切關係以及知識資本應分享的企業財富;要重視和利用知識資本,企業既要為知識創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應的經營資產以發展知識資本,又要充分利用知識資本為企業提供持續的利潤增長。
對包括知識資本在內的企業總資本進行市場化運作管理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技術性、綜合性和超前性,用管理有形資產的傳統手段是難以適應的,必須提高財務人員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財務人員要有寬廣的經濟和財會理論基礎,又有良好的現代數學、法學和網路技術基礎,面對知識快速更新和經濟、金融活動的廣闊、靈活和多變,能從經濟、社會、法律、技術等多角度進行分析並制訂相應的理財策略;能不斷吸取新的知識,開發企業信息並根據變化的理財環境,對企業的運行狀況和不斷擴大的業務範圍進行評估和風險分析;要能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根據國際金融的創新趨勢和資本的形態特點,運用金融工程開發融資工具和管理投融資風險等。
從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企業產品結構看,儘管短期內不會有大量企業直接成為知識型企業,但企業知識資本所佔比重的上升將是一個明顯的趨勢。如何成功地對知識資本進行運作是現代企業理財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國際上沒有成熟的理論,對我國的企業更是一種全新的東西,因此企業必須開展理論研究和個案分析,要研究知識資本的構成要素和市場化形式,尋求知識資本的有效運作管理方法;要研究知識資本的計量方法,確定知識資本價值,研究知識資本的證券化形式和估價方法;要對知識資本運作的個案進行分析,總結企業知識資本運作的具體操作方案。
在傳統的企業財務管理中,有形資產的運作較少涉及知識產權法問題,隨著知識資本逐漸成為企業資本形態的主要形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知識資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因此,實施知識資本及其與有形資本組合的運營管理,必須結合知識產權法進行操作,以保證企業財務目標的實現。
首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企業財務管理創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眼界大大開闊了,精神需求也在不斷增強。因此企業財務管理也要跟上時代步伐,不能還是老一套。過去企業財務管理主要靠人進行計算處理,微型計算機可以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何應用好計算機輔助企業理財,也屬於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的內容。過去主要靠執行國家的財務制度來進行財務管理,而卻要創造性地去制定適合於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發揮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民主理財和科學理財,這也需要企業財務管理創新。
其次,科技革命、管理革命需要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未來的企業競爭既是科技的競爭,也是管理的競爭,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不斷地被企業開發利用;而管理也在不斷創新,舊的管理模式被淘汰,新的管理模式被確立。企業財務管理如果不能有效地配合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那將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因此企業財務管理要注意科技、管理革命的發展趨勢,要適應新的潮流,創造出全新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企業引導到成功之路上去。
最後,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企業形式越來越複雜,這也需要企業財務管理創新。企業面臨的是一個快速多變的環境,各種周密計劃都有可能失敗。過去人們只鼓勵成功,不鼓勵失敗;而人們鼓勵“失敗”,因為“失敗”是為了創新。
只有那些能不斷創新的企業才是有希望的。企業各種財務管理創新如果用傳統的眼光來審視,有些大多是“錯誤”的,但恰恰是這些“錯誤”的財務管理帶動了企業走到新的境界。因此企業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財務管理創新是非常必要的。
率先進行財務管理創新的企業會獲得短期超額利潤,驅動眾多的模仿者進入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狀態,引起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的擴散。這種擴散過程是複雜的,既有企業內部的擴散,又有企業之間的擴散,而且擴散過程本身又會引起新的財務管理創新。
企業財務管理創新在時間和空間上分佈是不均衡的,有時群聚,有時稀疏;有的企業財務管理創新很頻繁,而有的企業財務管理卻缺少創新。
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的成功,會帶來眾多企業的效仿,由於其他眾多因素的影響,都能誘發財務管理創新的群聚。
隨著企業財務管理基礎知識的增多、科學與技術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緊密結合,以及新的組織管理方式不斷應運而生,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從最近幾年財務管理教學內容的變化發展也可以看出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的加速變化。由於市場越來越變幻莫測,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的加速效應尤為明顯。
企業財務管理創新也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甚至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但由於創新不斷被模仿,加上客觀上存在創新生命期,這迫使企業財務管理創新必須不斷地更換,不斷地推陳出新。
企業財務管理創新行為是沒有邊際的。一旦企業財務管理停止創新,則意味著企業財務管理開始走向衰敗。
國企分析
(一)原因
在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實踐中,人們常常把企業理財自主權狹義地理解為資金的經營權,而把財務管理制度創新排斥在企業理財自主權之外。
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創新動力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產權關係的不清晰導致企業財務管理的低效率,沒有為企業進行財務管理創新提供足夠的刺激。由於大多數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對財務管理創新的慾望不是很強,以不變應萬變,創新收益如何分配不清楚,必然導致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的低效率。
2.政策不配套及“第三者”“搭便車”現象的存在,影響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創新。只要企業財務管理創新能帶來較大的預期收益,企業也會在政策許可的範圍內變更現存的財務管理制度。當伴隨著這種制度創新產生額外收益時,就客觀上要求通過重新界定權利,以確保這部分收益增量歸創新者所有。但事實上我們沒有相關的配套政策加以保證。許多“第三者”卻可以不支付任何代價分享財務管理創新所帶來的好處。許多國有企業的經營者都明白,把企業搞得越好,“搭便車”吃“唐僧肉”的人越多,而自己所得卻增加有限,麻煩倒增加不少,所以他們進行財務管理創新的積極性不高。
3.摩擦成本較高,影響了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由於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的外部干預力量較大,摩擦成本較高,如某項投資決策可以大大增加企業獲利能力,但必須得到上級機關的批准才可實施,而批准過程不僅需要耗費時間,也要支付費用。財務管理創新必然涉及既得利益格局的調整,為化解種種阻力因素,企業也要花費大量成本,一旦財務管理創新失敗,勇於創新的經營者將要承擔很大的政治風險,如被撤職等。所以很多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方案常常胎死腹中。
4.上級的行政干預影響了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某項財務管理創新方案收益儘管可能很高,但由於得不到上級有關部門的批准,實際的財務管理創新活動仍然不可能發生。
(二)創新手段
1有利環境
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在創新的環境中工作,普通的人也可以變成精力旺盛、熱情奔放、勇於創新的人;而在那些缺乏創新精神企業里工作的人,人們會變得消沉、混亂,靠運氣混日子。
影響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創新的最大障礙是膽怯,膽怯會磨滅想象力和獨創精神。為了克服膽怯,需要形成一種環境,允許企業財務管理改革失敗,提高其膽量,同時鼓勵他們學習和探索,增強其學識能力,提高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水平。
2.創新目標
既然不斷加快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的步伐是十分必要的,那麼就必須對其進行考核,考核時要注意以下五個主要因素:一是什麼才算創新?二是創新帶來的影響,三是要統一創新要求,四是要廣泛應用創新指標,五是要人人參與。
3.提高能力
不斷變化的市場要求我們使創新成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發展企業財務管理創新能力是企業的一項重要任務,形成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創新能力是指讓大量新的理財思想、理財方法、理財決策不斷湧現。好的企業財務管理主管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他們不斷地渴求和探索小而實用的新的理財思想。
(三)特色體系
由於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的不同,這就決定了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就是在同一個國家,不同企業的財務管理也會有許多的差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財務管理體系是企業財務管理創新的目標之一,它要求與我國的國情和經濟文化條件相適應。
企業財務管理不應過分強調國際化,而應適當強調一下國家化、企業化,只有不斷創造出符合我國國情、符合企業特點的財務管理體系,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四)管理文化
培養優秀的企業財務管理文化對於財務管理創新非常重要。優秀的企業財務管理文化主要表現在理財工作中求生存,求發展,求創新上;強調在理財中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為企業搞活經營創造條件。優秀的企業財務管理文化可以促進財務管理思想的更新,優化財務管理原則與方法,創造出全新的財務管理體系,形成新的財務管理學說。
傳統的企業財務管理文化已經把理財活動理性化了,有其相對穩定的管理原則和方法,也有相對僵化的管理理論與程序,這對於企業理財雖有好處,但弊端亦很顯著,而優秀的企業財務管理文化對於財務管理創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它可以引導企業財務管理樹立起新的價值觀,它可以培養出企業新的理財精神,它更注重各種財務關係的協調運轉,它本身就以“不斷創新”作為生存之本,它要求企業財務管理創新要注意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塑造良好的財務形象。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不僅包括優化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建立和健全各種經濟責任制,還包括優化企業的經營戰略,使企業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而這一切需要企業財務管理文化力的作用,這本身也是一個財務管理創新過程。強烈的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是企業優秀財務管理文化的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否能進行財務管理創新是平庸的財務管理與卓越的財務管理的分水嶺,也是兩種財務文化的分水嶺。
高校分析
一、理念創新
(一)形式理念
不論規模擴張還是內涵建設都離不開強大的資金支持,為解決資金供需矛盾,高校財務應積極開展多渠道籌資活動。銀行貸款是高校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但是這種負債辦學的代價很大,每年動輒幾千萬的利息支出,對學校現有教育資源產生了巨大的負效應。許多高校又陸續迎來歸還本金的高峰期,資金周轉困難,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的難度加大,學校存在很大的財務風險。所以學校財務部門還要積極開創新的籌資渠道,比如採取聯合辦學或建立民營二級學院擴大招生規模、利用BOT投資方式吸收社會資本及民營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對閑置的老校區進行置換,積極爭取校友和知名人士捐贈,利用收費權質押爭取銀行投入資金,建立校園一卡通工程等。另外加大科研收入、校辦企業收入、後勤社會化服務收入等收繳力度,這些都將成為學校辦學資金的重要補充來源。
高校財務工作者應摒棄原來的只管家不理財的思想,不僅要生財有道,還要做到理財有方。一方面正確認識資金的時間價值並加以利用,利用各類金融工具理財,比如採用網上銀行匯兌加快應收賬款時間,利用商業承兌匯票貼現彌補資金周轉緊缺,開據銀行匯票等推遲應付賬款、延長付款期限等,創造性地開展科學、有效的理財活動;另一方面結合學校的現實及潛在資源,確立最適合本校發展的投資戰略及投資結構,合理分配高校金融資產,讓校內沉澱資金髮揮最大效益,增強其理財、聚財和生財的能力。
(二)成本核算
市場經濟逐步將高等學校的辦學推向市場,高校只講社會效益,不講辦學的經濟效益和辦學成本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人才培養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講求經濟效益的必然要求,因為它直接影響到高校今後內涵建設發展的質量和目標實現的成敗。只有樹立成本觀念,計算教育的投入與產出,才能進行橫向比較,才能找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並採取措施加以改進,合理而充分的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不斷提高辦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山東省屬高校生均年培養成本約在10 000元左右,而學生財政撥款定額加學生繳費,文法財經類專業學生每年約有7 500元,理工類專業學生每年約有8 000元,也就是說,學校要對每生每年貼補缺口達2 000—2 500元的培養成本,按在校3萬人的學生規模計算,每年需要彌補近6 000—7 500萬元。
(三)觀念
通過近幾年的大量投入,大多高校已完成了外延擴展建設,工作重心將轉移到內涵建設上來。但隨著大建設、大發展、大投入帶來的各種弊端、風險和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高校成為自主辦學的獨立法人,在享有辦學權利的同時也肩負辦學的責任和風險。一是融資風險。面對數以億計的銀行貸款,隨著還本高峰期的到來,學校財務部門要切實加強銀行貸款的管理工作,建立風險防範機制,增強風險的抵禦能力。在具體工作中應做到:配備專門人員做好貸款資金的管理工作;做好貸款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為投資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控制貸款規模,確保高校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政策及項目建設進度,制定合理資金使用方案,降低貸款成本;制定切實可行的還款計劃,合理安排調度資金,減少延期還款損失。二是收入來源風險。
有的高校除財政撥款外的自籌資金佔總收入的63%以上,而這種收入的取得受國家政策、學校聲譽、地位等局限,各校之間的發展很不平衡,每個學校的各個發展階段也不平衡。同時,高校要完成國家、社會所賦予的高等教育重任,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只有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高校的財務管理工作才能從長遠發展出發,未雨綢繆,優化教育結構和資源配置,正確認識投資的風險價值,認真評估各種風險,並設法控制風險的發生,以求合理增強學校財力,保證學校健康持續的發展。
二、運行機制
(一)市場機制
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同時,高校的科研工作可以說是突飛猛進,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豐碩,科研經費連年攀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大力帶動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各高校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酵母”作用,通過吸收社會資金入股、爭取企業資助等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籌資舉辦科技事業,逐步形成國有和民辦事業相互促進、公平競爭的科研事業發展格局。高校要進一步完善科技風險投資機制,逐步加大科技風險投資規模,採取股權投資等形式,引導企業和全社會增加對科技的投入,積極構建科技投融資新的平台,逐步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地方各級政府資金相匹配,國內外商業資本以及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科研風險投融資體制。
(二資源機制
高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重點實驗室,購置大型儀器設備,為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學科建設提供了物質條件,但也存在設備重複購置、實驗室重複建設、設備和儀器閑置、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據統計調查,在全國高校中,教學設備有近20%處於閑置狀態,在用的大型設備平均使用率也只有60%左右。為支持教育發展,這些資金投入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買單的。這種浪費、閑置、利用率低的現象已逐漸地被政府、高校認識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職能部門和高校積極採取措施,比如建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共用,成為克服科技資源布局不均衡、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有效載體。這種做法對於業務相近、設備通用性較強的單位來講,具有普遍意義。
高校要認真借鑒經驗,在大力推進內部資源整合的基礎上,探索實行“一家購建、數家共享,市場運作”的方式,優化部門之間的資源配置,緩解資金供求矛盾,提高設施、設備利用率,探索完善資源共享機制。
(三)評價制度
高校財務綜合實力的提升,除了要有一個科學合理並與實際相結合的財務管理機制外,建立有效的財務管理綜合評價體系也是很有必要的。高校經費的使用普遍存在效益低下問題,算賬的不用錢,用錢的不算賬,高校資金的跟蹤問效機制還不盡完善。有些單位財務管理存在重投入、輕管理,重立項、輕問效的問題;有的在申請項目時有可行性研究報告,但資金撥付后,卻對項目進展和資金使用情況監管不到位,導致千方百計籌集來的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甚至被擠占挪用、損失浪費。高校財務應建立績效評價制度,實施績效考評,建立由財務、資產、審計、紀檢監察、人事組織、教學、行政等部門組成的績效評價小組,對學校的重大投資、專項資金、儀器設備、重點維修項目等資金的使用效益進行評價,積極發揮績效考評對項目責任人的激勵、獎罰作用,避免和糾正錯誤行為,查處違法違紀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將高校工作重心轉移到內涵建設上來,按照充實內涵、加強管理、注重質量、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力推進強校發展、特色學校發展建設。
三、管理方式
(一)專家理財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校的財務治理結構應當是知識型的,這就要求高校財務治理結構中除校內有關財務領導人員外,還應吸納外部的財務和信息專家參加,可高薪聘請,也可採用國際上流行的“一美元官員”制,象徵性的年薪1美元的“義務勞動”方式,將國內有經驗的人才融入高校之中,打通學校和社會的“校民”兩界,以社會和民間的力量補充學校的行政力量。事實上,國內很多高校為提升本校的教學科研水平,不惜重金聘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泰山學者等大批專家、名人,他們的加入確確實實帶動並提升了該校的學術水平,帶給學校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由此及彼,高校的財務治理亦應借鑒這種做法,將國內高水平的經濟、投資、理財專家聘入學校,以期對高校的財務治理起著參謀、諮詢、方案論證作用,架構起學校與社會各界聯繫的橋樑。
(二)財務管理
資金緊張,依然是制約高校未來發展的瓶頸,雖然高校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籌措經費,也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需要。在增收困難的情況下,節約支出就顯得尤為重要。“節支”儘管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常談的才是真理,常談的說明有文章可做。高校每年正常經費支出幾億元,節支的空間相當大,因此厲行節約決不應只是一句空話。財務管理要在精細化管理方面動腦子、下功夫,合理調整支出結構,圍繞“人、車、會”等經常性支出項目,嚴把支出關口。財務管理無論怎樣改革、創新、完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增收節支,切實將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保障學校內涵建設的成功轉換。
(三)人員能力
財務管理人員是高校財務管理主體中的主體,隨著市場環境競爭更加激烈,對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更加嚴格。
財務管理人員除傳統的會計核算能力外,更要注重培養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職業判斷能力;二是溝通協調能力;三是開拓創新能力。學校的經濟活動日趨複雜,利益主體多元化,對於不同的經濟業務,財務人員必須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以求取得最佳效益;對於不同的利益主體,必須採用不同技巧來溝通協調,以求取得最佳效果;財務人員要勤於鑽研業務,更新觀念,努力學習,具有完善的知識結構、熟練的工作技能,同時根據我國國情和高校的實際情況,以新的思路考慮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不斷採用新的方法應對會計實務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總之,隨著高校從外延擴張向內涵建設的戰略轉變,高校財務管理理念要創新,財務運行機制要創新,財務管理方式要創新。高校財務部門在財務管理工作中,也只有不斷地進行探索,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適應高校內涵建設的要求,才能滿足高等教育日益發展的需要。